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口碑爆棚,而豆瓣上不少評論都只給一星或兩星,你怎麼看?
去他的豆瓣婊和專業影評人,青春吐《芳華》,我二刷支持馮小剛!
殘酷芳華!
午夜場,萬達能容納500人的空蕩蕩的IMAX影院里,我又哭了,淚水不期而至,從小溪慢慢匯成河流,為別人的青春!為殘酷的《芳華》!
本以為,前天看片時的哽咽已經是我已經荒蕪的內心對真正美好事物最強烈的應激反應。回來看了眾多豆瓣上的邏輯嚴密的專業評論還有好多專業影評人的言之鑿鑿的技術分析,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被馮小剛的「情懷」套路了。
六十耳順?歸來仍是少年!
但當這些看過一遍的情節在熒幕上重現,雖然我帶著審慎的目光,帶著距離審視和挑剔這些來自我未經歷過的逝去了年代的光影,慢慢地,宛如時光穿越,我在空中俯看知性大方的肖穗子,性感霸道的郝淑文,虛榮現實的林丁丁。我看到了那個荒誕劇變的時代,真實的纖毫畢露,或通過時光濾鏡呈現的柔和的善良和醜惡!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
在明凈曼妙的月光下,我化身劉峰,和穿著病號服的何小萍翩翩起舞,去他的時代,去他的命運,小萍,今夜我與你共舞,從月明星稀到晨星升起!
有些柔軟的東西在心底緩緩的蘇醒,有一些久遠的往昔模糊的重現,我記起了那些愛過的恨過的人,辜負我的,我辜負的!
還有我無能為力的青春,我稍縱即逝的剎那芳華!
記憶因為模糊具有真實的質感,往昔因為久遠有了乾淨的色澤!都在淚眼中氤氳!
我們在現實的歲月麻木不仁,虛度光陰!她們在荒誕的年代輾轉沉浮,散盡芳華!
影院里只有我一個人,這是我一個人的《芳華》。
可以抱抱我嗎?
片尾,西南邊陲火車小站,長椅,當何小萍柔柔的問「能抱抱我嗎?」,當劉峰用他僅存的左手摟住何小萍的肩頭,小萍靜靜依在他的肩頭,人物漸漸隱去,只留下空空的長椅,想起韓紅如泣如訴的歌聲: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我再也控制不住,哭得稀里嘩啦,為我不曾經歷過的美好,為一代人荒誕殘酷的青春,為一代又一代人轉瞬即逝的剎那芳華。
愛上錯誤的人,做了錯誤的自己?
當我走出影院,在深冬的午夜,大街上寒氣森森,空無一人。
我擦乾淚痕,想起上一次流淚,已是18年前,千禧年元旦,我穿越大半個中國去海邊看一個「肖穗子」一樣的姑娘。
我突然痛恨昨天晚上看到的那些影評,那些豆瓣網上某些冷冰冰的邏輯嚴密,品味卓越的專業影評。
就像有品位的綠茶,只有在高檔的酒店,羅曼蒂克的套房,聽著小布爾喬亞的音樂,才會有feeling!才會high!
愛情就是《羅馬假日》,像《喜劇之王》這種就太俗,劉峰和何小萍這種愛情太土,太冗長!
你們不知道有一種愛是實實在在的嗎?允許你們的愛有品味,就容不得別人樸實的愛嗎?不只重形式,對真愛的尊重,不是有品位的人因該有的基本審美素質嗎?
我們是不是應該尊重我們不熟悉的美好,就像父輩的愛情?
情懷不只是一個格調,美不只是一種範式!
血染的芳華
我突然痛恨那些微博上的某些專業影評人,劇本,美術、服裝、攝影、配樂,沒有環形結構敘事,一大堆專用名詞,一連串炫技的技術分析,彷彿電影就是一串技術的代碼!嘴角帶著習慣性的嘲諷!
