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偶像派演員總想接演一些深刻的角色,演技派演員總想展現自己逗逼的一面?

原本一些很親和逗逼的演員,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開始拒絕出演一些可能有損自己形象的角色。相反一些演技高超的演員,願意在大眾面前不停耍寶自黑。他們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


謝邀!

在觀眾和演員之間,存在一個怪坡。演員個人在進步,但觀眾對演員的需求,很少改變。

也就是最開始時候,對演員的印記,會一直伴隨著演員演藝生涯的始終。

一旦到了一定高度,演員會佔有最好的資源,其個人的進步,勢必突飛猛進。這時候,演員個人素質,會導致兩種狀態出現。

一是人太笨,所有的問題都繞回到他自己擅長的話題里。而他所謂的擅長,也只是道聽途說的皮毛而已。這時候,其豐盈的聲名和貧瘠的底蘊,撕扯為巨大的扭曲感。

這種扭曲,會作用到其影視作品裡。觀眾早晚會發現,一個裝聰明的傻瓜。一個裝有學問的文盲。這時候,觀眾的任何失望,都有不為過。

這個名單可以列一大堆,但我就是不說。

另一種則是,演員飛快地進步,但觀眾會把他當初最為人所知的角色替換為本人。這尤其在以喜劇起家的演員身上,體現明顯。

如周星馳,當知道生活中的周星馳,遠不是電影里的那個周星星的時候,很多觀眾會出現失落感。

甚至會懷疑,其創作上的真誠。

但創作就是創作,創作只是創作者本身的幾分之幾而已,遠不是全部。否則那個被他們喜歡的角色,一定單薄得可怕。

這時候,演員另一個轉型期到來了。這個轉型期,甚至比嶄露頭角更難。

所以宋丹丹會感謝《家有兒女》,因為「讓八零後的孩子,再一次認識了我」。這種自知之明,非常難得。

很多演員選擇往更高處走,如丹尼爾·戴·劉易斯,他選擇躲起來。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他角色不多,但每一個角色都登堂入室,青史留名。最近大神選擇退出,徹底不和你們玩了。

這個人本身是真正的豐富,是演員中神一樣的人物。對於神,觀眾只有跪拜,不敢去質疑。

陳道明有點像他。親身告訴你什麼叫,清高。

姜文是爆脾氣,他有他自己的處理方式。他看到了問題,他的脾氣又不能讓自己憋著,他選擇說出來。民間說他是,罵人。

但也有梅里爾·斯特里普和黃渤這等絕頂聰明的人。他們的方式是裝傻。把自己適當降到最普通的觀眾,可以理解的程度。

他們在和觀眾,玩。

《穿普拉達的女王》首映的時候,梅里爾·斯特里普就邀請了穿普拉達的女王原型。她對媒體說,「我非常知道,片中桑切斯的問題,她始終不能徹底融入到這個職場里,她始終用旁觀的角度,對某個行業,做表面的解讀,這很愚蠢」,但這不妨礙她,演活了那位穿普拉達的女王。

他們太知道,觀眾要什麼。他們總能在觀眾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之間,找到最適合的表達方式。他們的形象很難坍塌,因為他們在某一領域,真的已經做到了封神的地步,如演技。

這個演技,更多的是人情的練達。

這個時代,對演員的要求,也已經不一樣了。互聯網大面積侵襲生活,其衍生品就是,自由、平等。

轉換為對演員的判斷標尺則是,是不是自己人。

所以偶像明星,自黑變得無比重要。而無論是演技派還是偶像派,在社交媒體上耍寶,是威力巨大的圈粉行為。

這和無厘頭、自嘲,屌絲等精神的流行,都不謀而合。

思考和表達,不再重要,甚至會惹來嘲笑。嚴肅只是裝逼。演員就應該和人民大眾一起油嘴滑舌,一起潑皮無賴。

中國人害怕陳世美和白眼狼,他們把成名後的莊重和嚴肅,當成背叛。

本質上,這是觀眾對演員的輕視。觀眾愛的根本就不是演員本人,只是演員演過的角色。這個角色,只是符合了某一個時期自己心中的幻象而已。

這個幻象如此重要,她只能原封不動地生長在時光里,不可以有任何改變,否則就是背叛,就是坍塌。

當然還有觀眾隱隱的不願說出的嫉妒。一起成長的過程中,你已經有才、有財、有顏、有名,他們很難還允許你深刻。

這時候的思考和表達,都會遭到巨大的反噬,尤其是,曾經有過喜劇、逗比、自黑一面的演員。

但演員又是靠觀眾的認可而存在的生物。掙扎,就不可避免。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丹尼爾·戴·劉易斯,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梅里爾·斯特里普。

