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为什么要谋反?

作为一个钟会粉,我觉得钟会谋反蛮奇怪,因为从他的思想(喜好玄学)他的政治行为(对于太仆一职辞谢不就),经济行为(穿着朴素家无余财)和他母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来看,并不觉得这人会造反……。感觉跟变了个人似的。不要跟我说是姜维说服了他,我不接受[.]


多谢匿名用户给我文章的建议,现在我对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已作出修改,没有修改的地方表示我觉得没有问题,如果还有错误欢迎指正!

1.钟会是钟繇的小儿子,小儿子一般容易得到宠爱,再加上裴注里说钟繇偏爱钟会的母亲,所以钟会应是从小就十分受宠。同时,钟会年少聪颖,天资过人,得到蒋济等人的赞赏,想必钟繇对这样的一个“天才”儿子一定是宠上加宠。一个人年少时候所处的环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钟会是官二代富二代,本身家庭环境就很优越,虽然五岁时丧父,母亲对其管教严格,但是钟繇在世时他尤被宠爱,钟繇去世后他依旧得到很多赞赏,这就滋生了他骄傲自大的情绪,也使得他可能从小就不愿甘为人下,心胸略为狭窄。

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惠夙成。中护军蒋济著论谓"观其眸子,足以知人。"会年五岁,繇遣见济,济甚异之曰:"非常人也。"——《三国志?魏书?王毌丘俭邓钟传》

2.钟会年纪稍长后因为博学勤奋获得了很大声誉,年纪轻轻就能做到尚书这样的高官,使得钟会更加志得意满。

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中书侍郎。——《三国志?魏书?王毌丘俭邓钟传》

3.钟会从司马师执政时就开始“典知密事”,参与内部军政的谋划,到司马昭执政时,也是在内运筹帷幄。此时的钟会,有了一定的军政权力,也积累了一些政治经验。

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三国志?魏书?王毌丘俭邓钟传》

4.后钟会担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一个颇有权势的官职,曹操与诸葛亮都担任过此职。曹魏政权建立后,司隶校尉权势进一步扩大,按照级别,司隶校尉排在各部门首长之后,但在朝会的时候,大臣们坐在宫殿的正南门外,这时司隶校尉坐在各部门首长的上首,一个人单坐,这突出了司隶校尉的特殊地位。钟会就是在这个特殊地位上参与处理几乎所有的政事,此时的钟会已经是位高权重,名士不能随便杀,但钟会却能提议谋诛嵇康,反映了钟会此时已经颇有话语权而且其险恶用心也初步体现。相传钟会去请教嵇康玄学,结果很不受嵇康待见,再加上钟会小时受宠,之后饱受赞扬,仕途比较顺利,所以导致心胸不太宽广,不愿别人比他强,可能由此对嵇康动了杀心。当然,此事还有待考证。

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三国志?魏书?王毌丘俭邓钟传》

5.钟会参与攻破造反的毌丘俭,又是攻破造反的诸葛诞的主要献策者,功劳卓著,愈加受到亲信,这会使得钟会做事更为大胆,比如之后伐蜀诬陷诸葛绪和邓艾。此时的钟会被称为子房,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功高盖主的程度。

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三国志?魏书?王毌丘俭邓钟传》

7.槛车征还诸葛绪、密白邓艾造反,都说明了钟会“内有异志”,“欲专军势”,由于钟会位高权重,又得到亲信,所以他得以无所不敢。

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征还……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三国志?魏书?王毌丘俭邓钟传》

8.邓艾被抓后,钟会的真面目昭然若揭,“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自负的、不可一世的钟会,印证了之前所说的年少时的家庭环境对钟会的影响。钟会造反是觉得自己智谋超群,统领诸将,而且心腹大患邓艾已经不在,造反时机成熟。虽然裴注里说姜维劝过钟会造反,但一个人想要造反,是内心早已既定好的,别人的劝说只是起了推动作用,所以反对“钟会造反是因为姜维劝说”的观点。

会所惮惟艾,艾既擒而会寻至,独统大众,威震西土。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三国志?魏书?王毌丘俭邓钟传》

