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被稱為「介紹和翻譯歐洲新文藝的第一個人」?他都翻譯過什麼作品?
誰要是告訴我,上學沒學過魯迅先生的文章,小編「子屠龍」翻開白眼,就跟Ta急、跟Ta懟、跟Ta鬧。對於20世紀的中國文學來說,魯迅先生是一座無法翻閱的高山,一個不可迴避的存在。魯迅先生不僅文筆好,而且還會翻譯,是一名傑出的外國文學研究者和翻譯家。至今,他留下的著作與思想,依舊不斷激發後人新的思考和創作。
一、魯迅先生的人生簡歷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去仙台學醫,後棄醫學文,想用文字的力量影響中國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後,他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授課。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高校教書。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猛烈抨擊人吃人的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成為文化界的偉大旗手。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輯,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事變以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1927年10月到達上海。
1930年起,魯迅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積极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魯迅先生自己寫的作品有: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從1927-1936,魯迅先生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
魯迅致力於通過翻譯改革和豐富中國文學以改革整個社會、治癒國民的精神缺失。要治癒國人精神上的病症,就必須改革中國文學,提倡白話文,而這一切正依賴於「硬譯」帶來的文化衝擊。中國人素來對自身文化懷有強烈自信,拒絕批評和改變,加上當時普遍存在的排外情緒,任何反對國學的行為都會惹來非議和批評。因此,魯迅試圖通過翻譯西方作品走上改革中國文學的道路,應該說中國新文學的形成是由翻譯而不是原創寫作開始的。
魯迅的翻譯方式選擇用「直譯」、「硬譯」和「寧信而不順」,是為了更好地忠實於原作,同時也是為漢語輸入「新的表現法」。從文化視角對「寧信而不順」進行審視,這一主張其實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及極高的譯學價值,它飽含了魯迅為創穫中國文化的現代性的良苦用心,因此魯迅先生被稱為「介紹和翻譯歐洲新文藝的第一個人」。俄國十月革命後,也是魯迅第一個為中國盜來俄羅斯文學的「普羅米修斯之火」。
魯迅一生的文學活動始於翻譯,而又是以翻譯告終的。據不完全統計,魯迅一共翻譯介紹了近200多位作家的作品,印成多個單行本,總字數達300多萬字,數量與他自己一生的全部著作大致相等,是我國翻譯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中翻譯作品的國家有:俄國和前蘇聯、日本、英國、法國、德國、奧地利。荷蘭、西班牙、芬蘭、波蘭、保加利亞等國,其中俄國和前蘇聯的作品又佔一半以上。
他翻譯作品的類型,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劇本、童話和文藝理論著作,他在雜文、書信和日記中涉及到的外國作家,據初步統計,共有25個國家和民族的作家達380人之多。可以說,魯迅在文學創作上的巨大成就與他在文學翻譯上的豐碩成果密不可分,翻譯介紹外國文學,在他一生的文學活動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1903-1918年,大致是魯迅翻譯的第一期,除開翻譯高島平三郎《兒童觀念界之研究》(1914),其餘都是魯迅在留日時期完成的,1906-1907年魯迅的翻譯發生了一個明顯的轉向,主要是國民精神、世界知識、「不取媚於群」的提出,應該說,一直貫穿的思想主線是復興中國的理想,「起其國人之新生」。換言之,魯迅的翻譯之選擇主要是政治意識形態的選擇,和較少的自覺傳播科學的行為。
魯迅先生翻譯外國作品具有較大的優勢,因為他通曉日語、德語,粗通英語,略知俄語。日語是在日本留學期間掌握的,會德語是由於德國醫學發達,德語在仙台醫學學校是必修的。這些外語功底讓他翻譯外國文學就顯得更遊刃有餘。
俄國1905年革命後,魯迅所作的《摩羅詩力說》在分析19世紀幾位最偉大的革命浪漫詩人的詩作時,重點介紹了普希金和萊蒙托夫。1909年在魯迅和周作人合作譯印的《域外小說集》中,又翻譯了俄國作家安特來夫和迦爾洵的作品。1921年他翻譯了俄國作家阿爾志跋綏夫的中篇小說《工人綏惠略夫》。果戈理、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高爾基等一大批俄國重要作家的作品,都是通過魯迅源源不斷地輸入到中國。魯迅翻譯的《死魂靈》、《毀滅》、《濁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1907年,魯迅譯寫《摩羅詩力說》(《墳》)再次重申了復興中國的理想,但是,由早期的尚武精神轉向激勵思想、開發民智,魯迅寫道:「今則舉一切詩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而為世所不甚愉悅者悉入之,」1907年,魯迅和周作人合譯哈葛德、蘭格《紅星佚史》,1908年魯迅、周作人翻譯籟息《裴彖飛詩論》,也都有激烈的復興中國理想。1907-1908年魯迅在翻譯活動中強調了時代精神、國民精神、世界知識,轉而傾向於浪漫主義的剛健激俗的人格品質,勇毅起新的獨立行為。
小編「子屠龍」,歡迎大家補充資料和看法,謝謝??????
