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山馬黨換個公路車以後不再騎山地了?
為什麼大部分山馬黨換個公路車以後不再騎山地了?身邊很多這樣的例子,不過山地車多舒服啊?
卧艹!!突然這麼多贊,嚇死寶寶了…………
*****************************
正經說一句,公路車的騎行姿勢比其他自行車舒服太多了,當然前提是車架尺寸合適,別為裝B追求落差。
而且公路車三個把位,在長途騎行中是巨大的優勢,能有效減輕上半身的疲勞。
還有細膩的齒比,保證下半身高效穩定輸出。
舒適程度上能與公路車一戰的,恐怕只有躺車了。
****************************
轉載一篇自行車裝逼指南,也許能解答題主的困惑,原始出處實在是沒找到……
之前在網上看的是攝影裝逼指南,覺得寫得挺好,剛好有自身的自行車素材可以用於改編,以此向原文作者致敬!
其實這是一篇很嚴肅的文章,原來的標題是自行車裝備指南,但就像原作者手下一抖一樣,結果就也是打成了裝逼指南,索性將錯就錯,不改了,雷同莫怪。
每當聽完騎友們的往事痛陳,俺總是很坦然,做為一名醫生,居然沒走天天忙業務寫文章發核刊的苦逼邪路,真是萬幸。俗話說,單車窮三代,蘋果毀一生,這話真不是蓋的。其實蘋果這東西,如果年輕的時候沒為了買蘋果賣腎,是毀不了一生的,單車倒真是能令屌絲們窮上三代。 但關鍵是一個「錢」字,錢能使一切變成相對論,對於土豪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因此俗話又說,窮玩車,富玩表,屌絲玩電腦,窮搞雞,富搞基,屌絲搞XT......
真相總是那麼粗俗。歡迎各位騎友對號入座!
第一階段:入門。最初想法很單純,你想買一輛好點的自行車,原因可能體重飆升,或者要偶爾接觸「高檔」自行車到覺得又帥又拉轟。 你對自行車不甚了解,於是去找身邊的騎行大神,求他給指條明路。 一般大師都會很專業的問一些問題,諸如「平常主要走什麼路呀」「 都騎過哪些自行車呀?」「想不想上軟尾呀?」。這些問題讓你很羞愧,因為你連問題都聽不懂。正在尷尬的時候,突然聽見大師冒出一個你能聽懂的問題——「你預算多少呀?」,於是你就像看到救命稻草一般,報出一個數字! 通常來說,這是大師最後的一個問題! 通常來說,大師會建議你從中下檔次入手,買一個品牌整車!價格從2K~5K不等。 通常來說,這個價格比你的預算要高不少,但又在你的承受範圍之內。你在咬牙掏錢的同時,心裡暗下決心「要充分利用這輛自行車鍛煉身體,好好學習騎行」 恭喜,你有了第一台中檔自行車(100%的是山地車,M或者G),價格4K。
第二階段:上路 。做為神醫我始終認為,到街邊水貨店升級某個零件是你走入騎行之路的分水嶺,因為你在嘗試之後開始持續投入了。 你的專業單車果然不負眾望,「騎著真帥!好專業!車真輕!」是你能聽到最多的讚賞。你也很是沾沾自喜。 很快你就接觸到XC、AM、DH這些基本概念。你開始逛諸如東方紅或者CB之類的自行車論壇或者看各種零件的評論,回頭看看自己的騎行記錄:平路速度不敢放快,沖土路過彎有驚無險,輪胎抓地性不夠,再加上那整車上配的低檔碟剎(有可能只是個BB5)下山時咯吱的怪叫伴隨的手指酸痛,冥冥中腦海里有個聲音對你說「先換套剎車,這一切都能夠改變!」 於是你又去求教身邊的大師。 大師照例問一堆專業問題。