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貓眼電影評分平均要比豆瓣電影高出 1~2 分?
舉例,貓眼:盲探 8.5 分,小時代 7.4 分,超人鋼鐵之軀 8.4;豆瓣:7.6,5.0,6.9.
是雙方用戶群不一樣?豆瓣更小資挑剔,貓眼用戶更多是團購用戶等等。
還是說演算法設計上不一樣,我看兩家都是 10 分評價制。
1. 貓眼的評分是否真為交易後評分,打開應用,評一下就知道了,假的。
2. 如果是交易後的評分,那問題更大。時間差和引導性都不能混淆。會影響評分的意義。別亂說。
3. 評分是否合理,看下各自的最後得分就一目了然,還需要多解釋么?
4. 水軍刷分和是否客戶端沒關係,反而沒門檻的評分 刷分成本更低。
5. 解釋那麼多有些多餘,實際原因無非兩個 A,評分的定位不同,豆瓣電影服務影片水準,和銷量無關。貓眼評分服務銷售。 B,評分演算法的處理能力不同。這個更不用解釋了
贊同@郭鑫 ,去迅雷之流看評分,更高。
一,參照系規模不同
豆瓣電影的出身不是購票應用,而是影評社區,大家在此討論最好的電影,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大家都知道大名鼎鼎的「豆瓣二百五」(豆瓣電影250)吧?有《霸王別姬》(豆瓣9.4分,31萬人「看過」)存在,哪怕我覺得《無極》再好看,也只能四星封頂,因為它們不可能排在同一級別,我要給神作騰出位置。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看電影越多的人,打分一般會越傾向於嚴格(至少是更客觀),而且他們能通過觀念輸出影響更多人的評分。而專註於國內上檔電影的貓眼電影是沒有這個宏大參照系的。
- 宅男甲,周五晚上下載了一堆槍版大片,2倍快進加拖進度條快速看完,罵了句「爛片」隨手在豆瓣上打了兩星。
- 屌絲乙,周六省下午飯錢團了張電影票去看電影,被人譏笑「這種爛片你也看」時,反駁道:「可是也有很感人的地方啊」。
一個人為某事投入的沉沒成本(包括金錢和時間)越高,越是會傾向於高估其價值。
三,最主要的,產品的定位剛才說了,豆瓣電影的出身是影評社區,這個基因是改不掉的,即使撇掉訂票業務,它也可以單獨存活。而如@郭鑫 所說,貓眼電影就是為售票銷量服務的,所以,這個商業邏輯你自己想想嘛……
首先強烈推薦大家使用貓眼電影查看電影評分、購票、團購,貓眼電影絕非小公司小團隊的作品,而是美團大投入的垂直App。貓眼電影在最初叫美團電影,後來由於UME華星這樣的從不開展團購,為更好的展現非團購類的直接購買電子票業務,就改名叫貓眼電影了,分品牌策略。
貓眼電影的用戶幾乎全部來自電影院觀影用戶。而且多數就是參加美團團購的、或者貓眼直接購買電子票的用戶,其評分更客觀的展現了大家對是否值得去電影院的評價。就是這個電影爽不爽、值不值得去電影院看。
而豆瓣電影被影評家所佔領,都是從文藝角度、電影價值等方面評分,是更不一樣的角度評價。舉例子:泰坦尼克號3D版、阿凡達都不是當年的奧斯卡最近影片獎,但是相比學院評出的的當年奧斯卡影片,更值得去電影院看。
還有,用戶群不同導致了評分差異。例如:小時代這樣電影從電影史上肯定是排不上號的,也就三星,但是對千萬的小女生來說,絕對就是五星好片,這些群體未必就會在豆瓣上評分,導致豆瓣評分嚴重偏低。
另外,很多國產大片和國外大片,即使同樣精彩,由於看國外電影的人更少,國外電影分數往往偏高,因為打分的人少,看的人往往本身就是更有興趣的。這導致了豆瓣電影評分其實很不好用,例如豆瓣上國產片的7.0分就相當難得了,很值得去影院看,但是7.0的國外片就很爛了。評分標準遠不統一,會被迷惑。而貓眼用戶都是電影院的購票觀影用戶其評分更加均勻,更加真實反映了看電影爽不爽,例如8.0分的國產片和8.0分的外國片都一樣的精彩。還有,貓眼電影上評分的人幾乎沒有在電腦上看的,而豆瓣上應該有不少電影下載用戶,這也導致了豆瓣偏低,因為畢竟不如人家掏錢的電影院體驗好。
