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諸葛亮、霍光這類權臣?
@葛相的章武劍 謝邀
險人李邈《丞相亮卒上疏》中提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這裡的【霍禹】,便是霍光的兒子。君子之德,一世而斬。海昏侯墓的考古研究,必然會牽出這一段宮廷往事,某位師兄曾戲稱之,【今日汲冢】
夏侯玄《樂毅論》尚有「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之語。而不久後,便有那本著名的記載著「太甲殺伊尹」的《竹書紀年》騰空出世。用三家分晉、厚誣先賢等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方式,為司馬家以晉代魏奠定了輿論基礎。
其實諸葛亮現在的輿論待遇,何嘗不是伊尹在晉初的待遇。
沒有謀殺,今人就來製造一起,比如馬上要登上熒幕的「嚴肅」的歷史腦補學之費禕vs姜維。
我不知道,當一個國家的【漢大將軍開府治事、錄尚書事、領益州刺史,成鄉侯】為敵國刺客所害後,一個國家有什麼理由不去舉國復仇、以護國體?……當然,後來的歷史中也確實出了用棟樑名將首級去安邊的混賬事情。
我曾經談到過,關於「三國」,我最動容的時刻並不是那些波瀾壯闊的刀光劍影,而是永嘉之亂神州陸沉,晉朝南渡的衣冠們,蝸居在孫權修築的石頭城內瑟瑟發抖,北方佇立的是中山靖王之後的劉琨,漢族人民最後的骨血在敬奉著武侯的精神救亡圖存,所達到的空前團結。
就我個人而言,諸葛亮是應該歸入伊尹和周公儔侶的,而霍光,可能和桓溫更近一些。霍光,桓溫,權臣之有節者矣,雖不若伊,呂,周,葛垂範之至公,亦一時之終始,克己復禮,於斯近道,或毒或葯,在亂在治,都墮嗣絕,漢晉重光,尚饗。
負鼎干湯的伊尹,五返聘迎的伊尹,其實一個人心目中伊尹的樣子,就是他自己最好的寫照,從人品到學識,體現得淋漓盡致。毒或葯,宜在害與治之間。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趙構秦檜有擁躉的時代。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常莽操懿能洗白的時代。是延州老爺們自顧自頌秦的時代,是韃虜遺老們編啊編譽清的時代,是大運動能洗白、大拆遷無人管的時代。
一昧媚主的、禍國殃民的,脛毛不忍拔、悶聲發大財的例子並不少。他們不是能臣,更不是權臣。儘是些奴才和民賊而已。此語,堪贈予今世之良臣。
有些讀書人屁大本事沒有,但喜歡評這個評那個,酸溜溜的很~
最常見的就是寫史的,皇帝昏庸不敢多罵,就愛拿著放大鏡去挑一些大臣的雞蛋縫,再忠臣的人物,也會被搞出個」然xx不能匡主……」之類的狗屁,很酸很沒勁。
倒是那些實事沒幹多少,只在死的時候大義凜然一下的,居然都是評價頗高~
那麼你問我怎麼評價諸葛亮霍光,我當然是支持!
權利大那是因為人能力大,至於黑點,要黑還是黑他們主子去吧~
諸葛亮和霍光都是顧命大臣:劉備白帝城託孤,漢武帝畫周公負成王的畫給霍光;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霍光封大司馬大將軍。先帝的意思就是要讓他們替幼主攬權治國的,宰相攬權是應該的,而權臣弄權才是不對的。
至於皇帝怎麼看,君臣不相疑,都還好辦,像昭帝那樣的,也算一段佳話。話說回來,昭帝就算想廢了殺了其他幾個顧命大臣的霍光,他還能用誰?所以得過且過就好。等他死了,宣帝就清理了霍氏一族。後主廢了葛公,又能用誰?葛公霍光二位德才兼可為朝臣表率,也基本沒犯什麼大錯,所以可以算是善終。遇到沒有器量又有大志的君主,如秦皇漢武,逼死呂不韋,砍了十幾個丞相。
皇帝嗎,有點兒慾望的都喜歡自己親自來,不喜歡有人掣肘。所以後來皇帝一直要削弱相權,就在於一個臣子權力太大終究不放心,碰到葛公還好,碰到魏武桓溫這樣的誰不怕?就算是霍光,不也是廢了皇帝?不然怎麼後世管廢立皇帝叫「行伊霍之事」?
所以說大臣忠心當然好,有本事更是再好不過,但是攬權嘛,還是少點兒好。皇帝讓你管啥你就該管啥,沒讓你管的,請你閉嘴,否則咔嚓了你。
霍光,無論生前權勢滔天,死後必被鞭屍。不涉及對與錯,只因為皇帝不能樹立起一個權臣廢帝的典型,給自己的子孫挖坑。
推薦閱讀:
※陶俑明明代替了人殉,為什麼孔子還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麼狠的話?
※白居易的詩比李白杜甫差么?
※四聖人,孔孟朱王,王陽明為何較少被人提及?
※諸葛家族的結局為什麼都這麼慘?
※王安石變法到底對宋朝有多深的影響,甚至將北宋滅亡歸於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