9.钟会造反不仅是因为他自负地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功高盖主,不得不反。

“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三国志?魏书?王毌丘俭邓钟传》

最后,就题主的问题描述说一下自己的拙见:
1.“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这种玄乎其玄的学问,说得好听叫哲学,说得难听叫空谈,“空谈误国”大概就是说的玄学。钟会能够理解玄学说明他天资过人,学识卓越,但研究玄学对人的性格培养和为人处事貌似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放荡不羁的嵇康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2.太仆一职原来是马车夫,后来延伸为掌管畜牧业的官职,地位很高,但对于想要建功立业的钟会来说,这个官职的职能很显然不适合他,所以他拒绝的原因很有可能不是因为他道德高尚而是因为他根本不喜欢这个官职。
3.裴注里说钟会“穿着朴素、家无余财”,这与他是个想要造反的野心家也并不矛盾。不知题主有没有看过电影《硫磺岛的来信》,二战时期的日本鬼子在战场上泯灭人性,但是从他们的家书中却能感受到他们对家人的关爱。因为人本身就是个复杂的动物,所以看似矛盾的东西发生在人身上也就不显得矛盾了。

钟会不失为一时之杰,然而个性决定命运,他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法逆天改命,不禁让人唏嘘叹惋。


虽然没有多少赞,但是因为还有爱所以继续更新^^
回过头发现还没有怎么回答题主的问题啊。
钟会喜好玄学,弱冠与山阳王弼并知名......何晏,玄学创始人,汲汲名利;王弼,玄学代表人,应召出仕,职位被抢了暗恨在心;夏侯玄…诸葛诞…四聪八达,政坛上兴风作雨;甚至是竹林阮籍、又如何没有一展政治抱负的愿望?浮华案里,这帮名士各自结党,品评人物,共相题表,给依附他们的人点赞,对不依附的人他们开黑【台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甚至可以说,这帮名士讨论哲~学~其实是件很功利的事情。
还有从钟会死后【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也,其文似会】来看,他比起玄学家更像是个刑名家。
政治行为……看看钟会担任过的官职——先是朝廷中枢的郎官,再是司隶校尉,四字评价:位低权重。比如司马师去世时仅为中书郎的钟会能和守尚书仆射的傅嘏一起搅合了曹髦的夺权计划;后来担任司隶校尉,本职是监察不管朝政,然而钟会朝廷大小事,官吏任免权,都无不插手。…推辞太仆(九卿之一,位尊权轻)这个位子,一说明钟会谨慎,二有可能因为他真的看不上。
经济行为......钟会确实没什么金钱上的喜好,但是,他壕啊!虽然常年【衣不过青绀】但他跟他哥钟毓时不时就“名公子”“乘肥衣轻”“盛饰共载”一下,他不缺钱啊!千万豪宅能随随便便就废弃了,钟家底子厚啊!……再说钟家的教育方式……虽然说钟妈有教育过钟会谨言慎行,但更教过他要上进啊……
哦,钟会还写过“散发抽簪,永纵一壑”这样表示弃官隐居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诗句呢→_→

总而言之,我不认为钟会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并且根据他人对钟会的评价【子志大其量】【在事纵恣恐有他志】【挟术难保】【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钟会是极可能有反心的。

话又说回来,好像我看到的大多数人对钟会谋反的疑问都是“钟会是个一等一的聪明人为什么会在初次领兵毫无嫡系的情况下做出造反这种愚蠢的事”而不是“钟会不像是造反的人”……吧?

—————————之前的答案———————————
文章比较长,1-8条介绍钟会生平,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忽略,直接拉到第10条。斜体字亦可忽略 因为答主自己也改变看法了正在整理所以没有编辑完整

1. 钟会他爹,人生赢家钟繇凭着出众的才华和颍川名门出身,在曹魏时期位列三公举足轻重。
钟会是钟繇的幼子,生于225年。这颍川名门钟氏还为了钟会的出生闹了一出宅斗。钟会的母亲张菖蒲是钟繇的妾,很受钟繇宠爱。她怀钟会时被钟繇的正妻孙氏下毒。钟繇知道后就休掉了孙氏,想扶正张氏,但孙氏有靠山撑腰——她找了当朝太后让钟繇复妻,然而钟老爷子一把年纪了闹自杀表示抗议……这么鸡飞狗跳之下孙氏到底被休掉了,张氏也没能扶正。