專業影評人兄弟,你天天寫這些「代碼」,還記不記得人生第一次青澀的吻,第一次手牽手的那個月色如水的校園操場,她淺淺安靜的微笑?牽手那痒痒的感覺?
電影不只是技術系統,電影是表現人性的。你是有溫度的人,不是人工智慧!
《芳華》有沒毛病,有啊,表現現實的電影都會有毛病,沒毛病的是樣板戲,是虛擬現實!
馮小剛導演的《芳華》,在小編看來,敘事可以再簡潔點,劉峰和何小萍的主線應該更突出,6分鐘的戰爭戲在老兵看來在單兵戰術和連排級反伏擊戰術的表現上都有瑕疵,錄音剪輯都有突兀的地方。
但我們應該看到,而且小編在這裡不掩飾對馮小剛導演的敬意:這是一部誠意之作,這是一部能打動它的觀眾的電影。是一部真情實感的電影。
也是馮小剛一部有突破的電影。
馮小剛導演的作品《芳華》是他和自己的和解,是他和自己遠去的青春的和解,是他在老之將至前對青春一次深切的率性的懷念。
小編浮生君愚見:人往往最執念的是自己的青春,青春有多少純真就有多少輕輕淺淺的夢回,青春有多少激情就有多少 中年酒後的喟嘆唏噓。
一個作家或導演,青春有多少遺憾就有多少重章疊唱的文學和電影,在青春失去的,在文字里補償;在青春錯過的,在光影中重逢。在青春迷茫的,在時光里釋然或者消散。
那些如春花一樣明麗,春夜一樣靜美的青春時光,那些我們真實記得或是被時光重構的明凈的日子,會在某個秋日的午後,莫名其妙的,突然重現。我們早已忘卻的人會嫣然一笑,坐在你的面前,她嘴唇上細細的茸毛,一根一根,來自很遠的從前,在記憶恍惚的逆光中,是那樣的清晰。
一個真正的導演,和每個人的一生一樣,其實有兩個必須拍的電影。
一個是《青春》,自己的青春,一個是《人生》,以自己的存在的價值推及人類的存在。
商業片的成功導演馮小剛想拍有情懷的電影,他說:別人都向著市場,我是逆流而上!
他雖然人在江湖,既有馮褲子的歷史,更有炒作的名聲在外。
但能說出這樣的話,總是不易!
馮小剛還是最具野心,仍有鋒芒的。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唏噓,一個人的命運在時代、政治、家庭背景、選擇等面前,實在是太脆弱太無力了。時代之下命運的戲謔,人的無力感以及長久的傷感。時代才是影片最大的主角,在它面前,一切都好似微不足道,只配顛沛流離。這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芳華」。
小編沒有看過《潘金蓮》。因為先看了不少《潘金蓮》的影評,網上批評很多,所以就沒有去看。
這次《芳華》,網上對馮小剛的批評還是很多,所以拖到現在才看。
差點錯過一部走心的好片。
我在深冬的成都街頭走一走,不由五音不全的哼起: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
再論《芳華》,揭穿皇帝的新裝!
《芳華》是一部被拍爛的負能量影片!
