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宋神宗和王安石改革對北宋後期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真的如王夫之所說「宋政之亂,自神宗始」?怎樣評價

對於宋神宗和王安石變法改革對北宋後期政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真的如王夫之所說「宋政之亂,自神宗始」?該怎樣評價呢


首先要明確的是熙豐變法≠王安石變法,這兩者有承接和相似之處,但是不能完全等同起來。王安石被罷相以後,變法的實際主導權就掌握在宋神宗手裡了。

下面再說說我對於北宋滅亡的一些粗淺認識。首先,北宋滅亡存在一些很大的偶然因素,最核心的在於北宋末年最高層錯誤決斷頻出,昏招不斷。那麼這個現象背後有沒有它的制度因素呢?我認為是有的。那就是皇權開始逐漸失去制衡。而這個源頭就要往回看了。

神宗即位就開始了變法,任用王安石,而王安石的變法又遭到了舊有大臣的一致反對,王安石憑藉神宗的支持,集中權力,全力實施變法。而到了神宗在位時間長了之後,新法也基本穩定了,這時候一個過於強勢的宰相已經不符合神宗集權的需要了。所以王安石去職,神宗主導變法。

而經過熙寧時期的政治鬥爭,舊黨大臣已經被清出了朝堂,新黨大臣缺少舊黨大臣的根基,必須依附神宗支持,而其餘的比如王珪,雖然不是完全的新黨,但是無比聽話,赫赫有名的「三旨相公」,從不違逆神宗,所以可以穩在相位。

這個時候神宗就開始集權了,後來的「元豐改制」,實際上就是神宗意圖通過制度實現集權的措施。

神宗去世後,高太后臨朝聽政,舊黨又依靠高太后的權力復起,並且殘酷打擊報復新黨。這種情況下,整個宋朝的政治鬥爭風氣急劇惡化,哪一派想要在政治鬥爭中取勝,就必須緊密依靠皇權,而政治鬥爭的殘酷化,又讓哪一派都承受不起失敗的後果,所以對於皇權的支持的需要就更加迫切。皇權也就越來越不受制約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徽宗在政治上明明比不了他爸神宗,但是徽宗卻能成為北宋歷史上權力僅次於太祖太宗這兩位開國皇帝的帝王的原因~在仁宗朝,神宗朝,你幾時聽過皇帝可以通過御筆來隨意指揮朝政的事?

而失去制約的皇權,惡化的黨爭士風帶來了什麼後果,這就是靖康之變了。如果看看靖康那段歷史,你都不能想像這幫統治階級能做出這麼多蠢逼事情,也該宋朝命背,偏偏遇上徽欽高這爺三奇葩到中國歷代奇葩帝王中都能排在前面的貨,只亡了半壁江山,只能說我宋底子厚,人才多了。


但是能說北宋滅亡的責任在王安石頭上么?恐怕不能這麼說,說這種話,就如同說「明朝滅亡的原因是朱元璋,是朱元璋定下的制度有問題」一個邏輯。從根本上講,封建皇權這種極權,衝破制度限制,實現集權的的可能和趨勢都是很大的。你敢說沒有王安石變法,就不會出現迎合皇權的勢力?恐怕不能,宋朝的黨爭激化,你甚至可以一路上述至仁宗朝。舊黨就是鐵板一塊么?沒有王安石之前,不是照樣有濮議,之後元佑年間不是照樣也有蜀,洛,朔黨之爭?曾布和章惇這兩位新黨幹將不是也爭的你死我活么?沒有王安石,神宗的性格照樣還是會找到王珪這樣的「三旨相公」的。王安石及其變法黨的出現,只是對這一結果客觀起到了加速作用而已。

王文公算是被神宗利用了,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手機打的,倉促之間說的比較瑣碎凌亂,題主勿怪


