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師會為來訪者犧牲自己嗎?

諮詢師發現來訪者不能表達憤怒,諮詢師為了激發這一點,故意在諮詢中犯錯誤,暴露缺點,讓來訪者對自己指責表達不滿。以此為契機,做治癒性的治療。但同時也背負「污名」或者委屈。來訪者也認為這個諮詢師也不怎麼樣嘛,還不如我自己。但其實這個過程中卻得到了好轉。——那麼,諮詢師會拋棄自尊,背負「污名」或者承受委屈,做這樣的治療嗎?都說,諮詢師除了錢不應該對來訪者有其他的索取,那諮詢師會為了諮詢做自我「犧牲」,或者這樣的「犧牲」底線在哪裡?


先說結論,心理諮詢師不為來訪者犧牲自己。

這是一個跟犧牲半毛錢關係也沒有的工作,從業者也忌自我感動。

諮詢師發現來訪者不能表達憤怒,諮詢師為了激發這一點,故意在諮詢中犯錯誤,暴露缺點,讓來訪者對自己指責表達不滿。以此為契機,做治癒性的治療。但同時也背負「污名」或者委屈。來訪者也認為這個諮詢師也不怎麼樣嘛,還不如我自己。但其實這個過程中卻得到了好轉。

1、如果來訪者屬於無法表達憤怒的,很可能二話不說就見諸行動:離開這段諮詢關係。而不是諮詢師預料地那樣罵出聲。

2、諮詢師故意犯錯誤,主動暴露缺點,先不說犯什麼錯誤,以及暴露什麼缺點,這從整體來看似乎是諮詢師在主動地破壞治療關係。好不容易來訪者一開始對諮詢師有正向移情,有理想化,正是建立穩固治療關係的好時機,後續的工作可全指著這個治療關係啊。而如果諮詢師恰恰在破壞治療關係的話,這工作怎麼往下進行。

3、退N步來說,來訪者真的被逼迫著發怒,但這對來訪有幫助嗎?有幫助的地方在哪裡?只是來訪被攪得受不了,發了一次脾氣嗎?

坦白講,這個思路讓我想起了少年熱血漫畫裡邊,男主角的基友因為遇到糟心事而狀態變得很喪,男主角就故意嘲諷他、弄他、揍他,然後基友被搞得受不了了,兩人就打起來,打完了後,兩人躺在地上大喘氣,然後男主就說:基友,這樣才對嘛,你現在的眼神凌厲多了!

然後基友的反應先是訝然,接著是會心一笑,道了一聲感謝。

....

還是付老師 @FuHouzhi 也有提到的,諮詢師肯定會犯錯誤,不用特意犯錯誤,也不用戰戰兢兢地害怕犯錯誤,而且犯錯誤與否本身是相對而言的,就算諮詢師沒犯錯誤,在來訪者的視角裡邊,諮詢師也可能是犯錯誤了,但這正是新的材料,也許也是治療的契機了。

**(舉個例子,這就好比一個人吃飯吧唧嘴,但在家裡邊的時候沒人說Ta犯錯,因為家裡人都是這麼吃飯的,但到了外頭,就有人說Ta犯錯,不該吧唧嘴;或者吃面的時候本來應該發出呲溜聲以示對主人家面好吃的稱讚,但Ta沒有發出呲溜聲,被認為沒有禮貌而犯錯了。這是因為標準和規則不一樣,所以總是會「被」犯錯,但這種「被」犯錯,攜帶了很多信息。)

野蠻分析的部分:這種滿滿的操控的氛圍,操控著對方來攻擊和討厭自己,然後自己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對方好...(這個感受,也許我這一代人是很熟悉的...)