影片情節扭曲陰暗、人物勾心鬥角,除了劉峰、何小萍競然找不出第三正能量的人物,整部片子都在描述部隊這個紀律嚴明、團結活潑、進步向上的光榮集體里勾心鬥角、迫害打擊學雷鋒先進、戰鬥英雄、模範先進劉峰和何小萍,整部片子弘揚的不是正能量,而是好人無好報,壞人得好報,以致於,影片雖有6個青春活潑的女兵,洋溢著熱情的舞蹈,卻讓人體會不到一點美感,因為,人物的俊美己經被人性的險惡所淹沒,影片中文工團的戰友之間充斥著整人、陷害、唯利是圖、攀比、甚至搶男友,以致於,影片描述文工團解散這場戲時,己無法用鏡頭描述戰友間分離時的難捨情景,因為馮小剛這部影片中的部隊集體就如一個土匪窩,裡面似乎沒有一個好人,這樣的一個集體被解散自然不值得留戀,也自然拍不出難捨之情…影片還設計了劉峰作為戰鬥英雄,副連長轉業後競然需要靠開三輪車混日子(二等功臣、軍官轉業回到地方可進的都是政府部門),誤導了廣大善良的觀眾。
馮小剛的這部片子,其實刻畫的是他自身內心深處陰暗的一面,一個標準京痞子唯恐天下不亂的扭曲心態,善良的觀眾關注的都是影片情節本身,而忽略了一個質疑:我們的部隊真的這麼陰暗嗎?那個年代的社會真的這麼壞嗎?當然不是!真因為不是,所以應對這部宣揚負能量的影片說不!在人云亦云的一片叫好聲中,大喝一聲!做一個揭穿皇帝新裝的宣揚正能量的觀眾!
有圖有真相。大家看一下這張圖就明白了,《芳華》口碑爆棚,而豆瓣上不少評論都只給1星或2星是一個假命題。只有0.8%的人給1星,也只有3.4%的人給2星,怎麼能說是不少人呢?《芳華》目前有14萬以上的人給了評價,總體評價4星,7.8分,在馮小剛作品裡還是排名第三,僅次於電影《甲方乙方》的8.2分,和電視劇《一地雞毛》的8.7分。
馮小剛的電影《芳華》比較自豪的是,它讓很多從來不進電影院的人走進了電影院。這對中國的電影市場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看過高曉松對馮小剛的一段訪談,馮小剛說這是他最有個人色彩的電影,走心了。而且對於同期上映的《奇門遁甲》、《貓妖傳》都給與高評價,說:「希望大家都好。」看來電影達成預期,口碑、票房都不錯,他的心態也平和了許多,你不這麼認為么?
電影芳華,成稿時看了一下數據,豆瓣143966的人次參與評分,1星2星累計4.2%,所以,題目有些偽命題。
事實上,每部作品都會給觀者留下不同的共鳴、共情和印象,不同的觀看投射,有不同的感受很正常,尤其是這樣一部「現象級」的電影。
檔期改變、馮小剛、或真或假的不可描述……太多的歧見,讓輿論場天然的變得喧囂,莫衷一是。
針對這條問題,不妨從多元複雜的輿論場、豆瓣氣質下的評價、信息繭房下的評價內卷趨同三方面略談淺見。
現象級的芳華眾說紛紜芳華電影,以及超齣電影本身的基本面,成為現象,觸發大家都能參與評說的一個「社交貨幣」,換言之,如果不看不談芳華,貌似話題都不好打開。
紛紜的內容大致有這幾個方面:電影,馮小剛,時代背景,人物命運。
電影本身,由於剪輯,由於需要過審,時間線顯得流水賬化、人物的背景鋪墊不夠,群像導致角色性格不突出,從這個基本面講,這部電影當然有提升的空間,也有足夠需要商榷的地方。
但,這部電影,已經超出本身呈現出來的產品,成為關於馮小剛、聶歌苓,關於時代的跨越,關於社會肌理的挖掘,關於人性的善惡,關於價值觀的衝擊和對立。
