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像輪耕一樣通過短時間的禁用有效藥物來減少抗藥性的產生?

青蒿素的發現,是由於瘧原蟲的抗藥性增加促成的,那可不可以禁用奎寧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來減少抗藥性,等到以後對奎寧抗藥性減弱了,不是就又可以使用奎寧了


謝謝邀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現在已經有非常充分的證據證明這一點了。

青蒿素髮現之前,抗瘧疾的藥物治療主要依靠的是奎寧和氯喹等藥物。拿氯喹來說:

1993年,由於對於瘧疾的有效率已經低至50%,馬拉維成為非洲第一個停止使用氯喹作為抗瘧疾一線用藥的國家。而在停止使用該藥物12年以後,在2005年對氯喹敏感的瘧疾病原菌又提高到了99%以上 【Laufer MK,2010】。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肯亞。由於耐藥性的泛濫,肯亞也於1998年停止使用氯喹作為抗瘧疾的一線用藥。而在此之後的十幾年裡面,對於氯喹敏感的瘧原蟲慢慢增加起來【Mang"ere CM, 2012】。

這樣的例子同樣出現在了坦尚尼亞等一些國家。究其原因則在於藥物發生效果需要到達一定的起效部位。氯喹發生藥效是在瘧原蟲的消化腔裡面。藥物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可以透過生物膜到達瘧原蟲的腸腔,而由於瘧原蟲腸腔的pH為5.0左右,較正常人的pH較低,因而藥物會在此條件下帶有正電荷。而瘧原蟲的腸腔壁負責轉運藥物出去的轉運體也是帶有正電荷的,電荷相斥而導致無法將藥物轉運出去,藥物此時只進不出,濃度持續增加從而達到殺蟲的效果。

然而一部分蟲子的轉運體發生突變,把正電荷去掉就可以將藥物轉運出去了。這樣藥物就無法達到有效濃度而形成殺蟲效果。由於藥物壓力的存在,沒有完成這種轉變的蟲子持續被殺死,而有能力轉運藥物的突變蟲子存活下去,長期以往一個地區的瘧原蟲幾乎被有抵抗能力的突變體所佔據。而藥物壓力消失之後,原來野生型又佔據了主導地位。究其原因,瘧原蟲在發展出抗藥性的同時,其生存能力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因此自然狀態下這種蟲子是無法和正常種群競爭的,而藥物存在的時候他們則是當之無愧的小強。

但是現在尚不清楚的是,在藥物停止使用以後,野生型蟲子是由原來遺留下來的散兵游勇產生的,還是突變之後的蟲子又突變回去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這裡得到了良好的體現,最適應環境的最終將會佔據主導地位。

【參考資料】
Laufer MK, et al. 2010. Return of Chloroquine-Susceptible Falciparum Malaria in Malawi Was a Reexpansion of Diverse Susceptible Parasites. J Infect Dis: 2010: 801: 808
Mang"ere CM, et al. Changes in genotypes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human malaria parasite following withdrawal of chloroquine in Tiwi, Kenya. Acta Tropica. 2012: 202-207.


有人舉了抗瘧葯,感覺離日常生活有點遠,我舉個跟每個人都有關的例子吧:

這是綜合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廣東省人民醫院葯敏監測數據做出來的示意圖,圖中顯示的是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氯黴素的敏感性(注一)。

大腸埃希菌,舊名大腸桿菌,就是給粑粑添點「味」的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讓你皮膚化膿的細菌。
氯黴素,上點年紀的人都聽過、用過(暴露年齡有木有!)這可是那個年代的神葯,廣譜、組織滲透力強,扁桃體化膿、肺炎、痢疾拉肚,隨便來兩片。所以,在整個80年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氯黴素越用越多,敏感性也越來越差。

後來,由於氯黴素的嚴重副作用(比如「永久骨髓抑制」,注二),90年代開始氯黴素在人身上用得越來越少,你看,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蹭就上去了。

