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看的歷史越多就越是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難道真的有命運?


不是命運,而是規律或者曰「歷史的車輪」。

比如拿破崙三世一定會被奧爾良派關進監獄。

比如雅各賓派一定是「殘忍殘暴,獨裁腐敗「的。

等等等等。

普通人看歷史是要學會看出來歷史的車輪往哪滾防止被碾壓,而不是讓你妄想把歷史的車輪從車轍里推出來的。


1:口口相傳的大量故事使得你在看史書的時候知道人物的命運和結局

你看到了封狼居胥就想到了冠軍侯早薨

你看到了蘇武出使就想到了一去十九年

你看到了馬援征戰就想到了馬革裹屍還

你看到了許多故事 都有各自的結局

人活一世 草木一秋

你想改變什麼 什麼都改變不了

歷史已經被釘上了棺材釘 卻找不到起子

2:你吃得飽飽的 穿得暖暖的 坐在沙發上

翻一頁書 人相食

再翻一頁 大飢 易子而食

再翻一頁 啊哈 人肉碾子

仔細想想 你翻了三頁書 數十 數百萬人就被你的指尖划過

然後你受不了了

於是你又回到了最初

3:你狠了狠心 我就當看故事了


時窮節乃見 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 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 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 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 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 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 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 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 逆豎頭破裂


再後來 江陰的典吏 揚州的督師


水太涼 頭太癢


再後來 迷茫又憤怒 對著滿清怒其不爭 哀其不幸


又後來 你已經哭不出來了 漠然的看著史書中一個個名字 一句句誓言 然後成為一串串數字


直到45年 53年 然後一回首驚覺 2016年了


你只恨不能回去告訴數字們 後來 後來的後來 以及後來的後來的後來

所以你又回到了起點

可是 捫心自問


你現在還是開始的你嗎?


你碰到他們的處境和遭遇


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呢

某種程度上來說


你有的不是無力感


而是未來的力量

列祖列宗在上


佑我家國無恙

以上


當年明月說過,你上一頁看這個人物意氣風發,建功立業,權傾天下,翻過一頁來,死了,黃土一抔,過眼雲煙,整部歷史都是這樣的故事,怎麼可能沒有無力感


無力感和命運的問題,大體上還是適合以哲學的方式進行反思。不過,在面對無數人和事件匯聚的歷史時,許多人也會進行前反思的哲學思考,從而產生一些零碎的思維斷片和感想。以感想來解釋感想的事我做不來,所以我嘗試以稍微學理化的角度切入

在談論為何歷史帶來無力感,歷史裡是否有命運的時候,我們實際上就是在談論「歷史是什麼」這個基本命題的一個部分。懷特·海登曾經給出過一個歷史編纂學的光譜,我借過來解釋這個問題:
在這個光譜的一端是純粹的編年史,它放棄在任何理解歷史或在歷史中尋找價值的努力,甚至連因果聯繫也拋棄了,僅僅將歷史視作一個個雜亂無章的獨立事件的堆砌。無力是必然的,但命運在其中沒有任何地位,除非無意義的出生無意義的活著然後無意義的死去可以被看作一種命運。
在這個光譜的另一端是無法無天的歷史哲學,它為歷史預先編排好了整個劇本,只待一個個演員按著劇本上演一幕幕場景,演員沒有任何違抗的餘力。命運是昭然的,但無力感大概不會有——因為採取這種立場的人大多自比做那個劇作家了

大多數人和歷史學家,都在這兩端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在我看來,這中間又存在兩個比較常見的立場(採取激進或後現代立場的人不會在知乎上問這個問題,在此不論)
一種立場是實證主義(positivism,這個詞不準確,姑且用著吧),在德國歷史主義學派衰亡後,科學化歷史學的「本體論」基礎基本是這種立場,也就是說,大部分接受歷史學學術訓練的人都會接近這種立場。它將歷史視作類似於自然科學中的對象,是可觀察且可理解的,能通過觀察在歷史現象間建立起規律性的聯繫。這種立場並不認為歷史中存在什麼深不可測的東西,只有現象和待解釋的現象。
因而,大多數歷史學家並不會去思考歷史的本質或人類的未來之類的宏大問題,或者說至少這些問題和他們手頭的研究沒有直接關係。他們當然也不會感到無力或者宿命感,這就像小說家或民科可能感嘆宇宙面前人類的無力,但大部分天文學家是充滿熱情地對待他們的對象。