所以,經由這部電影,引出了太多非電影的話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部電影說自己心中的芳華,自己心中的人物,自己心中帶入的「本來應該這樣拍攝」。
這樣的喧囂場域中,說好說差,臧否贊否,都很正常。
難得有這樣一個話題,天然的設成議題,讓眾多的說法觀點彙集一起,豐富輿論市場供給。
豆瓣氣質下的評價含無疑問,豆瓣成為評價文化產品大平台,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具有一定公信力的評分體系。
豆瓣以其清新、文藝,尤其以興趣愛好為標籤,與電商類的實物消費體驗不同,豆瓣更多是文化產品,或者泛精神的同類的集合。
因此,豆瓣對於每種即將接受市場變現交易的「產品」而言,對消費者「購買決策」影響巨大。
所以營銷不得不注意豆瓣,豆瓣也因此帶來一些紛爭和非議。
縱觀豆瓣用戶,精神氣質比較相近,雖然都是不同的個體,但或多或少能形成整體的一種形象。
但更多時候,豆瓣也會形成一種壓力:那些清新,那些高遠,那些脫離低級趣味,豆瓣也會成為一種新的裝、作的標籤和道具。
何況,因為豆瓣,所以豆瓣,所以,必須要懟,為懟而懟。
信息繭房下內卷站隊因為信息過載,但同時反可能形成繭房,喜歡的資訊,信息,互動才參與,否則,干卿何事?滾遠些吧。
關於《芳華》的爭議,一部分是年長者尋找青春,或認為電影寫出了他們的時代,或認為電影歪曲了時代,但他們不會在移動互聯時代發言;一部分是PC和移動時代同步的中年人,他們對歷史細節有體認,對電影本身的技術層面研判,對馮小剛的雞賊或突破批評或激賞;一部分是真正伴隨互聯網成長的原住民,他們對那過去的事兒不感冒,對電影的疏離和留白不舒服,甚至對於馮小剛這樣的老幫子不爽快。
三群人在不斷的信息流中,各說各的話,各樹各的靶,站隊,因了芳華形成的話題洪流。
滿目芳華,不過一地雞毛---真實的淺見!
在芳華上映的第二天,我獨自去了電影院!當時我坐在第六排,開場的時候坐了八個人,散場的時候只剩下我一個人,我覺得這符合情理!
電影的節奏不夠緊湊,人物刻畫平淡無奇,整體結構鬆散凌亂,結尾更像是一碗麻醉的雞湯! 然而, 有意思的是頭條上對芳華近乎崇拜式的歌頌!不論大咖小咖,放眼望去,俱是滿目芳華!就連自稱風清揚的馬雲馬老師,也對芳華里的西紅柿大加讚賞!
難道我產生了錯覺?或許電影沒有我想的那麼平淡無奇,或許我遺漏了什麼?於是我開始分析頭條上的發言,羅列出以下內容!
1.電影的情懷/2.向戰鬥英雄致敬/3.勾起了對過去的回憶/4.馮導如何大膽取材/5.電影院的老人久久不願離去!等等之類的。九筒不才,願做小品!
首先,情懷!《芳華》的創作初衷是,馮導碰到嚴歌苓,說:咱倆都在文工團待過,你看能不能創作一個文工團的劇本!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但就是這個意思已經和情懷無關了!他不是看到了某些眼神溫和卻遭遇不公的老兵憤而拍攝創作,他只是因為曾經在文工團待過,就像一個功成名就的體面人要告訴別人我的芳華是多麼的波瀾壯闊!從電影大部分篇幅都在描寫對人物塑造毫無幫助的文工團生活就可見一斑!
電影里看不出馮導要為哪一類人發聲,也沒見歌頌什麼!如果說結尾旁白里那句「劉峰和何小萍有別人眼中沒有的溫和眼神,看起來比別人都幸福」勉強算是,也只能勉強算作是如馮導和嚴歌苓的追求!他們是上層人,品味過千帆過盡的浮華,卻又想落個洗盡鉛華的情懷!所以,如果為了情懷,請放過情懷!
