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煲耳機盲測實驗?


真正的玄學大師會說:這耳機即便是同款,編號不同,聲音也會有差異。首先第一,電處理做了嗎?做好了嗎?兩次試聽相隔多久?這段時間電網有沒有出現波動?太陽有沒有出現黑子?試聽期間吃過飯了嗎?吃了啥?有沒有吃會影響心情的東西?? 這些定量不搞清爽,測出來的結果有個軟用。。


實驗說明了一定的問題,尤其是非專業組的,但是很遺憾這個和煲耳機有沒有效果並沒有太強的直接聯繫,煲耳機的作用已經有儀器測量結果能夠說明了。在這裡我們必須要首先承認心理因素的巨大影響,再來討論煲耳機有沒有用。正如藥物也有安慰劑效應一樣,但是我們並不能否認藥物也是實際有效的。如果對比組的成績是30%,實驗組是50%,只要樣本量足夠大,同樣能夠說明藥物是有效的。
同樣有一點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個體差異。雖然理論上統一批次的耳機在單元配對、做工等方面應該非常接近,但是不能否認每一個個體之間依然存在著非常微小的差異,如果是不同批次之間差異有時候會更加明顯,我相信這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常識。
另外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上面一些人提到的「是耳朵適應了耳機」這句話也是十分正確的,只是這個適應指的並非完全是心理上的適應,最重要的是物理上的適應——也就是佩戴。只要是玩入耳塞子時間比較長的人,我相信也都會有「耳洞逐漸變大」的感覺吧,一段時間不用,似乎耳洞又會變小回去。對於大耳機來說耳罩的柔軟、塌陷程度(直接影響了單元與耳朵的距離,這個有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是Grado的大耳機),調音棉的狀態等等,有很多會隨著使用所慢慢變化的部分。而這些部分最終共同作用會對於使用者的聲音體驗造成影響。
上面這部分稍微解釋了一下為什麼「看似變化很小的煲耳機會有那麼多燒友支持其有效,還有不少人覺得效果顯著」,因為這並非單一因素所決定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我並沒有說純粹的煲機能夠讓振膜發出的聲音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你如果想要否認煲機的作用,請拿出來「我和我的小夥伴們聽不出來」之外的證據。我在上面所說的任何一條都是可以比較輕鬆驗證的,不信你們去試試看。


僅供參考的驗證方法:
1)找一個使用超過2年的大耳機,換一個新的耳罩上去看看聲音是不是會發生變化。
2)找GRADO的RS1 MPRO之類的耳機,試試看稍微壓耳佩戴和包耳佩戴,或者自己前後調整一下的情況下聲音有多少不同。
3)試試看對比5K編號的IE800和1W5編號的IE800。

但是這個實驗當中,實際上只測量了一個因素,那就是「播放音樂時間」的影響,也就是上述若干影響因子之一。下面我簡單提幾個點,可以對照上面的影響因素看一看,區別到底是發生在了哪個環節(專業組正確率要明顯超過了業餘組,這其實說明了聽音經驗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1)使用的耳機為HD650,這是一個細節不那麼突出,中高頻毛刺感較少的耳機。而中高頻的毛刺感恰恰是短時間煲耳機前後感受最明顯的一點(比如MDR-EX1000)。當然,這個選擇本身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只是我覺得哪怕是便宜的HD600或者旗艦型號HD800都要更為合適一些。
2)煲機時間為250小時,看上去是連續不停的播放音樂。這個時間長短我覺得對於本次實驗來說可能稍顯不足,但是這個時間也算是達到了燒友們普遍認為的「開始變化」的區間。所以我覺得出於時間成本考慮也是OK的。
3)耳機在煲機過程當中是完全無人佩戴的狀態,這點其實非常重要。買過森海系大耳機的朋友應該都有過經驗,剛到手的耳罩是比較硬的,不是那種軟綿綿的感覺。這也就意味著,絕大多數人試聽的時候其實第一次都是「硬邦邦的耳罩」,而如果第二次是同一個耳機,由於有了前一次使用留下的痕迹,實際上單元位置會和第一次有輕微的不同。(比如你連續使用了半個小時的耳罩和剛剛戴上去的耳罩的塌陷程度會有輕微的不同)就我個人感覺來說這是造成兩次一樣耳機差異如此巨大,並且似乎絕大多數人都偏向後者的原因。
4)選的歌曲也不是非常理想,能夠看到歌曲之間差異非常明顯。這個要真的去分析會有點麻煩,就簡單說一句,對於HD650這種耳機來說,如果是聽人聲類歌曲,單元距離近一點會覺得好聽一些(在短時間內會感覺能量感更足,細節更多)。個人比較傾向於用場面稍微大一些的古典樂,這種整體把握和輕微不同造成的違和感可能會更明顯一些,畢竟你真要去抓細節是不可能的,相似度太高了,一定會覺得是錯覺或者被心理因素影響。

