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宮崎駿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係?


宮崎駿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係永遠是對立的,頂多通過互相忍讓的方式達到和諧。
這點在幽靈公主里表現得非常明顯,最後山毀了,城毀了,幻姬還是要帶領大家重頭開始,但是這次雙方的關係應該不會像過去那麼僵了。
應該說這已經是宮崎駿最好的結果了,高田導演的平成狸合戰里更慘。
天空之城裡,自然只存在於世外桃源,地面正處於工業革命,已經沒辦法了。

其實宮崎駿的想法體現得最全面的是《風之谷》漫畫,那裡連自然都是人造的,真正的自然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了。女主角最後選擇戳破謊言,讓假的自然和人類滅亡。


要談宮崎駿作品中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就不能不提中尾佐助等人的「照葉樹林文化論」。
宮崎駿曾經用過一段時間「照樹務」的筆名,在各個採訪的時候也基本必提這個。

什麼照葉樹林
照葉林(laurilignosa)又稱副熱帶常綠闊葉林或月桂林,是副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的典型植被。
現在的分布圖大概如下,

而在萬年以前,中國雲南到日本南半部這一條照葉林是連起來的。

可以看出,日本北部是ナラ林(櫟木林)地帶,而南部則和中國南部一樣則屬於照葉林地帶。
一定濕度以上的話,照葉林擁有極強的再生能力,就算被採伐破壞之後,如果幾十年不管的話也會恢復原樣。而在低於一定濕度的時候,則無法恢復,變成以枹櫟等為主的落葉林。這種情況被稱為二次林。什麼照葉樹林文化?
中尾在他的著作里為農耕文化提出了四個不同的起源,分別是

  1. 東南亞起源的以土豆紅薯為主的塊根文化
  2. 非洲及印度熱帶草原起源的雜糧文化
  3. 地中海及西亞起源的小麥文化
  4. 南北美起源的新大陸農耕文化

而他所提倡的照葉樹林文化,則是東南亞塊根文化適應副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結果。
照葉樹林文化的發展大概分成三個階段

  1. 初期是靠採集和半栽培獲得食物
  2. 中期是刀耕火種,也是照葉樹林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之一
  3. 後期則開始栽培水稻

現代一般的認識是,水稻栽培起源於中國長江下游地區,而在繩文時代末期傳播到日本,解放了生產力,導致了社會變革,而日本也變成了彌生時代。下圖是繩文時代中期的人口分布,可以看見,人口大多分布在橡木林地帶,而照葉林地帶則人口密度極為低下。這是因為刀耕火種無法支持大量固定人口而導致的。(水稻傳播到日本之後,這個人口密度就反過來了,不過這離題太遠,先不提)

宮崎駿的作品中的照葉林和櫟木林
仔細分析宮崎駿風之谷電影之後的作品的話,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森林都或多或少帶有照葉林的影子。腐海在發展中最終形成層次分明的結構和是照葉林典型的特點,天空之城的大樹是常綠闊葉喬木,龍貓的大樹是照葉林代表之一的樟樹,而幽靈公主則在絵コンテ的時候就明確說明了照葉林,並在製作前去屋久島的照葉林進行了取材。
而值得注意的是,幽靈公主結尾中再生的森林已經不再是常綠的照葉林,而是以枹櫟為主的落葉植物的二次櫟木林。正如之前所述,對掌握水稻種植技術以前的人類來說,櫟木林所能支撐的人口要遠大於刀耕火種時代的照葉林。
照葉林昏暗而櫟木林明朗,照葉林凶暴而櫟木林寧靜,照葉林有種種與人類勢不兩立的神祗,而櫟木林則只有狸貓(高田勲幾乎所有作品裡描寫的都是櫟木林)。
幽靈公主的劇情極度簡單化的話,其實可以歸納為一個照葉林被人類刀耕火種之後,又復甦為櫟木林的故事。

人與自然的對立
煩了,明天再寫


宮崎駿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實可以用因果報應來形容。並且,地球環境與人類不應該作為對立面區別開來。


