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依靠美國,就像歐洲國家或者亞洲小國一樣?

換言之,中國一定要和美國對抗才能求得發展么?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想過這事,後來就沒有了。
--在政治意義地理意義上都是大國的都別想這事。

1992年,西方許諾對俄羅斯提供的財政援助為240億美元,而實際到位的只有150億。初看起來數目尚可,但稍加分析便可發現其中的奧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0億美元,世界銀行0,由西方政府提供擔保的出口信貸125億美元,西方政府的援助款15億美元。也就是說,在這150億援助款中,幾乎沒有俄羅斯所需要的不附加條件的貸款。佔主要部分的,是西方公司提供的125億美元的出口信貸,以幫助俄羅斯購買西方公司想要賣掉的貨物(西方政府只提供支付擔保)。信誓旦旦要給俄羅斯援助的西方政府,實際上只掏了15億美元。

盤點歐美各國在蘇聯解體後對俄羅斯未兌現的承諾
以及葉利欽「一邊倒」政策失敗後所謂的「雙頭鷹外交策略。


我們可以先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

1895年,委內瑞拉與英國在蓋亞那發生領土糾紛。南北美洲當時已經是美國的控制範圍了。委內瑞拉政府政客認為,英國的做法違反了美國的門羅主義(簡單地說就是美洲事務應由美國來決定)。因此雙方將此事交與美國決斷。經過英美談判,美國把大部分爭議領土劃給英國。

1945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前後,美國利用英國的欠債以及急需經濟援助的處境,將英國的帝國殖民體系全面肢解。這個計劃實際上早在二戰開端已經開始了。

1971年在經濟壓力下,美元開始尋求貶值。為了迫使其他國家認同美元貶值,美國立刻實施了百分之十的進口附加稅。美國政府完全不想為這種違反關貿總協定的行為辯護,而只是說,如果美國目前的貿易赤字能夠解決,那麼附加稅就會取消。經過漫長的談判,最終各國於1971年底簽訂史密森學會協定(Smithsonian Agreement)。美元對各貨幣實現了百分之十一到百分之十七的貶值。換言之就是用盟友們的經濟利益為代價,加強了自己的經濟。

如果以為甘願充當美國的小弟,就能有好日子過,未免太天真了。

——————————————————————————————————————————

成長於這個時代的人,有很多並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早年間的仁人志士寧可流血犧牲也要爭取「獨立自主」。

獨立自主,說白了,就是把命運抓在自己的手裡。

當你把命運放在別人的手裡,也就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別人的決斷之下。如果你的利益和決斷者的利益產生了衝突,那麼決斷者難道會損傷自己來維護你的利益么?

大家是否還記得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是什麼?這就是命運被別人控制的結果。

二戰時,英國國內瀰漫著一股樂觀,以為美國會無條件支持自己。而美國一方面不希望希特勒取勝,另一方面卻也憎惡日不落帝國的帝國特惠制。為了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經濟規模,打通更大的市場,美國從租借法案制定時,就決定要榨乾英國所有的積蓄,逼迫大英帝國解體。

一個本來可以和美國抗衡的世界級大國,就此隕落為地區性國家。

英鎊曾經是世界貨幣,但其地位也隨之隕落。其結果就是,英國本土的黃金及外匯儲備遠不能支付所有的海外英鎊,這導致了戰後英國連綿不斷的國際支付危機。

這就是命運被別人控制的結果。

是的,1919年的中國還太弱,而二戰時的英國幾乎別無選擇。但我們現在是能夠選擇的。那麼為什麼要讓別人來控制我們的命運呢?

——————————————————————————————————————————

從地緣政治上來講,歐亞非這個世界島上,中國的地理條件是最優越的,沒有之一。

中國的地理能夠承載巨量的人口,而人口是經濟的基本要素。這決定了,中國的經濟上限極度之高,遠遠高於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因此帶來的國力上限,在世界島之上,頂多只有印度可以企及。

中國面臨太平洋,是世界最重要的水域之一。中國海岸線極長,天然良港無數,而且絕大多數海港全都是不凍港。僅僅這一條,就能讓俄羅斯眼紅到死。

中國雖然陸地邊界長,但幾乎都沒有嚴重的威脅。北面的俄羅斯,人口承載能力太差,如今人口還在萎縮。俄羅斯遠東方面地理條件不佳。南面的印度有喜馬拉雅山脈相隔,東南亞一群小國,西面也是一群小國。東面是大洋。

反過來講,中國北邊是資源豐富的俄羅斯,西面是同樣資源豐富的中亞,向南,與東南亞非常近。周邊無論是資源還是人口,都並不缺乏,周邊的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帶給中國的助益也就會很大。另外向陸心地帶投射影響力也非常方便。

中國不像印度那樣有一個巴基斯坦如芒在背。日本本身領土有限,人口承載能力有限,即便重新武裝,如果沒有安保條約也是不堪一戰。而美國遠在地球另一邊,力量投射比中國困難得多。巴基斯坦,且不提中國,也有整個伊斯蘭世界在背後,是橫亘在印度面前的一堵沒辦法推倒的牆。日本是個島嶼國家,一旦中國在東亞的力量超過了美國,日本成為中國的附庸就只是時間問題。

如果經濟發達,即便是美國的地緣環境都比不上中國。美國需要到歐洲、亞洲去跨越大洋投射影響力,才能維持地位。中國坐在自己家門口,把周圍的小國組織好,就足夠了。

只要看看地圖,就明白,中國這塊地盤,用古話講就是「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我看到有朋友懷疑這一論斷,可以閱讀美國學者Robert Kaplan的《The Revenge of Geography》,中文版的書名比較驚悚/陰謀論,請不要在意……叫做《即將到來的地緣戰爭》。其實這本書是概述地緣政治的,不是講「即將到來的戰爭」。)

——————————————————————————————————————————

說白了,如果你是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你難道會選擇去給安德魯·卡內基做秘書么?如果你重生為比爾·蓋茨,難道會打算把大學讀完了去IBM找份工作么?

有一個同人本子有句話說的非常好:

你生而為龍,即使一朝折斷掌牙,拔裂鱗片,瞎目斷爪,墜入淺灘,龍依然是龍。

中國所需要的,只是時間而已。

——————————————————————————————————————————

煽情時間結束。來講一講現實主義。

中國顯然不希望與美國為敵。但為什麼美國似乎處處和中國作對呢?

因為美國的利益和中國的利益發生矛盾了啊。

二戰的時候,英美是盟友,利益發生矛盾了,美國一樣要肢解英國。國家之間都是拿利益說話的。正所謂「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利益矛盾的時候,當然要產生衝突。

舉個最近的例子:美國要處罰法國巴黎銀行,因為這家銀行與一些美國制裁的國家有商業往來。美國說如果不交罰款,就暫停它的美元交易結算資格。法國央行則說,如果美國這麼做,法國央行未來可能積極避免用美元結算,盡量使用人民幣和歐元。

如果沒有中國。那麼法國的貿易就主要是和美國以及一大票小國。這些小國一方面自己的貨幣用處不大,法國收了也沒用,他們也未必會願意收那麼多歐元。恰恰是中國自身體量極大,才可以被法國拿來做擋箭牌。當然,中國也樂得做擋箭牌,如果這事真的成了,中國領導人說不定會關起門來捶地大笑。

再說一個更直接的: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要求中國提高人民幣匯率,並增加美國貨物的進口量。這無疑是要求中國割肉來醫治美國的創傷。

中國當然不會同意。美國通過量化寬鬆才解決了部分問題。如果中國是美國的小弟,恐怕就要像1970年代美國的盟友們那樣忍痛割肉了。

美國打擊委內瑞拉,委內瑞拉就跑到中國這邊交往。中國就多了些原油供給。做美國的小弟,這些原油中國敢接手么?

自己不主動挑事,並不意味著雙方就不會有利益矛盾。

就說一個簡單的問題:中國以後和印度的矛盾一定會很大。因為從印度洋過去的那一條航路將是中國最重要的航路。中國要維護自己的經濟安全,就需要在沿途修建基地,駐紮海軍和空軍。但是呢,客觀上這就是把印度包圍起來了。印度當然會感到不安全,當然會積極擴軍,併產生出來矛盾。

所以簡單地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有時候就會導致別人的利益受損。中國向外擴一步,美國就要向後退一步。任誰都不會喜歡向後退。兩國當然會有矛盾。

大哥決不會喜歡一個和自己搶食吃的小弟。中國就算想給美國做小弟,美國就會願意遷就中國么?中國會委屈求全么?美國為了自由航行權而強壓中國放棄南海的領海主張,有多少中國人會贊同呢?

——————————————————————————————————————————

再往現實主義走一步。

地區性霸權,絕不希望別的地區出現地區性霸權。

有人一聽霸權兩個字,就覺得是冷戰思維或者殖民思維。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舉個例子簡單說一下。

中國和日本爭釣魚島。中國要實際控制釣魚島,需要使用民事執法船隻來驅逐日本船隻,並以海軍最為後盾,威懾日軍不得介入。當然,中國的控制並不穩固,因為日本安保條約存在。如果中國的實力能夠將美國的力量隔離在外,或者即便美國介入,中國也能夠在中國周邊地區將之擊敗,那就意味著中國在中國周邊地區達成了霸權。也就是說,在這些區域里,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能夠挑戰並戰勝中國。換言之,如果中國能在周邊地區保證自身的近乎絕對的安全,那麼中國就在這些地區獲得了霸權。

霸權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自己的利益由自己來決定。霸權不能買石油不花錢,但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證石油的供給,能夠保證國內經濟平穩。霸權可以保證周邊的安全,使得貿易線路沒有被切斷的隱憂。霸權可以保證周邊地區市場的開放,使得本國企業可以進入更大的市場,保證最惠國待遇。霸權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就是為了本國人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

當然,霸權過去往往與帝國主義聯繫在一起。但是作為一個霸權,總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善意的霸權,可以與周邊國家多做妥協,而不是單方面掠奪。

一個地區性霸權,就是在其自己的地區具備毫無爭議的軍事、經濟、政治優勢。它能夠比較完整地控制住自己的區域。

一個地區性霸權,永遠不會滿足於自己一個區域,而總是會向外擴張。為什麼?有經濟利益啊。

地區性霸權擴張到其他地區,往往是以離岸平衡者的身份出現的。這意味著,原來其他區域的霸權或潛在霸權,將受到挑戰。它在自己地區的控制力就會下降,經濟利益就會受損。

美國參與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並不是追求自由,而是害怕德國統一歐洲以後,就會把手伸到美洲來,傷害美國的利益。美國內部討論是否參戰時,主戰派的說辭就是維護美國的安全。國會那批人才不會因為總統要維護歐洲國家的自由而花大筆錢送美國公民去死。美國南北戰爭時,暫時無暇控制拉丁美洲,法國等歐洲國家迅速就入侵墨西哥,扶持了一個皇帝。

如今雖然戰爭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但同樣地,中國尚未達到地區性霸權的水平,就已經開始和南美國家眉來眼去,削弱了美國的控制力,損害了美國的經濟利益。美國政治精英,顯然不可能等到中國真的成為了東亞和東南亞的霸權才開始制衡中國。中國發展的趨勢是非常明顯的。越往後,美國國內遏制中國的呼聲就越高。

——————————————————————————————————————————

所以,中國並不是只有和美國對抗才能發展,而是只要發展就必然與美國發生矛盾。

當然,從利益出發,美國和中國也不是只有矛盾,也有共同利益。而是該合作的合作,該對抗的對抗。雙方既沒有根本性的矛盾,也沒有不得不同盟的理由。因此,既不會搞成你死我活,也不會搞成同盟。

這裡還是要多說兩句。

宣揚要與美日或南海周邊國家開戰是錯誤的(這和納粹德國當年的「生存空間論」幾乎沒有兩樣),而以為只要以美國馬首是瞻就能平穩發展,也是錯誤的。對美國,與對東南亞一樣,說白了還是「斗而不破」。

有人覺得資源未來不夠,一定會開戰。其實資源不夠,遲早會開發替代性技術。作為能源的石油,可以被太陽能、核聚變取代,作為化工原料的石油,可以被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替代(只要有足夠的能源)。這個世界之中大國競爭的核心,是經濟,是科研,是教育。攻城略地、擴大疆土,在民族主義時代是不現實的。軍事的最大作用是保障,而不是真的和別人去打仗。戰爭的成本現在幾乎是個天文數字。與其求戰,不如把資金投放在教育和科研上。花費了大價錢去打仗,掠奪資源,結果別人研發出了替代性技術,付出人命和巨資的所得,很快就沒有那麼大的意義了,這又何必呢?或者我們這麼說,能以更低成本拿到的東西,何必用更高的成本。

對於未來的國家競爭,根本上還是經濟實力的競爭,而經濟實力的競爭,說到底又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取決於教育與科研的水平。

當然,這並不是說軍事就要放棄。軍力永遠是最終後盾,它是一個成本高昂的選項,但始終需要握在手中。強大的軍力,才能使我們能夠動用較小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比如釣魚島所體現的,真正在前線的,都是民事執法船隻。但之所以我們能用這些船隻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是因為海軍始終站在他們身後。

——————————————————————————————————————————

一個國家越大越強,它就越安全,它能夠贏得的利益就越多。中國給美國做小弟,美國沒辦法給予多少中國本來拿不到的利益,而在兩邊利益衝突時反而需要中國放棄自己唾手可得的利益。這還怎麼讓中國做小弟呢?

