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論諸葛亮的北伐?
根據諸葛當初的隆中對實現統一,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重新尋找出路。很多人認為諸葛北伐是耗費財力人力,其實我覺得這種認為是不正確的,為什麼呢,理由如下:
第一,從當時的地勢分析,中國十三州,蜀國佔一州,魏國佔九州半,而且魏國人才濟濟,蜀國人才凋零,有的人會說諸葛任何事都親力親為,造成人才不能發展,這種說法不一定正確,首先,劉備兵敗後蜀國已成為一副爛攤子,諸葛什麼事情都不得不親力親為,因為出不得一點錯誤,但是諸葛在親力親為的同時諸葛提拔的人才也不少,只是蜀國的人才太少,就連姜維都是魏國人,蜀國治理的也是三國中最好的國家。如果這樣的情況下,三國各國獨自發展,不出十年魏國的軍事人才以及軍事實力,將遠遠超過吳蜀國,吳蜀國亡國的可能性更大。這就如同現在的中國和日本相比,十年前中國的軍事不如日本,現在的十年後,中國已經遠遠把日本甩在後面了,別說在發展二十年了,所以不北伐就是等亡國。
第二,諸葛的北伐目的,一是為了報道劉備的知遇之恩,二是為了騷擾魏國的發展,以及防止蜀國的軍事人才凋零,大家都知道,不實戰就鍛煉不出人才,不是人人都是諸葛,一開始就會帶兵打仗。一個國家長久不打仗,軍事能力就會下降,一打仗就成了散兵,不經打,而且小國如何能與大國相比,諸葛如果駐守蜀國也許有生之年能守住,但是死後,亡國就快了。所以我覺得北伐是沒有選擇的。三是為了以攻為守,壯大自己,諸葛在北伐的時候雖然只取得了部分城池,但也是在壯大蜀國,只要時間久了,蜀國就會強大起來。
第三,當時蜀國內亂不止,劉備是外來的荊州派人士,還有當地的益州派人士,在加上外亂,北伐是解決這些矛盾的最好方法,把內亂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北伐上,國內才能統一戰線。
諸葛的北伐,也就是他自己說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是追求高尚品質的人,所以一生謹慎,就連善於出奇謀的司馬懿在雙打對戰中,也沒什麼奇謀,多次敗於諸葛。說明諸葛的軍事才能是有的,但是諸葛不得其時,遇到一個能夠忍的,有非常善於守的司馬懿。諸葛又不可能強攻,所以拿司馬懿不能怎麼辦,我想換成任何軍事天才,對於司馬懿也無能為力。所以我覺得北伐這個戰略是正確的,因為諸葛在北伐期間,蜀國在三國中治理最好,百姓生活最好,所以蜀國百姓都是稱讚諸葛,而沒有說諸葛北伐是什麼窮兵默讀,可以看的出,諸葛北伐百姓也是贊同的。
諸葛亮北伐,主體思想是延緩蜀漢滅國的過程,以攻為守罷了。
兩個二杆子打架,主要看誰狠,看誰壯,有無西瓜刀;國與國開打,歸根結底看綜合國力,古代統治者叫民力,國力強的,總體趨勢向好,打仗的統軍將領常打敗(勝)仗,依然改變不了國力主導的歷史規律。
北伐是解決當時蜀漢國內矛盾的一個有效手段,創業團隊(荊州集團)和土著領導(益州集團),從開始從一個鍋里吃飯(攻下成都,搞定劉璋)開始,就從來沒有蜜月可言,諸葛亮為避免兩派刺刀見紅,提升凝聚力,不得已而為之。
次之的原因,可以向天下臣民(主要是士族),劉姓的正統思想,所謂漢賊不兩立!老是不北出祁山,會影響天下人懷疑你的合法性,畢竟蜀漢就是干這個起家的,失去號召力,特別是在國內,那結果是災難性的。
另外,還有草鞋皇叔哥的臨終託大事,報知遇之恩,現在看來,人混世道,不僅僅要還,有時還要搭上自己,霸王硬上弓,有時就這麼無奈。
結果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北伐失敗了。
除了以上的原因,還有紅臉二哥的剛愎自用,痛失荊州,少了一個攻擊方向,孫仲謀的隔岸觀火,草鞋哥的一怒之威(白白損失蜀中精銳),魏國國內政治經濟穩定(九品中正制,發展農業,恰好當時的農耕技術水平最高的,地理水文都不賴)。
評論:諸葛本人,做到了他自己所有能做到的,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真man!
北伐是歷史中滄海一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局部戰爭,造成大規模的生產破壞,戰區百姓的生靈塗炭,兩國百姓的沉重負擔。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純手機手打,見仁見智而已!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應該是比較有信心的,但是其後的北伐諸葛亮已經明白了無非是徒勞無功而已,但是北伐還是要繼續的!
