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圖片社交 App 中誰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 Instagram?
how-old最近爆紅,很可能又是一個短命的圖片產品。但圖片社交應用的前景大家都可以看到,畢竟Instagram 估值達到了逆天的350億美元,Pinterest最新一輪估值也達到了110億美元。我想知道,國內圖片社交應用死了一個又一個,目前活得好一些的誰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Instagram?
在圖片社交領域,instagram確實快成為傳說了。
回答題主問題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instagram取得的成績:ins 2010年10月推出,到2014年年底就獲得了3億用戶,成功超過Twitter。與用戶數激增相應的是它逆天的估值。2012年Facebook以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時,多數人都覺得扎克伯格是矽谷冤大頭。結果,不到3年ins的估值就飆升到了350億美元,佔Facebook總估值的16%。
Ins的成功讓大家發現了圖片社交應用的真正價值和前景,國內外也相繼出現許多訴求圖片分享需求的應用。以國內而言,近年出現的許多拍照應用,如美圖秀秀、Camera360等,試圖殺入社交領域成為真正的圖片社交APP,但大多無功而返。也有許多APP曾一度佔據我們的視野,如足記、臉萌、魔漫相機、百度魔圖等,這些應用和近日關閉的匿名社交Secret一樣有個共同魔障:短命。此外,還有很多類似ins的應用,如LOFTER、Nice、IN、Fun、美刻、登登、點滴、畫說、蜜殼兒、拍秀、逗萌、玩圖等,這其中的多數相信大家都比較陌生,甚至從未聽說。
列舉這麼多國內圖片社交APP的現狀,我想說的無非:作為一個圖片社交APP,你首先得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比較好,才有資格談能否成為下一個instagram。目前業界一般認為國外的Pinterest、vsco cam更有可能成為下一個instagram。相較之下,國內仍未出現與此量級的圖片應用,所以我們仍能稍微地抱有期待。從市面上相對有點聲量的APP入手,我認為有可能成為下一個instagram的有如下幾個:
LOFTER:優質原創內容+自傳播性取勝
在大家的印象中LOFTER一直低調示人,不過想必很多人都沒忘記,此前輕博客剛盛行時,LOFTER就在和點點網、新浪輕博、鳳凰快博等同類產品的激烈角逐中成功活下來,而且成為如今活得最好的「勝利者」。近年來,LOFTER轉型為圖片分享社區,從公開資料看LOFTER的用戶數早已超過2000萬,應該是國內最早晉陞此用戶量級的圖片社交APP之一。值得注意的是,LOFTER產品的自傳播性很強,這些用戶大多是自然成長用戶,LOFTER此前極少做推廣動作。
相比堆糖、花瓣等以收藏為主的圖片應用,LOFTER逼格爆棚的原創品質一直有口皆碑,包括知名演員黃覺、「鮮肉作家」張皓宸、著名導演王小帥在內的許多明星都是它的用戶。相比Nice、in等注重時尚領域的社交應用,LOFTER所跨的領域最為廣泛,擁有不同興趣的用戶都能在其中盡情撒歡,發現同好,也可以參與話題評論,使用貼紙以及和攝影、繪畫、時尚搭配、二次元等領域達人交流。此外,LOFTER也推出了濾鏡LOFTCam搶奪濾鏡市場。
雖然看似不溫不火,但基於內容足夠優質、跨度足夠廣、達人群體足夠活躍,而且背後有自帶媒體屬性的網易,LOFTER只要加大推廣應該會是一款有潛力的圖片社交應用。
IN:新晉的年輕女性曬潮牌社區
和LOFTER一樣擁有千萬用戶量的圖片社交應用還有IN和Nice——這兩家公司都宣稱獲得了千萬級用戶,主打的都是instagram式的「圖片+標籤」模式。
