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PhD在讀。

以下多圖,純為個人體驗,主觀性強。

1. 在港大最好的體驗就是只要一切按規矩辦事,那麼在工作和生活方面通常沒有額外的負擔。在HKU,各部門所有行政和雜事都有專門負責的staff,效率很高。比如系裡購買實驗試劑和耗材、IT問題、列印和報賬等都有一到兩個人負責管理,只要告知你的合理請求,基本上都能很快解決。不用幫實驗室和老闆報賬簡直美滋滋,在內地讀過研都懂的。大家各司其職且認真負責,學生也能有更多時間專註於學習和研究。

2. 依山而建的校園讓我迷路了一個多月。

給魔性的樓梯們跪了。

3. 老建築尤其是Main Building很漂亮。

月明泉和Eliot Hall

4. Graduate School給PhD和MPhil開的課普遍非常無聊,只有Thesis Writing比較有用。

5. 我所在的系每個research postgraduate (RPG)都要做TA,期末要監考本科生和taught postgraduate (TPG),有的系似乎沒有強制要求。RPG通常幾個人共用一間辦公室,和內地類似,所在樓層大多都有pantry,整體而言工作環境不錯。

我的辦公桌

6. 作為一隻理科實驗狗,平心而論,本系的實驗室條件比較一般,現在想想我本科學校的超凈室和大型儀器確實很高端。

7. 每天郵件滿天飛。每個部門大小事務都通過郵件通知,甚至像宿舍停水幾個小時,電梯檢修之類的事都會提前通知,如不感興趣可以取消訂閱。

8. 和香港其他公立高校一樣,港大為每個學生買了Office 365正版,有1T的onedrive空間。另外,在港大圖書館網站上可以下載Endnote的最新版,初學者還可以參加圖書館的workshop學習如何使用。

9. 龍華的住宿體驗不錯。房間有單人和雙人兩種,每層樓都有一個lounge和lavatory,價格真是比外面便宜太多,只是第一次readmission就把我踢了,虧我還給你說好話。

強烈吐槽,鑰匙忘記帶借一次就要20塊,我已經貢獻100+了!!還有我永遠忘不了去龍華的絕望坡。宿舍在學校外面,也讓我養成了不午睡的習慣。(微笑臉)

Lounge長這樣,包括客廳和廚房,周末可約三五好友打邊爐。

房間內部,設施還是比較新的。

10. 關於high table dinner。頻率略高,每個學期似乎都一月一次,第一次參加大家都穿上正裝感覺很新鮮。後來男生基本上都是dinner快開始了才回房間穿正裝。至於食物嘛,牛排的質量真是有待提升,吃到過幾乎全紅帶血的那種,至於飯後甜點,迷之微笑。

11.地理位置好。從HKU站坐地鐵確實只要7分鐘就能到中環站,13分鐘到銅鑼灣站,感覺也算是城裡人了。山下的西環也有很多美食值得探索,出校門走個十分鐘就能到海邊(春嬌救志明裡各種靚妹跑步的碼頭就在山下)。

12. 每天都在普通話、英語和廣東話之間切換。

13. 圖書館很棒。港大的main library已經有些年頭了,舊翼是1961年啟用的,但內部都經過整修,設施都很好。吐槽:冷氣溫度實在是太低了。

最愛的主圖三樓的study table,需要預定。

也有這種single study room,東西扔裡面完全不擔心。

其他區域

還有坐擁無敵海景的音樂圖書館,在百周年邵逸夫教學樓11層。

最後一點敲黑板!圖書館資料庫很強大,基本上想要找的文獻和英文書籍都能找到。我研究的課題屬於極地科學,比較冷門,儘管如此,還是意外地讓我發現很多我需要看的書。翻了翻,發現很多書買了好幾年, 我還是第一個借的。P.S. 最近8大高校都更新了圖書館系統,相互之間聯網,港大沒有的書可以從其他學校圖書館借,並直接送到港大。

14. 講座和訪談超級多,各行各業的知名人士很多都來過港大。

方大同

龍應台

陳奕迅!吉他彈唱《我的快樂時代》太好聽!!

嚴歌苓。

15. 健身房,羽毛球館,乒乓球室,壁球室,游泳池......幾乎所有大眾會玩的運動設施都有,而且都是免費的,不過熱門的運動有時候比較難預定。

乒乓球室一級棒!

室內籃球場,平時用做羽毛球場

16.校園裡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景點。

第一個強推港大的美術博物館。其實這個博物館就在港大的東閘旁邊,但平時也就是下山吃飯會經過,所以每次進去人總是很少。不得不說這棟小樓實在是好看,台階旁的燈和小樓本身都古色古香,內部也相當精緻,還會不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可以消磨一下時光。

第二個說說校長寓所。位於港大最高點的校長豪華別墅!幾十年前更是可以俯瞰整個維港的。進不去,只好在圍牆外面偷拍。順便一提,校長專車的牌照是HKU1。

柏立基學院,應該算是校內賓館,還有一個小餐廳,如果有家屬朋友來訪可以住這裡。

鄧志昂樓。整體造型很普通,但是正面很漂亮

17. 香港是個有意思的城市。這裡不僅有高樓大廈,還有美麗的離島和海灘,數量眾多的郊野公園和行山徑(粵語中的「行山」就是hiking的意思)。有山有海,可以說是戶外愛好者的天堂,香港的幾大博物館也是不錯的。周末總是能找到一個好去處。

西環貨運碼頭,就在港大山下的海邊,平時可以去散步或者鍛煉。天氣好的時候風景很贊。

《喜劇之王》拍攝地石澳,超級美。

最東北端的小島-東平洲,是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一部分,有豐富的沉積岩景觀。

在金融管理局看維港

偶爾可以和朋友來看賽馬,順便試一下手氣(要說得冠冕堂皇一點)。

在港大的體驗還是很好的,人與人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距離,碰到的人大多都很善良和熱心,整個城市秩序井然。如果有心,還能熟練掌握英語和粵語,又能打開另兩扇門吧。

以上


1

在港大讀書的辰光,我都住在聖庄(St John"s College)。這個舍堂,課外活動是很嚇人的,半夜裡繞島跑啦,沒日沒夜的唱樓歌啦,當然就不讀書了。還好,不強迫我參加的。我躲在自己的小屋裡,聽門外驚天動地的聲音。翻幾頁陳寅恪先生的書,又看看窗外的山坡。偶爾還能看見松鼠的。但眼睛一眨,它們已經被樓里的「喊殺聲」嚇走了。

在房間里固然可以把書看下去,但要上廁所的時候,就會有問題。經常,他們在樓道中間開樓會,把通往樓梯和洗手間的路都堵死了。有一趟,憋了好久,終於忍不住了。我看著一個上海的同學在主持會議,就悄悄走過去。他已經和本港的學生打成一片了,是一個小頭頭的樣子。我望著他,也不好打斷的。他餘光掃了我一眼,小手那麼一揮,集會的人群就已經自動分成兩波,空出一條小小的通道,讓我躋身過去。

很多年後,我回想起來,港大生活大概就濃縮在這樣的場景中了。這裡有很多我不能適應的東西,但這裡也有更重要的東西。她是開放的:她歡迎所有的人來參加,如果你真的投入,他們甚至歡迎你來做「摩西」。但同時,她還能夠容忍:能容忍我這樣奇怪的人,讓我做一些自己的、其實也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開放與容忍並存,這就是我記憶里的港大——開放讓這個地方繁榮,但容忍讓她變得偉大。

但或許,那只是從前的港大了。是為序。

2

聖庄離學校不算很近。沿著薄扶林道,上上下下的,走個十五分鐘才到圖書館。走到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差不多已經蒸發了。可以掏出八達通,去賣飲料的地方「滴」一下,就有一罐很冰的喝喝。那時候,我們喝很冰很冰的。

圖書館一進門的地方,是New Addition,就是我們說的新到圖書。那時我經常想的是薩特的一個人物,叫「自學者」,他從書架上最左邊一本開始讀,一本本讀下去,覺得有一天就可以讀完天下的書了。我胃口小一點:如果把新到圖書一本本讀完,那至少某年以後的圖書,我就都讀過了。實際上,我也就讀那些序和跋,讀那裡的悲與歡。常常,一坐就是一個下午。有的人結婚了,有的人有了孩子,有的人父母老了。那些,彷彿都是和我有關的事情了。

心情好些以後,我就會去二樓,AV Reserve Collection。並不是看成人視頻的地方。這是說有聲的(Audio)和影像的(Video)。所以偶爾和朋友一起看個老電影什麼的,文藝一把。那年剛引進了一批很舒服的沙發墊。經常就團在那裡,像貓一樣團起來,繼續想那些有的沒的的事情。有一趟,我的一朋友一臉絕望地和我說過:「大人,我也中招了。」 我一愣。回想起來,這個詞用得真是貼切。他愛上了一個姑娘,只是利用他,他都是知道的,就是不能自拔。那些日子我們都陷在那裡,很深的墊子里。團起來,取暖——圖書館的空調真是太冷了。

離開AV不遠的,是哲學書。架上的並不多。即使是西文圖書,也比北大的少。很快就可以把法國哲學的都摸過一遍。累了,就坐下來,像自己家一樣。這裡,庶幾沒有人來的。只有一回,來了一個姑娘。我就問她:「你找什麼呀?」她竟然回答我了:「德里達」——彷彿是在講,「你還不退散呀。」順手,我就從「我」的書架上抄起了幾本書,「喏,Of GrammatologyWriting and Difference,就在這裡了。法語的,或者其他的我們這裡是沒有的。我屋有本Marges de la philosophie,你要的話我借你……」

好吧,從前我就是這麼愛炫技的……我真的錯了。

3

到點了,就要去上課。內容通常都很簡單的,尤其在人文學院。香港的學生,很少會來選擇來文學院。並不是香港人不厲害。他們中,但凡有志於文史的,很多已經在英美或北大了。還有許多或許會選擇中文大學這樣的地方。港大在本地人印象中就更加偏法學、醫科還有商科。

