標籤:

打坐/內觀為何讓我不願意和外界交流?

通過不同的渠道,特別是知乎,我了解到打坐或者內觀的好處。我也確實實踐了兩周左右,就是按照通用的方法,坐著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但是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打坐讓我對於和外界交流不那麼有熱情,同時交流的效率也明顯下降。
打坐確實讓我心情平靜,雜念更少。但比平靜更甚,對於外界的「刺激」,比方說別人和我談話,我的反應變的遲鈍,無法快速的理清思路,從內心深處來講也變動確實不想和他人交流,更喜歡獨處。不願意接受外界的訊息,同時快速處理外界訊息的能力也在下降。

因為我的工作需要經常和他人進行溝通,有時候是爭辯,需要快速的發現對方的邏輯上的漏洞。內觀讓我的心情平靜,而不是讓我「精神飽滿鬥志昂揚」,同時降低了我的反應速度,整個人處於一種「軟綿綿」的精神狀態,既無「戰鬥慾望」,也無「戰鬥能力」。。。

補充:1) 打坐之後的平靜,有種「寂滅」的感覺,就是外在的好的刺激還是負面的刺激,在心裡上都不太會有太大的心裡衝擊,感覺有一層玻璃檔著一樣。也無力對外在的刺激做出有力的回應,因為心理上變的冷漠了。
而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種,打坐讓你更深層次的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對這個世界對生活更加熱愛。

2) 這種感覺,之前在站樁的時期也有類似的感受。奇怪。。。

補充 Oct 26: 我打坐的方法是通用型的,主要是學習了《如何冥想?2500年的智慧——荒島十日記》裡面的方法,就是觀察體會呼吸進出鼻子時的感覺,其他一概不管。目前能夠體會到的感覺就是:1)有氣流進出鼻孔,隨著呼吸力度的不同,氣流略過的鼻孔內側的部位和力度不同 2)氣流進去的時候稍微有點冷,沒打坐的時候不覺得有什麼,打坐的時候這種鼻腔裡面的冷還真有點不舒服。3)出來的氣流有些溫熱和潮濕,可以感覺到氣流會衝擊到鼻孔下面的皮膚上。


謝邀。
在家學佛,修行不應該成為生活和工作的羈絆。
這三者是平等的。

打坐首先是要專註,這點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樣適用。不是靜坐在那裡,就要不生雜念;任何時候都是一樣。工作時想著打坐,那打坐時必然也會攀緣不止,即便是「定」了,也不會持續太久。為什麼?因為你在不自覺中,培養著心的浮躁。

在生活中修行,當下很重要,要懂得從上一秒中及時抽離,永遠專註於這一秒。打坐歸打坐,吃飯歸吃飯,辯論歸辯論。每一件事,都回到事情本身。


謝邀!

從描述看,題主只是開始兩週,對於事物不感興趣,這貌似是貪圖寧靜了,心裡在拒絕煩擾。這個情況有可能是在修「定」的時候題主著意於這個「寧靜」的感覺,而不是純粹的安住於那個時刻。乃至這個「著意」變成在平時不自覺地去逃避和拒絕外來的「刺激」。

如果只是安住,則久之,安住不一定是要在寂靜裡,而是一切時,一切境。屆時,則一切都很鮮活,而不是黯淡或失去興趣。

如何解決這種過於「著意」的問題?繼續自己的這個方式也沒有什麼問題,就是嘗試把這種觀察呼吸的習慣擴展到一切時刻。一有時間和機會就觀察,在要分神去進行其他事的時候,就進行其他事,事完了就繼續觀察。久之,這個有事和沒事的界線就會模糊甚至消失。對於呼吸的清晰以及對外界交流或者做事的反應其實一點都不會相互影響。

只是一點提議而已。


小王有一個屋子,幾十年未曾住人,小張送來一副掃帚,要他清掃。小王掃了幾下,積塵飛的滿屋都是,小王就問:為什麼你的掃帚把我的屋子弄的這麼臟?