別的好像沒什麼太多可說的了,煲耳機這個事情反正影響不大,你買了HD600也不可能煲成HD800,頂多也就是變成HD600.001,這就是個「你高興就好」的事情。但是如果你非說煲機就是沒用,根本不可能聽得出來,這我確實也不知到該說啥好了。
怎麼說呢,要是就想玩到買個幾千塊的一體機接電腦推大手辦(K701)聽聽流行人聲ACG什麼的,咱就別往科學家方向走了吧……這個級別的系統確實還遠沒有達到需要那麼較真的程度,現在除了個別幾個地方,整體試聽環境、體驗其實也很一般,大多數也是以隨身系統為主。這種超級小眾的東西稍微好一些價格必然是高很多的,這東西基本上就是試錯+總結經驗,真不是靠一些高中物理什麼的就能總結一套「方法論」出來的。
大多數人甚至無法做到盲聽分辨耳機L、R,對於音量大小也根本沒有敏感度,這個和RGB差了50你還是告訴我『不都是紅色嗎』是類似的。你不玩HIFI當然可以,我們就不要聊HIFI了,去聊一聊你們能插得上嘴的話題好不好?假如你去聽一年素質良好、完成度也很高的系統,你也能很容易分辨出來器材搭配不佳出來的『不協調感』,這根本不是什麼聽力的問題,這是經驗的問題——大多數人就是根本不知道要聽什麼。就好像那些忽略了球場當中大猩猩的人一樣,如果你不知道問題在大猩猩身上,一直盯著球員,能聽出來才見鬼了。別對自己那麼有自信,在記憶上,誤差個百分之好幾百太正常了。
不信?你不回頭數,估計一下上面我一共用了多少個『,』(逗號)?假如你完完整整看下來了,那麼每一個逗號你應該都是看過的,但是你真的能告訴我準確數字嗎?如果覺得這個類比不科學,那麼我們可以這麼來試試看:一篇全是隨機圖形/字元的紙,總共有5000個圖形。給你2個小時讓你記,之後拿走紙十分鐘供你自己回憶,再然後我拿著一張可能完全一樣,也可能改動了三五個圖形的紙回來,讓你告訴我是不是有變化,變化的大概在哪一部分。你覺得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多次全部說對的可能性有多少?然後我說『視覺是玄學,人們根本看不出來圖形的變化』,你會覺得有道理么?
聽力記憶比這個還困難。這就是為什麼一直說盲聽應當建立在系統的熟悉基礎之上,起碼那張紙我是接觸過數百小時的,記憶會準確得多。

再說了,『煲機有沒有用』這句話和『我練一下打彈球/放風箏/跳繩/疊紙飛機的技術有沒有用』很類似,你當然可以做了,你覺得有用自然就有用,但是你期待著靠這幾樣就能加薪升值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沒戲。很多人都對煲機有一個相當錯誤的期待,總覺得好像不煲就怎麼樣了似的;還有人覺得煲機好像不如XX有用就說明煲機毫無意義需要抵制。這就好像有一群人喜歡放風箏,覺得是一種鍛煉方式,你覺得放風箏根本不鍛煉,幹嘛不去健身房健身,還用這個理由說人家蠢,說『放風箏練技術是玄學,就靠風吹』『正經運動員哪裡有靠放風箏鍛煉的』,你告訴我這種說法是不是蠢?


