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YouTube 視頻揭開當代藝術的真面目?

https://m.weibo.cn/2765566134/4122475354928501

微博里轉出來的看了看高票答案幾乎是一邊倒,大家對當代藝術真的有很多誤解啊


現代藝術的話題給人一種以前貼吧里所謂「月經帖」的感覺,每次都供你們批判一番。所以這個視頻也沒啥新奇的,就是一個哥們用階級鬥爭的神態重複著「精英裝x」「皇帝的新衣」這些內容。

以下內容主要以音樂為例。
現代藝術不是割裂出來的一塊,它是有其發展原因的一個階段。19世紀末浪漫派晚期音樂已經將調性音樂發展到極致,已經具有無調性的傾向,直到最終勛伯格確立十二音序列。藝術總是在發展創新的,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風格,現在去仿寫貝多芬當然也沒有意義,就像當時貝多芬寫巴洛克風格沒有意義。還有現實原因比如肖斯塔科維奇在斯大林專制暴政之下不可能寫成貴族少爺門德爾松。

陳其鋼有句話叫做「真正的創作必然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以凱奇的4分33秒為例,凱奇有自身一套獨特的音樂理論,在這部作品裡可以體現出比如他認為任何聲音都是音樂,偶然音樂,以及關注「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音樂。
首先對音樂這個概念提出了新的認識,把自然的聲音甚至噪音納入音樂的範圍,那麼我們傳統對音樂的定義是不是一種人為對聲音現象的總結,我們應如何看待音樂和聲音的關係?
偶然音樂具有不確定性,但是作曲家仍然可以控制作品中的因素。這與傳統寫好的音樂又不一樣,或者說相比傳統音樂擴大了不可控範圍。
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音樂又改變了傳統上對音樂的發展變化像一個故事一樣的聆聽方式。
那麼,凱奇寫這首作品和隨便誰也寫一個什麼也不幹的作品能一樣么?

如果說現代藝術不同於一個普通事物,比如杜尚的泉和普通小便池,4分33秒和我在鋼琴前放空,是因為它能體現一個流派出現的原因以及藝術家的觀念,我覺得也不盡然。就像貝多芬的作品裡有他的內容,不意味著這些作品僅僅是他的內容的載體,貝多芬的作品價值也無需多言。那麼我覺得勛伯格也類似,梅西安也類似。最重要的是以相應的方法去欣賞相應的作品。

片中舉例很多就存在這個問題,以技術性具體的標準來定性很多當代藝術是垃圾。事實上很多大師的美學觀點是不一樣的,互黑也很多見。每個人也都會各有所愛。像之前有個視頻里有個老頭說文藝復興時期雕塑怎樣怎樣現在怎樣怎樣這種用一個時期的標準去看另一個時期,自然是不恰當的。

至於那個老頭拿圍裙讓學生當波洛克分析,得出波洛克的畫跟塗上顏料的圍裙沒什麼區別從而黑這些現代藝術家的結論這件事,我覺得是對學生,波洛克和現代藝術家的不尊重。學生被告知分析波洛克的畫自然會先入為主按波洛克的畫分析。相似性是可能存在的但是意義不會是一樣的。

美國作曲家巴比特認為,數學物理已經發展到相當複雜的階段,音樂自然也會不易被理解。人們大多不會認為最高深的科學領域是自己能觸及的,卻認為最高深的藝術領域是。人們能夠接受出現不過五年的最新科技,卻不能接受百年以前杜尚,勛伯格的觀念。片中說當代藝術是精英用來炫耀的,但是實際上我作為一個現代音樂愛好者沒有說「你不了解現代音樂你是傻x」,倒是聽過很多不了解的人說「我聽不懂你就是在裝x」。對不懂的領域時常保持謙卑是比較好的。科學和藝術確實是精英性的,如果要讓科學保持在科學知識最低的人能理解的水平,藝術同理,可能人類文明什麼也不會有。

還有關於現在精英掌握藝術話語權所以捧垃圾,我覺得這不是用來描述現在的,現在是一個創作很多元化的時代,反倒過去是共性寫作時代。

關於當代藝術有沒有垃圾的問題,當然有。以任何風格創作都可能產生優或劣的作品。然而我們現在能聽到看到的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的音樂繪畫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在不同時期去看都是很有價值的,當代作品需要時間,也需要實驗。應當看到先鋒派的實驗性而不是用固有的觀念去看待。


