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曼施坦因元帥?


在之前的一個回答中,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麼? - Carlsun 的回答,我已經提到現有的幾個試圖評價曼施坦因元帥的答案普遍存在的、值得商榷的論證誤區:


1. 首先是將道德問題和軍事才能混為一談。曼施坦因有沒有推卸戰敗責任?有。曼施坦因有沒有戰爭罪行?有。曼施坦因有沒有虛報戰功、神化自己?科涅夫說是有的,我們姑且信這位蘇軍元帥的說辭。那麼,即使這三項都成立,能折損他彪炳史冊的軍事才能嗎?畢竟他是一個元帥,不是衛道士、不是哲學家、更不是傳記文學作家,前線戰果而非價值判斷才是評判他的標準。


不分情節、不看數據、站在盟軍道德制高點攻擊德軍將領的說法,和先前盛行的諸如「德軍只是輸給莫斯科的冬天」的德吹口徑性質其實一樣。


2. 其次是找出其他將領的巔峰戰果,與曼施坦因的某次戰役對比,得出結論:曼施坦因不過如此。公認的二戰MVP朱可夫尚且有「火星行動」的慘敗,整個二戰大小數百役,沒有人能做到完全無誤判。說曼施坦因防守作戰不如莫德爾的,不會提莫德爾整個二戰、沒有一場有說服力的進攻戰勝利(在兩人齊頭並進的庫爾斯克、莫德爾五天攻勢就告終結)。說曼施坦因戰局判斷不如古德里安的,不會提古德里安從來沒有像曼施坦因一樣長期擔任大集團軍群總司令,兩個人面對的前線規模是無法相比的。說科涅夫在曼施坦因身上瘋狂刷分的,不會提科涅夫前期西方方面軍的覆滅幾乎讓莫斯科處在失守的邊緣、所謂的「刷分」也是用高昂的代價換取曼施坦因有組織的撤退。


我無意貶低上述幾位將軍,實際上,他們絕對是蘇德戰爭中最優秀的幾位指揮官。我只是想說明:每個人都有巔峰,每個人都有低谷,評價曼施坦因,應該從他的整個二戰生涯著眼,而不是抽出單獨戰例。

--------------------------------------------------------------------------------------------------------------------------------------------


到目前為止,我知乎的全部兩個回答都是曼施坦因的相關問題,說實話,曼施坦因是我非常敬重的德軍將領。我從不否認他的任何錯誤,無論這樣的錯誤是戰爭中的、還是道德上的。

他為第三帝國效力、他是戰犯,他為戰爭罪行付出的區區幾年牢獄之災根本無法償還被侵略國人民的損失。但是在試圖評價曼施坦因的時候,我總是想起他的一句話,那是當有人邀請他加入刺殺希特勒的陣營時他的回答,「普魯士元帥從不叛亂。」你大可以說他懦弱,你也可以說他助紂為虐、你還可以開上帝視角說他把對希特勒的愚忠和愛國主義混為一談。但是透過這句話,我看到的是曼施坦因作為「德國元帥」、或者更本質的說、作為一名「德國士兵」最可敬的一面。無論哪一個國家、無論哪一種主義的戰士,忠誠,總是最令人感懷的品質吧。

庫爾斯克後,德軍敗局已現,曼施坦因在第聶伯河旁的一系列撤退行動,時代周刊的封面用「masterly」這個詞來形容撤退的有組織性,卻也一針見血的說出「but victory i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曼施坦因絕對不是東線的救世主,莫德爾不是,沒有人是、也沒有人能夠是,一個脊梁骨被打斷的軍隊、誰也沒法讓它再從輪椅上站起來。被希特勒解職的時候,曼施坦因說,"當我說我會做一切我可以做的、去保護這塊埋葬了我戰死在東線的兒子的土地時,請相信我。"

我的能力如何、我的立場如何、我的品德如何自有人評判,但此時此刻,我可以說我為這場戰爭、為我的祖國——起碼是我信仰中的祖國,傾盡了我的所有。


--------------------------------------------------------------------------------------------------------------------------------------------


下面言歸正傳,針對曼施坦因說一些我的個人觀點。

先說結論:

德軍最有才華的將領,把握戰機的能力和大局觀在德軍內無出其右,但是相比莫德爾,缺少在絕境中令人信服的戰果。曼施坦因的「曼施坦因計劃」、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足以讓他載入史冊的戰例。在庫爾斯克和後來的第聶伯河的一系列指揮中規中矩,沒有明顯的失誤但也無力挽回東線頹勢。在斯大林格勒對第6集團軍實力的估計是他最大的一次戰局誤判。

