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一種樂器是什麼樣感受?


小提琴,13年,今年20,高中過完十級。
-------------------------------------------------------------------------------------------------------------------------------------
聲明,我的考級是每年一級,只有兩級沒考,從沒追求級數慢慢一級一級考,到高中順其自然到了十級。不知道吐槽這樣太水的大神們有多牛,但作為一個始終業餘並從沒想過考專業的愛好者來說,我對自己很滿意了,不接受比較和吐槽,謝謝。
對於一個業餘琴手來說,能堅持這麼久且始終喜愛不煩膩,經歷的堅持和磨練是別人不會知道也沒必要分享的,請尊重每個人的努力和故事。
----------------------------------------------------------------------------------------------------------------------------------------
明晚照往常一樣去兼職上小提琴課。這段時間我的小朋友們都有好好練習,進步很大,我很開心。

宿舍里有吉他和尤克里里,吉他玩了4年,尤克里里玩了3年。在琴行我也負責教尤克里里的課,有時間的時候老闆會讓我幫忙換一換古箏的舊弦,學生還沒來的時候我會自己練一會鋼琴,不過是菜鳥水平。樂器是相通的,特別是弦樂,現在的目標是攢錢買一把好的大提琴。

大一的時候接過一個特別的活,在廣場表演,自由演出的那種,兩小時。期間有媽媽帶小孩來跟著我的小步舞曲跳舞,有彈鋼琴的女生過來加我的微博,有剛好路過的攝影師給我拍照,有旁邊咖啡廳的人為我點了5杯咖啡。

從8歲開始表演,第一次表演戴著聖誕帽拉《jingle bells》,想起來場面一定很逗趣。中學以後以比賽為主,上了大學開始玩各種流行,發現自己即興能力驚人,跟學校娃樂隊的盆友們很合得來。一次在學校小吃街表演,跟貝斯和架子鼓合奏,曲目《purple passion》,拉完琴一放下一個節目唱歌。那個當年晃著腦袋拉著叮叮噹的小朋友已經18歲啦。

一直把小提琴老師當半個爸爸,他看著我長大。長假回老家會友情出演老師組的當地的愛樂樂團,做巡演,認識更多玩音樂的朋友。也會給老家的小朋友上課,告訴他們練琴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拉什麼喜歡什麼。

但我沒有學音樂專業,但以音樂為愛好的生活實在太美好。不知道如果選了音樂這條路,生活又會是什麼樣的呢。電腦桌面上默默地放著一份愛樂樂團的報名表,或許小提琴對我來說一直都是這樣一種美好的,不求結果的存在吧。

音樂幾乎佔了我生命的全部,雖然我不會以她為事業,但她始終陪著我。不論什麼樣的情緒里,我都能在音樂中把自己找回來。謝謝小提琴帶給我的一切,我會永遠握住這把琴,絕不放下。

謝謝你把我點亮了。

我的學生說,老師你拉琴的時候,會發光~

我要在80歲的時候,拉琴給我的老伴聽。

贊多的話給你們晒晒我的小朋友們和演出照片
—————————————————————————————————
分享一張私藏照
沒有錯介是wuli林俊傑!傑寶歐巴
這是我夢想的場景謝謝

玩音樂的盆友們一起加油吧!


像是喜怒哀樂都有了寄託。


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精通吉他,只能說基本功還過得去吧。古典、民謠指彈,彈了這些年,心裡有很多美好的瞬間,比如:
帶著吉他和兩位朋友在大排檔吃烤魚,正好帶著吉他。酒過三巡突然來了興緻,一起大吼《春天裡》,周圍的幾桌與我們一起合唱,老闆還給我們加了幾瓶啤酒,其樂融融。
在朋友的餐廳吃飯,已是深夜,音箱里傳來一陣爵士鋼琴曲,拿起店裡的一把破琴,跟著solo,突然有幾個小節彈的特別有感覺。夜,似乎更靜了。
和幾個彈琴的好友在屋裡一邊泡茶一邊彈自己喜歡的曲子,一個人彈累了,再換一個彈,就像一場小型家庭音樂會,讓人久久難忘。
給吉他群里一個妹子教岸部真明的《flower》,先qq視頻教,再線下手把手教,一年後教成了我老婆。
父親去世前從北京趕回老家,每天都給他彈舒緩的曲子。一次閉著眼睛彈完整首《flower》,父親突然對我說:你現在彈得真好聽啊,頓時淚流滿面。
吉他對我來說,就是自我的一個部分,生命中很多重要的東西都與它相連。