感謝邀請~~
魯迅棄醫從文之後在文學方面取得的第一個重要成果,是從日文和德文翻譯並出版外國文學作品。
自19世紀末以來,以嚴復為代表的對外國社會科學論著的翻譯,以林紓為代表的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如洞開的窗戶外的歐風美雨給知識界帶來的新鮮空氣,使魯迅這一代莘莘學子心曠神怡、激動不已。
也許因為深感這些風貌各異、炫人眼目、動人心魄的舶來品的確使自己受益匪淺;也許以此意識到國家振興、民族新生的出路在於廣泛的文化交流和必要的拿來主義,魯迅很早就把文化引進和交流的重擔挑在自己的肩頭。
早在1903年翻譯出版凡爾納的《月界旅行》之前,魯迅就有《斯巴達之魂》和《哀塵》在《浙江潮》第5期上發表。前者為古希臘城斯巴達勇士抗擊侵略軍愛國故事的譯述,後者為法國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說,是魯迅正式翻譯外國文學的第一篇作品。為翻譯雨果的作品,魯迅購買了八大冊的《雨果作品選集》。
把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當作一件重大的事情鄭重計劃並著手進行,是從籌備《新生》開始的。登載外國文學譯作,本是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任務,主要由魯迅和周作人共同完成。魯迅從日文和德文翻譯,周作人從英文翻譯。
在廣泛的搜集、選擇與閱讀中,魯迅把向中國同胞介紹外國作品的選擇眼光集中到東歐。魯迅後來回憶說,那時候他特別注意的是被壓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為那時正盛行著排滿論,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為同調的。因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勢必至於傾向了東歐。記得當時最愛看的作者,是俄國的果戈理(N. Gogol)和波蘭的顯克微支(H.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鷗外,花布裹頭,去助希臘獨立的英國詩人拜倫以及波蘭的復仇詩人密茨凱維奇,匈牙利的愛國詩人裴多菲,菲律賓詩人、民族獨立運動領袖、為西班牙政府所殺的黎薩等。而對當時風靡於日本文壇的自然主義文學,以及正負盛名的德國作家霍普德曼、蘇德曼,挪威的易卜生等人不大去注意。顯然,魯迅的翻譯和介紹,是為了傳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聲和激發國人對於強權者的憎惡和憤怒。與魯迅兄弟共同籌辦《新生》的好友許壽裳也說:他們所譯偏於東歐和北歐的文學,尤其是弱小民族的作品,因為他們富於掙扎、反抗、怒吼的精神。獨特的選擇,是魯迅追求的用文藝改造人、改造社會的目的和魯迅的精神氣質所決定的。
從更廣大地開闢中國翻譯的道路和方向,探求不同文字之間的翻譯規則及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意義上著眼,魯迅亦有著自己明確的追求:我與周作人還在日本東京。當時中國流行林琴南用古文翻譯的外國小說,文章確實很好,但誤譯很多。我們對此感到不滿,想加以糾正,才幹起來的。(1932年1月16日致增田涉信)許壽裳曾將魯迅所翻譯的作品與德文原本對照讀過,覺得字字忠實,絲毫不苟,無任意增刪之弊,實為譯界開闢一個新時代的紀念碑。而任意增刪原作,正是當時社會上風行的嚴復、林紓的翻譯作品的特點,而這正是魯迅所極力反對的。
從內容的選擇和翻譯的風格兩個方面著眼,許壽裳稱:魯迅實在是介紹和翻譯歐洲新文藝的第一個人。
魯迅的翻譯成果,是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的出版。第一集出版於1909年3月,第二集出版於7月。兩集一共十六篇小說,魯迅翻譯三篇,其餘為周作人翻譯。這是魯迅一生中策劃的第一套書。《序言》《略例》及預告等均出自魯迅手筆。書樣、版式、封面均由魯迅親自設計。封面為青灰色,封面上首印長方形希臘藝術圖案,書名右起橫排,魯迅請留日同鄉同學,後成為著名篆刻家、畫家的陳師曾以篆文書寫,極為典雅古樸。《略例》中說,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開了魯迅毛邊黨的先河;紙之四周,皆極廣博,故訂定時亦不病隘陋,天地寬廣,多留空白,成了魯迅做書的喜好。扉頁右上角印兩行文字:《域外小說集》第冊,會稽周氏兄弟纂譯。發行人:周作人。印刷者:長谷川辰二郎。印刷所:神田印刷所。東京群益書店及上海廣興隆綢緞店發售。後者正是為魯迅代墊一百五十元印刷費的蔣抑卮開的鋪子。
魯迅在序言中自信地說:收錄至審慎,迻逢譯亦期弗失文情。異域文術新宗,自此始入華土。中國譯界,亦由是無遲莫之感矣。本書的出版,實現了籌辦《新生》的部分計劃。魯迅的夢很美滿:待到賣回本錢,再印第三第四,以至第冊的。如此繼續下去,積少成多,也可以約略紹介了各國名家的著作了。在第二冊末頁還登有陸續出版的篇目預告。雖然第一冊一出版就引起日本文學界的注意,東京5月1日出版的雜誌《日本及日本人》第508期就登出一則消息。但夢想成空:第一冊印一千本,賣了半年,只賣掉二十一本,第二冊印五百本,只賣掉二十本。第一冊多賣出的那一本,還是許壽裳擔心售處不遵定價,親自去試買的。於是第三冊只好停板,已成的書,便都堆在上海寄售處堆貨的屋子裡。過了四五年,這寄售處不幸被了火,我們的書和紙板,都連同化成灰燼;我們這過去的夢幻似的無用的勞力,在中國也就完全消滅了。
可是周氏兄弟篳路藍縷的苦心並沒有被歷史淹沒。十年之後的1920年,在陳獨秀的設法張羅下,修訂後的《域外小說集》由上海群益書社將兩冊合為一集出版,1936年中華書局收為《現代文學叢刊》重印出版。
答案參考來源《魯迅畫傳》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才貌雙全的女子?
※如果夷陵之戰帶兵出戰的是諸葛亮,劉備坐鎮中央還會敗的那麼慘嗎?
※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A國軍隊經常可以穿過旁邊的B國領土去不接壤的C國打仗?
※苗沛霖身為叛徒人品存疑,為何能寫出「我自橫刀向天笑」這種詩句?
※古人能聽懂現代人說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