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為來訪者做心理諮詢時,你希望來訪者怎麼稱呼你?

比如我姓鄒,有來訪者稱呼我為「老師」或「鄒老師」,也有稱我為「鄒醫生」的,但其實我覺得都不能真實地表達出我的身份——心理諮詢師。但是,總不能要求來訪者稱我為「鄒諮詢師」吧——那似乎有點彆扭,不是嗎?

然而,作為心理諮詢師,其實我還真的不希望別人喊我「老師」,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與從事教育的教師真的很不一樣;喊「老師」久了,我們的角色功能在不知不覺中可能會被混淆。另外說一句,對於現在社會上經常把一些非教師職業的人喊作「老師」,我也有些不以為然。我有時甚至認為,這是對教師這個專業的不尊重。

而心理諮詢師也不同於心理醫生,後者(也被稱為「心理治療師」)工作的對象是那些患有較為嚴重的心理疾病的患者,與我們的對象(遇到了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的人群)不同,因此,我覺得是很有必要區分開來的。從實際情況來看,來訪者稱呼我為「醫生」的很少,即使他這樣稱呼,我往往也要跟他澄清一下。

如果我是律師或醫生,就沒有這個煩惱了。這種稱呼上的尷尬,是否也反映了更深層的問題,比如職業上的社會認同?你怎麼認為呢?


在知乎提出這個問題後,我雖然向人發出過回答邀請,但遺憾的是,沒有得到回答。不過,我沒有放棄對問題本身的思考。我在其它專業網站上提出過這個問題,有人說:


個人覺得稱呼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諮詢師在解決來訪者問題時的角色,是陪伴著,是引領者,還是其他,只要和來訪者互動中,明確自己的角色,稱呼都不是問題,而且來訪者個人心理其實並沒有對稱呼有太多思考和揣度,我們諮詢師不要有太多尷尬就好。


我說:我無法完全贊同你的觀點哦。如你所說,稱呼當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諮詢師的角色以及發揮的作用。因此,稱呼問題自然不必過多糾結;但是,在我看來,小小的稱呼背後卻具有值得探討的心理學意義!作為心理諮詢師最好對之有所詳察。
來訪者有時的確是不在意的,他怎麼稱呼我們很多時候只是一種習慣性的或無意識的表達。不過,也有對此較為認真的來訪者。最近我接待的一位來訪者,一開始就對這個問題表現出尷尬來,他坦率地說,不知道怎麼稱呼我合適。後來,在我的鼓勵下,他漸漸習慣了稱呼我為「諮詢師」,而我呢,因為他比我略小一些,我對他是直呼其名(去掉姓氏,以示親切)。我們雙方都對這樣的稱呼感到滿意,從某種意義上也促進了諮詢的順利進行。

也有人說:

有共鳴。個人比較羨慕歐美國家心理諮詢行業之規範,也覺得一個免掉過多身份干擾的英文名不錯。當然,社會文化有別,僅為看法分享。
另外除了老師和醫生的稱呼,和有些來訪者一同工作,他們會避免稱呼或有移情稱呼,這其實也反映來訪者的某些內心衝突,可供諮詢探討分析。且這種情況不止在心理諮詢中出現,在心理治療中一樣存在,比如在醫院具備高級職稱或行政職務的治療師也會被冠以不同稱呼。
我比較關注你的最後一句「職業上的社會認同」,我覺得目前對心理諮詢師的稱呼確實包含了一定的職業認同缺失因素,關鍵還是作為諮詢師要在內心認可及把握自己的身份。


還有人說:

我不是心理諮詢師,是心理學專業的。專業也偏向心理諮詢多一點。在我看來,稱呼其實真的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很多時候,都會被稱呼為老師,並且在我看到的很多心理諮詢師裡面也都樂然接受。並且,很多來訪者也喜歡(習慣)這樣稱呼。但是,對於我來說,我是很排斥「老師」這樣的稱呼。無論是彼此是否有意,但我相信多多少少都會對關係中的彼此有「暗示」的效果。老師 的含義與身份標籤都會貼在「心底」。在電視劇《捫心問診》裡面,來訪者都是直呼其名的「保羅」。更加平和與平等吧。在中國或許很難這樣。我自己的一個設想是,其實大家都可以給自己起一個比較隨意的「昵稱」。可以參考朋友間的「外號」。