IN是品牌導購網站愛圖購旗下的產品,從一開始就主打女性時尚社區,產品功能均圍繞女性用戶展開。90後女性和品牌愛好者可以在上面曬潮牌和各種街拍搭配,也可以通過話題和大家共同討論經常光顧的品牌。IN於2014年6月上線,據稱8個月內就獲得了2000w用戶量。如果上述用戶量無水分的話,IN的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ins,有不可小覷的發展潛力。不過,作為主攻90後女性社區的IN有個不足在於:同樣「愛曬」的男性和成熟女性在這裡很難找到共鳴,這可能會是IN成為下一個ins的罩門。
Nice:新晉的品牌濾鏡和趣味貼紙社區
Nice是一款可以在照片上標註標籤的圖片應用,從新聞來看在明星推廣上做了不少努力,陳偉霆、李晨等明星都已入駐。Nice主打貼紙和「品牌濾鏡」,用戶上傳照片後可以通過nice內置的濾鏡標記品牌、地點、興趣等標籤,與好友分享圖片。Nice和IN兩款應用的邏輯、發展和運營方式都極為相似,同質化十分嚴重。兩者都側重於品牌展示,不過差別在於:IN主打女性時尚,Nice主打曬男性潮牌。不過,不可忽略的一點是,由於產品特性及規範不足,Nice內代購黨鋪天蓋地,太多廣告可能影響到用戶體驗和它的下一步發展。
美圖秀秀:用戶量級最接近ins的圖片工具
美圖秀秀推出之後,一句「你和女神之間只差了一個美圖秀秀」幾乎成為這個產品的最好註腳。原先在PS上只有高手才能掌握的磨皮、削臉等修圖功能,在美圖秀秀上大家只需一個按鍵就可以實現。因為戳中女性用戶剛需,美圖秀秀誕生後很快便發展成為一款非常大眾化的產品,2013年初移動端用戶就已過億,和instagram在用戶量級上非常接近。
美圖秀秀原本應是最有機會升格為下一個instagram的圖片社交應用。但可惜的是,它和百度魔圖、魔漫相機等身為圖片應用的工具性遠大於社交性,在後來的嘗試中也無力建造自我生態系統,最終都只能成為圖片社交領域的附屬產品。蔡文勝自己估計早已感受到,這也可能正是美圖公司後來推出的美拍一直訴求要發力社交平台的原因所在。
除了上面提到的幾個應用,受Pinterest啟發的蘑菇街和美麗說原先也屬於圖片社交平台,不過在它們逐步轉向電商平台後已經慢慢脫離了圖片社交的玩法。堆糖網和花瓣網這兩個主要基於PC端的圖片收藏分享平台,用戶關係也大多是依靠興趣和收藏,從社交關係上而言更偏向弱關係,註定很難成氣候。所以,總結而言,LOFTER、nice和in、美圖這四個應用更有成為下一個instagram,但未來究竟會如何,目前沒有人可以預測。
我一年半前的時候覺得是: Nice ( nice 因為其背後強大的投資整容:真格、經緯、老虎基金、Vy capital等 );後來杭州又除了個 In 也覺得還行。但是最近這幾次Nice app的產品改版有點混亂,壓根讓我感覺到他們有點摸不清方向,另外又加入了直播功能 -- 這可謂是一個雙刃劍。In同理也好不到哪兒去。感覺到國人對於圖片app更多是把它當成工具或者顯擺和炫富的平台,很少有人去在上面真正社交。
Nice在 http://mattermark.com 上的數據:
(有點不準,但是能反映個趨勢)當然我總體對於Nice還是看好的,可能只是圖片社交這一屬性不是國人的剛需。
另外最近有一個對年輕人有「魔性」的 faceu,用的人特別多。它的成功一方面是背後的創始人對於做一個現象級的產品的確很有研究,另外市場和推廣手法基本上領先其他競爭對手兩個等級。不過問題就是:這還是一個工具類產品,能否真正轉型成匿名社交尚待觀察,而且就算匿名社交能做起來,Snapchat現在在growth和monetization上的日子也不是很好過。
唉,現在越來越覺得國內彷彿只要有微信和朋友圈,就不太可能給其他任何一個圖片社交app成長為 1/10 個Instagram的可能性。網易的ins高仿——lofter
當初Facebook大火之後,國內外的投資者認為人人一定會成為中國的Facebook,結果呢?
從另一個方面說:微信難道可以說是中國的whatsapp?淘寶難道是中國的ebay?