這個問題很大,史料也很複雜,宋代的史料本身就繁雜,再加上王安石在他死後爭議就很大,所以記載歧出,要嚴肅討論的難度不是一點兩點。我個人不是學宋史的,所以只能給出點綜合了我幾個師友和自己讀書感受的意見。因為爪機答題,所以史料就不引了。
首先說觀點,王安石變法對於宋代政治總體來說影響弊大於利。
從經濟上變法措施來說,主要就是王安石不了解古代的自然經濟就是不能多管。因為管理需要巨大的成本,而農業社會無法支付這個成本。技術上也很難發到有效管理,越管越亂的可能更大。加上基層管理委於胥吏,更加難以做到理想。在一個權力缺乏監督的時代,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的另外一個必然後果就是各級官員因為各種私利把好的政策弄壞,利盡歸己,害皆歸下。如果天下官員,每個都是王安石,變法雖不一定能搞好,但是也不會太壞。畢竟王安石的變法措施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他十幾年的基層工作經驗積累而來。但是…天下官員可能個個是王安石么?
從文化上來看,王安石的思想一統性太強。當時宋代正是各種儒學派別百家爭鳴的時候,他非要用行政命令推行自己的學術觀點,不怪別人煩他。所以王安石的形象在後世理學家筆下基本沒啥好的。
最主要的是政風問題,王安石變法把宋代黨爭推到極致,終北宋一代,都沒擺脫這種黨爭氛圍,最後亂政也是可以想見的。這不能全怪王安石,保守派也有一部分責任。但是畢竟是王安石先把路走絕的,他將可以爭取的人都推到了反面。他瘋了,然後把對手也搞瘋…司馬光上台以後瘋狂程度不亞於王安石。這種對人不對事,以君子小人之分上綱上線的黨爭是宋代政治之大痛,一直到南宋還沒走出來,最後都搞得畸形了。這是王安石對兩宋政治最大的負面影響。雖然他也不想的。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王安石為了變法,要求加強君權和相權,特別鼓吹君主專制這個有大量史料為證。而宰相一旦和君主達成共識以後,幾乎無人制約。也是後來亂政的源頭。因為宰相可能是王安石,也可能是蔡京…宋代祖宗家法就是分權,而且在神宗以前,除了開國太祖太宗外,皇權也被制約得很好…可是王安石因為變法需要大權,開了這個頭,後來就剎不住了。這其實也是後來很多清醒士大夫反對王安石的原因,他們不僅反對他的政策,更反對他提倡的非常相權和非常皇權。
但是我還是要說,不是沒有王安石變法,北宋就可以搞好。其實當時變法是所有清醒士大夫的要求。無論是司馬光,還是韓琦,大家都知道北宋已經到了不變不行的地步。王安石當時承天下重望,都在說,介甫不出,奈天下蒼生何?所以,不是他變法,就有人家變…人家的個人素質可能還不如王安石。
另外,我極喜歡王安石這個人,無論詩文還是人品。我認為他雖然搞成這個樣子,卻是毫無私心。他本人奉己極薄,也不追求任何物質享受,還很有禪意。正所謂無欲則剛,就是因為這極大的道德自信才導致他有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無論如何,他作為個人,是值得敬重的真君子。


自神宗始?

那神宗之前呢?就是國泰民安,天下太平么?

真是這樣的話,神宗至於連年節賞賜大臣的錢都捉襟見肘么?

之前的年年財政巨額赤字,難道是盛世之相?

神宗初年,堪比崇禎初年,搞不好就是末世。

歲幣不付,遼夏立刻就會翻臉動刀;軍餉不付,禁軍廂軍都會造反;官俸不付,哪怕司馬光也要另投明主的吧。

一起不付呢?宋朝就完了。

結果呢?

財政問題解決了。冗官冗兵依舊在,歲幣依舊付,驕奢淫逸繼續,但一直到北宋崩盤,也沒有出現財政危機。

再對比崇禎,千萬級別的三餉就逼反了天下。

王安石變法有沒有造成中期或長期的問題,很可能。

那如果沒有王安石變法呢?問題有沒有不知道。北宋很可能沒有什麼中期長期了。

如果宋政之亂,自神宗終,是不是聽著更和諧呢?