英文系以外,語言學系是港大人文學院最受歡迎的專業,畢竟對於以後工作可以有些幫助。我上過一門課叫Languages of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Typology(世界的語言:類型學導論),老師隨口問了一句,「十九世紀語言學在做什麼呀?」我也隨口說了,「歷史比較呀。」他很吃驚的,立馬就問:「你怎麼知道的!」我不假思索地講:「在復旦每個人都知道的……」在場就震驚了。在這樣會心一擊的時刻,當然,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張松大人的頭像。

其實,在香港的每一天,我都很想回到復旦。我在那裡委託培養一年。那是我的家。但我本來是那裡的。彼時,復旦每年賣一點生源讓港大挑,換一點別的好處。不知道為什麼我就被挑中了。然而我知道我為什麼選港大。我問了來招生的老師,「老師,你們有沒有古典學系呀?」她說,「嗯,好問題呀。我們港大的院系設置是參照牛津劍橋的。」這回答真是太巧妙了。港大確實是參照牛劍的,只是不包括古典學系而已。

4

平日里,常常溺在一些有的沒的的事情里,就覺得很對不起港大的老師們。他們真的太好了。

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個老師聽說了我錄取的故事,就義務教我們古希臘文。每個周二和周四,一大早,她都提前一個小時來教室,給我們開小灶。她是義大利人,她上的小學希臘文是必修,所以教法就很「傳統」。我們不講名詞變格,也不講動詞變位。有半學期都在講連音變化……那個時候完全不知道是什麼,只是很努力地爭取記住。

其實,額外地加課真是很尋常的。有時,兩點到四點的課,結束了,我們還願意聽,老師就繼續講,講到六點以後,帶我們去吃飯。一邊還問我們許多生活與讀書的事情。那些時候,養成了我見到老師就很緊張的性格:總感覺我的瑣碎的存在,於他們而言,真是一種污染的。

我很弱的,英語也不好。老師們就手把手教,文章一個字一個字改。我有次交了一篇哲學習作,然後那個老師就把我叫過去了。他是個美國人,長得很像畫中的酒神。他說,「你這文章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希望用他的方式批評他。但也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不清楚。」所以,他就幫我一句句講,第一句,「你的這句話可能有三個意思,一、二、三……」 2000字的文章講完,密密麻麻的都是他的標記,原先的字都看不清了。從此以後,我聽到「清楚」(clarity)這個詞的時候,都不能不緊張起來——酒神要批評我了……

許多時候,老師們就像家人一樣的。那時我們的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跟我說,他把我推薦給劍橋的一個老師了,對方已經同意了。後來又有一次說起,我很沒出息地說,「那很貴吧。」老師竟然說:「會困難么?我可以借給你,隨便什麼時候還都好。」不知道那樣的時刻,時間是怎麼過去的。那些時候,覺得自己說什麼都是僭越與冒犯的——又覺得自己甚至連這樣想都是不可以的,這想法本身意味著自己彷彿是什麼——這也是僭越了。這些萬般的感觸,直到今天還在心裡遊走。只是處處都披上了深秋的顏色:那是無邊的愧疚。

5

從辦公室出來以後,還是可以有許多趣味的。

有一天我同學神神叨叨地問我:「你知道CCP是什麼?」我想了想,「應該是Chinese Communist Party(某國某黨)吧?」他說,「對的,那CCCP呢?」「蘇聯……嗯。」這我知道的。「那你知道SSSP是什麼嗎?」他露出了詭異的笑容。「這個……」我想想……「難道是South Senegal Slavery Party(南塞內加爾亞奴隸黨)?」「不對啦,是Stanley Smith Swimming Pool!」這是我們這裡的游泳池。藍藍的天,藍藍的水,熱熱的風,涼涼的茶。彷彿可以忘記許多的煩惱。

從游泳池可以沿著很陡的街道往下走,就可以遇到老式的有軌電車。據說,這裡原來是個紅燈區,那時的人下了班,逛好了窯子,是要回家的,就開通了一條公交線。有個學者說,中世紀大學和妓院的起源其實也差不多。都是因為有了城市,很多年輕的人背井離鄉沒人管,或者讀點書,或者賣點身,其實都是討個生活。說來,香港當年也是這樣的。現在,有軌電車已經換了地鐵了吧。

往上走,就可以行山。經過張愛玲以前住的房子,再走一個鐘頭不到,就到太平山頂了。那其實是個旅遊勝地,可以俯瞰整個維多利亞灣,當然也有很多小店。有次許多人一起上山,一個新聞系的同學說她很喜歡這裡的商場,還有香港的每個商場。我就笑了。香港哪有很多商場的,只有一個商場,叫香港。顯然,後來,她就不和我說話了。其實我也喜歡這些小店的。手頭寬裕的時候,就可以買一壺酒,看一看夜裡的城。遠遠的水面上,是斑斑點點的光影。熱風吹來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想起韓愈啦、李德裕之類的,想想他們在南國的時候,會做些什麼呢?

「應該回去看書了呀!」 這時,就該啟程回聖庄了。

可以蜷縮在並不很小的房間里。有一地的書。少喝點水。早晨會有很好吃的火腿炒蛋。又要跋涉去圖書館了。我們要去了呀。去到或遠或近的地方。

我知道的。聖庄曾經走出了很多很好的學者。我第一天來的時候,一個本港的學長就帶我們參觀了遠近的古迹。後來他去了北大,現在,他是當下最好的青年西夏學學者之一。其實,這些年裡,我漸漸地明白了:也許,那些舍堂的活動也不如想像中可怕,香港也並非是全然學術的荒漠的。畢竟,還有那些許多許多的心緒,荒蕪了太多本該讀書的辰光。再不振作起來,那,就是真的荒漠了。


  不論是港大的學生還是教授,很多都認為「如果來大學只是讀書,那實在太可惜了」,因此對於題目中的「就讀」二字,我也會拓寬來說。


  在港大五年多,回看過去點點滴滴,如若讓我用一個詞去形容這間大學,應該便是「自由」吧。你可以潛心鑽研學術;可以在舍堂和兄弟姐妹們齊肩並進;可以在學生會裡展現自我;可以一頭扎進金錢的海洋(大霧);當然,也可以牽著她的手漫步校園(那麼小的校園!)……


  這是一間自由的大學,不知是因為人情的冷漠和漠不關心,還是實實在在的尊重,在做任何事時,人們都說「這是你的選擇」。當然,凡事都有代價。也正是這種多元和代價,使得我在大學裡和人們相視而過時,會從他們的眼睛裡看到五彩的光——紅的、藍的、黃的、綠的、紫的……灰的。

我很想知道,自己眼睛裡的光是什麼顏色,又或許根本沒有。


2011年·春

  還是高中生的我,第一次來到港大。一切都是那麼的陌生新奇,連自己的影子都找不到。那是第一屆海峽尋新論壇,我在網上應徵成為志願者。幫忙去附近的餐廳搬了幾箱盒飯和飲料(沒想到幾年之後我竟又做了同樣的事,笑)。論壇的組織者們也是清一色西裝革履,恭恭敬敬,難道這是港大的特色嗎?我沒有多想。

  坐在回程的雙層巴士上,閉上眼,「港大好棒,學姐好美」。(大霧)


2012年·春

  面試房外的走道里坐著一排白襯衫黑西裝黑皮鞋,「嗬,這麼多老師!」本以為走錯,直到一個學長模樣的人說,請問是來面試的嗎?請坐。

  慌了,我可是穿成和妹子約會的樣子來的,你們一群西裝筆挺的是要鬧哪樣。(多年後玩發現這是港大特色)

  而也許正是因為我的打扮,讓我從黑壓壓的人群中脫穎而出。也或許只是我的一腔熱情——要做老師,要做GTO一樣的老師。


2012年

  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很重要,往往奠定了你菜鳥年的圈子。在大學五件事之讀書、上庄(學生會)、舍堂(宿舍)、兼職、拍拖中,我選擇了上庄和讀書。


  先說讀書。除了一些教育的專業課之外,選課的自由度還是極高的。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那門創意寫作,葦鳴先生教的。我們在香港這座城市裡讀詩、寫詩,寫微小說,寫散文,寫我們的靈魂。又互相欣賞、點評、挑刺(大霧)。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散文拼小小說,再加一杯現代詩這種吃不飽的精神套餐,在香港多半是無用的。不過那又怎樣,這是我們的世界,我們看到教室日光燈的光,電腦屏幕的光,稿紙的反光,窗外的月光,各自眼裡的光。


  我也曾把自己寫的短篇小說給葦鳴先生看,如今再讀,除了驚訝於那時自己的負能量外,更是要感謝葦鳴先生的鼓勵和寬容。


  再說說上庄。先是照例參加了中文學會的新生營,也產生了上庄的念頭(雖然一開始只是覺得好玩)。直到第一次3天2夜(只睡了6個小時!)的模擬諮詢大會(就是預先跟別人報告自己的年度計劃以及各種細節),直到第一次寫幾萬字的計劃表,直到第一次4天3夜幾乎不眠的正式諮詢大會。要說體驗,除了身心疲憊,當時的我還一直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大學不是讀書的地方嗎?


