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3 年上映的電影,哪一部可以進影史?為什麼?

全球範圍


你們太高估了《富春山居圖》的影響力了,比爛,他爛不過烏維鮑爾和快樂到家;比賺錢,他還賺不過同樣很爛的《超級戰艦》和《地心遊記》;關鍵是,這片其實是虧的。

一部虧本的,沒有現象級票房的,爛的不夠出彩的破片兒;難道真的要進搞笑電影史才行?


說回正題:
這一年的電影中,《地心引力》當之無愧能夠躋身影史。因為他用僅僅一億美金的製作成本和與之完全不相稱的劃時代的技術應用,告訴人們,電影原來還可以這麼拍。單是這一點,就足夠了。若干年後,他在電影史上的地位可能可以與《阿凡達》、《侏羅紀公園》亦或者《大白鯊》等經典電影並肩。

這一年,好萊塢電影中並其他沒有真正舉足輕重的現象級票房作品。倒是口碑方面,《華爾街之狼》在被奧斯卡評審口誅筆伐的同時,在影評人圈裡獲得的確實極端兩極化的評價,同時,在眼下(2014年1月15日)的IMDB榜單上,高居第51位。是迄今2013年上映電影中排位最高的作品。由於還沒有看過成片,不多做評論。

至於中國影壇。《一代宗師》是一部被普通觀眾嚴重低估的電影。當然,若是他能進入,那一定是得和王家衛先生的其他電影一起。原本《天註定》真的按計划上映,可以期待的是對於審查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BUT!!……

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提《小時代》系列,對於中國電影行業而言,這部電影的參照意義遠遠大過《富春》,該電影的意義在於告訴電影人,其實你只要最大程度滿足人口中極小一部分人群的需求,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昨天有一題關於互聯網思維在電影行業的運用問題。什麼是互聯網思維,至少其中一部分正是「為用戶量身定製,快速迭代式的更新產品,利用好UGC和用戶間傳播的渠道進行產品行銷。」雖然四老闆無意識的,但其實正是一種很「時髦」的電影投資、製作和行銷方式,導致了小時代的成功。從這一點而言,小時代可能會作為中國電影產業史的特殊投資和營銷案例,為人所銘記。

以上,感謝陳小惜在知乎的第一個提問和寶貴邀請。

(我在知乎上第一個提問就無人問津慘很多了。T_T)


若干年後,一些中國電影史料研究論文會這麼寫到:


「正如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電影機和放映機的發明,電影經歷了修辭學和技術革新上的一次又一次演進。互聯網大潮猶如再一次的工業革命,不僅改變了全世界,也改變了電影的形態。電影最初作為一種主觀的藝術形態,在今天因為互聯網改變了原本的表達理念和生產制度。我們生活在一個特徵化的智能時代,因為你的特徵,電影會隨時為你做出改變,並精準地出現在你的身邊,每個普通人都可以享受訂製的觀影體驗。


不管是否被過譽和真正事實如何,國內有資料可查的第一部被冠以「互聯網產品思維」的電影是作家郭敬明的電影處女作《小時代》系列。這部電影所服務的人群是當時觀影的核心人群,是專為年齡21歲左右的年輕人群定製的青春偶像類型電影,這批人群中有大部分是《小時代》著作的忠實粉絲,常年累計下來的狂熱好奇的公眾情感使得郭敬明成為「小時代」國度里的國王,而這種瘋狂的擁泵也成了電影拍攝的基礎。在電影拍攝完成後,這部電影的發行方以互聯網大數據為調研基礎做出的精準定位與營銷,引爆了票房奇蹟,使得《小時代》成為2013年度中國現象級電影。但作為電影界在互聯網大潮下一次試水,《小時代》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因為觀影體驗不佳,《小時代》的口碑和票房水平背道而馳。所以在隨後的《小時代3、4、5》中,製片方配備大量人員實時輿情監測,及時提取用戶要求轉化為電影內容,力求達到最佳觀影體驗,這使得《小時代》系列電影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生命力最長的系列電影,而它也成為運用互聯網產品思維拍攝電影的最早的案例。」(這是往好里寫的版本)


又過了幾年,知乎上出現了這麼一個問題:「你覺得哪些記入電影史的電影被過譽了?」


匿名用戶:當然是《小時代》啊,爛片爛成了一個系列,還被稱為互聯網時代的電影革命,呸!是個作家就想把自己的作品拍成電影,郭四娘也是這麼想的,他懂什麼互聯網產品?才不管你什麼用戶體驗不體驗,只是碰上了那個時候,碰上了樂視和張昭,被張昭抓來當成大噴特噴互聯網電影理念的工具,樂視怎麼不抓《我想和你好好的》做典型呢?因為只有《小時代》賺到錢了,這幫孫子全貼上去說是因為自己的功勞,無意間倒成全了郭四娘!


看到《富春》了,稍微考慮一下,50年後,按這種低標準,一本世界電影史該有多厚(現在已經是動輒600.700頁的大部頭了)?影史是不是該充斥著《暮光之城》《變形金剛3》?

