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知足」和「進取」的關係?


好問題。


一、時間關係:應該先知足還是先進取?
我認為應該先知足。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先知足,只要你還活著。就像契科夫說過的(大意),如果火柴在口袋裡著了,你得慶幸沒有著在火藥庫;女友背叛了你,得安慰自己好在她還沒有背叛國家。知足意味著,任何時候都不要抱怨,這是進取的基礎和出發點。總是不知足的人實際上常想的是別人對他的「欠賬」,多半還在「追債」的路上,不到「扯平」的地步就永遠不會有進取。


但是,永遠不知足的人會有另外一層含義,即,總是能看到自己的成就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一直在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喬布斯就是這樣的人,顯然這種人不是大多數。


總之,我認為就時間順序來說,二者應該是知足→進取→再知足→再進取的關係。


二、空間關係:已知空間和未知空間那個更重要?
我認為當然是未知重要。知足就是已知空間,進取代表未知空間。只要人活著總得不斷探索未知空間。就像李詠忽悠人們去非常6+1的煽動詞,「你不來怎麼知道你不行?你不來又怎麼知道你行!」古人早就知道了逆水行舟的道理,一個人只要開始不思進取那離死在沙灘上就不遠了。

所以人總應該不斷查明證實已知空間,然後著手探索未知空間。並樂此不疲。


從對應關係上說,知足是一種滿足後不再努力的狀態,是不思進取的表達。相當於吃飽了,不想再吃了。


從差異選擇上說,知足是某一方面滿足了,可以在另一方面可以作更多努力了。例如物質上我比較滿足,要在思想文化上多追求。


從對待事物的態度上說,知足是一種知難而退的判斷,進取是一種爭取更好結果的銳氣和行動。例如,人生如此,比我意想的還好,雖然還可以更好,但繼續奮鬥太難了,算了吧,我知足了;只要我還能奮鬥,就永不滿足,繼續奮鬥。


有很高理想追求的人,慾望強烈經常處於亢奮狀態的人,處於競爭狀態的人,不容易知足。
有所舍有所取的人,在舍的方面知足,在取的方面不知足。


經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寬慰自己的人,比較容易知足。


知足有時是一種明智,有時是一種惰性。進取是一種堅毅、拚搏,進取的效果,和智慧及知識的累積有關。


人們通常會更多地讚賞有進取之心的人,有進取之心的人多了,社會才有生機,創造的財富會更多,人們的生活狀況會更好。儘管進取之中的競爭會有失敗有殘酷,對具體的個人而言,有時還會得不償失。


「知足」「進取」都是現世人類普遍價值觀的產物
「進取」相對更容易受人追捧 因為進取不單單可以使自身各方面不斷提高 而且還能夠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需要人們孜孜不倦地追求 一旦滿足現狀 便會止步不前 但是我認為「進取」的本質就是貪婪 是人類劣根性的表現之一
從事物發展規律來說 任何東西最終都應該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 這也是很多思想家所追求的 而事物又往往具有兩面性 一味「進取」 給許多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 也同時帶來了一些負面的社會影響。於是 「知足」這個詞也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以起到調和的作用。
事實上,「知足」的本質就是懶惰 同樣是人類劣根性的表現。
對於個體而言,「知足」和「進取」看似矛盾 其實不然。我們也不能單從一個人的表現就武斷地認為這個人容易知足不思進取或者積極向上很有追求。這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可能每個人的字典中一個詞的定義都不太一樣。

對我來說,知足意味著不強求。進取固然是積極向上、一切進步的源動力,但這樣的概念多少有些形而上。落到實處,總有些東西是只能想卻做不到的,或者至少當下做不到。對力所能及的目標,有一個願景放在前面自然是動力所在;但對那些實在遙不可及的所在,一心想著進取就是一種折磨了。


但知足並不就是惰性的代名詞,見難思退那不叫知足,叫懦弱。知足是理性地放棄,不僅從行動上,更是從心理上。我覺得很多人的痛苦就在於放不下,能得不能舍。

說了這麼多知足無非是想說心態上的樂觀很有必要,所謂洒脫不羈跟我說的「知足」可能有些相通之處。而進取,對我來說就是選擇「知足」與否的下一步了。當確認了這條路應該走下去,即使預知艱險重重,也要一路不放棄。而不是說走到一半看看來路,覺得這也不容易了,可以了,在此停下吧。進取就是對著目標付出,心裡想著「好一點,再好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要敷衍,尤其是對自己。


知足是一切幸福的來源,進取是一切痛苦的來源。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知足」這回事,即使有也和金屬鈉一樣不穩定,需要泡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才有可能存在。


