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講的濕氣重是什麼意思?怎麼調理?

中醫,養生


濕 這個話題太大太大了
簡略些
首先你濕氣重 癥狀淺顯看就是 頭髮出油 臉出油 腳氣 風濕 女孩子帶多 牛皮癬 健忘 濕氣重命門火衰 導致你無精打采很懶 往深了說 血壓高 血栓 也都是濕氣重導致的
有一句話 濕毒入體 如油入面
腦補一下 把香油滴到麵粉里很容易 再把油控出來很難
調理的話最重要的:忌水 湯 粥

碰都不要碰 也不要質疑我 病治有緣人 在知乎解釋起來太麻煩
多吃豆製品 黃豆 豆腐 蠶豆這種 薏米 豆漿也不錯 但記住 豆漿 薏米水 雖然健脾祛濕 但也是水做的
物無美惡 過則為災
給你們一個表
禁忌:牛奶 酸奶 大小白菜 油菜 各類無鱗魚例如平魚帶魚(魷魚鱔魚除外) 雞肉 雞肝 豬肝 西紅柿 桃子 獼猴桃 杏 各類乾果(栗子除外)
宜食:豆漿 豆芽 各類豆製品 藕 山藥 各種蘿蔔 羊肝 鴨肝 芹菜 菠菜
我知道你們都不愛吃 我也不愛吃T-T
我說的完全正確 並且站得住腳 信的人 有緣的人 複製走 受益一輩子 不信的人自動略過 千萬不要反駁我 我沒時間帶你嘗百草 :D


啊,大半夜看到這個問題來精神了,第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 ,回答不好莫怪。我是一條半吊子中醫學生狗...
中醫里說的濕不同於我們平時所理解的空氣中水分子濃度高所感覺到的濕潤,中醫中的濕在廣義上可以涵蓋普通人所理解的濕,但在中醫學裡,濕是被抽象化的一個病理概念,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一個很常見的病理因素。自然界的濕氣(可以理解為我們知道的濕,且還是正常的自然的物質)但侵入人體後,擾亂了人體的平衡狀態,中醫就將侵入人體的濕稱為濕邪或濕淫。濕邪在人體內積聚會導致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濕邪可以和體內可能感受的其他邪氣合而產生更多的病理變化。濕邪積聚人體最簡單的表現就是舌苔比較厚,然後平日里容易犯困(可能出現的)還有大便稀不成形等等病理表現,嚴重的濕邪造成的病證如果用西醫的術語來解釋就大概是膽囊炎,黃疸之類的...噢,也不止這些,西醫的病證名換作中醫可以有很多種情況,中醫換作西醫亦然。
我感覺好混亂 深深的挫敗感。第一次,第一次,見諒。


濕氣的概念很多人不理解,我說個科普版本,方便大家理解。


濕氣就是人每天攝入的水分,正常參與身體的代謝循環,通過尿汗等途徑排泄出去。

但是有些人喝的多,尿得少,有的人水分在皮膚通過汗腺分泌出現問題,有的人某個特定部位排汗嚴重等等。

這些都是濕氣不正常的表現。

水分在體內無法正常分離代謝,就會變成黏黏糊糊的液體,這叫痰濕。


大概這個意思,不太科學不要較真,(^0^)


生活在南方的對濕氣重這個應該感觸更深刻一點,祛濕,應該先知道所謂的濕氣是怎麼回事,怎麼來的,然後在談怎麼祛濕


要先從自然說起,中醫來講的話一年是五個季節的,春夏秋冬,還有一個長夏,就是夏秋之交,也是一年中濕氣比較重的時期,不過南方几乎是常年潮濕,這個就另說了。


濕邪有內外兩種,外濕多半是因為環境潮濕,淋雨涉水,內濕大都是因為飲食問題,常食生冷造成脾陽受損。不過內外也要辨證的來看,外濕一樣可以傳到臟腑,內濕也能外道肌膚,而且濕邪容易和風寒暑熱濕這些互相糾結,演變成化熱、化寒、化燥,表現出來的癥狀也就不一樣了。


