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會在北亞的爭奪中輸給俄羅斯?


北亞對俄羅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式因為獲得了這塊看似環境惡劣,實則蘊藏著巨大寶藏的土地,俄羅斯放得以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歐洲二流國家,一躍發展為威震全球的超級大國。

只是,對於北亞落入俄羅斯只收,中國人就有些不那麼是滋味了。畢竟就地緣實力來看,中國所在東亞大陸,明顯較俄羅斯賴以立國的東歐平原,要更為強大的多。而在地緣關係層面,這西西伯利亞平原倒也算了,但地處北亞中東部的東西伯利亞山地,還有中西伯利亞高原,這兩個北亞次級地緣板塊,其與東亞大陸的地緣關係按說應該緊密得多。

而從歷史上來看,儘管北亞的過分苦寒,導致近代來臨以前,從沒有任何一個外部文明能對其實施真正有效的管制,不過在古代中原王朝的鼎盛期,其隻影響力末梢,還是能稍稍觸及到這裡的。當時的中原王朝,通過朝貢體系,將北亞的額部分土著部落納為自己名義上的外藩。

為什麼地緣實力更強大,地緣關係更親密,歷史上淵源也更身後的中國,在北亞的競爭中,最後卻敗給了俄羅斯呢?

通常的觀點,是因為俄羅斯在人類文明向工業轉型的歷史大浪潮中佔得先機,力壓當時依然停留在農耕時代的中國,所以稱為北亞的最終擁有者。

這種認識當然沒錯,不過最多也只能用來解釋19世紀鴉片戰爭後中國領土被俄羅斯的剝奪。紀丟失領土。但早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中俄兩國便通過《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勘定了兩國的邊界。根據這些舊約,拋開外興安嶺之類毗鄰中國之一部,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的大多數底盤,在當時就已經劃給了俄羅斯。

17世紀末,18世紀初,當時的歐洲文明,雖然整體而言,發展水平已超越中國,但畢竟還沒有爆發工業革命,所以二者的差距還沒有大到前者足以對後者碾壓的地步。加之俄羅斯本身就是歐洲文明圈中較為落後的地區,論規模當時中華文明也比俄羅斯要龐大的多。綜合各方面因素全盤衡量,在當時的中俄北亞競賽中,中國整體而言對俄羅斯還是有一定優勢的——即便因地緣關係的疏離,中國在西西伯利亞平原上影響力弱於俄羅斯,但在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中國完全具備佔據上風的可能。

可事實卻截然相反。康熙年間,在挫敗了俄羅斯向中國關外滲透的陰謀後,中國便就此收手,通過談判的方式勘定了兩國邊界——這相當於清廷承認了俄羅斯對北亞中北部絕大部分地區的主權。

當時的中國為何會如此慷慨?在雲石君看來,拋開時代局限,不能捕捉到人類文明形態即將質變,北亞在未來會產生巨大經濟、政治價值外,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農耕文明的先天局限性。

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兩部分:第一,農耕文明環境下,農業生產潛力是衡量土地價值的最基本標準。鑒於北亞過於寒苦,壓根不具備基本的農耕潛力,所以在當時的評判標準中,是不具備實際價值的。

第二,近代以前,受限於落後文明發展水平,全球各主要地緣板塊之間的交流高度不暢,各地緣文明都呈現十分明顯的孤島狀態,海洋、荒漠、山脈,這種種強勢地緣屏障,在阻礙到各文明交流融合的同時,也有效降低了它們彼此只間發生衝突的可能。

而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雖然那時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已較中世紀大為提升,不過由於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時代還未到來,有了很大的增長,但整體來說,突破地緣阻斷的能力依然不強,病況這種有限的能力,還主要體現在征服海洋方面,對北亞這種極端苦寒之地,人類還無法有效征服。