當代藝術就應該被誤解,而且所有人都應該認真對待自己的誤解,爭相製造出最美麗、最微妙、最奇異、最洗練、最有魅惑力的誤解。這就是當代藝術的奧義。


還modern art…看了幾句就覺得頭皮發麻…罵人首先至少把別人名字說對啊= =


微博看見這麼一句評論


本人是美院的一名藝術生,自詡對藝術的了解還算是入門級的,對當代藝術雖有些許不解之處,但並不至於把它列為垃圾,相反,當代藝術在我心中還是具有很高的地位的。為什麼呢?後面會談。不過我想先順著藝術史這條線一直捋到今天,重點會在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因為它與我們意識中原有的對美的藝術的理解反差很大,也希望能給各位看官一些細微的了解。我將用藝術史不同時期作品的不同特點來論證並告訴各位:藝術是處於變化中的

史前藝術咱不談,它只是一種純粹的創造,與早期巫術和生殖崇拜相關,是一種較為原始的藝術。

威侖道夫的維納斯(舊石器時代)

古希臘時期的藝術大多是表現神,與希臘神話秘密相關。因為神創造了人,所以神擁有了人所不及的美,藝術形式多以雕塑為主,雕刻的健壯優美的人體都是各式各樣的神。

阿波羅

酒神 狄俄尼索斯


古羅馬藝術的淵源來自於伊達拉利亞美術的影響,又吸收了希臘、埃及、兩河地區文化的影響。

古羅馬繪畫


中世紀藝術基本都與宗教有關,大多表現在建築領域的高度發展,相應地需求大量的雕刻、壁畫和鑲嵌畫。

樂拖.達姆.克拉達教堂

巴黎聖母院局部

中世紀彩玻

中世紀耶穌像


14世紀-17世紀西方文藝復興,文藝復興藝術注重人文的表現,以人為主,開始反對宗教、反神權,批判宗教守舊思想。

《抱銀鼠的女子》 達芬奇

《摩西像》 米開朗基羅

《草地上的聖母》 拉斐爾


新古典主義藝術大多追求大型歷史題材的表現,重視素描關係和造型基礎,忽視了色彩的表現。你去西方博物館看展便會發現這時期的藝術作品數量驚人,而且畫風基本雷同。所以觀展時人的視覺很容易疲勞,一掃而過罷了

《荷拉斯兄弟之誓》 雅克.路易.大衛

《夜巡》 倫勃朗

《大宮女》 安格爾


印象派主張去室外追求光和色,以莫奈為代表,注重外光和色彩的表現。印象派對中國藝術類考生的影響可謂是波及深遠,那時候色彩臨摹的作品除了印象派還是印象派啊。而且印象派的作品非常大眾化,基本誰見了都說喜歡。從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的轉變,印象派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日出.印象》 莫奈

《吹短笛的少年》 馬奈

《向日葵》 梵高

《頭懸光輪的自畫像》 高更

《舞蹈教室》 德加

《狂歡節的最後一天》 塞尚

(我這把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放在一起是基於藝術史總的格局來談的,理應分開。)

從塞尚的繪畫內容可以發現,藝術發生了某種變化,他不光是繪畫他所見的,還開始嘗試繪畫他所看不見的,開始在畫面上分析,所以你能在塞尚的畫面上能看見那些碎碎的筆觸和直棱的線條,其實他是在嘗試表現物與物之間存在的某種看不見的關係。這對後來的現代藝術的影響很大,「現代主義之父」來源於此。

《玩紙牌者》 塞尚


19世紀後期藝術形式開始發生轉變,往後的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俄國至上主義與構成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等都統稱為現代藝術

野獸主義

《帶綠色條紋的馬蒂斯夫人像》 馬蒂斯

馬蒂斯

馬蒂斯

馬蒂斯

馬蒂斯

放這麼多的馬蒂斯作品是想讓大家知道馬蒂斯的重要性,他的作品自成體系,而且到晚年還擁有旺盛的創作力,和畢加索很相似。他晚期的剪紙色塊作品對往後的構成主義和抽象主義影響頗大。(羅斯科就聲稱過向他學習的)。


立體主義

Georges Braque 1912

《the dance》 Picasso 1925

《亞維儂少女》 Picasso 1907

《格爾尼卡》 Picassso 1937

不了解畢加索的人會認為他畫的很醜陋,可是你知道畢加索在12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學院派的基礎了嗎?縱觀畢加索一生的作品會發現他的繪畫經歷了藍色時期、紅色時期和立體主義時期,他還進行雕塑、陶瓷和光繪的創作,而且一直都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所以他無疑是個藝術天才。

