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尚謙虛的文化氛圍里,為什麼「毛遂自薦」沒有被冷嘲熱諷,反而被讚揚?


恰恰相反,毛遂自薦在明清時期,頗有不要逼臉的意思。

比方說明代張萱《疑耀》里說:

毛遂自薦,雖五尺之童羞之,昌黎則繼言其學問文章為時輩推許。

張萱說,韓愈講文以載道,韓愈這個人,文是夠了,可惜道不夠。為什麼呢?毛遂自薦,哪怕是小孩兒都覺得很羞恥,韓昌黎(韓愈)居然也幹這種事,在自己寫的文章里說「我的學問和文章被大家推許」。

還比方說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

為此晚生不揣鄙陋,竟學那毛遂自薦。倘大人看我可為公子之師,情願附驥!

注意這個「竟」字,簡直形象生動,「竟然不系前開門」的感覺,充分表明了毛遂自薦在他們看來其實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

要說冷嘲熱諷,沒那麼嚴重,毛遂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姚明自薦,上場拿了19分以上,也會得到相當多的讚許。因此,毛遂自薦,在古代有兩種看法。一是國家危難,急需人才,有高額懸賞,你懷揣著一身的本領能救民於水火之中,自己也想得到大家的認可,同時拿更高的工資,結果你悶不吭聲,假裝自己什麼都不會——這不僅是道德有問題,智商也有問題。

另一派的理論就頗有些臭不可聞了,他們覺得謙虛才是最重要的,作為一個人,任何時候都不能自己誇自己,否則就是沒羞恥。韓愈自述「我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讚賞」,那是不行的,那叫裝逼。但韓愈真的只是在闡述一個事實,就好比一個知乎上有人提問:「你是哪個學校畢業的」。一人說,「我是清華畢業的」,群眾立即就怒了——清華有什麼屌了不起的!

眼下是語文課上把毛遂自薦當成正面典型宣傳了,實際上的情況還是要自己領悟。
你悟到了嗎?


謝邀。

呃,因為毛遂自薦的時代,文化氛圍還不崇尚謙虛呢。
到了崇尚謙虛的時代,大家不但罵毛遂,連讚許毛遂的人都罵呢。

說事情。
秦國圍了邯鄲。平原君找門客搭伴出使。
湊了十九個人,毛遂自我推薦:我也去。
平原君說你在我這裡三年了,都沒啥表現,留下吧。
毛遂堅持要去,去了。

平原君去跟楚王求救,早上說到中午,沒用。河北話說不通湖北話呀!
毛遂仗劍上前,惡狠狠地說:這事多明白呀,哪那麼煩?
楚王說:下去,我跟你主人說話呢。
毛遂說:咱就離十步遠,我帶著劍呢,你吼我?
楚王:( ⊙ o ⊙ )
毛遂:你吼我不就仗著人多嗎?你們楚國人那麼多,地方那麼大,被白起給屠了國都,燒了祖宗,我們趙國都替你們楚國害羞,不好意思說,你自己都不想想嗎?
楚王:你說得對,我們聯盟,去打秦國。
平原君說:我看了那麼多年門客,錯看了先生你。我以後再也不敢品相人物了。

毛遂這事,屬於地道的縱橫家套路
戰國嘛,百家齊鳴,毛遂、蘇秦、張儀這種人都被認為是牛人的。
司馬遷《史記》,很愛寫遊俠,寫縱橫家,寫這種傳奇。毛遂啦,荊軻啦,朱家啦,郭解啦,這種傳奇他都願意寫,這不,還把項羽寫在帝王本紀里呢。

後來儒術為尊了。
於是班彪說司馬遷:

「崇黃老而薄五經,輕仁義而羞貧窮,賤守節而貴俗攻」。

就是說司馬遷太推崇道家、商人和遊俠。
班固說司馬遷「是非頗謬於聖人」。
這意思就是:你別老是叨叨那些風流遊俠大嘴說客,你說點聖人敦厚的事啊!