過於片面,王安石當時的政策與動機是好的,絕對沒有問題,只不過沒有得到宋神宗的全力支持而已。中國歷代變法最核心在於皇帝是否權利支持,張居正改革成功是因為他能控制小皇帝,雍正改革成功是以為他是皇帝,而王安石當時沒有成功只是因為當時的神宗對變法不夠堅決。王安石變法的很多政策直到今天看來都是很先進的。所以「宋政之亂,自神宗始」只是一個帝國體制發展的必然階段而已,是體制缺陷導致,而絕非某個人某件事導致。
後面是我在公司寫的文章,可能有些跑題,但多少能給予一點解答。

1067年北宋神宗即位,國家內憂外患,雄心勃勃的宋神宗急於改變國家現狀。因此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激進改革派得到皇帝賞識,王安石職位連續升遷順利擔任丞相,著手變法。但王安石變法推行多年後,效果並不顯著,同時天災人禍不斷,並遭到朝內司馬光蘇軾等重臣反對,最後變法以失敗告終,最終告老還鄉。縱觀王安石一生為人清廉正直,博學威望學識俱佳,即使政敵對其不滿也僅限於政治理念,對其人品才華敬佩有加,因此他改革的目的絕非謀取私利或排除異己,但最後的結果卻不好。《拍案驚奇》有一個小故事說出了變法失敗的一點原因。話說王安石變法失敗告老還鄉的路上,他想來想去,為什麼很多利民的政策,取得的效果都不好呢?後來他發覺到他頒布的每一項新政,在執行過程中往往被別有用心的官員改造成重新斂財的機會,成為官員們新一輪盤剝百姓的理由與新手段,因此失敗不言而喻。當然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用人不當.觸犯大地主官僚利益等等。這些姑且不論,關鍵是這則小故事引起的思考。

1.動機是好的,但結果未必如願。「思想的龍種不經意間會變成現實的跳蚤」。宋神宗與王安石改革的目的是好的,但新政的結果卻是民不聊生,成為別有用心之人新一輪盤剝百姓的斂財工具。同理,公司層面的政策是好的,但是基層執行時往往變了味。即使改革有著抬棺上陣的架勢,但也難免遭到小人暗算。

2.對領導唯命是從的下屬未必都是好下屬(也許他別有用心),對你持反對意見的人未必都是敵人(僅是政見不同而已)。王安石的改革遭到當時司馬光等重臣的反對,遭到士大夫的孤立,求賢若渴之際,一群別有用心唯利是圖的小人加入王安石的改革派…,這些人得到王安石重用,他成為這幫人斂財升遷工具。蔡京,高俅,童貫…,看看這幾位的大名,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改革變了味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王安石下台時對他持激烈反對意見的司馬光蘇軾等人對其評價極高…。同理,工作中切忌僅憑個人喜好判斷人或事,看到的聽到的未必可靠,要用心去體會。

3.道德高尚與能力未必成正比。作為唐宋八大家的名士,在詩詞中體恤民情的王安石,他的改革反而間接造就了宋朝後期的民不聊生國力下降。王安石的能力與人品無須置疑,但他過於自負偏執,不懂協調溝通,他的改革不僅觸犯了絕大部分利益群體,同時遭到了身邊人的反對。雖然他不斂財好色,但他的仕途生涯卻與明朝的張居正形成鮮明對比,在生活上超級腐敗的張首輔創造了明朝的中興,因此某種程度看來道德與能力有時候並非因果關係。同理,道德品質固然重要,熱情抱負必須有,但有時候需要你的思維拐個彎,因為現實與你的認知往往是矛盾的。

4.心存敬畏之心,政策制定者應該學會「系統思考」,把你的思維擴展至立體的全方位的,而不是簡單的線性因果思考:「好的出發點,未必有好的結果」。政策的具體操作細節,以及種種的變數因素都應該周全的考慮到,一個致命漏洞可能滿盤皆輸。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措施之一青苗法:政府以低於私人利率為農民貸款,貌似今天農村信用社,初衷是好的,但上級強制下達給地方政府的命令,致使官員將這項政策衍變為強行攤派給農民貸款,甚至有的官員將貸款利率大幅度提高,導致這項惠民政策淪落為政府發放高利貸,類似的情況在今天的地方政府你依然可以看到。因此好的政策固然重要,但執行過程的細節漏洞決不可忽視。同理,為什麼今天看似完美的企業戰略規劃方案,一旦落實到實處時往往效果不明顯?政策制定時是否考慮到實際操作性,執行過程中的漏洞細節是否有人注意過,執行者的素質是否有人質疑過?當國五條頒布後,制定者是否想到種種弊端的顯現,企業下達的工作指令是否也存在攤派問題?