所不同的是,此時你對大多數問題能夠對答如流,弄得大師很沒面子。於是大師心裡會掠過「小樣兒我還治不了你」的想法,拋出那個經典問題「那你預算是多少呀?」 在你說出一個數字以後,通常大師眼裡會飄過一個輕蔑的眼神,然後吐一個煙圈,指導你剎車是有線碟和油碟之分的,並且要根據各種騎行強度選擇相應強度的夾器,而且還要根據車型選擇相對輕量化的,你的預算,充其量只夠買個剎把! 於是你上網搜索,查遍資料,知道什麼是「BB5、BB7,445,596,E5,E7,油壓、鮑魚,來令片這些近似黑話似的單詞。 這個過程你一定會看到一句話「買你能承受的最貴剎車」。 終於你出手了,大部分人,買入的無外乎是445或者596或者其中之一。 你擁有了人生中第一套油碟,姑且算是0.5K吧。
第三階段:低燒 。596的油碟果然沒有讓你失望!手感、剎力、操控透著就是一股子專業味兒。如果你買的是個更高檔一點的SLX,剎車從外觀和手感與次頂級XT之間菜鳥無法分辨的焦灼更會讓你沾沾自喜。
你開始四處找山路騎行,傳播你的照片和視屏,在網上比對別人的路線和車輛。你也開始研究牙盤、前後撥和指撥對山地車的性能的影響...此時你的車輛和照片獲得眾多稱讚,這讓你很高興。你覺得騎行已經向你打開大門,你所要做的,無非就是更多的騎行和練習——當然,這需要整車性能的進一步提升,最起碼要提高舒適度和車身強度,以便應付足夠的山路。
不用想,管它deore還是SLX,套件全部換一遍再說。你甚至會考慮X7的後撥與SLX牙盤這樣的奇葩搭配。 至此,你已經擁有了至少接近專業訓練級別的山地車,增加投資4K 。
你突然發現某天沖山途中路面的凹凸起伏以及各種石塊特別多,直到顛得你腰酸背痛脖子疼,腳酸手麻頭髮暈。一看日曆,今天剛好是發工資的日子,沖完山體內還未平息的熱血乘著餘溫烘托著你的理智,你腦海里有了揮之不去的想法:「這隻%*(……%¥@@¥%¥的前叉我現在就去把它換掉!」你的腦子裡被牢牢的灌輸了一個觀點:山地車其他的並不重要,前叉才是關鍵!對自行車認知度不再停留在「交通工具」的你一咬牙一跺腳——整起! 沒有一支高檔的氣壓前叉,怎麼對得起車上那一堆專業套件?如何體現騎行這一高大上的運動精髓? 於是您毫不猶豫的把三托或者R7換上車。當然,隨著氣叉的更換,一起因為規格制式一起被換掉的還有碗組、碟剎座,甚至還有前花鼓...大約總計2.5K 等等!諸如R7之類氣叉,是沒有配置前叉氣筒的。0.2k的前叉氣筒總是要的。 別拿低燒不當病,這一階段,你擁有了中高檔次的套件,氣體作為壓縮介質的前叉以及必要的騎行裝備,保守投入也是10K。第四階段 :全避震。 全新的套件和氣壓前叉讓你著實爽了一把。每次出遊,你會不厭其煩的把車身上的些許泥土擦了又擦,穿戴整齊所有的騎行服飾,周圍人無不投來羨慕的目光。走在海埂大壩上,總有大爺冷不丁停下來打量一下你的車,伸過手來捏一捏你的前輪輪胎,沖你說「小夥子,你這賽車怕不便宜吧,要不要2K?一看就是比較專業的那種。」
但是每當你翻閱雜誌,或者上優酷瀏覽,對比「大神」的視屏,總覺得沮喪。「壓彎」、「飛包」、「操控」這些辭彙像噩夢一樣折磨著你,它們是那麼令人神往卻遙不可及!同時你悲催的發現,當你剛把車騎到山下,準備征服前山的陡坡然後從後山的小路風馳電掣的時候,你的同伴早就找好拉車上山的皮卡準備來第二次了...... 這個世界不該這樣,花了10K的自行車不該這樣!——果斷購置軟架!
