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城市群發展格局?


看之前先點一下右上角的紅色關注吧,謝謝~


問題問的其實過度寬泛,但是可以概述一下大致的情況和地位,以此來回應題主的要求。最新版本的全國城鎮群規劃,基本把全國每個地方省會或者經濟核心區都畫了一個圈,大大小小接近三十個城市群或者說叫都市圈,這裡邊甚至包括像天山北坡,呼包銀地區等大家不太熟悉的地塊,實際上,媒體聊的更多的,則是我們口中熟悉的「三個特大,八項重點」,下面概述之。

三個特大-代表國家實力的三大地區

我國的現在的三大主力城市群,基本源自於改革開放以後的幾輪經濟運動,但是如今又有了新的變化。

珠江三角洲地區不用說了,從深圳蛇口工業區的開發開始,以三來一補的結構起家,形成了密集的製造業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比如深圳南山的高新區,還有東莞的松山湖。到08年,國家開始密集制定區域規劃,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橫空出世,優質生活圈的建立以及模仿東京、巴黎都市圈的城際軌道系統出爐,使得珠三角地區開始了有計劃性的一體化進程。

到去年,珠三角九市達到8900億美元GDP規模,人均也突破了11萬元人民幣。目前,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即,廣深港高鐵即將運行,粵港澳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目標開始對標舊金山,東京等世界級灣區。美中不足的是,珠三角雖然誕生了騰訊,華為等民族的世界級企業,但是傳統製造業所帶來的混亂,還有環境污染,代表性的三水人才市場,令人詬病。而廣東其他地區,也未能雨露均沾,發展水平幾乎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長江三角洲相比而言,規模大更大,實力也更為雄厚。和廣東早期的試驗性不同,長三角地區的國家意志更為濃厚。浦東開發便是典型,蘇南的鄉鎮企業,工業園區和百強縣,浙江的民營企業和互聯網經濟,都有著各自迥異的發展路徑。作為長江的入海口,長三角地區被寄希望和紐約為首的美國東海岸進行競爭,並且反覆研究比對。

和珠三角不同的是,長三角地區城鎮密度更稀薄,雖然城市密集,卻沒有城鎮相連帶來的豐富感。而且由於分屬於兩省一市,在跨越行政區劃的合作上也進展不利,除了浙江新推出的杭州灣區概念和上海的自由貿易港區,暫無更新進展。

京津冀就不用說了,北京為首的金融,高新技術,總部經濟,加上06年濱海開發以來的天津製造業集群。兩者間雖然開通了城際高鐵等設施,卻缺乏經濟關聯,各自為戰,環北京地區尚無建樹,還在謀划出路。從一體化的角度來看,冬奧會對張家口將帶來一定提升,新機場對廊坊的利好很突出,雄安新區是未來的看點,但是高度封閉和獨立,對於河北的聯動發展至今不明。考慮到京津的首位高度和發展水平,是為第三大城市群。

以上三者,構成了目前國家對外競爭的主體,也是過去40年發展下來的核心成果。除了粵港澳灣區和河北雄安外,暫無更新的發展計划出現。

長江經濟帶和兩個新生明星

長江經濟帶,是最近幾年橫空出世的政策概念。不過早在多年前,經濟界和規劃學界就已經對國家T字型的發展做了建議,那個時候長江沿線還處於萌芽狀態,因此未能提上議事日程。

新晉的兩個明星,一個是長江中游城市群,一個是成渝城市群。所謂吳越出人才,巴蜀出鬼才,荊楚出天才。長江中游城市群,狹義的來說,是湖北武漢城市圈的升級版本,07年城市圈獲批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武漢也持續發力於東湖高新自主創新示範,到近期,推出了長江主軸和長江新城方案,渴望打造城市建設方面的對外名片。

廣義上說,就納入了湖南的環長株潭城市群和江西的環鄱陽湖城市群兩個夥伴。湖南發力於長株潭一體化由來已久,本質上還是在聚焦長沙,其他兩地只是在區號和城際軌道等項目上獲得幫助。湖南最為突出的,是工程製造和文化娛樂,也是大家最為熟悉的,長沙也實現了撤縣改區,落地磁懸浮和智軌列車等項目。江西提出的環鄱城市群,城鎮規模均不大,主要經濟重心都在省會南昌。比較有特色的產業包括光伏,銅業和大飛機製造,以及廬山,三清山和陶瓷文化等名片,該地區也擁有一些國家級的貧困縣,主要在濱湖幾個縣,應該說故事很多,現實還要加速補課。