性格上,他敢於進言但卻又鮮見違抗元首的意志,對希特勒有不滿但與顛覆希特勒的力量劃清界限。出於對自己「普魯士元帥」身份的高度榮譽感,他為第三帝國傾盡心力。他直接授意了在蘇「焦土政策」的實施,在他的轄區內,對猶太人、蘇軍政委等成組織的屠殺沒有停止,雖沒有證據反映他與這些行動直接相關,但無法否認他犯下了嚴重但有限度的戰爭罪行。

下面按順序,我概括一下曼施坦因的功過:

曼施坦因計劃、塞瓦斯托波爾戰役、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在斯大林格勒的嚴重錯誤、曼施坦因對希特勒的評價


--------------------------------------------------------------------------------------------------------------------------------------------

  • 曼施坦因計劃

沒有一個答主在評價曼施坦因的時候提到這個計劃,但在我看來,這個計劃的成功而非哈爾科夫的反擊戰才是曼施坦因最傑出的一次「表演」,雖然是作為一個參謀軍官而非軍事長官。曼施坦因提出的計劃不僅讓德國短時間擊敗了整個一戰都無法挫敗的法軍,還直接樹立起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某種意義上講,整個蘇德戰爭的爆發,都是以這個計劃的成功為前提的。


進攻法國的「黃色方案」,本來輪不到當時只是A集團軍群參謀長的曼施坦因來制定,事實上,哈爾德和布勞希奇很早就草擬了仿照一戰「斯蒂芬計劃」制定的作戰方案。但是希特勒認為並不可行。原因是該計劃要求在荷蘭和比利時展開圍殲戰,但是進攻北翼完全缺乏突然性,不僅因為循規蹈矩,而且一起意外的德軍飛機失事暴露了這一情報(也有說是德軍故意的障眼法)。

曼施坦因認為如此進攻簡直就是揚長避短,這個計劃完全無視了德軍在裝甲力量上的強大優勢,陷入陣地戰幾乎宣布德軍的敗勢。進攻比利時會把整個德軍南翼暴露給法軍,狹小的地形也不適合圍殲英法主力,戰爭很快就會變成「絞肉機」式的拉鋸戰。

曼施坦因認為,應該出其不意,充分利用德軍裝甲兵的優勢。在誘攻馬奇諾防線的同時,讓裝甲師從布滿森林的阿登山區突進,直至英吉利海峽。突擊的目的是完全切斷法軍和在比利時的聯軍力量之間的聯繫。這個方案非常大膽,大膽到總司令部的哈爾德認為簡直是痴人說夢,而且曼施坦因一個集團軍群的參謀長、制定整個法國作戰的計劃根本就是僭越,因此就把曼施坦因給調離了集團軍群參謀部。但是孰料,希特勒非常欣賞曼施坦因的計劃,1940年2月17日拍板決定執行曼施坦因計劃。5月10日,計劃開始執行,一個月後的6月14日,德國軍隊就開進了巴黎。

曼施坦因的計劃是冒著非常大的風險的,穿越阿登山區的德軍裝甲主力很有可能腹背受敵、蕩然無存。但是二戰剛開始,閃擊戰還沒有被盟軍完全吃透;集中使用裝甲力量的思想、偷襲幾乎不設防的阿登山區著實給還停留在塹壕戰時代的法軍上了一課。若非5月底的敦刻爾克,整個西線的盟軍有生力量幾乎不復存在。

  • 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讓曼施坦因獲得元帥權杖的一戰。這是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亞半島上一系列戰役的統稱。克里米亞半島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威脅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側翼以及保障了蘇聯從高加索不斷獲得石油補充。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在這場戰鬥中體現了攻堅戰的能力。


在陸地兵力不如蘇軍且沒有德國空軍的支持下,戰爭初期,曼施坦因是很掙扎的。但是從9月到11月的戰爭中,曼施坦因仍然佔領了克里米亞半島的大部分地方,除了蘇聯賴以驕傲的要塞:塞瓦斯托波爾。

曼施坦因嘗試了幾次進攻,都沒有攻陷這個要塞,甚至有被反推的危險,斯大林多次命令蘇軍反攻、試圖切斷島上德軍的補給路線。德軍的難度通過這張地圖可窺一斑。

即使從陸地上包圍了塞瓦斯托波爾,它也不是一座孤城,原因是蘇聯的黑海艦隊可以源源不斷的補給這座城市,因此在戰爭的絕大部分時間內,德軍都處於劣勢局面。但是曼施坦因發動的刻赤半島戰役是轉折點。第11集團軍在北翼虛晃一槍、卻在南翼給蘇軍重創,這戰之後,克里米亞半島上的蘇軍主力已經不是對手。