在第一次騎上軟架車後,你會覺得所有山路上的坑坑窪窪都隨風而去!哪怕是價格6K的捷安特「鏟屎」,那個舒適、穩定、從容,以及面對小落差時候給你的信心,都遠遠好過10K的美利達TEAM Carbon。
最終選定5寸左右的前後行程,車架花費15K,這讓你覺得突然進了一扇從沒有想過的門。有了以前對SLX的信任,自然是直接換上XT,甚至有可能直接把剎車升級到sanit。
自行車及配件廠商當然知道,這個階段的你早已明白一份價格一分貨的道理,如果把價格定低了,顯然不能滿足你對高品質的追求。所以任何一個AM級別的小零件,哪怕是最小的一個坐管夾,都打著hope的logo,用的CNC的工藝,逼格提升的同時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你需要更換可變行程的前叉便於你爬坡及下山,更強大力度的剎車和與之相配的更大尺寸的碟片,當然還有需要同時更換的碟剎座和桶軸前花鼓,以及帶張力開關的後撥和加裝防止掉鏈的護盤。同時車胎要更粗,輪組需要更強壯。於是你精挑細選,仔細比對,選了FOX 34talas+XO套件+XTR988剎車以及E.13的護盤,Spank圈+king花鼓+ONZA 160tpi 2.25寬外胎+前203後180mm Hope碟片,花費20K。第五階段:更燒。你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輛AM級別的軟尾,加上你之前XC積攢的體力和經驗,你在和其他同級別車友們騎行的過程中表現可圈可點,大家很喜歡這個能和大家一起玩並且比較謙虛的你,邀約你的次數越來越多,你也經常跑到固定的一家自行車店和車友們談自行車。那裡就像個自行車沙龍,而你越來越千方百計想往那裡跑。在那裡你和大家討論著各式各樣的問題:零件、裝備、性能、技巧……你的山地車知識呈幾何倍速的增長,對眼前的車輛可以從踩踏平台到幾何結構娓娓道來,而且還能最後加上「但是,就我看來……」以至於偶爾技師不在,老闆有些問題還會問你。
第六階段:回歸 。此時你騎行可能已經接近3年了,已經擁有了2輛自行車,3個頭盔,兩個背包以及若干的服飾、裝備和便攜工具。然而一個永遠無法迴避的問題終於要直接面對了——冬季封山騎哪裡?! 你已經沒有興趣騎著14公斤重的AM去當山馬黨;也無法再像當年一樣什麼車都嘗試著爬上西山頂。你沒有精力凌晨起來蹬著車到山頂看日出;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最想乾的不是打開車把上的前燈去環湖而是找個能夠看到日落的餐廳好好的吃頓海鮮。 此時你面對在雜物間掛滿牆壁的山地車和各種頭盔背包水袋和護甲,心裡在想——當時一直無法理解的公路車真的那麼瑣雜無味嗎?
現在解答為何之前我敢斷言,第一輛車一定是山地車:相對公路車而言,山地車的入門門檻要低得多。在這也許有同學要問:那公路車沒有便宜的嗎?有!---但是對於現在真正已經理解自行車的你來說,那不算是「車」。
就算是在5年前,公路車的投資比起現在來說是也是極高的:6-10K左右的公路車是門外的4XXX套件+鋁合金的車架,鋁合金前叉,而且沒有碳刀,只有重的一塌糊塗的高框鋁輪…..你幾乎不可能去選擇。 好在科技進步了,材料的更新和工業化製作成本降低讓你有很多更實惠的選擇。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要有逼格的TREK或者說大C超六,或者colnago?好! 就像前面說的,你玩車已經快5年了,事業也應該穩步上升。20K左右,拿下一輛入門colnago對你來說毫無壓力。第七階段:邪路! 公路車的輕盈和速度讓你墜入其中不能自拔,做工好,重量輕,價格也不算…..太…..貴。但是有個小小的問題——之前你買的那些山地車上的碼錶不能用在公路車上,因為沒有踏頻。你經過惡補,搞清楚了除了踏頻還需要整合一個心率計,以及在何種情況下保持何種心率才能達到何種目的……於是如此痴迷其中,富有鑽研精神的你很快就找到了提升的捷徑——碳刀! 這是通往一個無底洞的邪路!!!