人騎自行車能到15邁就已經很累了,可有人慣了騎車超過三十邁,他以為三十邁才是生活的常態。有一日他嘗試如常人般慢行時,才發現肌肉是那麼的酸、那麼的疲憊。

一個在沙漠里渴了很久的人,突然遇到水,不能猛喝,要一點一點的喝才行。
一個飢餓了很久的人,若要調養身體,只能先吃點流食,待身體適應後,方能慢慢加量。

一塊燒紅的煤炭突然被澆了一瓢水,會發生什麼?

一個人的心常年處於高度集中、緊繃的狀態,突然有一天開始修定,你覺得會怎樣?

你只是在修定,並不是在修內觀。


幾個回答中,@空性師兄後面一句概括得非常準確:你只是在修定,並不是在修內觀。
高票答案說得道理人人都愛聽,估摸著也好像聽得明白,可惜沒有人能做到

就事論事,答題的人沒有給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題主不單是修定,修的還是不純粹的定。一种放棄專註的「定」,以前站樁的經歷也是

開始專註於呼吸,慢慢專註的對象丟失了,就進入了無意識的狀態,身體好像很舒服,心裡安寧生不起任何雜念

時間一長久,人怎麼可能不變得遲鈍木訥?

所以吧,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可以轉入修習觀慧階段
專註於呼吸那一塊區域,感知呼吸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感受,而不是為了享受讓身心放空的那種安樂寧靜。

「從現在開始,你將進入智慧的修行。「

「將你的所有注意力從人中轉移到你的頭頂心的區域上。觀察這個有限的區域內所發生的所有感知,發熱的、或發冷的、或麻木的、或刺痛的、或振動的、或發癢的、或細微的、或粗重的、或完全無法形容的。」


鏈接:修行、靜坐,你能談談自己的實修體驗嗎(法門不限)? - 海天涯的回答


樓主所表述的定的特點讓我想到了頑空定。這個定的特點是,自我用意念造個空的境界,讓自己沉迷在死氣沉沉的空境中卻以為是得定,修後人變得反應遲鈍,特別體現在待人接物上。同時記憶力減退,回憶或做事忘性大。若如此則建議樓主停練,否則會很傷害自己。這裡我想用六祖的一首揭子表述下定這個概念: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氣,菩提作么長?這裡的慧能是對心這個概念透徹領悟後的感觸,這種感悟到的境,光明清涼,融於萬法,化於萬法。修定只是工具,把定當結果,則無慧。離了智慧上的覺悟,修行無以成道。


其實你修了「止」,但沒有修「觀」,而且在「止」的過程中你丟掉了自己的「所緣」,即你丟掉了所止的對象,比方說,你把注意力放到了呼吸上,但是坐了一段時間後,你的注意力沒有繼續放在呼吸上,而是丟掉了這個所緣,把注意力放在了「寂滅」的感覺上,其實這是執著於「空」,並且沒有對「空」起觀,所以既無法證得「空性」,也丟了禪修的「所緣」,這樣下去就會象動物一樣,雖然只在當下,但僅僅是止,而沒有觀,無法升起智慧。

所以正確的「止」,其實是不斷地將注意力重新拉回到你的「所緣」上,如果你是觀呼吸,就不斷地把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去覺知你的呼吸,當你發現自己沒有在覺察呼吸的時候,就繼續再回到呼吸,這樣你的心一直是「活」的狀態,而不是執著在「空」,那是死的狀態。

在工作中,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要將心「止」在當下這件事上,而不是指在「平靜」的感覺上,貪戀平靜的感覺是錯誤的修行方式,如果你能夠練習觀受,那麼其實只要觀察這種平靜的感覺,也會迅速把你的心激活,也會觀察到這種感覺也是有其生住壞空的過程的,這是才會有智慧。

另外,打坐不是象你想像中的那樣,能讓你發現這個世界的美,或對世界對生活更加熱愛,這種感覺必須是你了解了什麼是死亡的時候才會體驗到,不可能一開始就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不要對打坐抱有不當的幻想,這種幻想會障礙你的修行,因為幻想一定會破滅,當它無法與現實的體驗相吻合的時候就會產生挫敗感。而關於對死亡的了解,則是需要智慧的提升,智慧的提升不僅僅要依靠禪修,還要依靠學習。