唯一的是,演員認可自己的選擇,並享受選擇的結果。和你認不認可,沒關係了。


因為文藝片好演喜劇片難演

現在的喜劇質量低下,導致你覺得演喜劇只需「裝瘋賣傻」。實際上喜劇是非常考驗演技的,你所提到的「親和逗逼」,並不能算作喜劇,喜劇對演員的表情動作的控制程度要求很高,可以參考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喜劇。喜劇大多節奏極快,不僅要求演員要「敢做」,還要能「做到」,不僅要誇張還得轉換自如,必須要機敏靈活,不是誰都能行。如果不協調、演技弱,甚至表現力差一些,就完全跟不上、應付不來。參考《逃學威龍2》里朱茵的表現,那時她演技不成熟,對一個喜劇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除此以外很多初出茅廬的演員參演喜劇都會有這種不好的表現。可在文藝片里,只要聽從導演的調配,多少能展現出不錯的效果,甚至可以獲得演技獎項。參考柳樂優彌14歲就憑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獲得戛納影帝,還擊敗了《2046》的梁朝偉;還可以參考湯唯在文藝片和商業喜劇片表現的巨大差別,其實不是靠自己的本事,更多是靠導演。很多人都會覺得14歲的孩子能有什麼演技,誠然,如果讓14歲的「影帝」去演他長大成人之後接演的「喜劇形象」,就算有神級導演手把手教他也不可能做到,柳樂本人不是一個「鬼馬」的人,但他在《寬鬆世代又如何》(26歲)里就成功塑造了一個鬼馬形象,這種作品才能體現出他本人確實是有演「技」的。
文藝片比起喜劇片反而非常好演,因為文藝片展現的是「順理成章的真實」,喜劇片展現的是「跳脫常理的超現實」。看吳亦凡在《西遊伏妖篇》的崩潰表現,絕對不如他本色出演個什麼角色來得好,比《老炮兒》里要差兩百個李易峰。

演技是什麼呢,演技不過是一種假裝的能力。「假得越真」,演技越好。但在觀眾看來,演技就成了一種「能表現到位」的能力,觀眾只看中「」。然而,一個演員表現自己本來就有的素質表現到位,和表現自己本來沒有的素質表現到位,到底哪個算演技好呢?自然是後者。在同樣達到「」的情況下,誰本身更「」誰就贏,就是因為評審篤定這個理論,《春光乍泄》得到影帝的就成了梁朝偉而不是張國榮
可對於觀眾而言,只要「演到位了」,就會覺得這個演員是有演技的,偶像派就可以輕鬆「憑藉自己原本就有的素質」晉級為「有演技的演員」。這可能就是「表現力」和「控制力」的差別。有人會覺得「表現力」強就是演技好,但在喜劇中不僅要有「表現力」還要能有絕佳的「控制力」。如果憑著半吊子的演技去演喜劇,分分鐘就崩成一個白痴,觀眾該怎麼認可他們的演技?參考鄧超

所以,不要小看喜劇,喜劇要難演得多

演技高超的人,確實可以通過喜劇證明自己的演技,比如周星馳吳孟達等人。吳孟達曾是無線同期里數一數二的優秀演員,後期展現更多面的形象多是在喜劇里(其出演喜劇還有許多別的原因就不表了)。而周星馳的演技出神入化,他九十年代的大多喜劇形象都和本人的性格非常不同,對動作的設計絕妙不說,對人物心理的揣摩也是入木三分,表情自然、到位、生動。單就憑藉他電影中的「正常」(同「瘋癲」相對)表演部分,叫他去演文藝片不要太容易,反而是他的喜劇表現更難做到,也無法超越,是一般的文藝片所無法體現的。(除此之外還有梁家輝梁朝偉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太多了舉不過來不舉了……)

至於有些對藝術要求高的朋友,要用教科書級「藝術瑰寶」類表演力來舉例,是不是進一步說明對上述反例的演技不認可了呢?我的主張是「演技差也可以演好文藝片,但演不好喜劇片」而不是「文藝片不需要演技」。演技差不可能在喜劇里不露怯,而文藝片就未必。

但是呢,「喜劇」並不意味著耍寶,但這不是演員的問題,是電影創作者的問題,如果實力演員出演優秀的「喜劇」,這種現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如果現在的優秀喜劇像原來一樣多,就不會有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現象了。


你是在說小瀋陽還是小瀋陽還是在說小瀋陽?

其實我不應該這麼說小瀋陽。

畢竟他以前演二人轉的時候我還挺喜歡他的。


紅了之後就不想再做小丑了唄,這也不能算裝吧,相反可能他就是在做自己呢?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小鮮肉不想被叫小鮮肉,所以想開始轉型磨練演技展現實力,演技派演員可能覺得戲紅人不紅想走逗逼路線迎合觀眾,前者如果能夠認真磨練便可轉型成功不會因為不能再賣臉被時代淘汰,而後者如果掌握不好尺度反到容易丟了名聲。個人拙見。


我也覺得不能一概而論,分為好幾種情況。第一種比方說演員本來就不想走幽默滑稽的路線但因為前期名氣不夠大,只能聽從經紀人的安排和公司的包裝;第二,演員認為自己的戲劇較窄,想要拓寬戲路,但自身條件不允許,或還沒達到讓觀眾認可的地方;第三可能因為演員的名氣下降,為了吸引更多粉絲,不得不嘗試一下其他的戲路。


裝得下,世界就是你的。特定場合,需要那些特定氣場。不裝的話,真心不知該怎麼搞,裝久了你就專業了。


也不一定要能裝,演員就是這樣,人設而已不喜歡就不看就好了。私下裡的生活誰又知道是什麼樣的呢!只要你做自己的主角就好了!!!


如果一直演逗逼的角色,你會不會覺得此演員戲路太窄,不思上進?
想表達一些東西,總比那些沒有東西可表達,只認高片酬的演員來的好吧?


演員不就應該會裝嗎?


你看周潤發,演技永遠變過,就靠邪魅狂狷的笑,叼牙籤的笑,瞪眼睛的發怒撐到現在,小鮮肉熬成老臘肉,全憑一張臉


推薦閱讀:

你心目中台詞功底最好的演員?
馬天宇是不是真的喜歡鄭爽?
如何看待女網紅穿國旗走戛納紅毯?
如果評價楊志剛老師的演技?
在國內的演員中,有哪些台詞功力很強的演員?

TAG:電影 | 好萊塢Hollywood | 導演 | 演員 | 電影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