散場了,走在街上,萬家燈火。《芳華》看完了。這是第一部獨自一個人看的片子,因為太期待,不管多忙也要抽出時間。這是頭一部沒有看完的片子,因為我不想暴露滿臉的淚水,儘管聽到了滿屋的啜泣聲,也在燈光亮起之前默默走了出來。這是頭一部看之前和看之後完全改變印象的片子,因為對劇情之深沉、演員之出色太出乎意料。本來想身穿全套65式軍服來看,可是突然覺得,我是來看戲的,不是來演戲的。現實的戲夠看了,就像需要戰士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有美麗動人的文工團和激蕩人心的標語,而不需要的時候,只有鄙視和冷眼。芳華已逝,留下的只有回憶、無悔和那份從未捨棄的感情。曾經浴血的戰士和曾經愛過的人重逢了,一起走過最後的芳華,雙雙逝去,留下一個空蕩蕩的長椅,也留下一個迷。我們從理想、信念、青春、激情中走過,最後留下了什麼?我也是70後,沒有經歷過那個火紅年代裡的歷史事件,但不知道為什麼,卻總是有一份情懷,以至於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一直淚流滿面。看了部片子些許找到一些原因。那個年代裡父輩人們的革命理想、悲歡離合、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服飾、生活、性格,本身就像一部大戲。一個時代所有人共同的芳華,濃縮成電影中主角們的情感。自卑、傲慢、理想、絕望、激昂、漠然……時代和人都在改變,只有一份美好的回憶留在心裡,用歌聲、草原、戰火、青春……撫慰一顆被現實折磨得麻木低沉的心,直到有一部電影,把這種回憶變成了能看到的光影,於是,久別的感動就化成淚水,盡情宣洩。我想,觀影那天在我後面的所有觀眾壓制著的啜泣聲,都是為自己的芳華而流的吧。而所有不認同這部電影的人們,也許是不了解那個年代最深沉的東西,也許是對那些舊日的情懷不太感冒,也許是對馮小剛的風格不太認同……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有自己的獨特看法無可厚非,只要對事不對人,在尊重那個年代、尊重那些人的前提下客觀評價即可。總之,我要致敬馮小剛,這是一部優秀的片子,是一部致敬一個年代和一輩人的片子,也是一部能夠引起反思的片子。
沒感到口碑爆棚,反而是批評與批判之聲不絕於耳,將一個如此純粹和純潔的時代描寫得如此醜陋和不齒,這樣的作品出自馮小剛之手讓人愕然,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被認為是人性最為純粹的時代,而馮小剛將它顛覆了。
我去看了一場,在看的過程中,有幾位觀眾中途就退場了。好不容易熬到了散場,觀眾們邊走邊議論:沒什麼意思嘛。沒什麼好看的。真不值得浪費時間。
缺乏邏輯性的演繹,沒有時代依存的胡編亂造,這就是我對《芳華》的真實評價。在一個靠道德來約束自己行為思想的年代,《芳華》將人性描述得如此醜惡,將善惡進行顛覆性的扭曲。以馮小剛和嚴歌苓的認為,惡人一定有好的結果,善良的人都不會有好果子吃,而拼爹拼媽一定可以榮華富貴。從《芳華》我們不難看出,馮小剛和嚴歌苓人性上的扭曲和陰暗,而這樣的扭曲和陰暗,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可以說,看完這部劇,我的心情是沉重的,甚至可以說,有一種悲。
炒作《芳華》,馮小剛也可謂是用心良苦,國慶前的突然撤檔、馮小剛面對全國電視觀眾演出的「苦情」劇、利用張國立為其站台、網路水軍們大篇幅的造勢,所有這一切無不讓人反感。
瀉藥。關於《芳華》口碑問題不做評價。暫且說說口碑與「如今的豆瓣」。豆瓣初衷是為了整合全球電影,採用評分製為影片分級。參考各類觀眾的真實影評,來讓觀眾對電影的了解與回味。以至於各大視頻網站(如迅雷)在推薦片子的時候都要附帶IMBD評分,以供參考。
如今的豆瓣:如今的豆瓣已經從一個清純少女變成了令人作嘔的「妓女」。怎麼這麼說呢?因為豆瓣這幾年已經成了影片發行方宣傳影片和打擊對手的戰場。不少電影看了確實不咋樣,由於水軍被拱抬標價。還有一些相對不錯的電影,豆瓣評分卻少的可憐。這個現象一方面要乖大眾的評分制(隨波逐流),另一方面豆瓣監管確實不到位。豆瓣這個評分體質沒有達到一個合理的閉環,以至於偽評論泛濫。
據那年電影所知,豆瓣早期的電影評分還是很合理的,那時候電影人對於宣傳和競爭還是比較理性的,比如《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海上鋼琴師》等。當然也有一些情懷片在裡面,比如明星效應,腦殘粉所產生的低質高分片。相對高熱度的評分,豆瓣現在一些冷門片還是很不錯的。所以:豆瓣僅供參考,觀影還需親臨。
頭條號/那年電影,歡迎關注。
感謝邀請,對於這個問題,覺得不要太過於驚訝,這也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任何口碑好的電影也會總有些少差評的現象,就像口碑很差的電影也會有不少人給與好評一樣。就是一個廚師做菜那樣,最頂級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也會有人覺得不好吃,最差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也會有人覺得好吃。正所謂眾口難調啊!
