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有相關的應對措施?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留學申請季,更多「留學」相關話題討論歡迎關注。

剛剛看到一條新聞:優秀華裔高中生在美國自殺,是誰的錯?

這類新聞感覺層出不窮(也有可能是因為這些優秀的學子自殺往往更引人注意吧),一方面他們因為「華裔」的身份,可能受到歧視,另一方面,獨在異鄉的孤獨感和文化的差異似乎也可能讓生活變得艱難。

目前針對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否有機構或者群體在關注?可有相關的應對措施和解決辦法?留學生們自己都是如何應對的呢?


@花火 謝邀!

很想多聊聊這個話題,確實留學生心理問題一直層出不窮,也一直是備受忽略的群體。先佔個坑,有空填。
------------4.14更新---------------------------
寫了這篇草稿竟然被推薦到日報,還是趕緊來補充一下昨天沒說完的內容。同時感謝留言的其他留學朋友的提醒,修改一些不確切的地方,以及一些可以利用的資源。

閱讀了一下這則新聞和作者的觀點,還比較同意作者的想法。華裔父子的自殺,更多地體現了個體家庭在應對壓力時的不同應對態度和方式。極端例子不代表全部,種族歧視也確實一直存在,尤其是在學校錄取的時候,也包括對留學生的種族歧視,這裡的歧視很多時候並非是「可以聽地見、看得出的「歧視行為。許多時候,是非常細小的microaggression. 而這類隱蔽的歧視行為和態度往往容易被忽視而被積壓,負面情緒得不到疏通和重視。

舉個例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WynJkN5HbQ 需要翻牆,我研究一下怎麼下,看看能不能傳上優酷。What kind of Asian are you 你是哪種亞洲人(反歧視系列)
知友的力量太強大,大家還是翻牆看視頻吧,我記的還是有點出入的。
曾經看過一個有意思的短片,一位亞裔女子在舊金山跑步,路上遇到了一位白人男子,白人男子發現這位女子很有吸引力,於是乎上前搭訕,然後開口第一句就是:你英語很好啊,「where are you from?" 言下之意,是你是哪個國家來的? 女子白眼了一下,不想理他。白人男子一度以為對方是歪果仁所以不會說英文,就再次用非常慢,一字一頓的問句」 where . are . you. from ?"並且配了非常多手勢和誇張表情來比劃。 亞裔女子很不耐煩的回答道「 I m from San Diego!" 男子很驚訝,發現原來對方會說英語,且是一口流利的加州口音。 [記憶錯誤的典型!!]
---短片叫啥,實在不記得太多年了。歡迎知道的朋友甩鏈接
-------關於評論里說感覺不到歧視,這裡主要講microaggression----------
ps:有不少知友說以上這段內容感覺不到哪裡在歧視,嗯,正因為粗看,很難看得出哪裡不對勁,但不妨仔細想一下,當作為亞裔的女子,她可能是2代或是3代,抑或是混血亞裔的美國人,當她在自己長大的城市、國家,時常被其他膚色的」dominant "主流人群詢問,你是哪國人?而同時很少有人會去問一個白人這個問題。這個白人男子先入為主地判讀對方不是美國人,而他自己是美國人的角度來問對方,這裡是帶著隱藏的優越感的。

嗯,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這就是非常細微的,許多人很難注意到的microaggression 對其他族裔的不尊重。 這還只是在社交場合,還有在工作場合出現的種種偏見和隱蔽歧視。

其實,在這裡我不想重點涉及過多的歧視問題,這個問題一直存在,想去改變,需要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努力,在法條上也好,組織運動上也好,個人層面上的宣傳也好,這個問題暫且不在此討論。


華裔的文化融合和教育衝突。因為提問是關於留學生面臨心理問題怎麼辦,在這裡我就暫時不擴展關於華裔的一些文化融合衝突的問題。重點來說說留學生吧。

評論里有一位留學歐洲的知友說,很多時候,美國、英國、澳洲等留學生多的國家還有組織可以依靠,而許多歐洲小國家的留學生則顯得特別無助,我再同意不過。所以這裡,我暫且只能討論我自己在北美接觸到的一些問題,歡迎其他地域留學生補充。有一些可提供的資源,暫時我也只能提供我所了解的美國的資源。歡迎其他人提供更多的資料和資源。

留學生常常會面臨的一些問題:

1. 學業問題 :這個是大部分人都會遇見的問題,可能語言適應上會需要一段時間,也有同學會因為與自己期望的生活不同而產生厭學現象,甚至也有因為目前的表現比以往的自己差而陷入裹足不前的狀態。 及時調整心態,尋找校內tutor的幫助以及同門學姐學長的解惑。

2. 社交圈融入問題以及孤獨感 : 對於一部分在中部讀書的孩子都深有體會的是(如我自己)當你剛到美國沒有車的時候寸步難行的艱難,但同時常常體驗到找到自己的朋友圈的艱辛遠比這些困難要有挑戰。當國內朋友熱鬧的過節,而你獨自在國外熬夜複習,生病了沒有人照顧,想尋求安慰的時候因為時差而無法得到及時回應,這些種種,留學生都不會陌生。 雖然常常見到留學生和小夥伴們結伴出行玩得不亦樂乎,但也時常一個人獨自哀嘆找不到可以傾吐內心的知心朋友。甚至一些小圈子內八卦、內鬥的戲碼時時上演,心累不已。而想融入美國人的圈子的時候,卻發現異常困難,他們聊的內容你跟不上,你想聊的內容他們不知道,無比尷尬。

3. 原有的心理問題爆發: 原本就存在的自尊、selfimage 家庭關係衝突等等各類問題,在新環境中再次爆發。

4. 新環境適應、壓力應對問題: 面對新環境的適應,以及面對新壓力的處理方式。有留學生晚上失眠,需要喝掉一整瓶的紅酒來助眠,久而久之,常常宿醉。有留學生無法面對學業壓力,靠買買買來緩解。有留學生不懂處理人際關係而倍感壓力,暴飲暴食,發胖或是暴痩。 還有異地戀的壓力,這裡也就會和前面的孤獨感相關,以至於,腳踏兩條船,出軌的戲碼也非常豐富。詳情可以參看北美吐槽微博。

5. 個人成長中的問題
囊括了自我認識、家庭關係、親密關係、人際關係等等一系列,因為留學生的生活大部分都是突破了原來的舒適圈,需要我們重新面對學習的。

解決渠道有哪些:

