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行書或草書適合剛練的人臨摹?

練正楷已經有很多年,現在想練行書或草書,不知道誰的體適合初練者臨摹。


就草書來說,入門可以從懷素的小草千字文開始。

關於懷素這個人,可以從我下面的一篇文章中進行了解。

最早接觸「懷素」這個名字,並非是通過書法,而是通過李白的這首《草書歌行》:

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山中兔。八月九月天氣涼,酒徒辭客滿高堂。箋麻素絹排數廂,宣州石硯墨色光。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如楚漢相攻戰。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遍。王逸少,張伯英,古來幾許浪得名。張顛老死不足數,我師此義不師古。古來萬事貴天真,何必要公孫大娘渾脫舞?

在這首《草書歌行》中,59歲的李白用他那詭異奇特的想像力,為人們生動再現一幅如驟雨旋風般筆走龍蛇的懷素醉書圖。而當時的懷素,年僅二十二歲!

我清楚地記得,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還在念高中。作為一個出身農家的孩子,我還從來沒有見過懷素的字帖。但在我的心裡,卻對懷素充滿了疑問:他究竟有何德何能,竟然讓我國歷史上這位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如此盛讚?

要知道,李白本身就是一位書法家,只不過他的詩名太大,書名為詩名所掩罷了。僅僅靠一枝毛筆,就能讓同時代的一位「內行」如此服膺,如此盛讚,古賢德行醇厚固然是一個方面,懷素的天縱英才也必須是世間絕對少有才行!

工作之後迷上了書法,也喜歡上了懷素的草書,更加覺得李白所言非虛。隨著對懷素了解的越來越多,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也就越來越高大起來。

懷素(737~799),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10歲時「忽發出家之意」,父母無法阻止,只得讓他在零陵書堂寺受戒出家為僧,依止於惠融禪師。惠融禪師是懷素的伯祖,亦是當地的書法名家,對懷素的藝術成長起到了精神導師的作用。

懷素的草書出自二張(張芝、張旭),卻豪邁過之。

懷素是中國草書藝術史上的傳奇。

其一,懷素實際上是披著袈裟的儒家。

懷素雖然名義是僧人,但卻並沒有真正接受佛家淡泊名利的思想,其志向在本質上是儒家的。所以懷素並不愛參禪打坐,反而最喜歡廣交豪友,飲酒吃肉,醉後狂書,時稱「醉僧」。他出格的言行,就是想通過製造「轟動效應」而引起王侯將相的重視,以期通過他們實現自己在藝術上、甚至政治上的雄偉抱負。

而這一點也非常符合唐代社會現實的。

在有唐一代,日益完善的科舉制度徹底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使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獲得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因此整個社會的知識分子都躍躍欲試。但唐代取士卻並非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薦。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之所以經常奔走於公卿門下,在本質上也莫不是想通過詩名,向這些王公貴族展現自己的才華,以期引起重視,從而為自己博取富貴。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出名」成了很多讀書人、藝術家的不二選擇。

事實上,從唐到五代,一直也就有這麼一群僧人研習書法,因用筆恣肆奔放而被稱為「狂禪」書風。但實際上,他們不過是一群披著袈裟的「假和尚」,是一群渴望因書法而被權貴重視的儒家弟子罷了。因此,懷素能寫出如此驚世核俗的書法,也就不足為怪了。

其二,懷素把狂草寫成了公開表演。

懷素不是讀書人,也沒有當過官,他只寫字。寫字在懷素那裡,早已突破了文人案頭的拘束場景,變成了一種展現自己技能的公開表演。

任華有詩寫道:

「狂僧前日動京華,朝騎王公大人馬,暮宿王公大人家。誰不造素屏,誰不塗粉壁。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待君揮灑兮不可彌忘,駿馬迎來坐堂中,金盤盛酒竹葉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後始顛狂.......」

每當酒酣興發,無論是王公大人家的牆壁,長廊,還是他人的衣裳器皿,都成了懷素展現自己書法功力的舞台,而且終於把自己寫成了書法史上的傳奇

其三,懷素非常善於自我宣傳。

懷素30多歲的時候,來到了長安。作為唐代的國都,長安聚集了當時最多的知識分子精英。懷素與他們廣泛交遊,並儘可能多地向他們索取評價自己書法藝術的詩。李白、杜甫、顏真卿等人都為曾為懷素寫詩,據統計,稱頌其書法的詩歌達到了37篇之多。而這些詩歌的廣泛流傳,更加成就了懷素書法在當時社會上的知名度。就此而言,懷素是個非常懂得自我宣傳的高手。