就像你身體又多出一個器官


當琴聲響起的時候,我會覺得手裡的小提琴在唱歌。
走在路上聽著音樂,都會感覺樹葉與天空都在手舞足蹈。
那是從小練樂器帶給我的對音樂的敏感性,感謝上天賜給我這麼美妙的禮物。

以下是正文,有點長。

如果覺得太長不想看的話,可以看另一篇簡潔版: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你干過哪些非常中二的事? - 余小十的回答
————————————————

三歲開始學小提琴,如今已經快20年了。

小學五年級過了演奏級十二級,去考級的時候排隊站著,眼睛只能仰視其他一起考的大哥哥大姐姐們,感覺自己的頭隨時會被他們的琴撞到。後來,鋼琴也到了考十級的時候,我俯視到的是其他小弟弟小妹妹的頭頂。

當院子里別的孩子叫我去一起玩的時候,我只能和小提琴為伴,因為每周都要回課。小時候哪裡懂那麼多,就覺得是一個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為了逃離這種令人煩躁的任務,我曾經洗冷水澡讓自己生病,就為了躲一周一次的琴課。父親知道後生氣地掰斷了我的琴弓:「要是不想學就別再去了!浪費時間浪費錢!」當時怕得要死,但心裡還竊喜,是不是真的就此跟小提琴再見,永遠擺脫桎梏。

於是,那周的回課順理成章地沒去。父親給老師打電話說明了情況,我只聽到他大約說了「她不想學了」之類的話。後來聽父親的轉述,他說當時老師沉默一會兒,道:「說實話,以前都是別人求我收他們孩子學琴,這次我來求您,千萬別讓她放棄,她真的生來就是這塊料。我教那些專業音樂學院學生要教好幾遍的弓法,給她演示幾遍她就會了,放棄真的太可惜了。」

那年,我七歲。

我能堅持到現在,沒有讓琴藝在童年夭折,一大半要感謝那通電話。其實我至今仍不知道,那是老師的原話,還是父親用這樣一種方式假借老師的口轉達給我的。不過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堅持了下來,並成為了這樣一個熱愛音樂的人。

考完十二級,在那個唯考級為重的年代,突然覺得失去了一種一直向前的慣性,於是在初中時代又開始學鋼琴,四年後,過了鋼琴十級。

在家裡練琴有一點不好,就是鄰居都聽得到。可幸運的是,我的鄰居還挺以此為樂。那時候住在王安憶家樓上,傍晚跟爸媽出去散步的時候遇上,王阿姨和她丈夫都特別喜歡我。今天說我琴聲好聽,明天說這星期是不是又偷懶了沒怎麼練。小時候並不知道王安憶是多有名的人,只覺得是個非常和藹的阿姨,有段時間為了能得到她的表揚還會特意站在窗邊拉自己熟練的曲子,希望她能聽到。王阿姨送過我媽她的書,她的愛人則是送過我琴譜,感覺他們真的是相當默契。

進了中學,學校里每次有文藝演出,班級要齣節目,總會想到我。那時候才慢慢意識到,考級不是全部,音樂應該是一種享受,一種情緒的表達。

大學加入了交響樂團,加入了一提聲部。樂團需要磨合,從未加入過樂團的我,從最後一檔,慢慢的慢慢的,坐得越來越靠前,意味著我的水平也越來越好。曾經聽了無數場音樂會,都感覺自己從空中俯視著交響旋律,那麼美也那麼遠。但當自己真的坐在一個樂團中的時候,我才知道,管樂吹奏出音符,小提琴在共鳴下是會震動的。第一次感受到的時候,我幾乎要以為我的小提琴有了生命,她在唱歌。說起來還有些不好意思,我還給自己的琴認認真真的取了名字,每次演奏完畢,都像對待一個和我相濡以沫了十幾年的朋友般,用柔軟的棉布給她擦去松香。

有次過地鐵的安檢,我手上東西多,安檢小哥就好心想幫我。但他什麼都不懂,把我的琴正面朝下放著就進傳送帶。當時我心疼得差點跳上去把我的琴救出來。從另一頭拿到琴的時候,我捧著她嘴裡念念有詞:「寶寶疼不疼啊,沒事的啊乖。」 安檢小哥笑我道:「你當這是你女兒啊~」 我竟然還認認真真回應說:「嗯,這是我女兒,今年四歲了。」 嗯,那是一把我換到成人琴以後才捨得買的好琴,從製作完成到現在,正正好好四年。