  • 華人留學生圈子: 大部分學校都有華人學生社團,這裡是大部分留學生建立自己的人際圈的開始,也是緩解壓力、減少心理崩潰的最經濟實惠的一種途徑。但交友圈子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到合適的、健康的朋友交際圈。 resources: http://www.mitbbs.com 未名空間(美國留學生的生活討論區) 以及所處學校、城市華人學生或是華人社區等微博、論壇等等圈子。
  • 當地人際圈:不局限於華人、亞裔、留學生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徑修復療愈自己,因此,不要忽略了自己還有交友拓展人際圈的能力,尤其是當自己無助、需要他人幫助時。 可能是你的同學,你打工認識的同事,鄰居甚至是老師、助教等等。resources: 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Home
  • 自己解決: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閱讀相關自助書籍等等。例如,健身、生活習慣改變等等來調整。自助書籍豆列 ,這個豆列是我羅列的一些書籍,不全,大家可以自己多留意多添加。resources: 心理自助書 還有ted talk 網易公開課等等
  • 華人/當地教會:這部分華人教會會常常為學生提供許多當地資源的介紹和幫助,有些本身有宗教信仰或是對基督教文化等感興趣的留學生,會自然而然利用這部分社會支持系統來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目前也有一種趨勢是,有人把去教會當作社交手段,常常出現的狀況就是,很多留學生去教會蹭吃蹭喝蹭玩。教會其實限制了大家的範圍,其實還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可以尋求幫助,全在於大家的興趣和舒適度。我自己曾經喜歡跑去當地的佛堂做做志願活動,參與他們的法事念經。 具體地方可以谷歌。
  • 學校心理諮詢中心 : 大部分學校是免費6-12個session 每學期,可以根據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要求進行預約。是最適合留學生去尋求幫助的地方,一個是免費,另外一個是容易約到。弊端會在後面談到。有不少學校開設大學生的適應團體,知友也有提到有些學校提供中文心理諮詢服務,一定要建立這個想法,不要擔心語言的問題而延遲了求助的時機。
  • 校外心理諮詢機構或私人執業心理諮詢師:美國校外諮詢機構和私人執業的心理諮詢師資源非常多,但是根據學校所在地,是否有通華語的諮詢師就因地而異了。大家可以去psychology today 搜索當地 therapist,並且可以根據語言等去篩選合適的。不同州不同的熱線電話,可以詢問學校索取一些當地機構的資料,通常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lobby等待大廳里會有不少這樣的冊子。resources: psychology today https://therapists.psychologytoday.com/rms/?utm_source=PT_Psych_Todayutm_medium=House_Linkutm_campaign=PT_TopNavF_Therapist
  • 國內的家人、老友:目前網路視頻等等溝通渠道發達,許多留學生與國內家人和朋友的聯絡也非常頻繁和密切,也是讓許多留學生得到不少支持力量的渠道。
  • 網路上的社交圈:留學生和留學生之間時常會產生共鳴,那麼在網路時代,有些相同愛好和遭遇的人會惺惺相惜而成為彼此的支持。resources: 豆瓣、微博、知乎、facebook、instagram、tumblr
  • 可提供視頻諮詢的中國諮詢師:目前像簡單心理及知乎上其他提供視頻諮詢的諮詢師一樣,可以為留學生提供心理諮詢服務,而不用擔心語言溝通的問題,也不用擔心諮詢師無法理解來訪的文化背景,[雖然也有南北差異地方差異,但相對而言要小很多,可理解範圍大一些。]這其實成了不少留學生非常不錯的一個選擇,尤其是有過留學背景的諮詢師,對於幫助和理解留學生面臨的文化衝突及適應問題有更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容易建立起咨訪關係間的信任。

解決渠道中的一些障礙:

  • 留學生通常附屬於學校,學校大部分都有心理諮詢中心。心理諮詢中心唯一不足以讓留學生去使用的一個障礙就是語言問題。許多留學生有心理困擾和適應問題的時候,不懂得去求助,因為害怕語言問題而無法得到理解。或確實是在求助的過程中,對方無法理解我們的文化背景和壓力來源,難以產生共鳴而放棄求助。
  • 華語資源的心理幫助非常少,在東岸和西岸幾個大城市中,華語心理諮詢的資源才稍微多一些,但這部分資源對於學生來說,有時候也不一定得到,一些地方需要綠卡及公民才能使用,或是需要保險來支付費用,而學生保險里的精神健康險的額度可能不夠額度而無法使用。
  • 校外諮詢機構與私人執業:這部分資源對於留學生來說非常地陌生,一是,不了解當地地資源和行情,例如諮詢師的普遍價格,二是,中國學生不愛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的幫助,對於心理問題傾向於自己解決或是等待自然消退。三是,這部分資源的價格不菲。 有不少留學生回復說學校insurance 保80%,這個因各個學校的保險而異,學生保險大部分還是有報銷的,只是比例不同,大家可以自己查詢保險公司網站了解情況,也可以通過網站尋找符合你的保險的心理諮詢師及精神科醫生。
  • 還有一個障礙是,一些學校會因為你的心理問題過於嚴重,例如自殺傾向,會打破保密原則,而藉此借題發揮請你回家休學退學等,這無形對於留學生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壓力來源。 對於學校而言,他們更多地注重保全學校的利益,不出現任何差池,這個現象在美國也是屢見不鮮的。當然大部分心理諮詢師的職業操守,還是可以信得過。 還是強烈建議有需求的留學生主動尋求幫助,沒有什麼比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 視頻諮詢的問題: 嚴重的自殺傾向的個案,無法在視頻諮詢上有很好的效果和幫助,這也是比較無奈的地方。視頻諮詢和面詢還是有差距,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 自助:自助的局限就是當自己也無法度過難關的時候,一定記得去尋求幫助,尋求幫助的人不是弱者,尋求幫助的人都是敢於面對自己問題的勇者!

最後,還是提醒想出國的朋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留學生活是一次充滿未知的旅程,享受這個過程的同時接納變化以及痛苦的存在,因為這是一次由內而外最佳的成長之旅!加油,各位海外學子~


贊同 @藍紫幻滅 的答案,僅僅補充幾句。

留學生面對的困難,文化適應問題往往佔了很大的一部分,所以對於很多留學生來說參加留學生圈子或者華人教會是比較簡單的排解煩悶和尋求幫助的途徑。不過也有不少人本身不擅長或者不熱衷於社交,到了陌生的文化環境這種孤立感就更被放大,導致進一步的不適應。前面的答案提到網路,這是個很大的變化。現在網路通訊發達,跟國內的家人朋友保持聯繫,混網路社區,繼續看國內的電視節目和電影等等都很容易,所以對不熱衷社交的宅男宅女來說現在的條件比十幾二十年前是要好多了,幾乎就是半隻腳還在國內那樣的感覺。但這也是有好有不好,因為有了這樣的條件,留學生更容易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對本地文化的適應和融入更慢,錯失了拓展視野的機會。

對於比較嚴重的心理不適,尤其是明顯影響到生活學習能力的時候,我覺得還是很有必要尋求心理諮詢的。在外國找心理諮詢最大的問題就是母語,哪怕你外語流利,表達能力強,但在暴露自己內心世界的時候,用母語跟用外語感受還是完全不同的,這不光是語言隔閡的問題,也是文化隔閡的問題。我倒不是說非華語諮詢師就不能找,首先有總比沒有好,其次有的諮詢師是確實擅長多元文化諮詢的,而跟你同文同種諮詢師也不一定對於文化問題足夠敏感。然而一般來說,如果其他條件差不多,能找說母語的還是找說母語的,可惜這個也不容易做到。對學生來說,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是比較方便的,但想挑到符合條件的諮詢師是很難的。在校外找心理諮詢有一些好處,首先挑到合適的諮詢師的機會比較大,其次由於跟學校沒關係,談起學校相關的事情會比較安心,再就是獨立執業的諮詢師要比學校里的心理實習生經驗豐富些,但缺點自然就是貴。其實很多校外的個體諮詢師在工作量不滿的時候是願意給負擔能力弱的學生提供一定折扣的,不過一般不說折扣而是說按支付能力收費(sliding scale),比如從一百美元以上降到六七十左右,找的時候不要不好意思,大膽問就是。當然即使如此,對一些比較窮的留學生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而且中國人花錢去找心理諮詢,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適應了,很多人根本就沒這想法。