首先可以肯定:一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絕對不會「病理性利他」的「拋棄自尊」來做諮詢。因為從宏觀層面講,諮詢的目的旨在幫助來訪者成為一個更加自尊自信自愛之人,或者說幫助其建立一種「健康的自戀」。而當諮詢師拋下自尊做起諮詢,一方面過度破壞了來訪者的理想化,諮詢師不再作為一個被渴求融合和值得效仿的對象;另一方面其實已經說明諮詢師缺乏足夠的人格底色支撐整個諮詢工作。至於背負「污名」,承受委屈恐怕無法避免且必不可少。正如來訪者少不了投射,諮詢師也免不了反移情。可恰恰正由於這些問題出現互動發生,才令諮詢師有機會更加貼切地了解和理解來訪者,來訪者也有機會獲得絕佳的領悟達成修通。

另外,題主談到諮詢師為了激發來訪者的憤怒故意在諮詢中犯錯。某種程度上講,這確實是一種操作性技術,個人也曾數次聽過自己的督導師提及。我想關鍵還在於這種犯錯的性質和程度如何。顯然,錯誤僅限於言語層面,且不能違反倫理;至於程度上則要看看是否達到「恰到好處的挫折」。所謂「恰到好處」即是來訪者得以容忍耐受諮詢師理想形象的部分損毀,卻不至於帶來完全崩塌的影響。事實上,只要諮詢進行得足夠深入,這種理想化幻滅壓根兒而不需要諮詢師刻意操作,就會自然發生。畢竟諮詢師是和來訪者一樣的普通人,來訪者遲早會意識到這一點。不過,假如這種意識在諮詢的移情情境中來得過快過強,就會喚起類似小嬰孩過早地發現爸爸媽媽不是無所不能而導致的巨大失望甚至絕望,最終結果是令來訪者的真實自體重新退縮回內在,停留在過去的創傷經驗中。

其實,當諮詢師沒有「自我犧牲」這個概念,確實會讓抱有「無私」幻想的來訪者相當不滿。然而一旦來訪者對於諮詢師的一切想法和感受都能在諮詢設置的框架內盡情討論,本身就可謂是修復的過程——當來訪者終於得以嘗試以最真實的模樣被看見被接受的時候。


故意犯錯誤,其實違反了心理諮詢咨訪關係中「真誠」的原則。你本來沒那個毛病,非得裝出那個毛病,這不就是另一種不誠實么。
不過話又說回來,諮詢師作為一個人,本身就有很多毛病值得被挑剔(人無完人),沒必要故意犯錯。
另外,來訪者對諮詢師的評價往往主觀,比如諮詢師沒有給來訪者具體的操作方法(例如:我想離婚,但我怕對方分走太多家產,這個官司我該怎麼打?),有可能就會被來訪者看作無能的表現(這麼貴的諮詢師連點法律都不懂嗎)。
相反,諮詢師的某些毛病,可能也會被來訪者看作優點。比如諮詢師諮詢一半把鞋脫了,開始邊摳腳邊做共情。來訪者突然覺得好親切,諮詢師好平易近人,就像若干年前自己外公一樣……
所以來訪者想要污名化諮詢師,和諮詢師做什麼,關係不(是那麼)大。反而和來訪者的移情關係很大。

另外需要關注的就是諮詢師想要通過「犯錯」來提高諮詢質量的動機。也許在督導的現場,會發現很多反移情的味道在。
若諮詢師真的故意犯錯,可以理解為一種見諸行動。
是對來訪者的認同嗎?還是自己受虐的那一部分沒有管理好?還是別的?