但是大部分軍迷對這場戰役的印象並非是曼施坦因攻堅戰的艱苦,而是在攻擊塞瓦斯托波爾過程中,德軍動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火炮。蘇軍稱炮兵為戰爭之神,對火炮的重視舉世無雙,但在這場戰役中,卻被德國600毫米的「卡爾」臼炮以及更為恐怖的800毫米「多拉」鐵路炮打得鼻青臉腫。德軍的炮火持續了整整5天,接著是殘酷的城市攻防戰,曼施坦因的猛攻讓蘇軍潰退,7月4日,整個要塞落入德軍之手。這是1942年德軍的最大戰果,希特勒當即為曼施坦因升銜,曼施坦因成為元帥。

這場戰爭創造力不如曼施坦因計劃、震撼力不如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可以理解少有人提及。但是這是曼施坦因少有的攻城戰,體現了曼施坦因軍事才能的全面性。日後,曼施坦因常常懷念這段作戰歲月,他稱這段時間,作戰計劃很少受元首或是其他什麼高級別長官的管控,他可以自由執行自己的作戰思想。後來他給希特勒提意見,希望可以依樣成立東線總司令部,找一位信服的將領擔任總司令管理東線,而不是每個東線的作戰命令都要從國防軍總司令部發出或是從元首那裡發出。但是這個想法被希特勒否決了。

  • 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曼施坦因的封神之作。這場戰役不誇張的說,防止了德軍南線在斯大林格勒之後的崩盤。有答主在評價曼施坦因的時候援引了這次戰役,說明哈爾科夫在曼施坦因的軍旅生涯中是有特殊地位的。

曼施坦因對戰機的識別是有目共睹的,其實從後來建議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立刻發動進攻也可以佐證這一點。哈爾科夫一戰更是他大局觀和把握戰機的集中體現。斯大林格勒之後,蘇軍的作戰意志和統帥的樂觀情緒事實上上升到了戰爭開始後的高點。這也直接導致了蘇軍冒進太深的風險。儘管解放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德在政治上意義非凡,但卻把整個側翼暴露給了德軍。曼施坦因膽大心細,在德軍的弱勢局面下,堅決對蘇軍發動反擊。

蘇軍的順風局下,幾乎所有蘇軍將領都認為曼施坦因會撤退,當被反擊時,幾乎是心理上無準備的。1943年2月底的10天左右,曼施坦因部就擊斃了23000名蘇軍。

之前非常勉強同意曼施坦因反擊的希特勒此時心花怒放,他被這樣的戰果折服了。剛離開前線不久的他3月10日就又折返至前線。為了送元首一個禮物,曼施坦因集中所有可以使用的力量,一鼓作氣,重新佔領哈爾科夫,並隨後佔領別爾哥羅德。

從蘇軍角度看,折兵十餘萬,剛剛通過斯大林格勒取得的大片領土瞬間失去,庫爾斯克突出部、三面受敵,整個戰局又極端惡化了。曼施坦因這場戰役貴在突然以及對戰機的判斷,從戰爭藝術和戰果來看,說是他的代表作毫不為過。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認為這場戰役並不傳奇。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的覆滅,幾乎可以說德軍在東線的脊樑被打斷了。我舉個例子吧,已經被對方30分領先的情況下,一個人站起來帶領隊伍打出20:0的小高潮,你跟我講反正最後還是10分輸了的道理,我當然都懂,但是這個20:0的人是不是足以昂首走出球場呢?

  • 斯大林格勒的誤判

曼施坦因的最大誤判。通常認為這個誤判部分成為了葬送第6集團軍的原因。要是一個普通的戰役,那麼都不值一提。但是這是斯大林格勒,這個誤判,釀成的惡果是災難性的。雖然曼施坦因很快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重新建議希特勒,但是希特勒沒有採納,最終第6集團軍覆滅在了斯大林格勒。

1942年11月,蘇軍「天王星」行動。11月23日就包圍了第6集團軍。斯大林格勒在整個1942年幾乎是希特勒的心頭病,他立即命令最器重的曼施坦因率領頓河集團軍群發動「冬季風暴」行動,解救第6集團軍。曼施坦因最初的判斷是,以第6集團軍的補給狀況和兵力、縱不能突圍,守住陣地問題是不大的。因此向希特勒和保盧斯都做出了解救的承諾。希特勒當然非常高興,命令第6集團軍死守住斯大林格勒已經佔領的地區、等待救援。