和三大城市群不同,長江中游並沒有明確的核心,三地都是各省市內發展最好的地方。有國家中心定位的只有武漢一個,長沙的消費和繁華程度也日趨完善,按照一個城市群來標準的話,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深耕。

最後一個國家級城市群的名額,當然就是成渝城市群,行政區劃縱然分割,無法改變巴蜀文化的本質。比較發展程度而言,成渝兩市的綜合水平比長江中游還要高出許多,天府新區和兩江新區各自矗立,重慶從筆記本電腦開始實現了產業革命,成都的城市建設更加優雅一些,也更細膩和現代。從今年的數據來看,重慶將接近2萬億大關,排名全國第五,之後幾年國內TOP5的城市排位,也將乏於變動。

四川和重慶特有的城鄉面貌,以及山區,庫區等組合,儼然就是一個中國的縮小版本。作為全國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使命也發自於此,是一個值得共同探索的題目。

八項重點和對未來的展望

如果國家只有上邊五大城市群,不服氣的人肯定要噴死。

去掉剛才新生的兩個國家級城市群,還有剩下六個地區將會作為重點地區來打造,包括中原城市群,關中天水,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北部灣和皖江地區等幾處,這幾個地方無疑也是國家目標比較突出的拿得出手的地方。

中原城市群,既有早期積蓄多年的鄭東新區作為龍頭,也有空港試驗區,學習美國孟菲斯模式,積累大量電子代工業,空中保稅直接發貨。中歐班列的開通,讓我們發現,一些保稅區直接提貨的酒,比北京的專櫃賣的還便宜,形成了奇特的價格窪地。中原地區本身也是糧食基地,不犧牲糧食安全又要搞建設,這對發展來說是一個新命題。

關中天水的核心是西安,西安在文化和旅遊上名氣很大,軍工業和高新區也頗有口碑,但是綜合實力不強,經濟不活躍,在西部競爭中一直有些失落。海峽西岸抓住了兩岸統一的命題,以平潭島為落點,開啟了改革試驗。等等這些,都有自己的特色,佔據地區核心,值得發力向前。


這些地方,將是未來國家城市群的發力點,也是目前國家經濟總量主要的佔據地區。限於篇幅,不能詳細的講述這些地方後續的發展和前景,希望有空再娓娓道來,以上。


中國城市群的發展是人為的定義。城市群只是空間形態的概念,簡而言之,幾個龍頭城市引領的區域。

北上廣是老牌城市,全國的資源集聚在三大城市。

城市如果是靠人口拉動的,那麼城市的活力是有限的。

武漢近幾年成長很快,武漢喜滋滋的認為加入了一線城市的行列了。

可是武漢還是在走北上廣的老路,攤大餅建設,一環,二環,很快到了三環。單中心的城市還是很快患了城市病,堵車嚴重。

攤大餅建設的問題是公共資源獨佔,城市建設不設邊界,湖北省那麼多城市資源都去了武漢,省里其他城市的居民也當然都去武漢買房。

我國的城市群都在中部和東部地區。城市群的定義目的應當是人口逐步由東往西發展。

城市群應當注重聯動,不是形態上的集聚,更多的是競爭力的均衡,形成彼此互補和融合。

我國的高鐵激活了區域的聯動性。通過高鐵鏈接形成區域帶的功能區和「流」。我們的城市群不應該再是吸鐵石,而應當成為礦石輻射周邊區域。


自雄安新區設立以來,多「群」崛起 中國城市版圖未來將是這樣的:未來10年,中國將發展打造20個大城市群,可以說,他們的發展將會主宰中國的未來。


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是國家「十一五」規劃中一個重要的區域規劃。規劃按照「2+8」的模式制訂,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8個次中心城市。

長江中游城市群(位於長江經濟帶)

2015年4月,長江中下游城市群規劃獲國家批複,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位於長江經濟帶)

2010年,國務院批准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根據規劃,長三角以上海為核心,區域內25個城市被分為核心區和輻射區。


成渝城市群(位於長江經濟帶)

以2011年獲批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為依託的成渝城市群,橫跨四川省和重慶市,以成都、重慶兩城市為核心,包括四川省內11城市以及重慶整個地區。


珠三角城市群

1994年「珠三角」概念首次提出,2008年12月正式發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珠三角城市群以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市為主體,輻射泛珠江三角洲區域,並與港澳緊密合作。

長株潭城市群

國務院批複同意《環長株潭城市群發展規劃》是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台後國家批複的第一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對於加快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此前表示,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需要打造20個城市群。

具體是5個國家級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9個區域性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關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6個地區性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晉中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蘭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


樓盤網感謝邀請!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以都市圈和城市群為主要動力的發展階段。未來中國將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長江中游、海峽西岸、川渝和關中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來20年仍將主導中國經濟的發展。