5.「變法」.「改革」今天當我們看到這兩個辭彙的時候,上至國家下至公司,給我們的直觀印象就是--全盤否認以往一切,搞得雞飛狗跳,才配稱得上變法與改革。但實際上真正有效果的改革與管理往往是潤物細無聲,除非國家企業已到壯士斷腕的時刻,否則忌輕易用改革二字。王安石變法失敗不可忽視的一點原因就是過於激進,無論是對待前人的政策理解還是對於用人都過於苛刻,企圖全面否決一切,那麼反對的力量自會更加猛烈。在王安石變法之後,君權制的中國有兩次最成功的變法,明朝張居正一條鞭法與清朝雍正的火耗歸公變法,這兩次變法與王安石變法截然不同。二者變法成功之處在於,僅對政策的細節或徵稅的先手順序上做了略微變動,即取得非同一般的效果。同理,創新創效不一定要大動干戈的折騰一番,能把日常制度落實到實處,真正意義上的做到「公開.公平.公正」這六個大字,確保公信力,自會取得非同一般的效果。

6.「事有緩急難易,人有強柔短長」。人用的不是地方,再有能力也無法創造效益,嘴上再道德高尚也可能耽誤大事。用的是地方即便是常人也能發揮所長。同理,不要指望你的員工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換個角度看,你會發現都是可用之才,關鍵是你怎麼用。

總結: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歡簡單的將一些失敗原因歸結為個人的原因,而忽視了制度的缺陷。評價人的標準也是單純的歸結為好人壞人,小人君子,而忽視了能力與道德的矛盾關係。從王安石變法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你很難簡單的評價一個人功過是非。為什麼後期的雍正與張居正改革都取得了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二者有著無上權力,一位是皇帝,一位是操縱著皇帝的權臣,這是改革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而王安石無法做到,因為在這個帝國體制下皇帝不可能讓你把自己改革下去,這就是王安石變法的悖論,這就是為什麼歷代王朝強調以德治國而不是以法治國的原因。組織的體制如果存有缺陷,組織成員的思想自然不會健康,健全的人格取決於優越的制度與文化。因此王安石改革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君權體制他無法改變。同理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取決於他如何能甩掉那個禁錮在頭上的過時的體制與文化,真正意義上的做到發揮個體空間,做到合理激勵。


「宋政之亂」,明指變法,實言黨爭,皇權無忌,「自神宗起」更多的是指客觀事實,而非歸因指責。

王船山身歷明清交替,深知黨爭是明亡之重因,且其政治態度是近乎君主立憲制。

宋朝自三誓盟起,厲行君臣共治,皇權無有獨重。

仁宗之政,號稱千古之第一善治。

何也?無他,坐北朝南,垂拱而治而已。

變法之前,朝廷雖有黨爭,但不廢大端,皇權未敢輕視群臣。

安石變法,則有宋一朝,黨爭日炙,而皇權日重。

皇權者,裁判也。

當如是,皇權超然臣外,坐觀臣斗而黨臣獻媚以固權斥敵。

宋政日亂,如明末之事。


推薦你看看李華瑞的王安石變法研究。。。多看看史料,形成自己的判斷


形成了瘋狂的黨爭。


神宗時期有黨爭但是不亂,王安石把司馬光他們趕到西京去了,那可是個養老的好地方啊。你看看哲宗時期,那才叫一個亂啊,舊黨瘋了一樣,把一位宰相累貶至死,讓那些新黨中堅去的可是嶺南,然後就更亂了,新黨也瘋了,奪謚奪恩奪官,死人都不放過


好笑,宋神宗水平雖然不行,王安石的變法也確實加速了北宋滅亡,不過把鍋扣在這兩人身上就太過分了吧。。。宋真宗一朝財政支出瘋狂增長,到了仁宗時期就到了不得不變的地步。。。要說最大的鍋,還是這兩人比較合適。。。


王夫之所說「宋政之亂,自神宗始」?基本上是差不多。背後隱藏著南北政治勢力之爭,和皇權和相權之爭。


我只知道王文公解決了財政問題,增強了軍事實力,甚至還擴張了領土,對皇帝的承諾都做到了還超額完成任務,他導致亡國?呵呵,那大宋仁宗朝的時候不是更該亡?