這種環境下,中國仍然延續傳統世界觀。在這套對於世界的認知體系中,除了蒙古高原這個可以孕育游牧文明,進而威脅中原的地區必須駕馭,至於更北面的那些鳥不下蛋的苦寒之地,根本就無足掛齒。當時的中國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不久後這塊自己眼中的毫無價值之地,會被來自遙遠東歐的俄羅斯征服,並伴隨著文明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搖身一變成為東歐地緣勢力壓制東亞大陸的戰略基地。

既沒不能帶來什麼好處,又構不成實質性威脅,農耕視角下的中原,對北亞的不上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當然,再怎麼不上心,這好歹也是一大片土。畢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傳統中國世界觀中,世上的所有土地,都是中國皇帝的地盤——最後統治方式上有些區別而已。故就算當時的中原王朝對北亞不怎麼上心,但也不至於到全然不屑一顧的程度。中國的這種「大度」,其實另有其他原因。

第二,性價比考慮。一直以來,性價比都是政治勢力衡量一塊土地是否值得擁有的關鍵因素——在沒有清晰國家領土概念的古代尤其如此。

對中國而言,古代中原王朝,之所以其勢力範圍基本上都局限在東亞大陸,並非其之力量不足以開拓,而有相當部分原因在於:周邊地區的農業價值有限,開發所獲之收益較低;相反,由於距離太遙遠,道路艱險的緣故,倘若強行征服,這種耗費開銷註定十分昂貴,故就性價比而言,在完成了對東亞大陸中東部核心區的覆蓋後,中原王朝最多也就是再用一些羈縻之術,把核心區周邊的邊緣板塊化作內藩甚至外藩,為自家打造出一道地緣屏障。至於更遠的區域,中原王朝就再也沒有興趣了。

而這套規則當然也適用於北亞。北亞在傳統農耕時代下的開發價值趨近於零,要是中國強行對其控制,成本又十分昂貴。所以在俄羅斯影響力打入北亞前,中原王朝只需對稀少的當地土著稍加羈縻,勉強納入朝貢體系,換區一些動物皮毛、海東青、東珠便就滿足,再深度管控,性價比方面來說實在太不划算,中原王朝自然也就沒有這個慾望。

基於這種邏輯,當時的中國政府——清廷,在挫敗了俄羅斯南侵東亞的野心後,反倒樂意坐下來,跟俄羅斯簽署一個明確的邊境劃定跳躍。藉此穩定北方邊境的同事,避免承擔在當時看來完全不划算的長期戰爭開銷。而就農耕時代的價值標準,清廷此舉也的確是划算,且符合當時的中國利益的。

第三,基於內部統治的權衡。中國傳統世界觀中,華夷之防是一大重點。而這種觀念,在當時嚴重削弱了清廷的統治合法性。

對此,清廷的的應對之法有二:首先,積極融入華夏文明,贏得漢人的主觀認同;其次,對蒙古各部加以籠絡,政治上賦予優於中原漢人之地位,經濟方面也給予相當補貼,用收買的方法,將其由中原的死敵,轉化成清廷的統治基礎,滿蒙一體,;聯合控制數量巨大的中原漢人。

但是,滿蒙畢竟是兩族。故,清廷既要借蒙古之力震懾中原漢人,但也要防備其坐大後反噬自身,這種利用與戒備的矛盾存在,使得清廷有必要在二者之間尋找一個戰略平衡點。

如果清廷非要下定決心與俄羅斯爭奪北亞,那不管是從地緣關係,北亞自然環境,還是軍事特點等角度,清廷要想取勝,都必須重用蒙古游牧勢力——考慮到俄羅斯的實力和向東開拓的既定國家發展戰略,這種中俄纏鬥之勢肯定會十分漫長。

這對清廷而言是有風險的:軍事方面對蒙古太過依賴,遲早會尾大不掉之憂,而且會間接加劇蒙古各部內部整合(唯有各部在政治上高度整合為一體,方可形成最強武力),而一旦這種局面形成,清廷勢必難以駕馭,進而出現反噬之危險。

