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詩歌和散文能提高文采,還需要背嗎,讀熟就可以嗎?


謝謝邀請。

以我個人的角度看來,「背」是次要的,「理解」才是主要的。不可否認的是,天分與文采有著莫大的關係,但是這畢竟是少數,而對於大眾來說,底蘊是主要因素。

底蘊,顧名思義,就是需要積累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詩歌文化方面要經常涉獵,而「背」和「讀」只是提高底蘊的手段,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背的再滾瓜爛熟,不能學以致用也是徒勞,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底蘊,從而提高自己水平。

有一句話說得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除了勤奮和耐心,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就我個人而言,我能牢記的詩歌可能不是很多,我讀詩的方式是,挑一些自古名作,然後按照風格分類,一次只看同一類中的幾首,先逐字句斟酌,發現其寫作技巧,然後試著模仿寫幾句,最後再用自己的風格和一首詩。

長此以往,再把之前寫的作品,和當下寫的詩作對比,最能看出差距,也就是水平的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謝謝。


我覺得讀就可以了吧 但是要理解懂得含義 來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開拓自己的視野感受作者的感受提高自己的文學水平 背的話感覺不懂感受也毫無意義 無非是學生應付考試而已





謝邀。多讀詩歌和散文一定能提高文釆,讀熟了一定可以提高鑑賞能力。我贊成對一些經典散文詩詞名句段落熟背銘記在心更能豐富文釆,甚至在談吐行文中恰當「據經用典」甚至可以起到畫尨點晴的效果。如《論語》卷首「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可謂字字皆碑。王勃,滕王閣序中寫秋佳句「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展現金秋之美的畫面如臨其境。因此背一些著名詩詞典句更能活學活用提高自己文采內涵。我個人感覺需要根據自己喜好背一點點。以上愚見供君參考。



謝謝邀請,其實提高文采,正如你所說的,一定要多讀多看詩歌和散文,當然了如果能熟記的話是最好的,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把一些經典的詩詞和辭彙積累在腦海中,在與人聊天或者寫信的時候,有些話語,我們就可以用經典的詩詞來代替,別人聽到的時候,就會覺得,咦,這個人挺有文採的,就是這樣。



不可否認,多讀能提高文采。不論詩歌,散文,還是其他體裁的文章。但是背不是目的,主要是懂,理解,看明白作者這這篇文章的真正意義所在,懂文章的內含。做到真真的理解,否則,你背的再熟也沒用,因為,你只是背,懂了,才是目的,所以,文采,不是一朝一就能提高的。它需要時間,只有長期的學習,不斷的去看好的文章,加以思考。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


對小孩子學生來說,背詩詞還是更重要的,高考也很重視這方面的考查。這個童子功可不可小覷。也許他當時不太理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積累他會更加了解詩的含義。而且對他的人文素養的提高有著催化劑的作用。語感是需要積累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熟能生巧,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化他人語為自己言,這是最好的結果。有了詩詞的功底,文采斐然就容易做到。目前教學大綱中加強古漢語當然包括詩詞教學其意義深遠。


讀肯定比不讀好,背肯定比只讀好。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妨再進行抄寫,既練了字,也加深了記憶。更容易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推薦閱讀:

一句很有內涵的句子作下聯「三朝三暮三境參禪」,上聯怎麼對?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說中國因為文字發明早,所以沒有必要產生口耳相傳的史詩?
宋詞中對閨怨的描寫有什麼意圖?
一說宋詞按照婉約和豪放分類不合理,為什麼現在還這樣分類?

TAG:詩歌 | 文學 |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