癥狀會放到下面詳細說


先說一下比較容易造成濕邪入體的習慣


就說比較常見的,早上洗頭沒幹就出門,晚上洗頭沒幹就睡覺,這個要尤其注意,晚上如果一定要洗頭的話一定要吹乾。還有就是拔罐刮痧後短時間內洗澡,因為拔罐刮痧都能打開身體穴位,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被濕氣侵犯。


另外現在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尤其是有的人喜歡夏天把空調溫度打的很低,夏天該出汗出不來,淤積在體內,冬天室內溫度過高,陽氣外越無法藏住精氣,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這種環境下待得時間長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也就會出現一些病症。


中醫上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和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就是濕熱,與風在一起就是風濕,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濕。內部的濕邪不去,光是靠吃補品是沒用的。


一般說濕氣重一般都會有脾胃虛弱,脾屬至陰,喜燥惡濕,所以在夏天七八月份的時候脾氣應該是最旺盛的時候,但是如果夏季長期濕氣過盛就很容易傷到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說一下濕氣入體的癥狀,只能做個參考,中醫對癥狀存辨證觀點,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幾個比較典型的癥狀,起床的時候是不是特別疲勞,頭暈,打不起精神,人也懶得動


去廁所的時候是不是大便不容易衝下去


看下舌苔,中醫講「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苔白厚,多半是體內寒氣過重,舌苔粗糙或者發黃髮膩,一般是濕熱,舌頭赤紅沒有舌苔,體內的熱毒就已經比較嚴重了。


還有就是早上刷牙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噁心,覺得嗓子不舒服,會有絲絲拉拉的感覺,小腿會不會容易發酸發沉。


治療調理的話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就簡單說一下調理的原則


中醫祛濕的方法包括化濕、燥濕、利濕、滲濕等,不同的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濕和不同類型的病症。


脾胃病症多用燥濕法。燥濕葯多具苦味,藥性有寒溫之別,分別針對寒濕和濕熱所致的中焦脾胃病症。


濕熱內蘊多表現為口乾口苦、腹脹、大便稀爛熱臭、舌苔黃膩,可選用黃連、黃芩、黃柏、苦參、龍膽草等苦寒性質的葯來清熱燥濕。寒濕中阻可表現為畏寒肢冷、噁心嘔吐、腹脹泄瀉、舌苔白膩,可選用橘皮、蒼朮、厚朴等,燥濕與散寒同施。


清熱解表多用化濕法。化濕葯多為辛溫芳香之品。濕邪在上焦或在表者,表現為怕寒、低燒、頭重而脹、肢體酸軟沉重、胸脘脹滿等。用香薷、扁豆花、厚朴花、藿香等芳香類的葯可以解表化濕,代表方劑香薷飲、藿朴夏苓湯。

當濕與熱相結合,會導致發熱、口渴、咽腫、尿赤等,這時需芳香化濕葯與清熱解毒藥並用,代表方劑甘露消毒丹。熱重於濕者,病變中心偏重於胃,常選用芳香之品,如藿香、佩蘭、荷葉梗、白扁豆、砂仁等。濕重於熱者,病變中心偏於脾,常選用扁豆花、茵陳蒿、厚朴花等。


小便問題多用利濕法。利濕葯多性寒,主要用於下焦濕熱病證,如小便淋瀝澀痛、尿赤、腹瀉、口渴不多飲、女性白帶異常等。


陽氣被水濕、寒濕所困可表現為小便不利、心煩口渴但不願多喝水或喝水容易嘔吐等,利濕葯與溫通陽氣的葯並用,代表方劑五苓散。


三伏天最常見的暑熱耗傷陰液也會導致小便不利,表現為口乾口渴、喜飲但一般飲水不多。治療上可選擇既能滋陰生津又能利尿的葯,如蘆根、茅根、西瓜翠衣等,代表方劑豬苓湯。


滲濕法適宜體虛有濕或濕邪不嚴重的人。滲濕的藥物作用平和,還兼有滋養的功效,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使濕邪從小便排出。