感謝 @藍紫幻滅 的答案,尤其贊其中一句 「留學生活是一次充滿未知的旅程,享受這個過程的同接納變化以及痛苦的存在,因為這是一次由內而外最佳的成長之旅」。
我覺得,留學生活的困境多種多樣,但是大家都有的恐怕就是從1)國內的mainstream變成所謂的minority group,2)社會文化上的習得和差異,3)還有就是social support不足

我就說說自己的經歷,留著坑慢慢填。在美國大學中,國際學生是一個人數每年逐步上升並且背景十分多樣化的群體,在我的學校 Emory University,即使國際學生的人數已經幾乎有五分之一,但學校分配到這個群體的資源其實是少之又少的。舉個例子,學校中的國際學生辦公室,常駐人員其實就只有兩三個老師,不管是從學校的重視程度,資金上面的支持,幫助國際學生融入校園文化的機構和program的質量都是非常有限的。這幾年來,有許多人對於國際學生的stereotype,尤其是中國學生,是家中條件很好,可以負擔全額的學費,並且喜歡和自己的group hang out,喜歡major in math,econ 和business。時常會出現在學校官網中的【diversity】,時間久了,我漸漸意識到這是個政治正確堂而皇之的詞。尤其是在學校中經常聽到校方的人,學校中的各處角落貼滿了所謂 「we are an inclusive and diverse group"的時候,就會感到一種很虛偽的無力感。

另外,留學可能最大的感覺就是一種深深地paradoxical之感:這個環境雖然機會很多,但是會因為internationa identity的原因而為你關閉;雖然環境很多元化,但是你hang out的人群其實還是很單一;雖然看起來有那麼多的可能性,但是指向你的似乎是那麼的有限。美國社會其實很避諱談種族和歧視的問題(上過人類學的課之後我才了解到這個國家大部分的社會文化階層全都圍繞著【種族】二字構建);另外,這個社會崇尚extrovert的文化氛圍,大學中的greek system決定了大家的社交生活的特種種特點,都讓許多留學生置身於一個邊緣的群體。

我內心的失落感和慌亂失措其實是一點點的浮現到心頭的,那種感覺滲透在生活中的很細小的方面的,伴隨著自己是個minority的意識,漸漸明白沒有那種sense of belonging,這個時候也才明白到social support是多麼的重要。

制度上的自由和多樣性,也讓每個人的schedule變的不一樣,很多人都是上過一個課以後,就很難再一起上另一堂課,即使交了朋友,大多也都是幾面之緣。這其實又是另一個paradoxical之處,周圍人呈現給你的是跟誰都能打成一片的場景,但實際上真正能夠拿出整塊時間hang out的機會少之又少的。每天校園中每個人都步履匆匆,你吃飯的時候,是有人在趕著寫paper的時候,別人準備考試的時候,或者趕著appointment的時候。在國內的時候,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受西方文化影響很大,性格比較獨立,英語程度不錯,溝通交流沒有太大問題,心態開放,自己也不戀家。可是到那邊之後發現,一句以開放心態面對一切的真的是耍流氓,因為自己就像是一個小的浮萍,每天在這個看似多元的環境中,但是nobody gives a fuck about your life

另一個就是生活上的適應了,這個經常被一句「待久了就會慢慢適應」的萬能句式所概括,其實也是存在許多挑戰的。記得我當時去當地超市的時候,走到self checkout的時候,把東西放錯了地方,怎麼也沒有辦法去結賬,站在我後面的人我已經能夠感覺到他們的不耐煩了,當時,我著急地只好把購物車中將近三分之一的東西全部都都扔在裡面,然後倉皇的走開。回到宿舍里跟室友說道,室友點了一下頭,說了句i"m sorry就沒有下文了,比如說,你錢包丟了,考試考砸了,生病了,家中出事了,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還是說一句i"m sorry然後繼續功與名,沒有人特別的在乎的。你所感到悲傷和難過的事情,在這個環境中看來是那麼地微不足道,有些時候我會在圖書館看到熙熙攘攘走來走去的人那麼多,校園中那些見誰都笑臉相迎的人,點頭說"what"s up," "I"m good" 但是誰又是真正的good的呢。facebook上面別人的post每天都是笑的無比燦爛的照片,在這種被營造的無時無刻都十分開心的social context中,你會覺得自己難過和困難都是庸人自擾。

Susain Cain 在Introvert中描述到,美國是一個獎勵並且為extrovert所構建起來的社會,換句話說,those extroverts are highly representative in any of the social contexts。Susan Cain: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另外很推薦她寫的書,為introvert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建議)意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是因為要知道所謂的融入問題其實並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在不同的環境中有不同的value system,並且知道,你其實有不去迎合它的自由

另外,就是需要真正擁有更加強大的內心,更加主動的尋求幫助,並且去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我在去了學校的心理諮詢之後,理清了許許多多心中的困擾,不光是關於留學的,還有包括我的過去和家庭。在上了學校的人類學的課之後,我們在課堂上討論了許許多多關於美國種族,性別的話題,不僅解開了我心頭的困惑,也讓我擁有語言和工具,去理解我周圍的環境。

借用我anthro 課上的TA的話,「你需要明白,有許多困難永遠都會在那,比如說語言,文化。但這並不應該是阻止你去追求更好生活的理由。

以上


感謝題主題問,這是留學生平時被忽略、片面理解的一個很重要的話題。大家遇到了各種心理困難也不會出去說,但這個問題還是蠻普遍的。

留學的煩惱、困難各種各樣,人人的衣櫥里都有一副骨頭,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樓上的 @藍紫 提到了自助。我就從自己的經驗講一個我認為簡單有效的自助方法吧, 那就是保持正常的生活節奏

堅持上課,堅持作業,堅持基本的和人的接觸(去吃飯、買東西都算),就不太會脫軌。出了問題,調整生活節奏,也是回到正軌的第一步。

我了解到的同學的(包括我自己)的學期崩壞,都是從翹課開始的。因為各種原因:失戀也好、學不進也好、就是起不來也好。翹課導致跟不上節奏,作業寫不出,然後翹課補作業,後面有更跟不上,索性就一直翹課下去了,等「覺悟」了,已經半學期課沒了,之前的惡果已經體現在期中或者作業成績上,然後就破罐子破摔了。以至於下午2點還穿著睡褲,整天不出家門,這學期就算廢了。

