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頒給月光男孩是因為上屆「Too White」反導致「Too Black」嗎?

月光男孩(Moonlight)我認為並不能達到往屆最佳影片的水準,在本屆也不是最優秀/口碑最好的影片,不否認它是一部好的影片,也是「Black」「LGBT」的一次不卑不亢的呼喊,但它的折桂是否是奧斯卡已經被「政治正確」化的象徵(我認為這次的「政治正確」運動過猶不及,已經阻礙了真實的聲音,應該有一些底線與規矩),是否能撐起真正的「最佳影片」的名號?


瞧你們這些哀樂粉,真把哀樂成當成大蔥了,誰都比不上你家哀樂。臉都打的那麼腫了還不忘到處踩,臉皮也是relly厚實了。


瀉藥~這片此前引來一些爭議,包括反川普、政治正確等,但我覺得,這片能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絕對跟川普沒關係!

下面的文字是我在奧斯卡頒獎前一晚寫的,雖然時效上有些滯後,但覺得還是能表達我的觀點,所以貼上來~

受盡欺辱、被稱為fags(美式俚語中對同性戀的蔑稱)的小男孩,得到了一個毒販的庇護,長大後遠走他鄉,最終與曾痛揍過自己的同性戀人和解。

這是電影《月光男孩》的故事,看完故事簡介,或許你會以為這部片子裡頭會有十惡不赦的毒販、激烈的同性戀床戲以及多場暴力的群毆,最後片子會再上升到種族議題層面。

的確,這部電影擁有太多鮮明的標籤——黑人身份、同性戀、毒販,隨便拿一個出來大做文章都能賺足眼球。

但是導演巴里?簡金斯並沒有這麼做,雖然影片有這些元素,但他還是按一部青春片來拍這部電影,沒有關於種族的沉重敘事,沒有展示太多同性戀平權的意識,有的只是一個邊緣(黑人)的邊緣(同性戀)的人艱辛的成長曆程。這種反差,也讓影片獲得了「黑人電影的一股清流」的評價。

與此同時,這部電影由於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配、女配、改編劇本、攝影、剪輯和原創配樂8項提名而受到非議。

有輿論稱該片是「純白奧斯卡」的受益者。去年奧斯卡表演類獎項的提名全是白人,引發了黑人明星的抵制。導演斯派克·李丟下一句「難道我們(黑人)不會表演嗎」後宣布不會出席頒獎禮。因此質疑者認為今年奧斯卡肯定會對有色人種的電影做出補償。

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本片會受到力捧,是因為好萊塢將其作為反對川普的一種手段。在本屆奧斯卡開始前的各種好萊塢頒獎禮上,就屢屢出現明星旗幟鮮明地抨擊川普,這些頒獎禮儼然成了一場場抨擊川普的集會。而這部片子如果能夠獲獎,也是對川普新移民政策的一種反抗。

但V姐則認為,就算撇開這些因素,這部片子也絕對有實力成為奧斯卡的熱門影片。

電影改編自導演的同鄉塔瑞爾?麥卡尼十多年前寫的一部從未上演的劇作《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

男主角的名字叫Chiron,這是個希臘神話人物的名字。這個半人半馬的神話人物,生下來就被母親拋棄,後來被太陽神收養,這個經歷與男主的經歷極其相似。

Chiron生長在邁阿密的黑人街區,令人詫異的是,這裡的黑人竟然都愛稱呼彼此為nigger,要知道這個詞可是在美國隨時能引起軒然大波的。

簡金斯和麥卡尼也都是在這樣的街區長大。而作為本片的編劇之一,麥卡尼有個嗑藥的母親,小時候也的確被毒販庇護過。

於是故事裡有了個簡直可以堪稱是電影史上最正能量的毒販——善良仁慈充滿正義感。

Chiron在毒販胡安極其女友的庇護下度過自己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

但是喜怒無常的吸毒母親、對自己拳腳相加的同性戀人Kevin,卻是他心中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