而且,就戰略目的而言,清廷之所以願意動用大量資源來籠絡蒙古,除了羈縻之外,也是指望著借其之手威懾中原漢人。如果把蒙古的力量消耗在俄羅斯身上,這不僅會增加自身的資源損耗,而且也使得自己喪失了一支威懾中原的強大武裝。一旦中原再出現反清復明之類的起義,清廷可以依靠的武力就會捉襟見肘。基於這種內部維穩的戰略考量,清廷也犯不著為了一個在當時看上去沒有實在沒必要為了當時看來毫無價值的北亞,把蒙古勢力投入到與俄羅斯的長期纏鬥當中去。北亞的太過荒涼、與俄羅斯爭鬥的低性價比,再加上鞏固中原統治基礎的戰略考量,這三大因素,跟中國傳統農耕世界觀的天然局限結合,共同導致清廷非常「」「爽快」的退出了爭奪北亞的較量,將它「大方的「讓給了俄羅斯。

既然中國主動放手,俄羅斯在北亞的拓展就再也沒有強大對手。只用了一兩百年,俄羅斯就把這塊龐大的土地,納為自家領土。

而回首俄羅斯的領土擴張歷程,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既直接消化吸收,凡俄羅斯所佔之地,統統被其納入帝國版圖。

這是俄羅斯與其他歐洲列強之間一個巨大的不同之處。大航海時代開啟後的歐洲強國,不管是作為先行者的的西班牙、葡萄牙,還是追隨其後的英、法,乃至於後起之秀德國、義大利,這些國家的領土擴張,基本上都走的是開闢殖民地的套路,對新拓土地採取間接統治,很少有直接吞併。只有俄羅斯,是走哪吞哪兒,不管地方好壞,統統照單全收。

俄羅斯為什麼會對領土擴張如此感興趣?俄羅斯文明骨子裡的擴張基因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繼續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112節——俄羅斯之第二部分。對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感興趣的讀者,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原創文章。


未工業革命之前搶東北和蒙古,俄國搶不過中國(不管是移民還是戰爭)。
理由:地理距離造成雙方進行戰爭時運輸和後勤能力的差異。
別說是三百年前的俄羅斯還窩在烏克蘭那塊就是現在俄羅斯的主要人口也是聚集在歐洲那邊,至於遠東地區的人口還是在西伯利亞鐵路修建起來後才在鐵路沿線和外東北的幾個城市慢慢發展起來的。
可問題是在我所設定的1700年有西伯利亞鐵路嗎?
俄羅斯可是和那些地方隔了個西伯利亞,古代的交通工具、運輸限制和後勤能力就決定俄羅斯搶不過中國。

距離本是中國最大的優勢,可惜滿清統治階級防漢人甚於防異族。

領土擴張的本質是人的擴張。
在這點滿清不單無功反而有大過,因為幾乎整個滿清統治的260多年中都是在禁止漢人向外東北、內蒙、新疆等地方墾荒移民的(走西口闖關東~),同時又有遷界令禁止漢人下海。
讓沙俄搶走了遠東地區大片土地倒是其次,最大的惡果是整個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改變了東西方世界的千年格局,造成東方落後西方現狀。
還間接造成今天中國那幾個地方的不穩定,,如果那些地方生活著大量的漢人,就不會有今天的這個鬧獨立明天那個鬧獨立的情況岀現。
試想一下,若那些被不平等條約侵佔的土地上都生活著數百萬到數千萬的漢人,那麼其他國家除了大規模的屠殺之外,就基本不可能拿走那些土地!
人口一多自然就需要擴張,更何況對近現代的工業發展而言,農業社會的那些不毛之地大多地下儲藏著巨量的礦產。
長城之外的土地對農業社會的中國確實沒什麼用(除了留一些土地做防禦緩衝區,其他的確實是雞肋),但對跟上西方世界腳步開始工業化的中國就不存在不適合耕種、運輸困難、生存環境惡劣這些問題,那些地下埋藏著大量礦產的蠻荒之地中國會不需要?