初期,「冬季風暴」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曼施坦因一度離斯大林格勒只有48公里。但是隨著信息的增多以及曼施坦因對蘇軍強度的了解,他發現自己單側的德軍是無法穿透蘇軍防線的,而且第6集團軍的補給狀況非常差,無法固守斯大林格勒。他向希特勒請求讓第6集團軍放棄斯大林格勒,抓緊向自己的方向突圍。這時候,戈林向希特勒保證,有德意志空軍,每天可以向第6集團軍空投1000噸補給品,油料、食物根本就不成問題。保盧斯則向曼施坦因反映,自己無法突圍,因為坦克油料早已耗盡。希特勒有了戈林的保證,繼續讓保盧斯固守。可是戈林的話證明是大話,最高的一天,空軍只空投了六百多噸的補給,大部分時候,只有一兩百噸,根本無法讓保盧斯固守或反擊。曼施坦因的突擊也被蘇軍的「小土星」行動打斷,曼施坦因知道自己的救援部隊都有可能被合圍,因此選擇了撤軍。第6集團軍此時只能坐以待斃。

曼施坦因先期對第6集團軍的誤判和戈林對德國空軍的誤判,是堅定希特勒「斯大林格勒可以守住」這一觀點的兩個助推器。儘管曼施坦因迅速了解到了戰局做出改變,但是第6集團軍突圍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更何況希特勒已經咬定要堅守,曼施坦因缺少了和元首針鋒相對的魄力,間接葬送了第6集團軍。

  • 對希特勒的評價

很多答主對這部分是最感興趣的,因為他們認為曼施坦因善於將責任推卸到希特勒頭上。我不知道有多少是真正讀過曼施坦因的回憶錄,因為曼施坦因的回憶錄絕對不是一味推卸責任。事實上,曼施坦因對希特勒的很多決策和優勢是承認的。

比如說,曼施坦因形容希特勒對軍事裝備的痴迷和熟悉程度常常讓將軍們汗顏,他對德國經濟部門的了解和運籌在曼施坦因眼裡很是到位。在曼施坦因眼裡,希特勒是個極度有洞察力和說服力的人。希特勒常常在對方開口之前就了解對方的意圖,他的口才讓他在兜售自己的意見時所向披靡,很多前線的指揮官在見他之前愁容滿面、但是離開時信心百倍。希特勒的堅強意志和必勝決心(起碼是表面上展現出的必勝決心)是他作為最高統帥非常關鍵的。

但是曼施坦因指責希特勒的主要是以下兩點。

首先,曼施坦因認為希特勒過多干預軍事決策的細節。曼施坦因並非認為希特勒不該管軍事,只是他認為希特勒應該貫徹普魯士長期以來採用的「任務指揮法」。也就是多進行要達到的戰果這樣性質的布置,而非具體如何執行戰術這樣的指揮。比方說,讓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攻陷塞瓦斯托波爾就是一次「任務指揮」,因為從始至終,希特勒沒有具體干涉過任何如何攻陷塞瓦斯托波爾這樣的細節。而其他時候,尤其是戰爭後期,希特勒出於對戰局的憂慮和對權力的把控,開始深入到戰術層面,關注每一個師、每一個團的部署。

曼施坦因形容這種做法是希特勒一直試圖效法拿破崙,但是實際上,希特勒雖有一定的作戰天才,但是並沒有正規系統的軍事指揮訓練,希特勒奉行非常保守僵化的「寸土不讓」防守戰略,蘇軍在1941年試過這樣的戰略,幾乎讓他們覆滅,可是希特勒在德國處於防禦時,卻仍然這樣死板。因此,他不是拿破崙卻做著拿破崙的事情,不肯把作戰交給優秀的德軍將領。

其次,曼施坦因認為希特勒性格上的缺陷是:樂於傾聽但固執,面對自己抉擇困難的時候,就會拖延決策。曼施坦因說哈爾德和蔡茨勒等參謀總長們,往往要通過幾天的漫長會議才能讓希特勒相信某種觀點。並且每次遇到了敗勢,一個撤退或是增援的命令,往往要通過前線指揮官數次飛返大本營和他爭論才能得到。心態上,希特勒是不願意任何一場失敗的,也不願意丟失一寸佔領的土地,因此每次撤退或者突圍,他在決策時都很掙扎,他的做法就是拖延做決策。這個在戰局瞬息萬遍的東線是致命的,往往第一天只需要一個集團軍就可以達成的救援任務、一周後縱使派去三個集團軍都未必能做到。

讀者大可以說曼施坦因是中傷、是推卸,但是曼施坦因對希特勒的評價中肯與否,我相信通過其他史料,不難得出結論,曼施坦因的大部分觀點絕不是信口開河。希特勒的固執、攬權和貽誤戰機在東線戰場上根本就不少見。


