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機要設計那麼多的各種卡口?難道有什麼性能區別嗎?
補充:請盡量講技術,盡量不要從市場競爭為主要角度講。
補充2:相機卡口轉接器會有性能損失嗎?
隨便講講故事。
卡口這事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除了商業上的考慮,技術進步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早期相機普遍使用M42和M39螺口,卡口只有緊固的功能,機身與鏡頭之間無法傳遞信息。優點是通用性極好,直到今天好多天文望遠鏡也仍在使用M42螺口,擰下目鏡來就可以轉接相機用作超長焦鏡頭拍照。
Kipon出品的M42轉索尼E卡口轉接環。
上世紀50年代開始,單反結構的相機崛起成為主流。螺口逐漸被淘汰了,新設計的插刀式卡口有更大的卡口內徑來容納各種撥桿和後組鏡片,用來實現測光、光圈快門聯動等功能,以及容納越來越大的光圈。各家有各家的設計思路和專利,卡口設計也開始分道揚鑣。值得一題的是一些副廠在這個時期曾經做過萬用卡口的嘗試(比如騰龍的Adaptamatic、適馬的YS和圖麗的T4,大概思路是自帶轉接環的鏡頭。一些產品可以支持幾乎所有卡口的全開光圈測光和自動光圈功能,威達的TX甚至可以適配各家的AE),想要天下大同。可惜胳膊擰不過大腿,而且AF和電子時代到來了。
尼康Ai-s Noct 58mm F1.2的後口,硬是將擠滿整個卡口的後組鏡片磨掉一塊,以塞入光圈聯動撥桿。追求極限的設計成就了尼康的傳奇銘鏡。
電子時代情況又有不同,為了迎接自動自動對焦這一個重要功能,機身與鏡頭間單純依靠的機械結構連接,信息傳遞效率變得很吃緊,結構上也日趨臃腫。有的廠商(比如佳能和美能達)選擇扔掉包袱直接開發新卡口,簡化機械結構全面擁抱電子化,也有的廠商選擇負重前行(比如尼康和賓得),盡一切可能向前兼容。自動對焦技術途徑分為機身馬達驅動和鏡頭馬達驅動,卡口設計變得千差萬別,轉接環面對兼容自動對焦這一難題表示實在無能為力,各家影像系統變得越來越封閉。這個時代的贏家大家都認識,佳能EF-Eos,彎道超車的典型。
尼康AF-D卡口鏡頭後口。可以看到各種緊固槽、凸塊、光圈聯動撥桿、電子觸點和對焦傳動螺絲,集中體現了F卡口幾十年來不間斷的修修補補。最近的AF-E卡口終於取消了光圈聯動撥桿,換成電磁控制了。F卡口既是尼康的榮耀,也是桎梏。
終於來到數碼時代。隨著數字感測器的性能越來越好,電子取景變得越來越強,笨重的單反眼瞅著快要被mirrorless無反相機取而代之。無反不再需要長法蘭距來容納單反的反光板,這時大家驚喜地發現:短法蘭距是個好東西啊,尤其是當你的法蘭距甚至短過徠卡M口的時候,玩M頭還不用忍受徠卡那死貴的垃圾機身,簡直太棒了!索尼的E卡口帶著A7系列嗷地一聲奔著全幅數碼後背而去,後發制人的佳能EF-M也為全畫幅做好了準備(富士XF:SB了,要不出個中畫幅吧?尼康1:SB了,砍掉重練吧)。卡口只留電子觸點的設計思路和數傳協議開源的推廣方式也就不意外了。M43陣營人多勢眾,能轉接稀奇古怪的監控頭、電影頭,還能玩航拍;E卡口自動轉接環層出不窮,轉完佳能轉尼康,轉完G頭轉M頭還TM能自動對焦。卡口因為技術的進步又以另一種方式逐漸走向了統一。