  我沒有立刻回答自己,於是便有了之後幾次成功的學術講座,一次難忘的內蒙古之行和一次難忘的中國文化周。因為親自做過這些事,對於這些的流程現在也是了如指掌。特別是辦學術交流團的經歷,讓我現在一看到別人跟團旅遊的行程表(往往寫得天花亂墜),就知道大約哪些地方是坑,哪些地方是忽悠人的,哪些地方是良心的。這段體驗也算是改變了我很多,讓我從一個過於理想化的人,初嘗了幾次閉門羹,輾轉反側之後,也變得務實起來。


2013年

  由於一些機會,我開始朗誦(非梁逸峰一派,2333)。許地山手稿珍藏展開幕式,舒婷《朦朧詩的論證及價值》講座、張曉風的美文世界展覽……2011年還在憧憬著港大的我無論如何是想不到2年後我可以站在港大那麼多人面前,在作家詩人面前朗誦她們的作品,兼職不要太爽快!這段經歷對於現在的我來說,除了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外,功利層面也幫助了我不少(現實臉)。

  這也是我想說的關於就讀於港大的另一體驗——機會。它就像校園裡的花花草草,就看你願不願意湊近去聞香。港大雖是個小社會,但它又不像社會那麼殘酷。它給你溫暖,給你甜頭,偶爾給你些挫折讓你看清自己。但它永遠不會給你大起大落,因為你是它的孩子。


  這一年選修了幾門有趣的核心課程(common core course),一門是「Love, Marriage and Sex in China」,還有一門是「Pop Culture」。都是很有意思的課,當然,尷尬無處不在,尤其是前者。

  當老師在100多人的課上拿著話筒問你:「如果一個30多歲的女人馬上要死了,她的臨終願望是脫離處子之身,而你又是地球上唯一的男性,你會幫助她嗎?」時,你想我說體驗?當老師又強制要全班男生女生表決「是否願意為女友/男友咬?」時,你想我說體驗?

  好吧,兩個體驗

「啊,好羞恥!

?(? ???ω??? ?)?」

「喲Yooooooo原來港大的學生也挺傳統的,比我臉還紅!」


  另一門「Pop Culture」顧名思義,也算是符合年輕人的口味。會一起分析電影橋段(我們那一年課程安排里是《小時代》和《飢餓遊戲》),一起分析國產網遊里結婚戀愛的原因,甚至還說到了劍網3的輕功系統(壯哉我大基三),當然也少不了諸如《江南style》的MV,還有一些日英美韓電視劇。(恩有一次老師在屏幕上po了張《電車男》的海報,我一看「Yooo這不是《電車男》嗎!」老師又問「誰看過的?」我也沒多想就舉了手,恩,怎麼有些不對勁。於是環顧了一下,100人的課堂就3隻手,一個日本人,一個我,一個助教。(白眼)

  當然最有趣的還是這門課有bonus加分,怎麼加呢,就是和教授一起玩一款叫做《Second Life》的外國網遊,每個星期都有2-3小時的field trip(遊戲里),教授會帶學生去各種奇奇怪怪的地方,甚至也有18禁的(捂面)。然後大家在遊戲里找個小餐廳坐下來一起討論,然後寫點反饋和報告po上網。這是我見過的第一例將網遊徹底結合教學的,算是很新奇的體驗。


2014年

  在港大,讀文科的體驗和讀商科、工科等的體驗肯定是完全不同的。走進文學院或者教育學院的課堂,我可以感受到這樣一股風,走進商科的課堂,又是另一種感覺,甚是有趣。隨著學業的深入,開始每年都要進行一些培訓和實習,當然這些都是由學院安排的。期間還去了北京師範大學交流兩個月,染上了一口京腔,到目前仍揮之不去。

  這一年選修了一門中文學院的課,花卉文化史,在周末跟著教授一起外出賞花,有的同學還嘗試了插花。也發現了校園那些不經意的小角落裡的驚艷一簇,煞是可愛。


  說說兼職和賺錢吧。先說補習,這是很容易保持收支平衡的方式。大陸留學生大多教普通話,本地學生則是補小學或者中學應試技巧之類。儘管香港房租貴,但如果稍微勤奮點做幾份補習,絕對夠日常開銷了。此外,港大有很多其他的兼職給你做。我除了補習,也做Research Assistant,薪資也不是很低。很多時候機會就在身邊,厚著臉皮主動去問,去找,機會自然不會跑掉。這是我在港大一個很明顯的感受。教授們總是樂意為你提供各種機會,如果有心,請不要辜負教授們對你的信任和肯定。


  2014年還發生了一件較為轟動一時的事件。我沒有參與,因此某一次上課,其他所有學生罷課,教室里只剩我和教授,還有一個妹子(現在是很不錯的朋友)三人,頗有一番私人授課的味道。對於這些事,我是不願多談論的,政治不是非黑即白,立場中立便是我的立場,政治冷感便是我的立場。這也是我選中文和教育的原因,心徒四壁,獨善其身。而看我港大的同學,有的是冷眼相待,有的是極度狂熱,沖在了第一線。我尊重他人的立場,不過也希望他們可以更客觀更全面地去看待這些事情,畢竟當局者迷。不過說到底,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所以都是善的。拋開政治不談,這些同學都是很棒的朋友,也都有各自的閃光點。


  那段日子,我躺在田野里看星,列車呼嘯而過,我不知它來自何方,駛向何處。

2015年

  同年入學的朋友有些已然畢業,而我也繼續反思著自己的職業規劃。我看到周邊有些朋友成為了小牛,也正大步流星踏向大腿之路;也看到一些朋友志在創辦自己的獨立書店;有的朋友則仍舊吃吃喝喝玩玩樂樂笑容整天掛在臉上。我開始思考港大究竟帶給了我什麼,要帶我去哪裡。

  幾個夜晚的輾轉反側,回看了自己幾年來的照片和日記,思考良久後我想我是找到了答案——

勿忘初心。


2016年

快要畢業了,走在校園裡,看著一個個年輕朝氣的臉蛋,感覺越來越不舍。五年級了,中文學院的課幾乎都被我選修過了,也看著學院里人事變動變動頻繁,唏噓不已。


說回中文學院的課,不得不跟大家推薦一下一位教授,也是唯一一個讓我聽課能兩眼放光的教授——馮錦榮博士(馮生)。一年級可以上他的中國傳統文化,之後可以上他的科技史、道教史。他的授課風格,真的是天馬行空,而且人也很博學,不需要講義就能講很久很久。今年上了他的道教史,導修課他還要教我們畫符2333(感覺學了就能抽到SSR了!大霧??)


2017年

這是在港大的第五個年頭了,也成了freshman口中的超級老鬼。看著一個個年輕的面孔(嗯,我自己稍微年長一點,和最新一屆的差大約7歲左右),希望他們到了畢業時能依舊如此,勿忘初心。


還是喜歡一個人買個小麵包,找個太陽曬得到的地方,細嚼慢咽。還是不喜歡去學校食堂,五年里去食堂就餐的次數,加起來不到三十次。還是喜歡一個人去馮平山圖書館看書,那裡可是有很多寶貝呢。


  馬上就要本科畢業啦,本來還有些不舍的。不過最近申請了master,竟然錄取了,依舊是我最愛的教育和中文,太開心啦!!!好愛港大!又可以在這裡多待兩年啦!


-------------------------分隔線---------------------------

關於吃

  作為一個最愛魚香肉絲的人來說,自打知道這個城市的字典里沒有「魚香肉絲」一詞後,我是絕望的。於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學會了自己做魚香肉絲!當然,學校餐廳里也沒有這道菜。


港大有很多個餐廳,根據我自己的喜好排列,是Delifrance>一念素食>庄月明>Swire Canteen>其他,其實之前因為中文學會的會房外是在Swire樓的二樓,正好對著一家印度餐廳,所以有時也會去吃,可是量和味道就……不是很符合我的口味,咳。而且那麼多年來我在校內吃飯的次數可以說少於50次。更多的還是去附近的水街、西寶城之類的地方吃,甚至自己做。


  之前看到一句話「唯有愛與美食不能辜負」,完美契合我身邊一眾港大同學。港大有很多學生家裡條件並不富裕,要一直打工攢錢。後來發現打工錢一大部分都用在了吃上面。買一件衣服要考慮再三,但買一份飯簡直是毫不眨眼,果然吃貨的世界我不懂_(:з」∠)_


關於愛情

  中文系的女生,傳統、美麗、優雅,像江南小鎮的月光。


關於講座

  年年都有大型講座,王家衛、姚明、梁朝偉、梁秉鈞、龍應台、洛夫、張曉風、舒婷、白先勇……太多太多,若是真正有心想去,必能去到。

????2016年更新????

艾瑪!今年駐校作家是嚴歌苓!!!嚴歌苓!!!啊啊啊啊奔過去啊啊啊奔過來啊啊啊啊


----------分隔線----------

對了,講一句題外話,也是我希望後來的學弟學妹們能堅守的,就是不要讓香港的那些本土極端主義、排外、民粹以及任何有關政治的污水波及純凈的、講求學術的中文系。


這是讀書、做學問的地方。如果因為文獻是簡體字而棄用,如果因為教授只會說普通話而不聘用,如果教授多來自大陸而反對??這對於學術研究而言是極大的損失和侮辱。我的一位香港同學說得很客觀:「授課語言是不是普通話不是重點,我們應當反思為什麼香港大學聘請了很多大陸學者,為什麼那麼多文獻都是來自內地的,香港本土的研究是不是不及內地,不聘請本地學者的理由是什麼,這些才是我們需要思考和發掘的。」


希望未來的學弟學妹們能堅守學術界的純凈,不要讓污水侵蝕這塊土地!也希望一些人們明白,凡事都不能矯枉過正。

  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自己對於港大的感情吧——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香港大學engineering學生,馬上Year2。
經過一年的洗禮之後,我其實挺感謝港大這個地方。
後悔過,國內可以去上海西南某高校,最終(有點)沖著港大的名氣來了(坑U的大家都別否認~~)。
坑U的毛病看來已經被吐槽了不少,確實有些很對,有些就是胡扯。
我在高中是學生會主席,班長,而且人緣很好,總之,混得很開。來港大之後一開始確實混的不如以前開心,人在這裡變成一個孤獨獨立的個體,很容易被遺忘。
現在過了一年,覺得一切都還是挺值的。港大教會我如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生存,教會我如何面對獨處和群體。港大告訴我,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爭取,你不去關注,你不去爭取,沒人會鳥你,也沒有機會會待見你。
我覺得自己一年內成熟了很多,雖然第一年的成績不是特別好看(大二之後再努力啦~~)。
或許讀研的話香港不會提供太好的校友資源,但是我想說,走到哪裡,自己是最重要的,朋友可以再交,所有的一切都可打翻了重來,只有你自己永遠不變。別總想著依賴別人,除了自己,你一無所有。
毫無疑問,港大對我的性格塑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確實港大比較career-oriented,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想搞科研對吧,也不是每個人都想當教授。找工作,不是功利,沒有物質,哪來的精神追求。
無論哪條路,用自己的雙手,把他變成最對的選擇。
那些說說港校降溫不好的人,我隨口就可以給你說出工作或者深造很牛逼的大神,港大一年才300個內地生,Princeton,MIT,Harvard,Stanford, 並不少見,而且不止一個。別光看數字,看看比例。
真正的強者,只會吸收環境的正能量,強大自己。


至少現在,我不會像大一一樣,抱怨環境。就像我一個教授(本科湖南大學)說的,HKU is a good enough platform for you.