本來很看好「圖釘」,但越來越臃腫的體積和沒什麼品質的濾鏡已經讓人失去信心,最最無法忍受的是對圖片的過度壓縮,傳上去已經無法直視了,後來很少用了
nice
------------這是3天後的補充內容-------------
【第一段】我是nice的深度用戶,從去年推出到現在 幾乎天天在用,因為我是做攝影的,國產同類型的APP全都嘗試過,花了大量時間相互對比,最後還是確定了nice。
【第二段】nice再不調整它的價值觀必倒。整天什麼曬品牌、炫這衣服耀那美食的定位再不改,肯定做不大走不遠。「一切脫離廣大群眾的,必定不是長遠的」。
活著就有希望
ins的圖片社交,更多的還是熟人社交,以及在眾多明星和紅人都在用後,所附帶的媒體屬性。
所以,國內跟ins最像的,應該是微博。
國外網紅將自己的內容分發到各個平台上,最終可能都會將粉絲轉移到自己的ins上,國內網紅更多的也是希望粉絲最後能沉澱到微博上。
因為國內,大家最常用的兩個社交媒體,一個是微信,一個是微博。微信的朋友圈,相對於微博來說,是一個更私密化的圈子,而微博,除了熟人關係外,他更是一個自媒體平台,更注重優質內容的產出和傳播。
於我自己來說,我用微博和我用ins在消費內容的目的上是一致的。關注我感興趣的人他們所產生的內容。看網紅,段子手用微博更方便,看明星,用ins更方便。
而ins比微博強的地方在於,濾鏡。即使有一天,我連牆都翻不過,我也會繼續使用ins,把它當成工具使,但又一天我在微博上看不到內容了,我就不用微博了。
至於唱衰微博的論調,我個人認為,在國內有應用的用戶基數超過微博之前,微博肯定不會衰退。
一個產品能不能成為國內ins也好,超越替代ins也好,應該從幾個方面來說
1、用戶量級與ins持平或者能超越。
2、影響力能與ins持平或者能超越。
3、產品價值一致。
ins提供的價值我認為有3點,
一是濾鏡帶來的修圖功能,圖片美化價值
二是熟人社交。
三是媒體價值。
就以上,能提供同樣價值的應用國內有很多,像微博,nice,in,都符合。nice和in在圖片美化價值上,都有點過於窄化(貼紙+標籤)。好處在於前期能很好的形成特色並吸引用戶。另我覺得,類似的vsco也同樣的問題,濾鏡的膠片風格,不像ins的濾鏡涉獵風格更廣泛。這都會形成一個比較小眾的群體,可能會對後期發展有阻塞作用。
ins所提過的圖片美化價值,是一個較為廣泛的價值提供。不僅是大家都需要的(想讓圖變好看再分享),而且它的濾鏡能對一切事物進行美化。不像美圖,美顏相機,更多的是美化臉,不像vsco只是膠片一種風格,而貼紙,即使需要加貼紙,你前期也得做調色。
而且它是一個長期的需求。而臉萌,和faceu,足跡,是暫時的趣味。
微博,在濾鏡上比不上ins,但在媒體價值上,因為有更多的信息承載樣式(純文字,長微博,超鏈,視頻),以及內容的再組織(轉發)形式,應該會比ins有更多的可能性。
而即使應用能在產品價值上,與ins持平了,想在用戶量級和影響力上超越還是比較難的。
除了已有的用戶基數外,ins的使用用戶是多個國家的,在這一點上,國內想要有應用超越應該會比較難。
微信朋友圈不已經是中國的Instagram了嗎?
剛才評論里說微信朋友圈僅限於熟人,陌生人的話,尤其是明星曬照片,現在還是微博吧。
相比美國多元化的社交場景(問過一個ABC大學生,他們同時用很多社交產品:熟人之間簡訊,群聊Groupme,Facebook偶爾上去看看但不活躍了而且有老爸老媽,Snapchat搞笑,Instagram看美圖,Twitter追星……),中國用戶還是非常集中的,機會沒那麼多。
我覺得一個新的APP Dosnap 很棒,在手機攝影方面,它算是一個優質內容的分享發布平台吧。
謝邀,好久沒回答社交產品相關的問題了。這兩年,我自己上手過的社交產品也有幾十款,尤其是最近一兩年人氣還不錯的社交應用,基本上都是以圖片、短視頻、直播為主,真正能一直火下去的卻寥寥無幾。最近又開始刷ins,也體會到國內產品的一些差距,在這裡分享一下。
先說Instagram本身,ins能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源於圖片社交的差異化定位,一方面也與移動互聯網的紅利期有關。2010年,當ins剛剛推出時,市場上同類的產品幾乎沒有,因此雖然功能有很多的不完善,但是強大的可玩性還是迅速吸引了大量的用戶。
也正是這個原因,Ins從零到一的步子邁的非常快,用戶破百萬也只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再往後邊,又藉助這樣的優勢迅速拓展了海外市場,並趕在風頭正勁時選擇接受FB的收購,從此步步走上巔峰。
而相比之下,國內顯然沒有這麼好的環境。尤其是現在類instgram的產品,無論是純圖片社交,還是興趣類社交,同類型的產品都很多,市場競爭比較激烈,用戶群體也呈圈子化的分散狀態。所以,國內至今也沒能出現一個instagram級別的產品也就不難理解了。
還是先舉幾個自己用過的產品吧:
側重社交的Nice
側重圖片處理的Snow
還有最近比較火的Faceu(其實這個嚴格來說已經開始進入短視頻社交的領域了)
當然,在國內的圖片社交產品中,和instagram的產品定位最接近、用戶群體也最一致的,其實是in,這個產品也是我自己最近用的比較多的,值得深入講講。