打坐就是打坐,禪修就是禪修,不要附加任何更多的意義願望。

還有,如果你可以不斷地在生活中練習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事情上,比方吃飯的時候去體驗吃飯的感覺,觀察自己吃飯的動作,走路的時候去觀察自己的腳步等等,這其實也是禪修,也是打坐,甚至比單純地打坐效果更好,這是將禪修的功夫帶入到生活中,當你講話的時候,調動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談話上,或集中在耳根,這也是在禪修,這就會使你更為敏銳,絕不會影響你的溝通,甚至能夠讓你因為學會了傾聽而更善於溝通。


強烈建議去修一次十日內觀。通過中國內觀網報名。食宿免費,課後隨喜捐獻。

不建議初學者看書籍修鍊,開始一定要通過老師指導下練習,不然很容易走偏並走火入魔。

以我個人經驗而言,開始也是自學,等十日內觀訓練後,發現以前的自我練習有很多錯誤,比如內觀的最核心是發展平等心,發展覺知力是其次。法門的要義確實非常簡單,但是你的凡心很強大會偽裝來阻礙你的練習!我個人即使在有老師指導下的十日課程中也走偏了!

沒有學過的,平時靜心做自我復盤是可以的,但那不是內觀。內觀是實修的過程,其經驗高低所得利益是有如書所描述,但很漫長,又依人而異。它是佛教打坐的最最精髓,既簡單又極度複雜。

我個人十日內觀經歷回答於此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748917/answer/95962690 記錄了我走火的過程,受益良多。


都很正常呀!你得想清楚自己到底是想出世間?還是留在世間生死輪迴呢?你說的價值取向似乎是以世間「工作」為重的?退一步說,就算以「工作」為重,你反應慢點、但如果格局放大了,也不差呀。。。
還有,「更深層次的發現這個世界的美」,這個可以有;但是「對這個世界對生活更加熱愛」,這個意思就是留在世間不求解脫了?!而佛法修行的根本是為了解脫世間!


既然題主看過《如何冥想?2500年的智慧——荒島十日記》,那麼我建議你重新回去看一下裡面第六天的修行日記,其實他和你遇到了一樣的問題,作者把他稱之為「麻木問題」。這裡幫你完整地貼出來了(重要的部分我加了下劃線):

第六天:香菜和生薑

咚-咚-咚。年輕的工作人員又敲響了四點的鐘鈴。第六天的早上是在極度的困惑和疑慮中度過的。腦海里充滿了問題——


問題一:「在冥想的時間裡,我可以觀察這些感知,做到無欲無求。但是回到世俗中,我一定還是會有欲求。比如現在這一場冥想結束,走到食堂吃午飯,我肯定會很餓並渴望食物。怎破?「 這個問題,我稱作「世俗問題」。

問題二:「Goenka你總是在說一切感知都是在變化中的,Anicca,Anicca,無常,無常。但在打坐中,我的腿和膝蓋的疼痛就是從第30分鐘開始出現,只要我不動,它就是會永遠地存在著。怎麼破?「 這個問題,我稱作「無常問題」。

問題三:「最關鍵的,如果我總是這樣觀察、觀察、觀察,那麼和麻木不仁有什麼區別?!「 這個問題,我稱作「麻木問題」。


帶著這些問題,我走向了午飯。因為午飯是自助式的,所以通常我會儘快地取到自己的碗筷,然後在飢餓中,拿起大勺子舀很多很多的菜。在打坐後,我的行為就會原始地展示人的「自制力有限法則」——每一天的中飯我都會吃到動彈不得。

不過今天有些不一樣,我已經觀察了自己的身體感知將近20個小時了。

站在兩盆菜前,我清楚地觀察到胃部飢餓的感知,以及它給全身帶來的細微影響。而且這種觀察帶有較為清晰的平等意識:即使不愉悅也不企盼它消失。

我只是觀察著,這個「飢餓」究竟是怎樣的感知。

我發現當我可以觀察到這種感知時,習性反應(也就是後續地「哥要打好多菜啊,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啊「)就自然而然地停止了。

