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現在還看《體壇周報》嗎?



我是在1992年知道《體壇周報》的。當時讀高中,從不多的零花錢中拿出一部分訂了一份《足球》報,每個星期拿到報紙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我會逐字逐句的認真看完,然後把報紙放在枕頭下面,寢室關燈前再拿出來溫習一遍,不過那時候的《足球》大量報道中國足球,而我最喜歡的意甲卻關注的極少。直到有一天,有個同學的朋友從市裡來看他,接過他手上的《體壇周報》只看了一分鐘,我就發現找到了真愛,那張報紙留給我的記憶非常深刻,字體很小,幾乎沒有廣告,四個版面滿滿的真材實料,其中有一篇意甲新賽季各隊外援的名單至今還保存在我的剪報本上。也就是從那天開始,《體壇周報》陪我度過了20多個年頭。

那個年代的《體壇周報》的發行量不算大,但卻做的很紮實,記得95年出過《周末球刊》,不像現在的網路快餐,裡面的每一篇文章幾乎都是精華,我特別喜歡周文淵對熱點的點評,還有詳盡寫實的歐洲各大聯賽的報道,基於此,愛屋及烏的喜歡上了體壇的所有系列。

時間進入新世紀的時候,我開始買兩周一期的《足球周刊》(創刊號的封面是張恩華),估計很少人知道的《玫瑰》雜誌,以及後來陸續出版的《全體育》和《扣籃》,還有衍生出來的各種專刊系列。2001年國家隊踢世界盃預選賽的時候,《體壇周報》事業上的輝煌達到了巔峰,記得有一期的報眉登出的周發行量達到了不可思議的500萬份。


再後來,《體壇周報》不斷擴張,不斷提價,我每周要從荷包中拿出越來越多的銀子,可是報紙的廣告卻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膚淺,基於對它的愛,我依然選擇了堅守,直到某一天……

對於我這個內拉來說,我非常憎惡托希爾對俱樂部的控制,也非常希望蘇寧能夠早日入主,徹底擺脫國際米蘭連續幾年的頹勢,可是《體壇》系列駐義大利記者(具體名字就不說了)推出的系列報道都是言之鑿鑿的不可能,跟國內各大門戶網站報道的進度完全相反,就是這樣,我對《體壇》選擇的依舊是相信,我相信他的品牌,相信他的人脈,相信他對讀者的責任。於是我跟朋友辯論過,也爭吵過,甚至差點掀了桌子。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在蘇寧接手的那天開始,我就徹底放下了對《體壇》系列的迷戀,長達20多年的戀愛也徹底划上了一個句號。

今天的《體壇周報》像大多數的紙質媒體一樣,應該是每況愈下了,至少現在的各大報刊亭已經很少能看到它的影子。至於90後,我不清楚他們的閱讀習慣,所以不好回答。

不過,我還是希望《體壇周報》能挺過目前的困局,把這個品牌繼續傳遞下去。不為別的,就為了自己曾經擁有的那份情懷。


前幾天同事買了份《體壇周報》,我特地仔細翻看一下。

看後感覺是,《體壇周報》現今整體質量較差,考慮到紙媒迅速式微的大環境,我不看好這份報紙的前景。

其實在全球,紙媒快速衰落是一種趨勢。例如在中國,著名的《東方早報》於2017年初停刊,員工轉入「澎湃新聞」,完成從紙媒到新媒體的轉型。《京華時報》、《外灘畫報》、《壹讀》、《上海商報》等也在這兩年紛紛宣告「死亡」。

在國外,英國《獨立報》(英國主流媒體之一)、美國《西雅圖郵報》等相繼休刊,其他存活下來的也是苟延殘喘。總體來看,如今紙媒界哀鴻遍野。

所以,我們必須把《體壇周報》的變化放入這樣一種大環境中考量。如今,新媒體傳播速度更快、交互性更強,加之科技勃興,讀者整體偏好的閱讀介質已從紙質轉為互聯網再變為移動端。

在此情況下,紙媒廣告呈斷崖式跌落,無法覓得新的盈利模式,轉型困難,病入膏肓。《體壇周報》作為紙媒中的滄海一粟,在紙媒寒冬中走向衰落,整體質量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2016年,《體壇周報》縮減發行規模,由一周出版三期改為二期。很顯然,這是紙媒在盈利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做出的一種縮減支出成本的行為。

寒冬之中,紙媒人才嚴重流失。《體壇周報》也不例外。顏強、克韓等人紛紛離職,跳槽到互聯網公司。原本,優質和深度內容是紙媒應對新媒體攻擊的擋箭牌,但隨著人才流失,紙媒的內容質量必然下降。

現在《體壇周報》的文章,觀點不鮮明如溫吞水,內容無深度如流水賬,記者文筆差如嚼白蠟,怎麼可能吸引讀者呢?