戴三百塊錢的表,和三百萬的表,時間是不一樣的。

吃飯的時候,我百無聊賴的刷著空間,朋友圈,微博等各種社交媒體。於是我就看到了空間里有人發的照片,手腕上一塊普普通通的手錶,目測只有百元左右,但能看得出來,她很喜歡這塊普通的手錶。我突然一下就想到以前看到空間里有人分享一個段子:

戴三百塊的手錶和三百萬的表,時間是一樣的。喝三十塊的酒和三千的酒,嘔吐是一樣的。住三十平米的房子和三百平米的房子,孤獨是一樣的。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內心真正的快樂,是物質世界永遠都給不了的。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個很實際主義的人,所以當我想到這個段子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戴三百塊的手錶的人,和戴三百萬元手錶的人,他們的時間怎麼會是一樣?對於一個戴三百塊的人而言,他們的時間可能用於百無聊賴,喝茶上網鬥地主打發時間,下班後的喝酒閑逛侃大山。可對於一個戴三百萬手錶的人而言,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創造巨大的社會價值,更重要的是,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利潤。我更相信的是,對於那些戴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手錶的人而言,他們更願意珍惜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或者用來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價值去購買更奢侈的手錶。亦或是,那些已經有能力購買任何價值手錶的人,他們可以把時間花費在更高級的享樂上,而非辛辛苦苦的去賺錢。然而,這個段子在很短時間內似乎也擁有了很高的轉發量,評論無非是:知足常樂。

人確實要知足常樂,當你是能源司副司長,你有三個億的現金,你需要知足了。可當你只能帶三百的手錶,你為什麼要知足?當然,這並不是說人要一味的不知足。更重要的是,人本身就是一種貪婪和不知足的動物,但也正是這種不知足和想要更好的東西的心態,才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激勵著人不斷的爭取更多的特權。而只有當你到達了一定的高度,才可以理直氣壯的說知足常樂。

在我看完這個段子後,我第一印象是好像在微博里看過,似乎是劉同曾經轉發過。於是我第一時間去他的微博里一條條的找,事實上我也找到了,只是轉發後的評論是:前者的時間忙著賺錢,後者的時間忙著花錢,你一直都明白,內心的快樂,總有一些是從物質世界開始的。所以,我一直在想,那些只能帶三百塊手錶的人,坦然自若的聲稱知足常樂,帶著看似對內心真正快樂的追求,到底是真的知足了也快樂了,還是僅僅對自己的心裡安慰,和甘於現狀?

我無法否認自己是一個不易知足的人,也無法否認無論是貧窮也好,富貴也好,總有一些內心的快樂確實是物質帶不來的,即使貧窮,同樣也能享受一些內心的快樂,例如家庭的和諧。 然而,現實生活中,或者說,在國內,更多的是,你的關係,你的財政能力,更能保障你有一個優質和快樂的生活。

我還記得,曾經有兩個美國來的大神棍和我談了一個小時試圖讓我信服基督,並且弄了一堆小卡片和一堆問題。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個問題:你認為越有錢就越快樂嗎?我的回答是,有錢不代表快樂,沒錢也不代表不快樂,但物質在某種程度是保證快樂的基礎。

對於西方國家和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內心的快樂才是至高無上的,是金錢所不能帶來的。而同樣,在國內由於始終大多數人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更多人相信金錢至上,同樣這也是為何在中國,人們總是習慣用財富權勢來審度一切的部分原因。甚至在我所接觸的大多數老移民,或者在國外待了很長時間的人都認為,國內太浮躁。排除宗教信仰的原因,我想更多的是,當你連基本的生活都沒法保障的時候,還談什麼內心的快樂?在這裡,你沒有工作,政府會給你補助,你有孩子,政府會給你補助,你生病有完善的醫保系統,孩子上學,政府一直支付到大學,你隨便找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作,可以住別墅,買車,生子,不用擔心吃飯住房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確實可以知足了,去享受生活,去閱讀,去追求內心的快樂。可當你連給孩子喝完全放心安全的無公害奶粉的經濟能力都沒有的時候,憑什麼又說你知足了呢?當那些比你牛逼的人還比你努力的時候,你又憑什麼自足了呢

廢話這麼多,總結兩句就是,人要在自己不夠強大的時候不知足,在擁有足夠資源的時候學會克己,學會控制自己的貪婪。

個人觀點,僅供娛樂,無歧視。

Brisbane,Queensland,Australia,24/05/2014


知足是人能力有限的承認(相對於無限的未知和不確定性)。
進取是對人能力的邊界做出的探索和擴張。
所謂「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就是知足和進取了吧。


  • 知足:事實上你最終什麼也擁有不了,但你可慶幸的是,此時此刻的你還暫時擁有著一些事物
  • 進取:去體驗其他你還未暫時擁有過的事物
  • 關係:知足是感謝所擁有的,比如當下你擁有的生命;進取是對於感謝的一種回應,比如我要好好珍惜被給予的生命