所以對一個事物的評述,可以看出後世的政治風向。
司馬遷喜歡戰國,就願意聊聊遊俠縱橫家們,推崇這種亮劍精神。
儒家們不喜歡戰國,就願意說他們都是粗鄙野人,推崇溫潤敦厚的精神。

就像洪秀全造反,當時主流輿論認為是為害人間荼毒百姓。
過了百年,就被部分輿論描述為農民起義反帝反封建了。

風向是要會變的嘛。毛遂也是。
戰國之世,他這樣做是很自然的。
到書生們講謙讓的時代,他這樣做就是粗鄙。
到要反帝反封建的時候,他這麼做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了。


最後:
歷代傳統想法,都說始皇帝是暴虐昏君。

但李白偏要說「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因為李白屬於不羈型的。

而我們熟悉的某位偉人,甚至連焚書坑儒都會重新探討下: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會隨著時代和政治風向改變的。
許多歷史人物,甚至會成為攻擊的武器呢,比如海瑞。

毛遂,也不過是又一個被歷史撥弄隨風倒的例子罷了。


所以:
下次看到哪個大案子忽然被揪出來,哪個歷史人物又要被大規模翻案,別懷疑,那就是有人試圖以此傳遞一些新的價值觀啦。


在艱難、責任面前,當仁不讓、勇於任事,與謙虛並不相悖。


我也不是謙虛(●—●)


毛遂自薦這個詞本身有影響力。

小學語文課本專門講過這個成語故事,大多數人都有印象。

再加上毛遂的遂讀音是重點考察對象,印象就又深一點。

最後認知里毛遂自薦這個詞的替代詞並不多,多數情況下只記得它。

如此強化,這個詞就被當今大多數人所熟知,也大概有個這個問題吧。

和光同塵


當我是個小學生的時候,運動會上我從來不報徑賽的項目,不是我謙虛,而是我真跑不動。

當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數學課上我總喜歡舉手發言講題,不是我裝逼,而是有些題我班只有我會。

小學生都懂的道理,題主應該能懂吧?


其實,要說自薦,那個論戰的曹劌更有名啊
還要那個上趕著去觸人霉頭的墨子
貌似那時候這麼乾的人還真是多啊
治世講道德,亂世尚功能,大抵如此


因為後來毛遂吃敗仗自盡了?


目前文化界正在向著講真,務實,求索,實事等等中庸道路上發展。

毛遂自薦其本質是符合這個套路的,只是這個套路很容易被那些虛偽,裝逼,偽文化人所跟風。

說到底,真有能力的人自薦就叫毛遂
沒能力的人那叫裝逼


以上


因為當時是大家都有點慫,想跑不好意思,不太敢往上沖的時候。。。
要是大家都躍躍欲試(比如評年終獎),都想往上撲的時候再毛遂自薦,那可就真是作死啦


因為他成功完成了任務

如果他沒完成任務,這個詞將會是另一種涵義


毛遂自薦先得漏兩手,然後被誇獎時還得謙虛說謬讚。
眉宇間的得意洋洋,喜形於色也會在大家的恭維中顯得順理成章,其樂融融。
毛遂自薦的人漏兩手以後看不起所有人,趾高氣揚,飛揚跋扈也會受人非議。


因為請不出別的高明的人了。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無以滿二十人。

主君有難,自己非但不挺身而出,還嘲笑那些敢於自薦的人?


看到某本書上說,當知識分子開始鄙視毛遂自薦的時候,他們也慢慢喪失了應有的自信和活力。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審時度勢,盡些綿薄之力。


我是來傳播負能量的。說白了,沒有被冷嘲熱諷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成功者的成功學。
如果當時毛遂沒有幫平原君說服楚王,最後碌碌一生的話,毛遂自薦這個意思會不會變成比喻一個人沒有能力還逞強呢?
不是沒有冷嘲熱諷,是因為這個人的這個行為致使了他的成功,所以才堵住了其他人的嘴。
比如之前媒體大肆報道的北大畢業養豬的這件事,人家成功了就大肆宣揚誇獎,可是反過來,如果失敗了呢,媒體會怎麼說?會不會這麼說呢:北大畢業生不務正業,辭退高薪竟去養豬。
你若成功了,你所有的決定都是對的;你若失敗了,就是你呼吸空氣都是錯的。


有一個跟毛遂自薦一個意思的詞,叫王婆賣瓜。樓主你感受一下


做騰王閣序時王勃自薦了
但看那一眾的反應,就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推崇這一行為
察言觀色,「善」解人心總是更符合現實一點

至於文章如何大家都知道了
但是作者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因為他行他上了。


因為後來證明他的確有用處。
但是他自薦的時候別的賓客也是冷嘲熱諷的呀


推薦閱讀:

最早的紙幣出現在中國,為何現代貨幣不是在中國誕生?
楊昌濟和呂雉父親是怎麼看出未來女婿前途的?
努爾哈赤為什麼沒有殺光葉赫那拉氏?
漢唐時期中原有不少崑崙奴和白種人,張飛和關羽有沒有可能不是黃種人?
二郎神將花果山四萬七千猴子燒殺殆盡,悟空為啥不敢吱一聲?

TAG:歷史 | 文化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