另一種立場是實在論(realism),它假定在歷史的深處存在著某種本質性的結構。大部分沒有接受學術訓練的普通人可能都前反思地接納了這一立場。這種立場的表現之一就是認為存在某種歷史規律,這裡的歷史規律與實證主義者在現象間總結出的規律不同,是更為根本性的斷言,例如:歷史就是思想史,「一切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甚至五德循環說之類的。接受這樣一種規律的存在也就自然通向了決定論:在歷史的內部存在著巨大的力量(命運),每個人都受它的支配行動。可以說,這個立場就比較接近題主所問的為什麼了。
(這種立場不受大部分歷史學人的歡迎,因為這種本質性的結構是無法證實的:認為歷史是通向末日審判之路的人和認為歷史是絕對理性表現的人之間沒有共同語言,當然也就無法說明誰對誰錯。)
為了更明確地闡明這樣一種感受,我們再進一步。在實在論的立場下,我們又可以按照對歷史時序性的理解劃分出三個我們並不陌生的史觀:退步論,循環論和進步論

退步論是古代常見的立場,它相信歷史是一個無可避免的衰亡過程,黃金與白銀時代已經過去,我們正在走向墮落和敗壞。無力是必然的,命運的支配力也是顯然的,毋寧說,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無論想做什麼都需要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無畏勇氣——在這一點上我是佩服孔夫子的。也正因為這種觀念太無力,在現代社會它已經很少存在了。

循環論的代表是古典時代的希臘和印度人,法家,文藝復興思想家和當年明月(笑)。循環論,顧名思義,認為歷史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太陽底下無新事」是其座右銘。循環論未必要把歷史當成一個圈再划出不同階段,「一千年如此,一千年後同樣如此」也是一個循環論的表述。循環論可以通向一種無力感,也就是「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汲取歷史教訓」(我相信黑格爾的意思與人們的理解不同,回去翻翻書)。
然而循環論同時也暗示著我們可以學到歷史的教訓,因為它們已經發生過無數次了,這正是韓非和馬基雅維利主張採取果斷行動的理論立場——雖然他們的措施也夠讓P民無力的。

最後是進步論,歷史就是進步議程的展開,通向光明的曲折道路,無需多言,進步論者自然會戰鬥下去,因為「歷史站在我們的一旁」

以上區分了各種立場,這些立場基本上是無法互相理解與溝通的,也很難說孰優孰劣,我也並非意在推薦一個立場,只是認為在確定自己的立場同時能對自身的體驗有更好的認識

最後插一句閑話,我個人以為,在名詞和動詞上框雙引號是有逼格的,在形容詞上則不然


「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汲取歷史教訓.」 -Friedrich Hegel


一本書,在你手上,一開,一翻,一合,一個牛逼屌炸天的人一生的故事就這樣走向了終結,總以落寞失勢而告終。

一本書,在你手下,一開,一翻,一合,一個牛逼屌炸天的王朝就這樣走向了終結,總以被推翻改朝換代而告終。

怎會不帶給你無力感!

要認識到,萬事萬物都遵循著生旺衰亡的定律,小到一花一草,大到璀璨星辰,終有衰亡的那一天,誰也無法改變,唯一可行的,就是懂得與時偕行,盡量延長生旺的周期。

就跟四柱一樣,底層的人越算越會強化自己的命運無力感,就會越沒有動力去做主觀的努力去改善命運,就會越固化在底層一輩子不得翻身。而中產以上的人算了以後,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通過主動調理還能讓運勢進一步加強,就會越過越好。所以底層的人和上層的人信的人很多,底層的人信只有百害而無一益,上層的人信倒是有很多切實的好處。但不管什麼人,只要迷信了,都不是好事兒。

