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繳獲明朝武器比200年後的英國武器先進鴉片戰爭為何沒用?



就先以「清軍繳獲明朝武器,比200年後的英國武器先進」這個說法來說,本人查過相關資料,根本沒有確切的資料驗證其真實性,所以這個說法只能是一個不靠譜的說法…

其實明中後期火器就開始稍微落後於西方,至明末開始火器明顯落後,不過不同於清朝的固步自封,明朝善於學習,對於外來文明先進之處善於借鑒,如正德年間對葡萄牙的屯門海戰時就發現西方火器先進一些,開始學習模仿,明末結合西方火器技術仿製的紅夷大炮也是個例子,按照這些資料,可以推斷,明朝的火器最多與西方持平甚至稍微落後一些,比200年後的英國武器先進更是無稽之談。

清入關統一全國後,出於防漢抬滿的心理,先是閉關鎖國,後是興文字獄禁錮世人思想,精神管控下科技創新止步不前,清入關統一過程中依靠火炮之利贏了很多場戰爭,入關後因為害怕漢人靠這種殺傷力太大的火炮造反,火器的技術更是無從談起,至康熙年間,西北噶爾丹一度威脅到清朝的全國性統治,三藩之亂的幾年戰火,孤懸海外的台灣明鄭,北方沙俄的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下,康熙帝的確大力起用人才,製造火器,火器技術頗有一些起死回生的意思,後這些內憂外患逐一平定後,清廷繼續自廢武功,在200年中原地踏步。

兩次鴉片戰爭,表面上清廷輸在火器裝備落後上,其實清廷雖然一直吃老本,但是也有相當部分的火器部隊,當然裝備也落後,但是最關鍵來說,當時火器技術在全球來說只是大範圍發展初期,並沒有今天熱兵器與冷兵器的天壤之別,中國是敗在這個腐朽帝國中,帝王無能,下方將領多是貪生怕死之輩,在這種默契下,清廷節節敗退,最後敗的一塌塗地,割地賠款無數。

現代戰爭中,武器很重要,但是武器是死物,人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而時間倒回二次鴉片戰爭時,那時的武器之重要,也不可能與今天相提並論,對冷兵器並沒有壓倒性優勢,只能說一群不睜眼看世界還貪生怕死的腐朽之人,遇戰則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先割地賠款以圖性命之安全,最後留下近代百年國恥。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問題是個很無知的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與中國農業文明的小農思想相比,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商業文明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且歐洲一直沒怎麼太平過,不管是爭奪歐洲大陸控制權還是爭奪海外領地,歐洲一直處於戰爭狀態,這就使得歐洲軍事文明一直在發展狀態中,並且引領軍事文明發展潮流。中國古代雖因地理阻隔,但是多少也有影響到,不管是明朝時期的佛郎機、紅衣炮、火繩槍還是清朝的贊巴拉槍(贊巴拉槍為清代西來火槍的統稱,既有火繩槍也有燧發槍)、威遠炮、重型加農炮。即便是宋朝的猛火油櫃也是從阿拉伯引進的希臘火。所以,清朝繳獲的明朝火器領先英國火器是個偽命題。


可見明朝火器壓根沒有某些明粉吹噓的那樣。

火藥相比前朝有著長足的進步。


而且,清代初期引進過西洋野戰炮,康熙就曾論述過西洋野戰炮在野戰機動方面要好於笨重的紅衣炮。

定遠平寇大將軍和碩安親王岳樂疏言、逆賊吳三桂、聞臣進取長沙、必固守要害。非綠旗兵、無以搜其險阻。非紅衣礟、不能破其營壘。提督趙國祚、久在行間、熟練火器。兼統綠旗兵三千。屯墾都督陳平、有兵二千。乞俱令隨臣進討。其廣東送來紅衣礟甚重。路險難致。西洋礟輕利、便於運動。乞發二十具為攻剿之用。上諭、剿滅逆賊、平定湖南、俱賴安親王。練習宿將、及精兵、火器、俱不可闕。提督趙國祚、都督陳平、並所屬官兵、悉依安親王所請。南懷仁所造火礟、著官兵照數送至江西、轉運安親王軍前。王不必待礟到始行。亟由吉安、或袁州進發上以狹西提督陳福、勤勞邊疆、忠貞甚著、其弟刑部主事陳壽、從優以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用 

