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查理曼繼承西羅馬帝位之前,教廷、蠻族王國、東羅馬帝國這三者是什麼關係?
很多人覺得「西羅馬滅亡」好像是改天換地的大事件,好像讓西歐一夜之間走入了黑暗,好像把羅馬世界徹底的與分割開,從此只有東部的東羅馬帝國,西部一下子就成了蠻族王國的天下,這其實是不正確的。
「西羅馬帝國」並不是被「滅亡」的,而是被「撤銷」的。
什麼意思呢?當西部帝國的中央政府失去了履行其職能的能力的時候(實際上,早在其正式「滅亡」之前,就已經失去了),那麼對於羅馬帝國來說,就沒有繼續維持西部政府和西部皇帝的必要了。
在西帝國走到最後的幾年的時候,西部政府,或者更確切的說,把持了西部政府的蠻族軍閥,其能因此獲得的控制範圍,僅限於義大利和高盧南部小部分區域。換句話說,西部政府事實上就成了義大利的地方政府,其他地方政府已經不受其控制,形成了一系列蠻族政權,以及一些羅馬地方官員自行統治的割據政權,所有這些政權,包括蠻族政權在內名義上都屬於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擁有羅馬官職。而義大利本土實際上也早就處於哥特人的實際控制之中,只是把持了皇帝的軍閥正是哥特人的領袖,所以才保證了政令能在義大利通行,不至於凄慘到政令不出宮門。
公元475年,最後一位合法的西羅馬皇帝,尼波斯想要勵精圖治,結果被把持軍隊的蠻族領袖歐瑞斯特分分鐘教做人,流亡到了達爾馬提亞(大致是今日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地區)。歐瑞斯特自行擁立了他的兒子羅慕路斯·奧古斯圖魯斯為帝,也就是為人熟知的「西羅馬末代皇帝」,實際上,因為是篡位者,並不受東帝國和高盧方面的羅馬政權承認。一年後的476年,另一位哥特人領袖奧多亞克佔領義大利,殺死歐瑞斯特,廢黜了偽帝羅慕路斯,並且做出了一個決定,「廢除」西部皇位。他向君士坦丁堡派出使者,送上了一批西羅馬宮室的寶物,並向君堡提出西部不再需要一位皇帝了,直接向君堡皇帝臣服。
東部皇帝的回復是要求奧多亞克迎回合法皇帝尼波斯,但是同時也表示原則上同意了奧多亞克獲得「義大利執政」職位的要求。奧多亞克似乎沒有迎回尼波斯,但是確實在義大利依然名義上尊尼波斯為合法皇帝,鑄造有他頭像的金幣。無論如何,到480年,尼波斯死了,所有的問題也就解決了。義大利執政的設立意味著西部皇帝再也沒有存在必要,所有西部領土都是地方行政區,直接向君堡效忠。尼波斯死後,西部的皇帝職位也就自動撤銷。這樣從名義上說,羅馬帝國是實現了再次的統一。
於是西部帝國的羅馬百姓其實是沒有怎麼感受到「亡國之痛」的,因為國家其實沒有滅亡,名義上說腳下的土地還是羅馬的領土,自己還是羅馬公民,而實際上說,羅馬的行政體系在蠻族的「運營」下還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而羅馬法律的運作則更久,對於古代來說這就是平民生活要關心的一切政治問題了。
而在高層方面,當然我們都知道羅馬帝國已經失去了實際控制西部帝國的能力,儘管如果利益不衝突的話,蠻族王國們還是很樂意戴一個羅馬的帽子的。
所以後世所謂「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實際上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平穩過渡,當時的人可能都沒察覺是什麼重要的事情。