長大後Chiron身材健碩,金牙金鏈子,一副殺氣騰騰的樣子,在別人面前假裝侃侃而談,實際上內心依舊千瘡百孔。

但所幸的是,他敢於去直面過去傷害他的人,許久未見面的母親樣子已顯蒼老,一句「I love u,son」讓他流下了熱淚,這句話他不知等了多少年。

同樣是多年未見的Kevin,當再次面對他時,Chiron所有強大的外表都成了擺設,他又回到當年那個弱小木訥的狀態,當Kevin擁他入懷,畫面切換成童年的Chiron站在海邊,沐浴在月光下,彷彿他又以最初的姿態,翻開人生新的篇章。

正如導演在看到《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這個劇作後所言,這部作品一下子將我帶回了那段我不想回頭的少年歲月。我知道我必須去拍攝它,因為它是那麼的具有私人回憶。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或多或少留下一些創傷,這些創傷會留下傷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你不願再提的痛苦記憶,但其實只要你勇敢面對,那些痛苦的記憶也終將變得溫柔。

這大概就是這部電影能夠成為奧斯卡熱門影片的原因吧。


日後史冊會如是說:該次頒獎禮又名《Donald Trump批鬥大會,政治正確大典禮》。

呵呵,這次黑人同性戀的故事,下次女黑同,下下次男黑穆斯林,然後又到女黑穆,再來亞裔男,亞裔女、亞裔男同、亞裔女同、亞裔男穆、亞裔女穆 、中東男同、中東女同、南美拉丁男女同穆......少數族裔這點消費夠後,再來雙性人、變性人…………………………………………………………

(結合@Cherish-L 的搞笑啟發,我個人意見,若拍這樣一部電影:主角因意外被迫手術成為變性人,雖然是穆斯林但內心是同性戀,有著黑人中東人黃種人南美人血統,從禁穆令國家逃到墨西哥親戚家中,再翻牆偷渡到美國,之後染上毒癮,又被俄羅斯間諜和CIA雙重追殺,後來被白左小清新拯救,兩人相愛,並揭發美國狂人政府和俄羅斯政府的卑鄙勾當,結局是 兩人被殺/戰勝強權繼續生活 二選一 ,這樣的電影准拿奧斯卡!哈哈哈!)

呵呵,這場政治正確show很是刻意,很流於形式上、膚淺地不斷在「種族融和」這點左左們最最喜歡拿來做文章的事情上搞來搞去、明斥暗諷(前者如伊朗導演委託那女人說的,後者就更多,主持全程,其他獲獎的人諸如說什麼「我是義大利移民,移民有貢獻」云云。我說大哥,誰跟你說Trump反所有移民呀?跟風學著那些不問具體就上崗上線為反而反的調調以為很酷?還是閣下自認為跟非法移民和醫死爛教是同類貨色,您那個可是歐洲白人耶教文明大國,完全跟禁穆令沾不上邊,歡迎都來不及)

其中有個環節真是很………… :

工作人員很「即興」地邀請了一些正在好萊塢參觀的「遊客」,進入頒獎現場跟明星們握握手拍拍照。嘿,那麼「巧」啊,剛好黑黃白棕的「遊客」都有哦,哎喲,原來美國乃至世界遊客都潛意識地在每時每刻,到達每個景點時,都按照美國電影式的人種編排制度來參觀遊玩呀!「色彩繽紛好好玩喲!」

也「剛好」有對黑人情侶和亞裔情侶給主持人發揮話題,前者全程淡定被聊天被邀讓丹澤爾證婚,偶爾漏出的「緊張感」也挺「自然」;後者「剛好」都懂英文,「剛好」都改了英文名,「剛好」名字上有讓主持人發揮幽默的機會(當然你可說工作人員會篩走不太懂英文的,或是美國亞裔移民後代,又或到美國旅遊多多少少懂點云云)。