松下起頭後,奧巴革了自家五稜鏡的命,推出短法蘭距的M43無反相機E-P1。
賓得的PK卡口。觸點在正面,好處是不擠占珍貴的卡口內徑,也算遠見卓識了。賓得:跟老子比情懷?我?五稜鏡都不要了PK口還留著呢。
未來會怎樣,很讓人期待啊。
文字原創,圖全是百度的。
瀉藥。
這麼久才來回答,主要想先看看熱鬧。
這個問題本身是一個不應該提出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相機基礎知識。
鏡頭介面完全是為底片大小、鏡頭功能和取景方式服務的。
旁軸、單反、雙反因為取景方式不同,同樣底片幅面的情況下會出現法蘭距不同,於是就出現了不同的介面,此一也;為了適應電子化鏡頭,主動放棄原有介面的,如佳能,此二也;還有就是底片幅面不同而產生的像場不同的,必須加大鏡頭口徑和法蘭距的,比如富士相機現在新型號相機所採用的兩種介面,此三也。
有說是出於商業考慮配套賣鏡頭的,我覺得唯獨這個原因不可信。因為尼康、佳能、富士等相機生產商現在新機的介面每家都不止一種,如果是出於商業考慮,把自己家的統一了好不好。
以上。
如果統一卡口,就需要有廠商前頭來做這件事,但我想應該是沒有廠商願意這麼做的,雖然這在技術上很容易做到。比如說,你就看中大法的機身,但你喜歡感動的鏡頭,如果統一了卡口,你就可以只買大法的機身而不買它的鏡頭,這樣大法就少賣了一支或一系列鏡頭。
更重要的是,因為單反、旁軸、微單的取景方式不一樣,所以導致了法蘭距不一樣,如果不改變法蘭距,那就算卡口相同,鏡頭裝上去也是無法正常成像的。如果把它們的法蘭距統一了,那旁軸和微單的機身和鏡頭就做不了那麼小了,都得跟單反一樣傻大傻大的。
還有,很多適馬鏡頭裝到佳能機身上都跑焦,你以為是適馬在技術上做不到精確合焦嗎?
早期不可更換鏡頭時期的相機,沒有卡口一說,鏡頭直接固定在雞身上,是一體的。
變焦鏡頭不好做,但不同焦距的鏡頭咱可以做,於是有廠家(萊卡?蔡司益康?)搞出來了可換鏡頭旁軸相機,鏡頭和機身之間的連接方式也沒想太多,就用螺紋吧,於是有了老萊卡的39mm螺口。
旁軸取景有視差,後來某個德國廠家發明了單反結構,這會兒還沒有什麼自動化需求,42mm的螺紋介面簡單實用,就被選擇了。
螺紋介面擰上去其實有個麻煩,鏡頭位置不固定,想弄個自動光圈什麼的麻煩。因為單反結構為了對焦要全開光圈,拍攝的時候再縮回去,君不見基輔88下巴那裡是一塊很寬的擋板,就是為了適應不在同一個位置的鏡頭光圈頂針。
為了固定位置,也為了加快更換鏡頭的速度,於是就發明了各種插刀式的卡口。
再之後小雞不撒尿各有各的道,各個廠家為了大顯神通,就各自搞了不同的卡口花樣,各自設計了不同的鏡頭機身通訊方式,具體就見高票答案吧。隨便換還怎麼賺錢呢?
初看了一下不同卡口的參數主要是卡口到像平面之間的距離不同,以及其直徑不同。鏡頭卡口的選擇應該是和光學鏡頭的設計相互匹配的,不匹配的上述兩個參數會降低成像性能。鏡頭設計通常是在如zemax codev這些軟體上寫一個帶約束的優化函數,以各原件的幾何參數以及折射率參數為變數,進行優化,其中就包括卡口上的兩個參數。
不玩相機
但這東西,是不是跟安卓和IOS下面的app一個意思?
