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始皇一統天下前,各國國君諸侯為什麼沒有積極變法富國強兵 而選擇賂秦保己?


誰說六國沒有積極變法?戰國時代群雄逐鹿,「變法」是個比今天「互聯網思維」「大數據」更加時髦的辭彙,你看看今天各行各業如何追捧互聯網,那個時候各家諸侯就如何追捧「變法」。

但是沒有人規定過變法就一定會成功,也沒有人規定變法成功的話國家就一定會富強。就像沒有人能保證你一頭扎進互聯網行業就一定能賺錢,更有甚者賠的血本無歸,哪怕你在傳統行業領域到過許多西方國家身經百戰見的多了也不行。

變法是有風險的,而收益是很難保證的。

戰國七雄之中第一個變法的是魏文侯,文侯變法任用李悝,在經濟生產和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都有重大的舉措,使得魏國迅速強盛起來。這是一次成功的並且有積極作用的變法,可惜人亡政息,等到他孫子魏惠王晚年,這點變法的利好全都敗光了。

韓國變法始於韓昭侯任用申不害,申不害在韓國變法十幾年,讓韓國也比原先強大了不少,甚至能夠向外拓張。但是一來韓國體量太小,底子太差,即便變法圖強也不能一飛衝天;二來韓昭侯一死,同樣人亡政息。韓國從此直到被滅都在打醬油。

趙國變法始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有點軍國主義的意思,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可以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趙武靈王畢竟是個腦洞大開的逗逼,最終死於自己的作死。但他的變法結果怎麼樣,大家都看到了。跟秦軍死磕失敗,其實是非常有偶然性的。

楚國吳起變法失敗之慘烈,正是我說的「沒有人規定變法就一定會成功」。

齊國春秋時管仲變法,使得國家富庶強盛,加之遠離爭鬥中心,所以一直缺乏變法的動力。但是即使是這樣,田齊在戰國時也一樣有鄒忌變法。雖然小打小鬧,沒什麼卵用。

燕國樂毅變法,殺得老大帝國一潰千里,不可謂不輝煌。但是同樣人亡政息。沒什麼卵用。

六國變法,有半途而廢的、有葉公好龍的、有胎死腹中的、有人亡政息的、有變法有毒被變法害死的……但是唯獨沒有「不積極變法」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戰國諸侯的變法競賽中最終勝出的是秦國,因為他們剛好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改革方案,又剛好有力的執行了它,又剛好人亡政不息,又剛好孤注一擲在長平賭國運成功,又剛好周圍的對手全部掉線……

我不知道這一連串剛好是不是全部都是偶然,但是我覺得,用《六國論》的觀點來分析六國的失敗,其實是比較粗暴的。更何況,《六國論》的寫作目的,借題發揮的成分比歷史分析的成分大得多。


百度一下,一字不改: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所以結論是,百度還是可以用用的,別嫌棄。


我認為啊,他們壓根就和秦國想的不是一回事。他們想的是我認慫,我臣服你,你別再打我了,我們不稱王了重回周朝你當周王都可以。秦國想的是,我不僅要打你,我還要滅了你,我要統一全中國。你看,差距出來了吧。所以從嬴政登基到統一六國,只用了20來年,等諸國發現你丫秦國來真的的時候,已經晚了。


什麼狗屁賂秦

六國論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啥!!!!!
誰說這篇文章主旨是講秦國的、講六國的,統統叉出去!!!!!!!!

秦國打不打他們,由得他們說了算么?

什麼三國各愛其地,秦國打過去了,三國哪個不是被打趴下了才割地
什麼不擼者以擼者喪,秦國和他們也不接壤,怎麼割?
什麼趙嘗五戰於秦,長平之戰就趙國一家在打?

這篇文章,主旨要真是講秦國的、講六國的,那就是一篇狗屁垃圾
但是他的主旨偏偏不是講這些的,所以才有意義


答案是戰國幾乎每個國家都變法了,戰國七雄有哪一個用井田制?哪一個是奴隸制?有的變法力度還很大,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連華夏衣冠都敢變,當時除了趙武靈王,幾乎沒支持者。孤獨得沒朋友。屈原跳江之前幾天還在高呼變法圖存來著。
秦國的成功,變法執行得力是主要因素。其他六國執行都沒他給力。
但變法不是全部因素。因為地處偏遠,山高關險,軍力強悍,秦國本土在秦孝公後沒被攻進來過。楚國也地遠,被攻打的算少了,其他中原國家在戰國時代就是拉據戰了。所以戰國末期秦國力最強,楚第二但比秦弱的多。


