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冷靜理性的人?
如題
謝謝邀請~
理性和冷靜不是一個東西,只能說是互相作用的東西,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開始的時候先把這兩個詞語分開來解釋。
先說冷靜,冷靜的反義詞是不冷靜...
有人說你這不是廢話嗎?
確實是廢話,但是我的意思是,與冷靜對立的情感有許多。憤怒,緊張,慌亂,恐懼,傲慢等等都是不冷靜的表現,所以沒有與其矛盾的單一反義詞。
但是不冷靜的原因是確定的,即事物的發展超出了自己的預期。
比如某天A帶著女朋友出去,遇上了劫匪,由於A出門時沒有對今天會遇到劫匪的預期,所以他的第一反應必然是慌亂,緊接著的便是恐懼。之後劫匪又對A的女朋友上下其手,這更加超出A預期,A又會變得憤怒起來。
種種超出預期的事情的發生導致了A一直無法冷靜下來,也許就在他忙著憤怒的時候時候一個警察遠遠地路過了,他因為這種不冷靜導致他失去了一次獲救的機會。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孫子講話:就是要多算!
我們在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計劃周全,考慮到計劃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我們做一個收益表格:
假設還是上面劫匪那件事。如果A沒計劃沒發生,那麼A能享受到最多的快樂,如果A計划了沒發生,那麼拋去A費的心力,A還能得到18的收益。但是如果計划了且發生了,歹徒搶劫A的時候,A從褲襠里掏出了一顆手雷把歹徒嚇跑了,那麼儘管這次約會有這個令人不快的小插曲,但是約會總體沒受任何影響還能得到15的收益,運氣好的話妹子當時就以身相許了,收益直接衝出了坐標系。可是如果沒計劃,搶劫事件還發生了,那麼很悲劇,約會毀了,錢沒了,妹子讓人摸了(興許還跑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對計劃外的事件進行預期的收益區間為[15,100],對計劃外的事件不做預期的收益區間為[-10,21]。至於事件的發生概率問題,概率在個體身上是沒有意義的。
做任何事情都能遊刃有餘,由於沒有任何事情在預期以外,所以也就不會產生任何不冷靜的情緒,由此就能獲得題主要求的第一個屬性——冷靜。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獲得冷靜所必須的一個要素,也就是題主所要求的另一個屬性——理性。
理性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所謂的「有自信與勇氣地遇事不慌」,我們應該取理性的哲學意義而非其他什麼亂七八糟不穩定的意義。所謂理性,是認識的能力,是具有提供先天知識諸原則的能力,是思考一個知識是如何得以可能的能力而非別的什麼。
在統一了理性的概念之後我們才好向下談。
有了理性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盡量多地考慮到計劃中可能的發生意外事件,因為邏輯學是包含在理性之中的,邏輯是知識的原則。
我講邏輯學的一個基本定理是:當前提全部為真﹐而且論證為有效﹐那麼﹐結論必然為真。
前提為假或者論證無效都有可能導致結論的是真,換句話說,就是計劃的失效。
還拿上面那個搶劫舉例子,假設我們沒有制定任何針對搶劫的計劃,那麼我們就相當於忽略了一個前提,即在只有沒有搶劫的情況下,約會才能獲得正收益;那麼反過來就是,如果被搶劫了,約會就不能獲得正收益。我們在考慮到約會是正收益的這個結論的時候,忽略了前提條件「沒有搶劫」,所以約會是正收益這個結論有可能失真。
有人說那我怎麼可能考慮到這麼多東西,做每件事都要考慮這麼多人豈不是要累死了?
針對這個問題我提供的答案是:
1.為突發事件分級
去年我們公司在鹽城辦活動,一個茶話會,讓有興趣讓孩子參加夏令營的家長帶著孩子和我們的外教進行互動。這其中有許多可能影響活動質量的突發事件,所以我們必須要根據其對於此次活動的影響進行分類。
第一級是可能毀了這次活動的事件,包括外教有事不來了,活動臨時換場地,參與者來得不夠等
第二級是可能嚴重影響這次活動的事件,包括時間掌控失敗,食物吃得太快,參與者來得太多等
第三級是可能影響這次活動的事件,比如會場椅子不夠,來的都是窮逼等
第一級要提前制定應對策略,第二級要牢記可能會發生並且根據情況臨機應變,第三級是有印象就行。
果不其然,轉天就要辦活動了,這時三個外教來電話說來不了了...說好的4個外教變成了1個...