因此我覺得,《體壇周報》衰落是必然,畢竟紙媒的黃金年代已一去不復還。如果哪一天它和我們徹底說再見,也不必驚訝。而以這份報紙現在的質量,我是不會看,更不會買的。


滿滿的回憶,我應該是90年接觸的體壇周報,剛開始創刊都是中國足球的歷史,一下迷上了,91年高考的備考過程中,看周報和足球報是我不多的興趣之一,課餘時間是通讀,也差點為這麼痴迷而考不上大學。

大學在武漢讀,我一個人把班裡同學都變成體育迷,工具就是期期買周報和足球報,為了看甲A、意甲、NBA,忽悠室友集資140塊錢買了個二手黑白電視機,公牛與爵士的大戰歷歷在目,也記得在報攤周邊轉等著體壇周報到貨時的興奮,92年擠出吃飯錢訂了一份周報,結果都沒看到幾份,都被那些「無良」的送報人截流了。

工作後,興趣還在,只是出刊期數密了,搶購的動力沒那麼大了,不過體壇周報確實是最齊全的綜合體育報,但周報沒有在網路化方面有一點點建樹,我們上網方便後,周報才慢慢從我生活中消失。老瞿也進了監獄,感慨,按照當時的實力,要是能在網路信息化來臨前主動轉型,也許能成為新型網路巨頭。


哈哈,體壇周報很多年不看了。說起體壇周報,有不少回憶。記得94年開始到97年這段時間基本每期都買著看,當時好像一塊二一份,那時看體壇周報主要關注足球(世界盃歐洲杯五大聯賽)和美國籃球(公牛有喬丹皮蓬羅德曼哦)。其中好像在95年還曾經給體壇周報寫過一封信諮詢一個關於圍棋的問題(那時體壇周報期期有個小板塊就是解決一些讀者提出的各種問題),最關鍵的是我提的圍棋問題居然被體壇周報在報紙上回復。當時我問的問題:五子棋如果下成六子相連算贏嗎?有期體壇周報回復我說,六子相連不算贏。 後來98年至05年因為工作環境改變,買體壇周報不方便就沒怎麼買了,偶然也買著看,記得漲價了要一塊五一份。05年以後因為很多更加方便的途徑(比如用手機看新聞)了解自己一些感興趣的體育新聞,體壇周報更不會買了看了,甚至都不知道這體壇周報有沒停刊啊?現在多少錢一份?


應該是零零年開始看的,每周三期,因為家是三四線的邊陲小城,所以發行時間比一線城市晚一天,也就是每周的二.四.六才能看到,那時候資訊還沒有這麼發達,剛剛畢業參加工作,也沒有訂閱,記得每次出報紙的時間一到,我都準時到報刊亭去買。時間長了,售報紙大爺都認識了,會給我留一份,常年如此。那時候的體育信息除了CCTV5就是體壇周報,好多次朋友們一起聊天都對我體育信息的強大讚嘆不已,我也小小的得意好多次。直到現在,依然每年訂閱體壇,只不過價格比當初貴了幾倍,每周也從三份變成了兩份,感覺信息照比以前差遠了,而且越來越跟不上速度。報紙上的很多信息電視或者網路上已經幾天了,才姍姍來遲。所以訂閱的報刊來了也就不按時看了,照此發展,我覺得我快告別體壇了




因94年甲A聯賽結緣報紙的,記得小時候大連這邊有賣本地出版的《足球周報》,5毛一份,每周一最興奮的就是閱讀著甲A聯賽的新聞,那時候萬達絕對是聯賽的霸主,這類報紙本地元素太過強烈,主觀傾向性明顯,大連球迷也似乎習慣了媒體對自己主隊的褒揚,耳朵聽不進半句批評。畢竟是本地小報,資源有限,對國際足球報道屈指可數。後來接觸到了足球報,看過一段時間,對李承鵬的球評印象深刻,初中的時候接觸到體壇周報,最初的感覺就是版面單一,幾乎沒有廣告,密密麻麻的文字。高中的時候開始,就對體壇周報的的熱愛一發爾不可收拾,每期必買,每個文字不落下的讀一遍,都是提前跟報攤的阿姨打好招呼,先把錢付了,放學去取報紙。當時體壇周報、足球報、球報三足鼎立,馬德興、李承鵬、郝洪軍風雲一時。01年世界盃外圍賽開始,體壇周報就破繭而出,勢不可擋了。體壇周報以他國際化的視野,大批駐外記者第一線的報道,尤其對國際足球的詳盡報道很符合大眾胃口,我相信這也是央視天下足球這麼多年一直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記憶猶新馬德興和李承鵬關於朱廣滬的論戰,李響米盧的零距離接觸,周文淵對閻世鐸新政的猛烈抨擊,還有對張吉龍抽到的上上籤的捧殺,無不歷歷在目。那時候董路還是蝸居在家寫皇馬巴薩的記者。趙震還跟體壇的哪位記者也罵戰過,體壇跟足球報如同德比戰硝煙瀰漫。高中大學的時候每期的體壇周報在班裡的同學傳閱著,工作的時候同事間傳閱著,就這樣一直延續到09年,隨著網路逐漸普及,瞿憂遠的入獄,體壇周報頗有些力不從心。而後工作的繁忙就不再買了,但有時間還會仔細看體壇周報電腦上的電子報,儘管時效性比較差。感覺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體壇周報反應緩慢,錯失了大好機會,如果早點推出手機客戶端,恐怕沒有虎撲、懂球帝什麼事。現在手機還下了體壇周報出品的APP-體壇+。雖然不怎麼看,算是對體壇的一份敬意吧!