你覺得煲耳機對你沒用是你自己的判斷,但是你非說『客觀上』沒用,或者『反正聽不出來』,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純粹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連一點基本的就事論事的理性都做不到的話,還是不要來討論這類話題了。
煲機有沒有用,以及為什麼煲機會給很多人留下天翻地覆變化的印象,我在中間那段黑體字當中已經解釋了。對於絕大多數耳機振膜來說,煲機實際收益確實很小,但是正如有人提到的那樣,這對於聽耳機的人來說,確實也算是一個『煲耳朵』的過程,一個適應改變的過程,但是這個過程和要討論的煲耳機一點關係都沒有。
話說回來,真想驗證煲機有沒有用的,何必去找這麼一群半懂不懂的人來聽,你直接用高精度設備採集一個耳機同樣前端煲機前後的頻響曲線和瀑布圖不就好了?聽不出來還看不出來么?


主觀評價的事情,我這些年一直在做。
其實很得罪人,因為經常會打客戶裡面一些「專家」的臉,或者是在收拾某個產業,甚至是在否定我們自己的某些測量手段。
但是,只要這個事情的一致性好,方差小,我們只能認同它的結果。
就算通過高精度的聲學儀器測得的頻響、瞬態響應有較明顯不同,大部分耳朵還是分不出來的,何況那些所謂的耳機在煲前煲後其聲學性能基本就是沒差別。


賣了上千條耳機,買家很多都是知乎上的朋友,偶爾有朋友不懂其中振膜的區別,覺得跟自己之前的蘋果耳機音質不一樣,跟他說振膜呢又怕他不懂,然後我會這麼說:「新耳機就這樣,你煲一段時間就好了!」,然後他就深以為然,恍然大悟道「我靠,差點兒忘了耳機還需要煲,原來如此!」

恩恩,奸商就是奸商!

不過話說回來,客戶里有挺多後來反饋說煲一段時間之後聲音改善的,甚至有個給中評的客戶回頭又來道歉,說自己煲了一段時間之後,音質確實有很大提升,不知道真的假的,反正我自己是聽不出來!


首先,我想說的是聲學從一開始就有其「玄」性。

一個只要不是色盲的人,你給他一張圖都能看出赤橙黃綠藍靛紫。
但是沒有受過專業音樂教育的任何一個人,即使會唱歌,也不可能聽到一個音就能說出其音高。這個技能,我經過了7、8年的業餘小提琴訓練,也只是在全班同學裡能做到這一點的極少數。

三頻、聲場、解析、結象感、瞬態、泛音,這些東西說起來每個燒友都懂,但其實從這些東西本身沒有嚴謹地定義這一點來看,其實他們在每個人的理解里本身也是有偏差的。

雙盲實驗。聽起來很美,但涉及到主觀感受的雙盲實驗本身就很難做到客觀地表達事實。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我相信蘋果的IPS屏和三星AMOLED的屏的差別大家都知道。
但真正把這兩個屏拿到外面,給那些普通的「手機用戶」分辨,孰優孰劣,真的不一定能有確切的,能夠反映客觀事實的結果。

這個實驗本身在我看來,其中實驗設計上的按順序一次聽音,沒有反覆比較,沒有試聽者自己的選曲比較,並且最重要的是兩隻耳機試聽者都是第一次聽,都些是造成這個實驗結果的原因。

如果試聽者對歌曲、耳機的特性本身不熟悉,相對分辨不同耳機的聲音就更難的道理,我相信所有燒耳機的朋友都能理解。

聲音因為其本身不像畫面可暫停對比,也不像人本身視覺上就要明確很多。所以人對聲音的感受只會更不清楚,客觀的聲音反映到耳朵里,感受只會更加千變萬化。

那麼耳機是不是就是沒有意義了呢?

我覺得對耳機的感受一直是一個很長期的過程。從差耳機到好耳機,確實很多時候是「一耳朵的感動」,但還有很多時候,這個耳機的聲音經過你長時間的聽,會形成你對其獨有的感受。

「燒耳機」里的燒,在我看來其實很多時候是不斷地去發掘器材本身特質的一個過程。這個耳機的三頻、解析、聲場,很多時候都是靠你在不斷地去聽的過程中,才能比較細緻且明確地建立起來的。

因為單獨一次的聽感,可以影響的因素真的太多了。拿塞子打比方,跟套子,塞的緊不緊,你的耳道是否通暢,咽鼓管里的氣壓,以及最重要的,心理作用都有巨大的關係。只有長期地去聽,在大量的時間面前,把這些影響因素攤平了,你才能真正了解到一個耳機,真正好在哪裡。