表現主義

《Vampire》 蒙克

《吶喊》 蒙克


俄國至上主義與構成主義

《White on White》 馬列維奇 1918

《Heavy Between Light》 康定斯基


達達主義

《泉》 馬歇爾.杜尚

《機械頭》 豪斯曼

達達主義開始用現成品直接進行創作,開始剪紙拼貼。這種理念對裝置藝術的影響很大,裝置藝術講究材料的物質屬性,而現成品就是現有的物質材料。


超現實主義

《形象的叛逆》 瑪格利特

《記憶的永恆》 達利


抽象主義

《Tableau 2》 蒙德里安

《Monochrome Blue》 克萊因

《Blue Poles》 傑克遜.波洛克

《Concetto spaziale - Attese》 盧西奧·豐塔納

《紅色、白色和棕色》 羅斯科


抽象主義繪畫是一個不斷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非常理性思維的繪畫。巧幸上過一堂抽象課,感觸頗深。我個人非常喜歡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作品,畫面構成感很強,說實不喜歡波洛克。


波普藝術

《Love》 羅伯特.印第安 1967

《Lake placid glori-fried yarns from New England 》勞申伯格 1971

《Twenty-five colored Marilyns》 安迪.沃霍爾 1962

《Three Flags》 賈斯培.瓊斯 1958


波普藝術作品要是不把它放在它的時代背景下去解讀,你就會很容易認為它是垃圾,雖然它的欣賞性不高,但是它所具有的時代意義是無法從藝術史中剔除掉的。


現代主義建築

高迪 西班牙建築師

現代主義雕塑

《torso of a young man》 布朗庫西 1917

《Reclining Figure》 亨利.摩爾 1939

《la grande vitesse》 考爾德 1969

理查德.塞拉 1981


藝術於現代主義時期的轉變就是藝術史的里程碑式的過渡階段,在時間線軸上看,現代主義左端是大家所喜愛的、所認為美的東西,現代主義及右端是大家普遍不喜歡的、看不懂的、所認為醜陋的。現代主義重要的不是畫風的明顯巨變,而是藝術家的繪畫思維發生了轉變。過去注重表現的是美,是理性,是客觀世界;而現代藝術是反傳統、反理性,重視藝術家內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更加註重藝術家的主觀感受。所以它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的不是風格的變化,而是思想的變化和思維的轉變。它里程碑式的變化也在於此,往後的藝術不再是表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受,所以現代藝術的藝術家會非常的具有個性,也會更令人難懂。


後現代藝術

在這我也就不說什麼後現代藝術的概念了,容易犯迷糊,因為它的時間線與現代藝術有相重疊的地方。現在我就直接給各位看看它所包含的觀念藝術、大地藝術、影像藝術、裝置藝術及行為藝術等,這樣視覺上更容易理解現代藝術到當代藝術的線性變化。

《如何向一隻死兔子釋繪畫》 博伊斯

行為藝術 1965

《正在唱歌的雕塑》 吉爾博特、喬治

行為藝術 1971

《rest energy》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烏雷

行為藝術 1980

《TV佛陀》 白南准

影像、觀念藝術 1974

《一與三把椅子》 約瑟夫.科蘇斯

觀念、裝置 1965

《螺旋型防波堤》 羅伯特.史密森

大地藝術 1970

《被環繞的島嶼》 克里斯托夫婦

大地藝術 1983

《包裹德國柏林國會大廈》 克里斯托夫婦

觀念、裝置、大地藝術 1971


後現代藝術史是現代藝術跳躍到當代藝術的過渡史。現代藝術注重個人的主觀感受和畫面的構成關係,是形式主義的革新,基於探討藝術本體。(所以你看到的現代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各式各樣,藝術家個性更為突出)。後現代藝術更多的就是觀念的表達了,探討的問題更為學術性,在意識形態上和當代藝術沒有明顯區別,所以當代藝術的開端會有點模糊,對藝術史不了解的人也很容易把後現代藝術誤認為當代藝術(視頻中小哥噴的「曼佐尼的一罐藝術家的屎」就犯了這個錯誤,聽曼佐尼的身邊人透露裡面裝的其實不是屎,是石膏。無解……誰去開一罐試試),這期間裝置藝術的源頭來源於達達主義開創的現成品和觀念藝術的出現。(現在去看當代藝術展,裝置作品無疑是最受歡迎的)