钟繇偏爱钟会的母亲,钟会又是少年天才,理应尤被宠爱。可五岁丧父之后钟家当家的是孙氏的亲儿子,至少比钟会大12岁、很可能比钟会大20岁,已经独当一面又和钟会关系颇为微妙的哥哥钟毓,钟会的成长历程想必不会一帆风顺、还因此骄傲自大。


2. 钟会年纪稍长后因为博学勤奋获得了很大声誉,但是仕途和其他的世家子比起来,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以【正始中,以为秘书郎,迁尚书郎、中书侍郎】看好像升的很快。然而无论是秘书郎还是尚书郎 都是那帮该死的官二代刷资历的起手官职,要是爹再牛一点或者是嫡子独子承嗣子什么的,可以得到更高级的新手套装 散骑黄门侍郎 或 散骑侍郎。钟毓就是14岁做散骑侍郎,太和初(228年左右)就当上了黄门侍郎。

钟会具体的升职经历——具体时间是20岁担任秘书郎,23岁任尚书郎,24岁迁中书侍郎,30岁做到黄门侍郎。这份履历表,搁到与钟会往来的世家子弟堆里面,并不能算亮眼。

二十岁左右的钟会主要活动事迹就是,和一堆浮华党侃天侃地侃哲学,不同于伐蜀时期钟会与许多同僚关系糟糕,此时他与许多名士是交好的。


3. 但钟会确实很早就得宠于司马氏。起码有三个佐证说明钟会很早就入了司马氏的幕府。

推测为钟会出仕不久 钟会与司马师畅谈一夜后被司马师称“此真王佐材”事件
话说“王佐材”这个评价搁钟会身上有点让人蛋疼,但既然司马师的政治和统帅能力均为上乘,怎么可能这样评价一个“从小不甘为人下,心胸略为狭窄”人?(不过这则故事也被裴松之吐槽过真实性,不论)
推测为钟会少年时期 司马昭与二陈共车然后互相拿亲爹开玩笑事件
249年 高平陵事变,钟会母亲泰然自若事件
254年 司马师问钟会 曹髦是怎样的君主事件
254年 司马师遣钟会拜访许允事件
255年 毌丘俭文钦反。钟会劝司马师亲征,并且【会从,典知密事】事件

给前3条做个总结。
第一,钟会并不是一个早早就暴露野心的人物。并没有任意一条史料指出他“得宠,从小就不愿甘为人下,心胸略为狭窄,封官后更加志得意满,不愿别人比他强”,这都是楼上的推测,即使“慎重地”在推测前加上了很多“可能”“此事还有待考证”还是显得很不负责。钟会早期基本上没有什么负面评价。“从小就有反骨仔倾向”这个人设是很有问题的。
第二,钟会从出仕开始就是司马氏的马仔,既是好友,又是心腹。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时代他都非常得到重用。所以之后谋反是因为忠于曹魏这个说法不能苟同。
—————————补充———————————
野心是随着所处地位和掌控权力而逐渐增大的。曹操早年很可能就想当一个征西将军,司马懿在曹睿死前未必想过手掌大权。我们读的是三国志,又不是大篇人物内心剖白的欧美传记,对吧。拿推测出的年少时的家庭环境对钟会来论证他行为实在太过牵强。
还有不同意钟会心胸狭窄。
嵇康这事儿上。嵇康的性格、处于什么样政治环境我就不多说了,只提一下他的几个至交好友——山涛最后被嵇康托孤,然而山涛晚与钟会款昵;吕巽虽然是个人渣,绝交之前亦是嵇康至交,与钟会亲善;还有和嵇康同为竹林七贤而被钟会推荐的王戎——这几人都与钟会交好,若说钟会弄死嵇康单是凭私怨就未免可笑了。
再随手收举几个反例:
王弼是个性格高傲又毒舌仗着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所以也被很多人讨厌的少年天才【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和钟会要好;裴楷是与钟会争权的裴秀的堂弟,给过钟会【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这种不算夸奖的评论,被钟会两次推荐。还有钟会调戏夏侯玄那破事儿,钟会被夏侯玄打脸后还是很推崇他。傅嘏……姜维……
伐蜀期间还有几个有意思的人际关系,后文再提。
—————————完毕———————————