被稱為機動戰大師是沒有問題的,一個基本的歷史事實就是,自從曼施坦因接手南線戰局以來,確實一直是面對著優勢蘇軍的猛攻。在最巔峰的時候,蘇軍動用了全部的6個坦克集團軍、11個近衛集團軍中的8個來對付南方集團軍群,而東線的南部戰線有很多地段又是無遮無掩的大草原,與北線和中央集團軍群的堅固工事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這種逆境,加上南方集團軍群只有50%的補充率(據《失去的勝利》1943年7-12月傷亡40萬,補充20萬),曼施坦因卻能讓德軍戰線始終沒有崩潰。過程中德軍遭到重創的仗當然為數不少,但是卻只有齊克塞口袋一戰遭到殲滅性打擊(末了相當一部分被圍德軍還跑掉了)。正如英國陸軍元帥卡弗的評價:「從頓河草原一路撤退到加利西亞,南方集團軍群仍然能保持基本完整的戰鬥力,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我在戰術角度最欣賞的一個決策是,「魯勉采夫」行動發動後,曼施坦因起初不斷實施裝甲反擊,在紅軍的坦克部隊遭到沉重打擊之後,果斷放棄哈爾科夫,全軍大踏步撤退,這樣紅軍就沒有能力實施太強力的追擊,使得德軍能整齊的撤出。撤過了第聶伯河之後,再依仗天險頑抗,此時紅軍的炮兵和後勤跟不上,又是跨河攻擊,達到了讓對手大量放血的目的,減員達150萬之多(乖乖,150萬啊!幾乎夠西線盟軍全軍覆沒一回了。)

根據《20世紀蘇聯損失》,庫爾斯克戰役製造了蘇軍戰爭中最大的坦克損失數戰役(6000多輛),第聶伯河戰役又製造了蘇軍戰爭中最大的人員損失數戰役(坦克損失數第二),可以說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已經盡其所能的消耗蘇軍的有生力量了,這樣仍然節節敗退,只能說德國是大勢已去。

相關數據:

戰役名 蘇軍永久性損失 蘇軍總計減員(含疾病) 蘇軍坦克損失

庫爾斯克戰役(含中部戰線) 25.4萬 86.3萬 6064輛

頓巴斯進攻戰役 6.6萬 27.3萬

切爾尼戈夫-波爾塔瓦進攻戰役 10.2萬 42.7萬

第聶伯河下游進攻戰役 17.3萬 75.4萬

布克林進攻戰役 0.6萬 2.7萬

柳捷日進攻戰役 2.4萬 8.5萬

基輔進攻戰役 0.6萬 3.0萬

基輔防禦戰役 2.6萬 8.7萬 整個第聶伯河會戰損失約5000多輛

右岸烏克蘭戰役 27.0萬 110.9萬 4666輛

對於曼施坦因的評價,其實有點像對拿破崙的評價。知乎另外一個帖子有人說了,對拿破崙時代其它將領,都是盡量找亮點,而對於拿破崙則是儘可能拿著放大鏡找他的黑點。而且拿破崙也不是沒有過慘敗,比如說入侵俄國葬送50萬大軍是怎麼也洗不掉的。很多人也說,如果你給威靈頓50萬人、給庫圖佐夫50萬人,他們應該也能做的更多,乃至橫掃歐洲。但是即便如此,法國革命戰爭過了很多年之後,拿破崙仍然被各大名將和軍事權威公認為時代的第一位。曼施坦因就是這樣一個,起初有點被神化,盛名之下(他和朱可夫曾經被人比作楊威利和萊因哈特),被人拿著放大鏡找他的過失的將領,但即便如此,戰後過了幾十年,各軍將領、名宿和西方各大戰史研究仍然給予了他相當高的評價,我不認為是我國網民幾句話就可以扭轉這種評價的。


低階德棍隆美爾

中階德棍曼不群

高階德棍被揍了


對當事人總體的評斷,我不是專門的歷史學家對其有極其嚴謹的學術考證,但即使是學術成果也有許多爭議。那麼我的回答依據無非是維基百科和他本人的自傳《失去的勝利》,我比較喜歡對事件客觀的陳訴而不是熱衷於帶情緒化的議論。