祛濕最根本的是扶陽。當人體陽氣充足時,濕邪就不會造成影響。因此,要防止濕邪侵襲人體,就要避免身體的陽氣受損,包括少吹空調、多運動、勤出汗、不貪食生冷瓜果等。


濕氣入體大部分癥狀其實都不是很急,所以都是以平時的調理為主,一些有祛濕功能比較溫和的藥材泡茶,平時多喝一點,還有一些腳貼都可以用,不過最主要的還是生活習慣健康一點。


按照濕氣的中醫里的定義。

我理解的是指的人體新陳代謝速率變慢。


來來來,我來說說,先解剖了這可愛的皮卡丘給大家講解

在我看來,濕氣重其實是人身體和細菌病毒博弈的過程中,細菌和病毒一方比較佔有優勢,但是也弄不死自己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再不考慮基因的情況下,人身體每天都在自己修復自己,包括胃粘膜,腸道粘膜,皮膚,管道啊。。。自己都在修復自己,但是你知道的,長期喝酒吸煙吃垃圾食品等等的一切都會給腸道修復帶來負擔,然後細菌和病毒說,奶奶的,敵人給自己創造環境,趕緊趁機造下代

然後時間一長,細菌和病毒在身體內部就有了自己的根據地,而且每分每秒都苦心經營的跟免疫細胞啦,白細胞啦拔河,當然了,如果這時候很牛逼的細菌來了,雖然不如白細胞免疫細胞牛逼,但是比之前靠自己辛勤勞動換來土地的細菌病毒牛 叉。他們就會居住在這群細胞和病毒的旁邊,然後慢慢活下來,所以身體呈現的狀態是容易生病,免疫力低。你以為故事完了嗎,沒有呢

這些好多牛 牛的細菌和病毒已經初具規模了,他們

搶奪一切有用的資源,維生素啊,礦物質,電解質啊,之前一直用於自己身體補給的修復的資源慢慢變少。身體就處於弱勢。也就是濕氣重的狀態
未完~~待續~~
如果哪個地方不對,直接私信或者評論。

致敬我的勇士~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正確祛濕的方法,可以參考《本草綱目》食療方——芡實薏仁茶 《本草綱目》里介紹了一個調理濕邪、健脾胃的方子——芡實薏仁茶,包含有薏仁、赤小豆、芡實、馬齒莧、淡竹葉等成分,健脾祛濕的效果就很好。


正常人喝進水,需要代謝出去,比如出汗,小便。濕氣重指的是因為體內代謝水的器官有阻礙,代謝不好。一般講就是腎臟和脾臟。所以水屯在身體里,有水腫現象,還有發濕疹,虛胖。有人是濕熱,有人是寒濕,還有風濕,濕是中醫最難驅逐的一種現象。所以比較頑固,調理的話,需要徐徐圖之。如果調理,要確定你到底是哪種情況,什麼癥狀,情況不同,療法也不同。去醫院的中醫科看看吧。中醫飲食起居限制多,需要嚴格長期遵守,做好心理準備。


脾胃、飲食或環境原因導致的排汗量減少,加之長期運動量不足所引起的各種身體問題表現為濕氣重。
多喝水、薏米、赤小豆、少吃肉、運動、運動、運動。


就是體內痰濕正常的聚積過多,影響了脾胃正常運化功能,要多運動,少吃油膩,粘膩的食物,要選擇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說說我的經驗