而在此後的200多年裡,這種影響依然在持續,同時也在逐漸消退,或者說是隨著西部羅馬人和日耳曼人的融合,隨著蠻族政權扎穩腳跟,西部的羅馬世界在文化和政治體系上走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和東部的羅馬世界不同的道路。但是正如我們不能說東羅馬帝國其實是希臘而非羅馬一樣,我們也不能因此說西部其實是日耳曼蠻族而非羅馬。這是羅馬文化在不同的因緣際會下,走出兩條不同的路而已。這也是說羅馬是整個歐洲文明共同的祖先的真正理由,因為確實,無論東西歐,都是羅馬文明直接發展的結果。
200多年間不同的蠻族王國和羅馬的關係也是不同的,不列顛島上羅馬影響力最淺,離東羅馬最遠,羅馬勢力退出也最早,也因此成為羅馬影響消退最快的區域。而高盧的霸主法蘭克王國,相對而言就一直沒脫離羅馬影響力,同時又因為法蘭克人是較早皈依正統派基督教的蠻族(多數日耳曼人基督化的都很快很早,不過都是阿里烏派,這是一個4~7世紀非常盛行的,相對而言較多多神信仰殘餘的基督教派,被打成異端。),直到查理曼為止,都一直保有羅馬貴族的頭銜(由羅馬教宗授予),至少名義上一直是羅馬官員,當然實際上和東部政府早已沒有什麼瓜葛。
在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相對而言更加羅馬化,羅馬的各種政治體系在西班牙都保留了幾百年還運作完好,直到被穆斯林攻佔為止。
而在義大利的蠻族王國則是唯一在政治上不僅僅是名義臣服於君堡,還有頻繁交往的地區政權。由於義大利和希臘走海路相當便捷,無論是奧多亞克,還是後來攻入義大利的東哥特領袖狄奧多里克,都謹慎的對待和東帝國的關係,同時竭力保證自己統治的「羅馬」性。在狄奧多里克治下,義大利比西帝國時期更加安穩繁榮,而且非常「羅馬化」,狄奧多里克也經常作奧古斯都式的打扮,在元老院發表演說,一如昔日的古典帝國。可以說義大利的哥特/東哥特王國是諸蠻族國家裡僅有的,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就看成真正還是羅馬領土的地區。
當然其實羅馬人對於這種「名義上的領土」還是耿耿於懷的,沒有力量的時候可能還滿足於一個虛假的「宗主權」,但在東帝國走上了5世紀末開始的黃金年代,國力達到頂峰以後,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收回這些「失去的領土」。距離羅馬離開義大利也就只有50多年,據說羅慕路斯·奧古斯圖魯斯沒有被奧多亞克殺死,於是在他晚年,又目睹了羅馬人的「歸來」。526年狄奧多里克去世,他的兒子轉而開始實行「去羅馬化」措施,527年,查士丁尼登上羅馬皇位,幾年後發動了那著名的「再征服」。因為一場驚人的鼠疫大爆發,這次再征服虎頭而蛇尾,只順利收復了北非的刺頭汪達爾王國,對義大利東哥特王國的戰爭幾經反覆終於在555年勉強收復,對西班牙只攻佔了南部部分沿海地區。
於是568年,在羅馬還沒焐熱失而復得的義大利的時候,倫巴第人又攻入了義大利。最終形成了一個犬牙差互的僵持局面,羅馬人失去了多數義大利領土,但是控制住了幾個關鍵的城市:羅馬,威尼斯,拉文納,那不勒斯等等。這個對峙局面持續了差不多200年,倫巴第人在幾百年里以一種極其緩慢的速度侵蝕羅馬領地,直到751年。
所以倫巴第王國是西歐諸蠻族王國里唯一長期和羅馬敵對的。