我寫了半天,發現這好像不是攝影測量方面的問題,刪了又覺得可惜。。。
分割線
這個和ccd或者cmos靶面尺寸有關。
一般2/3英寸以下靶面的面陣相機,用c或者cs口的鏡頭。
大靶面的用f口鏡頭。
首先和入瞳量有關。靶面大的面陣如果用了小號的鏡頭,會造成像平面冗餘,再者光圈需要調大,景深降低。
其次是機械結構問題,小靶面使用f口鏡頭有些大,不利於安置。當然還有焦距和色散的影響。
至於為什麼靶面尺寸有很多,這個就和解析度,填充率,靈敏度,截止能量,暗雜訊,光子雜訊,鍍膜等有關。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各種卡口其實因為各家電子系統相對應了。早期的相機只有螺紋 pk等少數卡口。隨著相機自動化的發展,各家相機廠商針對各自相機的自動化系統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卡口型號。這些型號的卡口其實物理形態都是大同小異的,不同的只是電子觸電的位置。早期的螺紋卡口因為無法適應相機的信息化發展早已被歷史淘汰。
因為行業標準不統一
法蘭距差別而已,不影響
謝邀?
同螺絲釘,行業起始之時沒有統一的標準。
然後,造都造了就用著吧。
瀉藥。
卡口設計,一個是為了讓大家買鏡頭增收,一個是有自己廠家的一些考慮,例如怎麼排線最合理等等一類的。
性能區別是有的,但是具體區別不了解orz。我猜想是這樣的,對於對焦速度等等有些許影響。例如佳能老的卡口是機械連動的,現在新卡口則是電子的。還有例如索尼用轉接環會減慢對焦速度等等。
不同廠家的相機,為了讓你買了相機繼續買他的鏡頭,所以。。。。
前面的朋友把題主問題回答的相當詳細了,作為一個從玩相機開始就被帶上轉接的邪路的人,我回答下 補充2吧。
結論放前面 分情況看,多少會產生性能損失(功能上或光學性能上的損失)。
卡口轉換器又稱為轉接環,其主要功能就是滿足不同卡口規格的相機與鏡頭之間的安裝,對於鏡頭卡口法蘭距大於機身卡口法蘭距的,用不帶光學矯正鏡片的就可以;對於鏡頭卡口法蘭距小於機身卡口法蘭距的,需要用帶光學矯正鏡片的轉接環,否則鏡頭不能對無窮遠對焦。由於光學矯正鏡片會較大程度上影響原鏡頭的成像(畢竟在人家設計好的光路裡面加一片鏡片,並且這個鏡片的加工工藝還未必靠譜),所以一般玩的都是大法蘭距鏡頭轉小法蘭距機身(例如康泰時YC口鏡頭轉佳能EF機身,M口鏡頭轉索尼FE機身)。
轉接卡口帶來的性能損失首先是功能上的,原鏡頭與原機身的自動對焦功能、光圈測光聯動功能都將失去。對於單反而言,光圈自動收縮無法實現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由於單反的結構特點,取景對焦時為保證取景器明亮,需光圈全開,按下快門光圈才自動縮到設定光圈,轉接卡口意味著這一過程需要手動進行。對於佳能機身,帶有觸點的轉接環可以實現合焦提示,但是只有全開測光才能保證測光準確(收縮光圈後光圈葉片背面本身會有一定反光,干擾測光);對於尼康機身,合焦提示一直都在線,但是無法進行測光(其實尼康機身卡口法蘭距大,只能轉dkl卡口*、m42轉上去無限遠不合焦,除非你轉接中畫幅帶對焦機構的鏡頭,要不沒啥可以轉接的.....但是尼康可以玩自家ai ais卡口的老鏡頭,中端及以上機身可測光*,auto口的兼容性看機身測光聯動桿能不能摺疊*);對於賓得機身,只能轉m42卡口鏡頭(不過m42卡口好鏡頭挺多的)。所以,單反裡面轉接黨的唯一選擇就是佳能。
在索尼大法的E卡口*出現後,這一切都被改變了......轉接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鏡頭性能,但是同樣存在增加性能的情況。