看圖,我們每天都在祭奠七萬赤焰軍(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作為碩士生,沒有住Hall,拍拖,Part-time各種經歷,不知道是遺憾還是好命呀。

1. 剛來港大的時候,帶爸爸媽媽來玩兒,我媽一直在找香港大學的校名牌子想拍個照,未遂。因為我上學的方式是從地鐵里做個電梯就到學校了。

2.學校是個3D立體結構的,orientation的時候我作死穿了雙小高跟,爬上爬下的樓梯和電梯讓我成功磨出了N個水泡一怒之下把高跟鞋塞進了箱子里,決定這一年如沒有意外絕對不穿了。

3.自習的地方真多,智華圖書館實在有夠棒噠,當然我一般都選擇呆在自己faculty那棟小樓,因為裡面有懶人沙發,學習累了倒頭就睡。唯一討厭的是,有些人為毛那麼愛在圖書館大聲說話。

4.相比我本科那個槽點多到突破天際的食堂,在港大里吃吃吃是件愉快無比的事兒,美心雙送有種家鄉的味道,如果不是冷氣都開得那麼足的話。

5.上課是全英文的,program本來也就是英文教學,連老師都是24K純歪果仁。雖然我本科也是個英專狗,不過浸泡在全英文的環境里,真得有種一看到中文就感受到世界善意的感覺。

6.學校活動多到令人髮指,我HKU的郵箱里已經有900多封未讀郵件了,因為我真得記不得每天都去翻一遍啊,每天都能給我發幾十封,而且還都是凌晨發的那種。

7. 課業壓力其實也沒我想像中那麼大,雖然也有忙得我飯都不吃的時候,但也許是我心理預期太高? 我覺得還基本都能handle住,也有可能是因為我是學酥?= =

8.我們這個program 大概80來個人,擴招的很厲害,一半大陸人,一點local,一半歪果仁,相比其他MA項目幾乎全是大陸人,已經算挺好的啦。外國人里什麼類型的都有,還有很多其實都是工作過很多年的,千奇百怪各種口音,很多人母語也都不是英語,可愛的印度小哥讓我英語聽力水平piu piu 往上漲。另外,我廣東話講得挺爛的,但是我已經習慣了三語自由切換的環境。

9.關於港大的政治氣氛,嗯,這裡也有自己的政治正確,雖然很多時候黑得挺沒水平的。當然我沒有想批判一番的,畢竟我的專業就是專搞大新聞的。有一次Billy Fung親自在地鐵站門口給我們發傳單,還鞠躬了起碼50度,就這種態度哪怕真得幼稚了點也沒什麼。

10.我只在這裡呆一年時間,恐怕很難把「母校」與這裡連接在一起,可是我已經足夠感謝她了。

想到什麼再補充~


謝邀。。。
作為一個非典型港大在讀本科生,我來說兩句自己的感受吧。
1.自由
這裡自由不止是指學術自由,言論自由,而是學生選擇的自由。

除了醫學院,入學後基本上其他任何專業你都有轉讀的自由,當然也有每個faculty各自對GPA和performance的要求了。
因為個人原因我休過幾次學,每次一個學期。休學的辦理手續相當簡單,你只需要交一張表格,寫上你休學的原因,因病休學的話附上醫生的證明,個人原因的話可以寫一封信講明原因和休學期間的計劃,然後大概一兩周就會批下來。當然你可以休很多次很久的學,但是如果你想成功畢業的話,還是要悠著點,不然時間過了你想讀也來不及了。
一般大部分課老師都對attendance沒有要求(tutorial除外),有要求attendance的課請了假也是可以不扣成績的。所以大一的時候剛開學總看到那種一百多人的lecture坐滿了學生,兩周之後就稀稀落落沒有什麼人了。。。但是選擇上課或者不是你的自由,如果你能利用這時間去做自己覺得比上課更有意義的事老師是不會反對你的。
當然,還有HKUVPN。

2.隱私
學校對學生隱私權的尊重和維護。

有一個學期我心理狀態不太穩定,我爹很想知道我到底怎麼回事,就發了郵件問到faculty去了!!!!(那時候我簡直震驚了,雖然知道自己溝通不好在先)那之後,相比於先給我爹回復郵件,faculty選擇先告訴我這件事情,大意就是你爸發郵件到學校來問你咋樣,我們出於尊重你的隱私權的目的什麼都不會告訴他的,但是希望你自己能夠好好溝通云云。我隨即電話問我爹為什麼要電郵學校,他說以為我們學校會有輔導員什麼的。。。(好吧,真的是我自己沒有好好和父母講話。。。。)

學校心理諮詢的職員開始的時候對我說,你可以選擇讓我在這間屋子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裝作不認識你。當然這和心理諮詢的工作性質也有關係。

還有一次我因為總是休學的問題被faculty叫去見教授們,那時候我滿心不安,列印了我之前的醫療記錄想當作supporting document,但是最後教授說這是你的醫療記錄,屬於你的隱私,我們沒有權利看。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傻逼。。。


3.軟硬體設施。
健身房
雖然我們學校特別小,但是健身房有好多個。比較常去的是百年校園裡面的還有Flora Ho,因為近。。。比國內一般健身房好多了,而且是免費的。IHP還提供很多課程比如劍道潛水什麼的,但是一般熱門的很快就沒有名額了。但聊勝於無嘛哈哈。
不喜歡健身房的同學們可以選擇爬個山看個夜景,也是不錯的。

校醫院/牙醫
校醫院一般常見病都是免費就醫發葯的,之前得過甲亢,驗血報告開藥什麼也都是免費的,後來回到家在家鄉的市立醫院查了一次才知道原來這麼貴,以至於後來我媽說我有病回學校看去。。。
牙醫收費,但是比校外和內地的牙醫便宜太多了。所以一直都要提前幾個月預約。
當然還有其他項目,但是我沒有體驗過就不廢話了。

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是Cedars免費提供的,根據不同的需要可以選擇不同專長的心理諮詢師。

地鐵
地鐵通了之後學校往返銅鑼灣只要半個多小時,於是剛開通地鐵的那幾天我幾乎每天都會去誠品書店泡一泡。當然好處不止這些。不過去深圳依然不方便。

學生資源與發展中心(Cedars),AAO(Academic Advising Office),UHS(University Health Service)等校內學生服務中心
在學生服務這方面,我不知道其他學校是怎樣的,但是港大在這方面做的很到位。每個工作人員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及相關資源都很了解(至少就我接觸過的20個左右來說),基本上任何你想要了解的事情都可以高效地得到相應的信息(比如cedars網頁上提供的兼職和實習機會,獎學金的種類和申請條件)。
舉個栗子,當年因為抑鬱症差點上不下去的時候和UHS的醫生抱怨,她說我可以開個醫療證明去Faculty Office退掉一兩門課來減少負擔,那之前我從來都不知道學期末了還可以退課。還有好多,這裡就不贅述了。總而言之,就是只要你想要了解或者有需要,你總能找到對應的資源和機會。
當然CSSAUD的RIC (內地本科生權益保障組)現在也發展起來了,從學生社團的角度提供了許多資源和信息,也是不錯的。

4.宿位不夠
基本上每個大一不積极參加舍堂活動的小夥伴都會在以後三年積極找房子。尤其是港大的地理位置優越,又是港島又是半山,租金簡直不忍直視,即使學校有房租補貼。心好累,不說了。

還有啥以後慢慢補充。先說這麼多。


偶然間看到這個問題,感覺是個新題。

無論港大還是香港:
一句話總結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人話:艹,TVB上演的都是騙人的。

並沒有在知乎上認真答題過,因為自己太水。不過跟之前答主們有些略微不同的體驗,僅供參考。大約會從phd,住hall,香港的生生活幾方面說吧。

1,沙宣道和phd
港大phd其實聚集的地方就不大相同,基本上會在幾個地方,main campus當然是主要根據地,就是港大地鐵站出來的地方。然而,不僅於此。乃們造一個叫做菲力牙科醫院的地方?一個叫做瑪麗醫院的地方?哈。其實就是牙醫學院和醫學院以及一些非主流學科待的地方(我就是非主流)。還沒有去過牙醫那邊,只好說說沙宣道這邊。沙宣道其實就是正對著西區(香港島西邊)最大的醫院瑪麗醫院的一條小馬路。不過霸氣的事,馬路兩面的建築,稀稀拉拉都是港大的。當然,如果不是在這邊上學,包括常年駐紮主校區的人都不會過來的。這邊有些啥呢?主要就是李嘉誠醫學院、中醫學院、跨學科,以及沙宣道三寶(3個hall)。跨學科就是我所在的各種非主流學科一起,算是一個比較新的8層建築,這裡風景好,沙宣道福利之日落,在這裡看最好了。然後往破下走就是醫學院啦。這兩個地方的主力就是內地的女博士。你沒看做,是的,女博士。因為醫學院的本科生都是香港本地人沒錯,但是平時除了上課也不常常呆在這裡。所以常年駐紮搬磚的就是內地來的phd啦。不誇張,沙宣道21號,通用普通話。要說這邊的phd跟main campus的差別?大約就是,基本不會通宵待在這裡。因為首先跨學科樓晚上11點關空調,太熱了。醫學院因為有試劑所以還可以保持清涼。然後你認為她們會待著,錯了。最大的問題是交通。從我們住的地方或者main campus來都是靠校車和大巴小巴,過了12點大巴就木有了。而小巴,要粵語喊停,so,大家還是會選擇有最後一班校巴或者12點前走。而main campus呢,這麼說吧,除了考試周,晚上還待著的就是phd了。不誇張,我住的hall那層樓大部分內地phd,晚上3點洗澡還得排隊。都是血淚史。