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腦袋嗡的一下,短時間內失去了冷靜,隨即大喊一句「el psy congroo」之後冷靜了下來,別人被我一嚇也冷靜了下來。於是開了個半個小時的短會,直接套用新計劃,重排了一下TL,重新分配了一下職責。然後第二天活動照樣辦pian的le風yi生dui水sha起bi。
如果我們沒有提前制定計劃,沒有聯繫編外外教,很可能團隊里的人就陷入了慌亂之中從而失去了冷靜。光靠一個下午,一個慌亂的團隊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想出萬全的計劃的劃。
再有,如果什麼事都當作一級事件來處理,主要計劃必然也會由於計劃時間的壓縮導致漏洞百出。
所以要對突發事件進行分級。
2.多思考
有人說,你們一級事件里還缺了地震海嘯恐怖分子火災等不可抗力啊?
問的好。
有些事情,無論你在幹什麼都可能發生,所以我們只要有空就要對這些突發事件進行計劃。比如活動進行中發生了火災,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疏散群眾,如果我們大腦中本身就有疏散群眾這種事情的應對方案的話,那麼你還是可以保持冷靜。相反,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應對火災,那麼你肯定很難保持冷靜,因為你不知道怎麼做。
像是我看動畫片的時候,動畫片里出現了一個令主角兩難的困境或者有人說出了一句看似很有道理實則有邏輯漏洞的話的時候,我就會暫停動畫片。然後想如果是我會怎麼做,如果是我,我能想出什麼決策,並且有必要的話會翻書查論文。有時候暫停幾分鐘就能想出來,有時候就是幾個小時,有一次看《無頭騎士異聞錄》時為了一個與劇情無關的鏡頭整整斷了一個星期,到處查書論證,還在知乎上寫了兩篇關於這個的文章。這些事都弄完了才繼續看這個動畫片,雖然於劇情沒有一毛錢關係...
同樣的你們看電視劇電影小說的時候也可以試著像我這樣多思考,多計劃,在遇到相關的突發事件後能保持最大的冷靜。
像是地震、海嘯、火災、核打擊這些事我們九年義務都有教所以只要認真學習,並且相信自己相信知識,那麼你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也可以保持冷靜。
除此之外我們有空就要多思考思考面對其他突發事件的解決方案,比如面對強姦,暴力侵害,別人的無理挑釁,長輩的風言風語等。動用我們的理性,不斷思考,不斷批判,不斷完善我們的解決方案,由此才有可能在遇事的時候最大程度的保持自己的冷靜。
有些人總是拼嘴拼不過別人,只有冷靜下來之後才想到怎麼反駁這句話。不如平時就多想一想對應的方法,想想別人可能怎麼攻訐你,然後提前想好怎麼還擊,別人這麼攻訐你的時候由於事情的發展在你的預料之內,所以你可以保持冷靜,並且你的還擊會讓別人失去冷靜,從而獲得嘴仗的勝利。而如果你具有了理性,學習了邏輯學,那就更好了,你能一言指出對方的邏輯漏洞,從而打出會心一擊。
具體怎麼弄你們自己選。
儘管你們還是會說有些事情是必須實踐才能明白,但是有些事並不是那麼好經驗的,我還是那句話,多算者多勝,寡算者寡勝。
你算計得越多,你保持冷靜和「理性」的概率越大,要時時刻刻知道自己的每一個計劃是如何得以可能的。
以上遇到任何事,只想:這件事是如何形成的。我該做什麼來解決眼前的問題。問題有哪幾條,我現在已經做了哪些,還需要做哪些。做完之後還會有什麼問題,到時我要如何面對。
也就是說,冷靜理性的人,一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不是以追究責備,抱怨他人或自己為導向。什麼時候腦子熱了
就讓中介帶你去看看房子
謝邀!
