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真的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么?


如果定義是這樣的:
和別人不一樣——孤獨
和別人一樣——庸俗

那麼人確實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但是如果定義是這樣的:
和其它所有人都不一樣——孤獨
和大多數人一樣——庸俗

那麼這中間似乎還有一種可能:
和大多數人不一樣,但是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我稱這種人為「獨特」。


不是的。雖說「高處不勝寒」,但其實高雅與合群並不矛盾。
你要知道,人是矛盾的,複雜的。高雅的人也可以低俗。所有人都是立體的,有多個方面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扁平化就是指塑造的人物只有單一的慾望,沒有矛盾。
一次,我驚奇地發現一位我覺得很俗的同學在看《蘇菲的世界》。後來跟他談心時,我問他,為什麼有人可以同時保持高雅和低俗,能聊悖論的人竟然會喜歡德國Boy。他告訴我,人是複雜的,做人就像演戲。在社交過程中,人會像戴著面具,隨著對象的不同而換不同的面具,呈現出不同的性格和特點。
我這才想起在《99.9%都是假設》中看到類似的觀點,作者把它叫做人格。後來,我又了解到心理學上早就有這套理論了——榮格的「人格面具」persona。
在需要庸俗時,就庸俗,顯得很合群;當想高雅時,就高雅,就顯得孤獨。有何不可?
Ps.脫離上下文談理解的都是耍流氓。真的想理解叔本華什麼意思的請看 http://m.douban.com/note/214898382/?session=bcd71205


扯淡。我承認有一部分人,看起來像是「為了不庸俗寧願孤獨」,但你們不覺得根本原因是個性使然么?

叔本華的個人經歷就可以很好地證明這點。他還說過一句話:「人生就像是一個鐘擺,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擺動。」然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人生雖然有許多無聊和痛苦,但是總的還是精彩而充實。盡信叔,不如無叔。

性格這個東西很奇妙。榮格有職業性格測試MBTI,信度、效度很高,常模不清楚但是應該不錯,相對於「九型人格」什麼的實在是很科學。當然量表不可避免有一些局限性,但是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主要的四個維度「能量、關注、決定、組織」中能量緯度的I-E一般被認為相對內向的人格。但「內向」這個形容詞極其不準確,這一項在量表中的體現是「你傾向於從哪裡獲得能量?」。I-E型也能夠自如地與人交往,但獨處或許更舒服一些。有的人不願與人交往,寧願一個人窩在角落裡獨處,這不是缺點而是特點。一個廢寢忘食做數學研究的人孤獨嗎?或許孤獨,但更舒服更快樂。

我提到這個是想表達,孤獨是用來詮釋主觀感受的辭彙。絕大多數人的孤獨,只是普通的社交需求而已。這種孤獨不庸俗嗎?

所以,庸俗和不庸俗也是帶有極強主觀色彩的辭彙。更多時候,它們存在於噁心的鄙視鏈中。

至於大多數人的孤獨,即所謂的社交需求,無非是對現有圈子的不滿。空間是做圈子、微信是做圈子、微博是做圈子,甚至知乎本質上也是做圈子。包括什麼陌陌來往秘密,不過是在如何做更好的圈子上創新。我想未來最好的應用,一定是能最好地解決社交需求的應用。它能網羅龐多的人,朋友同事網友陌生人;也能最大程度地把這些人分類處理,朋友圈同事圈網友圈話題圈;還能讓用戶在信息發布和交流中遊刃有餘而不心累,去什麼圈子發什麼交流什麼。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像道二選一的題目,其實本質上說,還是沒有能夠滿足所有人需求的圈子而已。當初百度知道魚龍混雜,非常多的人渴望有一個乾淨純粹優質的交流平台,於是彙集到知乎。後來開放註冊,越來越多有這種需求的人湧入,用戶數就足以證明需求之大。數學研究在大眾看來不庸俗對吧?或許,數學家們不用再「孤獨」地窩在象牙塔里,因為信息時代到來了。哪怕是小人數、小範圍的社交需求,只要它存在,我相信一定會得到良好的解決。


能說出來的孤獨我覺得都不值得一提

記得上次有位朋友見我面色難過,問我是不是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要不要說出來聽聽。我只說了一句:還好。然後就不了了之。現在回想,我想自己的性格。正如上次他所說的一樣:我從來都是一個不太喜歡向人傾吐煩心事的人。正是這樣,不是因為不相信誰,而是因為覺得自己能夠承受的孤獨或者落魄,就自己承受好了。