從他自己撰寫的傳記來看,以還原人的心理的方式,在篇幅上他對關於功績方面有三件事敘述最為縝密和詳細:攻擊波蘭和鐮刀計劃以及塞瓦斯波托爾戰役。前兩者可以淋漓盡致體現德國參謀部人士的專業素養:對於我們這些外行來說他們軍人行動處理問題的依據原則是什麼,戰略構想的實施的生態基礎又是什麼。展現極其嚴密的邏輯論證和富有大膽建設性猜想(如進攻主力的布置在阿登山區,對波蘭當局的戰略性應對方式是保住主力爭取時間而不是堅守陣地等著被合圍),我曾不只一次對著地圖按照曼施坦因的敘述進行思考,在他的計劃和原來的計劃對比中我深深的感覺到一種美,一種藝術上的美感,給人的情緒帶來很積極的振奮作用,對縝密思維剖析更加是一種生理上的享受,這也是令人著迷的地方。而後者這相對是戰術上的軍隊布置和運用,曼施坦因應此獲得了人生的殊榮,拿到了元帥權杖。


總而言之曼施坦因的以上幾點已經向我們展示了他過人的軍事才能和專業素養。那麼按我們評價一個人的習慣的總體原則是功過是非。 他的功我已經講過那麼他的非呢?我覺得以我的知識水平還是沒資格也沒能力下專斷但我想我還是可以以我個人的角度提供我的一點思考,從側面去提供一種參考。 以時間和戰略主動性的維度,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後的軍事行動是以防禦為總體綱領。按戰爭論的桌子克勞塞維茨的說法防禦是比進攻更強的作戰形式,且防禦並不是單純靜態的是根據需要也可以轉守為攻的。從曼施坦因自己的論述很明顯這也是他自己的想法,他的目的是在防禦的基本框架下,進行機動防禦以靈活的地域空間為平台利用德軍軍人素質和戰術的靈活性拉長敵人的戰線以反突擊的形式抵消蘇聯人物質上的優勢,最後積小勝為大勝來達成對蘇聯人的軍事均勢。 在這一原則指導下所孕育的果實就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曼施坦因成功的穩定了戰線,這個戰役也被許多支持者所稱頌。那麼為什麼後期曼施坦因按這個戰略原則再也沒什麼有比肩前面的戰績呢。我可以提供一個大膽的猜想:形勢變了。

讓我們看看曼施坦因後期軍事思想的具體化的結果就是哈爾科夫反手一擊,通俗話說就是我不斷退退退,讓你以為我被打怕了,讓你相信以偏小的體量也可以把我吃下,可是你不知道我在道上已經慢慢招呼我的弟兄就等著你孤零零的快接近我,老子打不贏你所有人打落單的你還不成問題嗎(局部優勢)?老子反手就一棒打爆你的狗頭看你敢不敢囂張。毫無疑問給戰略要成功必須要具備相對要素:一、 空間的廣闊性提供機動作戰的基礎;二、 敵人偏小體量的冒進才能給德國局部集中作戰兵力形成局部優勢的機會;三、具有足夠且保持基本作戰能力的裝甲兵力和物質基礎。 很明顯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得以成功基本上達到上述要求,但是為什麼哈爾科夫戰役為什麼以曼施坦因這麼善於進攻和把握機會的將領沒有繼續擴大戰果的總體原因是第三條件的不足,這也是最致命的。巧婦無良米之炊就是這個意思。任何的構想都要有相應的物質基礎才可以藉助平台充分發揮它的威力。那麼這也可以說曼施坦因的後期的不利主要是他得以成果的戰略平衡被打破了。

我上面提到的三要素是以第三個最為基本是主要矛盾,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第一第二要素也招到破壞。具體體現為蘇聯以優勢的物質力量為後盾齊頭並進使曼施坦因擊打局部敵人的戰略優勢逐漸喪失使德軍只得不斷後退,而不斷後退又同時使得曼的空間優勢也不斷失去,機動防禦的發揮平台也逐漸萎縮,更不用提德國突擊力量衰減。從根本意義來說這是第三要素缺乏的惡性循環。 曼再想重現哈爾科夫的輝煌從原則上說是不可能的。也並不是他的方法錯誤,只是他的方法已經越來越對應不了那個時。要知道庫爾斯克戰役後雙方都需要休整但佔有優勢的蘇聯雖暫時無力發動齊頭並進的全面攻擊但局部攻擊還是可以而且德國尚存有一定攻擊力量這個時間段曼施坦因的行動的合理性不可否認 但雖著時間的推進德國陷入了兩線作戰,德國再也無法擔負曼施坦因那麼大的物質消耗式的攻擊作戰。希特勒再怎麼像曼施坦因說的不堪,可以清醒的意識到當較為平緩的撤退變為機動的大撤,對士氣的影響有多大,納粹帝國很有可能因此更早滅亡。可以大膽的假設曼施坦因的作戰方式在大廈將傾的德國已經越來

越脫離了實際,他太過醉心於自己的戰爭藝術了。應該說此時的莫德爾更比他實際,更認識到當前德軍的愈發惡化嚴峻形勢是越禁不起折騰,越折騰死得越快。 如何評價曼施坦因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評價,但通過讀他的書我認識到什麼叫高水準的縝密思路和邏輯思維,什麼叫人紙面上的理論水平和實際實踐能力並不矛盾,謀定而後動是怎麼樣的魄力……這一切的一切我難道不要感謝他嗎?