索尼大法E卡口的情況,屬於無反的普遍情況,但是由於索尼的市場比較大,所以有更多的轉接環廠商為E卡口生產適用的轉接環,更有一部分廠商通過破解了E卡口的通訊信號、模仿索尼原廠轉接環的形式,使得轉接的鏡頭可以與機身聯動改變光圈、進行對焦,甚至實現了防抖功能。再加上微單本身的一系列特點,E卡口是現在「最友好」的卡口,不僅可以通過無觸點轉接環轉接本身無觸點的手動鏡頭,更可以通過專用的有觸點有晶元的轉接環轉接EF口、AF-S的自帶馬達的自動鏡頭*,更加喪心病狂的是由於其超短法蘭距的特點,能夠轉接旁軸鏡頭(L39、M、RF甚至攝像機用的C口、ARRI口鏡頭),在偉大的中國人民開發了自帶伸縮對焦機構的轉接M口自動對焦轉接環的情況下,轉接環能夠讓一系列原本不支持自動對焦的鏡頭具有了自動對焦的功能(限制光圈值) ,這就是我在上文所指的「增加性能的情況」。當然現在隨著富士的中畫幅(半畫幅)無反的上市,轉接黨們又找到了新的目標,由於價格太貴我還沒自己玩過所以暫時不討論(實際上和E卡口情況區別不大)。
在這種情況下,鏡頭的性能是在這些環節上被降低的:1.轉接環本身:由於E卡口法蘭距小使得轉接環必須要做的比較厚,在轉接環內部的消光處理非常重要,一般轉接環會通過螺紋、植絨等形式,降低內壁的反光(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影響);2.鏡頭本身:部分鏡頭(比如旁軸鏡頭)設計時為了實現更大的通光量或更廣的視角,邊緣部分光線入射角度較大,而數碼感測器對入射角度比較敏感,對垂直入射的光線接受能力更強。而入射角度的問題在膠片時代是不存在的。應該說這一點性能損失並不是轉接環造成的,而是 轉接環給予了這一問題體現的機會。在功能方面,帶觸點的轉接環可以對EF、AF-S卡口全功能支持*(當然機身自帶的畸變暗角校正是沒有了,不過不是可以在後期時載入預設么?)。
*dkl卡口鏡頭上不帶光圈調整機構,需要在轉接環上做。並且dkl卡口機身一般是鏡間快門的,所以法蘭距巨大無比。
*機身卡口外圈有一圈可以轉動的帶一個凸起的環,這個環就是用來(通過角度)讀取了AI AI-S卡口的光圈值的。
*auto口有一部分經過尼康原廠改裝,可以兼容ai ais。二者聯動桿能不能摺疊,據我所知全畫幅都能摺疊、半畫幅都摺疊不了。
*E卡口,也是FE卡口,兩者在機身上的母口沒有區別,但是索尼會用「E卡口鏡頭」稱呼自己的半畫幅專用鏡頭,用「FE卡口鏡頭」稱呼自己的全畫幅鏡頭,兩者可以互相兼容,但是半畫幅鏡頭上全畫幅鏡頭畫面會有裁剪,或者忍受大暗(黑)角。
*所謂自帶馬達的鏡頭指自帶對焦馬達的鏡頭,佳能EF卡口由於是全電子通訊無機械信號的,鏡頭本身自帶光圈馬達、對焦馬達和防抖(如果有)馬達,控制光圈需通過機身給鏡頭傳遞電信號進行,尼康F卡口情況比較複雜,早期的D頭對焦需要機身馬達通過螺絲刀驅動,後期的AF-S頭也和佳能頭一樣自帶光圈馬達、對焦馬達和防抖(如果有)馬達,但是尼康與佳能最大的不同在於尼康的光圈自動收縮始終是通過卡口內部一個撥桿機械控制的,這也是為什麼佳能鏡頭在卸下機身時會保持全開光圈,尼康鏡頭在卸下機身時會縮至最小光圈的原因(壓下鏡頭尾部的撥桿就全開了,保持壓住撥桿撥動光圈環光圈會隨之運動)。
*上文中提到的自動光圈收縮的問題,由於微單相機可以直接收縮光圈取景,無形中解決了這一問題。
推薦閱讀:
※看了各種相機拍的圖片,感覺論色彩賓得的最好,尼康、佳能並不好,為什麼?
※松下LX10評測怎麼樣?
※我是新手想買入門相機價位在2000到4000元,具體買什麼牌子的好,什麼相機好?
※尼康d7100 如何設置自動對焦,以及測光模式在哪裡調整?
※資金有限下的攝影升級,是應該買鏡頭還是直接換全畫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