俗話說窮玩架,富玩輪,哪啥捯飭套件。在此之前,你的輪組,還是整車標配的低端開口鋁輪,檔次大都停留在最入門級別,而初期耳濡目染各種碳刀的報價,你會堅定一個信念:絕對不倒騰公路車,騎騎玩玩裝裝就行了。正是因為你初期淳樸的堅持,為你日後變本加厲的翻騷,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偶然有一天(時間是偶然的,狀態是必然的),你和車店老闆聊起輪組,發現他收撿了一對過時了的但是級別偏中上甚至有可能是次頂級的鋁輪,把它從高高的牆上取下來放在手上拂去塵土,發現5年前的它與你的渣渣輪子細節和結構上巨大的差異,你的心裡盪起了一絲微微漣漪,很輕,輕到連你自己都沒有發現。fulcrum、campagnolo、shimano、lightweight和madfiber這些名字開始不斷出現在你的眼前,碳輪、鋁邊碳輪、開口胎和tuber各種材質和制式你也爛熟於心。最後C50和C24各入一對,適時選用不同的輪組,你的公路車幾乎可以適應任何蜿蜒曲折的鋪裝路面。 加上你之前的XC和AM,擺在你眼前的,幾乎是無限的通過性。潘多拉的盒子被徹底打開了。
此時,「騎行」兩個字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你腦海中了,取而代之的,是「競速」兩個字。 競速其實是更高層次的騎行,已經開始無限接近專業級別。除了經濟上的投入,更需要更多精力上和時間上的堆砌。為了方便計算,姑且在這裡摺合成RMB打上20K的標籤吧 。
不得不說:附件
1:騎行台
你一定聽過「買到第3個騎行台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騎行台」這個說法。這話如此正確,好比吃到第3個包子才飽,前2個也是有功勞的一樣! 你的第一個騎行台,估計也就是個幾百塊的貨。搞不好還是你的土豪騎友升級換代弄來的。源於某一久連續的陰雨讓你內心躁動的騎行熱情在家壓抑許久的爆發,但新鮮感之後很快你就會發現效果完全達不到你的期望。
你的第二個騎行台,估計是個2、3K的有品牌的高檔貨。堅固,穩定,調節檔豐富,你很開心。直到某一天你在沙龍(其實就是經常去的自行車店)聊起來聽到一大堆有關「磁阻尼」、「功率計」之類的術語後回家上論壇經過半個月的頭腦風暴之後,又或者在欣賞環法的PRO們兔子集團緊張而又略帶瀟洒的突圍中極為穩定毫無偏擺的行進之後,走火入魔的你有了2個選擇:要麼買個帶磁阻尼和功率計的,要麼換個滾筒式的。前者貴,後者技巧要求高,一句話,都不是省油的燈。
以帶功率計的為例,面對15K的價格,正準備掏錢的時候,卻悲催的發現,這個價格是不帶前輪墊塊的!而且,很多「專家」都說,還需要一起購入的還包括防汗布,靜音墊... 無論如何,在最後一個騎行台上,你的投資不會小於16K。考慮到前面吃下去的兩個包子,估計總投資是20K。2 背車架
車店的JS不會告訴你,周邊產品利潤比例,可能比一台整車賺的都多。 外出比賽背車架是必需品。在看了各種品牌的評論後,你發現,幾根金屬管焊接起來的架子居然要賣2K~5K,完全不符合你理性消費的宗旨。然而JS用一句話就把你徹底打敗了——「如果使用不好的背車架,萬一出意外,會白瞎了你上萬塊的整車」。幾萬的車錢都花了,自然不能因為區區2K而白瞎掉。 山峰背車架——2K。3 頭盔
騎行怎麼能少得了頭盔呢?這是你最常用的騎行裝備,也是你安全的基礎。當知道你正在用的頭盔根本無法為你提供完全的頭部防護後,特別是身邊一些膽子比你大的小年輕被冠以「跤王」的頭銜後,你覺得一個安全的頭盔是必要的。然而諸如你的車車們是用來走不同的路況一樣,騎什麼車戴什麼頭盔也是有講究的。那就分別需要一個XC頭盔——輕量透氣,一個AM頭盔——加強防護,和一個公路車頭盔——符合空氣動力學。另外,當你還處於AM發燒階段時,路的難度會隨著你的熱情高漲而快速提升,讓你每次都會有後怕的感覺,於是對於重度AM就會追加一套護具:全盔、風鏡、護甲、護膝護肘,大概3K的價格你還是承受的起的。加上常規的頭盔,一切為了安全,一共5K的價格,不過分!4 騎行穿戴