至於教廷,如前所述,它脫離羅馬實際控制的時間其實只有50多年,此後羅馬城又一直在帝國控制之下。所以教廷是一直忠於羅馬帝國,忠於君士坦丁堡的,歷任教宗的的更替,都是在教會選舉以後把人選通告君堡,由皇帝任命的。幾百年里由於東西教義衝突等等,皇帝一句話把教宗弄到君堡審判這樣的事情也是有的,至於派使者訓斥、罷黜之類的就更不稀奇。由於帝國的實際控制力止於義大利,對西歐其他地區「羅馬人」的統治,實際上是有賴於教會這個紐帶的。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後,皇帝控制住了正統教會,從此「正統基督徒=羅馬人」這個思維深入了所有人心中,「普世教會」和「普世帝國」的合作,是羅馬在5世紀和以後維持其國家認同的主要手段,它有不依賴於實際領土控制的特點,因此成為帝國向蠻族王國實際控制區域發出影響力的主要手段,就像對法蘭克貴族授予羅馬頭銜都是由教宗代理一樣,這也成為日後西歐教權為王權背書的引子。
751年,羅馬帝國方面正由於破壞聖象運動陷入動蕩,義大利領土以教廷為代表堅決反對這個運動,和推動運動的皇帝勢成水火,趁此機會的倫巴第人攻陷了義大利總督府所在的拉文納,君堡對此的反應是漠不關心。自此帝國在義大利中北部的統治結構崩潰。這個時候羅馬教宗接過了殘餘帝國領土(其實也僅限於羅馬附近)的統治權,選擇向同為正統派信徒的法蘭克王國求援。查理曼的父親,時任法蘭克宮相矮子丕平欣然應允。作為交換,教宗為丕平篡位提供合法性背書,所謂「誰為法蘭克操勞,誰就是它的主人」丕平順利成為國王。此後丕平打敗倫巴第王國,逼迫其歸還此次侵佔的羅馬領土。這些領土被丕平直接送給了教宗本人,也就是「丕平獻土」。
這一事件之後,教宗就成為實際上的獨立勢力,他的政權控制了原本拉文納總督的領土,並且事實上不再受羅馬皇帝的節制。只是名義上教廷依然向皇帝效忠,教宗更迭依然由君堡確認任命。教宗和皇帝關於破壞聖象運動的爭議依然繼續。而倫巴第人在緩過勁來之後繼續圖謀羅馬的(現在也可說是教宗國的)領地。孤立無援的教宗依然不是對手,到771年,大部分領土又被割占,本身也成為倫巴第王國的被保護人。772年,新任教宗哈德良一世拒絕承認領土割讓,於是倫巴第人再次開戰。羅馬的陷落意味著羅馬帝國的在義大利中北部統治真正完結。查理曼此時伸出援手,征服了義大利,法蘭克人再次拯救教廷。從這時起,教廷選舉教宗不再向皇帝要求任命,意味著教廷正式脫離帝國。
再之後就是查理曼的加冕稱帝了。
別的我先不說,我就單先說羅馬帝國是不是滅亡的。首先說我反對用稱號來定義是不是羅馬帝國。因為羅馬人的皇帝神羅也用過。而羅馬皇帝的稱號凱撒,皇帝等等土耳其人,德國,保加利亞,俄羅斯都用過,這不能代表他們是羅馬,雖然他們自稱羅馬。這就像北元還自稱皇帝,然而明朝是不認的。而維多利亞一世有一個稱號是印度女皇,然而她不是印度人。還有,羅馬帝國並不是朝貢體系,因此,封號賜予稱號沒有多少意義,只能說是外交手段,如果沒有實際國力,並不能讓蠻族臣服。其實遷都後的拜占庭人在晚期羅馬的時候,已經視西羅馬人為蠻族了,這一點在君士坦丁大帝一書里曾經提到過。
很多未衰亡論的支持者比較喜歡用斷代是來反駁,即476年這個點的羅馬人並沒有感受到巨大的衝擊。這話沒錯,因為當時和信息化時代的現代不同,信息傳遞和恐慌蔓延的相當緩慢,所以產生不了突變。然而現代中斷論已經不用斷代史了,中斷論的跨度已經和其他理論沒有本質差別。
====================================正文==============================
題主首先要注意,羅馬帝國由於後期分東西之後,帝國本身文化歷史在395年開始幾乎永久性割裂,而這對於東羅馬帝國和其研究者是一種難以接受的現實。所以才有了「羅馬沒有滅亡而是被轉移了」的說法。
但是這種說法並不是什麼正統說法,沒錯,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開始,由於社會史和考古學的發展,很多羅馬史學家發現了西部帝國部分羅馬和蠻族貴族武士之間的差異性並沒有想的那麼大,於是羅馬不是衰亡而是連續繼承的理論開始逐漸興起,這也伴隨著民族國家興起,因此歷史參雜了民族主義,這對於日耳曼民族以及拉丁民族的民族認同起著相當大的作用。這種理論的代表就是德國道普什,法國的皮雷納,他們都是相當知名的歷史學家。