大腸埃希菌的敏感性為什麼要在1995年前後才見底呢?我們猜測一個原因是畜牧業還在濫用----用廣譜抗生素可以抑制腸道細菌對飼料的分解,提高飼料利用率。但是,後來氯黴素殘留的問題逐漸被重視起來,隨著畜牧業也跟著退出使用氯黴素,大腸埃希菌的敏感性也蹭就上去了。

今天?哈哈,氯黴素在各種敏感性監測中幾乎都是狀元啊。可惜,跟抗瘧葯氯喹的大團圓結局不同,抗菌葯氯黴素就悲劇多了,由於全身用藥要顧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副作用,目前只有它的外用製劑還保留著。

注一:原始數據是從師姐那蹭來的,人家還要發表論文,所以,我就挖了個局部,而且數據做了不影響大局的篡改(嗯,中山醫有位教授試過論文發表前就在PPT里放他的統計圖,結果悲劇了;現在我們都學精了,要麼文章發表之後才給看,要麼只給示意圖你看,本文屬於後者)

注二:再生障礙性貧血。


可以。
額外的耐葯基因其實是個負擔,需要額外的資源去複製、調控、表達。如果沒有適宜的環境(抗生素誘導),其實耐葯菌株會處於競爭劣勢。


某院有一專門規定:住院病人,如確實需要使用碳青黴烯類抗生素,上半個月只能開美平,下半個月只能開泰能……


可以的。為了防止各種傳染病,養殖業裡面的動物基本上都是葯灌大的(否則就會虧本,嗯),所以養殖業裡面耐藥性十分嚴重,就比如本渣渣的獸醫藥理學老師說的,之前抗球蟲病一個非常好用的葯,氯苯胍,在我國應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後,耐藥性嚴重,早已停止使用,但是目前又發現很多現在所用的抗球蟲葯無法治癒的時候,再次應用氯苯胍又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可以的。我親身經歷過。
  小時候因為某種需要我曾經持續幾年幾乎每天讓家人幫我注射某種藥物(不是必要,但是對我有好處)。
  那種葯有幾個檔次,我使用的是最低檔,據說高一檔的效果稍好,不容易產生耐藥性,但是價錢是我使用的那個檔次的幾倍。
  然後我通過冬天停葯的方式成功在讓幾年內的藥效保持在一致的水平(其實每一年接近冬天效果變差,但是停用三個月後效果好轉),當然,因為我個人的成長藥量有加大,但是那是因為體重增長而不是抗藥性增強。排除掉這個因素,就是說我把抗藥性壓下去了。
  和我使用同一檔次的那種藥物的人有的抗藥性慢慢增強,最後效果變差,只能使用高一檔的藥品,而我則一直不需要,直到達到我想要的效果。

——————————————————————————
有人知道我說的藥物是什麼嗎?


抗藥細菌和不抗藥細菌一直都存在,兩者點地技能點是不一樣的,一般環境里的抗藥細菌數量少,不抗藥細菌更適應環境。藥物只是選擇作用,當失去藥物這種環境後,抗藥細菌競爭不過不抗藥細菌,所以可以的。這也是適者生存


可以,不過只能說是減緩耐藥性產生


前提是有優質的不同作用機理的替代藥物。當然我個人立場是不支持這種做法的,因為很多疾病只有極少甚至只有一種藥物可以治療,為了避免抗藥性而去刻意避免某種藥物的使用是因噎廢食。


所有的致病菌和人體一樣 生長代謝是受調控的 。
抗藥性產生是因為藥物長期大量使用使得致病菌(致病菌也是為了活命嘛)原本的代謝通路某一環節改變 這一改變有可能是可逆的,暫時的,也有可能是永久的。

也就是說,有些藥物抗藥性一旦形成就不再消失,藥物也就能再用了,反之,有些藥物可以。

以上。


推薦閱讀:

如何優雅地拒絕患者給的紅包?
吃鹽多為什麼會造成肥胖呢?
中藥可靠嗎?
國外什麼網站上能查到最新的頸椎病治療動態?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是怎麼一回事?有什麼危害?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方法?

TAG:藥物 | 寄生蟲 | 抗生素 | 醫學 | 2015年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