未來中國城市的主力格局就是3+6:三大城市群,加上6個主力城市,分別是環北京城市群、環上海城市群、環深圳城市群,香港和廣州,都在環深圳城市群里;6個城市是,南京、合肥、武漢、長沙、重慶、成都。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3+6核心城市,在全國規模中,人口佔比五分之一,GDP佔比36.8%,整體房地產交易規模佔到全國交易規模60%,新房成交金額佔比接近一半,二手房成交金額佔比73.5%。

結論:中國城市群發展格局已定,3+6是未來值得重點關注的主力城市。


謝邀!拋開政治因素,從宏觀角度看,以外需經濟為模型發展起來的城市群,已過了黃金髮展期,無論政策如何傾斜,以珠三角,長三角洲為代表的外向型經濟城市群,產業轉型是必然也是必須的,因為外向型經濟城市的產業綜合成本已無任何優勢,無法支撐工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轉型金融服務等第三產業,攫取更高的產業利潤以維持城市人群高昂的生活成本,是無奈之選,別忽悠的連自己都相信第三產業比第二產業重要,沒有第一第二產業做基礎,第三產業是空中樓閣。具體可見當前美國的實業回歸政策。美國曾是三產的鼻祖與珠峰。

其實,國家一直在循序漸進的轉型經濟發展模式,即由外向型經濟逐步過度到內需型經濟,以增強宏觀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實現共同富裕。從若干年前,振興東北的口號開始,種種原因吧,東北最終沉淪。

而後,以西部大開發為口號、以重慶直轄為標誌,成渝城市群的發展開始讓人側目。也許,成都的發展模式需要商榷,但成渝的發展結果還是讓人滿意的。(成都犧牲環境,空氣污染嚴重,資源高度聚集,形成一城獨大,有違共同富裕宗旨)

當目光聚焦中部崛起,以武漢為核心的長江中下游城市群開始啟動並飛速發展。武漢,長沙,鄭州,合肥,南昌等二線城市以及宜昌、襄陽,株洲,衡陽,洛陽,南陽,蕪湖,蚌埠,九江,贛州等三線城市相對均衡發展,未來成長可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轉型是必然的過程。

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橫空出世,是突圍外向型經濟瓶頸的國家戰略,改革前三十年看沿海,後三十年看內陸。

西部看重慶,中部看武漢!


如果要發展城市群,一定要有核心。很多城市有了核心也沒有發展起來。那是缺少「金邊效應方案」。金邊效應為黏連效應。以武漢為例,就是在行政邊界區武漢管轄區域內如(邊界兩公里內),適合地塊建立工業園。工業園的地稅三分之一必須轉給臨縣市,期限三五十年。屬於共建性質。金邊活了。就成一個圈了。圈裡圈外都活了。城市群必然起來!城市圈城市圈,沒有圈無法成群。「金邊工程」是互惠方案,核心城市邊區核心城市不願意過多投入,發展慢,對城市群建設不利。沒有粘合,周邊城市靠不上去,也不利於周邊城市發展,更談不上整體城市群發展。「金邊工程」各方互利得益,企業也收益。即吸引核心城市人才,也有周邊低廉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只要政府出台政策,周邊城市鼎力相助。城市群建設未來可期!

在武漢有成功案列,鄂州和武漢接壤處有兩個開發區相連鑲嵌在一起。發展不錯,已經很有起色。雖然不是這種模式,理念一樣。互利共贏,和國家沿海邊區開放一樣,只是放到內部區域邊界而已。未來是邊界的發展和核心區互聯互通的時代。即邊區發展的繁榮和核心區互聯互通的邊區化。社會最簡化的說明就是關係總和,關係即溝通,最容易物質溝通的地方是邊界。經濟需要物質交換,金融需要核心區交換就可以了。本質決定模式,模式決定形式。依形而作,順勢而為。才能立在時代潮頭!