全部「遊客」全程淡定、面對龐大會場陣容基本上毫無緊張感,而保安工作人員也任由這些「遊客」零距離跟明星們接觸,好像有預知能力認為發生「瘋狂粉絲作出如攬著偶像不放、狂吻甚或粗暴襲擊」的概率為0。


呵呵呵呵,太可愛了,那種可愛感就像遇到一些小孩頑皮搗蛋後搬出一些自以為瞞得過大人的幼稚理由般可愛,太想親親這幫小可愛了。

讓我斗膽總括好萊塢電影被矯枉過正的政治正確搞出的問題:

1 逆向歧視。

有位網友調侃得好「若這部電影全由白人演,連入圍都不可能吧」,嗚呼哀哉,部分盲目政治正確的白左評委們,你們捫心自問真的沒逆向歧視其他宣揚傳統美國基督教價值觀的諸如鋼鋸嶺(還沒黑人)的電影?口口聲聲不要歧視,其實白左才是真正歧視(還兩方都歧視了)

2 機械公式地「好壞平衡法」來政治正確

電影里肯定有少數族裔好人角色,大boss或心腸最壞的肯定為白人角色,這種樣式多得不在話下。若出現壞黑人角色,電影里必定會出現好黑人角色來平衡,或後來洗白說他有苦衷(其實是某些白人角色做的事導致的云云),最後歸邊幫主角。


而且經常找黑人出演比主要角色高階的警隊長官、公司上司、政府高官等等等等。


OMG ! 幾乎看每部美國電影都是這樣,不止刻意地政治正確,還形式主義樣板戲般、完全千篇一律 !

或者每當出現打劫、犯罪團伙等情節,幾乎都是白加黑及其他族裔混搭,甚至多數時候白人佔多且做頭領(在某類電影如丹澤爾華盛頓的後期電影,白人還故意被用來充當所有壞角色,就算有正派角色,也故意刻畫一些不良習慣來反襯更高素質的黑人,這已經可歸入第一點逆向歧視了)。 我雖不是美國人,但我斗膽問問那邊的人(尤其警察),實際上是這樣嗎?雖說電影是創作藝術,不是紀錄片,但那麼長時間大範圍電影都是循這種公式化政治正確、十分不貼合客觀實際情況的規則,這樣做有利電影自由創作嗎?

3 充斥著貶低甚至妖魔化有基督教濃厚信仰的鄉村人的電影,除了少數如Mel Gibson拍的。


為什麼我覺得愛樂之城的立意深刻?

我與家人一起觀看了愛樂之城的電影之後,被影片娓娓道來的講故事方式及隱藏在其中的道理所打動...

影片確實有很多引人眼球的拍攝技巧,其中
在拍攝開頭處的歌舞對演員的特寫處理,女孩勸Mia去參加一個好萊塢派對時的排舞,Seb在酒吧彈奏與Mia的伴舞,Seb加入的樂團的演唱會(Start a Fire-live),加上結尾處使用的平行的側面視角,都加入了經典技巧與現代技術的結合拍攝(拍攝方法視頻詳見時光網)。
但我們更多關注的應該是影片帶給我們的思考。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都與生活很貼近。Mia並沒有像其它影片中瘋狂追著電影夢的女孩一樣狂熱地熱愛電影與表演,只是對偶像英格麗·褒曼的成功的嚮往,她流連於各個好萊塢派對,為自己寫劇本,目的都是能引起別人的關注,有朝一日獲得成功的機會。Seb並不適合做爵士樂的復興者,他對爵士的熱愛是對過去爵士樂所營造的理想國的幻想的回味。他不願改變與適應社會發展,他終日沉浸於昨天的回憶,對一種空想的追求。這在現實生活中是走向成功的第一大絆腳石---幻想,也就是坐等天上掉餡餅的不努力,同樣是我們在生活中最容易犯的錯誤。
我們都愛成功,導演在兩部長篇電影作品中也毫不避諱對理想不擇手段的追求,不能說這種感情很正,這也是電影的真實之處。
我們都有過年少輕狂的日子,相信每個人都能體會自己在瘋狂的追夢後華麗麗地失敗了的失落,憤恨,悲傷。影片講述的故事是成功的故事,更廣泛存於世界的是無情的失敗與挫折後對夢想與成功的背叛。它繪製了一幅美麗的前景,夾在其中的是生命那襲華美卻爬滿虱子的袍。他們的未來很美好,但愛情卻滿是不完美。