雖然已經演出好多次,但每一次得到觀眾的掌聲和熱烈的氛圍,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弓子拉斷。無法形容那樣一種激動,我想學弦樂的人都能理解那種激昂的快感。

拉弦樂重奏的時候,跟大提、中提相視一笑,真的可以感覺到「一眼萬年」。彷彿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把我們割離開來一樣,我們知道對方的那個音在什麼時候會進入,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默默陪襯著對方、支持著對方,什麼時候又要站出來領舞主旋律。

那是一種默契,不止是人與人之間,更是人與音樂之間。


鋼琴十年,不敢說精通,我對她從未想起,從未忘卻,就像生命中一部分,大學第一次聚會,大家不熟,我隔壁帥哥就很無聊,在桌子上敲擊,我一下從指法看出來了他彈的是什麼,就隨意跟著一唱,當時他就驚呆了,換了一個彈,我就接著唱......當時感覺特別爽,就像小孩惡作劇,現在他是我男朋友了。
―――――我是分界―――――――
從未想過我的故事會讓大家喜愛,再次謝謝,看了看大家的回答,又發現音樂真的是讓生命更加豐富。她看似無形,卻在人際方面幫我們在親情、友情、愛情之間架起了橋樑;而在孤身一人時,她又給我們安慰,張開雙臂接受每一個孤單的靈魂。有自己喜歡的樂器,即使不精通,也真的是讓生命寬度擴展。
――――――再次分界――――――
那個評論里說我是男的朋友,我們出來聊聊,別怕,我保證不打你。

2016.06.02
昨天已分手,人生再無六一。初遇美好,永存心底,但再見啦,w先生,說好婚禮四手連彈,現在怕是只有夢中的婚禮了...


感覺它既是你情感的軟肋,又是你生活的鎧甲。

------------------------------

我五歲開始學小提琴,五年級過了十級,升初中時選擇放棄就讀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機會選擇了專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_~orz) 高二開始重新摸琴,高三考了一些高校的藝術特長生,拿到一些學校的錄取,大學就一直在交響樂團里演奏。我的琴技遠遠達不到專業水準,但作為業餘愛好也算是足夠了。

這麼多年和琴一起度過的日子,感受有美妙的也有痛苦的,但可以確定的說,如果沒有它的陪伴,我的生活絕對會單調平淡得多。

首先,練琴的痛苦是每個學樂器的小孩子都要承受的。別的小朋友在樓下院子里瘋玩的時候我要和枯燥的音階作鬥爭,這對天性愛玩的小孩兒來說真的挺不容易的,尤其是初學樂器琴技太差,總會發出各種刺耳的噪音,所以對家人鄰居也是一種折磨。另外我覺得對我來說更重要的隱形影響是,由於我每天在家練琴,很少接觸其他小朋友,和大家一起瘋玩,導致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體適應性很差,這都需要長大後不斷主動鍛煉來彌補的。

但是學習一種樂器帶來的感受大多時候還是美好的,尤其是琴技到了一定階段,會有很大的突破,這時接觸到的曲子變多,會慢慢學會仔細揣摩音符間流淌出的感情,通過對細節的二次創新(包括運弓揉弦的處理等等)來表達樂曲。這樣練習過程就會變得有趣的多。有時練著練著會情不自禁笑出聲來,有時也會情至深處淚目模糊看不清琴譜。總之聆聽和演奏的區別就在於演奏會把音樂的情緒在琴者的腦海中放大,演奏者感受到的會更真實。所以我覺得練琴會讓人更感性更細膩,在生活中也是這樣。

其他的感受就是一些比較外在的了。比如練琴練久了聽力很敏銳,聽電話按鍵的聲音就知道在撥什麼號碼;再比如唱歌音準節奏是絕對沒問題的(不敢說歌唱技巧,因為這是得通過專門訓練的),所以一起去k歌的時候很自信不會跑調;再比如經常參加比賽演出會訓練自己更自信,在聚光燈下不會太緊張等等。

還有一點感受是和交響樂團有關的,參加樂團和獨奏感覺完全不同,會更激情澎湃一些,各種樂器間的互動特別奇妙有趣,也能夠接觸到更多情感表現更豐富的曲子,還有一群熱愛音樂的朋友!記得大家一起去杭州參加比賽時一起遊玩一起訓練一起為同一目標奮鬥,這種感受真的是人生十分寶貴的財富!