剛打完人機的青銅三是沒有能力批評王者局敗方的操作的


科涅夫回憶錄的別名叫《曼不群是德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將領。大家快來看我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從他身上刷分。至於莫德爾,他是個人渣,大家不要提他好不好》。

老曼43年秋冬拿著德國最強的集群,最多的補給,卻輸的最慘,失地千里不說了,交換比也非常難看。反觀當時中線,面對最強的蘇軍(沒錯,蘇軍一向莫斯科軸線軍力最強),打出很好的交換比。德軍防禦戰時一向是以少打多,處處如此。但南線,是兵力比,坦克比最接近的地方。結果曼不群被老瓦,老科,老羅輪流刷分。庫爾斯克蘇軍的反攻,北線碰上莫德爾,損失45萬,蘇德損失比4:1。南線痛打曼不群,損失25萬,蘇德損失比是3:2。基本上,蘇軍把曼不群當刷分器了。

東線戰績如何,有一堆數據支撐。 不刷數據,刷情懷,刷文學作品。只好呵呵了。


可以看看他的回憶錄,《如果聽我的話勝利是肯定的,如果失敗了那肯定是元首的鍋,還有那幫豬隊友都去死》。


好像三突子是他提出的?


"閃擊伯爵"曼施坦因,二戰德軍三大名將之一,大兵團作戰的傑出指揮者,如果沒有他在東線的高超軍事才能,第三帝國的滅亡至少提前一至兩年,個人認為他軍事生涯中最傑出的一筆便是列入無數軍校教材的哈爾科夫反擊戰,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在那種逆境下能取得如此戰果實著實讓人嘆服。


個人覺得是個天才的設計者,應該去當參謀長而不是軍事主官的。所以前期打得還可以,後來那種嚴峻條件下表現不如莫德爾也是情理之中。
黃色方案是個很好的東西,在列寧格勒方向也不錯,但是塞瓦斯托波爾打的算是無名小卒吧?坐鎮塞瓦斯托波爾的彼得羅夫到最後也不過是個大將,刻赤進攻對面的最高統帥部代表叫梅赫利斯,而且坐享制空權優勢,紅軍基本沒有穩定的後勤,為了補給黑海艦隊送了N多人頭。這一丈怎麼著都不應該失手,那可是紅軍南線已經基本崩潰的時代。。。。。。
然後又被拉到列寧格勒,這個算元首犯渾不說。。。。。。。
然後就斯大林格勒了,外面的懵逼,裡面的傻逼,然後有個胖子再吹逼,簡直就是欽定的藥丸,那真是神仙也救不回來,何況一個曼不群。而且很大程度上土星沒有實現的原因是蘇軍基層指揮員和士兵素質的低下,不然別說第六集團軍了,A集團軍群和來解圍的一個也跑不了。
然後就是哈反了,絕對數字來看不算大仗,蘇軍損失不到十萬,本來就已經是疲憊之師,無論挨不挨這一悶棍都會停下來,戰術表現不錯,與大局無補,而且最重要的是蘇軍基本沒被放多少血,雖然局面一度嚴峻但是最終在別爾哥羅德收攏防線,形成對峙。
接著就是庫爾斯克了,個人以為從此開始曼不群各種犯渾,對庫爾斯克弧形地帶嚴陣以待準備了幾個月的蘇軍發起進攻(朱可夫友情評論:德國人很熟悉鉗形攻勢,但也就會鉗形攻勢)是個人都知道德國人要打過來了。然後在鉗子崩了一半的情況下(莫德爾同志表示這鍋我不背,我本來就是拒絕的)還要繼續進攻,認為這是失去的勝利(草原方面軍表示我們幾十萬人被你無視了?)講道理,沃羅涅日方面軍表現確實不如中央方面軍,防線被突破最深,損失最大,這鍋瓦圖京絕對跑不了,華西列夫斯基也得擔點領導責任(畢竟坐鎮南線的最高統帥部代表,雖然43年統帥部代表一般不直接插手指揮以免方面軍司令員們不滿)直到7月12日朱可夫駕到。而且普羅霍羅夫卡5GTA以慘重的代價卻收效不大(這幾年推翻了蘇聯的神話又開始吹德國的神話,呵呵)但是這一切相比於曼不群要靠自己—南方集團軍群自己的力量敲掉蘇聯兩個方面軍的腦洞,都差遠了。。。。。。然後我們對比一下庫圖佐夫行動蘇聯人被莫德爾打了個灰頭土臉而魯緬采夫行動老曼一路後退。。。。。。不多說了。
然後第聶伯河會戰,蘇聯人以慘重的代價突破第聶伯河天險,奪下烏克蘭成功續命。而德國徹底失去了最後的希望。判錯蘇軍進攻要點這個他跑不了。更不用說科爾遜口袋本來負責解圍的曼不群先是怎麼也沒能堵上口子(斷了蘇軍一個坦克軍後路,然後人家直接往前開,把包圍圈圍上了)然後是怎麼也沒撕開口子,被圍部隊自己跑出來了。這算什麼事兒啊。。。。。。
就後期的表現而言,曼不群克萊斯特等人被莫德爾他們取代很正常,只是有個叫布施的傢伙居然還在一線。。。。。。
而且,後期一直拿著兵力裝備大頭的就是老曼啊,打成這樣誰第一反應都是這貨是個廢物吧?直觀對比中央集團軍群一直固守白俄羅斯地區直道巴格拉季昂被一鍋端,然而被一鍋端原因也有一部分是烏克蘭被端了不得不把裝甲部隊拉到北烏克蘭集團軍群,繞了一圈曼不群依然跑不了。