在我看來,其實,很多事就是這樣。就算你內心有再多的不如意,也沒必要絮絮叨叨個不停,非得整的跟全世界都得去理解你的不開心一樣。你的不如意,在別人看來可能只是無病呻吟。雖然一時的宣洩可能可以讓人心裡覺得舒坦,但關鍵時刻能夠拉自己一把的其實也只有自己。人煩躁不安的時候,或許正是該靜下心來跟心靈對對話的時候,讓心靈在平靜中的對待內心的狂躁。因為當我們帶著消極情緒去思考某件讓我們煩擾的事情的時候結果肯定也只會是消極的。


因為當我們在自己覺得孤獨的時候,通常更容易懷舊感受和品味過去,而在這個時候,總是容易想起,曾經讓你覺得失落的事物,心情自然也就隨之降到了冰點,悲傷的,揮不去的記憶就會填滿整個心底。於是,悲哀著自己的悲哀,感傷著自己的感傷。孤獨中的人可以尋找到自己最初想要的本真;可以感受到自己堅強的信仰;也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悲喜與無奈;也會讓你明白該如何去切換生活的態度。你可以在那裡找回很多久違了的感受,也可以在那裡找到你心靈出發的起點,找回你生命中最想要的東西。覺得孤獨了,難過了就爽爽的去沖個澡,然後安安穩穩的趟床上聽著音樂反思自個去嘛。這樣「多好」,又何必讓人覺得自己是庸人自擾呢。


再者,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與我們同樣孤獨。我們之所以覺得我們自己孤獨,只是因為我們太希望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我們太希望自己獲得與眾不同的優越感。所以,我們潛意識裡就在試圖讓自己變得孤獨。而當我們置身於一條崎嶇或者看不到終點的路上時,本身就已經決定了將與孤獨越走越近。通往自由和通往安全是兩個方向,一個是付出巨大的代價,獲得自我的成長,一個是付出巨大的精力,獲得富足的資源。若你選擇成長,那麼從一開始,你就會遠離那些你認為「傻逼」的人群。但是在這條看不到終點的路上,在你真正離開了這些人群之後,你發現會開始發現新的同伴,他們和你一樣一邊摸索一邊進,同樣對前方充滿信心。而享受孤獨這種事,說到底就是無法擺脫孤獨的人概括出來自我安慰的工具,他們把慵懶者,不堅定者,自私者,半途而廢者積累到一起,構成比值,將那些執著而堅決地人劃為異類。很多時候,我們靜下心來的時候認識到自己孤獨,比假裝堅強要強的多。

我們可能害怕很多東西,比如:孤獨,誤解,絕望等。但歸根到底,還只是我們在逃避,不敢面視自己。覺得隔壁永遠有人裝修,卻永遠不願意去敲響隔壁家的門。覺得電梯里永遠有人吸煙,卻永遠不會勸告電梯里的人別抽煙。別人把門摔重一點你就覺得對方多麼討厭你,明知道自己的玻璃心卻又不願意去改變自己。害怕孤獨,卻又不願意去專註。順其自然地讓一切陰暗成為了自己內心世界的影子,揮之不去。然後就開始抱怨這個世界多麼黑暗了。


時間是一條,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患者。可能孤獨的深淺不同,孤獨的原因也可能大相徑庭。甚至我們潛藏在苦水中的時間長短都不一樣,無論如何。但有一點是很明確的:我們終究要上岸。


如果一個人的動機與他的特質相吻合,那麼這人一般來說,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產生心理衝突。而那位讀者的衝突,則來自,從動機上來講,她可能是一個高
合群的人,很希望跟朋友在一起;而從特質上講,她則可能是一個內向的人,更享受內心世界帶來的寧靜而非外界的評價。這樣就產生了衝突,從而塑造了一個有意
思的人。同樣,如果一個人在動機上是低合群,在人格特質上是外向,這種人則常常在銷售行業可以發現。這類人非常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但是並不依賴它,想拋棄
某種情感關係,隨時都可以拋棄。