這裡有一點很重要:這絕對不是去下意識地剋制慾望。

因為「克制」本身意味著厭惡,意味你在希望它消失。例如,你想念某個人了,然後理智地逼自己不要去想,這時候你已經升起了對這種感知的厭噁心。結果呢?你越厭惡,它越是糾纏著你不放,甚至越繞越深。剋制,是很多人曾陷入的誤區。但當你靜靜地去觀察想念所帶來身體內的感知,後面的一切漩渦便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而這一刻,我觀察著自己的飢餓,又看了看眼前的兩盆菜,非常的高興——因為至少在這一刻,我的行為終於不在被自己的感知被動控制和奴役了。

我的思想可以開始主動地出招:

「儘管很餓,但是打坐只適宜吃七分飽。我差不多打這些菜,再加上待會還會吃一個水果,差不多就可以到七分飽了。「 然後酌情地打了相應的菜。

過程中,我看到了一道菜里大量的香菜。

就當一絲厭惡的感覺升起的時候,我感知到了這種情緒。「不是說不厭惡不貪愛,只是客觀地觀察么?

我打了兩大勺的香菜。坐下來,夾起了一大筷,放到了嘴裡,一狠下心,開始咀嚼、咀嚼、咀嚼。帶著一顆平等心,觀察著所有的感知。


「挺有意思的。真的挺有意思的。原來香菜是這樣的。原來香菜的那股怪味是這樣的。很難用語言去形容,但是變幻莫測,非常有層次感啊。「


這是個巨大的里程碑。以往當我吃到一點香菜時,那種怪味會讓我直接條件反射般地將它吐出來。而且那股味道會在我口中繚繞許久,讓人一直陷於淡淡的噁心中,身體也會起一些作惡的反應。而現在,我竟然在大口大口地吃著香菜!身體反應一切正常!

欣喜中,我看到了盤中夾雜著的大塊生薑。我想,「連香菜都能吃了,生薑?可以啊!」 然後夾起一大塊生薑,放入口中,開始咀嚼。


「挺刺激的。挺有意思的。原來生薑是這樣的。原來所謂地「苦味」是這樣的。咦?每一次咀嚼,刺激味和苦味都會變得更重一點點。口感非常豐富啊。「


然後我又看到菜里的黑木耳。忘了它曾給我造成過什麼陰影,但我大概自從6歲以後就再也沒有吃過這個東西。但此刻,我先看了看它,「外形其實和大片的海帶差不多嘛」。然後就把它放到嘴裡開始咀嚼和品味,它的口感很平常,平常讓我實在不理解為什麼曾對它產生食物陰影。

就這樣,我把這些平日里我會挑剩到一邊最後倒掉的菜,吃得一點不剩。

就像冥想時說的那樣,儘管我曾看到香菜和生薑就心生戒備,但我厭惡的從來不是它們的外形;儘管我吃到香菜和生薑的味道就直接想把嘴裡的東西吐出來,但我厭惡的也不是它們的味道。

讓我厭惡並形成習性反應的,是整個身體上下在吃下它們那一刻發生的感知。

一切困苦都緣於對身體內在感知的貪求和厭惡。

至此,我悟到了早上四個問題中,「世俗問題」的答案。


在世俗中,貪念會有,但感知永遠是先於貪念的。察覺自己身體內部感知的能力,決定了自己的行為有多少是被體內的感知無意識地、被動地操控。


於此同時,「麻木問題」的答案也有了。


我完全沒有對這些菜感到麻木。恰恰相反地,帶著平等心的觀察讓人比無知時更好地體驗到了每種菜豐富的口感和味道。


從理論到實踐到悟道——這還僅僅只是六種「外界事物」中的「味覺」。在自己的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和思維中,還有多少讓我們升起執著心的「香菜」和「生薑」?