以上。


與其說煲耳機 不如說煲耳朵~ 隨意點聽好不好


說一下自己的體會,有人噴發燒友啦 器材黨啦都是玄學。
首先,來做兩組實驗就好啦:
1. 你去某酷搜一個叫 《混音全揭秘》的視頻, 不用全看,看第1 2 3 就好啦。 你去聽一下,看看你能不能清楚分辨出他在每一個音頻上的強化或者弱化。 如果你分不出,那就基本上不用談什麼煲耳機玄學什麼的了。 而且喲,煲耳機產生的效果不只是這麼某個頻率上的一點點不同喲。 哪怕任何一個頻率上的一點點變化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不過你如果是木耳朵那就真的沒必要。 怎麼解釋,你也是不會明白,那還解釋什麼呢。就像我說我勢力能看到2.0, 你只能看到1.9的時候。如果沒有視力測試這種東西的話,你肯定覺得我在撒謊。 就是那麼一點點不同,但是差別很大,是存在與不存在這種差別。你不得不承認,很多東西是天生的。

如果你再不服的話,你買一副好點的耳機(建議最少500以上的),聽上半年,然後再去買一副同樣的耳機。你會嚇一跳的,聲音絕對像兩個耳機。 本人干過這事兒,本人摯愛無意中丟了,然後實在割捨不下又去專賣店買了一副同樣型號 (同一家專賣店買的,生產日期不知道一不一樣,沒法查了)。 然後帶上之後,第一感覺,這尼瑪是什麼破玩意,尼瑪上來就想砸了。

2. 跑題提一下關於線材吧。 有人說線材是玄學, 甚至記得有個文章還說拿個質量好的晾衣架跟幾千塊的線材沒多大區別。 我是真心不能苟同吖。 為什麼呢? 很簡單, 你知道很多電子產品可以煉出金子嗎? 為什麼那些傻瓜用金線呢? 智商有問題? 智商沒你高?
繼續一個簡單的實驗(有點燒錢): 找三條不同的線: 1. 街邊貨 2.單晶銅 3. 純銀線。 然後用同一個耳機放同一首音樂,你試試看。 如果你不聾的話,你能聽出來區別的。 聽不出來你來打我。
那些黑器材黨什麼玄學的。 我只能說,我很不能理解。這麼明顯的不同。


嚴格意義上說 煲和不煲差別不是特別大 無非是一些很細微的差別
這就好比一條新的鬆緊帶和使用過的鬆緊帶的鬆緊程度會有差別
作為拿耳機「聽」來說 私以為根本就是然並卵
因為心裡作用遠遠大於實際作用
好比不同品牌和型號的耳機 每個人聽後感不同 比如從監聽角度出發我就喜歡原產akg 240s 而同行一些朋友缺喜歡原產sony7506
再說下魔音耳機 據聽說魔音的老闆是個華裔 早期是做線材的 根本不懂耳機 但人家做了 而且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導致滿大街都能看到頭戴「2b」耳機的人 我也聽過一兩款的魔音 好壞就不評價了 我只能說 我自己不喜歡
所以 用你自己喜歡用的耳機 別在意你自己是因為喜歡外觀 還是音質 開心就好了


只要煲過退貨期限, 音質馬上就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更別提什麼一耳朵的變化。

煲過退貨期限以後如果誰敢說沒有九九八十一個耳朵的變化, 誰就是木耳。


我不站隊。我只想說一首歌聽一遍和馬上聽第二遍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啊,從實驗的角度來說這個變數也沒消除嘛,而且明顯最終答案是傾向於喜歡第二遍用的耳機的。


這個試驗不客觀,因為沒有說明用的是火電還是水電。

另外,上套的那個藍、紅套會影響耳機的音質~從而導致耳機聲音不穩定。


企圖用科學來幫助鐵杆粉絲樹立正確世界觀的人,勇氣可嘉,但卻是註定要失敗的。
因為粉絲的信仰就是他們精神世界的支柱,在你看來你是在幫助他們,在他們看來你卻是在毀滅他們。
說實話視頻裡面的煲耳機粉們還是萌萌噠,有些粉絲會直接拒絕參加實驗的。