我以森林三部曲《風之谷》《龍貓》《幽靈公主》作為代表,其中重點剖析《幽靈公主》。


就時代而言,《風之谷》《龍貓》《幽靈公主》的順序是未來,現在,和過去。但就主題而言確是越來越現代化。三部曲以《幽靈公主》的主題最為複雜和成熟。


先說以森林為代表的自然。宮崎駿從不認為森林應該附屬在人物之下,只是充當舞台背景。他強調,先有自然,然後才能把角色安插進去。所謂的自然,並不光只有森林和樹木。它包含了各式各樣的事物。有陽光,有飢餓,有蟲害,有野獸。在《幽靈公主》中,森林不再是像《龍貓》中一樣無害,只呈現給人們美好的東西,更多地展開了凶暴,殘忍,可怕的一面。在此基礎上,出現了「邪魔」「山獸神」。宮崎駿說,他想描繪的不是人們口中的生態觀點中的自然,而是人類已經面臨著的自然。

我們的祖先為了安定生活而砍伐森林,以確保生存空間。但是砍伐森林絕對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時至今日,大家卻要開始行動保護森林,是因為再不保護,人類的生活將會受到影響。這是很好理解的想法。不過,當我們在提倡保護自然時,到底應該只留下對自己有利的部分,還是連同不利的部分也一起保護呢?就像人類不需要蒼蠅和蚊子,所以大部分人就認為這兩者不是自然,就算殺了他們也無所謂。但是,這種以人類為中心的想法根本就是錯誤的。宮崎駿認為,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應該保存下來,自然界的生物,都擁有相同的價值。


人類想逃離不幸,才把地球弄得亂七八糟。「萬物有靈」論是他持有的觀點。


但剛剛所說,我們應該連有害的一部分也保留下來,卻並不是在強調我們不能殺生,而是表達——人類為了生存都是罪孽深重的。所以,我們應該心存敬畏。

然後講到人。《幽靈公主》的角色群包括:鮮少在歷史的正式舞台上登場的人們與凶暴的山中諸神。被稱為達達拉人的制鋼集團里的技術人員,以馬匹或牛來運送貨物的人們,外來的師傅團成員。

「黑帽大人」可以看作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而想去馴服自然的那一類人。但電影並不單純地講述她的惡行,相反刻畫了很多她幫助民眾療傷,堅毅果敢的一面。她是為了鍊鋼破壞自然的壞人,但卻在人類中行善,很難界定她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但善良的人覺得[好]而去做的事,反而會出大問題。

「疙瘩大人」的參考範本是這世上隨處可見的企業人。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一個,有問必答,態度親切,身為企業組織的一員按上層的指令行事,可以說是老江湖。儘管參與破壞自然的行動,也不能盡然說他就是壞人。而這就是《幽靈公主》的複雜性體現。

而儘管宮崎駿真實地刻畫了人性的善惡兩面,讓人也理解了自然被破壞的無奈,但他其實更多地是想傳遞那位被遺棄的幽靈公主的自然觀,即人與自然是一體的。


宮崎駿本身是一位,即使雙腳沒有踏入,也覺得故鄉是在深山叢林里的日本人。那麼說,這部電影的主旨是倡導我們愛護樹木嗎?不是的,或者說沒有這麼簡單。

再來看《幽靈公主》的標語「活下去吧」,以及影片的最後森林雖被破壞但依舊復甦的畫面。結合宮崎駿所說,「人類這種生物其實並不聰明,人類的存在本身也是不被祝福的,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必須得活下去才行,我想製作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最後是自然蘇醒的畫面,就好像是歐洲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森林遭到破壞而消失,但在那個時間點,森林還是照樣復生了。在考量自然與人類的關係時,若無法明白這點,恐怕對於今後的事情將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


我想,宮崎駿想告訴我們,人類要深知自己是罪孽的,要存著對自然的敬畏,與自然的不幸和美好共同相處。但如果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破壞自然,也請心懷感恩地相信自然最終會復甦,因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去。