當代藝術

西方當代藝術的開端普遍認為是從1983年開始,中國當代藝術大致將1989年作為開端。

《中國繪畫史》和《現代繪畫簡史》在洗衣機里攪拌了兩分鐘

黃永砯 1987

為無名山增高一米 1995

王世華、蒼鑫、高煬、左小祖咒、馬宗垠、張洹、馬六明、張彬彬、朱冥、段英梅、呂楠

《家譜》 張洹 2000

《天書》 徐冰 1987-1991

《何處惹塵埃》 徐冰 2004

20世紀90年代往後的當代藝術的圖片我選取的是中國這一方,因為當代藝術是舶來品,所以這並也不影響大家理解當代藝術,像黃永砯、張洹、徐冰等人都是在國際上知名的當代藝術家。這裡面沒有新媒體藝術作品的圖片,手上資源不夠,還請諒解哈。

《失手》 艾未未 1995

當代藝術在意識形態上是來源於後現代藝術,至今在形式和理念上擴充不少。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也開始應用到當代藝術中來,最明顯的是交互藝術的發展(這個專業紐約視覺藝術大學很強,人家在技術上是和麻省理工大學合作的),交互藝術強調觀眾體驗和參與者個人感受,很多作品都將觀眾的參與作為作品的一部分。(我老師最最強調不要做高科技低智商的作品,起碼作為一個藝術家是)

藝術至今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不再只是為了傳達美,不再只是表現個人內心的主觀感受,不再只是探討藝術本體論,它還要與當下社會緊密相連,要反思自己所處的時代,這是當代藝術家的使命。誠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藝術的表現形式也隨之增多,各種刺激感官享受的作品也隨之而來,它們迎得市場的青睞,隊伍也隨之擴大。處於當下的洪流中,我們似乎很難分清作品的好壞,說實話,有時我看展時也會分不清,但是,我會有一個自己的解讀標準去評判,就是它一定是讓我去思考的,安東尼.葛姆雷說過「我製造一個場域來讓你思考」。之前說當代藝術在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原因是因為它能令我思考到不同時代、不同主題下社會意識形態的精神性,意識到物質材料所具有的符號屬性與社會文化相對應的關係,所以我還是很看好當代藝術的。我認為我們在看展覽的時候不要再用一顆去審視美的心去解讀作品了,因為它現在更像是哲學的子嗣,希望你發起思考。


視頻里老是出現的「Modern art」一詞,完全錯用。


看到這個問題之後,特意回去重新看了一遍視頻。

整個視頻開頭有一句話叫做"Listen,there is good modern art and there are many skilled modern artists."

這位YouTuber在開頭說完這樣一句話之後,開始了其對當代藝術的猛烈抨擊。他將「小便池」,小野洋子的「嘶吼」等當代「藝術」混為一談,認為當代藝術根本就不是藝術。

這兒是其最大的錯誤點,即他拋開歷史背景,將所有「當代藝術作品」放置在現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來討論。這是我學習藝術批評以來,我認為最讓人忌諱,也是最展現人無知的手段。


的確不可否認目前的確有很多人用藝術作品洗錢,製造「精英主義」。但,當我們覺得一件作品不具備被稱之為藝術的資格的時候,是否想過是我們沒有去了解其背後的含義與歷史意義?


大三上學期的時候,我的導師帶著我們全班去看了上海雙年展。因為我個人也更喜歡中西方的古代藝術的緣故,加上當時的確有一些作品在複製過去的藝術作品。我當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前段時間去了趟北方,西安和北京。是的,我第一次去開眼界,我是南方小混子(不是混混的混啊)。在西安的時候,去了陝西歷史博物館。雖然我學了近8年的美術,但是我真的懂得不夠多,去之前因為在備考也沒有做好預習功課。一位朋友給我講了一些,再加上湊進小學生隊伍蹭講解員的解說我才能夠比較好的了解一些作品的歷史背景與意義。我感嘆於每一件歷史寶物的故事與置身於當時那些精美的工藝技術。直到這裡,我都還對當代藝術保持著一種懷疑的心態。

之後去了北京,當代藝術的展覽逛了木木美術館的《錫人的心臟》和UCCA的《例外狀態The New Normal》。在木木恰巧遇上了策展人導讀,在UCCA也有講解員進行導讀。當我了解到每一件當代藝術作品背後的含義與存在於現在這個社會的意義時,我發現並非所有當代藝術都是在「糊弄人」,只是我們探究好其背後的故事,其對於社會的意義,以及其獨特性。


作為一名學習藝術的學生來說,以知識儲備來保持自己的獨立見解,不隨意否定任何一件還沒被歷史所判定的作品,不被他人的思想所引導,這是我學習藝術批評、藝術史以來的準則。

我截圖了一位評論者的評論,以下:

