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曾選定哪些歌曲作為國歌呢?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林

小靜

看到這個問題,不少人會比較納悶:清朝還有國歌?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其實,清朝有國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清末不少朝廷大臣都出使外國,自然會受到國外每逢重要場合都要唱國歌的傳統,因此國歌是外交禮儀的必備,也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清朝不僅有一首官方的國歌,而且還有好幾首代國歌,只不過和現在的國歌不一樣,清朝的國歌流傳度不是很高,因為國歌創作出來沒幾天,清政府的統治便被武昌起義給推翻了,於是國歌也在革命的浪潮中逐漸被淹沒,直至幾乎被人們所遺忘。

宣統三年八月十三日(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詔令內閣負責制定國歌,於是選定了著名的思想家嚴復作詞,由皇室成員、紅豆館主傅侗編曲,製作了這首國歌—《鞏金甌》,歌詞較為晦澀拗口:「鞏金甌,承天疇,民物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嗥,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奄奄一息的羸弱帝國在粉飾太平、歌功頌德。這首歌是清政府官方公布的國歌,只不過還沒等它被傳唱開來,便爆發了武昌起義。

反觀非官方的國歌,有幾首代國歌在當時流傳度更廣,第一首代國歌是晚清著名外交家、曾國藩之子曾紀澤的傑作,據說是在光緒四年(1878年)曾紀澤初使英、法時碰到要求唱國歌的情況下創作的,名為《普天樂》,自此這首歌就在很多外交場合被視為國歌。不過,當曾紀澤上奏朝廷請求將這首歌作為「國樂」時,卻沒有得到批准,大概是這首《普天樂》的節奏過於緩慢,缺少氣勢。

曾紀澤

第二首便是清末重臣李鴻章作的《李中堂樂》,關於它的產生,目前已經有非常詳盡的解釋了,和曾紀澤遭遇的情形一樣,就是在1896年的5月份,李鴻章出使俄國,參加了俄國沙皇的加冕儀式,中途被邀請唱清朝的國歌,結果清朝這時還沒有自己的國歌,於是李鴻章就唱了一首安徽家鄉的廬劇。8月份,李鴻章又去美國訪問,也是碰到同樣的情形,這次李鴻章有了準備,他讓隨員選擇了唐代詩人王建的一首七絕詩加以改編: 「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後世稱為《李中堂樂》,於是第一首代國歌就這麼自海外流傳開來。據2012年發現的北洋海軍軍歌曲譜,有研究者考證《李中堂樂》的旋律就是沿用的北洋海軍軍歌。

李鴻章與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左)、外交副大臣寇松(右)合影

第三首代國歌是清朝陸軍部的軍歌《頌龍旗》,這首歌曲是1906年陸軍部成立時所作,歌詞氣勢磅礴:「於斯萬年,亞東大帝國!山嶽縱橫獨立幟,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產博。揚我黃龍帝國徽,唱我帝國歌!」因此在清政府還沒有制定正式的國歌前,這首歌經常被清朝的官員們用作國歌。


開個玩笑!相信大家看到這個問題都是一臉懵逼的。納尼?清朝還整這玩意兒,不得不承認,小編看到這題目也有點迷瞪,但這的確激起了小編的興緻,於是小編答答這道題。
提及國歌,大家都會想到咱們百聽不厭的《義勇軍進行曲》,可是誰還會想到清朝也整這玩意兒,也許是因為清朝在制訂國歌后沒多久就被推翻了吧,因此這段歷史也就容易被大家所遺忘。清代在狹義上只有一首法定國歌,但其餘三首歌也能勉強算上「國歌」吧。當時的駐英大使曾紀澤在出使期間,看到西方國家在公共禮儀場合演奏國歌。於是曾紀澤非常感動啊,我猜他心中會這麼想:媽呀,有國歌原來那麼氣派,我們大天朝也得有。於是乎他就上奏了一首《普天樂》,希望這首歌能被批准,結果被拒絕(? ̄?д ̄??),雖未被批准,但也在外交上被廣泛使用了,能算上一個國歌吧。第二首「國歌」是李鴻章搞得,當時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赴西歐和俄羅斯訪問。當時也必須得有一首國歌啊,於是李鴻章急中生智用了一首七絕詩和廬劇的音韻做了一首臨時國歌,叫做《李中堂樂》,雖說也申請當國歌,但又被清政府丑拒了orz

第三首「國歌」是清政府的陸軍部創作的一首名叫《頌龍旗》的歌曲,清政府也用這首歌來代替國歌。最後一首「國歌」是清政府法定認可,權威認證的真正意義上的國歌《鞏金甌》,這首歌的詞是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嚴復所填寫。有那麼牛皮的一首歌當做國歌,清政府可算有了一首真正表現民主精神的歌曲了。但,這首歌只寫出了半年不到,大清就滅亡了……最後我想替我大清王朝說一句:「我好悲慘吶。」這就是大清王朝的國歌發展史,小編都替大清感到難受……


推薦閱讀:

如果南明守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有機會重新北伐消滅清朝嗎?
清朝乾隆皇帝算是明君還是昏君?
為什麼滿清有汾州之屠、信豐之屠、嘉定三屠等等的屠殺慘劇,而民國卻沒有屠殺滿人?
歷史上曾經主政的四大太后中,為什麼慈禧的名聲最差?

TAG:清朝 | 國歌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