每一件作品或每一部電影都有其受眾的市場以及對象。《芳華》是一部適合大多數人看的影片,因為影片可以讓曾經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好好的回憶和緬懷一下曾經逝去的青春芳華,也可以讓年輕一代的更好的去了解那段曾經的芳華歷史,所以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時候看到許多觀眾,不管是曾經經歷過還是沒有經歷過的,都默默的留下了眼淚。這就證明這部電影是可以觸動人心的,令人靈魂震撼的電影。也正因為如此,說明電影的精神已經深入人心,甚至是靈魂。而且這就是最好的口碑,至於豆瓣或許其它的評論網
站上少部分人給與《芳華》一星或兩星的評價,這些都不會影響影片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以及影響影片後續的走向,甚至最後人們對這部影片的評價。因為你翻看豆瓣看看,給與這部影片四星五星評價的還是占絕大部分的。而那些給與一星兩星的觀眾,也只是覺得這部片子不適合自己看而已,就像廚師做出來的菜一樣,這道菜不適合自己胃口而已。或許果斷時間,胃口變了,又會覺得這道菜是份美味佳肴呢!
豆瓣評論很客觀,我完全認同。理由如下:
《芳華》從藝術水準到思想深度都沒有達到編、導自吹的程度,充其量,也就是導演、編劇個人的情愫渲泄。首先,整個影片帶給人的是一種壓抑和莫名的憤怒。善良被嘲弄,弱者被欺辱,英雄被拋棄,編劇、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著實令人匪夷所思。其次,劇情細節的不真實。我雖不了解文工團的生活,但我不相信,女兵集體宿舍可以不整內務?戰士不許談戀愛的禁令在芳華的文工團被視若兒戲,兵和兵談,幹部和戰士談,行軍大車上,男兵摟著女兵,女兵靠著男兵,說是一群流氓一點都不過分。記得當年有一部叫"鐵甲008"的越戰電影,男、女兵在坦克邊說了幾句情話就被批的狗血噴頭,成為官兵口中的笑柄。用芳華的大腿、胸罩、泳裝作尺度,「鐵甲"就是小兒科。此外,省軍區哪有什麼文工團,最多就是戰士業餘演出隊,基本常識不懂。至於那場遭遇戰,戰術設計之拙劣,戰鬥過程之無哩頭早已被批,我不贅言。但身為副連職幹部,戰鬥英雄、特級傷殘軍人最後淪落到靠街頭打工維持生計,這樣的情節描寫與其說是造假不如說是造謠誹謗。最後,製造聲勢,掛羊頭賣狗肉,說是表現一代人的青春芳華,其實誰也沒表現,表現的只是編、導自己,而且因為太假,太不真實,甚至太齷齪,最終連自己都不是。
推薦閱讀:
※梁朝偉有哪些演技驚人的細節?
※《獅子王》裡面老狒狒塗在辛巴額頭上的果汁是什麼水果的?
※港版無間道和美版無間道那個更好?
※姜文和姜武代表作有哪些,電影?
※有哪些很俗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