中國城市群 - 城市群概念

所謂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區域範圍內雲集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為中心,依託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城市之間的內在聯繫不斷加強,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對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學者們並不一致,但認識在漸趨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組成的,彼此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共同對區域發展產生影響。城市群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區域空間形態的高級現象,能夠產生巨大的集聚經濟效益,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標誌之一。和城市群相關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都市連綿區、城市帶、組團型城市等等。由於這些概念存在著一定的共性,有時將其混用。其實城市群與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區別的,城市帶與都市連綿區也各有定義。有關都市連綿區的研究相對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種具體形態,概念上強調以都市區為基本單元,指以若干個數十萬以至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為核心,與周圍地區保持強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會經濟聯繫,沿一條或多條交通幹線大小城鎮連續分布的巨型城市一體化地區。城市帶和大都市帶的含義基本相同,都是指在一條交通軸線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個城市。大都市帶顧名思義是分布了很多大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帶所強調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態,但城市之間不一定存在密切聯繫,而城市群強調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繫及相互影響。組團型城市和城市群極為類似,在經濟聯繫、功能互補、交通發達方面都可謂典型的城市群,但本質的區別是前者是一個呈分散狀布局的城市,是現代大都市為避免交通擁堵和環境惡化通過建立新區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將周圍的城市擴展進來,從而形成一個新的組團型城市。而城市群則是由多個城市組成的集合體,無論如何發展也不會成為一個城市。都市圈一詞出現和使用的頻率極高。此概念起源於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東京、大坂、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構成太平洋沿岸東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認為,每個城市群都有一個或多個都市圈。都市圈屬於同一城市場的作用範圍,一般是根據一個或兩個大都市輻射的半徑為邊界並以該城市命名。城市群的出現是一個歷史過程。城市是一個區域的中心,通過極化效應集中了大量的產業和人口,獲得快速的發展。隨著規模的擴大,實力的增強,對周邊區域產生輻射帶動效應。形成一個又一個城市圈或都市圈。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際之間交通條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現,相鄰城市輻射的區域不斷接近並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繫越來越密切,相互影響越來越大,就可以認為形成了城市群。 中國將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未來中國將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長江中游、海峽西岸、川渝和關中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來20年仍將主導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城市群 - 簡介所謂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區域範圍內雲集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為中心,依託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城市之間的內在聯繫不斷加強,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目前,我國將形成十大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遼中南、中原、長江中游、海峽西岸、川渝和關中城市群。 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在未來20年仍將主導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城市群 - 十大城市群
進入21世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點是城市群的出現。國家「

十一

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已形成城市群發展格局的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要繼續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具備城市群發展條件的區域,要加強統籌規劃,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這是黨和國家對促進城市化進程和區域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必將產生重要而且深遠的影響。我國擁有13億人口,且大多居住在東中部生態環境較好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城市數量比較多,規模也比較大,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無論是城市數量還是城市規模將進一步擴大。近年來,高速公路的修建極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間的交通狀況,城市間的產業聯繫與經濟合作不斷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除前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還將湧現出新的城市群。現在已露端倪的有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鎮體系不斷完善、城市群健康發展,既是「十一五」期間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徵,也是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


實話實說,筆者不贊成中國現行的城市群發展格局。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場歷史性變革,需要的是一場「乾坤大挪移」。

第一、城市格局不科學。中國現行的城市群格局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綠色發展」理念。我國現行的城市布局,是歷史格局,具有很大的歷史局限性,是農耕經濟時代的城市格局產物,之於現代化的城市發展,特別是生態綠色發展理念,還有中國耕地面積保護,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都不相適應,是違背自然生態科學客觀規律的,在現有城市格局下的城市群發展格局,是不科學的。

第二、城市產業很有限。城市群靠什麼樣的產業來支撐?今天的城市,或者說城市群,不是說建就建,想怎麼建就怎麼建的,建設城市群的直接理由,就是城市就是市場,是更大的市場,是規模型的大市場運營與操作,乃至於操盤。其實,今天更大的問題不是市場,而且產業和市民的經濟收入。城市正在與產業特別是實體企業剝離,城市要無污染,城市要綠色發展,城市要發展高科技和服務業,那麼城市就無法容納更多的人口就業,城市居民的經濟收入收益,就成為了一大問題,那麼多的「城市群」,說白了都是重複性建設,必將是一場惡性競爭,結果不難想像。

第三、城市群缺乏文化靈魂。現在我們的城市攀比,是看那個城市更大,樓更高,乃至於人口更多,都是些表象的競爭和膚淺的做派與運營,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一個沒有文化的城市群,說白了就是沒有靈魂。一座座沒有靈魂的城市與城市群,其後果是不是十分的可怕。

這就是筆者對於中國城市與城市群發展的態度。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城市化(Urbanization)過程中,在特定地域範圍內,若干個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基於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紐帶聯繫而形成的城市網路群體(Urban Network System)。