生而為龍,就算你想給別人做小弟,別人也喂不飽你。

——————————————————————————————————————————
有朋友在評論區中稱我時常在《環球時報》發表文章。後來發現,只是環球網轉載而已,特此聲明。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老想著跪舔別人,真真是自取滅亡。

--------------------------------------------------------
謝百贊,沒想到引用一下千年前的一句話能有這麼多贊。

①我自己理解《六國論》重點放在了「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這一句。
如果去依靠別的國家,依靠到什麼程度?放棄核武,分裂成七塊、十四塊?放棄工業體系,只做初級加工,不許轉型升級?放棄軍隊,依靠《安保條例》?放棄耕地和農業市場的競爭力,口糧全部進口,轉基因標準完全聽人家的?下一步呢?任憑人家鄙視看輕我們的文化、種族和相貌還無力反駁嗎?什麼時候是個頭?到了哪一步人家才不會警惕你、防著你?到了大部分人無法接受的地步時,還能整合起有效的力量嗎?歐洲和美國同根同源,建立發展歐盟還面臨著來自美國的阻力,我看的美劇里嘲諷北約各國不在少——人家本質還是看輕自己的小弟的。我們如果主動投誠,必然是被分化直至滅亡。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
回答評論,賂秦在我看來就是求得一時的安穩。除非徹底繳械,對抗總有一天會來。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來自競爭,都徹底投降了還有競爭嗎?中國還會費盡心思研究工業技術嗎?美國用於發展軍事力量的費用肯定也會大砍。(我不認為需求決定供給,市場的發展來自於生產力要素的投入)

我的古人祖宗從黃河流域的一片折騰到今天這麼大,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如果今天的後人隨隨便便就不要這塊土地的主權的話,與其丟這份人,我寧願回去給祖先跪舔。


三億美國人支持十三億中國人過上和美國人民一樣的生活,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世界發達人口只有10億,地球的資源在出現重大技術突破前,已經不可能再吸納10億人過上發達生活了 。 中國面臨的有三條路:

1. 中國崛起, 帶領數億人(100%共同富裕也不太可能)過上了發達國家生活, 那麼現在的發達人口將有很多人出現生活水平倒退。 最可能的被取代者就是歐洲競爭差的一些弱國。
2. 中國沒有完成偉大復興, 世界格局未變, 繼續被壓制在食物鏈低端,為發達國家流血流汗,吸納污染,消耗資源。
3. 全世界統治階級聯合起來, 及發達國家人民生活也出現兩極分化,英語國家統治階級與漢語國家統治階級分享統治世界的權利,一起剝削全世界人民。 馬克思說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但無產階級仍被束縛在各自的工作崗位和國土上, 全世界剝削階級反而藉助金融資本的力量聯合起來了。

純個人腦補


對岸搞戰備,搞三線,搞核武,是不是勞民傷財?你可以說是,並延伸到抨擊赤色邪惡,然後你可以領取反攻津貼了。事實上,它是必要的,是至少遺惠100年的。對岸是大國,是無論如何不會符合強權們心意的大國,是無論如何要被罵被恨被仇視的大國,是無論如何要挑戰舊秩序的大國,也是無論如何要與兩超硬碰硬的大國。大國要就要搞戰備,就要搞三線,就要搞核武。一時不搞,苟安一時;一世不搞,遺禍萬代。對岸的民生差,我們要批判,都是中國人,我們感同身受;對岸建軍工、實國防,我們要支持,都是中國人,我們同享普惠。有朝一日,我們光復故土,再造青天白日大中國,對岸的建設,我們也是要用的嘛! 

  ——1982年《中國人應該如何想,如何做》,王建煊,台灣省,國民黨政府財政部長

彭先生在2009年發表的一篇文章,現在看來頗具現實意義,轉給大家欣賞。


  前言

  環球財經副社長 彭曉光

  如何定位中美關係,在中美兩國學術界都存在各種不同的觀點,本文僅是一家之言,謹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之所以判斷中美關係「走向質變」,是基於:一,未來的10~15年,全球只有中國存在經濟總規模超過美國的可能(雖然屆時中國仍將是發展中國家且綜合國力弱於美國),而且,中國還是獨立的政治軍事大國;二,鎖定「霸權頭號挑戰者」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所有霸權國家的本能,美國也不例外,而且鎖定的對象,幾乎只能是追趕自己的中國。
這個鎖定,標誌著中美關係「走向質變」,這對中美兩國而言,都是陌生而措手不及的。陌生,是因為近現代史上,中國從未被英語民族霸權鎖定為「頭號挑戰者」,即使在中美兩國兵戎相見的1950年代,美國依然堅決地鎖定蘇聯為其「頭號挑戰者」;措手不及,對美國而言,是美國(僅僅在幾年前)還非常自信地認為,中國經濟再有潛力,總規模超過自己也是遙遠的兩代人以後的事(還未必超得過),同時中國在價值觀和發展模式上將很快「皈依」美國,顯然,美國對未來10~15年可能發生的進程是嚴重缺乏心理準備的。對中國而言,幾年前中國也依然認為,未來幾十年世界格局還是一超多強的局面。僅僅10~15年就可能在經濟總規模上超過美國,自己在面臨複雜的發展任務,軍事硬實力準備遠遠不夠的情況下,很快就被美國鎖定為「霸權頭號挑戰者」,中國對此也嚴重缺乏心理準備(要知道,即使是全盛時期的蘇聯,經濟總量也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二。1980年,蘇聯經濟實力達到美國的2/3以上,由於人口略多一些,人均數字為美國的60%弱。)

  相當一部分中國人,不願意承認中美關係走向質變,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真摯的愛國者,他們不願意看到,近現代史上英語民族世界霸權(主動或被動)的挑戰者,法、德、蘇、日失敗的命運降臨在自己的祖國。

但是,我們必須拋棄虛幻的一廂情願,冷靜理性地面對這個多少有些殘酷的國際關係現實:美國捍衛自己絕對霸權,「決不當世界第二」的信念是極為堅定頑固的,除非中國放棄自己神聖的和平發展權利(這意味著停止或大大放慢發展速度,降低發展質量),否則,美國對中國的鎖定,就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歷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被英語民族鎖定為「霸權頭號挑戰者」,如果自己意識不到或意識模糊,那就必將對這個國家造成巨大的災難。

  中美關係走向質變,意味著美國主動挑起的中美博弈,將可能會大大升級——美國在意識形態傳媒、貨幣金融經濟及地緣政治軍事領域對中國的一系列動作,包括日本、韓國及某些東南亞國家在海上的一系列動作,都需要放在這個背景下去把握和應對。

  但是,中美關係的質變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認為這場質變和博弈必將導致中美全面衝突和戰爭的觀點,是機械宿命論。

歷史地看,英語民族捍衛世界霸權中針對其他世界大國的戰略,總體而言是謹慎和保守的,這完全是因為迫不得已,因為任何重大的戰略失誤,都可能導致英語民族同被其鎖定的「頭號挑戰者」兩敗俱傷,其他力量中心「漁翁得利」獲得世界霸權的局面。過高估計英語民族的力量,同過低估計一樣都是危險的。

  極端現實主義的美國戰略大師基辛格最近公開警告,美中兩國必須防止雙邊關係重蹈上世紀英德關係的覆轍,對這個警告,人們完全可以合理地詢問:誰將扮演上世紀美國「漁翁得利」的角色,取代今天美國的世界霸權呢?(認為英國心甘情願將霸權讓給美國的觀點,是對「霸權」概念毫無常識的天方夜譚。)

  按是否成功捍衛國家民族利益這個標準,俾斯麥、斯大林、毛澤東三位歷史巨人是與英語民族霸權博弈的成功者,而拿破崙、威廉二世、希特勒、裕仁、戈爾巴喬夫則是失敗者。新中國之所以成為同英語民族霸權博弈迄今為止惟一沒有失敗的世界大國,是因為毛主席和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堅持了革命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成功戰略(抗美援朝,邀請尼克松訪華),而後來的幾代中國領導核心和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這套成功的博弈戰略,與此相反,德國、蘇聯後來的失敗,恰恰是俾斯麥、斯大林的繼任者背棄了他們的成功戰略。

  60年前,英勇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我們這些今天依然享受「和平紅利」的一代人,有責任和義務向前輩和先烈們,致以崇高的敬禮。

  我們堅信,中華民族有足夠的精神、智慧和物質力量,正視走向質變的中美關係,迎接這場壓力巨大、考驗空前的美國挑起的中美全球博弈,並最終能夠在更均衡穩定的基礎上,重建對兩國和世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中美關係。
三步曲英語民族與法德蘇日的博弈

  一, 鎖定「霸權頭號挑戰者」

  除了對拿破崙法國和「二戰」後蘇聯的鎖定幾乎毫無懸念外,英語民族其他幾次鎖定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猶豫與反覆,因為錯誤的鎖定對其霸權而言,意味著致命的危險。

  「一戰」前英國對德國的鎖定:「一戰」前,英國擁有世界霸權,但美國的經濟規模已超過英國,法國、沙俄同英國在世界範圍內激烈爭奪殖民地,威廉二世德國在工業、海軍和殖民地爭奪方面也表現得咄咄逼人。最終,英國鎖定了德國,但有一個事件可以證明英國選擇的猶豫反覆和艱難:僅僅在「一戰」爆發前十年,英國還支持日本打敗了(十年後「一戰」中自己的盟友)沙俄,而德國在戰爭中則支持沙俄,德皇差點利用日俄戰爭,通過「畢由克條約」把沙俄拉進自己人的陣營。

  「二戰」前英國對德國的鎖定:這次英國面臨的是更為艱難的選擇,美國、蘇聯兩個「幕後」大國實力強大,英日同盟早已解體,張伯倫長期對德國綏靖完全是因為迫不得已;在歐洲同德國迎頭相撞,兩敗俱傷,不僅可能使蘇聯紅軍「席捲歐洲」,還可能導致自己的海外殖民地落入美、日手中,最終,英國再次鎖定了德國,並在戰爭中賠上了自己的世界霸權。

  冷戰後美國對「頭號挑戰者」的鎖定:蘇東劇變後,社會主義中國雖然是美國急於「和平演變」的頭號目標,但消化擁有龐大核武庫的俄羅斯,迎接日本激烈的經濟競爭,阻止統一後的德國在歐洲坐大,使得美國根本無力將目標專註於中國,布希—切尼在2000年大選中猛烈攻擊柯林頓給了中國太多的發展機會,但他們上台不久,就爆發了「9·11事件」,他們設想通過戰爭控制中東、中亞,加強同中國及其他大國的博弈籌碼,結果卻是把美國引入了泥潭。