新手諮詢師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tianjinpsy,來自天津的心理諮詢閱讀平台。


別人我不知道,反正我不會。
正如fxxxxxxxxx同志所說,此舉與真誠原則不符。
另外,切記,心理諮詢是幫助來訪者達到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而不是諮詢師覺得他應該成為的樣子。所以,在諮詢的最初就應該探討諮詢目標。並在此框架內進行工作。
題主所說的情況,如果讓我處理,我會大方的詢問來訪者是否覺得『不能表達憤怒』這種情況阻礙了他達成之前定的諮詢目標,如果來訪者覺得是,那麼我會詢問是否要把這一點當做一個子目標,在未來幾次諮詢中針對性的進行工作。如果他覺得不是,那麼我也不會說什麼,只會繼續探討其他的話題。
當然,如果我保持了真誠,中立的前提下,來訪者攻擊了我,我會覺得這是一個契機,可以詢問這是否就是來訪者人際模式的縮影,然後進行工作。


不需要故意犯錯,也不需要故意自我犧牲。正常的日常諮詢工作中本身就會有很多的挫敗感,比如:來訪覺得沒被理解到;諮詢需要準時開始和準時結束;諮詢需要付費;諮詢需要在約定的時間進行,不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諮詢師會有休假;諮詢師有很多其他來訪;不可以隨時聯繫。。。在諮詢中會鼓勵體驗及表達情緒,但不會去故意勾引、製造或操縱情緒。
至於諮詢師會犯錯,作為一個食五穀雜糧的凡夫俗子,那是再正常不過了哈~ 有個開放及坦然接納的心態,一起去理解發生了什麼及其影響與意義 很重要。


君子不救


這個提問,違背了心理諮詢的「中立」原則。

為來訪者犧牲,也就是說諮詢師對求助者「移情」了。鑒於某件事或者某種情緒狀態,產生了不一樣的感受,而這種感受讓他內心有一種不安。

「如果我不這樣做的話,他會不會好,能不能解決問題?我是不是得採取一種變相的手段,讓求助者領悟,幫助求助者成長?」

這句話的意思像是,你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我看到了,但我又不能違背諮詢倫理的原則,那麼該怎麼辦呢?好吧,我犧牲一下我自己,採取一些必要的技術和方式,去讓求助者領悟,最終達到合理解決問題的手段。

不過,在實際的諮詢過程當中,諮詢師壓根就沒有這麼多時間,來考慮「犧牲」的事情。

真正的諮詢師在諮詢時是怎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一是剖析,搜集資料。求助者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僅會聽她表面上的一些話語,還會內心去深究她的背景以及過去。

比如,有一個求助者說:

「我跟我丈夫相處實在糟透了。昨天晚上,我給他打電話他沒回家,想必又是在和另外的一個女生鬼混了吧。」

好,這句話求助者說出來以後,當時諮詢師的反應是什麼?

憤怒,遺憾或者是打抱不平?

都不是。此時諮詢師內心的想法會是多種多樣的:

「和另外的女生鬼混,這是什麼一種狀態,有什麼原因?」

「他沒回家,又是什麼?」

「相處實在糟透了,怎麼糟透?」

「想必又是,這個想必又是,是什麼一種情況?」

「她剛才的表情如此傷心,是因為什麼?」

就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諮詢師就蹦出了這些想法。那麼,接下來諮詢師該怎麼做呢?就會採用一系列問話的技術了,分析是什麼原因。

比如,會有以下的這些提問方式:

「你和你丈夫相處糟透了?」

「他昨晚沒回家,你確定嗎?」

「和另外一個女生鬼混,這個是什麼樣的情況?」

諸如此類等等,先不說這些提問的方式是否合理,諮詢師技術是否運用準確,但可以看出,諮詢師的任何一種搭話方式,都不是為了「感情」,而是從客觀的角度去發現事實的真相。

所以說,心理諮詢的過程是非常枯燥和痛苦的,求助者說得多,諮詢師說的少。諮詢師承擔的這個角色,是引導者、是挖掘者,而不是給你解決問題的「終結者」。也許諮詢師發現了你的問題,知道你的問題能用什麼方法來解決,但這個都不是諮詢師所要做的任務。

諮詢師的任務就是讓你自我領悟自己存在的問題,不給任何建議和答案。

諮詢師的犯錯,絕不是「刻意」,而是「無意」。諮詢師也是人,在詢問的過程當中,會有使用技術不當的問題,哪怕再優秀、經驗再豐富的諮詢師,也會在心理諮詢中犯錯。如何在犯錯的過程當中,隨時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應對求助者的阻抗,這是一個很難的技術,也是非常複雜的局面。