留學生留學生,中心還是學。學習生活正常了,生活百分之八十的時間和精力就有了著落。生活有了寄託,也就不會再想很多亂七八糟的事。

尤其是在生活發生變故、壓力大的時候,如何堅持生活節奏呢?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和人接觸。在課上認識幾個同學,一起學習寫作業複習,中午晚上找人一起吃飯。住宿的話最好就是不要住一室戶而是住寢室或者和人合租。保持和人的接觸,能給你維持正常生活節奏的壓力。不管怎麼樣,這種情況,就是不要落單,一定不要落單,千萬不要落單

如果覺得心煩意亂無從下手,那就從每天7點到學校做起吧。學校大廳里寥寥數人:咖啡館的員工在煎著雞蛋、為早餐高峰做準備;系裡的老教授來買咖啡,和同事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清潔的大叔阿姨開著機器洒水吸塵,收音機里放著美鄉。每次這時候坐到學校大廳里,我就覺得動力十足,自己的那些煩心事也不算什麼了。


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在我們留學圈一直是比較關注的,我在USC讀master的時候,每當看見那些優秀的學生因為各種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自殺的時候,很惋惜。再聯想到自己所面臨的壓力,就會讓我室友拉著點我,別讓我哪天想不開從這個世界消失了。連我平時這麼開朗的人,在面對學業壓力時都會產生強大的負面情緒,那些低齡化的留學生該忍受著怎樣的精神折磨。

我不知道為什麼留學會給很多人一種很輕鬆的感覺,我從踏上飛機的那一刻,困難就開始接踵而至,尤其是在面對美國文化衝擊的時候,語言交流不暢的時候,學習壓力太大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很低落的。尤其是對我們這些理工科的學生來說,我們CS專業能在全美排TOP20,是由我們每天晚上學習到一兩點堆砌來的。我們很想找父母傾訴,不是不願意跟朋友、戀人分享,而是因為父母看著我們長大,一些話題上只有他們才能真正站在我們的角度上理解我們。但是為了不讓父母擔心,我們會把這些情緒積壓在心裡。

那些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內心的痛苦比我們想像的都要大的多,一個人的情緒和心理與他的一生走過的路都有關,不是一句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所以對於我們留學生而言,心理疏導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人出現心理問題都是因為名校淘汰率高,功課難度大,競爭力強,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在這樣的高標準下,擔心自己不能順利畢業,還有一部分是因為高昂的留學費用對家庭的負擔較重,另外還有孤獨、沒有朋友交流這些因素導致出現心理問題的。其實不管你是讀名校還是普通院校,都會受到來自課業、生活、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壓力。這些因素疊加,就會使身處其中的留學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想要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就得從這些因素上去下手。

作為一個過來人,簡單分享下當初我面對各種壓力時,對心理疏導所做的一些應對措施。

1、解決你的語言問題:語言決定了你在國外的幸福感,決定了你聽課和考試的難度,決定了你社交的廣度和維度。甚至你語言好了,可以幫老太太指路,她對你感謝的眼神,都會讓你感覺到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2、多和本地人交流:雖然會因為文化差異而導致交流障礙,但也不要放棄和本地人交流的機會。大部分美國人都是很和藹的,和他們交流有助於文化的碰撞,也會讓你發現很多新奇的新鮮事,這樣就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了。

3、多參與自己人的圈子:那些社交圈子很小的同學要多參加各種活動,認識更多的中國朋友,大家可以互幫互助,鬱悶了也有人可以吐槽。畢竟有著共同經歷的當地戰友能互相理解,互相溝通一起分擔痛苦,一起加油鼓勁。

4、自我調節:這很總要,畢竟自己心理問題自己最清楚。你可以多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就不會胡思亂想。也可以調整自己的作息,豐富自己的日程安排。在自己忙碌的生活里加入一些新的事項,比如去新的公園散步,交一個新朋友等等。分散對於焦慮抑鬱事情的注意力,增加積極情緒。

5、要注重飲食和作息管理:不要日夜顛倒,飲食湊合。這樣下去會加劇自己對於生活的不可掌控性,影響身體健康和情緒抵禦力,會增加抑鬱的幾率。

6、鍛煉身體:尤其是有氧運動有助於消滅消極情緒的,幫助睡眠的,對於抑鬱和焦慮初期非常有效。

最後強調一點,如果覺得有問題要大膽勇敢說出來,誰都有心理問題,不只你一個!


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解決辦法就是要具備關於心理疾病的知識,能意識到什麼樣的情緒是合理的,而什麼樣的狀態需要就醫。

很多中國孩子的父母其實對這方面也不夠了解,所以當孩子跟家長交流的時候,很可能得不到重視。而留學生身邊很多時候又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導致無助感的加深和病情的惡化。。。

雖然我們學校沒有真對留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組織,但是學校里還是有很多很多很多(aka特別多)的關於抑鬱症的資源的。有depression awareness week啊等等,而且就像其它答案里說到的,保險也會保很多,大概一學期10個session,超出這個會貴一些,但是如果去的及時,基本一學期10次是夠的。。。

我覺得我的例子算比較幸運的。我從高三上學期開始,因為各種原因,抑鬱非常嚴重,但是後來就開始吃藥加心裡諮詢,總算還是抑制住了,然後就懷著興奮和忐忑的心情去美國上學去了,結果就全面複發了。。。不過好歹有意識說,不可以,這樣下去就完蛋了,然後就去看了心理醫生,然後心裡醫生的建議就是休一學期,跟家長說了以後,家長表示理解,就回家了,第二年重新來過,看了大概三年的心理諮詢,時好時壞,但是用我媽的話說畢了業就好哈哈,哈哈。。。


我們這個屯兒的心理健康建設基本全包給咩咩教了。有一天出於好奇跑進了他們咩咩教的周五免費晚餐+傳教大典,結果,感覺彷彿走進了精神病人復健中心……


2012年10月26日,麻省理工大學斯隆商學院中國留學生郭衡上吊自殺。
2014年8月21日,加州州立大學富勒爾頓分校中國留學生林旭跳樓自殺。
2014年10月15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留學生李揚凱跳樓自殺。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中國留學生小陸跳冰湖自殺。

今年,唐曉琳失蹤及自殺事件……

這些悲劇只是出國留學整個群體的一些縮影,自殺是留學生這個群體心理健康問題最糟糕的呈現方式之一。

除了自殺,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留學生也會採取其他極端行為,包括傷害他人生命(90年代的盧剛事件,當事人殺害包括教授和副校長在內的5人,最後結束自己的生命)。

實際上大多數的留學生就讀期間的心理狀態都較為負面,無聊、壓抑、彷徨、無奈等佔據大多數時候,開心、愉快等積極正面的情緒則非常少。中國地質大學拿500名韓國留學生做調查,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多數留學生都存在著長期的負面情緒。而隔著太平洋的美國留學生更加身在異鄉為異客,需要面臨差異更大的美國文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適應,很容易就會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久而久之就會演變成心理疾病。

異國他鄉的差異所帶來的融入障礙是一方面,留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也是極其重要的因素。在相當一部分出國留學的人員當中,尤其是低齡留學的人群當中,心理素質都十分堪憂。優秀並不代表著心理素質的強大,很多優秀人心理素質其實都非常地不健全。自尊心強、愛比較、無法接受失敗等,這些都是導向極端的重要原因。