知足和進取的東西不是一個東西就不矛盾,並行不悖;反之就矛盾,痛苦抉擇。
生活上知足,理想上進取,這就是大眾偶像,例子很多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可以引發人的思考。

如果這個世界是一維的,那知足和進取的確有些矛盾。
但是這個世界有趣之處在於它的複雜度,每個人對世界可以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選擇。

所以,你可以
在吃喝上知足,在玩樂上進取
在家庭上知足,在職業上進取
在長相上知足,在運動上進取
或者完全相反也可以

總之,沒必要把自己逼到非進則退的狹隘境地,總有值得進取,而且有回報的領域,等你去發現


進取是邁步,知足是稍習。他兩的關係就是步子邁太大了容易扯著蛋。走走停停,小踏步前進。


很簡單

進取你能改變的,知足你不能改變的
比如,出身和外貌等,是無法改變的,只能接納,盡量看到其中好的一面。而我們的前途和未來,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進取或多或少的得到一些改善的

正如風靡全球的哈佛幸福課有一章講到「准許為人」這個概念時,說的一段話:
請賜予我安詳,去接納我不能改變的事物,

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東西,

並賜予我智慧,去認識這兩者的差別

正如馬斯洛《動機與人格》一書中提到過,人是一種永遠不會得到滿足的動物,人生就是一場由低級需求層次到高級需求層次逐漸交替追逐的旅程(詳見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或許這就是人進取的動機所在。

書中也提到一個問題,人們總是對眼前的幸福熟視無睹,視為理所當然,而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人們體驗短暫的失去和剝奪

真的要等到失去後,你才會珍惜么?能不能就現在,開始珍惜滿足於身邊的小幸福,不再怨天尤人?今天的你至少還有一塊麵包,或許明天,你什麼都沒有了


人的追求和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你現在心目中羨慕追逐的女神女神大神大牛,或許心中也有一個高不可攀的大神,所以,你以為你到了你男神女神那個位置你就會永久的快樂嗎?當然不是的,外在的成就收穫的只是短暫的,內在的良好心態,才是快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當然這並不是表示我們人生就該什麼都不做不進取,反正也不會滿足。相反適當的進取來滿足各個需求層次是很有必要的,有時候這些需求層次發展受挫甚至會導致病態和心理異常。
我的觀點是,在進取的人生道路上,改變自己能改變的,同時擁有良好心態,珍惜眼下不能改變的事物中積極美好的一面


先要進取,進取的結果,不管是得到或者沒得到,都應該知足。借用泰戈爾的一句話: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迹,但我已飛過。只要努力過就好了。


「知足」是順勢而為,「進取」是逆流而上。


知足者長樂,長樂者進取


不知足才能不停奮鬥,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人生的價值不在於他得到了多少,而在於他創造了多少。


日後來答


在同一個方向上的知足和進取有時候會交互存在,知足的時候心態會平和一些,對待事物會寬容一些;進取的時候壓力會大一些,對待事物會更加功利一些。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人的精力和精神也是需要修養的,綳得太緊久了需要一些放鬆休養身心;放鬆散漫久了需要一些進取成就個人的價值。二者或是一個此強彼弱、相輔相成的關係。

不同方向上的知足與進取是相互支撐的關係。人的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做,面面俱到。總要放棄一些、收穫一些,放下一些,拿起一些。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念,以此分個輕重緩急、大小多少。

知足的準則在於個人,有一個成熟的過程;進取則可以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首先前提,對生活態度要認真,積極,負責。就好像經濟學認為你是理智樂觀的前提。

那麼結論就會很簡單,就是信心和能力。
你對自己的估價和市場估價是否一致?
你的判斷是上行期,覺得配的上更好,那麼就是所謂行動吧,是所謂進取吧。
反之,守住現在擁有的就是知足,就是成功。

知道自己要什麼是一個更重要的議題。因為結果論,其實要的是幸福。幸福標準不一致,投資取捨也就不一致。某個別人眼中的知足其實就是另外一個緯度你自己的進取。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話說回來,你真的有在想,在認真,積極面對自己的人生么。你有玩出你的東西來填補馬斯洛需求么。最後就是認識自己,突破自己,接受自己,圓滿自己。路很長,進取和知足都只是暫時某一個緯度的狀態。

永遠自己路上。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在物質上知足,在方向上進取。


推薦閱讀:

你相信自己的命運嗎?
怎樣看待「身材都無法控制,還如何控制人生」這句話?
愛偷東西怎麼辦?
在自我毀滅的道路上一去不回,誰來拯救拯救我?
文學的意義、價值是什麼?

TAG:人生 | 人生態度 | 思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