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不帶標點符號是什麼心態?

本來文言文就看著費勁,每一本都沒有標點符號,是編輯故意這麼搞的嗎?怎麼世上居然有這樣的事情。。。。。全都沒有標點符號啊。

我從未見過如此中二病的編輯。


古文原本就沒有標點符號,要自己加標點句讀。

跟甚至連在知乎也已經被無意識濫用的"心態"這個詞無關,
跟知識有關。


古籍排版不加標點就是不負責的行為。估計是出版社或者排版人找不到人來句讀,所以給你這麼一個白文,而這個白文又是簡體字版的,說明排版者只是把繁體字轉化成簡體字,而沒有時間或者沒有能力標點句讀,那這個白文版的佛經可信度也不大了,裡面必然會有文字舛錯,讀者讀的時候要小心。
再來說標點問題,古人讀書也要標點的,標點符號沒有現在這麼多,但是基本的「句」和「逗」是有的,很多古籍上都有點校句讀的痕迹。句讀最晚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後來各個時期都把句讀當作學習的基本功。

《禮記?學記》中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陳澔注說:「離經,離絕經書之句讀也;辨志,辨別趨向之邪正也。」

從二十四史的標點完成後,現在的正規出版物都是有標點的,古籍影印則不可能有標點,古籍出版不光有標點,還有注釋,否則一本白文的古籍出版了有什麼用呢?
古籍句讀在古代是小學,但這個小學是「小學末技」的意思,不是我們所說的初等教育的意思,多少所謂的國學大師不過是一輩子在研究「小學」,又有多少無知的人只會標點就妄言懂得「小學」呢。
二十四史的點校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點校者都是一流學者專家,但還是有些舛錯,可見句讀功夫之不易,如果二十四史不點校直接出版,那對歷史研究者來說會增加很多麻煩,他們還要做很多額外的不必要的句讀功夫,不划算。
那些對題主冷嘲熱諷的人,題主大可不必在意,他們的水平也就是看懂四書五經,回答一下知乎了。
我讀碩士的時候,我們古籍所的幾個同學跟幾個師兄接了一個任務,幫某市翻譯地方志,清代的地方志,白文的,本以為很容易,但是我們還是很多地方句讀不好,因為根本不了解當地情況,某些方言土語,風俗掌故,地理河川,天文星象等等,所以只是翻譯了八九成。即便是四書五經,還有很多句讀有分歧呢,所以句讀真不是一個容易的事兒。
再來說說佛經,佛經浩如煙海,且又喜歡車軲轆話來回說,為的就是把信眾繞暈,所以對佛經句讀很有必要,這在客觀上為學者們留了一塊學術寶地,我知道的一些教授師兄們就在致力於佛經的音義研究,這項工作可資利用的新鮮資料很豐富,很容易出成果,所以我們期待著更多的專家學者能做佛經普及的工作,首先就是把經文句讀音義工作做好。


我認為編輯故意噁心人。不用正體字,不直書排列,卻偏偏不加標點,不倫不類。


在古文中,不能說始終沒有標點,「句讀」逐步興起和發展,是事實。同時,「句讀」的運用始終不像現在的標點這樣大規模普及,也是事實。題主引的這段,估計就是原文沒有標點、錄入時也沒加上。
至於說「句讀」不那麼普及的原因,按照題主要求,從心態的角度分析,我個人揣測有兩點:一是尊古、保守。聖人留下的經典,自然是不能隨便改動的,所以不便妄加標點。那麼後輩追摹古人,自然也是不用句讀,更能突顯「古意」。二是畏難、偷懶。給浩如煙海的古文斷句,是多麼大的一個系統工程啊。以前看過,曾有人問朱熹為什麼不給古文斷句,朱熹回答說「難,難,難。」


幸好提問者匿名了,要不然,呵呵。。

發這些牢騷有何用?不過成為其他人飯後談資罷了。
日後讀書有疑,不妨存幾分謙遜之心。好好上baidu查查也不至於鬧至如今這般可笑的。

請在亂噴之前,自忖憑己之腹中點墨,是否有資格說這樣的話:

本來文言文就看著費勁,每一本都沒有標點符號,是編輯故意這麼搞的嗎?怎麼世上居然有這樣的事情。。。。。全都沒有標點符號啊。

我從未見過如此中二病的編輯。

所謂敬人者,人必敬之。
你今日是自取其辱。
我從未見過如此中二病的提問者。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現在使用的標點符號是引進西方的,但在古代我們有句讀。韓愈的《師說》里也說過「句讀之不知」的句子。雖然只有逗號和句號,但在古人的文言文水平完全碾壓當代人的情況下,讀一本書還是沒問題的。
沒有書名號是因為看到篇名書名就知道是哪本書,這也是閱讀的基本素質。沒有引號是因為聖人之言早已爛熟於胸,一看便知。
如果你不明白,就說明這本書不是寫給你看的或者你水平還不到家。
至於題主看的這些電子書,我只能說可能是編輯偷懶或者確實沒那個水平來標點。畢竟標點古文是一門學問,不是伸手就來的。
跟中二不中二應該沒什麼關係,所以煩請以後講話注意點。
-----------分割線-----------
看不慣回答里這麼重的戾氣和優越感。好好說話不行嗎?正面回答問題不行嗎?非噴上兩句然後拍拍屁股走人牛逼嗎?只會罵人不會教人,流氓嗎?當初指導你們讀古書的老師就這麼教你的?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古人不用手機是什麼心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師說》


因為古人讀起來不費勁(除了一些有爭議,比如《論語》:廄焚。孔子問:「傷人乎?」不問馬。另一個版本:廄焚。孔子問:「傷人乎?」不。問馬。)一般情況下,他們根本不需要標點。

當然不排除有使用句讀的古籍,有句讀的大部分是經部書籍。

其實句讀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從古至今有許許多多句讀錯誤,給古籍加錯標點所造成的問題比不加標點大多了。話說現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有出一系列的點校本,可以一閱。

其實看多了就會發現有沒標點沒什麼區別,看得懂的人沒標點也看得懂,看不懂的人有標點他也看不懂。

配合繁體豎排閱讀風味更佳。

話說,下這麼多禪師語錄還這麼自大真的好嗎?
無知真可怕。


古文不是不要標點。
事實上很多時候都會標註的……

不過中國境內並沒有一套流行通用且長期被使用的標點系統就是了……

沒記錯知乎上已經有類似問題了,我就不查書細說了。


推薦閱讀:

廣東珠三角地區普通話使用的現狀如何?
「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是否存在語病?
蛤蟆為什麼是「蟲」旁?
黑格爾說漢語不宜思辨的理由是什麼?
明明是「孫悟(wù)空」卻為什麼大多被念成「孫 wǔ 空」?

TAG:漢語 | 文言文 | 文言文釋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