然後到了20世紀中葉,出現了第三種理論,那就是轉型論,他們認為羅馬帝國既不是滅亡了,也不是被蠻族繼承,而是被蠻族涵化,即思想和制度被繼承,但是其他的東西被改造吸收。這個理論頗具建設性,但是由於格局局限在研究西部帝國本身的社會演變,而不對拜占庭,北非,中東進行橫向比較,因此說服力並不太強。
之後,20世紀後期出現了第四種理論,也就是晚期古代,或者晚期古典論,這種理論是建立在藝術史之上的,由於進行了大量的橫向比較,比如引入了東部帝國即東羅馬,還有中東地區的文化比較,他們發現,在題主所說的這段時間裡,古典時代羅馬帝國很多的文化元素已經消失了,伴隨而來的是新的元素的產生,因此,該理論認為晚期帝國到加洛林王朝這幾百年時間是一個獨立的時間段,是承前啟後的時代。
然而,該理論幾乎全部建立在了東部帝國和近東的研究至上,晚期古代論在西部帝國部分涉獵不足。最重要的是,由於僅僅關注藝術文化方面的資料,而不涉獵戰爭社會史等,所以這種理論實際上是一種認為東羅馬替代了西羅馬的理論,所以無法完整地解釋晚期帝國的演變。
於是,中斷論復興了。
其代表是布萊恩-沃德·伯金斯以及彼得·希斯。兩人認為,蠻族的南下並不是羅馬人邀請他們的行為,而是伴隨著戰爭和劫掠的,雖然其中也有融合的情況,但是羅馬人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處於被動狀態。兩人分別通過考古研究和軍事歷史的研究對羅馬晚期進行了總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羅馬帝國是被滅亡的。
但是由於新的中斷說是近年來出現的,因此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其中最主要的是,帝國是如何衰亡的。帝國衰亡的原因必然有非常多,但是中斷說都希望找到一個主要原因。
這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制度缺陷說,這一說法是認為民眾權利無法在帝制下得到保證因此衰亡。
蠻族入侵說,比較古老的觀點,但是現代中斷說認為這是結果而非原因。
軍事內鬥說,認為晚期帝國軍閥泛濫,僱傭蠻族導致軍隊主權不明,兵只認將,最後難以抵禦蠻族浪潮。
奴隸制度衰亡說,這是蘇聯和中國常見的說法。
隸農制導致古典經濟衰亡說,這一說法認為隸農制的興起,導致羅馬帝國的基礎,自耕農社會逐漸瓦解,導致了帝國的衰亡。
技術低下說,認為羅馬帝國技術水平無法跟上社會,導致奴隸制,而奴隸制制約了技術發展,於是惡性循環。
礦產資源不足說,認為稀有金屬不足,導致經濟惡化。
經濟政策原因說,認為三世紀危機貨幣大幅度貶值,導致經濟崩潰,直接影響了帝國穩定。
氣候變化說,認為3-4世紀氣候惡化導致生產惡化。
災害論,165年羅馬瘟疫,導致一半人口死亡,三世紀危機也出現大瘟疫,造成經濟社會軍事多方面衰退。
種族混合論,種族主義理論,認為羅馬人因為混血導致了人口質量下降。
此外還有基督教,同性戀,拜物,生活腐化等等理論。
總的來說晚期羅馬史經歷了數次觀點的波動,這是古典時代史常見的情況,中國魏晉到隋這幾百年時間的研究也有非常多的爭論和變化,陳寅恪的理論也未必永遠適用。應該說歷史學是為了能夠最大的程度的還原當時的狀況,因此每一種理論只要不被徹底打死,那麼就是有可能是真的,而是否真實,只能看個人的看法。
最後,我反對拜占庭是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最重要的不是稱號,你自稱羅馬皇帝未必就是羅馬帝國,否則我認為奧斯曼帝國也是羅馬帝國,土耳其突厥人就是羅馬人。東羅馬確實不是在希拉克略手上突然消失的,但是在那個時間段中,羅馬帝國留下的遺產越來越少,已經產生了指數性的下滑了。