個人只是個高中生,只翻過一點點書,問題的時間也比較久了,本不該來饒舌。但身為一個小石頭的鐵粉,看見把北宋亡國這種屎盆子扣在小石頭和神宗的腦袋上,真的是覺得太過分了。

如果要正正明白王安石變法,那麼需要的,就不僅僅只是看北宋國內的局勢,要結合當時整個歷史背景,畢竟北宋旁邊還有那麼多虎視眈眈的鄰居,遼,吐蕃,還有西夏。

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吐蕃河湟都快被西夏吃了,這意味著一旦成為現實,西夏就有了進攻的跳板。至於為什麼,得看地圖。

我覺得王安石之所急變法那麼急,大部分原因都在這裡。

而之所以被廣為詬病的原因,的確是新法的實行中出現了問題,人治嘛,這個問題沒辦法,而且反對派多數都被貶了啊,誰知道不是有意為之呢,對吧?當然,他們能起的作用和阻力也是很細微的啦。而且一些法令本身就有問題,比如保馬法。

偏題啦,我只能說,司馬光上台前,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的確是有比較大的改觀。

至於亡國?得問反對派啦~


共和國之亡,自改革開放始??


王安石變法失敗之後宋朝政治基本上天天新舊兩黨撕逼,沒人好好乾活了。


《非凡人生,非凡君臣》——宋神宗趙頊[xū]即位時,北宋王朝面臨嚴重的危機,政治腐敗、軍隊糜爛、國庫虧空。宋神宗雖以弱冠之年,身處危難之際,卻沒有畏首畏尾,而是表現出奮發圖強的政治面貌,只有非凡的君主才敢於發動和支持這樣一次大的改革活動。

如果沒有宋神宗強有力的支持,王安石的變法派是寸步難行的。變法代表了地主階級長遠利益。保守派則是只顧眼前利益。保守派把王安石看做『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異端和瘋子;新法推行後,保守派破壞社會安定局勢,全仗宋神宗的鼎力支持,新法才能得以貫徹。

在我國古代,君臣關係方面極少有正常的情況。常被人們稱道的只有劉備和諸葛亮等人的君臣關係。而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關係,可以說是古代史上僅有的民主的君臣關係。既是君臣,也是師友。彼此尊重、信賴。因此,當宋神宗突然病逝,王安石几乎哭死過去。

變法前後進行了十五年之久,社會生產得到很大發展。基本上達到富國的目的。出現了「中外府庫,無不充足」的局面。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享年38歲,廟號神宗,這裡「神」字,恐怕是褒詞貶用,表明繼承者並不贊成他的作為。宋神宗駕崩,保守派重返舞台,王安石的變法宣告失敗!


王安石變法失敗很多人都說是宋神宗沒有全力支持,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百日維新,光緒幾乎被廢。宋神宗一輩子都在變法,可見其頑強。
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反對勢力太大。從皇帝是與士大夫共天下,而不是賤民(後半句是我補的)這句話你就知道了。
王安石本人變法的結果,失敗。如果按照政策來看,神哲徽三代都有在變法。加強了軍事實力,豐富了國庫,讓宋朝吊打西夏。
至於很多人說得犯錯,並不是中央集權的問題,根本原因就一個,軍事實力不足。
至於為什麼?我也不知道問什麼吊打西夏的軍隊差點打不過方臘,竟然打不過遼國。
很多人認為戰略錯誤,應該包括和金一起打遼國吧,這就像美國和蘇聯一起打德國一樣,是必須的。如果不打,讓金獨吞已經爛了的遼國,那就是傻逼。誰能想到宋國突然那麼菜,而金有太強呢?當時不止金沒想過,遼沒想過,宋徽宗沒想過,就連童將軍去時還是信心滿滿。至於之後,無非是「利欲熏心」罷了,和制度無關。


推薦閱讀:

如果戈爾巴喬夫及早除掉葉利欽,能阻止蘇聯解體么?
為何蘇聯叛逃美國者很多,而美國叛逃蘇聯者寥寥無幾?
薩達姆政權為何能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得以保留?
世界上像埃及、泰國那樣軍方在政治中有特殊地位的國家有哪些?

TAG:政治 | 改革 | 王安石 | 變法 | 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