如果當時是蘇聯級閃擊德國估計用不了三個月德國就要滅亡


兩個元帥,曼施坦因和莫德爾,正好做對比。相對來說,曼施坦因更擅長進攻而莫德爾更擅長防守。曼施坦因更得到司令部參謀們和直接下級的崇拜,而莫德爾更得到基層士兵的擁戴。


曼不群2333
另外題主我認為你把你的回答放到題目說明裡面而非自問自答會更好


先說結論:魯登道夫之後德軍最優秀的統帥,二戰中最出色的陸戰指揮官,戰術大師,天才參謀長。
案例:鐮刀計劃這個其實不值得吹,因為當時曼就是提了個建議,當這個建議和其他成千上萬個建議一起擺在桌面上時,好像採納建議的人更值得吹一下。
克里米亞戰役是20世紀最傑出的攻堅戰之一,前有堅城後有大海,兵力只有對方1/3,這比42年打斯大林格勒困難多了。除了用的時間稍微長了一點,其他方面可以說是教科書一樣的戰例。
42年夏天被調到列寧格勒實施北極光計劃,我覺得這個計劃是攻打列寧格勒的最好方案。沒來得及實施就在11月被調到南方前線指揮預備隊的救援行動,他到前線時對面攻勢已經開始了8天,前線德軍被包圍了6天,預備隊還在各地開去前線的火車上。
蘇聯在戰爭開始後就開始全面動員,德國卻一直裝逼裝大爺,結果43年蘇軍人力物力全面超過德軍,從庫爾斯克到第聶伯河再到喀爾巴阡山的一系列戰役那就是怎麼打怎麼輸,蘇軍是德軍5倍而且補充率也倍之。結果蘇軍越打越多。德軍44年才開始全面動員,蘇聯45年人力資源也開始見紅了,但那時大局已定,無可挽回。
具體到1943年的秋季戰役和44年春季戰役,曼斯坦因面對兵力5倍於己的九頭怪物,雖然節節敗退但軍團戰鬥力保存完好,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在42年時,德軍上下仍把他看做一個後輩軍官,44年時整個德軍東線軍官都成了他的粉絲,這還是在一敗再敗的情況下。
所以曼斯坦因和魯登道夫很相似,如果1914年德軍總參謀長是魯登道夫而不是小毛奇,戰爭可能在1914年就結束了。
至於曼斯坦因的回憶錄,不客氣地說,那是一本垃圾,沒有任何價值。賣5毛錢我都嫌多。中學時花3塊錢買過一本盜版的後來送人了。


事前劉備,事後諸葛亮


感覺大家都是行家啊!這麼複雜的戰史都能講成段子和相聲(PS:科涅夫是我心中唯一可以媲美曼詩婷的蘇聯元帥,其次是羅帥哥,至於瓦圖京,朱可夫之輩,真心技不如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比較落後?
為什麼俄羅斯不用AK47,而是用AK12?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類似歐洲的全身板甲?
《韓信破趙之戰》中有一句是「右倍山陵,前左水澤」,為什麼要右靠山呢?左靠山不行嗎。?
美援助大批導彈為何落入敵人手中?

TAG:軍事 | 名將 |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