以上。


拉了18年琴,坐了11年交響樂團。

大概就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感受不到演奏《義大利隨想曲》的時候弦樂主題和小號一同響起的共鳴,不知曉在舞台上和夥伴一起完成整整半場音樂會演奏舒伯特C大調弦樂五重奏後胳膊酸到抬不起來但鮮花同樣摟不過來的滿足感。

最好的朋友都是樂團里的,男朋友也是,真的是因為經歷相似,且有共同語言。我和男朋友平時騎著車溜著彎很多時候不是唱流行歌,而是哼卡門的片段(最近新年音樂會在排)。

音樂真的是生命中特重要的一部分,我會覺得沒機會欣賞古典音樂之美的人很可惜,錯過了人生的很多樂趣。


學的越久,就越惶恐。原來有如此之多的細節沒有表達準確,原來自己和大師的差距真的很大,但是惶恐的同時卻又能清晰的感覺到自己在一點點進步。


每當別人問我唱歌怎麼樣的時候,便說「我不會唱歌。」事實如此,我是個唱Bass的。

和要好的同學去KTV,習慣坐在一旁給人打打節奏鼓鼓掌。氣氛不太夠熱,就點一首歌,帶起氣氛後繼續坐在一旁打打節奏鼓鼓掌。

實際上平時去KTV不是為了唱歌,只是陪朋友聊聊天,一起開心開心。

唱阿卡貝拉的人並不能像其他專精於樂器的人那麼能享受孤獨。若沒有團隊協作,阿卡貝拉便成了一鍋粥,一個人是唱不了阿卡貝拉的。(錄音後期合成不算)

所以告別學校以後,告別了每天和朋友們一起唱歌打鬧的日子,會越發的感覺到孤獨。正因為曾經在阿卡貝拉排練中反覆培養默契,才會在脫離後,發現與社會上大部分人的默契感是如此之低。

而且,很多時候並不知道自己的技能還能有多少用處。潛意識裡自己從來就是「不會唱歌,只會唱bass或者baritone。」所以也從來沒有給人家吹噓的慾望。
而我如果說我精通唱bass各種技巧,他們肯定不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我放一些作品給他們聽,他們會說「很好聽啊,啥時候放一首你唱的給我們聽聽?」

總結來講,精通人聲bass的體驗是極端的。有人明白你的價值,世界就無比美好。而沒有人明白你的價值,世界就顯得孤獨寂寥。這一點上,可能不同於大多獨奏樂器。


人生而孤獨,然幸遇知音者寥寥,若通音律,便可言志於日月,抒懷於天地。 人生而獵奇,然幸游四海者寥寥,若通音律,便可可識高山之峻美,知流水之靜悠。 人生而混沌,然幸經風雨者寥寥,若通音律,便可體眾生之感,察萬物之情。


沒學音樂之前,是音樂世界的聾子;
沒學樂器之前,是音樂世界的啞巴。


這是個地圖炮。

為了參加一個活動,已經有十天沒有摸琴了,跟家裡出了事而不能第一時間趕回去一樣,魂不守舍。就算是這樣了,也不敢說精通,只能說很幸運,這輩子,學會了彈琴。

情懷跟技藝沒有一根毛的關係,不客觀,想炫酷,就離「精通」越來越遠。

踏實練琴吧。


你會把樂器當情人,把樂曲當做情感的載體,慢慢開始享受孤獨


打了很多字,最後刪成幾句。
我除了拉琴以外什麼都不會,因為近十年時間把所有專註都投給了大提琴。
有一技之長傍身,心裡無比安定。
但說「精通」,沒有哪個專業人敢輕易的說自己精通了一個樂器,最多只說「我懂/會/了解這樂器」。
學的越多,越會發覺自己懂得少。
別人經常問:「學大提琴/音樂難嗎?」
答:「學英語難嗎?學理科難嗎?學開飛機難嗎?」
其實學樂器何止是難能概括的,但是其中的酸甜苦味太多,語言難以形容。
另外:臭顯擺時,爽!被別人信任拉去演出,爽!拿自己打那些「學音樂的沒出息」的親戚臉時,爽!
人家練琴我練琴
人家過節我練琴
人家談戀愛我練琴
人家窩寢室吃泡麵我練琴
爽啊!!!
大冬天自己背個琴拿著行李,上公交車售票員讓加三倍票錢還白眼無數,巨爽啊!!!!