  二, 組建全球包圍同盟

  鎖定「霸權頭號挑戰者」後,英語民族立刻就啟動組建全球包圍同盟的程序,不惜出讓重大利益,拉攏過去和未來(可能的)自己的主要對手,這包括聯合德(普)俄組建反法同盟,聯合法俄、法蘇組建反德同盟,「二戰」後聯合德日組建反蘇同盟等。

  顯然,不組建包圍同盟,自己同「頭號挑戰者」迎頭相撞,就不僅必然給其他力量中心以取代自己霸權的機會,甚至自己還有被「頭號挑戰者」打敗的危險,多次成功組建包圍同盟,證明了英語民族是國際政治舞台上高明的組織者。

  三, 推動「同盟者」首先走向對抗戰場

  僅僅組建包圍同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同盟條約可以在一夜之間作廢,英語民族充分利用自己天然的地緣優勢,把「隔岸觀火」的特權保留在自己手中,創造各種條件(包括利用「頭號挑戰者」的錯誤),首先把自己的「同盟者」推向對抗的戰場:打敗拿破崙大軍的主力是沙俄,一戰消耗德國陸軍主力的是法國、沙俄,二戰打垮德國陸軍主力的是蘇聯紅軍,冷戰如果轉化為熱戰,歐洲日本肯定先於美國成為戰場……

  英語民族非常清楚,如果自己先於「同盟者」走向同「頭號挑戰者」對抗的戰場,那麼自己不僅存在被打敗的危險,「隔岸觀火」的「同盟者」同樣有取代自己霸權的可能。
四, 法德蘇日:完全可以避免的戰略自殺錯誤

  工業革命200多年來,確實只有英語民族(英國和美國)建立了全球性霸權,但這不是因為什麼「英語民族霸權天命論」,而是因為法德蘇日都先後犯下了完全可以避免的戰略自殺錯誤。

  拿破崙在打敗奧地利和普魯士後,如果不入侵沙俄,那麼英法博弈的結果還是難以預料的;俾斯麥通過與沙俄的「再保險條約」為德國的安全奠定了穩固的基石,如果威廉二世和希特勒不背棄成功的「俾斯麥傳統」,那麼兩次世界大戰,即使英美聯合力量也未必能動搖德國在歐洲的地位;列寧斯大林建立的社會主義體制,使蘇聯成功打敗德國納粹,成功地在同美國霸權博弈中上升到超級大國的地位,戈爾巴喬夫的背叛,卻使得蘇聯不戰而敗;同法德蘇不同,日本先後兩次對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挑戰,都沒有單獨成功的可能。

  從歷史中可以發現,在英語民族與其挑戰者博弈的200多年中,莫斯科扮演了決定命運的「力量支點」作用,這對直面美國挑起的中美全球博弈的中國而言,不無啟示作用。

四個誤區不願承認中美關係發生質變

  對美國捍衛絕對霸權信念的堅定性、頑固性和極端敏感性,中國是缺乏體驗的,這就導致了若干認識誤區。

  誤區一:即使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綜合國力同美國也有很大差距,美國不會因此鎖定中國。

  霸權捍衛者的正常思路是這樣的:因為要分散力量面對眾多的大國,所以某個綜合國力弱於自己,但卻在經濟或軍事領域迅速趕超自己的國家,就具備了成為「頭號挑戰者」的要件,如果放任這個國家綜合國力超過自己,那就不再是挑戰的問題,而是霸權轉移的問題。

  美國經濟規模超過英國的1890年代,美國的綜合國力也落後於英國,倫敦城地位高於紐約,皇家海軍遠強於美國海軍,美國陸軍則完全不值一提,美國的科學遠遠落後於英國和歐洲,經濟也呈現出粗放化、山寨化、盜版化特徵,如果再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美國的幅員也遠小於英國……但是,最終取代英國霸權的還是美國。

  我們沒有理由懷疑,美國會千方百計阻止其他國家拷貝自己的成功經驗。

  誤區二: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不與美國為敵,永不稱霸,所以美國不會因此鎖定中國。

  中國目前的政策,確實讓美國鎖定中國更為猶豫並難以凝聚國內共識,但影響美國決定的根本點,還是基本的國力對比變動趨勢。

  而且,在國際關係中,「A國不把B國作為主要對手,不等於B國也不把A國作為主要對手」。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把歐洲大陸的法國、沙俄(蘇聯)作為主要對手,威廉二世和希特勒甚至曾多次幻想同英國結盟,但這不影響英國把德國作為「頭號挑戰者」加以打擊,因為英國認為,打敗巴黎和莫斯科的德國將必然取代自己的霸權地位,而這是英國絕不容許的。

  因為沒有清醒認識到被英國鎖定,所以背棄「俾斯麥德俄(蘇)諒解傳統」的德國,犯下了難以挽回的致命戰略錯誤。

  同樣,戈爾巴喬夫、葉利欽,也不把美國當做對手,但這絲毫沒有影響美國以金融戰、北約東擴等一系列手段,幾乎把俄羅斯逼近死角。

  誤區三:中美有緊密的政治經濟合作關係,又共同面對眾多全球性挑戰,所以美國不會因此鎖定中國。

  霸權國家當然對具體的合作利益和解決國際問題高度關注,但捍衛霸權的本能,決定了其更關注其他大國同自己的相互力量對比。

  中美關係的複雜性就在於,雖然美國是雙邊關係設定議題的主動一方,但和平發展的中國卻是改變雙方力量對比的主動一方,對此我們中國人是缺乏敏感的,但美國人卻並不缺乏敏感。

  「一戰」前英國鎖定德國時,英德(普)有上百年多次共同反對法國而結成的歷史傳統友誼,盎格魯—撒克遜人同德意志人是完全的日耳曼同宗,英國的漢諾威王室來自德國,德皇威廉二世的母親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女兒,英德兩國還互為對方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所以,當德軍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德國宣戰時,德國上下對此感到無比震驚,痛罵英國是「向親兄弟背後捅刀子的忘恩負義的小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國在國際政治舞台的表現是多麼的幼稚)。

  今天中美兩國關係的緊密紐帶,恐怕還不能說超過了當年的德英兩國。

  誤區四:價值觀和發展模式上「皈依」美國,可以阻止美國對中國的鎖定。

  如此膚淺的觀點,除了極少數自由派之外,中國大多數人都不屑一顧了,蘇聯解體的教訓就在眼前。

  九個緊迫課題直面升級的中美博弈

  還有少數人販賣西方的所謂「民主國家間不相互打仗」的理論,我們以英美關係為例,兩國算得上同文同種,有相似的政治制度(自由主義者眼中,兩國是漸進式自由民主的典範),共同的法系,可美國獨立戰爭後很快就爆發了第二次英美戰爭,美國南北戰爭時,英國完全同情支持南方(沙俄倒是完全支持北方,並向美國派出了自己的支援艦隊)。「一戰」前的英日同盟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擴張構成了阻礙,美國軍方也多次制定修改對英作戰計劃……

  假如不是德國在歐洲心臟地區的迅速崛起,很難想像後來英國會如此「寬容」地對待美國的發展。當然,歷史是沒有假設的。

  「二戰」後,西方世界內部沒有發生激烈的衝突戰爭,核武器和反蘇是重要原因,但美國確立了在西方世界的絕對霸權則是更重要的原因,由此西方几乎所有大國都成了美國盟友——當然,按美國另一位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的邏輯,那無非是「僕從」、「附庸」的代名詞而已。

  中美關係走向質變後,美國挑起的中美博弈必將大大升級,這是不以任何人的善良意願為轉移的。雖然美國把美中關係比作英德關係,但除非取得顛覆性軍事技術突破,美國總體上還是指望像對付蘇聯、日本那樣靠意識形態戰爭和貨幣戰爭擊敗中國。

  同時美國不會放棄推動其他力量中心走向與中國對抗衝突的第一線,由於美國不可能對中國發動全面經濟戰,升級中的中美博弈很可能發生在兩國經濟合作更加深入的情況下,從而給博弈帶來極大的複雜性。
地緣政治軍事

  一 ,中美博弈下的世界其他力量中心

  俄羅斯:極而言之,即使美國向俄羅斯做出巨大利益讓步,將俄羅斯納入反華包圍同盟中,美國也根本沒有辦法,讓俄羅斯先於美國走向同中國的正面對抗。一個幅員世界最大,資源豐富,軍事實力僅次於美國的俄羅斯,在中美博弈中「隔岸觀火」,這本身就是對美國的極大制衡。

  歐元區:歐元區在低碳新能源領域與美國合作遏制中國的可能性最大,與美國合作針對人民幣進行匯率戰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有限度,因為歐元也是美元的攻擊目標;如果美國與中國走向激烈的對抗,那麼不管歐元區(德法等大國)如何表態,如何採取象徵性動作,地緣優勢地位決定了歐元區有資本在中美博弈中「隔岸觀火」,這也對美國構成了極大的制約。

  印度:一方面,美國西方希望印度的發展能強於中國,否則印度作為所謂「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將給美國西方的意識形態說教帶來很大的難堪(國內某些自由派學者不顧基本事實,硬要論證印度的發展強於中國,這使他們成了公眾眼中的笑柄);另一方面,讓印度經濟騰飛成為第二個中國,美國西方的世界秩序其實將更難以承受。

  美國、英國的某些勢力,像需要空氣一樣,需要印度走向對抗中國的前線: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直接對抗,甚至局部戰爭,對他們而言絕對是一箭雙鵰的最佳戰略。

  同中國競爭是一回事,同中國全面對抗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印度的損失要遠大於中國),印度以其特有的誇大其辭攻擊中國,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從美國西方索要政治、經濟及軍事裝備的支持。

  日本:日本在海洋權益方面依然會對中國採取較為強硬的態度,但是,在中美對抗中,主動或被動支援美軍是一回事,在美國居於幕後「隔岸觀火」的情況下,走上同核大國、自己最主要的經濟夥伴——中國全面對抗的第一線,對日本而言則完全是另一回事,這對日本而言意味著戰略自殺。

  當然,中日兩國的經濟合作還將更為擴大和深入,但鳩山內閣的命運讓中日兩國都清醒地認識到:只要日本依然在政治軍事上被美國牢牢控制,排斥美國的東亞(經濟)共同體和亞元區的建立,就基本沒有可能。

  二 ,日益多發的周邊地緣衝突與經濟合作資本流動的關係

  在金融危機和美國國內經濟復甦艱難的背景下,支持、挑動日本、韓國及東南亞部分國家同中國的海洋衝突,遲滯東亞經濟合作的深度廣度,阻止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甚至製造東亞局部激烈的對抗衝突事件,引導亞洲資本大量迴流美國,對美國而言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戰略選擇,美國「重返亞洲」,美軍提出的「空海一體」作戰理論,都是這個戰略的組成部分。這對中國而言,則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緊迫課題。

  三 ,美軍可能的顛覆性技術突破

  美軍在太空、反導、動能定向能、機器人(53.300,-0.16,-0.30%)、生物基因、地球物理、網路信息領域的顛覆性技術突破,將打破美國同中國、俄羅斯之間的戰略平衡,使美國獲得強行改變國際和平格局的有力籌碼。對此,中國需要高度警惕并力爭在最尖端的軍事技術領域迎頭追趕。

  ◆意識形態傳媒

  四 ,中華民族與中國青年近衛軍:信仰的力量

  需要清醒地看到,統治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猶太資本神聖同盟,有著強烈的稱霸世界的宗教天命(當然,他們同盟內部也存在著毫無調和餘地的「終極信仰衝突」),這就需要中華民族和青年一代,在同美國的博弈中,同樣展現強大的「信仰的力量」。

