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有的顯微鏡成像是倒立放大,為什麼不使像正立呢?
光學,物理學
------------------更新答案-------------------
感謝@jyo gan@陳浩
首先糾正題主幾個錯誤:
凸透鏡做放大鏡用,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虛像;
凸透鏡做成像用(相機/顯微鏡),成的是倒立、放大或縮小的實像。
凸透鏡成像原理
然後普通光學顯微鏡光路如下:
光學顯微鏡
忽略camera部分,物鏡所成像為中間像,目鏡一般都是當作放大鏡用的,人眼看到的是經目鏡放大後的虛像(virtual image)。總體來說,顯微鏡成倒立像。
某些顯微鏡,內部加裝了一組稜鏡(圖上的 prisms),將成像翻轉。圖為 Olympus BH2 系列光路圖。
經過稜鏡組調整的是眼睛觀測的光路,而相機的光路則不需調整。
Olympus Microscopy Resource Center
稜鏡組通常是兩個 普羅稜鏡 的組合:
更多稜鏡種類見這裡:Olympus Microscopy Resource Center解剖鏡也常常使用這種構造。
Nikon MicroscopyU
@金晨羽 之前 搞錯了。
她給的光路圖中,目鏡(從左往右數第三片)就是起放大作用,得到的結果是倒立的虛像(圖中標註 virtual image)。
然後是 camera 的鏡片(從左往右數第四片)完成另一次翻轉,得到的結果是正立的實像(圖中標註 image plane)。
至少對於結構簡單的學生用顯微鏡,camera 部分就是眼球,顯微鏡部分到目鏡為止,因此確實看到的是倒立虛像。
修改後,我們看到對於科研機構用的高級顯微鏡,這早已不是個問題了,解決方法之一是兩個稜鏡組合,即最後一幅圖中放大的 image inverting prism systems。
不是「為什麼不能」,是「為什麼要」?
顯微鏡和天文望遠鏡都是成的倒像,因為和單反相機的五稜鏡取景器不一樣,看天體和細胞結構是無所謂成像的正與倒的。而增加光路的複雜性會增加額外的成本,降低成像質量。比如說天文望遠鏡為了觀察高仰角的目標或地面景物,可以加一個90度轉向稜鏡或反射鏡,成一個上下正立而左右顛倒的像(要完全正像還要再加一個),為此光線要多穿過兩個空氣/玻璃界面或一個反射面,損失百分之幾的強度,產生微弱的重影影響成像,這些面和連接件的加工誤差也會疊加到系統誤差里去。望遠鏡為了看地面或者讓觀測者脖子不難受有時還有必要加一個,顯微鏡是何苦呢?
我覺得大家都已經回答的很好了,就簡單從cost control工業角度談談為什麼沒必要把。一個光學系統設計初稿出來優化完善之後,老闆第一個要問的問題就是能不能用更少的稜鏡達到同樣的成像效果。多一個或者一組稜鏡不光是鏡子本身的製造成本還有之後機械組裝的人工成本以及誤差控制成本,經驗老到的光學設計師看一眼參數要求就能夠知道這個系統需要五片還是六片稜鏡就足夠,沒有人會在意正像還是倒像,因為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顯微鏡的成像質量和解析度。設計都是越精簡越省錢。沒有人會願意多花很多錢只為了成正像,如果真有這種土豪存在,我也就呵呵了。。。。
我猜樓主是希望能夠「正常」地移動載玻片,而不是現在這樣的反方向操作。但是添加一個稜鏡之後,光會被吸收掉一些,為了照顧某些細節,光路也得重新設計。所以不是設計師沒有想到,而是覺得不值當,不如人們習慣「反方向」操作。謝謝
沒必要啊,顯微鏡成像物體一般沒有正反的分別
知乎有個很不好的慣例,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非要巴拉巴拉引經據典的羅列一堆毫無必要的內容,題主的問題一兩句話就能回答。首先肯定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都是可以做成正像的,但是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的大多都是昏暗微小的東西,引入矯正鏡片後,會損失圖像細節和亮度,得不償失。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望遠鏡都是圓的,而不是其他形狀的?
※可見光攝像機是否通過簡單的轉換可以變成近紅外攝像機?
※定焦鏡頭的對焦原理?
※選購天文望遠鏡,預算 2000,便攜,星特朗幾款不知道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