若滿清沒有閉關鎖國,而是主動與世界聯繫,跟上西方世界前進的腳步,不說超越西方,只要不太落後就可以。
那樣的中國就能憑藉中國巨大的體量稱雄世界,獨霸亞洲(實際上就是沙俄的發展道路)。
反倒是滿清做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又拒絕融入漢民族,沒有入華夏則華夏,還試圖以夷變華(留辮子),天然充滿危機感。

害怕漢人,所以就禁止漢人向外移民,限制漢人擴張。
滿清入關展開大屠殺,並且拒絕融入中國,還試圖以蠻夷變華夏(留辮子),,形成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壓迫奴役。
不信漢人、限制漢人,268年依然沒有改變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壓迫奴役的本質。
一方面閉關鎖國在思想上奴化漢人,另一方面用蒙古、新疆和西藏制衡漢人來維持統治,,東北更是滿人的自留地。

ps
某些人口中的康乾盛世,不過紅薯土豆和玉米罷了。
與其感謝滿清皇帝的功勞,還不如感謝西方殖民者,因為是他們把這些高產穩產的糧食作物從美洲傳播到全世界的,人家才是正主。
~~~
那三種高產糧食在明末就有,只不過是到了清康乾時期才普及開來。
因為那三種高產糧食中國人口爆炸性增長是必然(不管新朝代是漢人皇帝還是滿人皇帝,白人都送給了他一個盛世)。
~~~
突破因水稻種植區域和產量的限制,人口達到4億,但也形成一個更大規模的饑荒危機。
又因為耕地有限,新增加的糧食產岀很快就被新增人口給抵消掉了,並把人口總數維持新水平上。
這也是為何清中期民眾生活普遍不錯,到了晚清時期民眾生活品質又下降的原因(當然土地兼并、頻繁戰亂和列強經濟衝擊也是重要原因)。
~~~
那些吹噓滿清盛世是滿清皇帝功績的傢伙,呵呵。


中原皇帝沒有動力去要不能種田的地盤。當年內東北都沒怎麼開發,除了現在遼寧的地盤。現在的外蒙古地界就沒有富過。再往北去開拓,耗費的錢糧遠大於稅收。
有點類似羅馬人死守北部邊界的策略。而且那時候也不清楚不能種田的地方有沒有礦。要是有人穿越,在西伯利亞挖出一個大金礦,再上報康熙,估計康熙抽光蒙古八旗也要把毛子打回歐洲。


不是中國輸給俄羅斯,是清國輸給俄羅斯!元清非中國!崖山之後無中華!

漢人與俄人之間一直默契協調。
1640-1688年韃子在南方屠殺漢人,俄人 在黑龍江修建據點屠殺韃子;
1856-1860年韃子數十萬重兵在南方屠殺漢人,五千俄軍在外東北屠殺韃子,迫使韃子開放邊禁取消針對漢人的種族隔離政策讓漢人墾荒東北;
1938年,韃子在遠東為日本和滿洲國採購橡膠、石油和木材等戰略資源用以侵略中國,是俄國在遠東殺光了境內的30萬韃子。
1945年 滿洲國為侵華日軍提供了多年後勤補給,是俄國消滅了滿洲國 。徹底粉碎了韃子們在滿洲獨立建國的迷夢。

歷史無數次證明,只要韃子敢在中國欺負漢人,俄人就會出手教訓韃子,這種默契的聯動機制符合俄人的國家利益。

如果再向前推理一下,漢人和俄人共同在蒙古韃子壓迫下,分別在東方和西方崛起,建立大明和莫斯科大公國,這樣看來,漢人和俄人的友情、親情真的是源遠流長!

所謂的「漢俄默契」,並不來自於一紙盟約。