  延續了幾千年的文明傳統,加上中國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後的革命英雄主義情結,深深刻在了我們民族(包括青年一代)的靈魂深處,即使偶爾被商業社會的慣例所遮掩,在重大命運關頭,這個強大的「信仰的力量」依然會自動展現出來,對此我們有著充分的信心。

  某些自由派文人認為,因為沒有西方(基督教)宗教傳統,所以中華文明現在處於「信仰缺失」狀態,這充分暴露了他們對信仰和宗教的無知(控制美國傳媒的猶太民族顯然更不會同意自由派文人們的這個觀點)。

  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一神教存在「終極信仰衝突」的當今世界,中華民族包容的「天下主義」精神信仰,對推動世界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五,「習慣性批判」輿情背景下的意識形態

  傳媒戰場

  通過意識形態傳媒戰爭,象擊敗蘇聯一樣擊敗中國,對美國而言是代價最小、收益最大的博弈方式,這決定了未來中美博弈,意識形態傳媒戰場的突出重要地位。

  與此同時,全球化、網路化時代,世界各國的輿情都呈現出了「習慣性批判」的特點,這使得全球的意識形態傳媒戰場對各國而言都更加複雜而難以駕馭。中國的網路輿情「習慣性批判」,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痛恨腐敗,二是基於強烈的愛國主義,對被少數所謂專家歪曲的「韜光養晦」嚴重不滿。對此,我們認為:

  首先,從事意識形態傳媒工作的人員,自己要對中國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有基本的信心,這個信心,不是建立在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充分的基本事實數據之上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經濟規模與印度接近,是蘇聯的14%,是美國的3%,中國模式60年後的今天,中國經濟規模是印度的4倍,俄羅斯的4倍,美國的35%,並可能在10~15年內超過美國,這些基本的事實應該足以讓意識形態傳媒工作者有比較充分的自信。

  其次,對廣大群眾和網友們痛恨的腐敗現象,要比較及時地予以處理和反饋,中紀委將網路作為重要的反腐渠道,是非常重要及時的。

  第三,對中國面臨的某些「戰略困境」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政策,要坦率地告知公眾而不是遮遮掩掩,要堅定地相信公眾和網友們的水平,堅定地相信和依靠群眾中的大多數。這對防止美國借突發事件離間中國政府和公眾的關係意義重大。

  中國在經濟和地緣上的若干「戰略困境」,主要是面對美國形成的(同周邊國家的海權爭議,美國也是公開或暗中插手),這種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冷酷的國際力量對比而不是我們的政策決定的,英語民族和美國又是國際博弈的頂級高手,中美博弈必將是一場「持久戰」,指望短時間內徹底改變某些被動和困境是不現實的,我們堅決反對投降主義,但也不得不防止冒險主義。相對於經濟規模超過歐洲大國和日本的「平靜」,中國經濟規模接近美國的進程將會是特別「不平靜」的,政府和公眾為此都需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戰略困境」不是中國特有的,俄羅斯對加入北約的中東歐小國的公開挑釁,也沒有太好的應對之策;德國法國建立統一歐洲的宏圖,也時常在幾個中東歐小國的阻撓之下難以推進(更別說德國依然在政治軍事上被美國牢牢控制);日本不僅在美國的貨幣金融戰打擊下「失去了二十年」,至今依然被美國牢牢控制,而且在同俄羅斯、韓國的領土爭端中束手無策;曾經的世界霸主英國,現在「淪落」到了美國跟班的地步,以至於在記者招待會上有人提問「布萊爾是不是美國的哈巴狗」,布萊爾只能以英國式的自嘲對布希說「喬治,千萬別回答是」。就是超級大國美國,迄今為止,面對遠弱於自己的朝鮮、伊朗和委內瑞拉的公開挑戰,也只能一再尋求國際間妥協的方式加以應對。各國都存在自己的「戰略困境」,這是當今國際關係格局複雜而真實的寫照。

  中美博弈的「持久戰」性質,要求對公眾坦率說明「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政策的本質。「是鋒芒畢露好,還是夾著尾巴做人好?當然是夾著尾巴做人好」,類似這樣的解讀不僅只能引起公眾的極大不滿,是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政策的歪曲和抹黑,而且還缺乏邏輯常識,因為「不卑不亢,堂堂正正」這個真正正確的選項被遺漏了。

  第四,以「借力打力」戰術,應對原教旨自由主義者對中國社會制度及公眾愛國主義的持續攻擊。

  在「習慣性批判」輿情背景下,正面宣傳處理不當就有可能招致反感和副作用,所以,對原教旨自由主義者挖空心思攻擊中國制度和愛國主義者的言論,可以採用一個簡單的「借力打力」戰術:把類似的事件和邏輯反用於美國、印度等所謂「民主大國」身上,原教旨自由主義者的反應肯定是不惜歪曲事實,對中國和美印等採取雙重標準,這樣,他們就等於是公開撕下所謂「自由民主」的假面具,公開暴露出洋奴媚外、毫無邏輯的本質。

  原教旨自由主義者,作為「反面教員」,在持續催生公眾愛國主義情感,破壞美國對中國「和平演變」與「顏色革命」方面,發揮了奇妙而特殊重要的作用,這應該是中國沒有重蹈蘇聯覆轍的重要原因之一。

  ◆貨幣金融

  六,美國可能的全新金融戰武器

  依靠戰勝日本經濟挑戰的貨幣金融戰模式,戰勝中國,對美國而言,同樣是代價很小,收益很大的博弈選擇。

  但是,中國模式的「國家控制資本」特點,使得美國無法照搬對日貨幣金融戰戰略戰術,這次金融危機,被巴菲特稱為「金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金融衍生工具(CDO、CDS等),在重創美國西方金融體系的同時,都未能撼動中國金融體系的穩定。

  富於創新精神的美國,一定會針對中國模式的特點,設計全新的金融戰武器,而對這個領域的深入研究跟蹤,也就成為擺在中國面前的一道緊迫課題。

  ◆自主創新、產業升級與資源環境

  七,中國自主創新、產業升級之路的重大意義與巨大困難

  轉變發展方式,自主創新與產業升級,是中國模式解決資源環境困境,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但是,我們中國人要充分認識到,同建成中低端「世界工廠」相比,建成高端的「中國製造」、「中國創造」難度要大得多,而且,美國西方對此的「切膚之痛」也要敏感得多(美國,歐洲在同中國的戰略對話中,都把「自主創新」列為單獨的議題),未來10~15年,圍繞著中國的自主創新產業升級,中國同美國西方的激烈博弈也將大大升級。

  ◆中國內政

  八,中國模式、人民民主與共同富裕

  中國一方面要堅持迄今為止被證明是比較成功的中國模式發展道路,另一方面也要以創新的精神對中國模式進行重大改進和升級,這其中,核心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制度,防止美國「資本控制國家」模式以所謂「西方自由民主」的形式破壞中國的穩定發展。

  加大勞動收入的比重,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共同富裕,是讓人民生活得有尊嚴,讓內需有效啟動,讓中國的發展更具可持續性的關鍵,也是成功應對中美博弈的關鍵。
◆美國內政

  九,美國模式與美國的階級與族群問題

  被中國自由主義者捧上了天的美式「自由民主制度」,本質上不過是「資本控制國家」模式而已,黃光裕被判刑後,在美國一個大型網路論壇上出現了這些有趣的議論(大意):

  「什麼,如果這樣的人被判刑,那美國的一多半資本家和政客都該坐牢。」

  「可惜這位中國首富生錯了地方,要是他在美國,肯定會被捧為金融天才。」

  「還可能被任命為政府主管,獲得自由勳章。」

  「這至少說明中國的法律敢對首富判刑,在美國,官員和法官不過是富豪的門童。」

  「美國的富豪和官員們,看到這個消息,一定會唱起愛國歌曲《我自豪我是一個美國人》。」

  ……

  這種激烈情緒的背後,不僅僅折射出美國社會普通大眾與大資本尖銳的階級矛盾,也折射出更加錯綜複雜的社會族群矛盾(傳統白人社會、猶太裔、非洲裔、墨西哥裔等等)。

  美國的階級與族群問題的演進,對美國模式、美國國內政治以及美國對華關係的影響,是一個緊迫又容易被忽視的重大課題。

  質變、博弈後的中美關係重建

  中美關係再平衡的重建,將主要基於以下因素:

  一是中國成功頂住了美國在意識形態傳媒及貨幣金融領域的進攻,沒有重蹈蘇聯日本的覆轍;

  二是由於俄羅斯、歐元區因為地緣優勢可以「隔岸觀火」,美國升級中美博弈受到極大制約,根本不敢同中國走向全面軍事經濟對抗之路;

  三是由於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不重蹈法國德國的歷史覆轍,導致美國無力推動中國周邊大國直接與中國進行全面對抗。

  隨著中美兩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接近,中美關係將可能迎來一個拐點,即美國認識到繼續升級博弈將極大損害而不是加強美國的世界地位,這時中美關係有可能在更加均衡穩定的基礎上得以重建,對這樣的前景,我們目前抱謹慎樂觀的期待。


曾經窗邊有一隻小鳥,讓我心生喜愛,於是我對小鳥默念道:小鳥小鳥別害怕,讓我給你梳理一下羽毛。小鳥扭頭看我一眼,一下子飛走了。我現在仍然想不明白,小鳥為什麼不信任我。

----------------------------------------------------------------言歸正傳

以臣妾的心態,委身的勇氣,把自身命運交付給一個未知的強權,說實話,我感到有點噁心想吐。

韓詩外傳里狐卷子對魏文侯說:「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從身始.」

兩千年前春秋時代我們的先民給出如是回答。

父子兄弟尚不能倚靠,何況一個地球背面的三萬萬人集合體。

《韓詩外傳》(節選)
魏文侯問狐卷子曰:「父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子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兄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弟賢足恃乎?」對曰:「不足。」「臣賢足恃乎?」對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問此五者於子,一一以為不足者,何也?」對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拘;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我就發張圖。


其實問題太簡單了,算算經濟賬。歐盟人均GDP3萬5,米帝5萬。中國6000多一點;人口方面,歐盟5億,美國3億,中國官方人口14億。GDP高的應該還有幾個漏網之魚如韓日,暫時忽略;另外有些小地方人口太少,數據高無意義。

那麼,我們簡單預估一下,中國人達到歐盟的平均水準,產值要提升6倍(訂正,原先為「20倍」),以現有的生產力,你覺得地球君擔待的起,不會解體嗎?那隻能向地主家討餘糧了,畢竟沒誰不想過好日子啊,你個人可以用腳投票,跑路到資本主義天堂,這個國沒法跑啊。

看過美帝二戰後對台灣和歐洲的援建數據,要達到同等的水準援建中國,所需的花費是台灣的10倍,整個歐洲的2倍,每年的支出要超過每年的財政收入。

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中美對抗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是中國要在美帝主導的二戰後國際體系中擁有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政府這也是被人民逼的,主義不頂用了,吃飽吃好吃撐才能坐穩,那咋辦呢?打工賺錢有上限,開店能多賺,人老地主不給你批地啊!咋辦?想辦法從老地主手裡坑唄!

「米帝亡我之心不死」是瞎JB扯,但你說米帝那是為世界人民謀福祉,連米帝自己都要笑掉大牙。對於真正的和平主義者,你應該祈禱第4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只有生產力再一次指數級攀升,新的蛋糕才能讓更多的人吃飽;否則的話,只有歐盟的5億人和米帝的3億人,最多加上日本的1.3億韓國5000萬台灣2300萬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你不覺得這是對人類的侮辱,對地球的侮辱嗎?