近日,由於一次偶然的機緣,我聆聽了台灣心理學博士、教授廖鳳池先生的一次演講,會後,我以郵件的方式向他請教了這個問題,很快得到他懇切的答覆,雖然不長,我卻如獲至寶,不僅徹底解了我的困惑,而且從他的言詞當中,我不禁有些感慨:真正了不起的人,是非常謙卑的。現將他的回復分享在此——

鄒諮詢師您好

感謝您詳細說明您的問題!

不論社會如何認定,如果我們自認是一個應該被尊敬的專業,就要理直氣壯地自稱諮詢師!

在台灣諮商心理師隸屬醫療體系,也有許多人在教育系統工作,因此稱為醫師和老師的都有,

但我們都會自稱心理師,也希望別人稱我們為心理師!

稱呼代表的是專業的自我認定及尋求他人認可!

這是我的看法,供您參考!


哈哈~對於諮詢師,來訪者叫的稱呼還真是五花八門。我一般會自我介紹,然後讓他們叫我casper。然而他們叫冼老師是大多數,還有冼醫生冼博士(我沒博士頭銜),有部分會叫我casper老師……慢慢習慣了,就覺得不在意了,知道叫我就OK了。
不過,我覺得如果你介意這個稱謂不準確,覺得不舒服,最直接就去念個博士,Dr. 這樣,X博士,肯定就是中肯的。


我曾仔細地與我的來訪者討論過,但後來也仍是不了了之,乾脆省略成這樣:
TA 在預約好的時間來敲諮詢室的門,然後我從室內開門,兩人相視一笑,相繼坐在各自的沙發上(一般是對方先坐,因為我關門),就算是打完招呼了。

偶爾也有稱呼為老師的,因為在學校心理中心的緣故。
在醫院門診的時候,因為穿著白大褂,所以普遍都稱呼為醫生。
至於在社區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是直接被稱呼「你好」,或者「周博士」(這是後話了)。

不過後來,我轉念一想,「三人行必有我師」,若跳出教育體系中狹義的「老師」,被稱為廣義上的「老師」也未嘗不可。算是一種自我解釋的合理化吧。


為什麼我和諮詢師諮詢了一整年從來沒有遇到過要稱呼名字的時候。。。大家都說你來啦,您好啥的。。。全部都是指示代詞呀。。。


其實我是沒時間上來答題= =今天看到你的回答,我簡單說一句話吧;

鄒老師,我好崇拜你;
鄒醫生,我好尊敬你;
鄒諮詢師?四個字念起來還是那麼怪怪的!
我還是叫你鄒老師好了(*^__^*) 嘻嘻


這個還真沒想過。接的來訪里,有叫老師的(偏多),有不稱呼的,也有叫姐的。。。

其實來訪如何稱呼你,也從某個側面反應出來訪的某些特點,我覺得也會幫助我更好的理解ta。

大多數時候來訪的稱呼還是可以接受,不稱呼叫「你」「您」都是沒問題。

P.S. 叫「姐」真的很難接受...


我讓他們叫我的名字。


叫鄒大叔可以嗎


有叫我老師或張老師的,也有叫我網名的,還有叫哥的。
這個我倒不太在意,我更在意的是,我們諮詢師如何稱呼來訪者呢?特別是對方比我們年級大的情況下。有不少年齡還是長輩級別的。


其實我們每次都是相視一笑,算是打了招呼,有時候中間他們會叫我老師,我直呼他們的大名,哈哈,還真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離異的心理諮詢師會受到歧視嗎?
心理諮詢師會為來訪者犧牲自己嗎?
上班有一種恐懼感,進辦公室就想掉眼淚,也知道一份工作沒什麼大不了,可就是控制不了這種情緒,怎麼辦?
考了心理諮詢師二級證書, 離可以做諮詢還差多遠?
一想起男朋友的前女友就會特別難過,怎麼解決這種心理困境?

TAG: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