安靜者(2):理解內向者


你可以把那份孤獨看作是一種心與行的一致性不受外部影響的狀態。

叔本華說的孤獨是相對於大眾化的平庸而言的,他所說的平庸是指那種為了迎合大眾和社交需求而扭曲自身行為,從而使得心與行相異的狀態。

叔本華所言之孤獨,在我看來,是心與行的一致性不受到大眾宣傳的扭曲和干擾的一種狀態。這種孤獨絕不能說就一定是與眾不同,有的人與眾不同本身就是為了嘩眾取寵,從這個「目的」上看,他們一樣是庸俗的。

在他的語境裡面,一個孤獨的人並不一定意味著他的所有品味就必須與常人都不同,而是他對事物的評價更多地取決於他自身的獨立判斷,而不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歪曲自己的言行和道德,或者受到社交媒體的影響而喪失了自由意志。

一個人到底是孤獨還是單純為了與眾不同,從他們的行為是很難判斷的。一個孤獨的人可能得出與大部分人相同的結論,也可能得出與大部分人不同的結論。我們無法從他得出觀點不同的這一「現象」去斷定一個人的內在是獨立的,這個問題只能交給每個人去審視他們自己。

我不能說這個世界上存在一個所有行為都不是為了討好世人的純粹的孤獨之人,絕大多數人處於中間狀態,他們有時候會不受外界干擾進行理性地判斷,但有時候也要為了自身利益討好大眾,有的時候,人的觀點也可能被社交媒體的宣傳所蒙蔽而喪失獨立的判斷。

因此,如果說人在某個具體的言行或者特定的評價中,要麼庸俗,要麼孤獨,可能更加準確。

最後,需要提及的是,這裡的孤獨並不是說朋友越少越好,而是知識越多越好。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孤獨而不庸俗之人,那麼擺脫庸俗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姿勢水平。人之所以會庸俗是因為他們缺乏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分析的知識儲備,因此才需要依賴於大眾的評價和判斷來進行分析和判斷。換言之,一個姿勢水平低的人往往更加庸俗,更加依賴於他人來形成自己的判斷結論。


我倒是很喜歡用二元來認識世界,但我把二元視為兩個極端,比如孤獨和庸俗,兩點中間有無限可能,每個人自求平衡即可。

另外一種理解方式是經濟學上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


叔本華的這個金句感動了我很長時間,有陣子,我對它的感受是:以前覺得這句話殘忍,現在覺得貼切。

但現在我是這麼認為的,無論孤獨(其實我更喜歡用特別這個詞)還是庸俗(合群),都應當是被尊重的,都是好的,並沒有高級低級之分。不要為了孤獨(特別)而孤獨(特別),不要為了庸俗(合群)而庸俗(合群)。

所以,接受自己吧,接受自己的孤獨和庸俗,順其自然。


這句話足以麻痹所有孤獨而庸俗的人。


孤獨與庸俗
孤獨者可作庸俗思,庸俗者可作孤獨處。
又如人看孔子,不孤獨亦不庸俗也。


叔本華所言孤獨絕非心理感受,而是精神狀態。


你要選擇成長的話
這句話很重要


孤獨的人並不可恥


休息天,一個人窩在家看電影,萬物生長,雖是根據雜種馮唐的同名小說改編拍攝,毛孔里到底透出紅男綠女荷爾蒙般旺盛的的商業氣息,還有大陸影片慣有的做作勁。從女同胞的角度明察秋毫,無不悲哀的發現,范爺再妖艷傾城,抬起下顎迎合小鮮肉的啃食物時,某些地方欲隱還露的帶著鬆弛跡象的肉肉,讓我瞬間想起丫頭片子白露的刻薄:姐姐,蝦做的真好吃,就是太老,啃不動。


看這樣的電影好處也是有的:無須動腦,神經散漫,大可任意回憶和幻想而不耽誤情節發展。


兩伙醫大小男人出於哥們兒義氣,為並不貌美的白露掀起一場小型特洛伊之戰,人手一根錚錚肱骨,大開殺戒。此時此刻,音樂響起,這是一個戀愛的季節,空氣里都是情侶的味道,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張楚略帶沙啞的嗓音,伴隨著他們為戀愛和義氣奮勇作戰。他們手舞足蹈,他們張牙裂齒,他們左衝右突,他們上躥下跳,他們張牙舞爪,他們兩敗俱傷……


一句「孤獨的人是可恥的」戳中淚點,或許是即將造訪的大姨媽挑逗情緒,總之,整個人變得好憂鬱,滑稽做作的畫面竟也看得我淚牛滿面,同時暗自反駁:誰TMD說孤獨的人就可恥了?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仔細想起來是十多年前,在上初中,處於借他人話語作為自己拐杖的成長時期。八個字,驚鴻一瞥,讀的我心驚膽戰、電閃雷鳴,又感到隱隱羞恥,一遍遍警告自己,可千萬千萬不能讓自己成為孤獨的人呀!小心呀!注意呀!無恥呀!