是的,Bamasoleann是我。我翻了很多評論,沒有一條能像這條一樣讓我生氣。

學美術,三年前,學習一年半的美術史。不知這位層主為何有這樣大的口氣。

就連我的導師,學歷背景是一般人無法企及的。在我們班一起逛上海雙年展時,他都只會說「我個人是不喜歡當代藝術的,因為有很多抄襲與複製。但是你們要保持自己的理解,不要受我的影響。」


《揭開當代藝術的真面目》,這個視頻不僅沒有完全揭開,甚至給當代藝術蒙上了一層灰。

真正學習藝術,了解藝術的人,不會如此狂妄。


最近, 當代藝術借外國青年吐槽當代藝術的視頻進入了很多人的朋友圈。


當代藝術,一個相對精英主義的領域,短短几天內背負著罵名,重回大眾視野。這可太神奇了。


這段視頻似乎讓很多人頗有共鳴,紛紛站出來說「當代藝術就是垃圾」。


其中也包括知名的藝術普及大V顧爺。他在網路上發布了《看不懂的藝術,就是大便》一文。我早就訂閱了顧爺,雖然很少讀。而這篇文章我認真看完後立刻嘆了口氣取關了。


其它號則將顧爺作為主要靶子,開始了群情激憤的聲討,如寫道「當代藝術不是大便,顧爺才是」等等。


實際上,所有人的矛頭,無非是指向當代藝術、觀念藝術的如下特徵:


揚棄技藝,創作看上去過於容易;

漠視敘事,不能順暢地傳達思想;

常用隨意甚至不潔物品進行創作;

……


當然還能接著寫。總之是意見頗多吧。

當代藝術中確實不乏這樣的作品——Pietro Manzoni《藝術家的屎》 。


這些指責的根源,在於他們仍以曾經的、慣用的藝術定義和標準衡量當代藝術。


是的,他們以為「藝術」仍是一個褒義詞——所褒之物包括但不限於技藝的精湛,多年的專業訓練,艱苦作業,恢弘和崇高,瑰麗或唯美,打動人心、情感捲入的敘事,等等。


但當代藝術常常不追求這些。為此,他們便憤怒了。


可「藝術」是否一定是個褒義詞?


很多抱持這樣觀點的人,應是從事傳統藝術生涯的人,或對藝術有所篤信的人。他們普遍認為:


藝術,

這是多麼崇高的東西啊,

這是多麼偉大的東西啊,

這又是多麼美的東西啊。


而當代藝術的一個核心目的可並不是噁心你,或者讓你雲里霧裡之類的。當代藝術在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讓藝術自身擺脫原來的這些盛讚。打通藝術品和生活間的關係。讓藝術品走下聖壇。

杜尚這小便池,或許是最有名的現成品藝術之一 。


藝術,在當代藝術中,不是什麼褒義詞;當然也非貶義。是一個中性的辭彙。


更明確地說,藝術這東西,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一件傳統藝術品,和你今早打的一個噴嚏,和你上個周末的早餐,和你去年在商場買的一台電視,和你去體檢時抽的一管血,沒有什麼審美價值上的差別。


或者說,並沒有什麼「美」的一致標準。它不過是被人建構出來的而已。


請在欣賞美的同時,也學會扔掉美吧。


當代藝術的價值,往往不是在美,而是觀念,是洞見,是批判性。所以會看到,很多當代藝術家頗具學者特徵。


動畫圈裡,其實也有非常特殊的一個群體:當代藝術語境下,有不少藝術家在從事和動畫相關的創作。


尷尬的是——


這些藝術家有點兒兩頭不討好,在主流動畫圈裡被邊緣化,同時在當代藝術圈也被邊緣化。


請給當代藝術一些時間吧。同時也給所有人一些時間。


理解當代藝術,就是需要時間的。


很多人要用早一點兒的藝術家舉例子才能聽懂。那麼我引用自己2014年的碩士畢業論文里提及康定斯基的一段話來結束這篇推送好了:

或許康定斯基對藝術的一個經典表述可以給我們以啟迪。按照他在《藝術中的精神》里為我們指出的,人類的整個藝術領域(以及精神生活)構成了一個矗立著的巨大三角形,越低的部分越寬廣,越高的地方越狹窄。站在三角形最頂端的人非常少,他們是藝術中思想最為先進和深刻的人。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三角形會緩緩地向上升,處在頂端的思想才會漸漸被更多人所認識和接受,藝術才慢慢得到了發展。勇於上至頂端的人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因為他們在竭盡全力地創新,因為他們在實驗。