4. 野心初露。255年 司马师痛死于许昌,司马昭继承权力出现了重大危机。小皇帝曹髦本可能有机会收回兵权,结果让傅嘏、钟会给搅合了。于是曹髦不得已,拜司马昭为大将军、辅政,于是,钟会【有自矜色】而傅嘏告诫钟会说【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可不慎哉】。除此之外还有裴楷评价钟会【观武库森森,但见矛戟在前】说钟会锋芒毕露。给评价的这两位都是钟会的朋友,从这开始钟会应该是渐显骄横。


5. 但是钟会此时还算克制。257年 寿春第三叛,钟会是平定诸葛诞的主要献策者,功劳卓著,愈加受到亲信(但绝不到功高盖主的程度)。此时的钟会被时人称为子房(不是陈平更不是韩信,而是张良)
然后他推辞掉了太仆之位和陈侯之爵(之前钟会升官是按部就班,但这里给的官爵是连跳数级)。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此举应该是为了得到司马昭的信任。【有谋谟之勋,而推宠固让,辞指款实】所以钟会即使露出了骄横的苗头,大事上仍然滴水不漏。
(话说这个“陈侯”貌似含金量挺高的?上一个封陈侯的是曹真)


6. 钟会担任司隶校尉是260年。这年高贵乡公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给捅了,陈泰因为不肯帮司马昭背书 气死了,原司隶校尉王经因为不肯背叛曹髦被司马昭砍了。风声鹤唳之时王经的下属向雄大哭于市,后向雄因小事获罪 被钟会从牢里征召出来(所以最后向雄给钟会收尸)
司隶校尉的确是个炫酷的官职,位(相对)低而权重。除了楼上提到过的 三独坐特殊地位,还管理 情(特)报(务)工(机)作(构),有点像明代的东西厂锦衣卫,然而实权远远大于前者。因为能劾奏尊官,故为百僚所畏惮。但是司隶校尉主要职责还是监察,不怎么管政事。但钟会在政事方面也能插手 还插了很多手【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
另:因曹髦被杀 曹奂登基时,司马昭一党裴秀、贾充、王沈、卫瓘,再算上王基和羊祜吧,都有进爵加户的记录。尤其是贾充、王沈直接与弑君相关,这简直不知收敛。但加封户名单没有钟会。

7. 262年司马昭为了摆脱弑君的舆论危机,为篡位累积资本,预备伐蜀。群臣反对,唯有钟会全力支持,并且积极策划伐蜀方案。同年钟会迁为镇西将军,主理伐蜀事务。
PS现代史学家推论钟会馋杀嵇康事件发在263年,史书又明确记载钟会作司隶校尉时诛嵇康。这样说来钟会做镇西将军同时兼任司隶校尉,内外 军政 一把抓,司马昭和钟会也真是够拼的。
此时许多人质疑钟会伐蜀【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馀人行】【会在事纵恣,非特久处下之道】【或曰,毓曾密启司马文王,言会挟术难保,不可专任】
一是,群臣本来就不看好伐蜀计划,可司马昭非常坚持,于是质疑之声转移给主帅钟会(任命钟会作为伐蜀主帅本身也是件神奇的事情,因为钟会之前一直是参谋 不是将领,虽屡有良策,却从未带过兵)。其二,此时的钟会确实日益骄横,张扬跋扈,国民男神嵇康也是随便就杀了(以司马昭事前早想干掉嵇康,事后悔恨不已,错信奸臣的白莲花表现,钟会有半口锅是帮司马昭背的)不过无论是狭私报复还是见机迎合,这事儿钟会干的都可称阴险。其三钟会位高权重,又有宠于司马昭,被人说坏话在所难免。然并卵,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的情况下,司马昭坚持对钟会委以重任。
另:钟会权力欲望不小,但居然不结党,又会办事、肯背锅,怪不得司马昭如此喜欢他(讽刺语气)