答主大二的時候曾經寫過論文論述吉卜力工作室的自然生態觀,所以希望可以給題主借鑒。

一、宮崎駿電影的基本思想——自然
生態 和諧

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一直致力於對人與自然生態和諧關係的討論之中,首先有諸如《風之谷》這樣直面人與自然衝突的作品,它們把矛盾呈現到一點上集中爆發,通過娜烏茜卡到死亡來達到動畫的高潮,也是人與自然的暫時性和諧的狀態;還有像《千與千尋》這樣將自然神化了的作品,白龍代表的大河與錢婆婆之間的鬥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人的貪婪與私慾與自然的鬥爭,而小千作為一名普通民眾,意外進入了這種鬥爭,激化了這種鬥爭,最後遠離這種鬥爭,這種遠離也是宮崎駿所希冀的遠離,不是落荒而逃,而是到達和諧之後的自然消散;當然,還有像《龍貓》這種比較溫情雋永的動畫,宮崎駿在《龍貓》里把他最愛的兒童和自然糅合在一起,小月和小梅在微笑的龍貓大巴車裡顛簸歡鬧是每一個宮崎駿粉絲記憶里最美好的回憶之一。無論是曾經的片子,還是去年上映的《起風了》,我們能夠見證到的是吉卜力工作室的製作日益精良,能夠確認的是宮崎駿的思想永遠都是那麼純良:永遠用自然的力量在歌唱。雖然,在宮崎駿的世界裡,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烏托邦式的關係往往遭人詬病,但是在部分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宮崎駿對於這種自然與人不可調和的矛盾的無奈與反思。

二、宮崎駿電影的自然生態觀

所謂自然生態觀,既是主張把人的角色從大地共同體的征服者變成共同體的普通成員與公民,強調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相互依賴的各部分組成的共同體,人則是這個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和公民,人類和大自然其他構成者在生態上是平等的;人類不僅要尊重生命共同體中的其他夥伴,而且要尊重共同體本身;任何一種行為,只有當他有助於保護生命共同體的和諧穩定和美麗時,才是正確的;人和自然之間要協調發展,共同進化。

正如前文所說,宮崎駿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希冀與追求體現在作品的方方面面,他所嚮往的,是一種和諧的生態審美關係,而不是簡單的掠奪與屠殺。他的作品一直傳遞著和諧、回歸與平等的自然生態觀,雖然已經不可實現,但是他仍然希望把這些淳樸的情感通過自己的作品來表達滲透,在《幽靈公主》中,領袖麒麟王就是一種白天如鹿,夜晚似人的一種生物,人與自然和諧統治世界的思想在這一形象上就得到很好的體現。

1.自然的神化——以《懸崖上的金魚姬》為例

在動畫《懸崖上的金魚姬》中女主角波妞就是海神的女兒,她喜歡上了人類的孩子宗介,不同的種族讓波妞的父親不同意他們倆在一起,波妞決定變成人類並且離家出走,在離開海洋之前,波妞把父親的「生命之水」倒進了大海里,波妞的姐妹們變成了巨型的魚狀波浪席捲了宗介的村莊,在這個畫面里,變成人類小女孩的波妞踏在波浪上,而腳下的浪花則一會兒顯示出魚形,一會兒又變成浪花,而海神之女的波妞在浪花上跳躍奔走,不得不去佩服宮崎駿非凡的想像力,同時,這種極富張力的畫面也體現了自然的神性與不可抗拒。

而波妞的父親作為海神,內心鄙視人類社會,他企圖恢復泥盆紀的海洋世界,對於波妞與宗介的感情嚴加阻撓。所以海神代表的就是較為極端的自然中心主義者,他忽視了人類對於自然的合理改造,把一切人類行為都歸結為罪過。所以宮崎駿雖然進一步提高了自然的地位,讓海神成為該動畫中最強勢的人物存在,但是卻並沒有完全肯定這種極端自然中心主義思想。