留學就像是一場試煉,將留學生放進一個陌生的環境,語言交流不暢,面臨學業的壓力,還要獨自面對生活和情感中的種種問題,遭受歧視、不公平待遇,甚至人身安全的威脅。如果無法適應國外的生活和學習,除了在壓抑和痛苦中熬過去,就只能在壓抑和痛苦中爆發。

問題出在哪?他們無法利用起身邊的抒發情緒,疏通心理問題的渠道。很多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第一反應是自己堅持堅持就扛過去了,但這並不是堅強。很多心理問題並不是硬抗就能熬過去的,心理疾病之所以稱之為疾病,本身就是患者很難自己解決的。因此求助他人是絕對必要的選擇。

下面針對前面答主作一些補充:

自我調節

一般出現情緒上的波動大家都會自我調節,這是在問題尚未進一步惡化的階段。你可以轉移一下注意力,看一些正能量的影片,聽一些正能量的歌曲,做一些運動等,都是減壓和調節情緒的重要方式。小A尤其推薦運動,無論是跑步還是打籃球,都是減壓的非常棒的方式,像籃球這種運動其實也是一種社交。

人際關係

通常我們出現情緒上的低落都會尋找朋友或者親人傾訴,但遠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往往缺乏這樣的溝通機會,即便是通訊發達,但如果無法面對面的交流,實際上幫助有限。況且很多留學生面對親友往往也選擇報喜不報憂,心理問題深藏心中,不願講出來。而這更會讓留學生感到孤獨無助,因為除了國內的親友,他們基本上就再也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了。

前面答主說到融入當地的人際圈,是一個不錯的渠道,但實際情況也不樂觀,大多數的留學生都交不到什麼可以到傾訴心理問題程度的國外朋友,甚至很多人壓根就拒絕交國外的朋友。對於很多學制比較短的留學生來講,一兩年的時間恐怕也很難建立這樣親密的人際關係。因此在中國留學生的圈子尋求人際關係可能來得更加實際,至少文化相同,溝通無障礙。但需要注意的是,交友也是一門學問,如果交友不慎,那可能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

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

每個大學都有類似Student Health Center的涉及心理生理健康的部門,裡面配備了counselor(諮詢師)來解決學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各種需求。你可以通過學校諮詢中心的網站、電話、或者walk-in的方式去預約諮詢師。以UCB為例,在它的大學健康服務中心的諮詢網站上

(https://uhs.berkeley.edu/counseling)

可以清晰地找到針對在校學生、學校教職工、學生家長群體服務的分類。細分下來,又有個體諮詢、群體諮詢、精神藥物、社會服務、緊急關懷、預防和教育等服務分類供挑選。

很多學生不願意尋求心理諮詢中心的幫助,是因為覺得自己無法很好的表達自己的問題。實際上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並不會涉及到什麼專業高深的辭彙或者高級的語法,都是很普通平常的表達,對於大多數出國留學的通過語言考試的同學而言,問題都不會太大。重要的是,你一定要講出來。

當然這種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的counselor具體的職業精神如何小A也無法了解,各位需要心理諮詢的同學如果能打聽到這些counselor的人品等方面的情況,可能會更好。


學校有counseling center, 有問題可以去,orientation的時候學校也都介紹了,不過似乎去的人還是不多。可能一方面大家對這個不熟悉,另一方面可能語言障礙吧。我去過一陣子,覺得做得還是蠻專業的。
然後就是各種健身、冥想、各種festival,各種活動,真的閑了可以去玩啊。

至於覺得人情冷漠,周圍人都不會關心自己的,可能這個跟在國內和國外沒什麼關係吧,很多人剛離開家鄉上大學的時候也會有心理不適應的吧。

------------------分割線---------------------

似乎對留學生有各種誤解吧,有些人覺得在美帝就是各種紙醉金迷,各種香車美女,各種米其林三星,各種奢侈品。這個很罕見吧,絕大多數沒有這樣吧,至少我們周圍沒有,可能也看氛圍,我們周圍的各種豪都很低調啊,以至於畢業的時候有些同學漏了點家底,我們都驚呆了。
還有的人覺得留學生各種苦逼啊,以為我們全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刷夜,每天睡倆小時,然後大家都在大農村,放假閑到曬太陽玩,沒有朋友,人情冷漠什麼的。只能說,孤獨感強的,在哪裡都會孤獨啊,social的到哪裡都social啊,而日常生活很多和在國內很接近啊,宅的繼續宅,出去玩的繼續出去玩。不過美帝大多數去玩自然環境,要麼去bar,開party,國內ktv比較多吧。校園裡的歧視不怎麼存在吧,當然每個人都有preference,有喜歡asian的,也有不喜歡的,找喜歡asian的一起玩就好了啊。


啊?每個學校都會有counseling and wellness center的吧?看心理醫生都免費啊!沒事去找那裡的老師聊天就好,環境優雅,紓解身心。我雖然沒有什麼嚴重心理問題,但是不開心了也會去找他們玩。還有一些冥想的軟體,讓你用意念控制屏幕上的球移動什麼的,同時記錄各項體征,心跳,皮膚電阻(測流汗),很好玩。還有按摩機。嗯。還有各種group therapy。有專門教解壓的班,有專門講self-image的班,比如有的人對自己的外貌太苛刻了什麼的,可以去這個班學習,還有各種針對其他心理問題的班。還有留學生的support group,有個心理老師主持,然後大家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各種事情,什麼雞毛蒜皮都可以。總之,作為一名心理系的學生,我認為關鍵是學生要有主動尋求幫助的意識,因為基本上來說美國的大學都是配有很好資源來緩解留學生壓力的,只要你知道怎麼走進那扇大門就好。


不知道,我是在自己調節。
另外練功很有效(我說的是形意拳不是輪子)但是經常犯懶
其實最重要的是語言問題,你明明在知識層面上可以碾壓但是語言不足以完整的表達你的觀點,這種體會特別痛苦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懶,嗯,不懶就好了


孤獨也是一種鍛煉吧。不是有本書說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嗎。。。
出國好幾年了,因為喜歡看電視劇,所以幾乎不開心就上網看這看那,要不找朋友聊天,再不行我就博客些東西,都寫好幾年了,現在看回去以前寫的東西,都是一些雜七雜八的瑣碎事和碰到一些事情自己的感受。
唯一最難熬的就是失戀那段時間了,因為是異地,所以跟這邊的朋友不知道怎麼說,因為都不認識,對中國的朋友,因為有時差和她們都準備找工作很忙,所以也沒多少時間聊天,又不敢看韓劇,因為看到裡面的談情說愛,再看看自己,眼淚就噼里啪啦的流出來。沒心情看書學習,但是又知道學業不能耽誤,各種壓力在一起,讓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孤獨,沒人可以說話,又要硬逼著自己去干很多事情。後來解決的辦法是,因為我本人有點內向,所以我決定,為了擺脫這種孤獨感,我讓自己8個月內認識100個人,而且必須keep in touch的,不是認識完就算了,一開始以為自己這麼不擅長交際,估計也就做不到,但是在這段時間,我除了把時間放在學業上,別的都拿來交際了,當然這裡面的開銷也不少,但是我確實做到了,並且交到了很多很好的朋友,大家一起學習,吃喝玩樂,我覺得很不錯,慢慢就擺脫了那種孤獨的情緒,並且在與這些人的交流裡面,學到很多東西,漲了見識,我覺得很值得。
其實出來留學的,誰不會覺得孤獨,畢竟有很多事情,對別人說不清道不明,最後都得自己解決。所以我覺得排解壓力和無助感之類的負面情緒的一個方法是,多點去體驗,比如像我不喜歡交際,可以嘗試去交際,多一點嘗試新東西,自然多一點新鮮感和好奇感,又可以積累生活經驗。慢慢豐富自己的生活。