專業的你騎著專業車,卻發現尷尬的「屁股疼」一直困擾著你。騎行褲是必須的!一開始撿著便宜的買,後來覺得是不是厚的會更好?折騰了好幾條,在看了無數資料後才發現,最好的墊襠材料,是「油揉革」,最舒適的褲子穿著方式,是背帶褲。在這個方面,JS已經不用忽悠你了,囤貨積壓資金的壓力使得店上的貨色已經不能入你法眼。高科技含量的梯度壓縮衣褲、windstopper面料的手套,排汗的美利奴羊毛襪……花2-3K配上一套,再翻一倍弄一套冬裝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等等,還要一副像樣的眼鏡。通常oakely會是首選,自帶的鍍銥鏡片之外還要再選一片偏光片、一片增光黃片和一片透明片……看來眼鏡才是大頭,花費4k,再加上AM和XC共用的shimano變色鏡0.5k,林林總總一共小10k出頭。鞋子忘記了……公路車鎖鞋1K,山地車fiveten1到2雙也算1K,那就是12K。5 裝備
包:最大的附件應該是背包,2個,XC的小,AM的稍大,每個背包需要配一個水袋,公路車用水壺。2.5K
公具:為了防止某天獨自騎行發生爆胎等意外而在某座風景如畫的山上當「大王」,還要有一套內六角、截鏈器、翹胎棒的集成工具。外加備胎、氣筒和魔術扣,算1K。
氣瓶:公路車不用背包,如果你用的是管胎就連氣筒也不用帶,但是你要帶1瓶橡膠泡沫和壓縮空氣混裝,算0.1K。
碼錶:XC用來記里程、速度。AM可以不用。公路車的碼錶需要有速度、踏頻、時間、心率……最好還有軌跡GPS。2.5K。
以上算5.5K。6 補給
之前不覺得,感覺每次都是渴了喝水,餓了吃飯,多帶點錢以防萬一。但是當你走到「競速」這個圈子裡之後,你每次出發會在後包裝幾條能量膠,2條左右的士力架或能量棒,會在你的水瓶或水袋裡加泡騰片……每次用不了多少,幾十塊而已,但小帳不可細算,正所謂滴水穿石,粗粗在這裡一算,每年至少2K才夠。7 維修養護
清洗:騎起車來很拉轟,對於有點點強迫症的你騎完之後當然要好好清洗乾淨。當然首先是髒兮兮的鏈條——做為自行車愛好者,多半都是在野外吃完能量膠都要把包裝帶回城裡丟垃圾桶的環保主義者(你不是?我鄙視你),怎麼能輕易用超級污染環境的煤油來清洗呢?一瓶finishline大豆提取有機溶劑,100,但這是消耗品哦。車身用洗衣粉?呵呵……只能用中性的專業洗車液,英國進口muc-off!外加一套專門配套的刷子、毛巾、海綿……還有車蠟,400。清洗完畢後專門針對不同騎行環境的鏈條油必不可少,大概4種,200。外加洗車高壓水槍300,全套/一年:2K。
維護:或者說是簡單的修理。首先修車架必備,價格不貴,300,但運費要100。其次,各種扳手、內六角、起子、落地式打氣筒……其中,由於自行車高精尖的製作工藝以及大量碳纖維材料的應用,使得有一個工具成為必須——扭力扳手,1K。全套:3K。8 充電
老實說,你已經具備開工作室的條件了。唯一欠缺的就是裝配技術。各種自行車雜誌、書籍、視頻分享讓你如饑似渴,然而你悲催的發現,80%你需要的文檔都是英文的……難道要上補習班!!??哈哈,開個玩笑,補習班可以上,費用就不算在這裡了。雜誌、書籍,大概每年1K。9 存放
用腳趾頭也想得出來,這麼多貴重物品,是不能隨便放的。天氣太熱剎車油會膨脹,反覆熱脹冷縮以後萬一漏油就玩完……碳纖維長期暴晒會縮短使用壽命……在廠家沒有發明什麼之前只有自己解決了——找一間通風但太陽曬不到的房子,自己DIY各種掛鉤把車子一一掛起來,不掛起來會影響胎壓,或者可能會造成外胎長期與地面接觸面變形,增加滾阻和降低局部抓地性。 外加各種擺放附件裝備的架子,共2K。以上附件,總數大約超過60K。還沒有算你的汽車升級,外出旅行等價格。也沒有算你為了說服你老婆同意你買這些設備,可能要花更多的錢討好她的成本。