朝鮮為什麼寧肯讓自己的人民餓死也不改革不開放不放棄核武器?
1.當國家利益和某些少數人利益不重合,而這些少數人恰巧又掌握國家命運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悲劇了。
實現國家強大的方法(改革或者說變法)會損害他們個人或者說統治階級的利益稀釋他們的權力,因此寧肯讓國家落後挨打人民挨餓也不肯對權力放鬆一點點。無論是戰國時的各個君主,還是金三胖,都是一樣的。這樣的事情在人類歷史上隨處可見,秦國的變法對秦國舊貴族的清洗不是每個國家都可以做得到的。清末的中國也是如此。
對於很多利益即得者而言,國家強大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得到更多,國家弱小並不意味著他們立刻就會一無所有,與其忍受改革變法的陣痛還不如做溫水裡的青蛙,這也是人之常情。
多說一句,多讀點歷史,就會越來越意識到鄧公的偉大,這種偉大已經超越了人性。


金角銀邊草肚皮,中原三國註定是炮灰。
秦國主力進攻的對象就是這三國,其他人不去搞擴張,反而去打秦國的話,那一定是瘋了。
把秦國搞死了,得到好處的是中原三國,對於其他三國反而有害。
只是秦國戰略部署最到位,最後棋高一著,壓倒了楚國齊國。


1六國各有變法,但唯獨秦國最為徹底,最為堅決。所以賈誼有『奮六世之餘烈』的說法,是指秦國人亡而政不息。秦國幾代君王沿襲商君之法,會聚天下精英,及至始皇,振長策而御宇內,遂定天下。2趙國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但可惜趙國的變法只側重於軍事,無法與秦國進行全面抗衡。(這也是我認同趙括與秦軍決戰的原因)長平之戰的失敗使趙國徹底失去了逐鹿中原的可能。3齊國變法注重於吏治,此乃強一時之法。吏治的好壞取決於國君的決心和反腐的力度。(人治)後來外交政策失敗,最終自作死4楚國之強源於吳起改革,吳起死後變法就失去了繼續下去的能力。所以楚國的變法是『半生不熟』的變法。如官制(名稱)和對國家的整體控制力。各國疆域楚國最大,人口最多,但力量最為分散。縱如此的楚國也是秦國統一的勁敵。5韓國申不害變法,申不害崇尚法家的『術治』,講究君主的御下能力,其實也是一種吏治。但法家的『術』是治國大道,絕非一般旁門左道。6燕國變法主要是雪齊國滅國之恥,還是人治(就是君臣勵精圖治,一旦賢王去世則變法失敗)樂毅率六國滅齊,欲用王道化齊可惜失敗。燕國也一蹶不振。秦滅六國,最關鍵的是守法用人,秦用六國之人而滅六國。


個人認為,不是不變法,而是人亡政息,秦國是變法一直保持的國家。

想想好像也不是,人亡政息指的是王安石和張居正那樣,死了以後發令廢除,但是戰國其他國家變法好像沒有被廢除啊。其中強力的有魏國變法,至少魏文侯,武侯,魏惠王時期是一脈相傳的,到了魏惠王就把家給敗了,但是魏國也一直也不弱,甚至長平之戰以後的邯鄲之戰,魏國參戰並且由魏公子帶領一直打到函谷關。還有趙國的胡服騎射。使其成為戰國後期除秦國以外最強的戰鬥力。從趙武靈王,惠文王,到孝xx王就不行了,為數不多抵擋住秦國進攻的,也就只有趙國了。後來用國運之戰沒有打好才被打殘。但是沒有記載胡服騎射被廢啊!最近我感覺應該是國內和則國力強。國內分則國弱。秦國每次都能處理好中央集權的問題。權利統一。而趙,韓,魏叛逆起家,本身地盤碎片化,不好管理,有自身地盤限制的問題,也有要防著自家人搶王位的問題。韓國防著韓非子,魏國君防著魏公子,趙國甚至殺父繼位,齊國防著田單,楚國部落制更不行,燕國是醬油,太子丹仍然與父親不和。無法解決內部力量整和的問題,所以都不行。哎,這麼有好像把自己說服了。嗯。就是這樣。


因為齊國取得了鼎,東周問鼎。


項羽沒有變法,一樣滅秦分封諸侯
劉邦沒有變法,一樣接受秦王投降,一樣擊敗項羽

劉邦項羽兩次證明了,想統一天下不變法也一樣可以


英國 法國 德國 為什麼不想辦法自強而是緊緊抱著美帝大腿做狗腿子呢?


幾乎各個國家都在變法,但秦國變法的最徹底,其後的幾位君主也一直堅持商鞅立的法度。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就是說秦始皇之前六代都有可能同一全國,只是秦國運氣一直不好罷了。
再說,除秦國外,各家皆有變法,只是變法多數失敗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商鞅在《商君書》里提出的「壹民」理論?
中國的改革開放受到了哪些外部因素什麼影響?
為什麼說計劃經濟會造成浪費?
有哪些一度輝煌但最終衰落的城市曾經錯失轉型的好機會?是如何錯失的?
中國最需要改革的稅是什麼?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改革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