才看到這個邀請。
冷靜理性的一個必要(非充分)前提,是知識面要盡量寬,視野盡量廣,這樣至少不會因為某些事物而大驚小怪,失去理性判斷。
然後就主要是性格的問題了,有些人性格沉穩,就容易冷靜;有些人天生易激,很難能馬上冷靜下來。後一種情況並不一定需要徹底扭轉,但是可以考慮採用「三秒鐘」——每次開口說話前,都停三秒鐘,然後再開口說。首先來看看理性的定義。
理性一般指我們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進行推理、計算等方面的能力。意思和感性相對 ,指處理問題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進化原則來考慮的態度,考慮問題、處理事情不衝動,不憑感覺做事情。
關鍵詞:概念,判斷,推理。
引用毛澤東的《實踐論》:要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
可見:感性認識是生來就有的,是直觀的,感官的。而理性的認識是需要培養的,後天形成的。
我以為,注重因果和事情的來龍去脈,對重要的事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善於抽象思考,是謂理性。
再說說獲得理性思考能力的途徑。
1.一段挫敗的人生經歷
可操作性:較低且容易玩脫
效果:非常深刻
苦難或坎坷的經歷是可以讓人理性起來。理性本質是一種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果人生來所有的欲求包括求知慾就可以被滿足,誰願意苦苦的思考呢?
哲學家懷特海論及理性發源於西方時曾說:悲劇的本質並不是不幸,而是事物無情活動的嚴肅性。但這種命運的必然性,只有通過人生中真實的不幸遭遇才能說明。因為只有通過這些劇情才能說明逃避是無用的。這種無情的必然性充滿了科學的思想。
事物無情活動的嚴肅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你體會深深地挫敗時,一定會對上面的話有深刻的理解。
答主本人也曾是一個感性和自在的人。因為突遭打擊,我一度不能接受,那一段時間曾天天難以入睡,精神恍惚,痛苦的反思讓我的內心不斷問自己: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我開始不斷梳理這些事的來龍去脈,關注每一階段的原因,變數,演變的歷程,演變的規律。在現實的逼迫下,無心插柳柳成蔭,我意外地點亮了理性和邏輯的技能,並對我生活的其他方面有極大促進。當然代價是慘重的,慎重慎重。。。如果重新選擇一次的話,我還是選擇繼續呆萌些。
2.閱讀
可操作性:高
效果:較淺。看個人悟性。
真正的好書
《邏輯思維的藝術》
《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
《批判性思維》
《金字塔原理》
《跳出思維的陷阱》
讀書,最大的好處在於方便快捷。然而閱讀這類書需要我們:
1.聯繫實際
2.聯繫實際
3.聯繫實際
批判性思維,邏輯不是拿來和人辯論抬杠的。是解決分析實際問題的!
在看上述書時,一定注意要結合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帶入,生動形象又易於理解。
好書要讀三遍。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再看看,每次都有新感覺。
3.最重要的事:大量的攝入和思考
我們常說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其實好像誤以為只要學會思考就可以了。其實獨立思考恰恰要建立在大量的接受信息的基礎上。
對一個事情能夠客觀分析,要求你對引發這件事的每個重要原因都有準確的評價,然後組合。試問連有幾個方面的原因都不知道怎麼思考?分析三國歷史,連是哪三國都不知道怎麼分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當接受的信息足夠寬廣,是可以互相印證加強循環的,也是自己拿來練習分析的好材料。
題主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先學起,一方面開拓知識面,另一方面鍛煉自己理性分析的能力。
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問如下幾個問題:
這件事為什麼是這樣?
可不可以是別的狀態?
各種情況相比的區別是什麼?
如果是別的狀態會有什麼後果?
如是長期堅持思考,你會愛上分析這項在很多人看來無比頭疼的活動。從紛繁的事物中發現事物的線索,這種能力難道不覺得很性感嗎?
該淺薄時淺薄,該深刻時深刻,是謂深刻。---知乎
祝好。
首先,
冷靜並不一定會理性
冷靜只是擁有清晰的意識,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思考的是哪個決定,自己不後悔
理性,是按世俗標準利益最大化,或損失最小化
希望你成為一個冷靜而不是理性的人
那麼如何成為一個冷靜的人?
遇見抉擇,
不選對的
選不後悔的
只要注意,不要愛上什麼人就可以了
我就問了:成為一個冷靜感性的人是會患癌死掉嗎?感性就是人格缺陷?