沒人想打仗,真的;可也沒人,甘心一輩活在污泥里。


不廢話,直接列數據。

人類歷史上最大帝國前五十名,我們來看一看咱們上榜幾個。

第37名,金國,在其消化了北宋的一部分之後,人口達到了四千多萬。

第36名,北宋末年,海上之盟短暫取得了被遼國控制的燕雲,但轉瞬即失。人口佔全球比例達到了驚人的40%。

第35名,秦朝,得益於秦始皇的赫赫武功,中國得以統一,入榜。

第33名,由穿越者王莽創立的新朝,承接西漢領土,但轉瞬即逝。

第31名,遼國,凌駕於北宋之上的龐然大物。

第30名,被朱元璋擊碎本體之後的北元也可以上榜,存在時間不過幾十年,就取消了元的國號。

第25名,北魏,由少數民族建立,當時的中國處於南北割據時期。

第24名,剛剛統一全國的西晉,即使經歷了百年戰亂,人口也仍然佔到了全球的16%。

第23名,東漢。領土面積和西晉相差不多。

第20名,西漢,承接秦朝之力,繼續開疆拓土。打通西域,北逐匈奴。

第16名,隋朝,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時代,終結了南北朝,但不久之後就再次天下大亂。

第12名,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明朝,在朱棣時期通過北伐,疆域達到極盛。1424年永樂帝第五次親征,同年病逝。

第7名,唐帝國,盛極一時,至今仍讓人回味。高宗時期滅亡高句麗,領土達到極盛。

第6名,不太被承認的元帝國,在各大汗國的互相征伐中,領土達到最大。

第5名,是中國在榜單中最後一位也是最靠前的一位,清帝國。人口達到四億,領土達到1470萬平方公里,前所未有的數據。

前50的榜單,中國所佔名額不能說不多。

秦——西漢——新朝——東漢——西晉——北魏——隋——唐——遼——北宋——金——元——北元——明——清

大家也應該發現了,這十五個帝國幾乎包攬了中國的所有時期。

為什麼要這麼一個個的列出這十五個帝國?

這上榜的十五個帝國,說明從古至今中國這片土地只要能夠完成統一,甚至只要存在一個較強勢割據政權(北魏等),完全就可以成為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多餘的話不用說。

中國完全不需要抱什麼大腿,憑藉國土面積,人口優勢,只要能夠找准自己的位置,就自然會成為世界一極,這就是必然,這就是天命。


你相信並能接受「霸道總裁愛上勤奮副總」的情節嗎?

( 2014年5月2日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向基辛格贈送自己寫的「基」字。)


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的中國滿懷希望,祈求各大強國主持公道,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殖民地還給中國,那可是孔子的故鄉啊,這是名正言順的事,可是結果是什麼呢?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代表的據理力爭,還是把齊魯故地送給日本,消息傳回國內,群情激奮,暴發了五四運動,TG作為一隻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馬克思主義也成為了風潮。
能站著非要跪著,奴性啊奴性。
以下是TG頭子的講話。比你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我認為,中國有兩條缺點,同時又是兩條優點。
  第一,我國過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國主義,歷來受人欺負。工農業不發達,科學技術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驕傲不起來。但是,有些人做奴隸做久了,感覺事事不如人,在外國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門寺》里的賈桂[2]一樣,人家讓他坐,他說站慣了,不想坐。在這方面要鼓點勁,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視美帝國主義」的精神發展起來。

//TG頭子的講話可以百度一下論十大關係。
//關於TG登上歷史舞台這句話,我的看法是這樣,我認為五四運動里學生運動的組織已經和共產黨有關係了,比如李大釗,蘇聯的影子隱隱出現,這一批人進而夠成功結黨,與他們在五四運動中的發展、鍛煉是分不開的,因此我認為TG登上歷史舞台是在五四運動,這也是官方觀點,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於1919(最終論述→有了TG後一切都不一樣,歷史開始了新的一頁),我認為的確如此。
//齊魯故地指的是德國的勢力範圍,也就是當時的山東,因為青島被德國佔有,所以德國的影響力可以輻射至整個的山東地區,雖然當時英國只佔領了香港,但英國人可依靠海軍的強大把影響力投射至長江沿岸,甚至深入中國內地,這一狀況直到所謂的紫石英號事件才告終止。某些中二居然以為德國只佔領了青島而沒有得到山東,實在是讀書太少,想的更少。不止人丑就要多讀書,腦殘也要多動腦

下附列強瓜分中國圖,配一首
猛回頭 ——陳天華
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 法蘭西,占廣州,窺伺黔桂。德意志,膠州領,虎踞東方。 新日本,取台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裂土分疆。 這中國,那一點,我還有份。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 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



祖上拼了老命給我們留下一口大鼎,可能有點銹但擦擦還能亮,然後你們商量這把這鼎熔了做成討飯碗。「看別家討飯的也沒餓死嘛」,高實在是高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眾多主要經濟指標名列世界前列。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很大、
但依然大而不強,我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現在,世界發達水平人口全部加起來是10億人左右,而我國有13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那就意味著世界發達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像我們能夠以現有發達水平人口消耗資源的方式來生產生活,那全球現有資源都給我們也不夠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科技創新上·····

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2014年6月9日)

習大大的講話可以對這個問題做一定的解釋,中國13億人民要過好日子,要靠科技創新,這不是套話和官話,而是大實話。但通過科技創新進而引發革命性的變革,讓汽車不再喝油,讓老百姓在家就診···需要時間。以前諮詢公司一個前輩談到「為什麼需要管理?因為資源的有限。」同樣,地球承載過「好日子」人口的能力有限,競爭也就不可避免。這是現實情況告訴我們的答案。

晚清,李鴻章是「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代表,請英國調停俄國,請俄、美、英調停日本,結果大清依然被各種犧牲。1901年,李大人被俄國老友piapia打臉之後,在羞愧交加的情緒中死去。
還是晚清,美國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認為日本是門戶開放和中國領土完整的一個保衛者,甚至把日本完全控制朝鮮看作是符合東亞和平的最大利益。他認為中國人軟弱無能,易被強者欺凌,日本人則是東方正在崛起的新興力量的象徵。「要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是同種,是多麼荒唐可笑啊!」羅斯福指望日本來阻止俄國人在滿洲的擴張。
一個大軟蛋的切身利益,沒人會真正在意的,我們最在意的永遠是自己的利益。歷史上的慘痛失敗,或許也對這個問題作了註腳。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答案。

中國體量太大了,關鍵時刻,不靠自己,山姆大叔真心愿意帶我們玩兒么?當然,本人並不認為中美之間對抗應該永遠大過合作,只是這種合作應該是在取得自身話語權的基礎之上展開。

一點片面的視角,供參考。


-


樹欲靜而風不止,中國想做附庸國,可美國能答應嗎?

為什麼建國後的前三十年,中國人都顯得那麼亢奮呢?因為那種被殺全家的涼透脊背的恐怖感覺,讓人不時刻枕戈待旦的,就沒法活下去。中國甚至連做日本韓國這種附庸國的資格都沒有,因為這麼大的國家,即便做附庸國,也會造成宗主國的不安全感,依然還是會被肢解成很多塊才行。

肢解完了,還會再讓不同的傀儡國之間互相不停的打仗,以消耗掉中國過多的人口。如此一來,中國人建國前幾百年的戰亂,又要重演了。近現代中國的命運就是這麼艱難坎坷,不站起來不強大,連跪的資格都沒有。很多中國人羨慕日本人被美國奴役了,能有那麼好的生活水平,口水吧啦的認為中國也能被美國奴役就好了。這種想法太天真,中國如果變成傀儡國家,中國的參照樣本不是日本,而是伊拉克。

一、中國經濟的大歷史節律

中國經濟的大歷史節律,是三十年一個周期。從1949年建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是第一個30年,師從蘇聯,經濟發展採用蘇聯模式。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美國2008年次貸危機,是第二個30年,這個周期,中國經濟發展,師從美國,採用美國模式。目前所處的,是第三個30年大周期的開端,在這個階段,蘇聯模式和美國模式,都無法再適用於中國經濟的現實和發展,中國需要走出一個既非蘇聯模式,也非美國模式的中國模式。

第一個三十年,相當於給中國經濟建了個混凝土框架,打了個大形。第二個階段,是中國經濟的砌體階段,主體工程基本完成,用素描來說,結構都交代清楚了。第三個階段,是裝修和細節刻畫。經常有人說,為什麼中國經濟這裡不如歐美,那裡也不如。這是不在一個階段的比較,歐美的經濟都是已經完成好的作品了,掛在畫廊裡面展覽,怎麼看怎麼光鮮,而中國經濟,不過剛完成第二個階段結構造型,細節和上色都才開始。

新中國剛成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業國。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上,炮兵方陣還用毛驢拉著大炮。可見,工業的底子有多麼貧弱。中國社會混亂了幾百年,終於天下太平,可以不用打仗安心搞生產了。一方面是經濟發展上面,有一百多年的欠賬,另一方面,百廢待興卻一點基礎和技術積累都沒有。這便是新中國開國之後最基本的經濟現實。

這麼低的起點決定了,中國要發展經濟,必須得向先進國家學習。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美國和蘇聯。問題是,中國想給他們當學生,他們憑什麼要教給中國發展工業的技術呢。除了利益置換,作為農業國的中國,並沒有更好的東西能拿得出手,和美蘇交換工業技術。

對美蘇兩強而言,中國繼續混亂下去是最符合它們的利益的,其次是中國劃江而治。一個統一的中國,並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中國的統一,尤其是國民黨的失敗出局,讓美蘇都感到意外。它們都得重新權衡一個統一的中國,作為一支龐大的地緣力量,對美蘇的冷戰格局,意味著什麼。

斯大林的如意算盤是,中國需要出讓東北的利益,置換蘇聯的工業技術援建。毛澤東的原則是,先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一概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意味著,斯大林要拉中國加盟入伙,對抗美國,雅爾塔協定的既得利益,東北這一塊大肥肉就要吐出來。這筆生意,斯大林認為自己做的吃虧了。中國在東北主權問題上的寸步不讓,其實已經讓表面上親密的中蘇關係名存實亡。

斯大林失去了中國東北的地盤,在他的冷戰全局裡面,這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他需要在東北亞重新經營一個據點,朝鮮半島。一個完全受蘇聯控制的朝鮮半島,不僅是美國和日本的惡夢,也是中國的惡夢。毛澤東訪蘇期間就很明白了,美國人不是好東西,蘇聯人也不是好東西。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全面控制朝鮮半島,都不符合中國的利益,所以毛澤東曾勸金日成不要冒險,會招來美國人,不過金日成聽斯大林的指揮。果然美國的反應很激烈,很快加入了戰局。斯大林按兵不動,它和美國馬秸稈打狼兩頭怕,把美國這頭狼引來了,然後讓中國去打狼。

中國顯然知道這是一個坑,所以遲遲拿不定決心,打還是不打。但最後還是為了自身的地緣安全,不得不往裡面跳,蘇聯不打可以,但是中國不能不打,拿下朝鮮,美國人的戰鬥機離中國的政治心臟太近太危險了。朝鮮戰爭,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更不是朝鮮半島,而是斯大林。中國遭受莫大的犧牲,使他出了吐出東北這塊肥肉的一口惡氣。美國在朝鮮被中國狙擊,也打破了美國對在東北亞進一步擴張的妄想,這讓斯大林在冷戰全局中,又往前邁了一步。

斯大林這個一點虧都不能吃的人,找回來了便宜之後,真正的開始對中國進行工業援建。這是中國和蘇聯進行的第二次利益置換,第一次是入伙加盟幫蘇聯對抗美國,從蘇聯手裡要回了東北和一些不痛不癢的援建項目。朝鮮戰爭,中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置換的利益是蘇聯對中國的大規模工業技術援建,以及一些核技術的輸出。

在朝鮮戰爭中,美國一度對中國進行核訛詐,一個核大國,跟一個無核國家說要扔核彈,跟威脅說殺人全家是一個意思。理論上,這個被人殺全家的可能是存在的。中國只能寄希望於蘇聯對中國進行核保護,跟賭命一樣,把命交到了別人手上。為了能把自己的命掌握在自己手裡,中國必須得擁有核武器。蘇聯遮遮掩掩輸出過來的核技術,再加上海外歸來的科學家的努力,中國算是初步掌握了核武器技術。