臨床上給不少有濕氣的病人開過經典方
參苓白朮散
直到有一天猛然發現濕氣終於找上門來
自己的小腿肚子每到下午開始水腫
上午穿高跟鞋沒事
下午就擠腳擠的想換鞋?
這不就是濕氣的下沉性質嗎
遂給自己開方:參苓白朮散?大青葉泡水
半月過去,無果
頓時質疑自己的醫術
遂求助於自家老中醫:姥爺
姥爺大手一揮親自寫方,服藥2周後
周身輕鬆,那種解脫了濕氣的感覺
我想大家都懂
怎麼說呢,姜還是老的辣~

大家有對中醫感興趣的,或者有濕氣困擾的,可添加我的微信,共同交流


更新:祛濕必兼健脾
首先大家要弄明白濕氣出現的原因
中醫里有一個證型叫做「脾虛濕盛」
脾虛了才會對濕氣運化不利
逐漸形成濕氣堆積
再嚴重的話還會形成痰濕,濕熱
這就更加複雜更加難去
所以濕氣也是一種早發現早治療的疾病


可用艾灸調理


感覺就是個體對不同等級空氣濕度的兼容度。

濕氣重這些癥狀我在廣東多數都有。。什麼吃這那紅豆薏米根本不好使。。。

後來我發現到了北京上學工作,自然就消失了。

再從北京回到廣東,又很快那樣子。

然後每年都回北京過春節。過春節的時候就又暫停了濕氣重的表現。。。

而在我1993年去廣東之前在河北,黑龍江,我家人都沒有這些鬼病。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不適合在濕度大的地區長期生活。

就醬。

人的一生不足以迅速進化成完全適應另一個地區氣候環境的形態。

因此就出現了所謂的水土不服。表現之一,北方人到南方,就通常遇到濕氣重的問題。

反過來,南方人,特別兩廣兩湖閩贛這些地區的人去了東北北京天津。第一個秋冬簡直是要命的。而我。。。很快適應。因為我本來就是北方人。這是大學時期的觀察。


風寒暑濕燥火,被中醫成為「六淫」。濕是其中之一,也是最難去除的一種。

這六種致病因素,和五行的木火土金水一樣,也可以看做是某一類事物的代稱。
而題主所問的 濕 ,其代表的特點是
1.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
2.濕性重濁,易下趨,襲陰位
3.濕性粘滯,易兼它邪
4.濕性趨下。
具有上述特點的病症可以理解為是濕氣致病。
(闡發開來篇幅會很長,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百度,或者可以私信我)

濕又分為內濕和外濕。
外濕是指外感濕邪。過多接觸潮濕環境,而被濕氣入侵,產生以上特點的疾病。
內濕指的是體內本來正常的水液不能正常的運化,而積聚,儲留,導致了具有濕性特點的疾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說到濕,就不得不提脾臟。
當然,腎主水,肺主宣發肅降,也都對水液有一個調節,但最直接最緊密的還是脾。
因為脾臟喜燥惡濕,而脾臟的一大功能就是運化水濕。
體內水液的正常運化,依賴於脾氣的充足。可以說,脾和濕,不共戴天啊。
中醫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廣義的理解一下,可以說,濕氣重的人都會有脾虛。
脾虛無力運化水液,則體內水液聚集會產生濕氣,對體外的潮濕環境也會降低承受能力,濕氣更易讓機體出現癥狀。

夜深了,先到這,有空我再繼續寫。
最近也正好在調理一個濕氣重的朋友,最近用的參苓白朮散加乾薑芥子(有喘的癥狀),收效還不錯。


濕氣重其實跟自己的平常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飲食作息運動都能將濕氣很好的控制,如果嚴重的情況下還是需要配合中藥的調理。


用艾草煎後泡腳有點用,親測。


推薦閱讀:

想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的肥胖?
經常用艾草泡腳好不好?有什麼副作用么?
有哪些很好的中醫論壇?更加專業的那種?
外國人眼中的中醫是怎樣的?
是不是人缺什麼就下意識喜歡吃什麼?

TAG: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