——成天迫切要求自己變成什麼理性理性的,說的你理性世界都能理性理解你了一樣。
好吧,為了理性一點,我閉嘴了嚕。就感性地吐槽這麼多。
想發脾氣的時候默數十秒,大多數不能發的脾氣一定不會發,極大的減少可發可不發的脾氣,如果十秒以後不能忍了,那就燃起來吧,燒他個天昏地暗,燒他個天崩地裂……在你還意氣風發少年心性還有爆滿的怒火的時候
第一步,成為理性人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我們必須要打心眼裡先承認,無意識的情緒是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的。承認了這個事實,才有改變的可能。
心理學家已經通過實驗證明了無意識的情緒對行為產生的影響,比如當消費者選購沙發的時候,如果看到的是雲彩的背景,他們往往會傾向於選擇舒適型的沙發;可如果看到的是硬幣的背景,他們就會更傾向於選擇便宜的沙發。再比如,當志願者看到的詞跟老年人有關的話,他們走路的速度就會比看到中性詞的人慢13%。實驗結果雖然很明顯,但是當你問他們為什麼選擇這款沙發,或者速度為什麼減慢的時候,他們都不會覺得是受了暗示的影響,而是認為自己本身就想要這樣做。
所以想做個理智人,我們必須要先承認情緒對自己是有影響的,然後才能夠想辦法控制自己的直覺。
承認之後,第二步,就是要聚焦問題本身,排除無關干擾。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乍一聽非常有道理,實際上根本不對勁。比如有的人覺得,「別人可以通過搞關係就能成功,那我還努力個什麼勁呢?」這個想法就是沒有排除無關干擾。你想啊,你努不努力跟什麼有關係?當然是你努力能獲得什麼,或者說你不努力會怎樣,通過這兩個條件來判斷自己要不要努力,而不是別人搞沒搞關係。這種比較就是來自於情緒反應,而不是理智判斷。再比如,所有人都會覺得投資應該選擇高收益,低風險的產品,可彩票的投資收益率是負70%,也就是說買100元的彩票只能收回30元,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買呢?就是受到了彩票巨額獎金的無關影響,你很容易就忽略了彩票的低收益,只能看到這筆巨款可以買到的車、房,所以就犯了糊塗。
然後第三歩,要識別出現狀背後的合理性。在理性人眼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一定有它當初的合理性。如果當初的合理性消失了,再多人堅持,也沒必要做了。可不理性的人就會隨波逐流地犯錯誤。比如說鬧洞房這個習俗,很多長輩都認為,鬧洞房沒什麼不合理啊,因為一直以來的習俗都是這樣的。可是在舊社會鬧洞房,是因為新郎新娘往往婚前都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任何性經驗,經常發生「新婚之夜不好意思同房」的現象,所以才有了鬧洞房的習俗,緩解尷尬嘛。可現在呢,都自由戀愛了,沒什麼好尷尬的,這個風俗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不理智的風俗,該放棄就放棄吧。
接下來第四歩,多去思考一些反直覺的解決方案。比如說,有一陣子網上對判人販子死刑特別推崇,大家都認為,都判你死刑了,看你還敢不敢拐賣兒童,犯罪率一定會下降。但是事情會按照預想發展嗎?不會。因為研究發現,單純加重刑罰,對犯罪率幾乎沒有影響,真正能降低犯罪率的是提高制裁率,同時減少罪犯的合理化借口。不僅如此,如果判所有人販子一律死刑,一定會加重人販子殺人滅口的動機。你想啊,對人販子來說,一旦被抓那就是一死,那我在被抓之前一定要先把孩子毀屍滅跡,沒有證據警方也不能把我怎樣。所以說,雖然符合直覺,但是死刑並不是減少販賣兒童的合理方案。那更好的反直覺的方案應該是什麼呢,改進福利院對兒童的贊助制度,提高破案率,或者適當增加買方的量刑,都可能會起到正面的作用。
再說最後一歩,也是最難的一步,就是千萬不要無視證據。你可別覺得這一點很簡單,很多人就是會拚死守衛自己原來的想法,即使你說得再有道理他也不信。理智人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即使我認為這件事是對的,我也能接受這件事是錯誤的事實。打個比方,你看到一個物體是紅色的,可是所有證據都表明它是綠色的,這個時候你怎麼辦?你可能就要放棄眼見為實,甚至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紅綠色盲。