日本國教是神道教,神道是神明之道,是一種傳統宗教,早期是相信萬物有靈,本質上是一種精靈崇拜。而宮崎駿則在自己的作品中完美體現了「萬物有靈」的思想,他一般會以某種動物為神(《幽靈公主》中的麒麟王),或者是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生物為自然神(《千與千尋》中的河神),或者是某種具有代表意義的精靈妖怪(《龍貓》的灰塵精靈),他的作品會讓人想去超越本我的束縛,讓人類的思維能在自然的力量下得以延續與生長。同時宮崎駿想表達的還有自然的不可超越性,任何由於人的貪念而對自然造成傷害的行為最終也會受到自然的打擊與毀滅。在宮崎駿的電影中,自然神沒有特別惡毒的存在,所以這種對自然的神化追求的其實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平衡。

2.相愛與和諧——以《千與千尋》為例

宮崎駿最喜歡的就是刻畫少男少女以及追求自然的極致美,而在這部讓宮崎駿名聲大噪的經典之作中,最美的風景與最純的愛情在這裡相遇。小千與父母不小心闖進了異世界,而父母因為暴食而變成了豬,所以小千就必須在這個世界裡打工生存,等待著契機回去。在打工期間她遇見了白龍,一個失卻了姓名的少年,一直再以找回自己的名字為目標而努力。他們在故事中相愛,小千作為人類,而白龍作為一種精靈(某種意義上的河神),他們的相愛本來就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結合,這種擬人化的人天合一卻也讓人感動唏噓。而在故事的結尾,白龍身份被揭曉,白龍原來是一條河,因為人們填河造房而消亡,小千小的時候曾經掉到過那條河裡,被當時的白龍救起。所以如果你放眼整個故事,把故事的主線由一場簡簡單單的青春相遇,變成一個人和一條河宿命般的情感羈絆,這個故事的靈魂就彷彿躍然眼前,這種相愛就是一種和諧,這種相識就是一種和諧。宮崎駿用他的思想與想像讓這樣的和諧不再是一紙空文,而是斑斕成詩。

而在故事中體現人與自然關係的還有白龍與湯婆婆之間的關係。湯婆婆時人類的私慾化身,她是一名商人,與白龍之間是一種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聽說他替湯婆婆做一些不法勾當。」這是玲向小千第一次介紹白龍的時候說的話,白龍作為受到人類束縛的自然,雖然不情願,但是會為人類效力,但是同樣,他失去了名字,失去了記憶,法術增強了卻丟去了過去的單純與明朗,就像雖然有些對自然的改造是讓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朝著良性方向發展,但是這種改變往往有悖與自然規律,長遠來看依舊是不利的。在故事的結束,白龍沒有為湯婆婆帶來她想要的魔法印章,但是湯婆婆也沒有責罰他,白龍獲得自由也沒有去報復湯婆婆,有人詬病這樣的結局有問題,但是宮崎駿把這種情節安排在此,體現的就是人與自然的互相寬容,故事最後漸漸明朗,當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異世界的大門也會關閉,人類的生活也會沿著正常的軌道前行,宮崎駿先生所推崇的就是這樣一種烏托邦式的自然世界。

3.機械與幸福——以《風之谷》為例

宮崎駿的作品中,沒有人居住的地方往往科技發達,就像《天空之城》中那個漂浮在空中的花園,或者是《未來少年柯南》中的未來世界,充滿安靜與孤寂的氛圍。而在《風之谷》中,人們雖然只有古老的技術,卻仍然是機器的主人。在千年之後,當機械水平發展到了頂峰之後,卻因為一場名叫「火之七日」當戰爭而毀於一旦。這裡可以看出宮崎駿對於機械文明脆弱性的嘲笑,當腐海(一種菌類控制的生態系統)籠罩著世界,我們卻能看到腐海下面那龐大而純凈的世界,在沒有工業侵染的地方凈化著人類的遺毒,而人類卻渾然不知的伐木。