講下自己,本人從高一開始在美帝現在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說實話,抑鬱的感覺斷斷續續都有過,不過沒覺得要到諮詢心理醫生的程度罷了。最開始是大概來的第一二年的時候,想家想父母,而且也覺得在高中交不到朋友,或者說是玩的圈子不適合我,一度覺得快要崩潰。沒跟任何人說,也是怕父母擔心,想要自己排解,所以開始給自己寫信。從那開始養成的習慣,每當自己覺得鬱悶又不能傾訴的時候就給自己寫信,到現在也有五六封了吧。然後就是高三高四申請大學的時候,考SAT幾次都沒有到特別滿意的程度,記得有一次SAT成績出來的早上,我當時還在同學家sleepover,被我爸視頻打過來罵還把我禁足,大意就是再不努力直接滾回國算了。其實我父母一直對我的要求不算特別苛刻,我也從小成績一直能保持在中上的水平,可能那次是真急眼了吧,反正覺得自己很受傷哈,傷心了一段時間。當時還有一個導火索就是我爸三番四次地答應我他會和我媽來看我,但是每次都是一拖再拖,我高中四年整包括高中畢業和大學現在第二年了都沒來過,反正我是失望又失落,特別是畢業典禮的時候看著我的朋友們都有父母陪著,我就一個人孤零零的等著他們照相,連唯一收到的花束都是我住家送的。再後來就是上大學的第一年了,其實也就是上學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前面提到我成績之前還是不錯的,哪怕在高中也是GPA有4.0的(不過高中課相對較水啊),所以上了大學,感覺有些教授評分都挺嚴苛的,也沒有curve,拿到的成績也沒有很滿意,心裡還是有挺大落差的。我個人是想要提前一年修完所有學分畢業,所以父母就又開始跟我念叨考研的事情,再加上那段時期的交友不順,導致我整個人每天都是處於精神極度壓抑的狀態。在宿舍樓公共浴室洗澡的時候眼淚就順著淋雨流下來,沒有人可以說,因為如果跟身邊的朋友說的話,她們就會說我也是啊,或者說我比你還慘呀,跟國內最好的閨蜜又沒辦法溝通這種問題。反正我當時最明顯的癥狀就是,不願意社交,寧願自己在房間待著,因為覺得跟人交流很累很費勁,並且對之前感興趣的東西都失去了興趣,我甚至還去谷歌了一下有沒有一種病叫冷漠症,結果還真讓我搜到了,越看那些描述越符合,差點就夠診斷的程度了,哭得更傷心了,一度想要不要告訴父母然後他們心疼肯定就讓我休學回國看心理醫生了。但是最後還是忍住了,寫信,慢慢排解,上課也分散了一部分注意力,最後也是慢慢的就好了。
我覺得留學生嘛,普遍的幾個問題就是想家,交友障礙,和學業問題。真的,留學之路,從來都沒有那麼光鮮,只當是給自己增加閱歷,豐富人生吧。只要自己看開一點,有條件的話多和願意聽的人說說,自己找方式發泄一下情緒,你會發現人生還是美好的,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在此,祝大家中秋快樂吧,就算是跟家人無法團圓的我們,也不要忘記跟他們問候一句哦!


二代移民和留學生是不同……


本人外向性格,傳播專業,英文極好無口音。我主動尋求過很多幫助都無果而終反而讓我的心情更壞,所以難以想像內向的人會有怎樣的掙扎。
說幾段個人經歷。


首先,當你鬱悶的時候,除了給家人打電話可以訴說。周圍nobody give a fuck. 你周圍的環境就像一個寫好了程序運轉的機器,如果你的零件壞了停止運轉,這個機器完全不會受任何影響。

我曾經懷疑自己depression看過心理醫生,這個東西跟普通看醫生差不多,要預約,除非緊急情況比如你想自殺有人來招呼你,一般預約時間為一周到兩周。
看心理醫生之前會讓你填一大堆荒謬的問卷,美國特色,問你各種無關緊要的問題來浪費你的時間。
後來見到心理醫生,我訴說了一堆,她基本沒說話,聽完我說的之後,她說,要不你吃藥,要不你try to get better. 並且一直提醒我,你有半個小時的appointment時間。
因為這段經歷我一直厭噁心理醫生這個職業。

經常會收到國際學生問卷,會問你在學校的各種感受雜七雜八的問題。然後你會作為一個微小數據湧入一大播數據。用於什麼research,presentation.獎勵一般就是你有機會贏得什麼幾十刀的gift card, 目的在於他們收集數據,而不是真的對你給予反饋。

以前跟教授起過爭執,conflict center的人說衝突我們不管,但是你在校園內傷害自己我們就要管了,我們會通知其他學生有人企圖傷害自己。

綜上,不要企圖任何機構會真心關心你的情況,他們只是在走流程,然後get payment 拍拍屁股走人。
只要你發出聲音,在美國這個地方,一般是有人會理你的,相關機構什麼的,但是他們會像電話轉接一樣不停的消耗時間直至你發現這個問題還得我自己解決。


別傻了,除了你自己和父母,沒人會真心幫你,沒機構會真心對你負責。

看看你的degree plan 或者什麼academic report, 上面一般會寫,沒交完學費可拿不到degree額

That"s those mother fuckers really concern.


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經歷吧,因為昵稱是真名所以匿了。

去年8月底到美帝東部某校就讀。九月份就開始感覺不大對勁,情緒很反覆課也不大想去上。因為學校還是可以說很重視心理健康的,到處都有CAPS(Conseling and Psychological Service)的電話號碼,迎新會一類活動上,包括RA也都反覆講過所以當時就打了電話。流程是先發郵件/打電話預約一個brief screening,還要事先在網上簡單填兩個表格,然後等CAPS打電話過來。頭天晚上預約的第二天早上九點就接到了電話。簡單講了一下情況之後,電話那邊推薦我去找校外的心理諮詢師因為她感覺我可能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治療而校內的諮詢只提供8個(6個?不記得了)session而且供不應求需要等幾個星期。掛了電話以後她發了一封email給我,裡面是大約7,8個諮詢師信息,要我自己打電話預約。然而當時我整個人運轉得都不大好,而且向來害怕打電話所以就沒打(一打過去都沒人接要留voice mail簡直托福口語)過了幾天CAPS又打電話來問我預約好了沒,我說sorry I"m too broken to make phone calls or leave voice mails. 她就要我第二天去找她,她幫我打。於是我就去了然後成功地把電話都打了一遍。