這裡就是沙宣道

這是沙宣道福利之日落,基本天氣晴都可以看到

這是phd專有。一般就是12月份會給你頒獎,學校的政府的獎學金啥的。

2,課
這個,基本上就是很水很水。因為讀到phd就沒有分數了,只有P AND F。就是過和不過。老師們呢,讓你不過他們很難做,所以基本上都是過過過。這還包括專業課。如果算上研究生院那些無聊的thesis writing, ethic就更不要說了。有趣的課基本沒有發現,因為我們看不到全校的課表,只能看到自己系的。一些有趣的workshop倒是可以看看。還有本科上通識課程衍生出的一些活動。曾經參加過一個去到深水埗鴨寮街啥的找黑膠唱片的,醬。

2,住hall。
沒錯,一個phd也可以有住hall體驗,但不算phd中的主流。因為大部分phd會考慮住hall的時間成本,比如參加活動浪費時間,然後選擇住在外面或者類似龍華街,蒲飛路的宿舍。我住的地方叫做Morrison,馬禮遜堂。也是港大唯一一個大比例內地phd聚集的hall。 這個地方本來是個傳統的男hall,就是只住本科男生,港大剛剛開張就有了,後來戰亂啥的沒啦,05年才恢復。但是恢復的時候校友錢沒有捐夠,所以學校就說,你們查的錢我給了,不過要給一半的名額,我來安置postgraduate。這就是為啥只有這個hall有大批量的postgraduate住。住hall呢,算是港大的一個特色。因為他們上課院系班級的概念基本沒有,大家選不同課,也不在一起,所以可以凝聚的就是一個住的地方。然後活動基本上都可以以hall為單位比賽。比如運動啊,學業啊。所以一個可以有集體滄桑感的地方油然而生。而事實上也是這樣子,港大各種hall文化大不相同,有的重視體育,有的特別貴族范等等。而我住的這個傳統男hall算是異類。一般問本科生,基本當住在這裡的postgraduate是透明的,基本上就是詫異地反問,Morrison怎麼會有女生住?我一般回答就是,對呀,一群老女人住。這也反映了,這裡對undergraduate和postgraduate基本也是分開的。像前面的答案中說,恐怖的orientation夜跑幾天幾夜不休息,這是不帶phd們玩的。但是hall的活動確實要拉上老phd們。因為hall的活動是以樓為單位,比如各種詭異的唱歌廚藝比賽等。然後,也可以參加一些隊,體育啊,跳舞啊,代表hall去跟別的hall比賽,贏了算是貢獻吧,可以幫你多住一年。至於,是不是都要參加?其實也並不是,有的phd可以完全脫離這些,然後醉心學術,只是下一年可能會被趕走。當然,我來這1年多,變化很快。就算住hall也是。一個hall最大的叫做warden就是舍監,基本上他的態度就是風向標。一般團結好他,什麼都不愁,還可以混一個tutor噹噹,連宿舍費都不用出(住hall給的是本科生一樣的白菜價宿舍費,一個月1700多,相對山下5000+,這也是選擇的加權項之一)。真的有很多內地生去競選哦,也幹得不錯。不過,大家知道香港這一年多發生的超過我們想像的事情,所以,當你擁有一個完全快倒向港燦一面的warden,所有事情都是酸爽味的。除了這個以外,hall還是好的,至少你在這裡不會變成寂寞到跟自己講話的神經病吧。
另外,hall的傳統還有high table dinner。一整個hall的人每隔一個月就聚集在各種禮堂飯店吃飯,有趣吧?還要穿上傳統的服飾哦。當然hall之所以不同於別的宿舍,這個high table dinner 比較特別吧。反正傳統上,陸佑堂(港大最古老的樓的禮堂)一定要去,還有很多人講話,非常久。
還有一個叫做mentorship的東西,就是資深校友當你的人生導師,跟你聊聊聊。其實跟老爺爺們一起,也是有趣的!老爺爺們基本都是太平紳士之類。

high table的畫風差不多就是這樣,陸佑堂。

3,因為基本香港的生活就是港大的生活,所以也順道說說。
我倒是認為港大最有趣的是那些uni adventure的課程。高爾夫,射箭,風帆,攀岩,潛水只有你想不到的,沒喲你看不見的。當然,開始報名的時候要搶,學校白菜價比外面便宜。 當然,這可能是跟local接觸最多的機會了。也是在這裡,我認識了超過5個手指的local,聽得懂粵語了。
除了這個,還有一個神奇的組織叫做康文署和工聯會。對的,這裡面都有很多課程可以學習很玩耍。至今,我上了滑翔傘、風帆、滑浪風帆、獨木舟等等。

學校獨木舟旅程的課,一天,半個香港島的路程。其他待續。


哈哈既然標籤里植入了,那就不請自來答一發
正好在坑U讀了一年了,本來也打算匯總一下給後來學弟學妹一些經驗,這樣子就直接在這裡打出來好啦!
【學習】
新聞喵在學習方面沒有話語權...來港大讀商科的AF(會計金融)EF(經濟金融)的大陸生是最多的,而且大陸生在商科的表現也是異常優秀!新聞作為坑U里每年只有三個大陸生的神奇專業自然沒啥可說就在儀禮堂自生自滅吧!
哈哈言歸正傳
1. GPA
很多人認為坑U作為國際化的一個大學成績應該沒有辣么重要吧?鬼扯!上大學之前我以為不掛科就好吧,上大學之後才知道 哼哼 掛科?過三爆四才是王道!學渣如我,GPA啊,在坑U為什麼會那麼重要。也可能是因為我專業的緣故,明明大陸生在商院理院都是大神一般的存在,而新聞哼哼,想超過local和native speaker就要 嗯 你們懂得

2. 硬體
硬體好的真的是沒得說了(你的學費就在這裡提現)
圖書館,智華館,蘋果電腦隨你用,你想刷夜就刷夜...關於圖片自己在網上搜一搜啦有很多的
放幾張之前給學弟妹宣講用的照片作為參考~

這個是新聞專業專用的儀禮堂(小驕傲嘻嘻)

豪華自習場所-智華

【住hall】
1. 和內地大學不同的是坑U不提供住宿的,如果要申請住宿就要住在各個hall里,雖然外面傳的神乎其神各種hall文化,但是洛洛要說hall文化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人生體驗,就算住了一年被踢掉又能怎麼樣?租房還有補貼呢,而且人生嘛最重要的就是體驗啦!
坑U有好多hall,在申請的時候要注意一些各有優缺點,有的條件比較好,有的hall
文化比較重,這些要看個人喜好來定,下面放幾張圖啦

這個是條件最好的龍華

粉粉的孫志新hall

這個是十周年慶祝大家爬山的活動
hall不僅僅是住的地方也是交朋友和local國際生們認識的好地方
2. high table
剛去港大就被著名的像哈利波特一樣的high table dinner吸引了好不好?每個hall每年都會有5次左右的high table,風格也有不同,總之大家穿上綠袍,在蠟燭面前吃一頓,秀一發也是很開心的(雖然這個high table嗎去一次也就新鮮勁過了再也不想去了...)

【個人體驗篇】
因為沒有拍拖,上庄經驗也估計沒人想聽所以直接跳過進入個人體驗篇【心酸】

發這麼多圖也不知道有沒有人會往後面看我的個人體驗了

之所以這個題目沒匿大概是因為覺得就算你們認出我也沒關係?看到前面有很多答案里提到了香港讀書不好的地方,我實在是太理解你們說的感受了。

先說香港這座城市吧。我從打出生起就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來香港上學。這座城市對我來說太遙遠了,甚至連夢都太遠。因為遙遠,我習慣去美化它。所以我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是失望。我總以為這座曾經飄著黃絲帶的城市有著一種自己的追求,也曾以為這座以金融自詡的城市有著自己的文明。剛從高中走出來的我總以為這個世界上有那麼一種城市是美好的是精彩的,是沒有憤怒的,甚至沒有闖紅綠燈的。現實給了我一發猛擊,我之前總覺得烏托邦小說沒什麼意思,現在發現我還一直生活在那裡呢。所以反感成了剛剛來到這裡的第一感覺,我反感飛速的地鐵,反感中環穿著一樣的人,反感在學校里不停的無理性吶喊,反感這裡的高物價,反感這裡的看起來很生氣的人…

對這座城市的觀念改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想大概是因為這裡的人和這裡的故事。當我嘗試著用自己的心去體驗這座城市的時候就會變得包容變得體諒。轉變是從我突然決定寒假要去一趟北京開始的。那裡曾經是我夢寐以求的地方,也是有很多一輩子的好朋友在的地方,因為一個驕傲的念頭,一個為了學新聞的目標把我吹到了熱帶。在我對香港一學期的生活感到失望的時候我選擇了一次說走就走的北京之旅。我想讓自己看看自己心中那座最精彩的城市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當我在半夜無人的中關村大街走回酒店,當我從慶豐包子鋪出來,我突然閃過了這樣的念頭,我為什麼不能試著去愛上香港呢,我為什麼不能包容這座城市呢?