另外,豆瓣上有不少水軍,而貓眼電影都來自手機客戶端,而且影響力還沒有豆瓣那麼大,所以水軍的可能性影響小。這也影響了評分。
另外,一個現象是:評分人數越多,總體評分越低,這是肯定的,因為人一多,總體要求就高了。豆瓣評分人數更多,這也導致了豆瓣評分更低。
總結下我個人在貓眼電影上的評分經驗:
貓眼6分及以下:
絕對的爛片,無論什麼樣的人,都無一例外的承認此片的爛。如果你不是抱著受虐或者去看奇葩的心理,千萬不要去電影院。即使你不缺時間、不缺錢。最後你獲得的只會是「真的好爛啊」的壞心情。
例如:《富春山居圖》貓眼3.7分,豆瓣2.9分。《咒絲》貓眼4.8分,豆瓣5.5分。
貓眼6分-7分:
算是比較爛的片子了。除非你是演員的絕對腦殘粉,絕對不要去看。否則你只會覺得無聊。
例如:《快樂大本營之快樂到家》貓眼6.2,豆瓣3.3。《太極1:從零開始》貓眼6.4,豆瓣5.1。
貓眼7分-8分:
算是可以看的一般的片子。如果喜歡裡面的明星、或者喜歡這個類型、或者實在沒的可看的,這樣的電影是可以看看的,裡面總會有些小亮點。期待不高的情況下,還是能夠算是一次不差的電影體驗的。
例如:《小時代》貓眼7.4分,豆瓣5.0分。《遺落戰境》貓眼7.6分,豆瓣6.6分。《諜影重重4》貓眼7.4分,豆瓣6.7分。《環形使者》貓眼7.5分,豆瓣6.7分。《聽風者》貓眼7.7分,豆瓣6.8分。
貓眼8分-9分:
算是值得看的好片子。如果你是個電影愛好者,8分以上的電影都值得你去電影院看。只要你要求不是極其苛刻,這樣的片子包你滿意,絕對值回票價。一般都是大投入、大製作、高水準的大片。如果是你喜歡的類型或者明星,你要非看不可了。一般1-2周才會有1部8.0分的好片。
例如:《致青春》貓眼8.3分,豆瓣6.7分。《西遊·降魔篇》貓眼8.5分,豆瓣7.2分。《鋼鐵俠3》貓眼8.4分,豆瓣7.5分。《星際迷航:暗黑無界》貓眼8.6分,豆瓣8.1分。《虎膽龍威5》貓眼8.3分,豆瓣6.2分。
貓眼9分及以上:
絕對的好片子。這樣的電影差不多相當於年度電影了,平均1個月不到1部,全年不會超過10部。無論怎樣,這樣的電影都會物超所值。9.0分的片子往往是在n個方面都做的非常好。這樣的電影可遇不可求,只要電影票錢不是問題,你應該能看則看,否則過著村就沒這店了。看這樣的電影總會讓你暢快無比,算是最佳觀影體驗了。
例如:《北京遇上西雅圖》貓眼9.0分,豆瓣7.5分。《原始森林人》貓眼9.4分,豆瓣9.1分,《無敵破壞王》貓眼9.1分,豆瓣8.8分。《中國合伙人》貓眼9.0分,豆瓣7.8分。
順便:貓眼電影下載:
貓眼電影 - 查影訊,買影票,選好座
看看這個,貓的眼中都是好電影
除了不同評分機制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去貓眼的買電影票什麼的人,事先都看過豆瓣評論了,覺得電影爛的根本就不會打開貓眼電影。
我認為原因如下:
1、消費者心理
我感覺正是因為豆瓣上的評分有些人是電影院看,有些人電腦上看,看的維度多才更能反映一個電影的好壞,相反,電影APP大多是團購買票後評分的,由於自己花錢了,人們都傾向於對自己花了功夫尤其是自己花了錢的東西評價高一些,比如如果電腦看打3星花了錢在電影院看很可能打4星,這裡面有消費者的心理變化,並且剛看完電影大家都會有一個爽的時間段,類似於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所以剛看完後容易評分變高。
2、看電影的時間不同