下午開始,Goenka給了新的指導。我們對於身體感知的觀察從一遍一遍的「從頭到腳,從上至下「,變成了「從頭到腳「然後再反過來」從腳到頭「。從上至下,再從下至上,不斷正逆交替地觀察著上下全身。

這個過程一開始有些困難——就好像背熟悉了pi的前50位,突然要求你倒背一樣。但持續地正逆的鍛煉中,你的感知就開始脫離對於肌肉記憶和順序的依賴,變得越來越獨立和清晰。

兩點半到三點半,是大禮堂至今最最安靜地一場冥想。在唯獨的幾次跳出「內觀」的走神中,我都驚訝於環境是如此的寂靜。我想,大家一定都開始有了很多的收穫。那一個小時里,我第一次紋絲不動地把自己全身上下觀察了10遍。而到了晚上六點到七點的那一場,這個數字變成了12遍。

對自己身體內在的感知,正變得越來越細微和明顯。


「人在通過冥想修智慧的過程中,會遇到有五個敵人。「

「第一和第二個敵人就是貪求和厭惡。冥想本身是為了去除這兩種根本的不凈。但是它們在冥想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你可能會貪求細微的感受,或者厭惡自己停滯不前。「

「這也是我們在這十天里禁語的主要原因。一旦你們開始交流彼此的感受,就難免會產生比較。一個冥想者說,『我今天感到渾身上下有一股美妙的電流。』另一個學員潛意識裡就會想,『美妙的電流?我怎麼沒有?我也想有啊。『 然後這種執著就會出現在它的冥想中。「

「第三和第四個敵人是昏沉和焦躁。你的心志的昏暗、心念上的躁動、心生的憂惱,都會阻止你的修行。這些我們都已經提到過,如何通過觀察去克服它們。「

「最後一個敵人就是懷疑。當修行遇到阻礙時,人很容易向外找推脫。「

「這首先可能是對修行老師的懷疑:『這個Goenka老師看上去一點都不象一個得道的高人。能聽他的嗎?』 」

「然後就是對這個修行方法的懷疑:『這個方法什麼都不做,就是觀察呼吸,觀察呼吸,然後觀察身體,觀察身體,好像一點都不深奧,靠譜嗎?『」

「最後就是對自身能力的懷疑:『好吧,「內觀」已經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而且我遇到的每個從十日禪修里走出來的人都覺得受益匪淺,說明這個方法肯定對他們是有用的。但是,它可能就是不適合我這個人。「

「事實上,這個修行適用於每一個人。因為它不分性別、不分文化、不分國家、不分宗教。每個人都有感知。它的本質是人類最根本的 「心」 和 「物質」 交互的科學(Science of Mind and Matter. How one reacts to another, and how the other reacts in turn)。


以上,就是第六天Goenka開示的精髓。而他說的這些懷疑我都經歷過了,並走了過來。

不知道題主看明白沒有,作者提到的「麻木問題」,其實正是題主遇到的問題,我也曾遇到過。其實這是很多禪修的初學者在一開始會遇到的問題,定力上來了,覺知沒跟上。獨步清涼的回答很好,她說你只修了止,沒有修觀。這裡我引用廣超法師的《定慧之路》對修觀和修止的解釋:

所謂的修止,是你的心念專註在某一個境界里不要動。當你專註於這個境界,任何的外境來,你都不理它,依然專註在同一個境界裡面,這就是修止。

什麼是修觀呢?就是一個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觀法去觀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這就是修觀。

因此,修止的人,要避開動亂的境界;修觀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這就是修止和修觀的差別。

其實這段話同時又回答了你在獨步清涼的評論中的追問:為何專門的打坐和在生活中的專註於當下會有不同的差別? 你現在修的是止,打坐主要是把注意力放在一處(如鼻尖的呼吸),而日常生活你要面對各種境界,是另外一種狀態。等到修觀的時候,其實打坐和修行的狀態就一樣了,就能體會到獨步清涼所說的「安住當下,生活即是禪修」了。 後面幾個回答,其實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總的來說,題主能在接觸打坐兩個星期就能有如此體悟,我覺得是件好事。在此向題主推薦上面提到的《定慧之路》,百度即可,在顯密文庫有連載。(跟題主一樣,個人也比較推崇《如何冥想?2500年的智慧——荒島十日記》裡面較為純凈的修行方法,不摻雜宗教。這本書也是個人認為比較客觀、實用、不會牽扯太多玄乎理論的禪修書籍之一。)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是不是太偏止禪了。

《小窗幽記》上有句話:談空反被空迷,耽靜多為靜縛。說的蠻好!