《康熙實錄》

當然,西洋野戰炮畢竟屬於輕型火炮,攻堅受口還是需要重型火炮。所以,紅衣炮作為一種重型加農炮自然必不可少。康熙年間南懷仁就督造了武成永固大將軍炮這種紅衣大炮。


當然,可以發射開花彈的臼炮也必不可少。


而且,清代一直通過澳門進口西洋火器,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就大批量的進口。


當然,英軍也繳獲過清軍裝備的夷炮

這應該是一門守口用的重型加農炮


這應該是一門12磅或者18磅的加農炮

當然,清朝作為一個農業帝國,依然逃不出王朝規律。那就是在戰亂時期軍事文明發展迅速,天下承平後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軍事發展速度開始放慢,從上圖就可以了解,清軍在一鴉之前大力購買火炮,甚至還出現了鐵模鑄炮法。

好了,下面展示一部分清代火器圖片



至於為什麼會有明朝火器領先鴉片戰爭時期英國這種無知的說法,應該是因為這個。


這個是淮軍裝備的德制山炮,先前有明粉將圖中文字截去,當成明朝的火炮愚弄世人。

所以一個19世紀的舶來品就這樣成了明朝的火炮,只可惜這群明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其實這也不算新鮮事了,明粉經常把清朝的火器張冠李戴成明朝的火器,在這個充斥浮躁的網路社會裡喧囂塵上,畢竟歷史是一門非常枯燥的學科。還好有一批潛心考據鑽研的人,在故紙堆中尋找真相,打碎明粉的謊言。

全文完。


這完全就是胡說八道,先說明朝的火器到底是個什麼水平?請問如果明朝火器真的像明粉說的那樣先進,為什麼要進口火器,為什麼讓北歐人賺那麼多錢。明朝史料,多次記錄了明朝火器在發生意外,可以說比比皆是,這裡最有名的三個就是天啟皇帝搞閱兵遊戲,有一位孫姓太監在放火槍時雙手炸斷,還有紅夷大炮剛剛武裝到寧遠城,寧遠通判親自放火炮沒有操作好,被炮的後坐力震死,盧象升去帶領炮隊想去偷襲清軍,結果還沒接戰自己火藥起火導致潰營。講到明朝為什麼不願用火器打清軍,基本上都要說這三個事例,結論基本都是火器確實威力大,但是既能傷人也能傷己,因為當時明朝的製作火器的工藝很混亂,制度幾乎沒人遵守。

鴉片戰爭中,定海第一次交戰的時候,英國士兵在戰場繳獲過清軍火炮,其中有一門青銅火炮,上面有1601的阿拉伯數字,意思說這是明朝滅亡前43造的,萬曆時代荷蘭人鑄的大炮,明朝買的。清朝這時還用,英軍這時全軍騷然,對中國這樣一個老大帝國的戰爭恐懼一掃而空。清軍在鴉片戰爭中是非常儘力了的,可以說有多大力量就用多大力量。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清朝就就是不好,清朝幹什麼都不對,我恰恰認為是漢族的一些缺點,害了滿族。本來滿洲當年能統治中國是為他有一套適合戰爭機器運轉的生活方式。比如當年清軍打敗李自成的原因,有人認為是發生了鼠疫,清軍得病比農民軍少,為什麼會少?難道清軍不應該是醫學不發達,缺醫少葯嗎?因為清軍火葬,剃髮。大家想想瘟疫傳播的方式,屍體得不到處理,跳蚤,清軍實行火葬,最有力的證據,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都是火葬,從康熙開始土葬,但那時已經進關吧八十多年了。袁崇煥和清軍打寧遠之戰,清軍屍體都被運到,明朝為建城用來燒磚的磚窯里火化。剃髮固然是傷害漢族民族尊嚴,帶來了可怕的屠殺,這沒什麼好洗白的,就是殘忍的野蠻的殺害很多無辜百姓。不用否認。可是留蓄長發就好嗎,古人頭髮的長可不是那麼簡單,男人也長發及腰,比如崇禎皇帝,他最後說「用頭髮當住我的臉,我沒有臉面去見列祖列宗」,晉武帝司馬炎長發拖地,男人頭髮可以擋住自己的臉。想像一下,古代沒有普及洗髮水,沒有普及香皂。這頭髮可以說是生產生活的累贅。特別是打仗如果頭受了傷,頭髮長的很麻煩,非常容易感染。這就是近現代士兵都要剃成幾乎是禿子。所以同樣的情況下清軍確實比漢族士兵適合戰鬥。但是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這種銳氣全沒有了。不能不令人深思。為什麼一個以武功立國,當年銳意進取,方興未艾的民族,到了這個時候,各種各樣的奇葩人物都出現了,不找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我怎麼覺的和我漢民族的某些君主這麼像,比如那位音樂家陳後主,大詞人李後主,那位崇禎皇帝。是我們自己制度出了問題,是我們的文化出了問題。