簡言之,藝術的標準,是變動不居的。


不過正如康定斯基所說,新的藝術必然是精英主義的。


咒罵當代藝術的人們,客觀地講,你們在(所謂的)審美問題上已經落後於時代了。或者說,在當代藝術里,你們要的「美」並不重要。沒有價值上的好壞之分,只是不同罷了。


http://weixin.qq.com/r/40z44IvEFtZprc_D9xnx (二維碼自動識別)


視頻看了。只能說小夥子頭腦太簡單。
憑藉幾件看上去有爭議的作品就想否定整個當代藝術領域的作品,naive。
但真正讓我不爽的是,這貨竟然順帶黑了一下twombly,作為一個藝術類專業的學生,這個看不懂就說不好真的是他的問題。

真的很難懂嗎?

難懂嗎?

是的,挺難懂的,對我自己來說,雖然看了不少,但是看到原作才感覺自己真的懂了,明白了作者的意圖,他畫的到底是什麼,到底好在哪裡。

這樣就會有人問,說

讓你談談這個畫好在哪裡,這時可以說畫面的構成呀,節奏呀,抽象因素呀,開創性呀等等等等,但是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字並不是萬能的,語言,聲音,電影,都不是萬能的,假如文字能夠解決繪畫問題,那麼繪畫就不必要存在了。
當然,任何人看不懂都沒有錯,國內美院的學生太容易被環境,被學校,老師束縛,國外美院很多學生(主要是當代藝術方向,包括影像,攝影等等)沒有受到過繪畫的訓練,看不懂德表,看不懂抽象也都正常。

還有這個。

只能說這一年半的美術史白學了。

最後。

希望有志於從事藝術工作的大家多努力,讓這種文章以後不能刷屏。


有些東西,真的是自己玩自己的。

無論哪個時代總有些藝術家根本不會在意觀眾叫不叫好。

以下是答覆評論

搞展主要是圈裡玩不是展給圈外的。只是有些作品不小心影響到圈外而已。不止是藝術,任何圈子都一樣。

藝術是門學科,任何學科均不服務哪個特定階層,只服務於人類。人的認知是有限的,因此各自有各自的認知圈。我所謂的圈子是指以某種事物為中心產生的共同體。圈子並不排斥任何人群,是人自己在排斥圈子!!!當然每個圈子都有特定的門檻。