In去年年中的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6月底,in app的註冊用戶超過8000萬,日均瀏覽量1.6億次,高峰時期超過3.4億次。相較於國內的同類產品,in在用戶體量上相對而言是和instaram最接近的,但是絕對數值對比起instagram 6億的用戶數仍然差距很大。
當然,這裡邊有instagram全球市場的優勢,但是更大的原因在於:in過去和其他國內圖片社交平台一樣,核心突出拍照和加標籤,貼紙的功能,這就使得平台雖然有一批忠實用戶,但是始終跳不出幾千萬的圈子,面臨著天花板的問題。而想更接近instgram的體量,意味著必須在興趣社交上邊做到最佳,從而形成寡頭局面,這其中,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產品本身的迭代優化,來從競爭對手的圈子裡搶走用戶。
我自己的感受是,過去一段時間,in也在做一些差異化的布局。在圖片編輯的功能方面,相比之前僅僅是拍照——修圖貼紙——分享的交互方式,in在16年開始推出照片列印的一站式服務,一年打出了上千萬張的量,最近又開始布局線下的列印終端。這種做法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更貼近用戶日常的需求,從其它大多數還停留在工具化思維的競品手裡搶奪市場份額。
所以前兩天,看到in app在3.0新版本的更新,我也並不意外。畢竟,把圖片的長尾效應打通之後,社交邏輯的優化也是勢在必行,而相較於單純的圖片貼紙,更豐富的內容化轉變顯然可以進一步緊跟年輕人群體的特性。
比如說,新版把之前的LBS換成了可以拉動坐標的形式,然後再打上興趣社交的標籤,一方面世界頁有好玩的故事、達人,會吸引用戶關注並分享,用戶在平台上的活躍度和黏性會提升。二來興趣維度上加上了地理緯度,任意選擇一個城市都會展現相應的內容,可以更加提升用戶的匹配度,方便展開線下的真實社交;
再比如說,短視頻和直播。這兩者也是去年最火的社交形式,無論怎樣,拿出了內容社交的殺手鐧,才能進一步擴大市場鞏固地位,思路上還是沒問題的;
而上述這些新的改變,無論是切入lbs也好,還是在視頻、短視頻上發力也罷,其實都是為了讓自己的產品擁有更多的使用場景,從而在讓老用戶黏度增強的同時,進一步不斷吸引新的用戶。這樣的轉變歸根到底也是來自於他們意識到了中美互聯網大環境的不同——對於國內用戶而言,他們更習慣的是「小圈子」的社交,只有當眾多的「小圈子」能夠彼此產生交集,用戶才能長久地使用你的產品,這也是目前國內所有的圖片社交產品,乃至所有社交產品想要繼續做大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而對於國內的圖片社交產品而言,在國內相對特殊的互聯網大環境下,只有不斷圍繞新場景社交的概念來做文章,才有機會基於差異化,縮短自己與instgram之間的距離。
說句實話,國內並不適合圖片社交。
因為
一:國內適合拍圖片的地方不多。
二:漢語的意思夠精深。趣味性高。
本來只是看到高票答案有感而發隨手寫了一坨,結果發現知乎評論有1000字限制,就單獨貼出來回答一下,也琢磨了這個領域比較久,歡迎大家愉快的探討。
===========分割線就是我============
個人愚見,nice in lofter都不能成為國內的ins。
先講nice,一開始,nice其實是最有可能的,它也正是在ins被牆的時候火起來的,那時候的nice跟ins很像,又通過圖片標籤吃住了年輕人 但是有兩個算是硬傷一個是貼紙,標籤增加照片活力蛋是不破壞照片貼紙嚴重破壞照片(而且貼紙略low),加入貼紙導致群體一直卡在學生小年輕群體,總體照片質量是這三個里最差的,另一個硬傷是廣告,如果13、14年那會玩nice的就會有感受,關注你的評論你的超多是廣告賣鞋的,無腦廣告是UGC的毒瘤,微博前車之鑒(這也是知乎做的最好的地方),失之毫釐謬之千里,再後來如答主所說產品方向歪了,匆匆推出小圈,兩個版本之後下線,對於千萬級用戶的產品,簡直輕浮,然後就是直播,產品徹底歪了,一直看著他們產品迭代,我的感覺是nice的創始人或者產品團隊是肯定有問題的,因為他們一直沒想清該怎麼做,說白了腦子裡沒思路,對創業團隊來說是致命的,後來半路殺出in,截胡了女性用戶,nice現在ios排名是震蕩下跌的,它的未來就是八個字: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然後in,從發展歷程看,in無疑是輝煌的,短短2年,6千萬用戶六十億估值馬上新三板上市,創始人阿里產品經理出身,在產品層面的把控也是很到位的不想nice那麼無腦亂來,in的主要卡殼點是過於深入女性,從最頂層的產品UI就完全女性,這是雙刃劍,好的是深深的抓住女性用戶,初期滾雪球超快,但是所有東西都有兩面性,個性鮮明對垂直社區是好代價就是失去平台基因,之前有次跟一個vc機構聊天,正好是投資in的,對in來說如何擴展男性用戶還不會流失女性用戶,是從垂直到平台的關鍵門檻,做不了平台,那6千萬六十億就是天花板了,或許這也是他們選擇上市的原因?