在電影院看這個時間段是電影的上映時間,外面花花綠綠的推廣容易影響消費者。另外在電影院看的消費者都有一個造勢階段,給同學朋友說我要去看最近上映的很火爆的XX電影了,當你看完回來朋友問你電影怎麼樣,你一般就會回答不錯,然後說一段很精彩的瞬間,誰和誰打的很厲害,服裝很好,但是如果你回答電影不好看,那就不一樣了,你在看電影之前就知道這個電影很火爆了,看的人很多,但是你看完又說電影很差,豈不是暴露了你的觀影品味?所以這個時候更容易評分高。另一個是電影院看的,電腦看的,甚至是朋友聚會投影儀看的等等,很多時候都過了電影的上映時間,大家討論的時候一般都很平靜的說XX這個電影我看過,我認為這個電影怎麼樣,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之後,大家討論的不再是哪裡打鬥很精彩了,而大多是一個人真正思考的東西。所以這個時候大家討論的話題更容易上升到電影本身好壞的水平上。
3、大眾心理影響
在電影院看電影如果看電影的場面很火爆,很有氣氛,看完電影走出放映廳,旁邊一個影廳看電影的路人大聲說說這個電影真不錯,自己陪同你一起看電影的同伴的評價,這些因素都會給你評分造成影響。一個人看電影時可能像在電影院看電影那種大笑的次數明顯少很多,一個人更容易產生思考,所以評分更樂觀一些。
4、人群不同
去豆瓣評分的人一般都是人們眼中的文藝青年,對電影等具有一定的審美,對電影的要求也較高。在團購類APP上評分的人大多數是普通消費者,他們評分可能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完電影后自己直觀感受的一個反映。
由於消費者的心理變化和剛看完的那種爽對一個人打分有很大的影響,讓人們產生衝動,所以評分偏高導致不可信。所以我從不看購票APP的評分。
5、貓眼等其他網站是以賣票為目的的,如果評分都不高,該怎麼忽悠消費者買票呢?大家都不買票業績哪裡出?
我看豆瓣上的評分的經驗是:國外電影9分必看,8分很好,8分以下不看;國內電影7分以上就是很值得看的片子了。
很少有人願意承認自己花錢吃了屎
凡事票務網站的評分都會比豆瓣高的,哪怕是公認爛片,只要票房大賣,評分都高
好刷。
我覺得是用戶群的問題。
豆瓣作為一個偏文藝的社區,用戶相對高端一點,對電影要求會高一點。
而貓眼電影作為一個普及電影的app,其評分門檻是很低的,看完電影隨手就可以給一個評分。
其實貓眼也不是交易後才可以評分的。作為點評工具,肯定不能限制是否交易。但是作為交易工具,限定評分反而可以作為特色,防止作弊。貓眼評分類似國外的爆米花指數觀眾喜愛度這些,在普通觀眾眼裡,只要覺得值票價,一般就會給滿分,也就是說他們不會有區分度,所以這會導致評分會整體上移,另外貓眼評分和電影質量本身關係不是很緊密,比如有些電影節奏很慢,給人感覺很悶,觀眾的體驗不好,貓眼評分也會很低,但是這並不代表這部電影是部爛片。總的來說貓眼評分主要是代表普通觀眾的觀影體驗感而不是電影質量評分。貓眼評分與電影票房息息相關,貓眼評分越高,一般來說電影的後勁就會越好。
我倒覺得,因為大家淘寶用慣了,用貓眼也習慣給5星好評。
而去豆瓣都是帶著批判的眼神,一個不滿意就要批判一番。
其實我是一個之前不怎麼看電影的人,不過最近因故關心了一下評分事宜。以前只看豆瓣,後來才知道貓眼。分享下我得出的結論,不一定對,僅供參考。
總之,我建議普通觀眾看電影還是以參考貓眼為主,豆瓣為輔。雖然沒測算過,但我目測,票房走勢跟貓眼評分(偏觀眾口碑)的相關係數比跟豆瓣(偏專業口碑)的關係大多了。
就不很知乎style的具體分析了,上個簡單易操作的結論:
豆瓣分高不一定貓眼分高,豆瓣分低不一定貓眼分低。
貓眼評分能上9.2的就是朋友圈裡大家都推薦的觀眾口碑神作了。貓眼9.0就已經是普遍觀感很好的,8.5以下就是普通觀眾的觀感不會太好,8.0-觀影感很差,8.0-也肯定是豆瓣5分甚至可能都不到的水平了。
