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參加了一次 60 公里徒步活動,之後右腿膝蓋外側疼是哪些原因?

當時沒注意休息了一周不疼了,今天跟朋友踢球,踢了一會兒就又開始疼了。請問是怎麼回事,需要去醫院或者做中醫按摩嗎


題主你好,請問你徒步之前有沒有做熱身?結束之後有沒有做充分的牽拉恢復?平時的運動量是什麼樣的?這樣的大運動量是經常性的還是偶然性的?
如果熱身牽拉不充分,平時大運動量比較少,那麼很可能是髂脛束緊張而導致的疼痛。
另外,右腿外側疼,另一側不疼,說明你從體態學或者肌力上講,存在某種不平衡,需要針對性找出身體弱鏈去改善。

1、什麼是髂脛束綜合征(ITband Syndrome)?

髂脛束(大腿外側很硬的條狀物) 摩擦大腿骨頭外面發生的炎症。但是注意只有髂脛束變緊張了之後,才會產生疼痛,正常的髂脛束跟骨頭之間是有距離的,不會磨。

(髂脛束解剖圖)

?2、髂脛束綜合征形成原因.

在跑步過程中,下肢的穩定性除了肌肉和骨骼工作以外,髂脛束也會參與到其中。但是當下肢穩定性比較薄弱,髂脛束會增加他的工作量,使得髂脛束變緊張,與大腿骨之間空隙減少,摩擦大腿骨產生疼痛。

?3、如何暫時緩解和徹底治療髂脛束綜合征

緩解放鬆:滾泡沫軸,按摩髂脛束。(使得髂脛束變鬆弛,沒有那麼緊張)

徹底治療:下肢的穩定性由臀中肌與髂脛束共同提供。當臀中肌參與不夠,會加大髂脛束工作量,使它變緊張。所以我們要加強 臀中肌。可以這麼理解,把髂脛束和臀中肌當作你的員工,在幹活的時候臀中肌偷懶了,結果髂脛束累的不成樣了。如何處理呢?也許你會按摩他,讓他放鬆放鬆,第二天很有精神去工作,但是沒過多久又開始不行了。所以真正解決的方法就是要讓臀中肌工作。有時候臀中肌無力,所以我們要去加強它,有時候是有能力卻不工作,這個時候就要去激活它。


正確的練習臀中肌

要點:腿要盡量往後擺。

?4、預防髂脛束綜合征做好跑前的熱身和跑後的拉伸。

跑步熱身:激活臀中肌

跑後的拉伸:髂脛束拉伸圖

關於髂脛束的問題,如果還有問題,請關注微信公眾號「bigger跑步學院」,有更多細緻講解。


根據你的描述比較像像髂脛束摩擦綜合征。
題主可以通過以下3種方法進一步判斷:
1.壓痛

如果按壓膝外側關節線上方2-3厘米時,會引發疼痛,這個點也是摩擦最為明顯的部位。

2.擠壓測試(Noble測試)

讓受試者側卧,檢查者將拇指置於膝關節外上方,另一手輕抓腳踝,使受試者做被動的伸膝動作。若受試者在伸直約30度時再現疼痛,提示髂脛束摩擦綜合征。

3.髂脛束緊張度測試(Ober測試)

受試者側卧,患腿屈膝90度,外展、後伸、隨後下落,直至腳觸地。關鍵點來啰,此時大腿在下落過程中,要求膝蓋能自然接觸地面。如果此時你感覺大腿外側很緊張,拉住了膝蓋,導致膝蓋無法接觸地面,甚至無法超過身體正中線,這就意味著你的髂脛束太緊張了。

————————————————————————————————

對於髂脛束摩擦綜合征有4種治療方式:

1.消炎鎮痛

可以採用塗抹非甾體類消炎藥(如扶他林),採用超聲、衝擊破、超短波、離子滲透療法等理療方式消炎鎮痛。

2.康復訓練

除了消炎鎮痛,加強髂脛束放鬆和臀部肌肉訓練是促進康復最為重要的措施。

3.護具支持

當然,使用髂脛束保護帶也能起到一定支持保護髂脛束,緩解疼痛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將保護帶勒得過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個放鬆恢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個經典康復訓練動作

造成髂脛束緊張的最主要原因是臀肌,尤其是負責髖外展動作的臀中肌薄弱!臀中肌位於臀部外側,就是護士打針的部位。

由於髂脛束也有協助髖關節外展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臀中肌力量不足。因此為了防止膝內扣,穩定膝關節的這一重任只能落在髂脛束身上了。

因此,加強臀中肌訓練就顯得特別重要,練好臀中肌可以控制下肢骨骼的運動軌跡、骨盆的位置,並且確保髂脛束不會被「拉離」膝蓋或過度緊張。近年來隨著研究深入,臀中肌功能受到越來越多重視,所以練好臀中肌才能從根本上甩掉膝外側疼痛。
1.側卧位直腿上擺

動作要領:側卧,將一側腿稍後伸,向上儘可能抬起至最高處,再控制其緩慢下落但不觸地。注意保持骨盆不動,腳尖朝前而不能朝上翻轉。

動作數量:16次1組,完成2-3組

2.貝殼式

動作要領:屈髖屈膝並腿側卧,發力將上腿如同貝殼打開。保證脊柱和骨盆不動。(小竅門:後背貼牆可以防止骨盆翻轉喲~)。

動作數量:16次1組,完成2-3組。

3.仰卧挺髖

動作要領:仰卧挺髖是一個經典的鍛煉大腿後群肌肉和臀肌的訓練動作,這兩塊肌肉是跑步時發力蹬地的主要肌肉,練好它們可以有效減輕髂脛束壓力。屈膝仰躺於瑜伽墊上,足跟靠近臀部,勾腳尖,用上背部和足跟作為支撐點將臀部盡量抬高。

動作數量:16次1組,完成2-3組。

4.側臀橋

動作要領:側躺,肘撐地,臀部發力將軀幹抬起至身體成一條直線,緩慢還原至初始位置但髖部不要觸地。保證骨盆的穩定性,同時腰背挺直。

動作數量:一側完成20次左右,做2-3組。

5.單腿下蹲

動作要領:單腿練習可以有效訓練下肢穩定性,緩慢下蹲至膝關節約45度。同時注意保持腰背挺直和骨盆的中立位。下蹲與站起的動作要緩慢且有控制,並保證下蹲時膝蓋方向與腳尖方向一致,切勿內扣。

動作數量:一邊完成12次左右,做2-3 組。

6.髖部提拉

動作要領:這是一個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很能考驗肌肉控制能力的練習,單腿站立於一個稍高於地面的平面(以左腿站立為例)。首先將骨盆保持在中立位,緩慢下降右側腿,使骨盆向右傾斜。然後臀肌發力,使骨盆再次回到中立位(即僅靠臀肌力量使骨盆回位中立位)。注意是利用骨盆控制完成該動作,而不是軀幹側傾。

動作數量:16次1組,完成2-3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文章「驢友爬山膝蓋軟骨被磨光」

剛剛過完45歲生日的張凡,是有著近20年爬山史的資深驢友。秦嶺72峪早已被他征服,外省的很多高山也被他的雙腳丈量過。用他的話來說,爬山已經成了一種習慣。這麼多年來,他幾乎每星期都要爬一次山。他看起來身強體壯,每次體檢各項指標都在允許範圍之內。但最近幾個星期,他卻明顯感覺到膝蓋出了問題,「膝蓋骨莫名疼痛,不知道為什麼?這段時間正常走路都困難。」不得已,最近幾個周末他暫停了爬山。