機械的產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機器人,宮崎駿作品中機器人為數不少,《風之谷》中,古人製造的巨神兵就是這樣一種力量強大而內心純凈的機器人,他們被多美魯吉亞人利用,妄圖去對付大地的守護者王蟲,在人類的操縱下,本來乾淨無暇的兩種生命要代表著自然與機械交鋒。宮崎駿在《風之谷》中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機械的態度:因人的慾望而片面發展科學技術是最為可怕的,這種技術是一種對大自然無情破壞和無盡攫取,它只考慮到眼前的巨大利益,不會考慮到整體生態平衡和子孫後代的生存環境。當自然系統為這種技術徹底破壞的時候,大自然就會報復人類。這種報復會讓人明白:他們所謂的先進科學技術在自然的力量下是多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所以宮崎駿在電影中一直想闡述高度發達的機器工業並不能意味著幸福的到來,機械文明的脆弱性和依賴性深深根植在他的作品中,他讓冰冷的機械擁有情感,卻讓這種富有情感的個體去為了人類廝殺,導演用近乎殘忍的手法揉碎了這種幸福,把機械時代的漠然鋪陳到觀眾眼前。

4.回歸的祈願——以《龍貓》為例

《龍貓》的故事是圍繞著草壁一家人為了媽媽的病情,搬到了鄉下居住,遠離了大城市到喧囂,到達了田園的小月和小梅姐妹倆看到了成人看不到的森林裡的精靈龍貓,整個故事沒有太多的波瀾,與吉卜力工作室同期上映的另一部電影《再見螢火蟲》相比,情節敘述上相差甚遠,在文藝界的口碑上後者更為出眾,但是前者的受歡迎程度遠遠超出了預計,成為吉卜力歷史上人氣最為出眾的動畫之一。

《龍貓》中龍貓是自然的化身,而作為自然的奧秘,龍貓的存在只能被孩子的眼睛發現,小月和小梅在這種關係中所充當的是一種調和者角色,她們用童真的純潔去鏈接著人類世界和自然世界。這也彰顯了宮崎駿一直推崇的一種回歸思想,他期盼的是一切返璞歸真,希望繁華的都市生活變成安靜的田園風光,希望複雜的成人世界變成單純的孩童視角,只有當工業化熏陶下的世界朝著回歸的方向發展,代表自然的龍貓的善良才能被人們發現。當貓巴士露出巨大的笑容奔跑在田園上,小月與小梅在貓巴士里歡笑嬉戲,那一刻你會覺得整個世界都在微笑,當小月和小梅作為人類能夠真的融入自然的體內,象徵自然的貓巴士載著她們走向康復的媽媽所在的醫院,這種場景可以說是宮崎駿的一種祈願,當自然和人能夠回歸到最純樸的和諧關係中時,世界自然會朝著康復與安定的方向發展。

而在這部乾淨的詩作中卻有著「灰塵精靈」這樣的角色,灰塵精靈出現在無人居住的房子里,一般只有小孩子才能看見,它們就像落在地上的灰塵一樣,帶著落寞與憂惱的氣息。灰塵精靈的存在並不是一種失誤,反而是這部作品的亮點,誠然,我們回歸自然後是會遇到越來越多的美好,但是卻仍然不可避免地會看到許許多多的困擾,而灰塵精靈就像是來自於自然的紛擾,阻撓著人們的行動,但是,當你正視它,面對它,你會發現它並不可怕,甚至有時還會給予你幫助,在小梅走失之後,小月為了尋找妹妹走進樹林里,在那裡她看到了灰塵精靈,它們瞪大了眼睛,也在駐足給予小月以幫助。所以回歸的軌跡不一定是絕對的完美,反而一定的小瑕疵會讓其更加真實與親切。

5.調和與制衡——以《幽靈公主》為例

席達卡作為該影片的男主角,在其中扮演著自然和人類世界的調和者的作用,這也是宮崎駿的慣用手段,他不會一味地去表現自然和人類地矛盾,而是會在其中增添一些具有極強親和力的能夠溝通人與自然的協調者形象,無論是《懸崖上的金魚姬》中的宗介,還是《千與千尋》里的小千,還是《龍貓》里的小月和小梅,他們都是溝通自然與人的一種媒介,在遇到與自然的矛盾時,總能按照將雙方利益最大化地方式去處理。宮崎駿把最理想的融合狀態展現在這些角色身上。