最讓人想不通的,時至今日,還有人要反清復明。清末時代國家危亡,民族危機嚴重,清朝不該再繼續統治中國,推翻清政府那是理所的,但是今天清在哪呢,用的著你反嗎。


清軍繳獲明朝武器比200年後的英國武器先進?不可能吧。明朝武器先進就不會打不敗清朝了,最多是繳獲明朝進口的紅衣大炮,但已經過去200年,不可能比英國的先進,當然英國人的武器也不怎麼樣,1841年英國陸軍的主要裝備仍然是拿破崙戰爭時期的前膛燧發槍,當時滿清軍同樣也大量裝備前膛燧發槍,英軍槍支的加工精度上有一定優勢,但總體上英國和滿清在步槍武器上基本是同一代的,都是相當粗糙的,實際上前膛燧發槍的射程和命中率都是比較差勁的,即使以英軍那樣的嚴密方陣、嚴格訓練下的較高發射速率,要抵擋住目視距離內堅決的大量的步兵衝鋒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三四個齊射之後對方就一擁而上了,這一點即使是不懂軍事的人想像一下也可以明白的,英國唯一的優勢是艦炮打的遠,打得准,在陸地上其實優勢不大。

由於清廷和戰不定,決策多變,將帥不善指揮,戰法呆板,加之武器裝備落後,終為英軍所敗。鴉片戰爭表明,落後的封建軍隊已不能戰勝初步近代化的資本主義軍隊。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但需要指正一下,標題中的鴉片戰爭四個字前面,應該標註為「第一次」,確切的標題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因為只是提到了英軍,所以我就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為準進行回答。

恕我直言,清軍繳獲的明朝武器比200年後的英軍武器先進這個話題,純屬是以訛傳訛,憑空杜撰。稍微懂點歷史或者軍事的就知道,明朝使用的火器多為火銃、鳥銃,三眼銃、四眼銃、拐子銃、大桿,二人抬等。當時以步為單位,這些武器殺傷力在十步-二百步之間,如遇惡劣的天氣,幾乎無法使用或者難以使用。這些火器連清軍的長矛大刀加弓箭都抵擋不住,更何況是英軍的先進武器呢?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當年是誰第一個先說出來了,這位朋友或許是個明粉,又或許是胡謅。歷史進程大步走了200年,科技的發展怎麼會不如200年前呢?

再者如果仔細閱讀文獻,就能得知,清軍的火器發展早已遠超前朝大明。康熙年准格爾丹大戰中,清軍已經大量裝備火器,到了雍正年間,更是各地軍營團練多有裝備,乾隆年間這玩意發揮到頂峰。雖然不是什麼先進玩意兒,但相對於明朝的火器,已經大大改善性能和射程,以及安全性穩定性。

再觀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的裝備,主要裝備步槍為博克式燧發槍,這種槍的射程為200米,每分鐘可以射擊2-3次,如果是高手級別的,可以發射四次。這種槍裝填易、射速高,並且不需要火繩,在有風條件下發射正常。射手排成十分緊密的陣型,統一開火,你再強大的騎兵或巴圖魯也瞬間被打成篩子。

這種槍還有個最大特點是可以佩戴刺刀,遠可用彈藥射擊,近可以用刺刀拼殺,再配合上當時紅衣英軍的彪悍和紀律性,超過清軍還保留了近兩百年的戰術N倍。

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一定當時清軍揮著大刀長矛進攻使用先進火槍的英軍,其實不然,當時清軍半數人裝備火器,但這些火器是一直延續使用了近170年的火繩槍。人家一分鐘打2-3槍,你一分鐘打一槍。人家一槍打200米,你一槍打100步。試問又怎麼能勝呢?加之當時的清軍也是羸弱不堪,而遠道而來的英國大兵彪悍十足。這就好比三個病秧子打一個壯漢,你人多沒用,關鍵是不如人家有勁。

另外要說一點,雖然鴉片戰爭大清朝被英軍打敗了,但這未必也不是一件好事。老外帶來侵略的同時,也帶來了文明。讓自信滿滿的清帝國開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因為只有暴力才是他們能聽懂的語言,所以在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庚子之亂(八國聯軍)之後,工業進程邁進了一大步,留洋學生又將新思想和文明帶了回來。從此歷史的進程也隨之轉變了....