謝邀。

不當的修鍊方法,讓人變成鬼。
正確的修鍊方法,讓鬼變成人。

人變鬼全過程:
攢陰邪,滅正陽。好像有種寂滅的感覺,幹啥都沒氣力,陽氣滅光了,還有啥氣力。這時候,基本上就是半人半鬼狀了。繼續往下練,還會進入無記空的境界,無記空狀態差不多是80%的鬼,加20%的人。在這種狀態下,會覺得生無可戀,又不想死,整個人飄在空蕩蕩的可怕的地方,像個遊魂野鬼一樣,會感到特別可怖驚駭。有的人扛不住的,就在這一步,精神失常了。

如果這一步過去了,繼續往前修鍊,那就能達到100%的鬼加0%的人的混合狀態。這個狀態,有個專業術語,叫涅槃。

0%的人混合100%的鬼,那還是人嗎。當然不是了。到這個境界的,人就死了。徹底變成了鬼。

鬼變人過程:
煉陰質,積精氣。先把身體的窟窿給堵上,把被狼扒開過的羊圈給整修好。接著開始行氣蓄氣。真氣把體內的江河胡海都灌溉的滿滿的,每一個細胞都得到了潤澤。這時候,渾身的疾病,都痊癒了。

繼續修鍊。……(具體功法和思路省略一千字),人變得晶瑩剔透。居然變得更年輕了。好像一下子年輕了十幾歲。

繼續修鍊,天人相接。(具體功法省略一千字),……長命百歲。

再接著修鍊,後面就不說啦。

題主修鍊的那個功法,是人變鬼的。冥想,是冥府宗教的一種修行方法,冥府,就是死後的世界的意思。冥府宗教,就是崇信死後世界的那種宗教。印度河流域的上古時期的土著,喜歡修鍊這種東西。它們要靠冥想,才能進入那個死後的世界,也就是人鬼相接。

說是可以練到人鬼相接,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直接的把自己練成鬼。把人就練沒影了。

不想變成鬼的人,為什麼要修鍊冥想這種冥府宗教的東西呢。

這都是趕的哪門子的時髦。

修鍊這種事,沒文化,會送命的。要慎之又慎才行。

要走鬼變人這條路的,得先打打基礎才行。具體怎麼做,如下的一些功法可供參考。有人試過百日築基嗎?具體過程如何 - 白雲先生的回答


所以學佛,總而言之,古人講的,我們愈想愈有道理,學佛學什麼?學老實。打坐要老實打,你才能得一心不亂;參禪要老實參,你才能明心見性;研教要老實研,你才能大開圓解,老老實實。什麼叫老實?循規蹈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老實。釋迦牟尼佛成佛了,老老實實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講了四十九年,葛印卡大師在十日內觀錄音上講到這是佛的經驗,釋迦牟尼佛從來沒講一句話,四十九年講的是什麼?講的是如是觀察到的,沒有自己一點意思在裡頭。所以世出世間這些大聖人,孔老夫子自己也說,他一生教學,「述而不作」,述是什麼?就是把觀察到的講出來;「作」什麼?創作,自己的,他說他沒有,孔老夫子一生他沒有自己的創意,都是現實存在的。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也沒有一個字是自己的創意,現實這麼說的。這種心態,跟諸位說,就叫做老實。我們能不能相信?能相信,理論上如是,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說無量之法,都是實事求是,現實裡面本來具足的,本來具足的,可見得那就不是創意,創意應該是本來沒有的,既然是本來具足的,那當然是述古,這是佛法跟世法不相同的地方。


世法每個人有創意、創新,所創的那些新意後來都帶些煩惱。中國古代老子深明其道,他對這個觀察的很清楚,所以他主張「無為」。世間人為什麼這麼亂、這麼苦?他的觀念就是好人太多了,好人好事,要創新,結果所創的那些新的,到最後都惹了一身麻煩,他還不知道後悔。真的你從這個地方細細去觀察,細細的去思惟,世出世間大聖,他說老實是真正的寶。再說老實確實與佛所說的這些原理、原則相應,為什麼?老實就是禪定,禪定就是老實,如果這個裡面加上一絲毫創意在裡面,戒定慧就沒有了,就破壞了。老實就是清凈心,老實就是平等覺。由此可知,世出世間這些聖哲教化一切眾生,「老實」這兩個字可以全部都包括了,這是希望大家要深深向裡面去體會。一生能做老實人,這一生就幸福,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老實。