因此,心理諮詢師為來訪者犧牲自己,這種情況的話在心理諮詢裡面是很難實現的。除非是一些自殺干預等極端的現象,必要時為了保護求助者,可能會做出一些應急的行為,大多數還是保持中立客觀的諮詢態度。


我個人認為,題目的假設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因為心理諮詢並不是練武,還要靠怒氣來衝擊穴道打通任督二脈。無法表達的憤怒背後通常是恐懼、憋屈、委屈,當諮詢師共情成功後,來訪者所承受的壓力可能會轉化為嚎啕大哭或者喜悅,這時來訪者心裏面會想:「你能夠理解我,真是太好了!」

就我個人的諮詢經驗來看,像這種想要憤怒又不敢的情況在發展性心理問題和婚戀問題中比較常見。比如子女對父母有嚴重的依賴性,但同時又無法擺脫父母的控制,他們想要恨父母卻又不敢恨,害怕這樣做會被父母拋棄。而婚戀矛盾中,有些被甩的一方會有強烈的自責和怨恨,一方面覺得是自己不夠好,另一方面又覺得對方不該這麼絕情。

孩子宣洩自己憤怒的途徑通常是抑鬱,因為不敢恨,所以就只能說服自己,是自己不夠好,自己對困難無能為力。但有趣的是越表現得軟弱,又越會激發父母對孩子前途的擔憂,所以指責和控制又會越發的強化。我遇到過的最極端的個案里,甚至有白天和父母吵得不可開交,晚上卻又要挨著父母睡覺的孩子。

而失戀者的憤怒如果無法宣洩,則有可能會出現故意傷害、自殘甚至自殺現象。一方面是懲罰那個不夠好的自己,一方面也是懲罰對方,想讓對方看到失戀給自己帶來的傷害,讓對方愧疚。

所以在遇到這種有憤怒發泄不出時,我通常的做法是接納對方,並幫助對方看清真正的自我,從而產生覺察:「哦,原來我並不是那麼糟糕的人,但我現在的做法看起來確實糟糕透了!」這時來訪者往往會問:「那我該怎麼辦呢?」諮詢到了這一步,來訪者往往就已經可以和心理諮詢師心平氣和地討論對策了。

憤怒是一種用來抵禦痛苦的情緒反應,它本身就非常痛苦,如果有其他宣洩,來訪者是不會輕易選擇這種痛苦的宣洩方式的。而且一旦憤怒以後,就會特別依賴這個宣洩口,會產生認知閉合不再願意接受新的認知,並將一些比較片面的不合理認知固化(比如原來我的父母是惡棍!原來甩掉我的那個人是混蛋!),諮詢一旦進行到這個程度就很容易失敗了。因此如果不是對方主動發怒,我個人認為諮詢師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好不要主動勾起來訪者的憤怒情緒。

當然,心理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偶爾也是有必要故意犯錯的。比如對待一些拘謹的來訪者,他們可能會把諮詢師看做一種權威,感到有壓力,因此無法有效溝通。我以前就遇到過一個特別拘謹的小姑娘,像擠牙膏式的問一句答一句,於是我故意喝水把自己嗆了個半死,當姑娘忍不住笑出來的那一瞬間,諮詢的隔閡就消失了。


犧牲自己?
我們到底做的是個什麼職業?(一臉茫然)

你說的,真的讓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所謂「故意為之,就是為了怎樣怎樣」,這不是諮詢好么,這是「用計」,是點子公司才會出的主意,是下套,明明不是硬要裝作是,從而能達到「讓來訪者有突破,有質的飛躍,有幡然醒悟」?