來到香港後認識了很多很多不一樣的人,這些不一樣的人和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很容易讓人突然就失去了方向。當你站在太平山頂大喊,當你在迪斯尼要關門時看到最後的煙火,當在中環樓下仰望燈火通明的世界,你就會發現,那些曾經自己堅持的認定的認為不可更改的都會變成動搖,變成疑問甚至變成遙不可及的幼稚幻想

香港真的是一座讓人又愛又恨的城市,它幼稚它精彩。就像是王家衛電影里的那樣,也像是金融中心那樣,你眼看著豐富的生活和繁華的世界,你腳踩著流動的愚蠢和驚人的頑強。

但這些不正是你來這裡的原因嗎?要是想平平淡淡的過日子為什麼選擇這裡呢?

也正是這樣的環境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體驗。這些不一樣的生活體驗使我們成為我們,成為不一樣的人。

而我想,這些就是香港大學所能提供的,它告訴你一切都重要,而你,只需要做自己。


*時值瑞丁周假期(reading week),得閒一答
樓上有人說HKU全稱為Holiday King University,實在不能更讚同。九月一號開學,五月底(或者六月)放假,期間中秋放假國慶放假重陽放假颱風放假,再加上一個漫長的reading week,真的是專業放假,選修上學。
論港大讀書的體驗,個人而言,第一個字,窮。
本人新聞,學費十三萬港幣有餘,加上住宿生活各項支出,一年大約十五萬人民幣。而且我絕對是省吃儉用類型的,每月生活費低於兩千。偏偏室友裡面有兩個拿獎學金的,逛街購物買零食從不手軟還天天哭窮,也真是心中滴血。7-11礦泉水十二塊一瓶,一小包薯片十五塊打底,水果都是按個賣。香港的小夥伴去內地玩耍,天天打車,因為內地出租車超級平(便宜),泥煤手動再見。
再談校內飲食。港大內部餐廳有中心的SU Canteen,一家西餐Grove,一家法式麵包加簡餐的Delifrance,一家粥點一粥麵,一家超級貴的素食一念,一家有雲南米線的太古餐廳,兩間Starbucks,另有不完全統計外賣店和超市,自動販賣機數台。大部分人對SU嗤之以鼻,也很少在學校吃飯,但是由於省錢本能,我還是比較經常在學校餐廳用餐,所以飲食方面可以詳細一講。

————————10月24日更新————————

書接上回,SU餐廳的主要料理是燒味,餸飯,咖喱和一些奇怪的套餐。除了部分難吃且貴的套餐,SU可謂是價廉物。。。美〒_〒
太古餐廳和SU同出一家,但是質量更高,而且有港大獨一份的雲南米線,只是位置較偏,通常在附近上課或者住在太古堂(宿舍之一)才比較方便,但也常常有人不遠萬里跑過去解饞。
西餐方面,Delifrance精緻優雅,西點味道不錯,正餐尚可,只是價格偏高。但是!同樣貴到死的Grove,真心唔好食(扶額)
Starbucks在香港比比皆是,學校里兩家有學生優惠,所以大家都是想省錢才會去Starbucks哇咔咔,而且沒有人會自拍啦,因為誰會在學校食堂自拍啊-_-||

飲食暫告一段落,下面講講大學五件事~
大學五件事,讀書上莊住hall拍拖part-time,頭一件就是讀書。
之前說過,內地生讀港大的學費很高(不算那些土豪課程),但是課卻很少。所以單節課成本極高啊,完全捨不得翹課≧﹏≦
開學之前,先有一場惡戰,名曰選qiang課。

————複習中,抽空一答,未完待續————


樓上是莫非學牙醫的?我們這屆似乎沒聽說過。本人本科,已畢業,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要說港大的體驗,大概還得從說的最多的「大學五件事」說起吧。不過在這之前,作為一個內地生,有必要先介紹一下港大內地學生的基本狀況。

港大內地本科生每年大概錄取300人左右,佔總數的大概10%。人數不算少,所以也形成了圈子。內地生中起類似「學生會」職責的是CSSAUD(內地本科生聯合會),每年會進行一次選舉,選出幹事會成員。至於研究生那邊也有一個CSSA,但由於本科生研究生之間基本沒什麼交流,所以具體狀況不清楚。

回到「大學五件事」,這原本應該是本地生之間流傳的,不過概括的比較好,所以內地生也都知道。五件事是:讀書、拍拖(戀愛)、住Hall、上庄、Part-time(兼職)。

1. 讀書
選課制,一般每門課6學分,一學期通常5~6門課。一般每門課每周上課時間是3小時,再加1小時tutorial(有些理工科的還會有Lab)。tutorial主要是分成小班由tutor負責講解習題什麼的,有的課不要求去,但一般是要簽到的。反倒是正課通常不需要簽到,因此本地生中有些參與課外活動較多的人是不去正課,只去tutorial的。內地生大部分相對比較認真,但偶爾翹幾節課還是很普遍的事情。

商學院小組Project較多,文科法學類通常會有Essay還有大量的閱讀材料每周要讀,數學系每門課有有兩三次期中考試。總體而言雖然課程數量和上課時間不多,但課外的功課壓力還是不少的。

2. 拍拖
這其實沒什麼好說的,不過內地生圈子比較小,就造成了各種八卦亂飛,偶爾還會出現一些震驚所有內地生的大新聞。總之不論女生男生,總有那麼幾個名聲比較差的。

3. 住Hall
Hall就是舍堂,可以理解為宿舍,但有有所不同。港大的舍堂都是有各自文化及傳統的,比如有各自的Ocamp(迎新營),還有各種足球隊籃球隊辯論隊等,通常都是以hall為單位競賽的。舍堂的迎新營非常嚴苛,持續10天,睡眠時間很少,會非常累人。這某種意義上有助於迅速建立友誼,但也常有受不了退出的人。前幾年由於有些舍堂搞過火,導致學生進醫院,似乎受到了校方的警告。

當然這些都是本地生搞出來的,內地生通常並不買帳。比如有些舍堂不強迫內地生參加,或者專門為內地生組織輕量版的迎新營。但由於學校對內地生只保證第一年住宿,為了下一年還能住,一般內地生都會參與一些舍堂活動,比如運動隊之類,以賺取所謂的「Contribution」,即對舍堂的貢獻。出去租房子雖然相對自由,但同樣價格下條件就相對差一些了。

4. 上庄
樓上也提到了上庄。具體不多說了,只是所謂「庄」的概念,與其說接近內地的「社團」不如說類似俱樂部、學生會之類。每年每個庄會選舉出10個人左右,作為幹事會成員,這10個人要負責一年內所有庄務,包括為這個庄的所有會員服務。本地生的上庄是一個相當辛苦過程,內地生的庄就相對自由些,比如上述的CSSAUD就是庄制的。
當然,港大也有非庄制的,更接近內地大學「社團」的學生組織,只是數量相對較少。其中也有內地生創立的社團。

5. Part-time
對內地生來說,Part-time最常見的是家教,一小時100~200港幣不等,有教普通話也有教其他各類學科,算是一個賺點外快的手段。其他還有在學校幫教授做Research Assistant,一般40~50港幣一個小時,即能賺點小錢,也能要推薦信之類。再有就是校外的Part-time實習了,這個一般跟內地差不多,就看對方公司。
延伸一點說實習的話,香港最多的是金融機構,所以一般也都是找的這類公司。全職實習生的工資一般是8000港幣一個月,但如果是大投行的暑期實習的話可能會給跟正式員工相同的工資。當然,在港大能進大投行的人也很少。
另外,經常能遇到為了以後就業打算,休學一年或半年做全職實習的人,因此延遲畢業在港大並不罕見,尤其是學精算的,幾乎都成為傳統了。


總的來說,港大的本科教育並非科研導向,畢業生直接就業的相對較多。但在港大學習生活非常自由,甚至你願意的話交際圈也可以非常國際化。如果是樂於嘗試各種機會、能把握自己方向的人,可能會比較適合。


下了飛機,被先安排到了St John住2周,到的當天就是暴雨,感覺可以一天把杭州半年的雨都下了的。下了車到St John還有個小山坡要爬。因為暴雨,從山坡上衝下來的水可以末過腳踝。就這樣拖著行李好不容易爬上山坡,再爬上石頭台階。第一次離開家鄉的安頓就是如此。濕了半個箱子。

放下箱子,把東西慢慢整理出來,約莫到了晚上8-9點,協助我們錄取的老師把我們喊出去。居然是到了Shopping Mall,綠色小巴在暴雨中衝刺,那可是過山車般體驗。。。前2分鐘是爽!之後就是忍住不吐了。。。

晚上11點,一車完全不認識的同學們,從玩具反斗城買了一堆奇奇怪怪得牌類遊戲,繼續坐著小巴回到了St John Hall。席地而坐,玩了幾個小時的牌,約莫到了快天亮才休息。。。


到現在正好10年,我已經不記得那批同學中的好幾個,可一直到現在,我還是不習慣北方的乾燥天,家鄉不到晚上9點就關門的餐廳,10點以後就沒有了的公共交通,我也很習慣了顛簸的巴士,還有今日相識,明天就各自繼續遠行的朋友們。


HKU,全稱 Holiday King University


謝chell孩子@Chell 邀,前面高答都說了很多了,我盡量簡短吧,就三句話。

第一句話,有了高中在深中的鋪墊,加上英語還行和第一語言其實是粵語,到了港大基本不需要經歷適應過程,加上自己單人間以及沒啥出去玩的心,所以主要就是宅著學習,但是老實說,宅如我也能夠感受到學校或者學生組織提供的眾多選擇,儘管不是所有人對所有選擇都持認可的態度,但是選擇的存在本身是很有價值的。