然後就是等諮詢師們回電了。一共有三個人回了電話,第一個說很抱歉沒空,於是和第二個約了時間第三個說阿姨你來晚了我不約。之後一周一次諮詢直到學期結束。

至於抑鬱的原因呢,對我而言家庭矛盾是最主要的,出國前一年家裡各種大新聞不斷導致我整個申請季精神都不大正常。學業壓力當然也是原因之一,不過鑒於我病倒得如此迅猛其實並不是被workload壓垮的。。。雖然workload滾雪球之後的確讓我後期更抓狂。。。要說不適應的話學習方式確實不大一樣,不過語言和歧視問題我真沒覺得有,也許是我校環境比較好吧。

效果。。。說實話第一學期可以說沒有效果。。。病情並沒有得到控制我還感覺越來越糟糕了,期中withdraw了一門只修13個學分還是hold不住(因為我根本就不去上大課了。。。)和老師們還有dean們都談過他們態度也很好很理解但是我自己沒法學還是沒用。。。同時也一直不敢告訴父母,臨近期末的時候dean建議我整個學期withdraw我也拒絕了因為這樣的話下學期就必須sit out。於是寒假的時候我就被光榮的休學了。。。一年。。。

然後父母就知道了,不過並沒有太苛責。我繼續一周一次諮詢終於在4月份康復了。然後就開始申請retro active meidcal withdrawal,為了能在2015回學校並把成績單上黑歷史消掉。現在已經成功,readmission還在申請中。

所謂經驗和教訓呢。。。溝通很重要,非常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雖然越抑鬱的時候越不想溝通,不過鑒於大部分人都不會孤僻到我這份上(一學期一個club沒加一個party沒去),盡量多溝通應該還是可能的。和學校溝通可以合理調整學業負擔或者在必要時採取措施,了解學校各種policy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要是我早知道suspension和withdrawal的具體條款,我肯定學期沒結束就withdraw了,省下一堆麻煩。和同學溝通似乎也可以暫時的緩解一下癥狀(我這方面做得很不好,一個朋友都沒有而且沒有人發現我被休學了。。。)還有就是要積極尋求幫助,講真的美帝的supporting system還是很完善的人也都挺好的(我碰到的)。也許是運氣好,和諮詢師之間的語言/文化隔閡感覺完全不構成障礙,比我和我爸之間的三觀差異不知小到哪裡去了。

暫時想起來這麼多以後有機會在補,希望readmission順利~

---------------------------------------------------------------------------------------------------------------
對了費用的話我是自費$25一個session(45-60min),諮詢師說大部分保險的自費都在$20~40。
---------------------------------------------------------------------------------------------------------------
9.26 Update

回學校一個月了,截止目前一切都好,只修了13個學分,midterm差一門就考過一輪了,不算好也不算差,情緒穩定,作息基本正常,拖延症基本在可控範圍內,在繼續諮詢,目標之一是變得更social一點,希望在保持現狀的基礎上能再進步吧。


莫名其妙地非常厭學,不想見到學校的任何一個人,別人和我打個招呼我都會被嚇死。一天沒去學校就覺得再也沒臉見人,然後如此惡性循環。要是有人擔心我一直不去學校打個電話來問問,電話響起,鈴聲嚇得我一身冷汗,但是假裝沒有聽到不接電話。晚上睡不著,總覺得會有壞人闖入,打工打到死,可以對任何事感興趣很入迷,但就是不能去學校。但是卻很自責,若不是自殘都無法解決心裏面那種堵得慌的感覺。不知道我說的癥狀和遭受心理折磨的留學生癥狀像不像。但是我當時就是這樣的。
關於如何走出來的。
一、天天誇自己,自我暗示。比如,我今天去上課了,我很棒!只要我有上課,有常常去學校就要肯定自己。我按時提交了作業,我簡直太棒!

二、盡量不待在家裡,多和朋友出去。大部分心理受折磨的留學生都喜歡待在家,我的建議是除了睡覺最好都不要待在家裡,哪怕日程很緊很忙,能出去就出去。或者在研究室里,不管幹什麼都好,哪怕是睡覺。

三、開始管理自己的時間,每天都做一點事,不要讓太多很緊急的事情突然壓著自己喘不過氣,加重心理負擔。

四、朋友。交一個很陽光很善良的優秀的朋友,哪怕他們一開始聽不懂你的焦慮。朋友很重要,很多事情和朋友一起做是有趣,一個人做就是孤獨。優秀的人像光,和他們在一起久了就再也不想回到陰影里去了。

道理就這些,很簡單,但是要是不想讓自己好起來然後努力去做的話,就是那句老話了:然並卵。


說到國外學校的心理諮詢機構的工作語言問題,我覺得我算是個幸運兒。我上學的地方是美國的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 Irvine),那裡的心理諮詢機構有說中文的華人諮詢師。
我第一次去那裡的時候是被說英語的人接待,還被要求填了個一堆奇怪問題的表格,表格中還夾雜不少需要查字典的心理學名詞。在進行首次諮詢的時候我試著請求換一個了解中文背景的諮詢師,沒想到後來他們就真的指派一個說中文的華人諮詢師來幫我。做完幾個療程後我覺得在國外用母語解決心理問題很有好處:你同時享受到了母語表達情緒的便利和西方對於精神健康的先進研究成果。所以如果有人擔心出國讀書遇到心理問題,那不妨試試選擇華人多的地方,比如加州的部分城市,那裡的學校說不定會有中文心理諮詢服務,可以幫你解決一下語言差異帶來的不快。
雖然這樣宣傳學校有廣告之嫌,但是學校給我一個機會慢慢走進這個異國還是挺不錯的。後來我工作的第一個公司里很多同事說中文(大陸,台灣,東南亞),他們會很好心地提醒我一些美國職場的特點。而其中不少提醒很好地幫我在第二個純英語環境職場適應下來。不得不說,生活中得到母語的幫助真的有利於逐步消解語言隔閡帶來的心理障礙。