阿席達卡是一個為了化解自身詛咒去尋找麒麟王的少年,而在路上他遇到了白狼神的女兒珊,一個被人類拋棄被白狼神養大的少女,同時他也知道了黑帽大人對於森林的破壞,在人與自然矛盾不斷激化時,他多次挺身而出化解危機,他一一邊幫助達達拉人捎信給女總督並防禦進攻,另一方面又和珊一起合作去保護森林,保護麒麟王,他作為電影中唯一一個被雙方都認可接受的角色,是中和雙方利益的協調者,但是故事的最終我們仍然看到了最不想看到的悲劇結果,兩敗俱傷的場景讓人唏噓,仇恨與矛盾一直存在並會持續下去,但是阿席達卡,作為人類中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代表,他的存在是宮崎駿在整部電影的荒涼氣息中唯一吐露的希望。

6.破滅與妥協——以《平成狸合戰》為例

在日本的神話傳說中,狸貓是一種尤其神奇的生物,它會施障眼法,把自己變成人或者把樹葉變成錢去欺騙人類。宮崎駿在《平成狸合戰》中就用到了狸貓這種意象,他把狸貓首先放到了與人類一樣的高度,然後才開始敘述故事。

故事講述了一群狸貓安靜地生活在森林中,知道有一天挖土機打破了他們的生活,狸貓們爬上鐵塔眺望,看到人類的城市正在蠶食他們的家園,狸貓們為了喚醒人們對自然保護的意識,用最古老的法術,在人們的夢裡把所有的高樓大廈都變成了蔥蔥鬱郁的樹林,但是當人們醒來時,只能看到消失的綠地,幾乎被挖空了的山巒,還有失去家園的狸貓。狸貓們用自己的力量讓挖掘機上長出了綠色的樹,雖然只是一種虛無的幻術,卻耗費了狸貓們許許多多的力量,當冰冷的鋼鐵上衍生出虛無的生命的跡象,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最終無家可歸的狸貓只能變成人,融入人類社會,他們的融合也是一種妥協,帶著最深刻的無奈與痛苦,在鋼鐵森林裡安居。

電影中還有一段,狸貓們在討論,能否像過去那樣留下幾個人類,這也體現曾經人類的脆弱,和現在這種殘忍的統治者形象形成對比,不由讓人覺得諷刺。

其實當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時,宮崎駿也會又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在電影中的表現就是這樣的一種妥協與悲愴,相逢大夢歸的失意從畫面中展現出來。宮崎駿一直避免著以純粹的悲觀主義去敘事,在這部影片中,也是以幽默的方式來體現狸貓們的無奈與天真,它們作為自然世界的精靈,卻無辜承受著城市化的惡果。

三、宮崎駿作品自然生態觀的形成原因

1.歷史與自然條件的必然結果

日本是一個地域狹小的島國,國內自然資源的匱乏必然會造成國民對於自然的敬畏與崇拜,日本人就認為神的慈悲沐浴著大地的草木,人受惠於自然,是屬於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自然是生命的母體,是生命的根源,他們對自然懷有一種特別親和的感情,對自然的愛,帶來生活與自然的融合,人的生活與自然密不可分。而從日本神話的發展歷程來看,日本也是先經過自然神話時代,才進一步進入人文神話時代。所以日本人認為山川草木皆有靈性,都是自然的精靈。而這種思想對宮崎駿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使其作品中的自然都不是安然的靜物,而是擁有思想的生命載體。

2.現實情況的影響

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冰川在融化,都有樹木在消亡,都有河流被污染,在進入到新世紀之後,環境問題在被認識到的同時也在加速著惡化的進程。這不是日本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整個世界所面臨的困境。物種銳減,除了某些自然因素之外,人類的捕殺或者由於污染造成的變異都會讓生物的多樣性遭遇挑戰;氣候異常,當颱風不斷摧毀房屋,溫室效應抬高海平面,圖瓦努、馬爾地夫被迫搬離祖國。這種現實的情況讓宮崎駿痛心,也讓環保意識在其動畫作品中蔓延。我們可以看到《天空之城》中,當兩位主角決定與城共赴死亡向下墜落的時候,是天空之城上的那棵樹拯救了他們,雖然飛行石讓整個島嶼漂浮了起來,沒有了它,島嶼就會土崩瓦解,它的存在確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最後讓男女主人公活下來的還是那顆大樹,所以機械的力量讓人更好的生活,但唯有自然的力量才是人類最堅實的依靠,這也是宮崎駿想要傳達的訊息。