8. 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邓艾率兵3万进攻沓中的姜维,中路诸葛绪率兵3万堵住姜维的后路,东路钟会率兵10万进攻汉中。9月,钟会入自斜谷。10月钟会与姜维相持剑阁,邓艾偷渡阴平。
这是专门写给 主张钟会初入蜀时就意图谋反的某位
*司马昭伐蜀政治因素大于战略意图,为此不惜任命 履历表一直是文官的钟会为伐蜀主帅。带兵行不行其次,心向着自己最重要。
*(貌似早就看出钟会要谋反的)司马昭伐蜀的计划非常美好,但因为诸葛绪放跑了姜维,导致对比实际 基本每一步都没有对。但若原计划实现,破蜀头功是钟会的。
*钟会开战之初就砍了非司马党且军中颇有声望的许褚嗣子许仪。
*263年10月,司马昭进晋公,加九锡。九锡是什么东西,大家都懂。而此时蜀未灭,司马昭却不像以前那样几辞几让,原因大概只能是钟会攻下汉中。
*钟会攻剑阁,不克,商议退兵
*邓艾偷渡阴平一举灭蜀是钟会姜维司马昭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姜维之后投降钟会,并且陪他一起作死更是属于开天眼的事情。
*正史,钟会在平蜀之后有自立之心

关于钟会【密白诸葛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一事。如果不是诸葛绪没堵住姜维,钟会根本不用在剑阁死磕。所以钟会告诸葛绪算不上诬陷,反而理由充足。此时蜀地未下,若不是邓艾上演惊天逆转,钟会都准备退兵了。所以钟会告诸葛绪是做谋反的准备,既不符合情理,也不符合平蜀之后钟会野心膨胀的记载。

所谓钟会入蜀之初就意图谋反,不敢苟同


9. 263年11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邓艾居功自傲 私封蜀官,被钟会等人告了一状,押送回京。后钟会谋反。
三国志里说明了钟会谋反的原因,“钟会心怀不轨……钟会最怕的是邓艾。邓艾被收押后,钟会马上赶到成都,统率大军,威震西蜀。自认为功名天下无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举兵反叛。”——但送走邓艾次日就矫诏谋反,匆忙地连收拢其旧部的时间都不一定有。而阶下囚邓艾此时又还好好的活着。这些情况和【钟会所惮惟邓艾】【自谓功名盖世】【猛将锐率皆在己手】连在一起读不奇怪吗?然后仅两天,钟会便兵败身死了……邓艾的结局同样离奇——钟会死后,卫瓘因为参与诬告邓艾 不愿其生还,而唆使田续杀掉邓艾父子。问题是卫瓘其人在史书上的名声还不错,而且陷害邓艾完全可以推锅给钟会,不知为何要痛下杀手。


10. 列个破蜀之后 大事的时间表
【十二月廿一】壬子,分益州为梁州。
【十二月廿二】癸丑,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
【十二月廿四】乙卯,邓艾进太尉 钟会进司徒
邓艾上言伐吴,厚待蜀人
司马昭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邓艾重言 承制拜假blablabla,伐吴blablabla
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
景元五年【正月初一】壬戌诏书槛车徵艾。
【正月初三或初四】(司马昭与)天子行幸长安。
推测为正月十几日 卫瓘收邓艾入槛车。
【正月十五】锺会至成都,送邓艾
【正月十六】锺会矫太后遗诏,起兵废司马昭
【正月十八】锺会,姜维死于兵变
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於绵竹西,斩之。
【二月初一】辛卯,特赦诸在益土者。

由此推测,在十二月廿四这个时间点 ,司马昭恐怕并没有想过要收拾钟会邓艾。然而邓艾刚封太尉仅七天就被下令入囚车。其间邓艾上书至少来回两趟,还夹杂着司马昭使监军卫瓘警告邓艾事当须报。古代送信全靠人力,而蜀地与洛阳相隔千里 路况极差 且没有驿站,若是等到邓艾的回信才下诏让邓艾进囚车,从时间上来说就非常不可能。从后续表现也可以看出司马昭根本不在意邓艾是否真的谋反。
正月初三或初四,司马昭已经(屯兵十万)去了长安。按照司马懿急行军的速度,洛阳到长安需要6天。十万大军 有一定的可能性 是司马昭诓钟会的,但司马昭的确带着皇帝曹奂一同启程,皇帝的御驾却不可能走的很快。如今司马昭却突现长安,不知钟会是否也会感叹一句“何其速也”。
所以照时间来讲,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司马昭应该是刚封完邓钟二人,收到邓艾上言伐吴或者钟会等人告邓艾有反迹中的一封,对两人都不放心,未等到回信便直接领兵前往长安了。【及会白邓艾不轨,文王将西】