最後的最後,通過建築史我來闡述我的觀點,羅馬帝國晚期,到羅馬式建築之間有一個長達數百年的低谷,在這個時期的西歐建築被稱為早期羅馬式或者前羅馬式,這個時間段的建築不僅質量遠不如羅馬帝國和羅馬式,而且在技術上也遠遠比不上兩者,不僅體量小,而且數量少,更重要的是,技術有一個相當大的衰退,特別是在承重構造上。中國工業出版社翻譯出版的羅馬式建築裡面有一節是專門說這個的。歐洲的前羅馬式相當少見,不是因為被摧毀了,而是連地基都很少見,除了英格蘭那幾座,就是亞堔的幾個地基比較常見,而且時間大多偏後靠近加洛林時代,早期的更少見。所以不管你頭銜給了誰,但是就我看來,加洛林文藝復興前的幾百年里,西歐處在一個社會大衰退時代。哦,對了,此時的歐洲城市也處在大衰退時代,相當多的城市在文藝復興甚至近代才達到了羅馬帝國時的人口,因此也被城市文化中斷論的支持者視為衰亡的證據。很多人說的很長很好。簡單概括下。
1.沒什麼東羅馬、西羅馬。那是後事為了區分命名的就像東漢西漢都是漢朝。東羅馬西羅馬都是羅馬。羅馬一直有多個皇帝的傳統。西面的皇帝管理西面,東面的皇帝管理東面。如果有政令需要全羅馬推行就兩個皇帝一起簽署個法令。但是他們都是羅馬的皇帝。西羅馬實際滅亡後。就被裁撤了。但是各地諸侯依然名義上向羅馬帝國效忠,以羅馬的執政官、總督自居。但是只是名義上。
2.蠻族,這個好解釋多了。日耳曼蠻子,諾斯蠻子,馬扎爾蠻子。只要不是羅馬公民接受羅馬教化的或者帝國的敵人。基本皆可成為蠻子。
3.教廷。這個就不太好說了。歷史糾葛太多了。簡單概括就是五大牧首區爭權奪利。亞歷山大牧首被打成異端(科普特教會)。安條克、耶路撒冷牧首被打成異端(東方教會)。以及這三大牧首區的相繼陷落。就剩下羅馬牧首和新羅馬牧首。然後繼續爭權奪利。最後東西教會分裂。天主教宗至今依然保有帝國最高祭司的頭銜。其中具體的糾葛可以搜索一下,相關的文章挺多的。
1,所謂「西羅馬」雖然滅亡,但是名分還在,東羅馬也是羅馬帝國,而且是正統羅馬帝國。
2,羅馬只是用基督教作為國教,但是不是政教合一,所以所謂「羅馬滅亡」和基督教半毛錢關係沒有。
3關於東西教會的問題
基督教初期,以耶城為中心,羅馬人佔領耶城(70AD)後,基督教將總部遷往首都羅馬。君士坦丁遷都君士坦丁堡後,基督教總部遷往君堡。實際上,羅馬和君堡成為兩個傳教中心。
451年召開查爾希頓大公會議,會議在友好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各方代表就教義、異端等問題互相交換了意見。並就東西教會關係這一問題達成一致,同意君堡牧首和羅馬主教地位等同的介意並通過該決議。對此羅馬主教表示堅決反對,並嚴重聲明「一個教皇」是自古以來的傳統,任何人等不得更改干涉。羅馬方認為,本方是耶穌座下第一使徒彼得(聖彼得)的正統繼承人,具有無可爭議的首席權威性。
下面的是破壞聖像運動,拜占庭皇帝列奧三世(LeoIII)於公元726年發起破壞聖像運動,造成了東西方思想領域的大混亂,引發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教中央決定,召開尼西亞第二次大公會議,會議在愉快友好的氣氛中進行。以拜占庭女皇帝伊蓮娜為首的一方高度評價了聖像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意義,充分肯定了聖像崇拜這一行為。伊蓮娜還對東西教會關係問題表示了嚴重關切,對列奧三世等分裂分子表示了強烈譴責。
接下來是阿卡西烏分裂,我們先進一段廣告,稍後更精彩!