你又懂藝術了


突然有一天,就被N多人發了這個視頻,一律沒有回復,其中包括同為藝術工作者的親爹和個別熟不熟的朋友。我就看看誰發我這個,以此對圈內一些人好保持一下距離?
首先,油管小哥舉的例子,一律毫無爭議。美術史和藝術史大部分是承認其價值的,除了個把近些年的偏實驗性質的未進入史學範疇,但藝術學界同樣也圍繞其探討過藝術及學術價並且趨於肯定。
那麼小哥的意思是怎樣的,首先是權貴陰謀論,其次是要統一藝術的標準形成客觀唯一標準。
先說陰謀論,置疑沒問題,其實他舉的例子中所有的藝術家都是對前人固化準則的置疑。本質沒什麼不同,前者就是說說,那麼就形成視頻形成言論。後者通過形象符號轉化成圖形實體或聲音,就變成了藝術。你說他不藝術,因為沒有現代藝術之前為寫實服務的可視技術做為指標,所以不是,是扯淡。我就想說現代藝術不是沒指標,只是傳統藝術的技術發展到頂了,所以西方不玩了,換了新指標,這個指標是理念。那個時代唱反調不要太多,他之所以能舉出這些例子,是上一個時代中反調唱的好唱的高的。也是百年間數代人高舉旗幟一起打下的藝術江山。還有數不清唱反了沒唱好的就被時代遺忘掉的多了去了。姑且假定陰謀成立,那麼你又否定了什麼東西呢?不講過去為什麼,就不知道未來為什麼而改變,西方藝術在形式理念上的轉變之巨大是顛覆性的,但所追求的藝術精神是不變的,就是探索未知尋求未見的可能。而且不管他們用什麼視角,最終都是圍繞著人性和生命這一個核心進行折射的。這一點你就把球一腳踢到岩洞壁畫都沒毛病,我要打10個~其次是陰謀多了,整個文藝復興按這個論調還美第奇家大陰謀呢,有毛病嗎?放中國唐詩還李家陰謀呢,有毛病嗎,以詩文取仕被你家歷史老師吃了?哦,這就不說人家那會的藝術不是藝術了?通篇,沾了陰謀就是陰謀,陰謀不是藝術。就沒見他在藝術的角度分析為什麼不是藝術,也沒從藝術史的角度看發展為什麼不妥,你得用該藝術家的邏輯證明該藝術品不合道理,那才說明這是垃圾,為什麼?因為他自己都自圓不了其說,那這東西不是垃圾才有鬼。問題是搞美史的都是史學和美術學專業的人在搞,全世界都有公論的東西你當他們吃白飯的?就算資本牛,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陣營國為什麼也抽頭接受了?就算抽表CIA插手有水分,共產國際不買帳,咱自己那大型批判現實主義社會主義主題創作您覺著今後就能萬世一咱看不吐?
對於第一點而言,總的來說,不是這個角度他不能批判,而是批判的時候偷換對象,一點專業角度的乾貨都沒有,拳拳有風,但有響卻不到肉。而且按照他這個理念,往前推,一直到古希臘,我說是垃圾都沒毛病,不帶反一下到根的好么,這樣的結果連藝術本身存在的基本都帶沒了,還真是一帶一路了好吧。
第二點,統一標準,您是要幹嘛,車同軌書同文么?而且您給那標準西方自己都棄用200多年了,趕情怎麼著,再回到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別鬧,多少代人付出一生幸福包括權貴階層為了讓藝術不受固定標準禁固把一輩子都搭里了,就為藝術在今天能有個想咋喘氣就咋喘氣的鳥樣兒,他是不是吃飽了撐的?天鵝絨大內褲傷屁股不混成真空上陣就渾身難受?藝術要是有一天不變了,也死了,誰還去搞那些你一看哎呦新鮮呀,迎和一個統一標準去開發衍生品不就好了。得,那日本人抱著浮世繪看就好了,畫什麼動漫嘛。而且根據他這一刀切的標準,美史至少要砍一大半,這一大半從標準源頭上說就已經被劃成垃圾了,他們不是有垃圾的樣子,而是樣還不怎麼垃圾時,思想已經大垃特圾了。
綜上,這個視頻不好當面評論,但可以清晰的界定業內一些人的認識和學識上限和下限到底在一個什麼位置,從爾避免毫無意義的學術撕逼,你想啊,真和你撕學術卻根本不用學術來撕時,你是有多尬…簡直難以直視其面。


微博評論里高潮到抽搐的蠢蛋們一大片,其中包括各路大v,甚至不乏自稱系統研讀了美術史的美院學生。挺好,畢了業去美術高考班教素描,循環製造畫匠。

從未想過,會有這麼多人渴望無趣的世界。挺好,擁抱你們想像中的藝術世界,然後狂歡,把那些「藝術騙子」扔進你們用無知鑄就的大鍋,用他們狗屎一樣的作品點火,用你們的口水把他們烹至八層熟。然後,圍在達芬奇的餐桌前把他們吃得一乾二淨。最後,用你們拉的屎,把地球藝術史寫完。