留學生多多少少都有些心理問題吧,一個個表面看起來很正常,每天正常上課做作業平時嘻嘻哈哈,心理的問題只有自己知道。來法國四個多月了,如果說在國內讀本科期間平均兩個月經歷一次不知所措的絕望,那麼在法國,一個星期至少有三次。不只是學習上的,不過還是學習上是最主要的,還有生活上,被法國的各種行政事務的低效率纏得不可脫身,銀行卡,ofii,宜家退款,保險,等等,以上列舉的幾件事要辦下來少則一個月,多的沒上限。和法國同學的交流上,法語不好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不知道怎麼和他們交流,交流什麼,法國女生真的是一個比一個高冷。還有身體健康上,與壓力隨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差的身體,大量地掉頭髮,月經不調,沒原因地失眠。九月份到十月份一個月的時間內攢了7張feuille de soins,每一張feuille de soins都代表看了一次醫生或者做了一次化驗或者開了一次處方葯。
我身邊的中國同學雖然沒有很明顯地抱怨,但是能深深地感受到從9月十幾號上學到現在,大家都很疲憊,都在拖著一個疲憊的身子硬撐著。在這個南法大城市,中國人不少,學校里的中國人也不少,但是難免會寂寞。心裡又有各種不快想各種吐槽,不想跟那些在國內的同學講,哪怕是關係很好很好的,因為知道他們沒有身處在這個位置上很難理解我們的感受,他們能給的也只是對於我們來說不痛不癢的安慰。也不想跟父母講,對於父母,只想講好的,不想講太多不好的,只希望讓他們知道我在國外過的很好就行了,他們就會開心。
對於如何處理心理的問題,有的時候睡一覺就好了,有的時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不管怎樣我覺得還是要自己慢慢走出這個圈。
個人感覺,有如下幾點:
1.不要強迫自己刻意融入法國同學或者外國同學的圈子,因為真的很難融入,對於大多數法國同學來說,他們不需要你這樣一個中國同學的朋友,你如果能給他們帶來好處(比如你學習很厲害,在學習上能幫到他們),他們可能會對你很友好,否則,對於一個口語不好的學渣,他們不會願意花費時間在你身上。而且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應該都不喜歡法國人時不時high到後半夜的soirée,強迫自己融入只會讓自己很痛苦。做自己就好了,不管是學校里還是學校外面看到的中國人,基本都是和中國人在一起或者獨來獨往,如果不是從小在國外長大的真的很難很難談融入。
2. 承認自己的水平有限,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做無謂的掙扎。在國內某984.5高校非王牌專業學了四年,考試前抓緊複習一周就能考過班上三分之二的人,來了法國上了專業課,法國同學就不用說了,有的課是和中國同學一起上的,同濟大神基本所有問題都能秒懂,還能及時指出老師板書的錯誤,而我,同學都已經開始拿起計算器按數字了,我可能還不知道老師要我們算什麼。上了一整天的課,回到房間一動都不想動,腦子都已經不轉了,更別提複習白天上過的課再預習第二天要講的課了。別人十分鐘搞懂的問題可能我花半天的時間才能搞懂,慢慢地意識到自己水平有限,也就放過自己了。
3. 除了學習之外要發展一門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做起來開心的事情。不得不說學習是最主要的,但是如果生活全都是學習的話那就要瘋掉了,一定要有一件讓自己開心並且靜心的事情。身邊的同學有的熱衷於健身,每天晚上下課後都提著包坐幾站地鐵去健身房健身。還有土豪熱衷於買買買,各種品牌打折爛熟於心,哪地方有什麼好吃的全都知道,想去哪吃飯吃什麼找他推薦就行了。還有個學霸熱衷於打手機遊戲,一打開手機鎖屏,整整一個頁面全都是遊戲。我個人比較喜歡靜下心來好好地在房間里做些事情,比如周末好好地給自己做一餐飯,然後擺上好看的餐盤和餐紙,設計好漂亮的甜點,然後放下手裡所有的事情安安靜靜地坐下來慢慢地吃上一頓飯。或者把廚房和衛生間收拾得很乾凈很整潔,看起來就很舒服。不管怎麼說,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有事情做,可以是不累不用動腦的事情,最好不要閑下來,閑下來就容易東想西想。
留學生活千姿百態,有國內同學羨慕的生活,也有國內同學體會不到的辛酸,就是一段經歷,很難得,也很值得。


華意通教育從事義大利語和義大利留學多年,關於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問過很多在義大利的留學生

這是一篇晚上傳來的都靈美院在校生的感受。

這兩年,由於患抑鬱症而自殺的人不數不斷增加,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也不短提升。被人眼中光鮮亮麗的留學生其實也承受著各種各樣的壓力。

這是昨天朋友圈大家都在轉的一張圖片。一名留學生在留下手機電腦遺書後準備在游輪上跳海自殺。

一時間朋友圈都是這條信息,我自己也有轉發覺得能出一分力總是好的,並且會被大家的團結所打動,但是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在微博上搜索留學生自殺,能夠看到很多文章,這說明留學生自殺並不是個例,寫這篇文章希望各位家長能夠關注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時也希望已經在留學的學生和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能夠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學會正確面對各種壓力。

通過查閱我發現抑鬱自殺的留學生中有很多都是在世界各高校留學的學生,他們可能是我們眼中的學霸和傳奇人物,是父母眼中的驕傲,但是他們自己的內心是否真的開心呢,我不得而知。

圖片截自文章 &<&<美國亞裔青少年自殺敲響警鐘,留學生心理問題,不可忽視&>&>

在國外留學我們所面對的是全新的環境和全新的教育方式以及一門和中文完全不同的語言,如果沒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語言能力是沒有辦法融入進課堂的。沒有辦法融入進課堂可能就意味著最後沒有辦法完成學業。國外的大學其實和我們想像中的不太一樣。很多影視劇中的留學生好像是無憂無慮,無拘無束,每天吃喝玩樂,最後還能拿到一個文憑然後回國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其實不是這樣的,國外的大學採用學分制,如果有一門課沒過那麼就要重修直到修過為止,修不夠學分是不能夠畢業的,越是好的學府,畢業率越低,學生所面臨的壓力就越大。

另一方面是語言的問題。前兩天和我們組一個西班牙小哥聊天,他幾乎不會說義大利語只能看懂一些,而我們學校是沒有英語授課的,他上課的時候基本是靠一個英語超好的妹子全程翻譯,不然就是一臉懵逼,我和他聊天的時候說,你還是好好學義大利語,畢竟美院沒有英語授課的課程。他和我說,入學前學校告訴他A2 水平就可以,但這是一個巨大的謊言。

其實我覺得對於留學生來說,畢竟不是專業的翻譯,所接觸的語言也不是母語,多少會存在有聽不懂的情況,但是如果語言不好的話,真的會很吃力,我身邊就有因為語言不好聽不懂課,然後就不想去上學,惡性循環後回國的例子。

說這麼多就是想說,出國前一定要有紮實的語言基礎,同時做好吃苦的準備,畢竟不像在國內,有父母在身邊什麼事有父母幫著,出來以後真的就是靠自己,父母就算有心也是無力。另外,覺得自己不開心甚至有抑鬱情緒的時候不要一個人憋著,可以找一些正確的發泄途徑,以及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對於父母,在送孩子出國留學之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並且在孩子出國後能夠和自己的孩子保持聯繫,並且密切關注孩子的動態,也可以主動詢問最近過的怎麼樣之類的,不要一味的強調學習給自己的孩子太大的壓力。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重視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吧。

———————————分割線——————————

大家好,我是華意通國際教育,是國內專業義大利語學校和義大利留學機構,國內義大利語PLIDA等級考試考點。

在義大利留學上,我們華意通學校會把更多的留學經驗和留學乾貨分享給大家,讓大家少走彎路,順利留學。不管你有沒有在華意通學習義大利語或者辦理留學申請,華意通都歡迎你的提問,並且盡量完整的解答你的疑問。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師是否傾向於對某種個案感興趣?
我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怎麼辦?
思辨能力與什麼有關?
高自尊與自欺欺人的關係?
心理諮詢師所說的「個人體驗」是什麼?

TAG:心理學 | 留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