最後轉個帖子,網文,侵刪,《玩音響最後其實就是玩電網》

------------------------------------------------------------------------------------------------------

不知道最近發什麼神經,突然對HIFI有興趣了,每天晚上都到各大音響耳機論壇閑逛,
別說還真的知道不少:玩音箱的瞧不起玩耳機的,玩耳機的鄙視電腦PCFI一族,每一族
還細分為音源,解碼器、功放等細分類,業有專攻,玩線材也不少,一根好一點的音頻
線要6999元,還是美金。最叫絕的是放置音響的設備的檯面也很有說
道,一個好點檯面上萬元,更有甚者買檯面不帶腳釘,一套貴點的腳釘也幾千元。即便都用最好的,還沒有完事, 電源也很重要,必須還要上幾萬或十
萬的電源凈化設備,不是說:玩音響最後就是玩電源!

玩音響最後就是玩電源!是嗎?!我覺得那太小兒科
了,在此不得不大聲疾呼:玩音響最後其實就是玩電網!到這一步才算有點境界!本人
在這方面有一點體會向大家彙報一下。

1)竊以為
用火電的力度大點
聲音偏暖
用水電的聲底偏冷
但解析力很高
水電中
以葛州壩的電音色最好
火電中以北侖電廠的電音質最好
因為燒的無煙煤的比例最高

2)同一套器材
晚上8點到10點的時候音色就感覺有點偏冷
晚上11點之後聲音明顯偏暖
後來才發現高峰電用的是外省的水電
低谷電以本地火電為主
鐵證如山!

3)風力發的電層次感很差
聽感朦朧
聽菜可婦司機的A大調B小調
音場明顯收縮
小提琴部都混在一起

4)風力發電的單機功率在500w以下的音色都偏薄
電是三相和兩相和音色關係不大
關鍵是平衡感
三相電播放大編製的交響樂陣腳明顯比兩相的要穩!核電適合播放《終結者》之類的大片伴音
但遺憾水、火、風、核電都並在了國家電網上了
所以放什麼聲音都是混論一片

5)有位燒友為此從上海搬家到廣州
聲音好很多
因為南方電網以大亞灣核電和兩廣水電為主
音響既有力度
又比較清澈
最近準備投資建設獨立不併網的雅魯藏布江水電站
高山雪原的天水
將使音響脫胎換骨
但可研報告遭到印度的反對

6)太陽能發電
有何不同?聲音偏向溫暖,不冷,但是有點薄有個自翔為國內最資深的耳機發燒友

7)不久前,我一位朋友,國內最資深的耳機發燒友,一日試聽鐵三角AT-HA25D耳放配
AD2000耳機(隱形廣告),聽著聽著突然摘下耳機說「今天沒法聽了,一定是水電站的
水位又漲了」, 令在場其他燒友目瞪口呆!第二天果然報道山洪爆發,小豐滿水電站
水庫水位暴漲,達到1953年來最高水位!要知道遼寧電網只有1%的電
力來自小豐滿!


看不懂,不怪你!那是因為沒有玩過HIFI音響!

我家一親戚從廣州遷到北京,他說寧願用略微帶點二氧化硫味道的火電,也不願用核電,作出的飯有微量輻射。
而且他還發現,在廣州用核電煲的湯,味道總是偏苦,原因就是微量核輻射破壞了營養所致,孩子長期喝這種湯,面黃肌瘦。
而到北京後,用火電煲湯,味道就好多了,營養沒有被破壞,兒子也愛喝,不到兩個月,面色紅潤了。
以上鐵證如山,絕非杜撰。


個人感覺寶雞是有用的,但是沒有必要。有用的前提是包足夠長的時間,實驗里250個小時個人感覺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包大概2-3個月才能有明顯的效果。其實你買來就聽,聽半年,再去找一個同款新機聽,就能聽出明顯差別了。
但是誰會願意買了不聽,放那兒一直包那麼長時間呢,所以說其實寶雞沒有什麼必要,正常聽就好


好視頻,根據統計結果,把耳機戴一會然後摘下去休息一下再戴上就達到煲機的音質了。贊啊。


水電火電控制了沒有,月球位置也不一樣,實驗之間該區域用電量有沒有變化?