斯大林之後,赫魯曉夫掌權,這個人比斯大林還粗暴,但是沒有斯大林的才能。是個比較平庸的人。他的傑作是看美國種玉米的農業效益很好,就強行在蘇聯全境大面積種植玉米,因為地處寒帶光照不足,很多玉米連個穗都結不出來。玉米小王子對斯大林進行了鞭屍清算,也停止了政治經濟方面的一切斯大林主義。

他停止了輸出革命,還打算讓蘇聯經濟,從過於偏重軍事工業,調整經濟結構,這個調整,使得蘇聯國力開始下滑。從種玉米這件事來看,他並不是發展經濟的一個好手,而是個搞經濟的臭棋簍子。蘇聯國力下滑,為了拉攏中國制衡美國,玉米小王子只得再次對中國進行技術援助。

在美蘇爭霸中,蘇聯最大的瓶頸是人口太少,他們有資源有技術,但是人口短缺。人都用來搞軍工國防工業,搞重工業,那麼輕工和農業,就沒人幹活了,所以這導致蘇聯雖然作為一個強權國家,但是國內卻經常因為鬧饑荒餓死人。蘇聯如果要贏得和美國的爭霸賽,它需要得到更多的工業人口。

作為當時蘇聯盟友的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口。但是在蘇聯看來,中國是一個民族主義國家,只講現實利益,不講意識形態,不好哄。把中國人工業化了之後,一個強大起來的中國,反而比美國更可怕。所以蘇聯的歷任領導人都批評中國的領導人,太熱愛自己的國家了。這是他們的底線,中國如果不讓渡部分主權,蘇聯不可能全面工業化中國讓中國變成強國。中國顯然無法和蘇聯人做這種利益置換。

蘇聯去哪裡獲得更多的工業人口呢,赫魯曉夫的繼任者,勃列日涅夫,受曾經的沙皇彼得大帝的指引,定下了南下戰略。控制阿富汗,再向南衝破巴基斯坦,擁抱印度洋,控制波斯灣的產油國,然後和印度連成一片,這樣蘇聯就可以有源源不斷的人口了,而且不用擔心強大起來的印度,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土安全。這看上去是個好主意。雖然印度人口很多,全要素生產效率卻很低下,但蘇聯如果能佔有了這麼多人口,對贏得冷戰總也可以有個盼頭。

勃列日涅夫有個怪癖,特別喜歡強吻別人,不分男女。連他的下屬和同志,都被他親的敢怒不敢言。熱吻狂魔一改玉米小王子收縮的對外政策,再次開始向外擴張,恢復了斯大林主義,他看到中國的核工業開始有了初步的成果,他的不安全感爆發了,弄出來了珍寶島戰役,使得中蘇戰爭惡化到了歷史最低點。

熱吻狂魔和美國談判說,趁著中國現在核武器技術還沒成熟,我們一起去殺他全家吧,不然以後再也沒機會了。美國被熱吻狂魔咄咄逼人的擴張,搞的壓力很大,所以它需要中國幫它來化解掉蘇聯的一部分壓力。美國不同意做這筆生意,無形中,美國和中國做了一筆利益置換,以核保護來置換中國制衡蘇聯。這也給後來的中美關係正常化,做了鋪墊。

繼朝鮮戰爭被美國人威脅殺全家之後,中國人再次被蘇聯人核訛詐。為什麼建國後的前三十年,中國人都顯得那麼亢奮呢,因為那種被殺全家的涼透脊背的恐怖感覺,讓人不時刻枕戈待旦的,就沒法活下去。中國甚至連做日本韓國這種附庸國的資格都沒有,因為這麼大的國家,即便做附庸國,也會造成宗主國的不安全感,依然還是會被肢解成很多塊才行。

肢解完了,還會再讓不同的傀儡國之間互相不停的打仗,以消耗掉中國過多的人口。如此一來,中國人建國前幾百年的戰亂,又要重演了。近現代中國的命運就是這麼艱難坎坷,不站起來不強大,連跪的資格都沒有。很多中國人羨慕日本人被美國奴役了,能有那麼好的生活水平,口水吧啦的認為中國也能被美國奴役就好了。這種想法太天真,中國如果變成傀儡國家,中國的參照樣本不是日本,而是伊拉克。

在被稱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熱吻狂魔的帝國夢破碎了。蘇聯無法南下,印度被巴基斯坦擋著,也無法北上,得不到印度的人口,冷戰這盤棋,蘇聯已經算是輸掉了。當時蘇聯加東歐,總人口3億出頭。而美歐日加起來,工業化人口是蘇聯的三倍左右。隨著工業化的技術越來越複雜,體系越來越龐大,美國可以有足夠的人口來進行全生產分工,但是蘇聯不行。蘇聯因為人口所限,只能偏重於發展保命的國防工業和重工業。結構缺陷導致,蘇聯的經濟問題,越來越嚴重。

讓蘇聯真正解體的,不是美國人的和平演變使然,而是經濟崩潰所致。美國在兼顧和蘇聯進行軍備競賽的同時,因為工業人口規模上的優勢,其他的工業生產,可以照常運行。但是蘇聯不行,隨著冷戰軍備競賽的升級,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所佔據的蘇聯人口與資源越來越多,其他的工業部門,就更加無法兼顧,這樣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就難以為繼了。先是東歐劇變,然後接著就是蘇聯解體。

自從中蘇關係全面交惡,中國的經濟建設,也只能在有限的技術積累和儲備中,自己摸瞎瞎了。得不得技術和資本的支持,中國巨量的人口,只能休眠在一畝三分地上,並不能形成人力資本。美蘇都對中國進行了技術封鎖。為什麼日本可以在二戰後快速的成為發達國家了,因為它要錢有錢,要技術有技術,戰後日本的工業技術,90%都是從英美引進的。中國呢,除了跟斯大林與赫魯曉夫利益置換的那麼點有限的技術儲備,就再也沒有其他的技術來源。資本上,和技術一樣貧窮。在工業文明時代,光靠賣大蘿蔔,換不了幾個錢。

蘇聯陣營的技術援助枯竭,中國要想獲得新的技術來源,只能倒向美國陣營。但是和蘇聯對中國變強大的擔心一樣,中國也會給美國帶來不安全感。所以中國向美國尋求技術支援,無異於與虎謀皮。中國1978年宣布改革開放,意思就是說,我不跟蘇聯玩了,美國,我要來跟你玩了。美國人說,我為啥要和你玩啊,你那麼窮。所以,還是得要利益置換。這次和美國的利益置換,也是一場戰爭,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

打敗「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越南後,既給美國人在越南的失敗報了仇,也和美國一起抗衡了蘇聯的全球擴張,中美關係迎來了蜜月期。在這段短暫的蜜月期里,美歐像擠牙膏一樣,向中國進行了有限的技術輸出。美國和蘇聯一樣,對中國採取的策略也是喂幾口,馬上就再勒脖子。因為在80年代末,中國未能向美國預期的那樣,發生東歐式的的劇變,所以中美的蜜月期結束了。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不再需要聯合中國抗衡蘇聯,和中國也就沒了什麼可置換的利益。

蜜月期結束後,整個90年代,美國開始對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鎖喉勒脖子動作。勒的最嚴重的一次,是台海危機,差點勒斷氣。中國和美國之前的蜜月期,讓台灣很難受。隨著冷戰結束,中美關係開始降溫,台灣認為它又可以邀寵了。95年中國成為關貿總協定觀察員國家,這次突破,刺激到了台灣,他們自稱皇民的李縣長,開始用訪美和台獨等問題,離間中美。

中國加入關貿總協定的復關談判,黑頭髮談成了白頭髮,依然沒談成,隨著關貿總協定升級為世界貿易組織(WTO),復關談判也就變成了入世談判。為了入世這件事,中國用了15年。橫向的對比下,日本入世,用了兩年半。香港只用了一天。社會主義國家波蘭,在67年申請,當時就加入。可見,這不是人權問題,跟是不是市場經濟也無關,也不是社會制度問題,只是個單純的勒脖子問題。

台海危機最大的受益者是台灣。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國。中國的復關申請,眼看著勝利在望,被李皇民縣長這麼一攪局,隨後世貿組織成立取代了關貿總協定,復關變成了更艱難的入世談判。門檻和加碼再次抬高。劍拔弩張的台海危機,使得中美關係,也一度降至冰點。甚至險些釀成一場戰爭。

從全球格局看,蘇聯解體,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從此它可以橫行天下。其次是歐洲,隨時都會被蘇聯碾壓和吊打的軍事風險解除了。第三是中國,不用再承受來自北方的巨大威脅。這時候的世界格局,美,中,歐,俄,幾支力量的心態十分微妙。美國想一超獨霸,中俄歐當然不服氣,認為一個多極世界更符合大家的利益,畢竟,大家都受夠了冷戰那種枕戈待旦的日子。

美國想要一超獨霸,它就得除了勒中國的脖子,還要勒俄羅斯和歐洲的脖子。俄羅斯,直接被勒的斷氣了,國民經濟陷入癱瘓。中國呢,雖然被勒的很難受,但是還能憋的住。歐洲這時候心思最活絡,它認為蘇聯一解體,歐洲就可以恢復二戰前的輝煌,通過政治和經濟一體化,讓歐洲成為世界的一極。歐洲一體化運動,開展的如火如荼,最後在東南歐的地方,南聯盟這個釘子拔不掉。因為那是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雖然蘇聯分裂了,歐洲在軍事上依然無法和俄羅斯抗衡,在戰略上,歐洲既然無法接納俄羅斯進入歐盟,那麼俄羅斯就不是朋友,就無法在拔釘子這件事上,和俄羅斯進行利益置換。這時候歐洲認為,可以借刀殺人,用美國的力量,扒掉這個釘子。哪裡想得到,借刀殺人,演變成了引狼入室。科索沃戰爭,是冷戰後中美俄歐國際四支力量的大匯演,此戰過後,多極化世界格局的肥皂泡被美國刺破。

中國在科索沃戰爭中,大使館被炸,死了三個人。這裡面不僅是鮮血,更是屈辱。俄羅斯在這一局中,也極其的屈辱,軍隊開過去準備干預,美國對葉利欽說,你敢動一動,我就不貸款給你了。人窮志短啊,葉利欽馬上乖乖的打道回府,這麼窩囊的回去估計葉利欽能憋出一場病,還得蒙著被子哭幾天。歐盟呢,也被揍醒了,想恢復二戰前的輝煌,沒有獨立的軍事力量,那麼就只是個幻想,歐洲總算弄明白了,它只是美國的附庸,不能想太多。

經過科索沃戰爭的教訓,中俄歐要想實現多極世界格局,除了抱團沒有其他出路。不然大家都得永遠被美國勒脖子。對美國來說呢,他的全球統治戰略,是防止出現另一個強權國家。他的更大的戰略,是防止歐亞一體化,歐洲有資本和技術,俄羅斯有資源,中國有人口。這麼一整合,美國就被邊緣化了。航母再強,也不能開到陸地上和中俄的陸軍打仗,這對於海權興國的美國,如果歐亞一體化了,它的航母編隊,也就再無用武之地。

為了防止中俄歐抱團取暖,美國需要分化中俄歐。它要和中國再做一次生意,進行利益置換。這個生意是,美國放中國入世,換中國和美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美國認為,通過這一招,它就可以一勞永逸的消除中俄歐對多極世界格局的幻想。柯林頓是怎麼想的呢,放中國入世,中國有可能會因此變得更強大。不放中國入世,只會把中國逼向歐亞大陸一體化這條路上,整合起來的歐亞大陸,比一個單獨強大起來的中國,更可怕。兩害相權取其輕,雖然他忌憚中國的潛力,但他沒有更好的選擇。