影片強調的是成功與人際關係的聯繫---它拋給我們一個問題「戀人間不同的理想註定會產生分歧,是否不可調和,是否註定分道揚鑣?」 影片中的人物在低谷時走到一起,頗有"同類間的相互憐憫"的意思,只因夢想而走在一起的情侶都是不長久的,像冰一般透明的愛情必須化作常溫的水才能長存,而水還會像冰一樣剔透嗎?Mia與Seb都曾經不懂得珍惜和感恩,懷著夢想的狂熱與理想的傲慢,導致他們在夢想分道揚鑣時離開了彼此,這樣的設定也更為現實,符合人「失去了才學會珍惜」的現實,而從影片結尾的「幻想」來看,兩人都在分手後不斷進步,不斷學習,Mia不在憤怒,體會過走在成功的康庄大道上後,更多得到的是對特權的平淡的態度,與此同時獲得的是更進一步地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機會與熱情。Seb獲得的是伊甸園,他在參加了樂團後的報酬給予他足夠的經濟實力去創立一個屬於自己及自己同類人的理想國,微小且私己。他明白了在必要的時候沉默,學會了明哲保身以在往後更好地實現理想。五年以後,毋庸置疑,兩人都在打磨中學會了如何協調理想與現實交往的關係。
曾經的情侶,在分開後重聚,相視一笑,眼神中充滿了理解與包容。
這也是最令我感動的地方,我們都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在生活中,在與不同人的相處中找到為人之道……


要像你這麼問,那你可以一直問下去


說實話我覺得不能排除有一點這種因素,好萊塢的人都知道一點點學院的尿性。。。
但是我覺得moonlight當之無愧。


反同的人 越來越少了


瀉藥。我想如果認真看過這個片,並且有一定藝術電影閱片量,你就不會那麼說。如果不是,你當然可以繼續那麼說。反正怎麼說沒人來縫嘴。。。

從最佳電影含金量的角度來說,月光至少完全不輸愛樂之城和曼徹斯特(就說這兩個「熱門」吧)。論故事,它是一個被侮辱者和被欺凌者的故事。同樣能引起其他膚色人種的共鳴。論鏡頭語言,它有很多創意和想法,比愛樂之城那些trick不差。總體也非常完整。
好多人看愛樂之城都哭了,因此說好片好片。先不說這種評價方式並不科學,就算論扎心程度,也是月光更扎心。

更何況,說這些風涼話的人看到月光男孩的第一反應都是:沒認識的明星,不看。都是黑人,沒勁不看。布景不好看,不看。雖然奧斯卡也不高雅,這種人離指責奧斯卡,也還差十個愛樂之城的距離。

再說你真care奧斯卡嗎?月光就算獎項全包,你不還是乖乖掏錢看高司令嗎?就別替組委會操心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張國榮拿不了奧斯卡影帝是奧斯卡的損失?
惡意踩踏奧斯卡被罰下,金英權是心態崩了嗎?
成龍連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都有了,為何一直沒有獲得香港金像獎?
為什麼有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沒有最佳lgbt主角獎?
如何評價獲得第 89 屆最佳紀錄短片的英國紀錄片《白頭盔》(The White Helmets)?

TAG:電影 | 奧斯卡 | 奧斯卡頒獎典禮 | 愛樂之城電影 | 月光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