第二句話,實在離家近,回深中回家都挺近,港大深中和家構成的三角形周長大約和繞五環一圈相當,偶爾不想在宿舍學了就拿著資料背起書包坐一個半小時車回深中的天井,順便看看孩子們和老師,因此老師們看到我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喲你又放假了啊」。

第三句話,坐第一排的人數和時間大致成拋物線的關係,大二大三的時候坐第一排的人比較少,不過更容易被老師記住,比如一直坐第一排的我。

利益相關:B16(2013級),即將開始4年PhD


—這是就讀體驗系列的第47個學校—

謝謝芝士圈邀請我在知乎整理和分享在港大就讀的觀察和想法。

1. 文化與政治

  • 文化:人格精神獨立與思想學術自由

港大是香港目前唯一的百年大學。港大的歷史記憶連綿一百多年,學術積澱上也算曆久彌新。港大建校時,是港督倡議、各方人士捐建的,這些歷史上人事物的點點滴滴,藏在校園的各個角落。如果坐地鐵前往青檸綠的香港大學站(HKU Station,香港唯一一個貫以大學原名的地鐵站),百年港大的歷史照片按時間順序呈現在出口行人隧道的牆上,由黑白照片的九十年代初期,徐徐走到後期百年校慶時的彩色繽紛,一路名人無數,歷史命運緊緊相系,再到乘坐記錄著香港創校者的電梯徐徐上升,電梯門打開,見到師生遊客往來的今日港大……映入眼帘的應該是黃克兢樓,往右是周亦卿樓,主樓是陸佑堂,還有黃麗松講堂,中山廣場等等,都是與港大聲譽息息相關的傑出人士,而每個人物背後,都是一個個讓人難以忘懷的故事、一段段難以磨滅的歷史時光。陸佑堂,正是張愛玲讀書時上過課的地方,而中山廣場正是紀念港大校友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在1923年在陸佑堂公開演說的時候曾說:「我有如遊子歸家,因為香港與香港大學乃我知識之誕生地。」中山廣場旁邊的小花園,就有一座先生的銅像。

(陸佑堂側臉)

人格精神獨立、思想學術自由,在港大都是不容爭辯的根本原則和使命,雖然這幾年很多本科生把學術自由當擋箭牌幹了不少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例如,學生會會長曾以維護公義為由,兩次違反保密協議泄露校委會錄音,不斷推動某人出任副校長,甚至威嚇脅迫校委、衝擊校委會會議等行動想達到干預學校行政的目的,最後落個誠信敗壞的狼藉聲名,把所謂的學術和言論自由,真正推向了萬丈深淵,走到了「行為自由」、毫無敬畏之心的境地。

  • 政治:惟願學生不被利用

香港政治是繞不開的話題。這是住在香港的人們尤其是本土人民、青年學子關心的重要事情。在港大隨處可見政治海報,到處是各種論爭,尤其是之前的「副校長遴選」事件(可參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4%A7%E5%AD%B8%E5%89%AF%E6%A0%A1%E9%95%B7%E4%BB%BB%E5%91%BD%E4%BA%8B%E4%BB%B6),以及更久前的「佔中」時期(可參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A4%A7%E5%AD%B8%E5%89%AF%E6%A0%A1%E9%95%B7%E4%BB%BB%E5%91%BD%E4%BA%8B%E4%BB%B6

在學生群體中引領政治風雲的似乎都是本科學生。他們將尚未成熟的思維與青春的激情雜糅成無厘頭的群體行動。人的主體間性(主體間性即人對他人意圖的推測與判定)使這種群體現象越來越壯大。群體的聲音大了,個人的意志就會被淹沒。有些別有用心者利用學生群體的動員機制和無孔不入的宣傳攻勢,牽引著獨立思考能力有限、社會視野局限的年輕學生向極端方向邁進。這些別有用心的人將文化差異、經濟起伏、社會變遷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歸結為政治問題,進而誤導年輕學生的認知,造成群體性偏執的後果。

實際上,將社會問題包裝成政治問題只會阻礙問題的解決並造成人心分裂、影響社會穩定。即便如此,本土青年學子扮演制衡機制的角色似乎不能拋開歷史背景來看(實際上,翻一翻歷史記錄可以看到,香港本土高校學生上街遊行是一種傳統,在政治參與中屬於反對集權),學生行動也達不到掀翻理性、左右香港的地步。即便政治風雲涌動,但每天走在大街、來回校園並未感覺異常,學業生活並未受到非理性的干擾。政治天平的左右搖擺並不代表社會即將崩潰。事實上,內地及國際學生普遍採取不聞不問、置之度外或敬而遠之的政治消極態度,避免正常生活受到太多的影響。

(四千港大師生校內靜坐拒絕政治干預大學自主,圖片來自網路,出自大學報 )(http://www.unews.nccu.edu.tw/unews/%E5%9B%9B%E5%8D%83%E6%B8%AF%E5%A4%A7%E5%B8%AB%E7%94%9F%E6%A0%A1%E5%85%A7%E9%9D%9C%E5%9D%90%E3%80%80%E6%8B%92%E7%B5%95%E6%94%BF%E6%B2%BB%E5%B9%B2%E9%A0%90%E5%A4%A7%E5%AD%B8%E8%87%AA%E4%B8%BB/

  • 傳媒:媒體不一定代表真相

提到政治自然得提傳媒。傳媒在謀求話語權與利益資本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從傳媒上(包括當下的社交媒體)去「想像」所謂「真相」,只能是南轅北轍。在香港,如果單方面相信傳媒,是很可笑的,因為同樣是「新聞」,不同報道可能有著截然對立的立場與觀點。在這種氛圍中成長的人,其思考特質也常常非此即彼非黑即白;而且不會發現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所存在的問題。以這種思維方式去做各種論爭與辯解,並非獨立思考的表現,而是另一種依賴性思考,自然也容易出現「集體被洗腦」,造成群體性偏見。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無謂的對立與爭吵是好事,高喊「真理愈辯愈明」的口號,其實結果只是多了無謂的犧牲。人是不能被說服的,人與人之間只有溝通對話才能達成共識。對於人類,正義戰勝邪惡,理性戰勝荒謬,總是最後的結局。但過程中卻會有各種可能,而許多人也將在這個過程中耗去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2. 排名與學術

排名:從長計議,做好自己

雖然學界對排名的心態大多都是看看熱鬧罷了,但是這種簡單粗暴的數據還是無形中發揮著作用。這些排名幫助利益相關者做出自己的選擇——升學選校選專業、高校選擇應聘者、高校應聘者選擇單位。

簡單說一下排名的情況。據我觀察,港大的博士項目總體實力都很強,在世界上聲譽很高,周圍有不少朋友到哈佛、伯克利、劍橋等頂尖名校交流,也有不少是畢業於海外名校來港大讀博士。很多學長拿到博士學位後,回內地高校入職的都是一流高校;也有認識的理工科學長畢業後到美國的頂尖名校當博士後。但是不同方向排名差異很大。我是港大教育學院的博士生,針對性談一下教育學院的排名。教育領域比較認可英國發布的QS ranking,連續多年全球六七名這樣子,排在港大前面的,長年累月都是UCL、哈佛、斯坦福、劍橋、牛津,今年多了匹黑馬——墨爾本(也是教育領域的老牌名校)。對於排名,港大教院大家的心態基本都是:從長計議,做好自己。畢竟超越這幾所學校不是一兩年可以實現的。值得一提的是,港大有世界排名第一的牙醫學院,學校有專門的口腔診所,親身體驗過,很專業,重視口腔健康的小夥伴可以爭取來港大。

(港大教育學院2017年QS排名全球第七,亞洲第一)

  • 學術日常:志趣在此,與有榮焉

博士生的志趣就是研究問題和給出答案。興趣是我選擇讀博的唯一原因。如果是為謀生,做點別的什麼不好?

辦公室里的小夥伴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讀博前的經歷也各不相同,但每個小夥伴都有積極的研究狀態,勤奮而專註。發文量很高,牛人輩出。每天坐在側對梅堂、儀禮堂兩座古老歐式建築的窗邊埋頭苦幹;到了思緒容易轉移的午後,抬頭望望遠處參差的高樓與開闊的天空,又回過頭望望這一個個優秀的博士生,頓感壓力倍增。港大教育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們都很厲害,國際學術大咖林立。自己天天在樓里和學術大牛問好、聊天,想想也挺自豪。

3. 生活:宿舍和「港大後花園」

衣食住行很多關於港大生活的話題能在微信公眾號(如「港大RIC」「CSSAHKU」「香港365天」)查到,這裡簡單提一下大家普遍關心的住宿問題。港大除了個別宿舍如本科生的李國賢堂、研究生的研究生堂等位於學校內,很多都是在學校外。港大沒有圍牆,校內校外也無所謂,有宿舍住就是好事。原因主要不是沒有宿位,而是「續住靠表現」,港大宿舍學習英國書院制,一邊住一邊參加各類文體社會活動,才能續住。

港大靠山面海,校長私人公寓建在港大最高處,架起一台鋼炮對著港大,意在鎮壓住港大的百年基業。校長公寓所在的位置也剛好是「港大後花園」——太平山——的山腳,從上往上爬就是太平山了。不做研究的時候就去太平山徒步吧,累出一身汗,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暢。爬上太平山頂,俯視可以看到維多利亞港和周圍的建築群,十分壯觀。在山頂待到晚上,還有機會俯瞰維多利亞港那讓人驚訝的璀璨夜景。

  • 縱然有太多精彩,但平淡無奇也是生活常態

攻讀博士的很多時候,在香港的自己,會看到社交互聯網裡別人曬美食美景、曬學校、曬特長、曬爸媽媽,以及青春活力、工作成績、幸福時光、美好記憶……一切都是正能量滿滿的東西......然而這些精彩卻更反襯了奮鬥中、勤奮中、辛苦中、無奈中、傷心中,甚至是悲痛中的自己,是多麼渺小和索然乏味。但實際上,大家都是一樣的。不管社交網路上有怎樣快樂的時光,回到現實,我們還是要面對日復一日的生活瑣屑、學業壓力、工作負擔,以及,人情冷暖。