這個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非常難,因為你要克服的是人類的直覺系統障礙。再舉個例子,曾經有個叫馬歇爾的醫生,他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胃潰瘍其實是由細菌引起的,用抗生素就可以治好。可當時幾乎所有人都反對他,也沒有醫學期刊願意刊登這篇論文。因為在人們的直覺中,胃酸是非常強大的物質,它可以把一整塊牛排給消化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腐蝕鐵釘。細菌這麼弱小的生物在胃裡怎麼可能有存活的機會呢?直到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更多的證據相繼問世,人們才接受了這個反直覺的現實,馬歇爾醫生也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要做一個理智人,雖然只有這五步,但是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因為要想徹底做到,你就必須跟你認為的很多理所當然徹底劃清界限。但是大家不妨先從這五步開始試一試,多努力一點,就離理性人更近了一步。冷靜和理性是強者的特徵,是美德,恭喜題主。
冷靜的前提之一是知識,以前帶女友去大醫院人流(現在知道這樣不好),在人群中有條不紊地穿梭,很冷靜的帶她完成全過程,她回去後說我真冷靜。冷靜大約能給人安全感吧。當然能這麼冷靜是因為我做過醫生。
冷靜的前提之二是理性,另一次和我一個社會上年長我一點的師兄聊時事政治話題時不慎走火,他對我的話突然煩燥起來,我說不要激動,他頂回我說你不一樣激動了嗎?我當時意識到沒錯是激動了,我如果再為面子而爭辯,會傷和氣,而當時我坐在他的位置旁,感到面子掛不住了,一般這種場面可能是停止爭論走回自己的位置,從此可能失去一個朋友。這樣快速地權衡後,我強迫自己仍坐在那裡尷尬的聽他批評,沉默不語,就這樣等氣氛逐漸緩和,後來就都沒有心生芥蒂了。
冷靜和理性應該是這麼一個條件關係,如果平時不訓練理性思考,是冷靜不下來的。強迫自己冷靜了幾秒鐘,然後呢.,腦子還是在嗡,腦血管充血,但不能.利用充血來思考,過了一會還是覺得受不了,我要爆發,呵呵。冷不冷靜最大區別是,別人在憑情緒支配自己,而冷靜的人在思考,當然是冷靜的人應對的質量高了。小時候,做不出數學題,就用力的掰爛自己的筆盒。
看著曾經是方形的鐵盒子,七扭八歪的倒在地上,有種莫名的快意。
爸媽也並不說什麼,心情好時便來哄我。
後來父母離異,父親心情不好,耐心也就少了很多。
漸漸的,我習慣於瑟縮在牆角,聽他罵天道不公,罵母親,罵我。
然後不出聲。
我想我冷靜的多了,被逼的。
我漸漸明白情緒不能發泄,發泄會有懲罰,所以,就憋著。
憋著憋著,就習慣了,看到什麼事,經歷了什麼事,都不再有什麼反應。
後來我想到親情也不過如此,世上除了交易還是交易。
自然而然的,就「理智」起來。
再後來,我經歷了一些年,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有一些經歷,有中二的日子。
我看了一些書,雜七雜八的,從小時代到三重門到三國演義到社會契約論到智慧之路。
最後我還是被我的童年所決定了的那個我。
總結而言:
別那麼在乎,任何事都是。
自然的,就會冷漠起來。
但,不見得是愉快的東西。
每個人要達到這一點,用的方式不一樣,我來share一下我所用的方法。
我從小脾氣相當暴躁,現在出來工作以後,他們叫我[老好人],很多人覺得我性格溫和[好欺負],不過我沒怎麼被欺負過。
因為我總是很淡定處理事情,不聒噪和急躁。
首先我是一個外向、喜歡交朋友,但是同時又很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的人。
所以對於我而言,我有兩個緯度表現自己,在朋友、同事和親人面前表現得很冷靜理性,而獨處的時候可以自己跟自己玩得很瘋;
一個人在宿舍的時候我會自己做飯吃,而飯菜稍有不好吃我會突然破嘴大罵;有時候忽然會很亢奮,現在很多人都會這樣。
但是為什麼我在人前會跟獨處的時候性格不一樣呢?