自強不息,與時偕行,才是正道。

折子戲

你穿上鳳冠霞衣,我將眉目掩去,
大紅的幔布扯開了一出折子戲。
你演的不是自己,我卻投入情緒,
弦索胡琴不能免俗的是死別生離。
折子戲不過是全劇的幾分之一,
通常不會上演開始和結局,
正是多了一種殘缺不全的魅力,
才沒有那麼多含恨不如意。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戲,
把最璀璨的部分留在別人生命里,
如果人間失去脂粉的艷麗,
還會不會有動情的演繹。
如果人人都是一出折子戲,
在劇中盡情釋放自己的歡樂悲喜,
如果人間失去多彩的面具,
是不是也會有人去留戀,去惋惜。
你脫下鳳冠霞衣,我將油彩擦去,
大紅的幔布閉上了這出折子戲……


看歷史有不同的境界,我就談一談我總結的幾個境界,當然啦,肯定只是我一家之言。

第一個境界:
好玩!跟看戲一樣,有趣生動,故事有看點!這其實是大部分人接觸歷史的開始動機。在這個境界里,歷史人物跟我之間沒有太多關聯,只是somebody。

第二個境界:
嘆息!突然發現古人做錯了很多事!於是忍不住想,若是我穿越回去,那今天哪裡還有美國啊,只有中國美洲特別行政區!這個時期,歷史人物跟我建立了一點聯繫,但我只是知道這個人卻並不理解他。

第三個境界:
無力!多讀了些材料,多了些經歷然後發現一個無限接近真理的道理:原來世界上沒有傻子!接下來發現,歷史人物犯下的錯其實根本無法避免!很多時候,歷史人物根本沒有其他選項!要麼是完全沒有那個視野,要麼是暗中已經有各方勢力涌動,雖然正史沒有記錄,但依照常理一個成名的歷史人物不可能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
——————————————————————————————————
忍不住亂入一個例子,
我小時候一直以為長平之戰是趙王中了秦國的反奸計,錯用了趙括放棄了廉頗堅壁清野的戰法而導致全軍覆沒。但若不從一開始就把趙王當作傻子,那麼當時的情況其實是這樣的。首先,趙國也有派到秦國的間諜,在諜戰上兩方應當是公平交戰的。之所以趙國不能通過離間計來退兵,是因為趙國的金銀不如秦國多,因此在諜戰上處於劣勢!
其次,廉頗的戰法沒有很大問題,敗不了卻也不能退秦軍。但問題是趙國的糧食可能已經告急了!這才是趙王決定換一個將領來積極進攻的根本原因!糧食供應不上,拖到最後也是輸!秦國的糧食供應也是問題,但由於趙國間諜得不到確切的信息,對於趙國和秦國到底誰先把糧食耗盡趙王是沒有把握的!以趙王來看,秦國已經開始開荒種地了,而趙國家底都快耗盡了。所以孤注一擲其實也不能算愚蠢!
————————————————————————————————————
第四個境界:
達觀。看過整個人類文明史,儘管有無數英雄末路,儘管個體的悲劇往往無法避免。然而社會終歸是在進步,發展的。人們的物質越來越豐富,變得越來越自由,對每個個體的保障越來越多,這是一個總體的趨勢,而且從未停息。因此,不必糾結於某幾個人或某個民族不可避免的悲情中,因為那只是歷史進程里的幾個漩渦。

第五個境界:
關我鳥事!歷史其實不能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理解人類,理解未來!歷史從未重演!我們只是簡化了歷史的模型因而感到一切都似曾相識!歷史指導不了現世的生活,唯有不斷向前看,不斷嘗試著解決當下問題才能有個美好的生活。因此看歷史,還是圖個樂子!

無力感大概是在第三個境界上,很多人都是在這個境界上就停住了,能否過渡到第四,第五個境界要看悟性,要看緣法。


眼看他起高樓,
眼看他宴賓客,
眼看他樓塌了。

在歷史面前,人畢竟都圖樣,總是喜歡人來瘋,喜歡熱鬧,每當英雄退場,大戲落幕,失落是難免的。更讓人挫敗的是,歷史進程往往不可預料。

知乎上最火的歷史話題應該是三國了吧,光是曹劉袁這哥仨就不知道成就了多少基情劇本。
百年之間英雄輩出,畫戟橫江戰不休。
塵埃落定,總該這盛世如你所願了,誰能想到出了這麼一票奇葩的司馬?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多麼美啊!青絲白馬壽陽來,把這美夢打碎了一地。六朝王氣所在,好端端的金陵,竟被大隋生產建設兵團推平了搞農墾。