另,我寢室一共五人,四人可租弦樂四重奏,另一室友學古典吉他
學期末,她彈著琴我們唱著歌,第一次覺得我們如此像文藝少女
第二天,隔壁寢室的妹子說,她們聽見我們晚上唱歌了。
隔壁室友A:媽蛋!會吉他了不起啊!瞧不起長笛啊!
隔壁室友B:對!我們也唱!
打開手機音樂。
唱了會。
互相看看。
寂寥的睡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論樂器好拿的重要性


小時候學過薩克斯,後來彈吉他。萬談不上精通,只是會玩。從另一個角度說。
昨天去鄭州辦事,事畢一個人去省博轉了轉,河南省博的展廳是按時間從古至今排序的,一號展廳便展出了這樣一件文物:賈湖骨笛

這只用丹頂鶴尺骨製成的骨笛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距今約7800年-9000年歷史。看著這隻骨笛,我神遊天外,想像著剛剛出現了農業、手工業的原始社會,人們吃飽飯可能都成問題。但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人還是發明了樂器。
因為人需要音樂,懂一門樂器,可以在勞作了一天之後,不去面對無聊的遊戲和肥皂劇,可以在合家歡樂的時候,奏一曲助興,也可以在憂鬱的時候,不只是抽煙,而是發出心靈的聲音,可以給疲憊的生活帶來夢想。
精通一門樂器,人生會更加精彩。


不怕沒錢吃飯。找個地鐵口 帶個墨鏡 放個破碗 二胡拉起來=_=


想彈什麼隨時能拿譜子彈下來,聽到好聽的曲子一定要拿到琴上摸摸旋律,開心的時候彈著笑,不開心的時候彈著哭.......(已與我的鋼琴相處21年,從未拋棄)

補充:其實學習樂器和練琴的過程是孤獨且自我否定的,但是在這過程不僅學會了更多的樂曲,還學會了如何跟自己相處,慢慢的會去享受這種孤獨,就為了能擁有更好的音樂


真的精通某一樣樂器的最大感受就是沒感受,因為太自然太平常了

當熟悉到一定程度的話,任何的事情都是自然的,脫離不開的
我3歲開始拉琴,到現在也有21年了
10歲開始參加樂隊,從邵老太太的少年愛樂到後來整個中學六年在東中,再到後來的廣院
樂隊和個人都沒斷過,個人比賽也拿過獎
考級什麼的就算了吧,真的沒啥意義,音樂學院騙人掙錢的手段而已,秒個演奏級還是分分鐘的事情
小升初的時候考慮過轉專業,不過還是放棄了,後來大學學了藝術類

其實樂器並沒有賦予我什麼屬性,說回到精通,真的就像生活的一部分一樣
隔了多久,拿到手上還是依然的感覺,這種感覺就跟運動員大傷之後僅僅是需要尋找狀態而已

反而音樂本身賦予我的屬性很多
有更廣闊的知識層面,更好的專註度和協調能力,本身的性格培養與對事情的態度
這些都是在音樂的過程中得來的

當然兩者的區分也很簡單,只對我來說
小提琴更私密,不輕易分享,更重視態度
音樂就變的很簡單,更樂於分享,也更享受,包括後來做了美樂和美樂時光

PS:當然我也業餘教琴, @李奇 這周我要檢查作業!


Sax,只能說基本功不錯,精通算不上。
某年聖誕前夕,一個人從Sax老師的酒吧還完課出來。購物中心門口多半是三兩成群的逛街者或是成雙成對的情侶。霓虹亮起,街道上車輛穿梭。突然心裡有旋律十分應景,打開琴箱,就在一家星巴克前吹起了那首《close to you》
行人駐足的時候用什麼眼神看我,我不知道。身旁聚精會神的小孩心中想的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只是開始理解生活,從街邊的演奏開始,明白生活的一部分意義。
馮唐說:世界是一棵倒長的樹。
我想那次的經歷讓我漸漸地弄明白,這世界上還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付出時間,精力和愛。
古老的夜晚和遠方的音樂是永恆的,但那不屬於我。只是我從這其中窺探到一絲一縷的幸福感,都讓我受益終生。


推薦閱讀:

晚上即使很困也沒什麼事,但就是不想睡覺,這是為何?
哪些情話女人聽了「動情」到春心蕩漾?
心律和心率意思相同嗎?
上聯:月隱浮梢,夜寺禪聲驚倦鳥,有什麼下聯?

TAG:音樂 | 學習 | 生活 | 樂器 | 生活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