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前也滅了巴和蜀,為什麼歷史上不是說秦滅八國?那兩個不算國家?


巴、蜀兩國在今四川、重慶。蜀國都成都(今四川境),為「戎狄之長」。巴國都巴(今重慶嘉陵江北岸),與蜀不睦,而與苴國友好。這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險難至,韓又來攻,猶豫不決,遂問計於臣下。張儀主張進攻韓國,劫持周天子,挾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業。司馬錯主張藉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秦王採納了司馬錯的主張,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軍經金牛道(自今陝西勉縣向西南,越棋盤關進四川,經朝天驛往劍門關)攻蜀。蜀王親自率軍至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北)抵禦,兵敗遁逃,被秦軍殺死,蜀亡。隨後,張儀、司馬錯等人又攻滅苴、巴,俘虜巴王。秦王貶蜀王子弟為侯,以陳庄為蜀相,張若為蜀國守。封巴王為「君長」;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慶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強。

此戰,先擊滅巴、蜀及苴等各國(均在今四川境),佔領秦嶺外廣大地區,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目的,戰略上還形成對楚的側翼包圍,為而後南進創造了有利態勢。 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準備了條件。

巴蜀,小國而已,戰國也不是只有七個國家,戰國七雄只不過是國力強大的七個國家,秦只要掃平其他六國,剩下其他的小諸侯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計,只是消滅巴蜀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目的,所以史書才做了詳細的記載。


巴蜀兩國歷史非常悠久,但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少與中原有什麼往來,同樣也基本不會受到進攻;同時又屬不同的文明,因此長期遊離於中原文明之外。不算做戰國七雄之一,這點和越國、宋國等二流戰國有些像。

兩個古國的統治核心地區,分別位於如今的重慶、成都兩地,《華陽國志》《蜀王本紀》等典籍記載,統治蜀國的是開明王朝,最早幾任君王分別是蠶叢、柏灌、魚鳧,沒人知道這些奇特名字的背後是怎樣的傳承,封閉的地理環境使巴蜀地區與中原文明保持著長期隔絕,李白曾在《蜀道難》中寫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到了公元前316年,蜀國發生了內亂。蜀王攻打起弟弟苴侯,苴侯逃向了近鄰巴國,巴國則為此向秦國求救。此時秦國是秦惠王在位,將軍司馬錯主張趁機滅巴蜀兩國,大臣張儀則主張進攻韓國,最後秦惠王採取了司馬錯的意見,派司馬錯、張儀和另一位將領都尉墨共同領軍,從金牛道進攻蜀國。

蜀王親自前往葭萌關抵禦秦軍,兵敗後逃到武陽,被秦軍殺死;他的丞相、太子則死於白鹿山,只有另一位王子「泮」逃到越南北部,與當地部族共同建立了甌雒國,他自稱安陽王,這個小政權一直延續到秦漢之交,後被南越王趙佗所滅。當年十月,秦軍滅亡蜀國,又順勢滅亡巴國,設置了巴、蜀、漢中三郡三十一縣。從此,巴蜀文明融入了中原文明。


先上結論:秦滅的國家當然不止六國,但六國卻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而且都集中在秦王政時期滅亡,所以從漢朝開始就經常把「六國」合稱。

戰國時期秦國到底滅了多少國家?以下是本人統計的秦國滅國情況: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滅蜀國、巴國、苴國;

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滅義渠;

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滅西周;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滅東周;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滅韓;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滅趙;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滅魏;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滅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滅燕、代、百越;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滅齊。

從以上列表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秦國在統一過程中滅了不少政權,但是「六國」是其中最有實力的,它們的共同點是在秦王政時期才滅亡。秦王政時期另外滅亡了代國和百越,但代國其實是趙人延續,可以視為一國;而百越是南方少數民族部落,在越國滅亡後就已臣服楚國,對中原的影響力非常有限。

巴國和蜀國為什麼不能算「秦滅八國」呢?答案就很簡單了。一方面它們滅亡得太早了,另一方面和中原也交通很少,對戰國格局作用較小,所以不被重視;它們的資料也非常少,《史記》也無法為它們立傳,不過在《華陽國志》中倒是保存了古代巴蜀的不少史料,大家感興趣可以查閱,拙著《先秦古國志》對這些小國也都有書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周國和東周國,它們不是我們熟悉的西周朝和東周朝。周天子在戰國時期沒有自己的地盤了,勢力全部被西周國和東周國兩個小諸侯瓜分。《戰國策》的前兩篇《東周策》《西周策》,講的就是這兩個小國家的歷史。這兩個小國家雖然身處中原,但是影響力也非常有限,何況在秦王政之前也滅亡,所以不列入「六國」。

漢人劉向在《戰國策·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戰國」這個名詞就是這樣來的,根據《戰國策》里的篇目,萬乘之國七應該就是齊楚秦燕趙魏韓,千乘之國則是西周、東周、宋、衛、中山。可見,戰國影響力最大的還是戰國七雄,所以說秦統一天下就是滅六國也順理成章了。


之所以叫做秦滅六國,是因為這六國和秦一樣是戰國時期擁有話語權能夠影響戰國局勢的強國。(關鍵詞,有話語權,能夠影響戰國局勢)

所以他們和秦國統稱戰國七雄!