最後lofter,網易親兒子正宗富二代,網易攝影和網易博客本來在攝影圈裡就比較有積累,lofter成為攝影師社區勢所必然,但是pc端抄湯不熱app端抄ins,還能無縫結合也是佩服,為了抓住小年輕開始做貼紙,把極高逼格的攝影和另一個極端的貼紙融合在一起更是佩服,網易的產品繼承了網易的一貫尿性,八個字:不尷不尬,不上不下。
難道從來就沒有人在乎上傳的圖片的質量么,國內只要上了千萬級的用戶的應用,都是在照顧低端用戶的需求,只要能把圖片傳上去就行了。再看看IG的濾鏡和圖片上傳質量。我身邊很多人即使明知上不了IG也會用它來P圖然後上傳到微信,NICE上,所以先不要說什麼用戶群體也不要說什麼內容,但是濾鏡技術這一項在國內就根本沒有可以匹敵的。
IG全球化。國內哪個能比。
這種東西吸引人的是用戶內容...
用戶都一個國家的...用微信發發朋友圈嘮嘮嗑行了...美圖工具+微信圈就是中國的instagram
我開始以為是lofter,事實上lofer是國內這麼多圖片社區中內容沉澱做的最好的;而且品類很齊全,然而幾年沒做出來,最近又改了風格,聽說還有人事變動,感覺未來做出來的可能性也很低。
nice社區調性太極端,幾乎都是曬人曬物;這些社區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的炫耀的心裡;長此以往並不能把市場做大。所以社區往往出現點贊量奇多,而評論極少。nice幾次交互層面的改版到現在也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因為用戶發布的圖片並為有任何內容深度。試想一個美女的TL全是自拍照。短期內吸引人過來可以,但你不會天天去看都是這種照片,內容太淺。
in和nice一樣,in更熱衷於開發各種小的feature來製造更多新的玩法,這種也很難是長久之計,其實在使用上in的功能已盡堆的很臃腫了,對新用戶來說並不友好。
足跡火過一陣子,現在早已退燒,但專註於電影旅遊,是個好的方向,但這個細分領域但做到和ins的規模基本不可能。
faceu那個就不評論了,像素級抄襲snow的,不過臉萌這個團隊的推廣能力確實有幾把刷子。
其實前面回答說中國人圖片社交屬性不是剛需,我不太贊同,我倒認為這些被美圖旗下的工具產品+微信這個巨頭的強大組合滿足了。主流用戶基本不需要其他專門的圖片社區網站。所以現在大家看到的社區產品,要麼是潮人社區(nice),要麼是文藝路線(lofter),要麼專註於新鮮的玩法(faceu,fork),只能在這些細分領域分一杯羹。
黃油相機,我覺得很有潛力呢。
看了上面寫的大段說法,無非就是朋友圈是攔路虎,lofter,in,nice也不對路,但是我覺得並沒有切中圖片社交的價值核心,對圖片社交來說無非是兩條:
1、對我自己本身而言,我拍照要發就是要「打卡」;
2、對別人瀏覽而言,你拍照讓我們看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你在這裡「打卡」了,最好再能吸引有興趣的人問問這是哪兒,這是啥什麼的,提高交流頻次。
這裡所說的打卡,無非就是有好玩的,有什麼事情,所以我們稱之為動態。
其他的比如攝影,濾鏡,貼紙,標籤其實只是要實現圖片分享的一個環節,這就是為什麼你在朋友圈發東西很少加濾鏡,因為在朋友圈是為發布動態,而在其他平台發圖片卻要加各種特效,因為沒有這些特效我為啥還要到你這裡發。
解釋了圖片分享的本質問題也就帶來了你們所說的問題,國內的應用誰有可能成為下一個instagram,為什麼要和Instagram比?難道僅僅通過添加標籤(nice)或者濾鏡特效(In)就非要類比成國內的Instagram?那這樣肯定玩不過朋友圈啊。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圖片社交