因為有樣東西叫做修養。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你做的事情不會影響到別人,可以放得很開;但是在別人面前你就要注意一下,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不停地跟人溝通,如果我過於急躁地去處理事情,有很多不好的情緒可能會轉移給我的同事、對手,引起蝴蝶效應甚至影響整個project。
所以我會保持學習。
但是
並不是經常看那些[教你如何理性做人]那種類型的心靈雞湯。
並不是
並不是
絕對不是
不要看那種沒用的東西,你要去學實質性的東西,任何實質性的東西都會讓你心靈充實從而變得有氣質,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物理學家有物理學家的氣質,詩人有詩人的氣質,他們都不會整天無所事事,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個領域去鑽研,當你在一個領悟鑽研的時間長了,你說話會變得有底氣很多。
比如,別人罵你,你不會暴跳如雷了,因為你會知道你總有一個地方比他強,總有一個地方是可以站在高點俯視他的,你有了對自己的定位。正如如果你是一個化學家你不會被一個廚師說你做飯不好吃你就大發雷霆,你反而會跟他借鑒烹飪方法,因為你知道你是一個化學家。所以你就學會了轉移他的負能量,理性分析問題。
然而,在自己的地方,突然就變成另一個人這件事情,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我認為人不能騙自己,因為我本性如此,在沒有人的時候就應該做回自己,我不能學會在人前尊重別人,卻在獨處的時候依舊對著空氣做戲。盡量爭取時間吧,比如說我,通常遇到事,我都會拖到平靜下來再處理,於是慢慢的。。。我就患上了拖延症。
本人新浪博客寫過一篇啰嗦長文。供參考。
不遷怒,不貳過 (2009-09-18 07:54:15)
轉載▼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不遷怒,不貳過」,即為好學,孔子這麼說的意思是:
遇到問題不把錯誤、麻煩、責任推給別人,不發脾氣指謫抱怨別人(不怨天,不尤人),而是反省自己、雙方、多方、多角度的導致錯誤的原因,然後總結所有的原因,讓自己下次不犯所有錯誤中的任何一個包括自己和別人的。這就是從做事(實踐)中學習成功經驗的最好方法。是為好學。孔子從未說過好學是指脫產學習。孔子的學生也不是脫產生,孔子開的是技校,不是大學。
重點:首先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
如此處理日常事務,習慣以後,道德品質自然就提升了。
死記硬背也許可以博學,但絕對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少數人也許可以純為學而學,那就多看看書就行了,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要工作、做事,要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要理論聯繫實際的,所以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是最好的方法,才是真的好學,所以孔子說的話確實是很務實的,奈何網上的權威解釋似乎都是書生、學者所作。想得太多未必能想得通,不如簡單一點。
另外的一層意思是:工作效率。
發脾氣、怨天尤人無助於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會惡化、複雜化問題,製造更多的問題;怒火上升更危害於個人身心健康。不能解決問題的事,你為什麼要去做呢?所以遇到麻煩千萬不要採取這種近乎愚蠢的方式,簡單的去思考如何解決麻煩、轉化麻煩,會發現問題其實不是那麼困難。孫子兵法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孫子指出了火攻的缺陷,火攻是用來攻人的,不是攻己,所以像「遷怒」的攻己行為是完全要廢棄的。那麼正確的方法是什麼呢?孫子特別提到要權衡利弊,而孔子提到了結果---「不貳過」,而略過了權衡利弊的「思考」過程,也許孔子認為:思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強調什麼。卻不知道就因為他思的太多,以至於他的後人形成了思的惰性。如何權衡利弊:遇到麻煩和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如何解決問題,有幾種方法,哪種最好;開口說話、行動之前要判斷:接下來的行為是否有利於讓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不是,就放棄,想別的辦法,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言)。要唯利是圖:只要有利於解決麻煩的事,就要想盡辦法、不遺餘力的去做。堅持這麼做,就可以把那個「遷怒」的壞習慣改掉,因為你已經忙於解決問題的正事去了,哪還有閑工夫來發脾氣。同時你會發現你的工作效率提高很多,你的思維方式也改變了,你總是習慣於抓住問題的重點,不會被之末細節牽絆。