一回頭,姑娘我已當無恥之徒好多年。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我覺得叔本華的這句名言壓根就是一個偽命題。


小區樓下住著一鰥夫,邋遢,羸弱,艱嗇,走路總是慢悠悠的。有一次詢問獲知,他不過花甲,然而看起來已過古稀。常年獨居,靠撿垃圾維持最基本的生存。僅有一次,看到一位中年婦女騎電瓶車過來,不知因為何事雙手叉腰跟他爭執了一番,之後又騎電瓶車離開。他一個人坐在黃昏里將毛豆一粒一粒黏食下飯,他一個人坐在雨天里呆望著被樓宇攔截的視野,他一個人昏燈慘淡地過活。有一天,他突然離開了,租房裡的物件被別人全部移到屋外,一堆破爛。我和家人都猜測他生病或者走了。然而不出半個月,他又回來了。路過,順便問了句。膀胱癌,住了十來天醫院。他說的極為平淡。他又延續以前的日子,沒有一點點精神生活,性生活更無從談起,物質生活也極為匱乏。

像這樣的老人,在生活中並不鮮見。他們無疑是庸俗的,然而他們不孤獨么?


我們的老總,和孟非一樣聰明絕頂,在本地品牌策划行業是個牛逼人物。他時常告誡來訪客戶,不管何種企業,在品牌之路上都應不忘初心,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而非急功近利地追求盈利。有些時候,他無奈嘆息說自己的是孤獨的,團隊的步伐無法跟進他的思想。他跟集合品牌創始人龔凱有些交集,崇敬對方的前瞻性思維和預見性行動,如今大肆宣揚的情感品牌,早在多年前就被龔凱意識和認知,然而彼時響應者寥寥無幾。老總說,所以龔凱是孤獨的。在追求夢想的路途上尋找志同道合者,就跟找尋知心伴侶一樣機會渺茫。


有夢想和追求的人,不算庸俗,然而他們不再孤獨么?


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劍法臻至完美,人劍合一,劍意存於心中。他一生與無數高人比劍比武從未輸過。他為自己改名為求敗,希望失敗一次,卻總沒有敗過。他很驕傲,然而也很孤獨。


不論何人,行走於世,庸俗的,低俗的,高雅的,高傲的,誰不曾孤獨過?


人,很多時候的處境,就像微信登陸界面——一個渺小的人,獨自面對浩淼星球。無獨有偶,陌陌的登陸界面也改為一個男人獨自面對席捲而來的風浪。且不論山寨與模仿,對於孤獨的意識卻是一樣的。


前幾日看米國電影《她》,奧西多填詞寫給電腦系統女友薩曼莎的歌曲,很浪漫地詮釋了孤獨:


我躺在月球上,

享受的,我馬上飛到你身邊。

這裡安靜無比,星星閃爍天際,

讓宇宙將我們吞沒。

漂浮著,地球離腳下數百萬英里,

我有想知道的事,

沒有瞞著你的事,

這裡黑暗卻又明亮,

有你在我身邊,我不再害怕

宇宙里漂浮數百萬英里。


即便庸俗,也會孤獨;就算高雅,還是孤獨。

孤獨,是我們無法逃脫的命運。然而,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哲學家周國平有句話,讓我多年來收藏於心,聊以自慰:孤獨是愛意味深長的饋贈


要麼……,要麼……的句式把這個問題給二元化了,庸俗和孤獨並不是對立的兩個詞,成長是需要一定的孤獨為代價的,孤獨只是實現「不庸俗「的一個元素,但「不庸俗「不一定需要孤獨。