人耳確實能分別細微的差別,國內北京工業大學李國棋《聽力訓練體系》,國外的密歇根大學jason corey的《聽音訓練手冊》兩本書都是專業音頻領域的聽力練習指導,通過練習人耳確實能聽出很細微的差別。但煲耳機這個概念拜亞動力提的比較多,官方甚至發布了專用煲機音軌,shure官方則明確表示 舒爾耳機不用煲,這裡引用舒爾官方原話「舒爾耳機不需要煲。有些耳機網站建議在使用新耳機之前,用音頻信號煲耳機並持續一段時間。對於揚聲器、甚至全尺寸耳機而言,煲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揚聲器被煲的部分稱為環繞,當揚聲器的振膜來回振動時,該部分會收縮。對於耳機中所用微型驅動器,在正常信號下,振膜向兩個方向的運動距離大約為 1/1000英寸。因此,很難說煲有助於大幅改變驅動器的柔度。在全新耳機與大量使用的耳機之間,舒爾並未發現任何性能上的差異。由於聽覺具有主觀性,因此,在比較新耳機和舊耳機時,不同的用戶可能有不同的感覺。」


肯定已經有人邀請知乎煲機大神了,我打賭他們不會來答的


其實那些覺得煲雞幾百個小時有用的人,其實都在耳朵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加上對煲雞效果的信念,耳朵已經慢慢習慣適應了這個耳機,就如日久生情,情人眼裡出西施。

看看各大電商耳機產品下的評論,無論幾十或上百上千的價位的耳機,煲雞這個辭彙出現的頻率讓人瞠目結舌,說明廣大消費者已被嚴重洗腦。如果你是剛入門的小白,看著各種貼吧論壇帖子里這麼頻繁的字眼能不被洗腦么?如果在這種環境中,你說煲耳機沒效果,想必會引起眾人對你的說教,把你視為異類。特別是那些幾十塊錢的耳機,還口口聲聲說煲雞提升音質的同志,可見智商已被信念完全碾壓了。

我本人就有過這種心理因素影響音效的體驗,買了個AKG千元價位的耳機,初聽很是失望(本人耳朵還是很挑剔的,因為聽過更好地聲音),當時就有種後悔懊惱的心情,白白浪費了這麼多錢啊,怎麼辦啊?聽說煲雞可以改變現有的音效,希望如此啊,不然就真浪費錢了啊!帶著再聽了幾首歌,咦?突然好像感覺好聽一些了。就像每個有思想的人都會被上帝拍下腦袋一樣,那一剎那,我突然醍醐灌頂,陷入反思中,煲雞?音效?哦!特么地什麼煲雞不煲雞,原來全是在煲雞信念下,對現有耳機不滿希望能改善或滿意現有音質但希望能變得更好的強烈心理作用!!!

聽音效這種很主觀的體驗,大部分燒雞友在網上只能用文字來交流,並不像攝影交流那樣通過圖片直觀感受好壞,難免會被一些文筆好的人寫的那些略帶文藝裝逼專業的辭彙忽悠中毒。各位,這麼主觀的東西,不要再聽別人講小馬過河的故事了,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覺吧,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煲雞毫無意義,煲雞提升音質就像每天要喝七杯水一樣,屬於偽科學


話說我個人體會和一些儀器上的數值看,煲機前後是有差別的。

但是大部分時候這個差別並沒有大到好像變成兩幅不同的耳機。這麼想么,如果煲機個一百小時能讓耳機天壤之別,耳機廠商自己為什麼不煲一下賣貴點呢。

AB盲測可以,但是是不是應該拿受測者平時聽的最熟悉的曲子或歌呢?至於受測者如果常年聽個192的mp3的話測不測也沒啥意思吧。

----------
我覺得未煲前應該先盲測一下,然後和煲完的盲測結果對比一下會比較有趣。


我有2組同款耳機(共4條),均低於300塊、 CKR5和MDR-EX083。
因為是前後買的,所以對比的雙方就是煲了200個鐘和煲50個鐘的同款耳機
結果很明顯,煲機效果十分明顯,低音更通透順眼,聲場更延展

所有不信煲機效果的人,別給我扯什麼科學數據,你手上的數據還不是別人強塞你嘴裡的
自己去買兩條同款塞,煲200個鐘來對比。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