-------------分割線--------
說在前面
記得孟德斯鳩曾經有過一個十分經典的問題:羅馬因何而興,羅馬因何而亡。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最近看了一下愛德華吉本的論述、也看了大衛休謨和德國布林格曼的一系列論述,羅馬的興亡是一個是一個十分大的問題,我很難去談論這個問題。但是羅馬遺產與他的興起與滅亡又有著十分巨大的聯繫。一方面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帝國,羅馬給歐洲的巨大影響可以說是無比深遠——這一點在中古時代體現的格外淋漓盡致:另一方面,作為地跨三大洲的龐大帝國,羅馬的政治特點也無不有地緣政治的痕迹,而德意志地區
可以說是羅馬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區域,日耳曼尼亞之於羅馬帝國並不同於西班牙、或者是法蘭西,因為即使在羅馬帝國疆域最為遼闊的圖拉真時代,大日耳曼尼亞地區也不是羅馬的直屬統治範圍——事實上大衛休謨用的是一個十分曖昧的詞「勢力範圍」。
但是,縱觀日耳曼自獨立以來千餘年歷史,他們始終都有著一種十分強烈的羅馬情結 ,不同於希臘人自稱羅馬的正宗,日耳曼一直以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所謂繼承人就是但上一代傾覆了,出現另外一個人,他繼承了羅馬帝國的遺產,走羅馬帝國沒走完了路。反過來說希臘人,他們是羅馬帝國的遺民,戴克里先改革後,原則上來說東西羅馬應該是兩個主權主體,換句話說一直到1453年羅馬帝國一直都名義上的存在著——必須很嚴肅的說。那麼問題可以很清楚的提出來了,德意志第一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抑或是他的直系親屬,但是二者有著十分強烈的聯繫,日耳曼一方面排斥羅馬人的統治,一方面接受了羅馬化的基督教文化、接受羅馬的一系列政治體制而又從根本上選擇了一條和東羅馬普羅尼亞制截然不同的國家組織形式——民族國家封建采邑,而在中古時代,在混亂不堪的德意志地區依然十分艱難的維持這羅馬體制的些許體面,羅馬遺產更是把整個西中東歐聯繫起來的最大紐帶。
那麼歐洲人所重視的羅馬遺產又包括了什麼?答案有很多,在我看來可能主要有:1.被羅馬化的基督教文化及羅馬疆域內一切主流文化 2.羅馬帝國疆域里部分民族之間的相互認同感 3.羅馬人及羅馬人擁有的其他民族的一切研究成果和文化思想成就 4.大量的現實物質——房子、道路等 4.政治遺產。 這些遺產潛移默化的給歐洲施加這巨大影響,而具體到政治遺產也是十分值得我們探討。
然而我寫了這麼多不想再寫下去了,所以還是等我想繼續寫下去的時候再來寫第二篇好了
。
教廷——周天子
蠻族王國——諸侯
「查理曼繼承西羅馬帝位」是什麼鬼......誰告訴你法蘭克王國和西羅馬帝國是一回事兒……名義上和實際上,西羅馬帝國476就沒了。
查理曼的老爸Pepin那時候羅馬就在Lombards(一個野蠻人tribe)手裡,Pepin打敗了Lombards保護起了身處羅馬的Pope;Pepin之後Pope指認查理曼當保護人,查理曼征服了Lombards把義大利半島收入囊中。800AD,Pope莫名其妙地(並不...)給查理曼加了冕,憑空弄出一個神聖羅馬帝國。查理曼雖然不喜歡這個加冕(搞得他當皇帝還要Pope給他發王冠似的),但非常想自己的帝位獲得東羅馬帝國的認可,因為在三個羅馬帝國的daughter cultures裡面就數東羅馬帝國血緣關係最明顯;而且東羅馬帝國文明程度最高。於是查理曼跟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皇帝Irene求婚,結果被發了卡...