技術都在跟著時代飛速進步,明朝不比鴉片戰爭時期歐洲先進,火槍用的是老火繩槍,也就是子彈從槍口裝填,裝填速度慢不說射擊精確度也只有200米內,而且還沒有研發出刺刀。歐洲在拿破崙戰爭後進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老式前裝彈火槍早就淘汰了。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使用都是後裝線膛火槍,裝填速度快,線膛技術使得火槍殺傷精度範圍在500米內。比老式步槍在射擊精度,裝填速度,殺傷距離進步了兩倍,而且還對刺刀技術進行了改革,能刺能砍,也是近代刺刀的最早進步。

火炮技術就更加可怕,英軍大炮射程又遠威力又大。虎門戰役,清軍守軍火炮根本夠不著英國軍艦,只能被動挨打。

地面上英國陸軍普遍使用遠程加農炮,可以發射的彈藥包括實心彈(打擊要塞),開花彈,葡彈等等。尤其是開花彈,落地就炸開,對密集陣營騎兵與步兵殺傷力大,可謂是現代榴彈炮的鼻祖!

說明朝比歐洲先進也只是某種愚昧的想法,要知道雙方使用都是火神槍,有些歐洲國家歐洲已經研發出早期的刺刀。但是在火炮技術明朝就輸了。所謂的紅衣大炮原名是「紅夷大炮」就是打撈荷蘭人沉沒在中國海軍的軍艦得來的。

清朝所謂先進武器其實就是歐洲為了通商進貢來的貢品,因為是貢品因此做工什麼都比平常軍隊裝備的武器要精細。但是他們大都丟棄在圓明園的庫房裡,因為很多人看來他們只不過是皇家「玩具」罷了!並沒有大批量裝備部隊,也只有幾百守衛皇宮的衛隊才有。這種小規模裝備根本沒什麼作用!

在這清朝也沒有這個工業能力去生產!


明朝並非亡於清朝,而是亡於流民。明朝末年那個時候皇帝無能,國家經歷多次大戰,民間又多次出現農民起義,百姓民不聊生積怨已久,整個政局早已經到崩潰的邊緣,吳三桂又開關放清兵入關,明朝才順勢垮台。這就讓滿人以為大刀長矛比火器牛。所以才放棄已少量裝備的火器。要知道明朝騎兵和火器當初可是連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軍都打得過,結果卻因為各種原因敗給了八旗軍。還有就是火器的裝備勢必引起一些負責生產冷兵器的貴族的不滿,畢竟這樣的貴族控制著清政府大部分的兵權和武器生產,這就讓清皇帝不得不作出退步,這個狀況在洋務運動的時候也曾經出現過。


清因為恐懼漢人的先進武器科技,所以好多都是就地掩埋!! 就和蒙古人得到漢人領土一樣,把所有城池的城牆都拆毀了!原因就是蒙古人攻打全世界,只有南宋的城池是固若金湯,防禦工事最難破!所以一旦得到就必須毀壞並且不允許城池再建有城牆!導致中國的古城牆,現存最多都是洪武年間重新修建的!!大多元朝以前的城牆部分遺存都埋在泥土裡!


武器這玩意,20-30年都會有很大不同,更別提差了200年了。所以題目是偽命題。

好像是這樣的,清朝鴉片戰爭還是用的實心炮彈,後來看到資料,明朝就有開花彈。


如果清朝沒有打進來,第一,很有可能在北方建國,那麼現在東三省估計不是我們的,第二,明朝對外交流的主動性遠遠大於清朝,很可能會提前實現西方化,那麼近代的戰敗等很可能都不會發生,外蒙古應該不會獨立


推薦閱讀:

晉南有元代永樂宮,壁畫非常牛,他的作者朱好古到底是誰?
是李景隆造成靖難之役的最終失敗嗎?
耿炳文是不是一個防守型將領?
如果你穿越回了明朝,一覺醒來發現你變成了李景隆。此時耿炳文剛剛兵敗,你會怎麼做?

TAG:明朝 | 鴉片戰爭 | 英國 | 軍事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