繁華聲遁入空門折煞了世人,而青史豈能不真魏書洛陽城。同樣是寺廟遍布,煙雲繚繞的夢中都城,只剩下楊衒之筆尖的傷感。魑魅代面,誰識玉顏賽嬌娃,蘭陵王在城下的英武,也只能在悠長的入陣曲中回味,何況這曲子還是日本保存的。

那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國,又有什麼新鮮呢?山嶽崩頹,既覆危亡之運;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呀!

歷史的五對負重輪不停滾動著,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逃出去。
這無力感,不是對前人命運多舛的惋惜,而是對後人命運多舛的哀悼。


你動動手指翻開一頁,也許就是很多人的一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因為思想是一張網 用話語編織的束縛人心的造物之網
人說話就像春蠶吐絲 吐絲越多 結成的繭也越厚 到最後窒息了人的鮮活的生命。這是宿命
英國哲學家伯克說 法國有全世界最好的理性 但英國有全世界最好的自由。
這是誇法國人理性嗎?當然不是
正是因為理性 所以法國才有歐洲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才有後來的大革命 集權和革命其實是雙胞胎兄弟 他們的父親就是理性 人類自以為是的理性。
歷史是什麼?
歷史不是真相 不是命運
歷史是記憶 是道德 是價值權衡 歷史就是理性。
我曾經也有這種無力感 是由於認識到 歷史中沒有對錯 歷史中的每一個人作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當時條件下的理性的決定。但是就像有句話說的

所有人都沒有錯 但是tm的事情錯了。
假如你和我體會到的無力感是類似的 你首先應該懷疑 人是不是理性的?
或者說為什麼理性的人會作出不理性的決定。
這後面才是真正的知識。


因為我們是從結果去看前人。那從前人的角度去想。事物的發展全是未知,一切都需要靠自己去探索,哪怕身敗名裂。

你套到你看的那段歷史中,感覺一下會不會讓你振奮一點。


時間隔得有點久了,不知道題主現在如何~
雖然無法感同身受,我在想,題主的疑問更多的是不是偏向在問自己呢?為什麼讀史越多,無力感也越重?…另外就是其他曾經有/正在經歷這種類似感覺的人們,他/她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呢?


我先稍微調整下說法(可略,其實是一樣的意思):
1.為什麼讀史的時間越久,無力感會加重?

我會覺得這是一個必經,也是一個事實:在某一個時間段里,個人讀史的時間越久,ta的無力感會加重。

花在讀史的時間精力上越久,看到的歷史世界是可能會越寬的,信息量是會越來越多的,可能會感受到歷史就是由一具具白骨壘起來的,幾乎所有人都逃不開生老病死七情六慾,會越來越覺得,好像每個人、每一群人、每一個時期的人,都有劃定好了的軌道一樣,掙不開,我們自個軌道的前方是河是湖是刀山火海還是美人美酒,都是既定的。好吧,那既然是自己的軌道,掙不開就不掙扎了,安心順著軌道走吧,還可以看看沿途的風景長啥樣,可是,即使這樣了,還是可能出現軌道走一半路沒了,你的軌道被別人佔了,乾脆地震,軌道直接震沒了等戛然而止的情況。

這種自己既無法控制又無法逃離的無力感,是會讓人的思緒上感到痛苦的,這是我們對歷史的認知的轉變過程,或者說是我們對人類、對歷史、對自然的一種求索和探討。

簡單粗暴些來形容,就是在把自己現有的三觀打碎——再撿起來——再粘合——又打碎——又撿起來——又粘合的過程,這個過程當然會有讓人感到不舒服的情緒在,好像把身體里骨頭打斷重新接骨一樣,這個過程就是會痛的。


但是總有某天某刻,我們會有一個新的感受:誒,好像已經接納這個事實了,還看到其他的方向了。

2.這就是命運嗎?