初中高中大學的美好回憶,那時候沒有智能手機,沒有那麼多的電視直播。

每到足球之夜,心情總是很激動。

一到星期一,馬上迫不及待去買體壇周報。因為海南沒有印刷點,每次都是中午過後才有,有時候遇到焦點比賽,立馬就賣完了。哎,真是懷念啊,那時就是我們這些足球迷的精神食糧啊。

一直看,看到了大學,看到2005年大學畢業…

曾經的編輯記者社長,走的走,轉行的轉行,抓的抓,再加上現在手機流媒體的發展,紙質報紙包括體壇周報再也不復當年之勇了。

回想當年,曾經在足球場上策馬揚鞭的少年,你們可安好?

好想大家…


1994年,放學路上拾到一份報紙—體壇周報!就這樣認識了!那一年世界盃在大洋彼岸的美國!1998年,32支球隊倒背如流。熬夜看球,即使第二天高考!那一年,世界盃在浪漫的法國!2002年,在時任女友和同學的陪伴下,坐在同興園的錄像廳和一群球迷見證了巴西的登頂!那一年,世界盃來到了一衣帶水的韓日!2006年,在迎來另一半的重要時刻,也等來了又一次的世界盃,那年由嚴謹的德國人舉辦了!2010年,小朋友在慢慢長大,喜歡足球的那份熱情也慢慢降溫了!那一年,世界盃第一次走進了非洲大陸—南非!2014年,32支豪強已不能像以前那樣如數家珍了!足球能帶給我的激情已經足夠有限了!世界盃也回到了它的王國—巴西! 20年,彈指一揮間!不變的足球,卻是慢慢逝去的激情!那些與青春有關的事情,總要說聲再見!


那會讀小學6年級,體壇周報一塊二,足球報一塊,足球俱樂部三塊八,足球世界三塊七,那會有憂鬱王子羅伯特巴喬,獨狼羅馬里奧,尤文圖斯的白頭翁拉瓦內力,光頭維亞利,那年壞小子坎通納還沒退役,外星人剛拿了世界盃,但沒有上場,橙色鬱金香敗給了巴西,金色轟炸機正直當面,巴斯滕的腳踝打了鋼釘,那會英格蘭居然還有前鋒希勒,那會義大利還是小世界盃,那會還是後衛牛逼的世界,馬特烏斯,馬爾蒂尼云云,馬拉多納的最後一次世界盃嗎,丹麥有個勞德魯普兄弟


看體壇最多的是在初中,92-95,在一個小縣城,在沒有網路沒有電視機甚至沒有收音機的年代,那一張報紙幾乎就是我對體育所能接觸的全部,對意甲對米蘭對歐洲聯賽對NBA,所有的信息全取決於此,記得最開始每周二周五出刊,周二是上周聯賽,到小縣城已經是周四下午了,每到周四下午,會從教室溜出來去買體壇。

班裡的男同學都喜歡看體壇,有時share,有時各買一份,印象最深的是94世界盃預選賽綜述特刊,各隊出線歷程,小五字體,巴喬,哈吉,斯托伊奇科夫,這些閃閃發亮的名字,在世界盃正賽也同樣發光。

當時的我們啊,想著工作後把體壇當地印刷的活兒攬過來,如果能及時的每周二體壇,那該是多美妙的事情啊。瞿優遠,馬德興,對於當時的我們就如聖人般。

大學在一個地級市,竟然沒有引入體壇,高中的同學還會寄幾份給我。高中畢業20周年聚會,與同學記起體壇,仍感唏噓。


推薦閱讀:

武漢就女大學生坐的士丟失手機,的哥開價千元歸還乘客「蘋果8」,你怎麼看?
聽說在廣西的邊境小城東興,有一些越南人每天早上跨境來中國經商或上班傍晚再回到越南家中,是真的嗎?
在哈爾濱,冬天家裡都吃什麼?
粵語在全世界語言里排多少?
怎麼樣的人才能當領導?

TAG:體育 | 社會 | 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