3.宮崎駿的良知與責任

宮崎駿說過:「在如同洪水一般的動畫片作品潮流中,能夠做出一部以良心為出發點的作品真是太不容易了。這就好像在洪水的濁流中想要保持清水汩汩流淌一樣。但我堅持認為,如果就這樣隨波逐流地將不負責任的作品呈現到世人面前的話,實在是無聊的。既然選擇了做動畫片這個職業,說是人生一搏可能有些誇張,但我認為就應該做些有價值的事情,並且我正在不斷地求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所以宮崎駿和吉卜力工作室用自己的作品給了我們最完美的答卷,他把人世間最真純的真善美展現給大家,用人性的力量去感化人心,這就是宮崎駿作品最深的力量。

四、宮崎駿的自然生態觀的根源——老莊思想

道家思想主要為老子和莊子所建立,老子提倡「道法自然」的生態平等觀念,提出「大網恢恢」的生態整體觀念,以及「知常有明」即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就可以明智的生態保護觀念,所以老莊的生態美學在宮崎駿的作品中也有充分的體現。

首先是「萬物有靈」思想的體現,這在前文中也已經多次提到,宮崎駿賦予自然以及動物以思考的能力;

其次是一種「無為」的思想,這是老莊思想中尊重自然的集中體現,它主張遵循事物對自然趨勢而為,不加以人為干涉。而宮崎駿,無論是在人物設計上,還是場景把握中,都展現了「無為」思想:無論是白龍還是龍貓,都沒有過多繁複的花紋,場景的簡單讓人有一種在線稿中漫步的獨特感受。而龍貓那種遠離城市,只能被最純凈的靈魂接近的生活方式也十分接近老莊的「無為」思想,在無限度的放空中接觸到人生到真諦。老莊的「無為」在自然生態觀上的體現就是「去偽存真」,提倡「自然大美」,而在《天空之城》中,那棵象徵生命的樹在崩塌之後重新抽枝發芽,宮崎駿通過鏡頭的變換,從對樹根的特寫搖到對樹榦的特寫,最後鏡頭對向了繁茂的樹葉。宮崎駿運用了仰拍的手法體現了對於自然生態的尊重與熱愛,同時由近到遠的敘事角度也讓人們體會到自然與人類世界的一種疏遠,一種「無為」的生長。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老莊一直在鼓勵一種「天人合一」式的和諧統一,宮崎駿所追求的也是這樣一種統一的世界,所以他在風之谷,在天空之城,在草壁一家人到達的鄉村裡構建了這樣一個安居和諧的小世界。同時隨著時間推移,宮崎駿也漸漸將這種小世界的和諧延展到更為廣闊的世界,在《懸崖上的金魚姬》中,宮崎駿就把之前自然與人二元對立的局面變成追求和諧的現狀,其思想理念也日趨「天人合一」。

五、尾聲——宮崎駿與自然

2013年《起風了》上映,隨即,宮崎駿宣布引退,雖然環境依然在不斷惡化,但是這個環保的衛士卻再也沒辦法與我們同行。從1964年到2014年,五十年里,我們看到了風之谷里飛翔的娜烏茜卡,看到了撐傘的龍貓和小月,看到了奔跑的千尋,看到了相擁的蘇菲與哈爾,他的故事,他的思想就駐紮在這些地方,像天空之城上的那棵大樹,熠熠生輝,芃芃搖曳。


人和自然是對立存在的,人的發展必定會掠奪自然,自然也會報復人類。
宮崎駿也不知道如何解決,或者是他深知無法解決。
所以,宮崎駿給了他的答案:活下去
風之谷,幽靈公主中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如果侵權,刪啰。
個人見解


推薦閱讀:

TAG:宮崎駿 | 人與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