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拔萃與出類

摘要:置身於庸俗無聊的人群中,孤獨的傑出人士傾向於隱居,叔本華主張有限度地參與社會生活,而更高的境界在於超越庸俗與孤獨。

關鍵詞:卓越 孤獨 庸俗 超越

世間特出之士,鶴立雞群,置身於庸俗無聊的茫茫海洋里,固有形隻影單之感受,卓爾不群之氣象。人既有人際交往的需要,同時又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此時不免發生孤獨與庸俗之對立。究叔氏本意,倘若既不庸俗又不孤獨,自然兩全其美。然而此種孤獨與庸俗之兩難境地,自古皆然,也是永遠難以消除的。追求卓越的人,既覺庸俗之不可容忍,則不得已而選擇孤獨。

人們的本能反應,可稱為「小隱隱於野」。比如,古代有些隱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雖然其所穿的衣服用的鐵器,依然需要「以粟易之」。選擇隱居的人,可以只進行最低限度的社會交往,在足以維持生活的前提下,儘可能離群索居。這樣的人,雖然需要忍受宅居的不便,卻能夠獲得獨處的幸福。

叔本華所中意的解決方案,則可稱為「大隱隱於市」。人可以在社會中生活,但與庸俗保持一定的距離,堅守內心的高尚追求。「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這樣既能貢獻社會又能保持心理健康。「古來聖賢皆寂寞」,比如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以內向出名,在社交場合總是沉默寡言、落落寡歡,但這不妨礙他當總統、廢除黑人奴隸制。

如果「更上一層樓」,孤獨與庸俗之對立其實也可以取消。「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人,雖有孤獨之感,亦能寬容庸俗。「君子和而不群」,於平凡中見卓越,於世俗中見神聖,於日用常行的生活之中直造先天未畫前。有此種超脫的覺解,則超越了庸俗,也就超越了孤獨,而取消了孤獨與庸俗之難題。


我個人認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是在客觀的講述自己的「擇友」標準,交際之間少不了有幾個非益友,而這些非益友帶給你的不論是小道八卦,還是各種與己無關的人事多少都會讓你「庸俗」,舉個本人的例子,在我的朋友圈分為兩類,一類是能使我積極向上的,一類是消極心理極重且嫉妒心也重。第一類人和第二類人是完全沒有任何交際也完全不認識的,而我和第一類感情較好。第二類人經常跟我說著與她們無關的八卦,特喜歡在意別人的錯別話語或者是無意間的一些奇葩舉動(她們不是為了幫你糾正而是取笑),見不得他人的好,例如有個機會可以讓周圍的人有所發展,問其有沒有適合的人,她們卻回答一個都沒有(其實有),感覺和她們經常一起就會多少沾上點「庸俗」的氣質,所以我選擇孤獨。我一度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要麼好看,要麼孤獨


在叔本華那個年代,社會流動性,人口流動性,通訊發達程度,遠不及現在,在那個年代,你能仰望的先賢大儒都在書店裡,在只能仰望的極少數象牙塔里,作為那個年代的人,你身邊要麼很可能就是上下游商人,對桌同事,街坊鄰居,等等等等,你連在家門口喋喋不休的庸俗老太都趕不走,簡而言之,如果普通人真就超凡脫俗了,但是很可能還被包在一個庸俗的環境里,沒有知乎,沒有豆瓣小組, 你想聊天,一個單位里就你脫俗了,你找誰聊?你想探討,一條街上就你脫俗了,你找誰探討?硬著探討,達不到效果怎麼辦,被拖回庸俗人群了怎麼辦?所以,加入理想圈子希望很渺茫,先孤獨著吧。
反過來你就明白了,現在你可以去知乎,豆瓣小組找自己看的上的人玩耍,覺得家鄉很多人不夠先進,你可以去北上廣闖蕩,覺得現在所在的階層人都不上進,沒思想,你可以努力向更高的階層邁進,天外有天,你可以孤獨的在路上去奔向更理想的圈子,但完全不必孤芳自賞的孤獨一生。


我覺得這句話要聯繫上下文來理解。
叔本華覺得大多數群眾都是愚蠢無知的,如果不想讓自己跟多數人一樣愚蠢,就只能獨自一人了。
就是說有智慧的人不會盲目從眾,在與周圍格格不入的時候堅持自己。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就是神明。


推薦閱讀:

我是92年的,出來工作四年。迷茫,隨波逐流,從沒有認真的正視自己。如何確立自己的三觀?
一個人應該怎樣度過他的一生,平庸或是偉大?
如何確認一件事情的事實性?
天天聽相聲對人生會有什麼影響?
想要在好班裡當壞學生,還是壞班裡當好學生?

TAG:哲學 | 人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