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紀錄片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紀錄片#很好奇拍紀錄片人的生活方式,比如長期跟拍一個人,不能打擾被拍者,那麼拍攝者如何生活?衣食住行怎麼解決?難道住在被拍者家裡?


好吧,來說說本人親身經歷,如果你是拍人文類紀錄片的話,記得我以前在寧夏拍的一部紀錄片,我拍的是一個回族大叔,首先你要尊重他們的習俗,第二他們幹什麼你就拍什麼,除了拉屎撒尿,他們3點起來你至少要兩點半起來準備好機器,其實拍人物還是比較有意思的,至少偶爾能和你聊上兩句,而且和他們混熟以後他們也不會排斥你了,但是一開始的話各種嫌棄各種排斥沒辦法只有裝孫子,如果你想真正的拍到外界不知道的東西只有多接觸多了解他們和他們談心幫助他們

這是接觸了半年後,天天生活在一起最後還讓我們拍了上墳,一般回族上墳上寺漢人是不讓去的。其實拍人物的還算比較輕鬆,只要能吃苦能把心交出來和他們做朋友就行,遇到事情多忍讓。 —————————————————————————下面來說說最難拍的動物類!!———————這個簡直就是磨人性子,能把人拍成傻逼了。就說拍蟲子吧拍蟲子的話很簡單選好你要拍的蟲子抓回來開始觀察

就是這樣,交配,產卵,出生變成蟲都要一步不落的拍下來,拍下來少的幾個月多的大半年就在一間小屋子裡面除了吃喝拉撒就是觀察蟲子…還有就是動物…這個比蟲子稍微好一點畢竟在野外,定好機器人走開就開始漫長的等待,一天除了換電池換卡需要人過去外其他的你就守好機器就行…

同樣的也是生蛋,孵蛋,餵食,出窩飛走一個不落…所以拍紀錄片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吃的了苦…


只能一個字來形容……累。

首先回答題主的問題,我知道的大多數拍紀錄片的基本都是住在別人家裡的,如果你是拍日常生活類的就肯定要住在別人家裡,就算不,也是能有多近住多近(但有些拍工作紀實之類的就不用,只要工作的時候在就可以了)。吃自己的喝自己的,不能夠影響到拍攝對象的日常生活。
我第一次拍是拍一個留守老人的紀錄片,對象是我在村子裡現找的,沒有提前聯繫(現在想想自己有點蠢…但也不是提著行李直接就去了,沒那麼蠢…還是先住的縣城,再下到村裡去找拍攝對象)。老人家幹什麼都要跟著,看著老人家受苦受累,看著難受肯定是要上去分擔的,那這樣就不真實了,所以有的時候挺糾結。
而且一個鏡頭錯過了也就錯過了,沒有補拍的說法,所以隨時集中十二分的精神,睡覺攝影機都是在伸手就能拿到的位置的,萬一晚上有什麼事馬上就可以記錄。
拍攝對象還是會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看是哪種類型的紀錄片,如果是有旁白的,一般就和對象沒有交集,他過他的我們拍我們的;但如果是通過對象自己來描述,就要有畫外音或者用半訪談形式了,再用少量的旁白做補充說明,這個都是到那裡現場協商的(我當時是這樣的…管他三七二十一拍了先,見機行事)。像那些很淳樸的老人家,不可能當你的鏡頭不存在(比如我拍的那個爺爺…實在太可愛,邊做農活邊給我科普還叫我體驗,變形計的即視感撲面而來…),也就只能採取第二種方式了。
拍完紀錄片回家的時候覺得自己快超脫了,畢竟第一次,感覺有點用力過猛,在家躺了好幾天才緩過來。剪片子的時候還會更深刻的感受到留守老人的孤獨和困苦,無能為力的感覺洶湧而至,幾度質疑自己當時是以怎樣的心態面對這位老人的。
現在想來都還是覺得挺難受的…

不過我還好…至少是在一個村子裡,最多到縣城的市集,不過都有村裡人的皮皮車代步,老人家那麼大歲數了走不遠…而且手機信號什麼的還是有的,可以和家裡人聯繫。當年我有同學是去拍游牧民族…正宗的游牧民族!他去了一個月音訊全無…回來的時候我覺得他都帶著一股大草原和蒙古包的氣息……


推薦閱讀:

拍攝一部如同柴靜《穹頂之下》的紀錄片,需要一個怎樣的團隊去實現?

TAG:紀錄片 | 紀錄片推薦 | 紀錄片導演 | 紀錄片製作 | 國產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