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的軍隊去哪裡了?
周王朝軍隊哪去了?先得明白周王室軍隊從哪裡來。
為了應對西周王國複雜的「維穩」態勢,西周的「國父」、「國叔」們高屋建瓴、精心策劃,有針對性地建立起了鄉、遂制度。所謂「鄉遂」制度,其實就是周王室把周王畿內除了諸侯國和各卿大夫采邑之外的地方,劃分區域治理的制度。周王畿從宗周鎬京到成周洛邑,號稱千里之地。為管理好如此廣闊的區域,西周「中央政府」把王室直轄之地劃分出多個區域,實行分片治理、重點布防。依據《周禮》記載,在周王畿內,周王室總共劃分出了「六鄉六遂」。
「鄉」,可不是今天中國人口中常說的「鄉下」,是山高地遠、交通不便的農村。恰恰相反,西周的「鄉」,往往更接近於城鎮。所謂「鄉」,「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互相擔保);五比為閭,使之相授(互相託付);四閭為族,使之相葬(家中有喪葬之事時互相幫忙);五族為黨,使之相救(在遭到凶禍之時可互相救助);五黨為州,使之相賙(音周,遇到經濟困難時可互相救助);五賙為鄉,使之相賓(使各家都尊賢敬德)」(《周禮·地官·大司徒》)。
所謂「遂」,「遂人掌邦之野,……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音贊),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周禮·師氏·遂人》)。從「遂人掌邦之野」可知,「遂人」才應該是現代所指的「鄉下人」,是「農村戶口」。
鄉、遂的劃分,都是以家庭為單位開始,逐級向上,宛如今日中國的村、鄉、縣、市、省或是城市裡的街道、村、區、市。
設立「鄉」與「遂」,更為重要的是體現著周王室在軍事上的關鍵戰略規劃。
如前所述,周王室創立鄉遂制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應對周王畿內及其周邊嚴峻的維穩態勢。周王室在「鄉」行政區域的基礎上,首先推出了周王畿內的「徵兵法」:「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對於各家各戶,「凡起徒役,家無過一人;以其餘為羨,惟田與追胥竭作。」這意思是說,一旦因戰爭需要而徵兵,每家最多出兵一人,即所謂的「正卒」;家庭中其他服役人員,只負責在地方維持治安,不需上前線,即所謂的「羨卒」。(《周禮?地官司徒?小司徒》)
按「徵兵法」計算,五人為伍,五伍為兩,一兩則二十五人;四兩為卒,一卒則為一百人;五卒為旅,一旅則有五百人;五旅為師,一師則有兩千五百人;五師為軍,一軍則有一萬二千五百人。結合鄉遂制度分析,每家出兵一人,五「比」就可組建一「伍」;五「閭」可組建一「兩」;每「族」可組建一「卒」;每「黨」可組建一「旅」;每「州」可組建一「師」;每鄉可組建一「軍」;周王畿內共有六鄉,所以共有六軍。這六支軍隊,應該就是西周青銅器中經常提及的「西六師」。
這種徵兵方式,周王室「徵兵法」中明確規定,僅限於「六鄉」之地。從「鄉」的定義而言,周人服兵役的義務大多情況下僅限於土生土長的周人,也就是西周「城市戶口」擁有者。賈公彥疏:「凡出軍之法,先六鄉,賦不止,次出六遂;賦猶不止,徵兵於公邑及三等采;賦猶不止,乃徵兵於諸侯。」可見,「六遂」之地的「農村戶口」擁有者,理論上也需服兵役,但通常只是作西周正規軍的輔助補充。這是因為「遂人」是被征服者,周人雖然征服了他們,但卻對他們並不完全信任,並不太放心讓他們上戰場作為主力兵種。
雖然史料中說「遂人」也可能要服兵役,但「遂」的徵兵制度,史料中並不明確。也許,是因為「遂人」的出兵規模實在太小、出兵次數也太少,才會被周人所忽略。
由上可見,「六鄉」之民,實際上就是西周常備軍的來源。「五人為伍,五伍為兩」西周基層軍事組織的編製形式,也被發掘的西周青銅器「季姬尊」所證實。在「季姬尊」銘文中,有「厥師夫曰丁,以厥友廿又五家」的記載,恰好與「五比為閭」、「五伍為兩」的記載相符。
周人設置一個「鄉」,首先是為防範內外部的敵人。因為某地敵人威脅特別大,周人才會特別在接近敵人的地域設立一個軍事功能強大的「鄉」;然後,再在這個「鄉」內選取一戰略要地,修建一座軍事防禦功能強大的「城」,作為一個堅固的軍事基地和防禦堡壘。成周洛邑的建成,就是這樣的典型案例:在周武王臨死之前,就預先選定了黃河南岸、嵩山腳下這塊區域作為防範商人造反的前線基地;周公旦則在武王死後,精心選址,營建起了城牆高大、堅固的城堡——成周洛邑。先確定威脅來源,再設立防範這種威脅的「鄉」,最後再選址營建軍事要塞,這才是周人建立起「鄉遂制度」的真實過程。