中國城市群的興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區域經濟與城市化發展的產物。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間,中國城市雖有較大發展,並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出現了少數在空間布局上較為集中的城市密集板塊。如京津唐地區的北京、天津和唐山,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上海、南京和杭州,湖南湘中地區的長沙、株洲和湘潭等。但這些城市各自分屬不同的行政區,相互之間並無多少經濟聯繫,僅是行政區划上的鄰近和地理空間布局上的密集,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群,只能稱之為城市空間集聚的雛型。 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家調整城市發展政策,提出以大城市為中心組織跨行政區域的經濟活動,並把瀋陽、大連、哈爾濱、青島、上海、廣州、重慶、西安、南京、深圳、成都等14個城市列為計劃單列市,賦予其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80年代中後期,國家進一步鼓勵以大城市為核心發展橫向經濟聯繫,因此出現了一批不同層次的區域聯合與橫向協作群,如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以武漢為中心的武漢經濟協作區等,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凸顯,城市間市場分割狀況開始鬆動,呈有限開放態勢。進入90年代,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以及市場化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及綜合功能不斷增強,城市間開放度加大,市場紐帶作用加強,初步出現了區域一體化態勢,崛起了一批初具規模的城市群和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雛形。 目前,中國具有一定規模的代表性城市群主要是:以上海為中心、南京和杭州為次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各類城市55個;以廣州為中心、深圳和珠海為次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不含香港、澳門),共有各類城市24個;以北京和天津為中心、青島和大連為次中心的環渤海地區城市群,共有各類城市52個。這三大城市群不論從人口和產業的集聚程度,還是從中心城市規模和總體城市數量而言,都已具備大都市連綿區(Extended Metropoliation Region)的基本特徵,是正在形成中的中國大都市連綿區。


此外,中國還出現了一大批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雛形,如以成都和重慶為中心的四川盆地城市群(簡稱「成渝城市群」)、以武漢為中心的江漢平原城市群(簡稱「武漢城市群」)、以長沙為中心的湘中地區城市群(簡稱「長株潭城市群」)、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城市群(簡稱「關中城市群」)、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城市群(簡稱「鄭州城市群」)、以哈爾濱為中心的松嫩平原城市群(簡稱「哈爾濱城市群」)、以福州和廈門為中心的閩東南沿海城市群(簡稱「福廈城市群」)等等。

我國城市群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管理體制不順。城市群是若干個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基於經濟聯繫而組成的特定經濟區域。由於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行政區經濟」特徵,這種「板塊經濟」、「諸侯經濟」模式使得城市群的發展備受現行行政管理體制的制約和束縛。一個城市群可能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在發展目標、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環境保護等方面,城市群區域與各行政區域之間、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之間都有可能存在明顯的衝突,集中表現為區域行政壁壘對要素自由流動的限制,導致要素流動與進入成本偏高,致使區域資源要素不能順暢流向優勢區位——城市,從而影響和制約了城市群的發展。 同時,中心城市管理職能的不完備導致城市群區域內經濟發展無法協調。城市群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以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為核心和依託,在一定的地緣經濟範圍內組成不同等級、不同規模的城市網路群體,其地域範圍往往跨越不同的行政區域。在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框架下,中心城市的法定管理權只限於其所轄的行政區劃範圍,根本不具備跨行政區劃的管理協調許可權。而城市群的發展,不僅僅只是單個城市的自由發展,而是群體內各城市的整體協調發展,它在客觀上要求中心城市發揮跨行政區域的管理協調作用。由於中心城市現有職能的不完備,導致其無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中心城市「管理協調權」的缺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城市群區域內的協調發展,無力克服和解決城市群區域內的產業結構趨同、產業布局近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複、環保污染以及市場過度競爭等問題。如:在京津兩地,雖然天津有國際大港,但北京仍遠赴唐山興建港口;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廣州、深圳、珠海都建有國際機場,在業務上不僅三者之間競爭激烈,而且與香港、澳門兩地的國際機場也存在著競爭。


城市群建設必需要著眼當下放眼未來。盲目的擴建城市群城市擴展了沃土消失了。隨著高精尖科技發展未來的工業用工(包括一些服務業)人員大幅減少。城市失業率怎麼辦?高樓與住房建修中綠化跟不上,靠幾個濕地公園如何滿足人們對清新空氣的需要?大片沃土消失糧食靠進口最終的生活命脈會在哪裡?

我國是人口大國。多年來注重工業與城市發展誰又真正重視過農牧業?農牧業與工業對國民而言同等重要。個人不反對城市群建設,但必須是科學地。合理地,有前瞻性的發展才不會亡羊補牢,才不會顧此失彼。才不會貽害子孫。

民以食為天,如果只顧眼前不考慮未來失之多矣。


推薦閱讀:

我國哪些地方有狗頭金?
為什麼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卻有好多人感覺沒有以前窮的時候過的幸福?
新款瑞納和新遠景哪個值得入手?
如何區分創意,創造,創新,創作呢?
新上市比亞迪宋max質量如何,值得購買嗎?

TAG:財經 | 合肥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