把中國和自己的利益綁在一起,另一邊讓歐洲和俄羅斯去互相掐脖子。本來美國需要不停的勒中俄歐脖子才能維護一超獨霸的格局,現在美國可以翹起二郎腿什麼也不幹,就能維護它的全球霸權了。這個構想美不美?不得不說,美國人的這步棋下的真漂亮。中國入世,標誌著多極世界格局的破產,美國終於實現了它天下共主的霸權夢。

入世對中國經濟有多重要呢,從一個數據可見一斑。1990年-2000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的餘額是5000億美元。2001-2010年,中國FDI的餘額是1.8萬億美元。入世的十年,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活力和能量,甚至可以說,超過了建國後的前50年的總和。這十幾年裡面,中國地表以上的建築新增加量,可能超過了中國過去5000年的總和。資本,人力加技術,工業化的魔力,讓中國經濟,從只有骨架,變得血肉豐滿。

在美國人的設想里,中國只是一個大號的馬來西亞。如果中國只是用褲子換飛機,那麼如論如何,中美經濟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失衡。入世後的十年中美蜜月期,為中國經濟帶來了瘋長。出乎美國意料的是,中國的產業升級太快,競爭優勢太強大,只不過用了十幾年時間,中國的出口導向戰略使得中國商品,所向披靡,中國從一個大號的馬來西亞,變成了一個工業強國。

隨著中國產業升級的加速,中美之間的貿易失衡越來越嚴重。08年次貸危機宣告,美國主導的現有的全球貿易格局,已經崩潰。如果出現了超出掌控的意料之外的狀況,那麼顯然說明,美國的這盤棋中,它一定漏算了什麼。它漏算的是中國的人口規模效應,以及中國人可怕的全要素生產率。

二、人多真的力量大

光有人口規模,沒有全要素生產率,即便有了資本和技術,也是無法成為工業化強國的,這個例子是印度。光有全要素生產率,有資本和技術,但是沒有人口規模,也是無法成為工業化強國的,這個例子是韓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同時具備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口規模優勢的國家。所以只需要資本和技術條件齊備,中國經濟就會爆發。

全要素生產率是什麼呢,用三句話可以概括,物盡其用,人盡其能,花錢花在刀刃上。舉個例子來說明下中國人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可怕程度。一隻雞,作為要素資源,國外人可能把大腿肉吃了,雞胸肉吃了,其他的就都扔了,或者乾脆做肥料。

而中國人則不然,不光雞肉吃光,腿骨頭裡面的骨髓還要吸掉,雞頭吃了,雞脖子吃了,雞雜碎吃了,雞毛也要用來做雞毛撣子,以前還經常用雞毛裝在風箱裡面拉風箱。這種近乎本能的可怕的資源利用高效率,是中國人幾千年進化出來的生存智慧,不是其他民族可以短時間能學會的。

前面已經說到,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短缺。它不缺技術,也不缺資本。但是隨著工業技術的升級,生產鏈變的越來越長,技術變的越來越複雜,分工就要求越來越細。到了後來,一輛波音飛機的零件總數,可以多達幾百萬個。沒有足夠的人口來支撐,那麼就無法完成生產分工和協作。

工業化發展到這一步,美國心知肚明,即便它不放中國入世,讓中國加入到美國陣營,那麼對人口同樣如饑似渴的歐洲等發達國家,也會把中國納入他們的生產和分工體系,進而形成一個新的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和貿易標準。事情到了那一步,美國就被涼一邊了。中國加入全球分工和貿易體系,是工業化進一步發展的必然。美國出於自身的地緣考量,曾嘗試使用東南亞等國的人口來參與分工,但是並不成功。

再來看蘇聯是怎麼因為人口短缺而失敗的。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熱吻狂魔勃列日涅夫出訪埃及。安瓦爾·薩達特總統請求蘇聯提供三筆經濟援助。第一筆是100萬噸煤。說沒問題給給給。又還要20條遠洋貨輪。給給給。最後埃及總統想要一輛自行車,送給他的孩子做生日禮物。熱吻狂魔一聽自行車就癲了,你要啥自行車啊,我們的同志,波蘭人不生產自行車。

蘇聯和它的盟國,為什麼不生產自行車呢,因為輕工業的門類太多,分工也太複雜。他們有限的人口,只能用來發展重工業,重化工與國防工業這種保命產業。自己不生產,就只能靠進口,進口拿什麼跟別人換呢,不可能拿自己保命的技術和產品,和資本主義國家進行貿易。只能用資源,來和西方世界換輕工產品。這也正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落入資源陷阱的根本原因。自己不生產自行車,又不能拿導彈去換自行車,只能拿石油天然氣來換自行車了。

民國的經濟結構,和蘇聯相比,則陷入了另一種很極端的結構性失衡里。在民國的黃金十年,中國並沒有優先發展保命的重工業,重化工和國防工業。而是選擇了發展麵粉和紡織日用商品等輕工業。這十年的機遇一閃即逝,等到日本人打上門來,不要說坦克飛機和大炮了,連個槍都造不出來。

一個國家,要成為大國和強國,首先,得有足夠的工業人口來進行重工業,重化工和國防工業的生產。其次,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又需要有完備並發達的輕工業體系。等工業生產和分工越來越複雜,那麼就需要一個為生產做服務的第三和第四產業,這又得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口來支撐。這也就註定了,韓國日本這種國家,技術再發達,也不可能造出來波音大飛機這種產品。因為工業化人口沒那麼多。

中國的規模巨大的人口,在變成工業人口之前,一直都是處於休眠狀態,主要的人口都是作為農業人口,被低效率的空置著。在工業社會,人力只有與資本和技術相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人力資源要素的價值。中國作為後進國家,先進國家喂點餅,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就往前拱一步卒,再喂一口,再拱一步。雖然國內的科技研發,也在自力更生的奮鬥著,但是沒有技術儲備情況下的自主技術創新,很難追上和超越發達國家。

而當入世的閘門一開,不光資本蜂擁而至,技術也跟著資本一起進來了。這些餅大部分都可以敞開吃,如饑似渴的中國經濟,向餓狼一樣的撲了上去。十幾年時間,資本積累完成了,產能積累完成了,技術儲備和積累基本完成了,農業人口轉變成工業人口,產業工人隊伍有了,工程師隊伍也在生產的鍛煉中,成長了起來。這進一步提升了中國人口的人力資源的價值。

更具長遠價值是中國經濟活動生態化了。中國經濟先是出現了區域產業集群生態,然後這些產業鏈縱橫交織,連成了網,規模經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降低了成本,它更神奇的地方在於出現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它會自組織,自適應,自迭代,自創新,自實現。連成一體的中國經濟出現了一體化現象,它有了生命,開始作為一個有機的系統而存在,並向前自我驅動。至此,中國經濟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進入了後工業化的階段。

三、從活命經濟到發財經濟的轉型

看中國近現代經濟的歷史,事後用後來的一套,會老覺得以前的經濟模式,這裡不對,那裡也不對。跨歷史周期,跨階段,如同在大宋的審美觀評價著大明朝的風情,對於經濟分析來說,穿越是一個大忌。中國經濟在第一個三十年,之所以會那樣,是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比如說,為什麼中國科技不如美國,因為中美兩國當前的經濟現實,各有個的周期,不在一個階段,沒法比。

中國經濟在第一個三十年,最大的主旋律,不是繁榮富強,而是保命。在這個階段,重工業,重化工,國防工業,才是永恆的建設主題。而且,為了擔心工業太聚集,擔心被美蘇一鍋端了,又要搞大三線建設。

因為不能寄希望於美蘇的仁慈,他們要是真來殺全家了怎麼辦呢,為了不被一下子把人都殺光,還要挖防空洞,還要鼓勵生育。整個前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基調,都是如此。有限的資源都用在發展保命工業上,那麼輕工業就比較落後。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和輕工業商品來發展國際貿易,很多時候,農業就得反哺工業。

一直到70年代末期,中國的核工業,和導彈技術等國防工業基本成熟,這條命算是能掌握在自己手裡了。如果還像50-60年代那樣,連命都保不住,一打仗就被人威脅殺全家,跟美國人談改革開放,沒資格談。第一個三十年,枕戈待旦的活命經濟,為第二個三十年叩開國際市場,打下了基礎。

第一個三十年,中國的保命經濟,使得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從實力上,真正的站起來了。第二個三十年,保住命了,站起來了,才可以談謀求變得強大,才能去闖世界。以中國的人口規模,和全要素效率優勢,只要世界敞開了懷抱歡迎中國,中國經濟,在國際競爭上,肯定會表現的一騎絕塵。

可是,這並不是一個友好的世界,它不僅不友好,而且很強硬很冷酷。80-90年代,中國只能做點小生意,掙點小錢。這滿足不了中國,因為窮的太久了,中國想發大財,中國為了發這個大財,已經準備了很久。出口導向戰略,早早的就制定與籌劃好了,無奈,世界只給開了個門縫。而當入世的那扇大門一開,接下來,就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得住中國人了。

和美國利益捆綁在一起,使中國積累了大量的外貿盈餘,和資本賬戶盈餘。外匯占款,是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急劇擴張的主要原因。加了美元槓桿的中國經濟,使得信貸狂潮湧入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裡,它在消費層面,造成了房價等資產的暴漲,在出口方面,摧垮了發達國家的需求市場,在投資方面,擴張了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基本上,國內外的所有問題,都是來自中美之間的一次蜜月。

這次大歷史周期的經濟轉型,內外部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難。在第二個三十年大歷史周期中,頭十年美國跟中國蜜月了一把,接著的十年,美國勒了中國十年脖子。第三個十年,又蜜月了一把。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中美的蜜月期,又要結束了。

四、從發財經濟到老闆經濟的再轉型

中美關係有著很強的規律性。十年一個大周期,蜜月期,勒脖子,蜜月期,再勒脖子。不過目前所處的這個十年,美國想重返亞太勒中國脖子,可能沒法再像90年代勒的那麼隨心所欲。90年代,第七艦隊可以大搖大擺的開到台灣海峽耀武揚威。現在,估計能開的進來,不一定還能開得出去。

如果床破上台,繼目前這個勒脖子周期過後,中美關係,可能降迎來下一個蜜月期。瞎使勁也勒不出來個什麼所以然,除了自己累半死。所以,美國不會這麼無畏的空耗在和中國的鬥雞式纏鬥上。中國關係,降進入下一輪的利益置換。

中國的開價,不外乎是人民幣國家化,一路一帶整合歐亞大陸。中國現在有錢有技術有產能了,要從發財經濟向老闆經濟轉型。而美國的開價將會是,保持台灣現狀,維護東北亞現有秩序。接下來的十年,台灣問題應該不會出現破局,東北亞也不會出現破局。中國還需要更多的時間讓自己變的更強大,這時候在台灣和東北亞強行突破,並沒有絕對的把握和勝算,風險是很大的。

而美國在下一輪利益置換中,能得到什麼呢,它得到的是,一個沒落帝國再多十年的虛幻的安全感。美國人喬治·凱南認為蘇聯是個瘋子,還專門研究了蘇聯人的行為根源,得出的結論是,蘇聯人之所以這麼喪心病狂,是因為他們極度的缺乏安全感。其實美國也和蘇聯一樣,也是一個嚴重缺乏安全感的國家,他們自己也非常喪心病狂。

再多十年的安全感,對美國來說,即便它虛幻,也很受用。安全感對美國人來說,和多蘇聯人來說一樣值錢。中國的國力,將在下一個中美蜜月期的階段,再次大幅增強。等結束下一輪的中美蜜月期,大概要到2030年,台灣問題,東北亞格局,都會迎來巨變,因為要換天了。

對於台灣,和東北亞的那些國家來說,他們的心態,現在很微妙。美國需要再多十年的虛幻的安全感,但是這些傀儡國家和地區不需要。它們感受到的是驚恐,日本想要成為美國的一個州,並不是信口開河的玩笑話,而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地緣驚恐的外現。這種驚恐,韓國和台灣都有,朝鮮也有。