無論是跑步還是爬山其實都是對膝蓋有巨大的壓力,很難避免膝蓋磨損,特別是年紀越大,磨損月嚴重,所以年輕人一定要保護膝蓋。

一、膝蓋為什麼這麼容易損傷
1.人在行走或運動時,膝關節是在做屈伸運動的,這時各個關節之間會發生摩擦,髕骨和股骨內、外側髁會承受壓力。這個壓力由於運動的方式不同,大小也不同。人在爬山時,這個壓力會更大。這是因為膝關節彎曲時,會負擔全身的重量,尤其在下山時,軟骨面之間的受力強度可達自身體重的3至6倍,一次兩次不要緊,經常這樣,問題肯定會出來,經常跳繩膝蓋疼痛也是這個道理。

2.關節腔潤滑液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
「汽車和其他機器在運轉時需要潤滑油,人體關節也一樣。」人體在關節腔內本身會分泌潤滑液,這個潤滑液就像是潤滑油一樣,可以減少關節軟骨之間的磨損。但這個潤滑液不是持續分泌的,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體不同的體質有所減少和區別,「當潤滑液足夠潤滑使用時,膝關節的屈伸運動會正常進行,當潤滑液缺少時,軟骨之間會直接進行摩擦,時間長了,軟骨就會全部磨光。這時膝蓋再做運動時,就會感到疼痛了。現在很多驢友覺得爬山是一項全身的運動,但往往就忽視了下山會讓關節的負重加劇。」

綜上,結合我個人的經驗,實際上是因為我們本身膝蓋兩側的交叉韌帶不夠強大,以及大腿肌肉不夠強大,甚至運動前沒有熱身,所導致的。

所以我們平常要多多鍛煉我們的膝蓋和大腿肌肉。下面我講下幾種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

1.靠牆靜蹲
這是一項進階的鍛煉。背靠牆站立,雙腳與肩同寬,慢慢彎曲膝關節,背與臀部緊靠牆壁。保持30秒,以後時間可以逐步加強。蹲的不能太深,不然會損傷膝關節。可以逐步延長每次鍛煉時間。這個動作是最有效地強化交叉韌帶的方法,並且特別方便,哪都可以做。

踮腳

手扶椅背或者樓梯扶手站立,努力慢慢踮起腳尖,到達最大程度,保持3秒再慢慢放下。每天3組,每組10-15次。如果變的容易,可以抬起一隻腳,單腳鍛煉。這個動作能夠強化小腿肌肉。

如果覺得圖文太麻煩的話,可以搜索關注」小驢TV「微信公眾號,那裡面會有視頻


去醫院看!去醫院看!去醫院看!

我的膝蓋也受過傷。我在知乎,微博大V哪裡找過各種恢復方法,修養一年,也沒見好,最後都快殘廢了。實在無法忍受,去了兩次醫院,做了一次核磁,開了一次葯。一個月就好了!!
身體不舒服還是請把它交給更加專業的醫生!!!

祝你早日康復!


我兩年前參加了一次50公里的徒步,最後10公里的時候膝蓋開始疼,我咬牙堅持下來了,真TM SB啊! 疼了1年多,至今沒有完全除根。
怎麼治療?沒治!


是髂脛束問題沒錯。運動始終還是得循序漸進的,否則就會碰到傷病的困擾。傷病是一點點的累積而成的,過度過量都是誘因。60km的徒步是一天之內完成的?那也是蠻辛苦的。


去看看@戴劍松老師的專欄文章,他專門回答過跑步損傷的注意事項


推薦閱讀:

恢復期的心肌炎病人是否適合運動?能不能運動康復?
腳踝外側韌帶鬆弛有什麼癥狀?做一個矯正手術需要多少錢?
為什麼很少有單獨強化小腿前側的肌肉啊?
你在健身過程中受過哪些傷,對你有什麼影響,你又是如何在傷愈後恢復狀態的?
健身私教們都用了哪些輔助小器具?

TAG:運動損傷 | 膝蓋 | 運動恢復 | 膝蓋損傷 | 運動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