11. 倒回来说钟会。
这个时间点上钟会有没有谋反之心?根据他人对钟会的评价【在事纵恣】【挟术难保】【见利忘义】是极可能有的。还有可能加上姜维的挑唆,更加蠢蠢欲动。
但在钟会收到司马昭书信之前 有没有谋反之迹?——没有。翻阅过本传和晋书,比较神奇的就在于钟会想要谋反,ABCDE看出他要谋反,最后钟会真的反了,于是钟会早就阴怀异志,ABCDE真有识人之明。问题是,并没有一项钟会具体谋反行为的记载与之同传的王毌丘诸葛或者历史上准备谋反的其他人,都或多或少都为谋反做准备的具体事例,王凌拉拢同僚联系旧部,毌丘俭结盟诸将构筑工事,诸葛诞征集粮食据守城池,连被诬谋反的邓艾都在擅自封官。然而这些钟会通通没有干过。

是,得除开 钟会厚待姜维这个敌国大将。但一,钟会是个呃,略为丧心病狂的名士控,厚待姜维太符合钟会平日的行事作风了。更重要的是,钟会真正造反的正月十六 让为数不多的亲信【城门宫门皆闭,严兵围守】时也没让姜维碰过兵权,而是在正月十八有兵作乱逼不得已【时方给与姜维铠杖】可见钟会还是防着姜维的。

【锺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陷害邓艾历来是被认为是钟会谋反的铁证。这个上书是与卫瓘胡烈师纂一起干的,这三位没一个是钟会的人。师纂更是司马昭派给邓艾与之同行的监军。所以这个上书可以是争功可以是报复,判定钟会谋反则未必。至于钟会篡改邓艾上书仅在郭颁的《魏晋世语》有载——裴松之对其评论是“惟颁撰魏晋世语,蹇乏全无宫商,最为鄙劣,以时有异事,故颇行於世”——小说之言不可轻信。前面提过邓艾的传信,时间已经非常尴尬,在涪城的钟会还能在剑阁拦截了再添一笔,时间上就更加尴尬。后来段灼为邓艾辩白时,也没丢出过这一磅重锤,这记载可信度存疑啊。

这里我并不是说钟会有多高的节操,而是钟会没有那么低的智商。作为一个精于算计的世家子,钟会理应知道军中未有嫡系的情况下谋反的可能性。钟会【历机密十馀年,颇豫政谋】作为司马氏谋主也是计谋百出,并且无论是离间之计还是推荐人才,都表明了钟会善于知人。所以钟会骄傲自大到不知魏军不从之心而起兵谋反亦不合逻辑。

对了钟会还没亲生儿子,很有可能他连老婆也没娶。虽说谋反了没有家室之累吧,但没后代就算成功了把位子传给谁啊?

12. 钟会下决心谋反还是因为收到司马昭【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的书信——这封信该解读成“钟会你不作死回来还可以好好当你的司徒”,还是“今日自引兵来,是疑我也”呢?钟会选择了造反。然而钟会先前并没有做什么准备,所以一败涂地。

钟会传说,钟会于正月十六把魏将和各位官吏请来蜀国朝堂,矫诏废司马昭,然而部下皆不听从,于是钟会把他们都被关在益州各官府中,城门、房门都关得牢牢的,派兵严加看守。

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说——中领军司马贾辅造谣说钟会想把所有不顺眼的将士都杀了,又说司马昭率三十万大军讨伐钟会。王选出营,把贾辅的话宣读给了诸军,遂使将士益怀奋励。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说——胡烈编造谎言告诉亲信侍从,说钟会已挖好大坑,准备把散将官用棍棒打死,埋在坑中。”然后一夜之间众牙门都知道这个消息了。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与胡烈的儿子出门敲鼓,其他各路将士不约而同都出来击鼓,也没有人统领,争先恐后地涌向城门。
晋书·卫瓘传说——第二天(十七日),城外有些得到消息的军队已经准备要钟会,因为卫瓘还在里面而不敢出兵。等到天黑城门关闭后,卫瓘作檄文宣告诸军,各军也已经自动号召,约定隔天一早一起讨伐钟会。(这条记载能不能先和楼上打一架?)
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说——虎贲张修虎贲不是皇帝护卫吗,为什么这里有个虎贲)当初在成都驰马至诸军营中报告钟会谋反的消息,因此死去。
这几段看着头很大我要先撸一撸。
说好的严防死守呢?光有记载的走漏消息的魏军高级将领就有4个,钟会的看守不仅不严,这都成筛子了……