實際上在戰國時期,也是國家林立,比如在河北石家莊一帶建國的中山國。

殷商後裔建立的宋國。

戰國初期依然存在的魯國。

都不比巴蜀兩國小。

但是這些國家和七雄相比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也沒有對戰國的局勢起到重大影響,所以很沒存在感。

最憋屈的應該是春秋最後一個霸主越國。

越國論國力比燕國和韓國還要強大。可惜因為閉關鎖國,並沒有參與到戰國爭霸,對戰國的影響幾乎為0,自然也不能和戰國七雄並列!

所以,秦滅巴蜀,包括滅亡義渠等西戎國家,都不能計算在內。

就像唐朝在白村江口打敗日軍只是一筆帶過,

就像@孤狼嘯月說的那樣,滅亡這些國家只是增強了秦國國力。為統一奠定了物質條件!

說到底,這些國家僅僅是列國爭霸中倒在強國腳下的墊腳石!而七雄才是戰國這款遊戲的主要玩家!

雞零狗碎的都加上,會讓統一這件事變得不倫不類!


秦滅巴蜀是在公元前316年時,屬戰國早期。巴蜀雖也參加了『武王伐紂』,屬華夏系列,遠離中原,存在感低,基本上沒參與中原爭鬥。而巴國遭楚國多次打擊,已漸式微。巴與蜀素來不睦,與蜀國的苴侯暗通款曲,遭蜀國討伐,巴國不敵,遂向秦求救。秦國早存滅巴蜀之心,這無疑給秦送來枕頭。於是秦惠文王命司馬錯率軍伐蜀,滅了蜀國,順帶滅了巴、苴,並奪取了楚國控制的漢中,使秦與巴蜀之地連為一體,成為秦國征戰六國的後方基地。

秦滅巴蜀離掃滅六國,還有將近一百年時間。『戰國七雄』時也不只有七國,還有諸多小國,這些小國逐步被各雄所滅,夠不上『雄』的分量,因此『秦王掃六合,其狀何雄哉』,這句話就沒毛病了。


秦滅六國,事實上滅的不只是六國,當時按地理分布中國分了大概十幾個諸侯國。比如中山國、衛國、絨羌狄等很多!為什麼只說滅六國而不是滅七國八國等?

第一、周天子分封諸侯很多,最後能算作強權大國的不多,只有那幾個!

第二、安當時的記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但事實上春秋不止五國,戰國也不止七國!所以還是考慮到各個諸侯國的基本實力!

第三、滅強降小。像中山國、衛國這種小諸侯國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就像古代報告軍情說某某將軍一人,事實上不是他一個,只是小兵不算在內!

各位看官有什麼觀點可以一起分享!


謝邀,具體的滅國。其他的網友已經介紹的很詳細了,我說個我的觀點。首先,張儀的貢獻功不可沒,連橫破合縱,把各國攪的亂七八糟,再也沒有形成合縱攻秦的情況,而單打獨鬥秦國又不怕任何單獨一國,並且把強楚坑慘了,強楚的沒落,就是被張儀坑的。強齊也是當時非常有機會統一的國家,被一個齊秦坑的半滅了國,國君都死了。徹底沒了統一的可能性,最後有機會統一的就是趙國,趙國人才輩出,只是國君昏庸。長平之戰錯誤決策頻出,被白起團滅,後來又殺李牧。這一切,都為秦王嬴政橫掃六合鋪平了道路,統一隻是時間問題了。


原因很簡單,所謂的六國是原來周天子分封的國家,或者原來就在周天子的管轄範圍內;而巴國、蜀國都是當地人自立的國,他們不算是周天子的屬國。

另外秦的統一戰爭之前,巴蜀二國已經被秦國滅了,他們已算是秦國了。所以你不能說秦國自已滅自已吧。


戰國時期不止七國,我們一般都知道的是七雄(秦齊楚燕趙魏韓),是戰國時期的主角,還有幾個配角,比如宋魯鄭衛中山等,小國本不是主角而且相繼被滅,周王室也一直存續到戰國,最後也是被滅,能影響秦統一的是六國。


這問題問的~~

戰國七雄啊!七滅其六剩者一統,這個說法能有什麼問題?

照說按當時情況,秦地處化外,本來也沒秦啥事兒,是秦主動向中原文化靠攏,把六國當回事,最終統一了六國,否則歷史還得改成戰國六雄

另外秦多滅的國家也不只巴蜀~ 史書應改為秦滅多國後未完成統一,因為還有國家未滅


推薦閱讀:

唐德剛為何說《史記》中關於呂不韋和嫪毐的記載不屬實?
秦始皇如果沒有病死沙丘,十年後他會親眼看著自己創建的帝國毀滅嗎?
秦皇與漢武誰更強?
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再告訴他秦國的範圍,結果會怎麼樣?
為什麼秦始皇兵馬俑那麼逼真,反到出土的漢俑卻沒有那麼逼真?

TAG:秦始皇 | 中國歷史 | 歷史 | 秦惠文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