總結:
XC:10K
AM:35K
公路車(連平路刀和爬坡刀):40K
附件:60K
總數大約150K終於塵埃落定,你滿足的看了看偶爾隨手發在朋友圈的騎行照片就召來的刷屏般的贊。查看碼錶,這5年來大約你騎了3萬公路左右,投資150KRMB,每公里目前成本剛好5塊錢! 你打開小房間,捏一捏每輛車的輪胎,輕輕轉動每輛車的後輪品鑒棘爪的鏗鏘或者行星齒輪的綿密,用小電筒檢查著山地車的來令片時,電話鈴聲響起,那頭傳來一個毛頭小子的聲音: 「大哥,我想買輛自行車,給推薦一個唄~~~」
最開始不懂車,於是乎隨大流2500多塊錢買了輛山地車(ATX777)。然而騎了一段時間之後發覺,山地車騎得太累,於是乎輪胎換成窄的半光輪胎,就在我準備把前叉也換掉的時候,我猶豫了。
我騎著一輛改裝的亂七八糟的入門山地,他究竟是不是我需要的。
當然真正促使我賣掉那輛ATX777的是因為這輛車有著嚴重的碟剎共振現象,具體表現為剎後輪的時候整個車架都在劇烈抖動,並且伴隨巨大的異響。而產生的原因是車架設計缺陷,除了把車架換掉,別無他法。
於是乎,我就買了輛公路車,山地車擱置不再騎,再然後,我買了摺疊車之後,覺得山地車徹底沒必要,就把山地車二手出了。
摺疊自行車相比較山地車、公路車有哪些優缺點? - RR AA 的回答
在馬路上騎車,1500元的FCR效果比2500元的山地車好很多,山地車笨重的前叉,寬大的齒胎在城市通勤上沒有任何正面作用。
我對山地越野,速降等危險山地車運動沒有太大的興趣,所以我放棄山地車。
我相信那些買2000塊錢山地車的人,很少有人去山路上玩,更多的還是在大馬路上騎。我覺得他們是被大環境所誤導而去買山地。實際上平把公路、摺疊效果表現會更好。
我覺得就「買過自行車」的人而言,比例並沒有那麼高。
另外想知道公路玩家如何看待平把公路車,算不算山馬?
自行車圈子,玩技術-器材的和偏重旅行的,兩個圈子有所割裂。
作為一個跨界玩家,我玩車的軌跡是 山地 - 公路 - 摺疊 - 內變摺疊 - 山馬。
用器材黨的邏輯你們解釋不了吧,我來說說為啥。
因為一開始在北京打工,我就是單純想看看風景,看了近處的就想看遠處的。從人大出發,一天之內,山地能讓我從香山沙河到門頭溝都轉一圈,公路能讓我到懷柔密雲轉一圈;摺疊能讓我趕到北京站上動車,雙休日在北戴河轉一圈;內變速配個鏈罩,能在渤海的沙灘上騎整天而不用操心沙子讓變速失效。
最後回到了西安,面對險峻的秦嶺北坡,狹窄的山路,我拿出老山地換上光頭胎,做了山馬黨。我不是沒有過燒器材的衝動,但就我的價值觀來說,人為物役,忘記初心,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很多人是把山馬當旅遊車用的,而山馬在多數地區確實勝任了這個角色,畢竟中國多山,道路水平差別很大,大多數人也沒有時間精力金錢去長途騎行,所以「短途郊遊車」這個需求巨大的市場被硬尾XC很好填充了。
能夠終結山馬黨的不是器材黨推崇的軟尾或公路,而是更方便的旅遊車,如果山馬能拆到摺疊車大小,或者摺疊車擁有了山馬的性能,然後鐵總的大爺網開一面,那麼硬尾XC的市場才會萎縮。
因為山馬和摺疊,都偏向於旅行(中短途,不超過一個黃金周時間)而不是器材。
良心體驗:
一、如果追求的是騎行的舒適度以及速度、山地車已經被甩老遠了。
二、至於粗輪子的安全性,相比公路車,山地車的抓地力、耍花空間是會比公路車強很多。但是,你會發現一般城市路面的騎行,耍花的時間少之又少,公路車的抓地力也夠用了,再加上它舒適的騎行體驗和靈活性,你會覺得抓地力在特殊路面小心一點就好了。
三、至於路面問題,一般的城市路面,小坑小洞,公路車真的完全可以駕馭了。騎下來,你會發現公路車更實用。像很多城市路面騎行,山地車很多性能都是放著用不上的,但是對你的速度限制又很大,體力損耗也很多。