由上,在某時某刻,我們會有一個新的感受:接納這個事實,看到其他的方向。

像可能性方向1就是:歸因為,是命運。

可能性方向2是:歸因為,歷史規律、自然規律、歷史趨勢或者說是歷史的進程。

等等…
如果自己能接受命運的說法讓此刻的自己最舒服就很好啦。
如果自己覺得可能是命運的說法,但還是對自己的想法有疑惑在,也可以試試看看其他的說法有無參考性。

個人偏好會將這種無力感來源歸因於開始接觸認識了解:歷史規律、自然規律、歷史趨勢、歷史的進程是怎麼回事。

歷史是條長河,每個人都只是其中一個水分子,所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嗎?最後大家都塵歸塵土歸土,脫不開生老病死。
但是在一塊水面上,扔一顆石子,波紋就是會從中心點一圈一圈往外延的,所以就是存在生而為人,並非人人平等的事實。

每塊水面,每個水分子,建構起了人類歷史的長河,所以前人們會歸納總結出一些普適性的、禁得起時間考驗(或者說用時間驗證)的規律/經驗來告訴我們:我們這個種族是什麼樣的,我們的祖先是什麼樣的,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
在遇到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前人們是怎麼做的,而我們又可以有哪些選擇。
把這些前人們歸納總結出來的歷史規律,再平常化,放鬆下來該吃吃該睡睡,也許無力感就不會再加重/能減輕/甚至是沒了。

反正從本質來看,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在討論的事,現在這個時代,還在討論中,並沒有解決。
比如說我是誰,從哪來,要去哪?
我們是誰,從哪來,要去哪?
你是誰,從哪來,要去哪?


螺旋上升,舊有知識無法傳到新個體上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看,即使你不在這個世界生活,在別的世界生活也有客觀規律的,有客觀規律就有命運。


神仙還需要修行,別人朝拜,香火呢。

至於縱觀歷史嘛,世界總是在前進的。

總想著過去的事容易抑鬱,總想著以後的事容易焦慮,做當下該做的事就好了。

萬一哪天地球爆炸了呢。


題目里這兩個問題反正我是看不出有什麼鬼聯繫


犯錯誤也是成長的一部分,人都是在悔恨中學會珍惜的。假如歷史完美無瑕以人類猴子般的本性現在必是囂張狂妄到極點。所以有時付出一些慘痛的代價或許也是有益於長久健康發展的。正因為歷史上那些慘痛的教訓,無數智者才會傾注如此大的熱情去試圖建立一個完善的政治模式以避免重蹈覆轍。喜歡或不喜歡,物理法則自然規律就是這樣的,這是這個宇宙的DNA。以高昂的代價按照螺旋型的歷史軌跡,發展進步不斷的進化,這大概就是歷史的本質,歷史是一個波有波峰有波谷不斷的調整修正以使平均值穩定在某一合理區間之內。假若形象的比喻,或許人類就像蜂擁而來沖向前線的農民軍,而歷史就是那挺無情的機槍,無數的英豪悲壯的倒下了,但是人類作為整體卻踏著鮮血汗水與熱淚穩步的向著勝利推進。


沒呀 我看完現實再看歷史反倒釋然了


邏輯想法:如果以前的人都把問題解決了,今天也就沒你什麼事了。
中國祖先崇拜的表現:以前的人都在努力嘗試更好的方式才有我們今天的生活,為了不愧於祖先,我們要過得更好。
孔夫子模式: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基督教模式:為什麼神選之日尚未來臨,因為神的試煉至今未能通過。


你倒是說出個所以然來啊!這樣子沒頭沒尾算什麼鬼


是的。
古人的經驗主義是命運。
現代人更具體地說這是經濟和社會的客觀規律。底層的子女百分之九十(虛數)還是底層。王侯將相固有種。大多數人跳不出某些玻璃天花板。
不知道答主是什麼階層啊?


推薦閱讀:

末代太后隆裕為何會在辛亥革命後第二年就身亡?
作為抗倭名將,為什麼戚繼光北上鎮守邊疆後就碌碌無功了?
在世界歷史上偉人有哪些真實的一面?
古人會長痘痘嗎?他們是怎麼治療的?
《新白娘子傳奇》中的李捕快讓人印象深刻,古代的捕快是什麼樣的一個群體呢?

TAG:歷史 | 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