這位小哥最該做的事情,就是去了解一下他推崇的那部分當代藝術家是如何看待被他噴成狗屎的那部分藝術家的。


以為有「視覺」就有以視覺評判「藝術」的能力
「藝術」是一門專業
不學就懂很奇怪
現在奇怪的人好多


我的觀點是,就連原本反資本主義的當代藝術也被資本主義馴化了。小哥視頻裡面知識有個地方是正確的,這些東西確實一開始是文化馬克思主義者弄出來的,所以欣賞這些東西的時候最好有點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念。
當代藝術本來就不應該是什麼你看著舒服的東西,它是對意識形態的批判,它要努力走出幻像之中,它想用破壞的過程來暴露問題。但是結果呢?資本主義用破碎的結果代替了破碎的過程,解構變成了新的城堡,它離開大眾太遠了,所以失去了它自以為是的教化能力。它的先驅想要減少的是藝術的拜物教式的欺騙,呃,其實我應該先說這個,藝術有兩種性質,一者是來自巫術的宗教的拜物教性質,它的極致狀態是純粹的快感和虛偽;另一者則是它的批判性,社會性。藝術為我們預設了烏托邦,並不應該使得我們滿足於現狀,而應該讓藝術干涉現實——聽起來頗有一些文以載道的意思。(馬克思主義的文論庸俗一些說白了和教科書沒什麽兩樣,當然這是下限,事情得看上限不是麽?)小哥批判的很多東西,已經脫離了當代藝術真實的自我,它既沒有藝術那種神秘主義般的宗教體驗,它不再給你快感。也失去了原有的社會性意義——解釋權完全淪落到為某一固定階級。藝術在文化馬克思者眼裡本來應該是「啓發大眾的」,但是這種啓發卻因為藝術家的精英主義而脫離了大眾,變成了內部的自我欺騙。它想要做的是打碎意識形態,但今天它已經變成一種新的壟斷意識形態。
說回來,又有一種大眾的藝術,是欺騙性的,那就是文化馬克思主義者眼中庸俗的精神鴉片——比如通俗文學甚至爛俗藝術(當然這也憤世嫉俗了些),這些藝術供人享樂,於是大眾就永遠在這些藝術中沉醉下去——一九八四和美里新世界都講到這種藝術,可記得小說司,主要是弄些色情文學,和嗎啡般的嗦嘛?最後一種藝術是偏向於純粹的拜物教性質濃厚的藝術,比如經典的藝術,我們所喜愛的各種技巧,它是一般人覺得藝術成為藝術的,呃,原因?當然藝術不可能純粹,純粹的藝術就只是宗教罷了。
大眾會感到憤怒,無非就是連原本希望打碎庸俗的藝術,都自我退化,變成了資本主義的幫兇,這是一場失敗。小哥批判得對,但是他沒有發現,他批判的文化馬克思主義者早就失敗,現在一群裝作馬克思主義者的人在幫你批判社會——資產階級的支持者自己批判自己,那可不是隔靴搔癢?這大概是資本主義主動裝作批判自己,用虛偽的批判代替真實的批判。
呃,回顧全文,我覺得有必要再說一次,解構也變成了新的城堡,於是它就和自己異化了。
最後,理想中文化馬克思主義者的藝術,也許原本就應該讓大眾不安,乃至於憤怒。左翼精英認為(其實我也這麽覺得),大眾是需要被虐待然後發現自身處境的,所以這種抽打,自然會引起不滿和不理解了。


藝術仍然是這個國家裡最普遍的便秘。

很多人都接觸不到藝術,更別提懂了。
不懂的人說什麼都可以,沒人care.

你覺得垃圾,你瞧不起,這是你的言論自由。至於現代藝術到底好不好,好在哪裡,這背後的真理不是大眾能發現的。


碰到這樣的,直接告訴他:

您給抹一個?


別BB,來抹嘛,反正我是抹不出來。您說能抹出來,弄一個試試?

不用多好,比她強就行:

那些說「我也能畫」的,一律照此回應。


不可否認當代藝術里有很多混水摸魚的東西,但人家是從精華里剔出糟粕來噴,怎麼一到某些人眼裡,就變成了全是糟粕了?

全是糟粕,你真當這行好混么?

補充:

前段時間知乎上流行的那個藝術展上放菠蘿的事

其實這事,本身就是行為藝術。

我覺得展覽工作人員不應該撤掉,在知道真相後,更應該將這菠蘿供起來,用更多的燈光打上去。


國內藝術展在地板上扔個眼鏡的事,與之類似。

以上。


這個Paul Joseph Watson是英國人,給info wars打工。這個網站以各種陰謀論出名,到現在發展成右派網路媒體。這個哥們平時每天發一些非常cynical的視頻,噴這個噴那個,我幾乎每一個都會去看。有些時候說的是有道理的(比如抨擊歐洲包庇恐襲和各種聖母),也有些時候噴的也是很沒水準(沒有搞清Gender和Sex,無差別黑穆斯林等等)。還需要注意的是,他一切的觀點都非常主觀。這種東西看看就好,不必太較真.......


一個2016年1月26日發布的油管視頻,至今視頻播放量為118萬次,現在(2017年6月25日)被翻譯到一個油管不存在的國家,已經被這個國家的網民播放了424萬次,而所謂油管小哥(Paul Joseph Watson | Wikiwand)其實是一位陰謀論者,已經為陰謀論網站infowars.com工作15年了,這到底是什麼現象呢?


我還是再背誦一下從中國所設立的郵件伺服器上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吧。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詳細解讀中國發出的第一封電子郵件歷史


現代藝術和現代醫學有一點相同,就是一般人都難以理解。
區別在於後者難以理解是因為科學,而前者難以理解是因為不科學。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人眼前一亮的街頭藝術作品?
《生化奇兵》和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海報上是否有相似元素,這種風格在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過原型?
在外國學建築,老師都一般推薦看什麼書?
梵高的作品生前沒人要,死後價值連城,這是什麼原因?
作家跟畫家跟音樂家在表達的追求上有什麼不同?

TAG:藝術 | 視頻 | 當代藝術 | 微博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