內容
講故事
然後做連接
我覺得這才是圖片社交的意義
就比如你看了遠古時代的岩畫,能夠一眼就看出什麼意思,那就是知道了當時作畫的古人的意思,最好還能通過古人的岩畫去了解更多岩畫的意義,這感覺才是圖片社交想表達的真正意義吧。
所以我覺得圖片社交的意義在於發布者跟觀看者是否能夠通過圖片地展示,更好的相互理解,產生碰撞。
說了這麼多還是講講我們的圖片社交產品吧。
麥麥——是一款基於地圖的圖片分享社交應用。
能幹嘛,能在地圖上發布圖片形成軌跡,然後別人也能在地圖上找到你,通過你的照片和你的軌跡去了解認識你。
你說這有啥嘛,無非就是在圖片社交里又加入了地圖的概念。
但是,地圖概念的加入,能夠讓圖片擺脫時間流的束縛,讓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機會去展示你的生活,讓陌生人通過你的照片,去了解更多其他人的生活,這樣每個人就如同遠古人在石壁上繪製岩畫,我們通過岩畫去了解你的生活,還能通過岩畫去了解更多岩畫的內容。
使照片變成紐帶,連接故事和人和位置,才是圖片產生真正的社交。
類似下圖,發布的照片直接在地圖上顯示,這樣別人一看就能清楚了解你去了哪兒,做了什麼
當然還能直接去到你照片拍攝的城市,看到其他人在這座城市的發布信息
然後有感興趣的人,可以直接進入他的空間,看看他的地球動態
所以麥麥以圖片和地圖作為紐帶,展示每個人的故事,也發現每個人的故事
國內已經不可能再有聚合類的社交圖片分享社區了,因為時期過了,ins的流行正好搭上聚合類社交的末班車,可以說是推特類的延伸,打的是文字類的差異牌。社交發展到現階段差異細分化越來越明顯,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事還早,現在是差異化繁榮的爬坡期……
那麼國內哪個時期為啥沒有培育出類似app呢?環境!1,網路環境,微博流行的時候,3g都是極少數的,圖片分享自然需要高品質的。2,國內團隊對於圖片分享的理解還停留在攝影分享,哪像現在思維開闊……3,國內用戶群的訴求,和上一條一樣,主流是賣萌自拍,用戶訴求和團隊理解是有矛盾的,4手機,國產手機攝影還是能拍階段,iphone刨去裝逼的真正的喜歡拍的還太少。
在國內 美拍 nice in 都在做這一塊,他們想以圖片場景化 打開社交的大門,來實現流量的入口,目前看來,他們產品做的很棒,但是粘性度很低(大部分用戶都是使用某一個功能,例如拍照,很難做延伸),更別說產品變現能力了。在這些公司融資大部分止於c輪,還在不斷摸索方向,本身產品門檻不高,靠預裝佔有市場,國內做的最好的美圖秀秀到目前都上市很難(可以這樣說圖片工具類app目前還沒有成功上市的),這肯定是有市場的,但是並不被巨頭看好。(騰訊危機感是比較強的都沒有做圖片工具類app)
海外市場有更強大的圖片工具類app Instagram,市場佔有率高達80%,也是依靠著facebook和iOS預裝把用戶做上去的,目前依然產品變現能力很差,且粘性低的可怕。海外市場本身流量數據就很不準確,雲圖微動生存情況看並不是很好,用戶量具體多少沒人知道,是看不到 摸不到的,藍標之所以會投資,完全是因為藍標靠講故事做大的,藍標近年無限量投資一些看似不錯的公司,來擴張自己進軍國際化的藍圖,並不是看重這些公司真正能夠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另外 Instagram用戶量很高,但是用戶粘性很低,變現能力很差,才委屈求全賣給了facebook!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