西周初期,周人只敢信任本族人,所以只在周人穩定控制的宗周附近設立「鄉」、「遂」;徵兵也只敢從宗周附近的六「鄉」中徵兵,組建六「鄉」之師。後來,周公東征成功之後,又把很多商人從商王畿之地遷往成周洛邑、甚至宗周鎬京。在大多數商人都順服後,周人也就慢慢開始在順服的商人中間建立起常備徵兵制度,並在成周附近多個區域建立起了「成周八師」或「殷八師」。這也意味著,周人設立出了更多的「鄉」,遠遠不止六個。但由於《周禮》是戰國時期的後人歸納總結而成,戰國人對於後來西周「鄉隧」制度的發展演變過程並不清楚,才只記錄下了西周最原始的「六鄉六遂」。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西周的「鄉」就類似於後世的軍事屯田,軍事目的極強。各「鄉」,就是分布在周王畿各處的軍事重鎮,以及時應對各方敵人的入侵,也便於對叛變諸侯的快速彈壓。與後世軍事屯田制度不同之處在於,西周「鄉」是耕戰結合的行政管理制度,士兵家人與士兵都共同生活同一「公社」里,多數士兵一輩子都生活在此。軍事屯田,則是純粹依靠職業士兵在作戰閑暇兼職耕種,軍事化意味更加濃厚。而且軍事屯田裡的士兵通常都不會拖家帶口,士兵們還有確定的服役期限,不會一輩子都生活在軍事屯田區。可以說,鄉遂制度,其實是軍事屯田制度的前身,是半軍事職業化的屯田制度。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鄉遂制度的基礎,就是藉田制。
但是,周宣王時期「不籍於千畝」,將藉田制完全放棄後,對西周王室徵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藉田公社解散,使得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劇烈拉大,社會階層日趨固化。很多底層民眾陷入赤貧,生活完全失去了上升空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百姓生活愈發艱難,看不到絲毫改善的希望,慢慢地就到了徹底絕望的邊緣,紛紛逃離周王室,以致周王國「總理」樊仲山甫都開始擔心起來:「不謂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惡事也。臨政示少,諸侯避之;治民惡事,無以賦令。」(《國語·周語上》)周王畿內人口數量急劇減少,已經到了周王室都不敢大肆宣揚的地步!
這時,周王室軍隊的組成都成問題了。所以,「千畝之戰」時,周王室都不得不調入「南國之師」應急。但是遺憾的是,千畝之戰大敗,周宣王也差點喪命!周宣王為此開始「料民」,亦即進行人口統計。但是,工作還沒完成,周宣王就駕崩了。駕崩之前,還留下了一個奇異的傳說:杜伯鬼魂報復,用箭射殺了周宣王。
周王室軍隊的兵源,從此成了大問題。
西周時期確實有過幾十萬軍隊,但西周中後期開始衰敗,到厲王時期甚至發生了周天子被驅逐事件。宣王時期天子的權威得到一些恢復,可惜晚年基本又掉光了。到末王幽王,周天子實際實力已經非常弱了。諸侯基本都不怎麼搭理天子,幽王被殺後,周朝內部又發生攜王平王之爭,關中一代本來就被戎人破壞極大,又發生內戰。平王后來放棄了西部,周的勢力一落千丈。事實上,歷史上類似的事後來也發生過,曹操時期,北方軍隊有20多萬,曹丕敗家之後,基本就把野戰軍浪費光了,到諸葛亮北伐時,以至於魏國兵力不足,常常避戰
周朝沒有很多的軍隊。『天子六軍』,每軍12500人,再加上禁衛軍,總數約80000人,這是正規軍。周朝還有數量相當的民兵,實行兵農合一制度,每戶國人出一人參加民兵,這一部分有1萬多人,但是經歷了國人暴動的周朝,還能不能徵集這一部分民兵還是問題。另外依賴諸侯國的保護,周朝勢微,再加上周幽王的黑暗統治,諸侯國很少來護駕的。所以,周朝可以參戰的軍隊真的不多了。
推薦閱讀:
※有陸地巡洋艦的音改方案嗎?
※如果隱形戰機打隱形戰機,大家都隱形,火控鎖定不了對方,而且甚至己方預警機都定位不了,那空戰還怎麼打?
※張召忠海軍節因航母落淚,但2007年他發表文章說「發展超級航母沒有必要」,如何解釋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
※西方的雙重標準指的是什麼?
※綉春刀之修羅戰場有多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