中國經濟,從目前形勢看,將勢不可擋的從發財經濟,向老闆經濟轉型。這個老闆經濟,包括一整套的全球貨幣體系,全球貿易體系,全球政治體系和全球安全體系。十年時間,應該夠用了。我們當前所看到的國內國際的大動靜,大熱鬧,都是這個大歷史周期,轉型和切換的關口,所帶來的難以避免的牽動,和舊秩序的碎裂聲。

五、美蘇派的終結與中國派的鼎盛

歷史上中國人向來厭惡打仗,打仗的目的也是以戰止戰,根本目的是為了天下太平,人人都能過上好日子。不過呢,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個世界就是這麼令人哭笑不得,不是你想好好過日子,別人就會給你送來一陣春風。中國一建國,身邊就站倆瘋子,蘇聯和美國。這個歷史現實,決定了我們的政治現實,政治現實,又決定了我們的經濟現實。

如果中國不理這兩個瘋子,那麼就會被他們聯手殺全家。所以,中國必須得靠著在倆瘋子中間找平衡來保命。在一開始,中國幫助一個瘋子打另一個瘋子。後來又幫著後一個瘋子打前一個瘋子。好不容易,幫著一個瘋子把另一個瘋子打死了。剩下來的這個瘋子還想勒死中國。看勒了十年沒勒死,又攤上瘋子家裡活太忙,人手不夠用的,這瘋子便悻悻然的讓中國去給他搬磚了。

和蘇聯那個瘋子站一起打美國那個瘋子,中國的國家利益就要和蘇聯捆綁在一起。那麼,中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得跟蘇聯這個瘋子接軌。後來,為了打蘇聯,中國又不得不和美國這個瘋子站在一起。和美國站在一起,也同樣意味著,我們的政治,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得跟美國人接軌。

和美國進行利益捆綁,那麼之前和蘇聯捆綁在一起的利益,就得進行利益解綁。無論是利益捆綁還是解綁,都會造成社會上的大動蕩。尤其是人們思想上的大動蕩。現在,中美關係的上一輪蜜月期結束了,中國要對之前和美國捆綁在一起的利益,進行解綁。從思想到文化,再到經濟與生活,方方面面的都要進行解綁。

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思想震蕩,中國和美國利益解綁,一些人覺得,那豈不是要回到和蘇聯捆綁的老路上去了呢。這是一種很典型的二極體思維,非此即彼,非美即蘇,理解不了第三種可能性。蘇聯那個瘋子,早就被打死了,和美國利益解綁,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回滾到蘇聯那一套。中國和美國利益解綁,是為了徹底擺脫瘋子的淫威,真正的做回自己。當初和美國捆綁在一起,不過就是為了利益,這是一樁生意買賣。現在生意做完了,大家各數各的錢,也該各回各家的散了。

做生意,最忌諱的就是感情用事。國與國之間的生意,更是如此。在和美國捆綁的這些年,很多人難免會對美國產生感情,甚至認為美國對中國有恩,還有人認為,蘇聯對中國也有恩。這就是感情用事了。中國什麼也不欠這兩個瘋子的,中國得到的來自美蘇的一切技術支援,都是用血與屈辱跟這兩個瘋子換來的。都是等價的交換,所以恩情無從談起。

朝鮮戰場上的英靈,越南戰場上的英靈,被炸大使館的英靈,南海撞機的英靈,他們都是因為美蘇的霸權淫威而犧牲。並不是說中國主動的要拿鮮血做籌碼和這倆瘋子做生意,而是這兩個瘋子認為,中國你這麼窮,你除了命和屈辱,沒有其他的東西和我交換。國家如此,人也如此,當一個人落魄窮困的時候,除了命值錢,除了尊嚴值錢,其他的都不值錢。沒有人會願意和窮人談理想談人生。

中國沒有左派,也沒有右派,用法國大革命的那一套政治譜系,套用中國的社會現實,是十分幼稚的做法。中國只有蘇聯派、美國派和中國派三派。在和蘇聯利益捆綁的時候,蘇聯派佔上風。在和美國利益捆綁的時候,美國派佔上風。在和蘇聯利益解綁的時候,蘇聯派失勢,在和美國利益解綁的時候,美國派自然也要失勢。等和美國這一輪利益解綁完畢,中國派,將橫掃蘇聯派和美國派。

中國派,在文化,政治,經濟,金融,軍事,等各方面,都將全面的體現中國利益和中國意志。中國不再需要低頭哈腰的為了能和別人接軌,從黑頭髮熬成白頭髮。中國派,要走的是中國道路,要體現的是中國精神,要建立的是中國標準,未來不再是我們求著跟別人接軌,而是別人求著和我們接軌。這便是中國派的中國道路。

現在所看到的很多經濟現象,比如股市異常波動,房價異常波動,就是眼下正在進行的和美國利益解綁所導致的動蕩。尤其也包括,一些人思想上的動蕩,和情緒上的歇斯底里。和美國這個瘋子捆綁在一起久了,很多人內心裡也把自己也當成了瘋子,產生了感情,不願意解綁,經濟利益上,也更是如此。

思想上與美國解綁,很多人會覺得普世價值護體很好,不能丟。普世價值論,跟基督教的福音書一樣,都是無稽之談,它是新版的福音書。如果熊貓統一了地球,不要懷疑,吃竹子也會成為普世價值。所謂的普世價值,不過就是地球統治者的私人性的,強行推己及人的惡趣味。自己喜歡吃竹子,就讓全地球的人都吃竹子,自己喜歡尿炕,就讓全球人民都熱愛尿炕。中國人認為,只有各從其欲,皆得所願,這樣才能大家都過的好。

等這兩個瘋子都死了,天下也就真正的太平了,想好好過日子的人,才能有條件好好的過日子。好好過日子,才是真正的中國道路,美蘇那種基於精神深處的不安全感導致的瘋狂行為,與各種歇斯底里的思想,對好好過日子,並沒有什麼現實好處。對於個體的人來說,想更好的過日子,就要與這些瘋子思想解綁,重塑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經濟現象,就像一隻插在水盆里的溫度計。如果擋住下面的水盆,把水盆變成一個黑箱。那麼只盯著溫度計看,一會看它呼呼呼的溫度上漲,一會看又呼呼呼的溫度往下掉。只盯著溫度計,能預料溫度計上的刻度下一步是漲還是跌嗎,顯然無法做到,甚至連溫度計的溫度為什麼漲跌,也無法解釋。

脫離下面的水盆研究溫度計的溫度變化,那麼這就是一門類似占星術的學問。同理,脫離經濟現象下層的政治與軍事博弈來理解經濟,也是一門神學。為什麼經濟學家無法預測經濟危機?因為他們的思維訓練和經濟學系統教育,教導他們只需要盯著溫度計看就行了。

目前比較令人們普遍感到焦慮的是,中國經濟為什麼會是現在這樣,房價和股市為什麼這麼異常,未來又會怎樣,等等問題。要理解中國經濟現狀,就要弄明白中國經濟為何會演進到現在這樣,它背後的推動力又是什麼。推動中國經濟演進的深層驅動力,並非經濟規律,而是大國博弈的血火奔流。

如果只盯著中國經濟來理解中國經濟,看到的無非是股市和房價波動,進出口數據,GDP數據,CPI,PMI,等等,這些指標和數據的上下浮動與變化。而真正的要揭開中國經濟這個溫度計下面的黑箱,看中國經濟這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與演進,會發現真正驅動著它的,不是經濟規律,而是更底層的全球政治的大國博弈,這個驅動力,從建國到現在,它一直都像血與火一樣的在奔流。未來,也仍將繼續向前奔流。

內容來自至道學宮 中國經濟的血火奔流六十年 - 至道學宮


1,中國要像現在這樣發展,是不是必然要和美國發生衝突?

不是,只要美國保持克制。

不要理睬太平洋對岸越南、菲利賓、泰國和中國間區域糾紛,那中美是能減少衝突的。

不要對其他國家提出不合理請求,如共同制裁俄羅斯、法國銀行等,那中美是能減少衝突的。

2,如果中國現在放棄自己的立場,依附美國,美國是否會接納中國,並且像支援亞洲小國一樣?

完全不會,你都不是白人談什麼完全接納。請百度WASP。

美國也支援不起中國,無論從人均還是地均算,要達到台灣日本這樣的支援力度就要把美國吸干。美國人民也不會是活雷鋒吧。

3,假設,如果像 @馮力 在題目下所評論的:中國可以通過分裂自己成幾個小國、廢掉國際化中的人民幣、放棄核武器、接受美國的軍事保護甚至駐軍等一系列手段,獲取美國的最終信任的。這麼一來,中國是可以像歐洲或者亞洲的小國那樣依靠美國而發展。
但是,這麼做的話,你真的甘心么??

分裂成幾個小國,這樣美國會讓中國成為歐盟國家現在的現狀(從二戰後的經濟援助,到現在至少是表面上的和平)么?(假設分裂過程中沒有大的破壞,如果俄羅斯還存在,或者假設俄羅斯不再存在,這樣會有不同的結果么?)
中國本身會不會像@姬軒亦 所說,陷入強烈的對外擴張?或者是自己陷入戰亂不斷的深淵等?
(最好不要簡單的用以前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類比,因為時代變化很大,而且出現了美國這個新角色)

中國成為歐盟國家現在的現狀是不可能的,你沒有那樣的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美國也沒有那麼多錢來支援。不管蘇聯在不在,美國是支援不起。

中國可以通過分裂自己成幾個小國,但不是你想怎麼分裂就怎麼分裂,而是像中東或者非洲那樣:

不能按民族劃分,需要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

要把一個產業鏈上的各個工廠分到幾個國家。


要讓國家內資源無法整合,必須通過美元作為貨幣的國際貿易來獲得資源。

4,最後,如果如(3)所述的情況發生了,那麼中國大多數普通民眾的生活會比現在更好么?

看你怎麼定義好不好,有些地區可能會更加民主自由,但有些地區可能就像朝鮮。

不過整體的生活水平和以前比應該會下降。

首先是為了保證地區安全,每個國家都會發展部分武力,總和肯定會超過現在。

然後國家間的人員、資源、產品流通的成本提升(有關稅和美元匯率收割)。

最後就是作為小國對國際上很多礦產石油沒有協議價格,只能用市場價獲得,而那麼多需求一起湧入國際市場的結果就是什麼都會變貴。

@冷哲 非常喜歡你的答案,實在不知道為什麼被刪除。就自己寫了一個,請指教。


1.美國和歐洲文化同源(永遠也不要忽略互相聽得懂的作用);
2.歐洲也是在二戰虧空和蘇聯鐵幕(是否美國渲染有待考證)雙重壓力下當了黃蓋,這在當時對歐美雙方都是各取所需的。經濟上美元中心、軍事上北約兩大制約手段,冷戰消失以後歐洲立馬有了自主訴求成了歐盟(經濟聯盟),使用歐元削弱了美國在經濟方面的影響力,但因為有歐盟東擴和美國壓制俄羅斯的共同訴求,北約卻能繼續存在,足見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3.日韓還有亞洲小國同理可證。
4.民國依靠美國抗日,中蘇交惡後靠攏美國抗蘇,蘇聯解體後拔劍四顧,發現自己已經成了要被抗的那個,長這麼大要有覺悟。
最後,一武大粗三的漢子非要抱大腿求包養,是覺得沒有大腿站不穩,還是覺得自己走路不幸福?


我記得在知乎上看到過這麼一句話 大意是
「縱觀世界近幾十年的歷史,最狼狽為奸的倆國家就是中國和美國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家重視足改?
足球比賽中進了球後真有這麼高興嗎?
「一個讓人民為國去死的國家,就讓它滅亡好了」這句話對嗎?
蘇聯解體是好事還是壞事?
外蒙古有沒有後悔獨立?

TAG:國家 | 發展 | 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