以下認真回答。

我們首先得有一個認識:有能力寫整部影史的學者,只可能是電影研究知識分子的趣味,在編撰的影史里也會表現出來那個特定人群的品味。而2012年1000多位歐美影評人、電影研究學者、電影導演參與的《視與聽》影史最佳評選大概是最能體現這個圈子趣味的榜單了。很遺憾,這個視角是歐美視角,而且這個圈子對商業大片不太感興趣。近20年數字電影的視效革命在一本影史里可能只是簡短的一章節。

回到《視與聽》2012那次評選,2010年以後入選的電影《生命之樹》《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是金棕櫚大獎獲得者,《都靈之馬》是大師貝拉塔爾封鏡之作,形式非常新。
而從為數不多的(13部)新千年以後入選的真人電影我們可以看出一下規律

1.歐洲三大電影節獲重要獎項對入史概率有極大加成:
《花樣年華》(戛納最佳男演員)
《穆赫蘭道》(戛納最佳導演)
《一一》(戛納最佳導演)
《熱帶疾病》(戛納評委會大獎)
《隱藏攝像機》(戛納最佳導演)
《白絲帶》(金棕櫚)
《生命之樹》(金棕櫚)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金棕櫚)

2.重要導演的突破性的作品或封鏡之作入史概率極大:
《花樣年華》《穆赫蘭道》《一一》《都靈之馬》《生命之樹》


3.非歐美髮達地區拍攝的在歐美引起廣泛關注的電影入史概率極大:
《花樣年華》《一一》《鐵西區》《熱帶疾病》《無醫可靠》《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根據以上這些規律,那麼2013年我認為有一定概率入史的電影可以有以下十部:
1.《阿黛爾的生活》柯西胥 符合規律1
2.《赫利》伊斯卡拉特 符合規律1
3.《天註定》賈樟柯 符合規律1 3
4.《華爾街之狼》斯科塞斯 符合2
5.《絕美之城》索倫蒂諾 符合2
6.《天堂:希望》尤里西·塞德爾 符合2
7.《一代宗師》王家衛 符合2 3
8.《歷史的終結》 符合3
9.《郊遊》蔡明亮 符合2 3
10.《起風了》宮崎駿 符合規律2

特別提及 紀錄片《殺戮演繹》《殘缺影像》

以編史學者的閱片量和學識,要說明同一個問題能想到的電影可能有數十部,但他們會傾向於選擇形式感更強的作品,大師導演的作品,甚至頗為「高貴冷艷」的作品。


一代宗師吧,整部片子給人一種被時間打磨的古劍的感覺~


Before Midnight
愛在午夜降臨時,又名午夜之前
2013.9.9上映

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Before Midnight這三部片子橫跨了十八年,十八年,導演、男主角、女主角都還在。倘若十九年前就看了第一部,十年前又看了第二部,去年又看了第三部……不知道怎麼形容這樣的情感,大概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地心引力》毫無疑問會被載入史冊。
它成就了一種視線運動與變化的新方式——從本質上說它是由動畫的手段獲得的。

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見 @yolfilm 的一篇回答:
如何評價電影《地心引力》(Gravity)?


國外的給,地心引力
國內的給,一代宗師


《悲慘世界》


那個富春山居圖,忘了在哪看到一下花絮就沒有了一點想看的慾望。
就是那個片名幾個字那段標題


《一代宗師》,光是去影院就看了五遍


一代宗師 :每一次看完這個片子都會有新的感覺,而且是一部可以讓你安靜看下去的電影
無人區:國產片里為數不多的可以對人性刻畫的如此深刻的片子


華語片我覺得是《一代宗師》,這部電影我去電影院看了兩次,外國電影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


我覺得沃卓斯基姐弟的《雲圖》完全是2013年最大的亮點,無論是結構、一人多角的嘗試、音樂還是影片所傳達的世界觀,都是值得影史所銘記的。


《富春山居圖》。
開啟了負面營銷也能取得好票房的局面,可謂電影負面營銷始祖,很難見到一部口碑那麼差,但票房卻那麼好的電影。以往評論一部電影的好壞,票房往往是一個重要標準,但富春山居圖打破了這個常規,完全在影史上划上了濃重的一筆。


世界影史:地心引力--創新性的拍攝技術
     霍比特人 -- 首次採用XX幀技術
中國影史:無人區 -- 首部西部公路片, 寧浩又一巔峰之作


《全民目擊》,好看,非常好看,沒有預想中那麼叫座。

導演把一個親情故事放在天朝,做了適當調整,有YY(比如直播),有針砭時弊,有多線程敘事,最終的結尾,也是恰到好處,戛然而止,留下無儘可能。

所有人員(包括大牌)的戲份安排的很好,沒有因為是大牌就增加無謂戲份,該詳細的詳細,該忽略的忽略,該放置的放置,所有處理,只為電影本身服務。

這部電影,應該是2013年國內最好看最賣座的電影,沒有之一,可惜,很多人沒有去看。

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在於,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結束之前,你絕對猜不到兇手是誰!!僅僅這一點,就足以在天朝懸疑電影上寫下濃重的一筆。它留下的可以討論的話題也很多,也就是影響不僅僅是電影本身。


無人區啊


《特殊身份》
《十放》評價的好:這東西已經不能稱之為「電影」了,它根本配不上「電影」這兩個字


既然你們都說了《地心引力》,我就說差半個量級的《環太平洋》好了。具體理由,參見如何評價《環太平洋》(Pacific Rim)的特效?


《地心引力》
因為得了金球最佳導演獎,妥妥地寫進世界電影史。

當然,這是我看過的,這題的答案還包括大把我沒看過的其它金球、奧斯卡大獎得主。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影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