豆瓣5.5- 和8.0+以上的片子才可能對票房走勢有明顯的影響。舉個例子,也就是說即使這片是難得的好片,能達到豆瓣7.5甚至可能還好的水平,但是還是對票房影響有限。(即,雖然偏專業的受眾認可片子質量,但是這種片子通常是小眾題材,大眾觀眾並不太買單,也就是說如果這片豆瓣能達到7.5甚至更高,但是貓眼達不到8.5,如果你不是那個題材的愛好者的話其實你也可以不用去看了)
電影成功與否,生死靠質量,富貴靠宣發。
《敦刻爾克》豆瓣評分比貓眼高。
1、自己花錢買票後的評分自然要高些。因為他是有一個心理成本,而豆瓣上的評分是不用花錢買票的;
2、豆瓣上,國外的片子的評分要普遍高於高內的。國外的片子在引進時,那些粗製濫造的片子都被過濾掉了,而國內的什麼爛片都可以看到,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國外的片子普遍要好;
3、可能還有一種「國外的月亮都要圓」的心理,缺乏民族自信。就比如說,這次的《戰狼2》,豆瓣上打低分的,大多是「主角太無敵,怎麼都打不死」、「除了突突突就是炸炸炸」……但是我們再看阿諾、傑森斯坦森、湯姆克魯斯……等等的評分,卻全然不見這種偏見。
貓眼電影同時提供信息和交易兩種服務,就相當於媒體+電商,能夠幫助消費者進行消費決策,哪些電影是不錯的,是適合你的口味的。
有人問徐梧,為什麼不直接接入豆瓣的評分,而是要自己做一個評分系統? 徐梧舉了《小時代》的例子。《小時代》是2013年一個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片子,票房接近5億元,但它在豆瓣上的評分只有兩三分,在貓眼上是7.4分。《小時代》在上映前,在貓眼上有兩萬人選擇「想看」。貓眼和豆瓣的用戶群體不重合,豆瓣上可能多是資深影迷、文藝青年,但是用貓眼的就是大眾電影消費者。在貓眼上,打分高的片子都是動作片、特效片,文藝片的打分就偏低。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大眾電影消費者走進電影院,他們需要的是符合他們需求的評價指南。
貓眼電影為用戶提供了完整的觀影服務,從查詢,到選座,到交易,到評分,到交流。電影是文化商品,天生具備體驗完了就有很強的交流慾望的性質,觀眾需要表達,尋求共鳴。你看好了,想跟別人分享,看得不好,你也沒地方退貨,也需要吐槽。
貓眼電影的用戶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自主下載貓眼App的,一部分是來自美團網團購的用戶。美團網團購積累了數千萬用戶,很大部分都團購過電影。2014年2月22日美團網年會上,王興說,美團網的電影已經佔了全國總票房的13%,每八張電影票,就有一張是美團網賣出去的。
不過,徐梧說,產品做得好的話,會有用戶自發的口碑傳播,貓眼用戶和團購用戶的重合度大概是百分之二三十。
中國電影市場的增速每年在30%以上,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場。難以接觸的好萊塢明星也紛紛到中國參加首映式,為自己主演的片子站台造勢。早前有人在微博上說:中國能不能出一部票房15億元以上的國產片?五年以內肯定會出。下面的評論罵他痴心妄想,結果呢?《泰囧》刷新國產片票房紀錄,12億元。 順勢而為,是最舒服的創業。對貓眼電影來說,就是如此吧。
在各方面理順之後,貓眼基本上是一個月就超過一個競爭對手,先超過網票網,再超過豆瓣網,接著是時光網。
2013年,徐梧和豆瓣做電影的人聊天。那人說,豆瓣不重視他們,人好少,整個項目團隊2012年加起來也才五六十個。徐梧說,你知道2012年貓眼有多少人嗎?8個!