盟約不過是對簽約雙方進行道德義務綁架,靠道德力量來驅使盟友,這在關鍵時刻未必能發生作用。而漢俄默契聯動機制,是建立在赤裸裸的國家利益之上,只要韃子欺負漢人,就為俄人出擊韃子創造了大好良機,俄人是在國家利益的驅使下與漢人默契聯動,這種聯動比盟約更加靠譜。

我只是客觀陳述歷史事實,【韃子在殺漢人的時候,俄人在殺韃子】,至於這麼殺好不好,對不對,我不作表態。我相信所有閱讀這段文字的人都能通過獨立思考得出不同的答案。


1.傳統中國人對不能耕種的土地興趣不大,所以我們中國本部就是青藏高原以東,長城以南這塊地方,差不多就是明朝的有效統治範圍,當然對歷代王朝來說建立緩衝區或者將守備推至地形更容易防守的高原也很重要,所以一般極盛期中國疆域也能推送至新疆和漠北,不過真正穩定的納入中國版圖的確實是清朝,而真正實現統治和穩固的是本朝。

2.所以當年北亞的苦寒之地,我們中國人是不感興趣的,也不想去開拓,更重要的是即使拿到手裡也無法有效統治,其實清朝時期的外蒙和庫頁島、外興安嶺甚至黑龍江流域有有效的統治嗎?很難說,統治也需要成本的,那種地方駐軍是要花費巨大的,千里不送糧,所以不要過分苛責我們的古人。


YY而已,爭奪?不存在的,當時中國壓根沒看上那裡,就像俄賣了阿拉斯加。本來無論從地緣合法性,美國都拿不下,俄怎麼輸了?壓根沒想要。


近代以前,中國人(尤其是漢人)一向是:不能種地的地方不去

西伯利亞……


只能說中國運氣不好。我覺得近百年內中國沒辦法從俄羅斯搶奪這些領土,除非俄羅斯進一步分裂。
滿清時期:康熙乾隆時期沙俄和滿清在遠東軍事實力差不多,由於地理位置原因中國後勤比沙俄好點,可是當時的滿清統治者並不關心北亞的這些不毛之地,他們眼裡外東北有和沒有差不多,如果不是准格爾威脅蒙古草原和中原,滿清都懶得進軍新疆,所以滿清沒有干涉沙俄吞併北亞。
滿清後期當時俄羅斯雖然在文化科技社會進步等各方面處於列強之後,但是俄羅斯軍事並不弱,軍事上沙俄算是個強國,沙俄軍隊比大清軍隊強幾百倍吧,滿清打不過沙俄,所以沙俄開始強行吞併滿清邊境地區,如果不是英國和日本德國的阻攔,沙俄可能會把新疆蒙古東北都給搶佔。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國內亂的很誰有空跟沙俄或者蘇聯要這些土地,十月革命時期如果當時中國有國內穩定的條件可以乘俄羅斯內亂奪回這些領土的。
建國後:建國後中國統一了,可是蘇聯太強大了而且新中國需要蘇聯,所以沒辦法只能放棄了。


因為從一開始中國和俄羅斯就沒想著要爭奪北亞啊……

俄羅斯人想要的是黑龍江以南的整塊滿洲沃土,北亞那破地你讓誰去開發?

中國和俄羅斯爭的一直是滿洲,不是北亞。北亞那地住不了人,石油工業時代之前簡直分文不值


推薦閱讀:

在西元十四世紀之後,景教/聶斯托利派/東方亞述教會的發展如何?
請達人介紹韃靼和瓦剌究竟是如何分裂和發展的?
「當今的俄羅斯本質上就是信仰東正教的蒙古人之國」這句話有依據嗎?
一些蒙古問題邀請@關毛 巴爾虎跟布里亞特什麼關係?

TAG:俄羅斯 | 清朝 | 蒙古歷史 | 西伯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