有人質疑諸葛亮北伐耗盡了蜀漢的國力,但是你要知道的是蜀漢的國力早就被劉備耗幹了,是諸葛亮一人力挽狂瀾,把蜀漢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這話有人覺得會有些誇張,但我覺得一點都不為過。
蜀漢的國號是漢,是正統的漢王朝,既然是正統,那又怎能偏安一隅?
天下奇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真實回答這個問題容易挨罵。因為三國演義本身就刻意美化、神話了諸葛亮,歷代傳承下來,諸葛亮也是智慧正義的化身。
諸葛亮的成名之作就是初出茅廬時的隆中對,預言了未來天下大勢,也幫助劉備實現了這個宏偉計劃。的確見地非凡。
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掌握了大權。輔佐劉備體現了智,輔佐劉禪,體現的是忠。對於一個對天下大勢早已瞭然於胸的諸葛亮來說,他應該知道北伐是沒有結果的。北伐的最佳方式應該是聯合東吳一起舉兵,東西對進,使曹魏首尾難顧。這樣成功的概率應該很大,可是他沒這樣做,這與他的智慧不相符。
所以評價諸葛亮北伐有兩個解釋:一是諸葛亮只適合做參謀,沒有掌控大局的能力。二是受自己三國論的桎楛,認為天命不可違,北伐只是盡人事而已。所謂成也三國敗也三國。
三國已定,雖有蜀地漢中,擔此時諸葛亮已是臣相,軍,政大權於一身,從青年時自比管仲,樂毅,有大志,有謀略。蜀漢這點地方不夠他治理的,加上曹魏政權更迭,有點動蕩,又東聯孫權。蜀地,漢中,乃一人把關,萬人莫進。諸葛亮又有連弩軍,有了這些條件,諸葛亮要北伐,實現人生最大夢想,統一華夏,還都洛陽。
歡迎大家點評!
這要扯遠了,隆中對里很重要的兩個點,佔有荊州益州和等待天下有變。
為什麼要佔有荊州益州呢?
益州,天府之國,有充足的糧草和帶甲之兵作為後勤保障。
荊州,聯通天下的戰略要地,佔有荊州才能做到兩面夾擊,一路破長安,一路進中原。
但是二哥丟了荊州打亂了戰略布局,蜀漢變成了在益州坐困等死,因為出川的道路只剩下漢中一線。漢中又不具備天險,不好守。
原有荊州地盤又被孫吳佔了,而且諸葛亮的外交方針就是聯合孫吳,所以這個臉不會也不能翻。
北伐目的在我看來也是兩點。
一,不讓曹魏休養生息。這點無數大神論證過,就不多說了。
二,重新構建隆中對戰略布局,就是形成和曹魏對峙又不失進攻以及自保的優勢。
那只有北伐取長安一個選擇了。
長安的戰略位置有多重要呢?只要能取得長安,從戰略上來說,就保持住了進可取弘農,洛陽,然後兵鋒直指許昌,圖謀中原。退又可以依據潼關天險保持對峙立於不敗之地。這樣從另一種方式上也達成了隆中對的戰略意圖。
所以第二次北伐就會出現諸葛亮先取三郡想要立足西涼,然後讓馬謖街亭守住糧道。因為做好了想要佔有益州和西涼與曹魏對峙的局面,然後再圖謀長安。
諸葛亮的北伐無論是戰略目還是自我生存,都是最正確的選擇!
可惜,某事在人,成事在天。
可惜丞相了…硬把自己累死了…
感謝邀約:三國的天下三分,首要條件是蜀漢、東吳的聯合,次為佔有荊州、益州。諸葛在用人問題上有二次失誤,一為關雲長守荊州,二為馬謖守街亭。關雲長守荊州因女兒婚事,辱罵孫權使者諸葛瑾,導致蜀漢、東吳聯盟破裂,荊州失守,自己身死。另曹操此時已統一北方。綜上所述:在失去盟友,曹操強大,蜀漢內部不穩的情況下,諸葛此時北伐實非上策。敗局已定!
諸葛亮北伐,說句找罵的話,是一個有雄心,無時機的人的黔驢技窮罷了。
劉備初時,各方投靠,待機跳出或得利。如投陶謙得徐州,投劉表得荊州一部分。鑽進劉璋肚子得蜀。
三國穩定後,天下無別的弱軍閥了,小半荊州又丟了,夷陵之戰,軍力,人才損失大半。
蜀實力最弱而不安於一地。蜀地士族並不想打仗統一之類的。非強人孔明,北伐阻力也很大的。
推薦閱讀:
※司馬懿最害怕的曹魏名將是哪一位?
※諸葛亮怎麼死的?諸葛亮的墓地在哪裡
※劉備臨終之前讓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為何諸葛亮死活不聽?
※如果諸葛亮不殺馬謖,以後馬謖會不會作為姜維的軍師而大有作為呢?
※荀彧被稱為「王佐之才」,可為什麼知名度卻不如郭嘉、諸葛亮和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