豆瓣是國內第一家啟動這個在線選座業務的網站,它擁有很好的資源,在電影行業已經紮根多年,很多用戶也直接拿豆瓣電影評分作為消費決策的參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時,豆瓣出的票一度佔到北京電影院單店的30%,做得特別好,因為《少年派》和豆瓣的用戶也比較匹配,只是就那一下,之後豆瓣就沒有持續跟上了。
2013年6月,豆瓣已經停止了出票業務,它將機器、影院合同等都轉給了高朋,機器重新包裝,已經改門換戶了。豆瓣的問題可能在於,這個公司的基因還是完全在線上的社交,不知道怎麼去做線下交易。此前,豆瓣內部還會討論,在線選座出票,要不要開設客服電話,如果有了客服電話,是不是不會在論壇發帖了?整個公司的思維固化在以前做社區的東西上,沒有意識到交易是全新的領域。 徐梧意識到豆瓣敗在沒有足夠的出票機,而且出票機壞了,客服電話可能打不通。為了讓更多的人到貓眼電影消費,他們需要更多的影院進來,線上技術要穩定,跟票務系統對接要穩定。像萬達影院系統是外包給惠普的,那邊升級,就有可能導致貓眼電影這邊對接不穩定,消費者在貓眼電影系統和在萬達影院系統里的購買狀態是不一樣的,你有可能扣錢購買成功了,但萬達那邊顯示不成功,掉單——我在2013年五一就遇到這樣的問題,氣得我當時差點兒打電話去問徐梧。此外,國內幾大售票系統之間還有排他性問題,互相會打架。線下要保證出票機不出問題,貓眼電影建立起檢修出票機的巡檢制度,要保證消費者能夠及時消費,如果出票機出錯了,也得有相應預案保證他能到點進入放映廳。
這些問題都是徐梧他們一邊煩惱,一邊努力克服的。
貓眼電影是這樣一個新項目:在市場的邊緣,不是用戶的主流選擇,未來的收益不明確,技術也可能不成熟。在2012年,在線選座一年能賣多少票不知道,技術上和售票系統對接總是不穩定,有風險,主流用戶的需求是便宜,而不是方便。當時美團網內部質疑徐梧的聲音是,為什麼要搞選座,團購搞得不是很好嗎?投放給貓眼電影的錢,用來給團購增加人手,讓團購拓展更多的影院,賣更多的票,這個方向不是更清楚嗎?那時候,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在線選座的消費習慣,會給現有的電影體系造成顛覆性的變遷。
這是一個公司內部創業的項目,相對團購,貓眼電影是創新,現有的架構不支持你做,你該怎麼做?
貓眼電影雖然和團購不是直接的同質化競爭,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作用。王興和干嘉偉在這一點上達成了高度一致,這件事與其讓別人來搞,那我們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
徐梧說:「到目前為止,貓眼的探路還算符合王興的希望,沒給王興丟臉,要不然,貓眼沒做出來,到時候我可能就離職了。這也算是王興的眼光,他提出了一個新東西,團隊經過各種磨合,終於探出了這條路。CEO在這種大方向上,能夠做出預知,同時在原則性給予支持,非常不容易,這是王興的強項。這算是創業公司的自我更新吧。」
比較定 徐欽 對 馬占凱回答的評論:貓眼是交易後評分:願意花錢去買電影票的人,評分自然高。
個人覺得還有些認識失調的問題,已經花了錢,會傾向於說服自己,這個錢花得值得,而豆瓣是任何人都可以評價,包括沒看的,包括在電腦上免費看的。所以本質上,可評分的用戶群體屬性不同,導致了評分差異。
你花錢了,再評分,一定讓別人知道自己花的值!滿分是一種習慣
推薦閱讀:
※有什麼名字聽起來很low但是其實很好看的電影?
※如何評價「雲端情人(Her)」這部電影?
※《天才槍手》中,琳為什麼要把和班克的合照刪掉?
※為豆瓣電影購票提供在線選座服務的「火鳳凰」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它與豆瓣的合作模式是怎樣的?
※看過的電影和書籍隔一陣子就忘了,再提起時連結局都不記得了只有淡淡的感覺,那意義何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