不管在什麼地方,青年人面對的境遇都有著極大的相似:向著某個方向,奮力拚搏。有的人比較幸運,或是付出了足夠的辛勞,終於有所突破;有的人少那麼點運氣,或是付出的勞動不夠實現自己預想的目標,繼而默默無聞。但是,正是這個喧囂並夾雜無奈的世界不斷發揮著篩選器的作用:一方面激發著很小一部分人的能量,讓他們在人群中逆向行走,愈挫愈勇;另一方面也讓許多人感到被動,變得消沉,在風吹雨打中選擇了無所謂的態度,把理想縮小成柴米油鹽的瑣碎日常。

  • 願你擁有夜中登頂的勇氣

(從太平山俯視維港夜景的手機隨手拍)

如果你有機會經歷夜登太平山,那周遭的黑色包圍著你,偶爾遇到的戴著定位光的狗、拿著手電筒的外國人、播放音樂壯著膽匆匆而過的中年人,都在慢慢之中成為你倍感好奇、珍藏在記憶里的對象。當你終於登頂凌霄閣的時候,山上的霧氣及霧中顫抖的橘色光芒將給你感動。這份感動,能體會到的,也將只有夜裡克服恐懼,登上山頂的人。歡迎來到這裡,港大會給你有如遊子歸家的感動。

都看到這裡了,就留個贊再走嘛~

作者:Edger Yang

編輯:Ray,Lily


坑u嘛,都跳進來了還說啥,努力享受坑內生活努力往外爬唄


越來越覺得自己的渺小,也越來越覺得自己在強大。

2014級建築學院,馬上大三,要飛去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進行為期一學期的交換(哦我最愛的倫敦!)

港大是個很鍛煉人的地方,要學會習慣獨來獨往。除了一些大專業(比如工程,商科)很多專業每一年一共二三十個人,內地生大概十分之一左右,所以一群人形影不離去上課吃飯概率很小,大多時候都是自己。父母基本上幫不上任何忙,出了最初的學生簽證,之後來港大面臨的任何事(比如你辦電話卡銀行卡信用卡,比如你想轉專業,比如你考托福雅思去交換或者考GRE去讀研,比如你申請實習申請做research assistant,比如任何活動的面試)都是自己解決,不過我相信內地大學生也是這樣獨立的~。不同的是,因為體系不一樣,在內地無論多遠給爸媽打電話爸媽還能出出主意,在香港這個地方,真的真的全靠自己。

大一的暑假自己做了功課定了機票跟男朋友去台灣自助游。之後考了雅思申到了KCL一個人辦好了英國簽證申根簽證訂好機票做好了旅行攻略完成了學校交接。有天在家我媽突然就跟我說,以後出門就得變成他們倆依靠我了,我突然覺得 自己好像 真的強大了不少。

內地生圈子很小,身邊的人都非常優秀,不乏各種狀元,讓我這個高考分數並不高全靠面試胡扯來的人時而覺得很渺小。有裝逼的人,也會收穫很多很好的朋友。對我而言的小遺憾就是沒有內地大學的那種 宿舍生活(不知是禍是福)。港大的宿舍叫「舍堂」,歷史悠久,活動豐富,兩人一間,費用不低。泡在宿舍的時間很少,基本都是在圖書館或者自習室刷夜,所以那種「宿舍里姐妹朝夕相處一家人」的感覺,很難體會到。但是舍堂住在不同樓層的好朋友還是可以會跑去互相的房間玩,只是這樣的時間很少。

就學術而言,我感覺氛圍還是挺濃的,尤其是內地生都很搏勁(努力),那些搞事情的還是少數,當看不見就好了。教授和老師都很nice,tutor看人品,教授們動不動都是美國藤校畢業教書然後出了好多書+文章然後輾轉來到港大,或者出過各種專利等。

港大也是個自由的地方。有任何需求發郵件給老師(求他),凡事都有可以argue的餘地。老師不care你來不來聽課,沒有上課點名這一說,只要你可以應付的來,完全可以自學不來上課,老師的意思是:如果你可以不聽課也學的很好,那我更支持你用自己的時間去做更值得做的事情。(當然有些課出席率也是必要的,會有突然的pop quizz,可能加起來占最終成績的10%~20%)


很多人問我港大跟內地學校比怎麼樣,我覺得選擇學校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這裡不想討論兩年前某狀元的事,只是想說,港大在選擇你的時候,其實也是你在選擇港大的時候。每個選擇都沒錯,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就像我的學長去清華交換(他的執念),跟我說:「你知道嗎,我在清華騎著自行車,看著綠樹和草地,看著路兩邊背著書包的學生,真的可以開心到傻笑出來,這才是我夢想中的大學生活啊(港大很小很小)。」所以你看,哪個選擇都有遺憾。


想到再補充。


體驗就是,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時間,卻讓我明白了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這裡有本科時候只能在參考文獻里看到的教授。

這是profressor William Littlewood, 英語教育界名人,本科的時候聽好多老師提過,也看到好多他的文章,沒想到能有機會親自上他的課。是個特別可愛的老人家,我們私下裡都叫他小木老師。 可能小木老師年紀太大了,鬧了好多笑話。。比如說我們去上課的路上發現他往教室的反方向走,後來問他才知道他迷路了囧。還有用著蘋果的手機卻套著三星的手機殼等等等等……

這更加是二語習得界的名人,professor Stephen Krashen。想當年二語習得學了多少遍他的理論,沒想到居然能過親眼見到他,親耳聽他的講座。這些學富五車的老爺子通常都萌萌噠,講座記憶最深刻的就是他義正嚴辭的譴責暮光之城: 為什麼一個上千歲的吸血鬼要喜歡一個高中女生???他不可以找個年紀差不多大的嗎???

除了師資力量雄厚,學術資源那叫一個豐富。

這是學校圖書館的一個小小的角落,基本上寫論文我在網上搜索的相關資源或者書籍,港大都能夠為學生提供。有幾次在資料庫搜到幾篇與當時論文相關的文章,誰知沒有下載許可權。只好發給在英國讀研的同學讓她們幫我在她們學校的資料庫里找一下,但是她們連這幾篇文章都搜不到,其中還有個愛丁堡大學的。當時我也沒想到港大資料庫這麼牛,一個同學(伯明翰大學)還跟我說: 我們老師說了,港大有的文獻我們可能會有,但是港大沒有的文獻我們是絕對不會有的。。。

這裡的學習環境讓人不得不感嘆: 我愛學習。

這是智華館的研習室,裝修風格古色古香,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智華館就是一個專門給學生自習和合作小組討論的地方,有先進的列印複印系統,還有各種不同的座位設計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館內還放了個3d印表機時不時列印個東西給同學們看看解解悶,還有酷炫海洋生物的大魚缸學習累了可以看著放鬆心情(不知道什麼原理。。)

總之在港大,我真正有了學習的熱情和衝動,因為這麼好的條件,這麼充足的資源,不學習真的浪費。雖然我也沒有學的很好 (手動再見) ,但是一個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這樣的資源不是很難能可貴嗎,如果我有能力的話,我一定願意在這個學校做科研。反觀我本科的學校,可能可以代表國內大部分高校,藏書太舊,資源閉塞,學習條件落後。不說別的,起碼不能從硬體上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什麼好體驗的呢?

最後掛在心腸里的都是一些小事。


——————————————————
已入坑。反正有四年,佔個位置慢慢寫。
————————————————————
1. 學期短得令人害怕(不過想想workload那麼大如果還讓人上個十七八周那不要活了)
2. 有很棒的閱讀周、複習周和各種假日,而且暑假長三個月,不愧為Holiday King University。反正一言不合就出去浪(其實還是得泡主圖智華KK或KB複習)
3. 老師上課都很愛開車、賣萌。
4. 學生會其實是和大部分學生甚至大部分會員完全不一樣的存在(其實據我觀察泛民和中立居多,但是學生會喉舌都是本土派)
5. 周末到哪都是普通話(學生、遊客),只是十一二月各專業畢業典禮會有很多local。
6. 圖書館借書體驗不錯,但是中文圖書編碼神tm有毒。
——————————————————————
7. 鮮有小粉紅。
——————————————————————
8. 每年readmission季基本人心惶惶…最終還是被踢了…找房子太痛苦
9. 每個同學都各種支教實習實驗暑校交流旅遊學車,而我爛在家裡,偶爾去給和家裡隔了條街的某985211當免費勞力……(人與人的差距)
10. 周圍都是大神。一入學就有各種短中長期規劃、鋪路、積累資本,整天搞得十分緊迫,好似吃頓飯看個電影都沒時間,趕來趕去。整體氛圍十分逼仄,壓力如山大。越到學年後面,某些大神就越是在人眼前晃著散發優越的氣息,我這樣的渣渣就越來越慌。【我也希望我能夠無視這些人讓他們滾蛋。(對,我就是沒什麼「顯」的追求,只想以後能過好自己小日子在西環或北角住套小公寓,每天來學校悶聲搞教學搞科研,吃餐美心的叉燒飯就很滿足。真是愧對多年精英成功學教育呢…)】
11. 有時候會突然想起高中有哪些還是不錯的地方,但是和一些在內地讀大學的同學不同,很可能不會覺得再回去讀高中會多好,無論自己高中母校多開明。
12. 複習考試周幾乎占不到位置,平時從來不來學校的人都突然出現了。
13. 在教室門口坐著等前一堂落都能偶遇大咖。
14. 能等半個鐘的電梯


推薦閱讀:

在義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在東南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UCSD)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在布里斯託大學 (University of Bristol) 就讀是怎樣的體驗?
在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 (USC School of Cinematic Arts) 的就讀體驗?

TAG:香港 | 香港大學HKU | 留學香港 | 名校就讀體驗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