其他的,法蘭克王國和東羅馬帝國基本沒關係。
《地緣看世界》圖
http://weixin.qq.com/r/wkiCmlDEMw1MrRT59x3Q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我會找點這方面的書看看的。
看了點書、現學現賣的更新:
羅馬皇帝與教廷互為倚靠,前者保護後者,並從後者那裡得到神的賜福和認可。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接手了它在教廷的地位。但隨著東羅馬帝國也逐漸衰微,教廷不得不把目光轉向蠻族國王們。對教廷而言,蠻族王國確是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因為他們都崇信基督教而且可以提供保護。故而教廷也樂於將皇冠放在強有力的國王的頭頂。第一個被加冕為西羅馬帝國皇帝的蠻族國王是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一世,後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從那時起,教廷不復承認東羅馬帝國在西部的權力和地位。
m3小蘑菇說的非常準確。東羅馬和西羅馬實際上類似西周和東周。
都是封建性質的。
而漢代是中央集權。完全兩個概念。羅馬連文化融合都沒有辦到。甚至沒有書同文。車同軌。
地中海的地緣結構也導致了羅馬無法完成文化統一。那麼一旦軍事實力不足。整個西羅馬世界分崩離析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名義上東羅馬帝國還是正統的帝國。有的蠻族王國受其封不受管,有的不受封不受管。羅馬教廷對蠻族王國是有其影響力的。
查理曼和西羅馬帝位之間有關係嗎?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西羅馬之後,幾乎歐洲大陸的所有強大過的帝國都聲稱希望重建羅馬帝國,但一個都沒成。查理曼建立的是「歐羅巴」的概念,和羅馬帝國相去甚遠,可不能混淆。其次,東羅馬帝國這個東西,就當是另一個國家吧,在和梵蒂岡教廷相互開除教籍之後,和歐洲天主教世界,在意識形態上就敵對了。另外,樓主說的野蠻王國,在中世紀,歐洲已經很少有當年羅馬帝國時期的所謂野蠻王國里,因為大家都比較野蠻。但總體來說,各有各的野蠻,這主要是伊斯蘭世界和基督教世界之間的對比,而在基督教世界裡,最開明的我覺得應該是義大利的幾個海洋國家,最野蠻......十字軍吧,是意識形態的野蠻,而不是制度性的野蠻。
另外,樓上有推薦那個日本女人的書,我看過,感覺女人寫歷史,還是太感性了,雖然寫的不錯,但明顯有美化基督教世界之嫌,或者說,她研究最多的是義大利,是四個海洋公國,那當然先進啦......太長了,說不清楚。多看書,有好處,推薦一本《羅馬滅亡後的地中海世界》,希望有幫助
推薦閱讀:
※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愷撒對日耳曼的征服與諸葛亮南征的性質十分類似。為何愷撒最終被譽為戰神,而諸葛亮卻被人詬病不擅用兵?
※比如今天是2017年2月7日,這個時間準確嗎?
※求教,關於羅馬貴族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