做好了這些之後真的不發火了?不是的,相反,你可以發火了,因為你同時已經學會控火,可以用火攻人了,當情勢特殊,只有火攻是最有利的方法的時候,難道你還棄之不用,那就是迂腐了。這是當你想通某個道理(悟道)後的返璞歸真,不止火,你會發現你的喜怒哀樂都是可以利用來改變他人情緒的,你可以稱心如意的運用它們為你解決問題了。此時的你回想起以前別人罵你就會生氣,打你就是受辱,拍你馬屁就會非常舒服,得到利益就會興高采烈......那種被他人操控自己的行為是多麼的愚蠢。脫離物控人心,而達到控物、役物的水準,這就是心境的提升。提升後不是成神,而是返璞歸真,做一個喜怒哀樂都有用、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正常人。
只學呆的,不動腦筋想辦法,是學不到有用東西的。孔子可沒說多看書、記憶力好、每次考試都打100分就是好學。好學不是脫產學習。我有些同事,非常能做事,無論任務量多大,總是埋頭做。我很佩服他們做的精神,因為很多事只要開始做了,就會發現其實不是那麼難,而另外一些人總是先想,但不是想辦法,還沒做就去想這個難、那個不好做,於是還沒開始做,信心就被自己打垮了,建議這類還沒學會想辦法的人先學會做。只是那些埋頭做的同事有一點不好,他們太勤快了,以至於他們沒有時間或者工作量太大逼得他們沒有時間,停下來想一想,總結一下自己做事的經驗,檢查一下這個事情是否只有這麼個搞法,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效率更高的方法,細節之處是否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所以會做事、別人一說自己就能很快掌握,並不等於好學,做後的反思,才是好學的體現。(會做一件事,不等於無過,很有可能是你沒發現裡面的問題)
僅僅是學,人類就會停留在已知的基礎上,反思,人類才有創新,才會發展、進步。
孔子六個字,我廢話一大堆,算了,不說了。
愛了痛了恨了,哭了笑了累了。突然一天就升級2.0版了。能提問的都是有想法會反思的,經歷的夠多吃的虧夠痛,自然就理性冷靜自我剋制了。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選自宋·蘇軾《留侯論》
plan B
兩個方面:一是遇到事情以後思考導致的原因和其中涉及到的關係,並把事情往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解決。二是提升自己的水平。知識面,工作的能力,協調的能力等。三是在工作中的態度盡量對事不對人。
前幾天看知乎日報上有個神吐槽,關於辦公室政治的:一看見你們這群掙幾千塊錢的人還聚集在一起研究辦公室政治我就覺得好笑。雖然這是句吐槽,但仔細想想,如果水平足夠高,從別人的行為能看出導致這個行為的原因,看出他們的真正動機,包括他們之後可能會採取的行動,那自然也就不屑於因某一個行為而動怒了。
往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解決,其實也不是什麼都要爭個上下。需要考慮到它對自己一段時間內的影響。但是解決方法無非就是:明確責任,讓大家看到該是誰的責任就是誰的,做出的正向措施讓上司看到。
遇到和自己有利益衝突且就是要攻擊自己的人,一是盡量少有交集,二是如果一定要有交集,做什麼事都盡量留下證據讓第三個人看到。
我不是個愛發火的人,也覺得很多事不一定非要發火才能解決。有時候表現得太過強勢並不是好事,周圍人的同理心一般總是會偏向那個表現得弱勢一些的人。以柔克剛,讓周圍人的態度都偏向自己,也是一種有趣的修鍊。
你先熟悉你自己,然後再問你自己到底需要不需要這份能力,不合適不合身的能力和情緒控制都是一種負擔和折磨。一個人的能力搭配是需要邏輯,系統性的,不是看著什麼好就去學就去改變。只會勉強了自己苦了你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讓自己不那麼容易被人說服?
※哪些話題會讓你本能的反感而放棄思考?
※如何才能提升思考力?
※作文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什麼作文?
※越來越習慣一個人的生活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