四、關於安全,真的不是車的原因,關鍵是在車上那個人。而山地車會變成一個正真的玩物,也就是只有在山地上沖林迫雨的時候你才會把它請出來,通常時間它都處於「冬眠」態。
綜合上面的所有問題,你騎過公路以後真的很少會再想在城市路面玩山地
那些山馬黨拿山地車是入門通勤和壓馬路,不是沖山。而我在發現馬路的高速快感之前通勤和壓馬路只是其次,我的山地車還是用來沖山的。這就是為啥我要用散熱來令片和SLX套件和j不追求重量。
在我發現在鋪設路面上高速行駛的快感時果斷入了公路車,這時候我沖山肯定用山地、壓馬路肯定用公路的更有功能性的選擇。
這話題太適合我了 哈哈哈哈
曾經是正經的山馬
最初為實惠 也不清楚自己會喜歡山路越野?還是公路 選擇山地車是必然的
然後參加活動、爬山下坡平路騎 我不喜歡不知道樹葉下面是啥但必須騎過去的感覺、不喜歡剎不住摔出去、我不喜歡活動時一吃就一堆油的不行的菜…… 於是淡出 自己玩
但平路卻是很無聊的騎行運動,只剩下里程和速度…… 於是山地變山馬 只為多點裡程和速度 然後幾年後,種種變化 逐步放棄了
再然後,選了並不實惠 但又輕又快 重點是極簡設計理念的純公路車 手部姿勢確實更多 加速那真是爽的不行……
如今,再也回不去了 也許未來會增加一輛山地 去些土路晃晃吧 但公路已經無法放棄 迷上了它的硬、它的直接、它的極簡、它的超好操控、它的超快加速能力
正經回答一下吧,之前選擇山馬的大部分人 其實就是嘗試過山地以後對偏向公路車的一種選擇 這個群體的存在背景有不少 我覺得和公路自身價格偏高(配置差不多的小巧筆記本當然比台機貴了,自行車 也一樣)、市場定位、以及更高的路面要求、更高的對騎行姿態的要求 導致不少人不太願意第一輛車就選擇相對脆弱、要求更高的公路 但有喜歡山地的就有喜歡公路的 山馬嘗試過後 對速度的渴望也好里程的要求也好操控的追求也罷 終於選擇更靈巧公路以後 當然很大概率是會喜歡上它了吧
最後說一下,我依然認為 第一輛車還是類似山馬的車 能低強度越野能公路的 比較好 玩個幾千公里讓自己告訴自己 喜歡公路?還是山地?還是都喜歡……還是都不喜歡 幾年之後再升級 無論山地還是公路 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為什麼要在公路上騎山地車呢?花了好幾百大幾千買的前叉光搖車泄力加上過過減速帶下個台階?太奢侈
同樣都是壓馬路,當然選最適合壓馬路的了~還有就是我做調研的時候發現的問題:不願意再發生逆向購買行為的往往是由群體引發的購買行為。也就是說攀比消費和群體性消費是山馬轉向公路黨的關鍵,而個體的獨立的消費者好會做不同的嘗試,也就是易轉換。所以,題主有沒有發現,俱樂部一起騎車的時候都是開始有一兩個公路拉爆所有山馬黨,然後山馬黨不服就衝動消費怒上公路,最後大家就被同質化了……
山地也好山馬也好,與公路最主的差別是架子的設計跟輪子的尺寸。
山地的通過些要比公路強,這不單單是車胎的問題,而且整個車的重心就跟公路車不一樣。當然公路越野(cx)在專業的車手腳下也是花樣嗨山,但在普通人腳下,山地車在不平的路上比公路要好控制得多。
山馬的存在意義其實是中國一些自行車比賽為了"安全"而設計出山地車跑馬路的奇葩車型,國外雖然不能說沒,但絕不像中國那麼主流。由於目的就是跑得快,而馬路根不就不需要這么大的通過性,所以後來都放棄山馬換公路了。
還有大家都提及到的,舒適性問題,每每帶人提到公路比山地騎得舒服一定有人跳出來不服,我覺得兩邊都沒必要太看不起對方的觀念,就像穿普通跑鞋的跑者跟五趾鞋的跑者,由於工具不同所以動作不一樣,使用的肌肉群也不一樣,這是沒辦法就到底哪個才是最舒服的,只挑自己喜歡願意去適應的即可。2016年5月25日更新
換了現在的車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贊同@RR AA@謝曉豪我們一開始都不懂,只是看著山地車貌似全路況就買了,完全人云亦云。