拜託,這不是電視劇。

諮詢,是真實的。
只有你的真實呈現,才會讓對方有「真實的」反應--移情是一種真實,隱瞞亦是一種真實。這些都是內心的某些東西在以各種形式展現,卻斷不是「無中生有」。

但若你在下套,這一切就都不同了。
你若不真,就能確定來訪者由你得出的反應就是真,和有效的么?
起點若有問題,終點的意義在哪裡?

電視劇很願意描述「皆大歡喜」的場面,所謂「你為了我才這麼做的,激發了我的潛在內心」,所以就算「算計的開頭,也能換來我真誠的感謝」。

這是逗你的,好么?

就算真的看似達到了預期,但最重要的「信任」,卻會有了裂縫。
想想看,一個會設計對待你的人,就算有說的再好的初衷,是否也會讓你的內心難以再相信ta了?

別為了你「急於去達到的目標」,
而去毀了你們的關係。

另:當你比ta還急時,往往就該回觀自我了。


第一,像很多答主說的,沒必要故意犯錯。理由就是如果真的想暴露某個缺點讓來訪者攻擊,你一定能按照所謂「真誠」原則找幾個能激怒來訪者的地方。
第二,我的個人想法嘛…「犧牲」是允許的,只要你願意。假如一次諮詢把來訪者大罵一通能起到十次諮詢的效果,這個誘惑恐怕沒有哪個諮詢師會抵制。而能抵制的,卻都是以「沒有哪個理論支持心理諮詢可以用大罵一通的方式進行」來說服自己。問題是…………………

記住!心理諮詢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解除困境!這是核心目的!共情和真誠有可能是必備的手段,但也有可能不是。罵人有可能是有效的手段,但也有可能不是。牢記諮詢的目的是為了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符合這個大前提,任何方法、態度、底線都沒有絕對的要求。


「故意犯錯誤」,這似乎假設不故意就不會有錯誤。
我怎麼聞到了一股濃厚的蜜汁自戀。

如果是假設「諮詢師一般的錯誤來訪者會忍下去」
那諮詢是為了來訪者更好的生活,生活中普遍的都是「一般錯誤」。
來訪者要應對的是這種。
「故意錯誤」就算來訪者表達了。也對他生活改善有限。

真誠原則有人說了,那我就不說了。

在這裡面還有個問題,「學會表達憤怒」是諮詢師的目的,還是來訪者的訴求?
這步沒搞定,其他都是扯淡……


這個角度和邏輯本身就存在問題哦,所謂的為了來訪者故意怎樣,或者犧牲,這說明對於來訪者的問題缺乏合理有效的諮詢方法。

諮詢師需要對來訪者高度共情,但更需要能夠時刻保持客觀理智和清醒,目的是為了引導來訪者走出困惑,不是諮詢師本身為了進入對方問題和困惑中滿足自身的需求。

諮詢師被來訪者的問題干擾牽引,說明出現了反移情,自己不能及時調整過來,不僅僅諮詢會失敗,自己的問題也得需要去找督導進行一段時間的諮詢和治療了。

當然如果能夠在問題中成長起來,諮詢就會有個大突破,個人能力也會更強。

補充一點,希望他人為自己犧牲做奉獻或者自己渴望犧牲奉獻自己,這種觀念背後的動機往往就是其人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


舉一個老師上課時說的例子:一位美國的諮詢師為了保護來訪者隱私,拒絕向警方提供諮詢記錄,最終被判入獄幾個月。當他出獄時,受到了同行們英雄般的歡迎。

另一個例子是在CAPA的主席Snyder在講倫理的時候,一位在高校工作的諮詢師詢問了一個危機個案是否應該上報的問題。諮詢師評估該個案危險性不大,並且如果上報會導致諮詢關係的破解,但該個案的情況根據學校規定必須上報。Snyder的回答是:作為我個人,如果我是你,我不會上報。