钟会死后并未株连其族。钟骏钟辿在亲叔叔亲兄弟谋反的情况下,即使真有钟毓先谏之故,没被诛杀没被流放也够意思了,这官儿照做爵位也不削的又是什么鬼?……也侧面说明钟会干了件身为世家子弟不借助家族势力,单枪匹马搞谋反的荒唐事。
钟会死后亦未株连百官【将士死者数百人】【僚佐并遇害】嗯,还得除开僚佐中“以智保全自身”的好几位(杜预、羊琇、邓殷、向雄)。如此之小的规模,或许也可以说明钟会反叛乃临时起意。
司马昭默认向雄给钟会收尸,还【甚悦,与谈宴而遣之】起码可以说明司马昭并不痛恨叛臣钟会。


13. 颇为有趣的人际关系
钟会谋反不成功,最直接的原因在于魏将不从命时没有直接斩杀他们【或谓会:「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会犹豫未决。
最初我以为钟会并不信任姜维,不肯把自己弄成光杆司令,
回头再看,这些魏将也不是无名人氏啊。【锺会构造反乱……逼胁众人,皆使下议,仓卒之际,莫不惊慑。相国左司马夏侯和、骑士曹属朱抚时使在成都,中领军司马贾辅、郎中羊琇各参会军事;和、琇、抚皆抗节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夏侯和——夏侯渊子。高平陵事变之时夏侯和、卫瓘拜访是能拜访钟家,并问及钟会母亲“您的儿子在危难中你为什么这么淡定”的世交。
卫瓘——河东卫氏,【鍾會素與瓘至厚,坐則同床,行則同輿。】
羊琇——泰山羊氏,太常羊耽与辛宪英之子,羊徽瑜的从父弟,羊祜的堂弟。钟会伐蜀时召羊琇为参军事。
身份贵重,与钟会同为世家子官N代,还是钟会之亲友(lll¬ω¬)
还有司马昭。我之前单单知道司马昭和钟会关系不错,但晋书里面这对老基友的关系…真是好的瞎狗眼了。
钟会谋反,并不是完全没有亲友团,事实上有军中有几个高官与钟会的关系还颇为密切。而钟会谋反事先却完全和他们没有交流,谋反时站出来坚定反对钟会的也是这几个……
这几段看着头很大我要先撸一撸


14. 结论:关于钟会谋反,我个人主张 钟会或有反心并未有反迹,而是司马昭疑心在前,钟会反叛在后。不过话又说回来,司马昭疑心之时虽屯兵十万,却毕竟并未将钟会定罪,而是发了封暧昧的相见在近,算下来又是钟会先叛。也没啥好洗的。


最后评论中这位,我从未在答案里说过钟会是忠臣,答案修改补完之前我是这么写的:根据钟会人设我相信他有反心,但和决心造反还是天差地别的。比如淮阴侯。根据钟会后面那个战五渣的水准他是没有什么准备的。是司马昭疑心在前。确实还真是【比如淮阴侯】啊——韩信有没有反心不论,无论是不是王莽谦恭未篡时,没反就是没反。不知道这位脑补了什么奇怪的东西,竟说出如此粗鄙之语。

—————————2016-09-05———————————
再修改 司马昭确实是263年10月因蜀地战事捷报频传而封晋公,加九锡。而次年,破蜀后,司马昭已经是可用天子十二旒的晋王了。


贴一张图 不说话。题主自行领会。

正经说因为姜维忽悠的太厉害了。古人比较重视天时地利人和。站在钟会角度,换句话说站在姜维忽悠钟会的角度上说,现在天时就是司马昭野心昭然若揭,政权不稳,凭这点可以比较有说服 力号召百姓。想想刘备当初不就是这样吗,冠以正统之名,忽悠那么多人给他卖命。第二宜州剑阁天险 易守难攻,这个不作多解释,这个有多易守难攻,钟会最知道。第三是人和。如今季汉内部一片降势,还有季汉大将军这个活地图导航位高权重的权势,再加上自己手握重权,带领万军之势,打中原是易如反掌的。在综上皆具备的条件下,野心膨胀是很正常的事情。
——————————————————————
还有不赞同钟会忠魏的解释。毕竟当初造反时,期其中也得分钟会一杯羹。谋反时知道忠魏了,当初帮司马昭夺权谋划时不算了?