昨天我給交大的學生也透過這個意思,他們學生問我,聽我錄音帶裡面常常說「認識你自己」,他說他們學校的內觀學會每個學期都要計劃安排哪些活動,他說我們這種安排,是不是叫在認識自己?是不是在禪修?那要不安排,這個內觀中心就沒活動了,這種安排是你工作裡面的一部分,你事業裡面一部分,如果種種條件都許可,你去安排,這就屬於你自己,沒有這些條件,刻意去安排,那就是屬於執念。他們的學社也有不少年的歷史了,每一年每個學期都安排一些活動,這是成規,就像辦學校安排課程一樣,請外面魔法師和長輩到他們學校去講演,他這次來他邀請我,這個一切條件都具足,這也叫認識了自己;條件不具足,一定勉強的去求,那是執念。這個我們一定要辨別的很清楚,認識了自己會感覺是清凈的,很順利就把這個事情做圓滿了;執念是很勉強的,也能把事情做成,但是做成之後,後面還有煩惱,心得不到清凈。所以要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就是心地清凈,與內觀相應;執念與障礙相應,它不與內觀相應,如果我們從這個標準來衡量,那就很清楚,很明白。


不交流就不交流唄,有啥了不起,想交流的時候就交流,想不交流就不交流還有點功力。正所謂空有雙泯,能開萬千方便~


不要入無想定 無想定入久了會變白痴的 有人做實驗連續入了三天無想定 出定後一個字也寫不出來了 一個人也不認識了 全忘了
入定時永遠是要保持正念覺知的 每一秒都不能錯過 出定後對世界的感知會更加敏銳而不是相反
觀呼吸的冷熱這是在觀火大而不是觀呼吸 觀呼吸中空氣的流動是為風大 這也不是觀呼吸 觀呼吸時的力度這是地大 更不是觀呼吸。 要觀呼吸 不要觀其他的 注意區別!


我有一點不同看法。因為你只練了二周,但你的內觀力和定力都增強很多。我感覺你還挺有天分。兩周根本到不了無想定,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一定要堅持練下去。不過,一者,放鬆一點,一天練的時間不要太長;二者,象獨步清涼說的,觀為主,止為輔,這樣不容易出偏差,三者,當內觀的能力到一定程度,就會出慧,你自己就知道什麼方式對你最合適。最重要一點,同別人多交流體會。比如上知乎。


往極限靜保持住就會變得動了,有時外動停不了,或者是外靜細動非常活躍,外面看呆若木雞,實際上別人一開口就知道了全部,不用想,一秒都不要。


我還是比較理解您說的情況的,如果,您只是給人孤僻難以接近的感覺,那麼還要修慈悲,沒有慈悲,很多東西打折扣。微笑是一種力量,要無論對任何事任何人都能發自內心的微笑。練習柔軟的心,這個比較重要,可以說,樓主在經歷一個過程。


小心變成修道病。我的感覺,內觀禪坐不會讓你變成木頭人,心會變得敏銳才對。自己的體會是,通過內觀禪修人變得積極向上,人際關係也沒像之前那麼緊張了。負面情緒來的時候能很快覺察,不再被它控制。心會越來越柔軟,越來越敏銳。建議你看看JT叔叔的《修道病》,這樣子很危險啊。有時間最好去參加一期十日的內觀課程,去學下正確的方法。


我在入靜很深之後也有類似的情況,結束入靜很久之後連話也不願意說。我覺得是不是類似用進廢退?對不對不說,應該是大腦的正常反應才是,如果入靜完人很興奮,活蹦亂跳反而不正常了吧


要有知覺啊!


推薦閱讀:

詢問一下打坐的一些事情?
為什麼每次靜坐的時候都心猿意馬,較難意守丹田,請問有什麼好辦法嗎?
懷孕期間可以打坐嗎?
如何解決打坐引起的精神問題?
靜坐、冥想、打坐都是一樣的嗎?

TAG: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