心理治療對於來訪者和治療師來說都是一場冒險的旅程。即便最有經驗的治療師也無法預測在治療的過程中會發生什麼。因此,治療師與來訪者共同付出是不可避免的。我不太贊同諮詢師為來訪者付出,犧牲這種說法,因為諮詢是雙方共同努力的過程。來訪者能感受到這個雙方共同努力的狀態,本身就有治療作用。

今天在諮詢結束後我又想到一個問題。當想要為幫助來訪者多做一些什麼的時候,諮詢師是否能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類個體的有限性。每個諮詢師都想幫來訪者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不是所有來訪者帶來的問題都能被諮詢師解決的。諮詢師只能在心理的層面工作,而不能在現實的層面去做見諸行動的干預。我們不能幫來訪者改變他的家庭,不能改變他的經歷,不能改變他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環境,不能改變他身邊的人,甚至不能幫他減免治療的費用。所有的改變只能藉由來訪者自己才能發生,且只能發生在當下,正所謂來者不可追。因此,來訪者也需要去面對同樣的課題:去接納自己和他人的有限性,並在有限性中發掘自己的力量。很多時候諮詢師無法事必躬親地來訪者解決問題本身,但是和來訪者一起去面對它,這也可能是幫助來訪者改變的契機


哪有那麼多天使啊,諮詢師也是為了賺錢才當諮詢師的,我認識很多諮詢師,北大的、清華的,註冊系統的,都不會為來訪者考慮那麼多的,更多的是他們自身的利益和感受,天真的覺得諮詢師會為了來訪者犧牲自己,傻不傻啊?不匿名了,我認識的幾位都在知乎上呢


沒有諮詢師會這麼做的。除非這個諮詢師不夠專業,付諸行動。你的這種說法完全沒有理論依據。憤怒不能表達,作為諮詢師的思路,絕對是要去探索憤怒不能表達背後的動力,怎麼可能去和來訪者發生關係呢?這不是在幫助來訪者強迫性重複嗎

諮詢師的任務是陪伴來訪者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諮詢師不是大夫。


首先,心理諮詢師的作用是幫助別人建立健康的心理;

其次,作為操作技術所激發出的效果沒有意義;

最後,心理諮詢師也是人。


不請自來。
想到遇到過的兩件事。
一是接到一位家屬的電話,說要安排給他兒子做諮詢,但他兒子對諮詢有抗拒,所以家屬希望諮詢師能假扮是朋友,到家裡拜訪,以接觸他兒子,從而進行諮詢。
二是一位諮詢新手,在督導時提到,她一直希望能樹立一個專業的形象給來訪者,所以在諮詢時很刻意注意自己的衣著,言語等,力求不表現出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讓來訪者信服自己的專業。
這兩者,從表面上看,也都是為了來訪者,但事實上,卻都會給諮詢帶來嚴重影響。諮詢師的不真誠,偽裝,都可能會讓咨訪關係最終被破壞,甚至給來訪者帶來二次傷害。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了戀愛中,女朋友們經常會玩的那一套考驗,為了考驗男朋友的真愛程度,號稱是為了檢驗愛情而設出許許多多的局,結果,害的只是自己。


問題是,這種做法在實踐中無效。

反而會導致更嚴重的後發問題。

我不知道現在的培訓是怎麼教的。

但是這樣很扯淡。

不能表達憤怒就不能唄。

沒啥問題。


要劃清界限,最忌代入自己。


我猜測題主是來訪者,正在接受諮詢,並且對諮詢師產生了移情,才會這麼多慮

純屬瞎猜,如有冒犯,請多原諒。


推薦閱讀:

上班有一種恐懼感,進辦公室就想掉眼淚,也知道一份工作沒什麼大不了,可就是控制不了這種情緒,怎麼辦?
考了心理諮詢師二級證書, 離可以做諮詢還差多遠?
一想起男朋友的前女友就會特別難過,怎麼解決這種心理困境?
如何看待國內部分沙盤師隨意用沙盤進入孩子潛意識的現象?
心理諮詢師的一天是怎樣的?

TAG: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