我分三点说
第一,钟会本人属于少年天才,一帆风顺的典型,不管是官场的成就,乃至书法都是一时的名家,这种人是容易迷茫的,入蜀后在姜维的怂恿下,一个更好的目标有了,我可以占据蜀地啊,你司马家可以把持朝政,孙家可以割据江南,为毛我不能割据蜀地,人生最怕没目标,钟会又走了奋斗目标啦。
第二,邓艾偷渡阴平刺激了钟会,毕竟伐蜀钟会才是主将,刘禅却向副将邓艾投降了,邓艾还自作主张给刘禅封爵,钟会一听这俨然自己要霸占蜀地啊,于是状告邓艾父子谋反,钟会一想你个副将都敢动割据的念头,我主将怎么就不行。
第三,姜维是个比较能忽悠的人,当然,毕竟孔明的徒弟嘛。你看汉家被曹家弄掉了,现在曹家也快被司马弄掉了,怎么样,有没有兴趣一起把司马家弄掉,蜀汉可是龙兴之地啊,加上我帮你,大事可期。


钟会之死可能不是司马昭的锅,而是司马炎贾充势力搞死的,钟会在伐蜀之前就已经专权,而且本人权力欲望很高,所谓-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若再加上伐蜀的军功,以钟会的个性和野心,绝逼是权臣的路子。那么司马炎司马攸立储之争,作为司马昭的心腹,钟会的意见不可能不重要,毕竟裴秀已经站队了,钟会的态度是什么呢,史书居然没有,这就很奇怪了,也可以理解成钟会是支持司马攸的,钟会与裴秀,荀勖,贾充不和,而这几个人是著名的朋党,与钟会是政敌,王元姬,宪英(羊琇的母亲,羊琇与司马炎同门,支持司马炎)历史上著名的评价钟会的女人,其实都是支持司马炎上位的。也可以说他们出于政治目的打压政敌而已。钟会和司马昭之间我觉得伐蜀之前是没有信任危机的,而且也没打算直接灭蜀,钟会一开始的打算就是跟姜维耗一阵子班师回朝,没想到汉中这么不堪一击,功高震主,加上邓艾的事,还有司马炎贾充势力趁机挑拨,司马昭就有点怀疑,然后钟会就悲剧了……


针对你所说的“不要跟我说是姜维说服了他,我不接受”,我想回答“人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有一定原因看到历史上董卓、曹操僭越到曹丕篡汉,司马氏的僭主,这种风气决定了钟会的作为!如果不用现代人的学识来分析当时是什么原因来反,我认为钟会这种人才不是忧虑多寡之人!只是历史走像有机会让他成为一个占据一方的霸主!也不是姜维一席话让他去反!只是遇见司马昭这种政治高手。


因为忠于魏(父亲是毕竟是钟繇,家族对于魏国和汉朝不可谓不可鞠躬尽瘁),而非功权(司马),钟会是忠于内心的豪杰,是有真情的,绝不是野心家。


钟毓作为钟会的亲哥哥,对自己的弟弟知根知底,曾私下告诫司马昭说:“我弟弟才智过人 但好玩弄权术,恐野心不小,不可不提防。”司马昭听后哈哈大笑:“若将来果如此,则吾只治钟会之罪而不累及钟氏一门。”

钟毓于景元四年冬(263年)逝世,追赠车骑将军,谥惠侯。[9]

景元五年(264年),钟会谋反兵变被杀,钟氏依律当诛三族,司马昭依诺 对已病亡的钟毓网开一面。钟毓子钟峻、钟辿特赦,官爵如故。


他以为他是韩信,少年天才多轻狂


推薦閱讀:

龐統為什麼不留在孫權集團?
為什麼陳宮明知劉備好於呂布,卻不輔助劉備呢?
如何評價三國殺武將曹休?
史書記孫策性闊達聽受,但他也殺了高岱于吉等不該殺的人,那麼他究竟是粗暴好殺還是爽朗大度?該如何評價?
出生在三國時候的歷史人物是不是很幸運,因為可以流傳後世?

TAG:历史 | 三国志书籍 | 三国人物 | 钟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