我現在也到了這一步,本人身高178cm,體重210斤。山地車當年為了長途自己diy的。
這是最早的樣子。經常騎車上梧桐山,上塘朗山等等。甚至從深圳騎車回老家南昌。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開始追求速度了,然後進行了如下改裝,車把調低,座椅往前傾斜了5度左右。前叉換了硬叉,輪胎從1.95換了1.0。去了一趟惠州回來,均速提高了5km,感覺很爽,隨之而來的是出了深圳惠州的路要多爛有多爛,1.0的車胎爆了5次。所以車胎又換回了1.95,下一步打算1.5,不過猶豫了。
上次拉車去朋友保養,遇到一個大神,大神說我的車價對於我的體重來說太軟了,而且我的車越改越接近公路了。為啥不考慮買公路,我也開始覺得,大神推薦我買碳纖維,不要買金屬,因為我體重過大,過輕的金屬比較軟。然後告訴我練習踏頻。
8月13日夜,用100踏頻的小輪,盡然均速上了25。
具體是5k的看不上,1W的老爸老媽都不給買。看著我當年5k買的車,架子那麼軟,速度上不去,只能通勤練練踏頻了。年終獎決定咪下一點換台車。
所以給想買車的朋友忠告,
1.第一台車不要買新車,根據身高去58等買台1.5k左右的二手車,山地公路都能買到娛樂入門級。
2.體重大的不要買mosso的車架!
3.妹子身高沒過170不要買17的車,我178買17就夠了,奶奶的為了車子大買了19,再轉向上面不好用。
3.練習踏頻比用大齒輪騎車更有效率。
4.如果通勤或者只是和大部隊騎車去隔壁市出去吃吃喝喝,他們一般也不會走林間山路,都是走大馬路。那麼你還是買公路車吧,你真的喜歡所謂的林間石頭路,那麼還是山地車。
5.不管你多麼不願意學習怎麼保養單車,但是一定要學會補胎。你以為我會告訴你我第一次獨行去廣州爆胎了,推車推了五公里才找到一個修車店!
因為被公路拉爆了幾次
山馬為了什麼←_←為了壓馬路啊←_←現在城市道路路況良好,公路也遠不是看起來的那麼弱不禁風,尺寸合身的公路騎車姿勢會很舒展←_←那麼還有什麼理由騎山馬╮(╯▽╰)╭
我的山地騎到最後,用了鋼架,硬叉,1.0光頭外胎(沒錯,1.0山地光頭胎),鋸短車把,裝了副把。就這樣騎了半年,突然有一天醒悟:這不就是個小號的公路車么!!……於是就換公路車了,毫無障礙。山馬的究極形態就是公路
國內的騎行文化導致很多車友第一輛車都是山馬(非真正意義上的XC),當然入門山馬比入門公路便宜的多,我自己是先山馬~XC(越野硬尾山地車)~公路~CX(越野公路車)~DH(速降)~小折;為啥從山馬過渡到公路呢?被一次次的拉爆,跟車完全跟不住~後來就換公路了,騎起來果然輕鬆,但公路騎久了感覺整天破風刷速度有點無聊,又去玩DH!下坡好爽!公路車上下班有時候下雨不想騎車帶不回來,又弄一個小折;我預計以後非專業競技,城市通勤公路和小折會越來越多;但公路搖車習慣了再搖小折總感覺用不上力!
因為住市區的居多,進山的機會很少。
愛玩山的都換軟尾了,愛追求速度的都換公路了,愛騎行的都換郊遊了,就剩下我們這幫沒錢換車的繼續騎著XC去郊區偷果子調戲路人妹子
山馬進坑出路如下:
喜歡上山的,買軟尾了。
喜歡在馬路上飆速度的,買公路了。
剩下一群沒錢的或者沒腦子的繼續玩山馬。
牛逼啊
山馬的通過性和舒適性是公路不能比的 國內有很多 地方的路都非常垃圾
1公路車和山地完全是2種感受,公路車在馬路上是騎十分輕鬆,很容易維持35碼的速度;
2是外觀英俊帥氣,回頭率很高;
3是騎行愛好者最終始終會有一輛公路車。
因為山馬(非騎游黨)
肯定要改改改
改到最後上tt把彎把
會發現壓縮架丑的一比
山馬的歸宿
1是左轉公路
2是摺疊上地鐵綜合通勤
3是旅行車草長途
4是上正經草山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