懷素流傳下來的草書很多。就其風格而談,大致分為三種:

一是尚未完全擺脫前人影響的: 如《聖母帖》、《食魚帖》等,通過這些結字相對平正、晉人風韻十足的字帖,我們可以看出懷素的學書途徑與歷史傳承;

二是自成風格的,如其晚年代表作《自敘帖》,氣勢奪人,大開大合,縱橫不可端倪,堪稱標準的懷素草書;

三是古雅平澹的,如《小草千字文》,與其狂肆作風風格迥異,既得險絕,復歸平正,味道雋永醇厚,令人百讀不厭。

要學習懷素的草書,建議先從那些結體相對平正的入手,先將字寫對、寫熟,然後再去臨摹《自敘帖》,這樣我們的眼界就會開闊好多,而不至於學書不成反得其狂放不羈的用筆習氣。

圖片70:《聖母帖》圖片

圖片71:《小草千字文》圖片

圖片72:《自敘帖》圖片

在懷素所有的字帖之中,筆者最喜歡他的《自敘帖》,臨習的突出感受有三:

一是擅用筆尖。

《自敘帖》是懷素用細筆勁毫寫的大字。從線條上看,懷素用的毛筆有三個特點:一是硬;二是小;三是鋒長。這種工具上的限制,就使得懷素的書法必須通過善用筆尖來完成。用筆尖書寫的線條,其粗細對比雖然不很明顯,但卻能始終保持一種凝練堅韌、富有彈性的質感,因此整體看上去格外圓勁、挺拔。

這種運筆方式,對後來的書家影響甚巨,例如宋徽宗。仔細觀察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我們就會發現,他的書法線質和懷素的格外相似,這是他們共同的用筆方式所造成的;再如啟功。啟功一直追求一種線條的「彈性」效果,而這種彈性,就是他通過對筆尖的深淺控制來完成的。在啟功先生的手下,筆尖深淺的幅度一般不會太大,因而他的線條看上去粗細變化也不太明顯。

二是方圓結合。

草書以圓為體,不圓則難速;但如果筆筆皆圓,則其線條就會成為一個個圓環,顯得纏繞糾結而且軟弱無力。因此,在草書的用筆中,必須要時出稜角,以突顯力量與精神。在這方面,懷素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幾乎每一個字都做到了有圓有方,方圓結合。

三是章法跌宕。

《自敘帖》共126行,702字。在字數安排上,每行6字居多,多則8字,少則只有兩字。全篇首尾呼應,氣勢如長江大河,汩汩滔滔,其章法體勢之新穎,可謂前無古人。

《自敘帖》的前三分之二篇幅有行無列,在字形設計上,大小變化並不太大,字與字之間,甚至行與行之間點畫互相呼應;在線條運用方面,粗細濃淡多變,中間頻現飛白,顯得格外迅捷和飛動,因此盡顯狂草簡潔而靈動的特質。及至第105行的「戴公」二字時,「戴」字突然變大,橫佔了前文三行半的寬,豎佔了四至五個字長,而「公」字卻寫得比一般字還小,給人以一種強烈視覺對比。但如此劇烈的變化,卻並不使人覺得突兀,反而有痛快淋漓之感;最後十行無行無列,如亂石鋪街,如醉如狂,隨心所欲之情躍然紙上。

總之,懷素的《自敘帖》,是我國古典浪漫主義書法的巔峰之作,在懷素那裡,「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早已不足為論;倒是楊凝式的「草聖本須因酒發,筆端應解化龍飛」,在筆者看來,是對懷素的最佳寫照!

(如您想了解更多的書法知識,請關注本人主頁,或者關注本人知乎專欄:董敬民寫字的地方)


根據你的楷書基礎和審美取向而擬。
如果你楷書學柳,建議你再學一段顏體楷書,推薦步驟:《勤禮碑》——《顏家廟》——《麻姑仙壇記》——《告身帖》。每種定氣通臨三通,力求神似。然後讀貼:蒙召貼——祭伯父文——論座帖——祭侄文。讀貼務須細緻,高清無碼大圖為最佳,讀到心急時,以純羊毫臨《論座帖》,呃呃呃,下班了,剩下的,明天來再繼續說。


好了,又上班了,這條路子,走下去,學行書就推薦李黃魯直、王鐸、但你仍然會發現,《論座帖》真乃神作,多讀幾通,大有裨益。因此上圖。


日本三井氏《論座帖》


如果你楷書學的是晉楷如鍾繇羲獻之流,那麼就開始寫初唐的人,推薦褚遂良《倪寬贊》《陰符經》等,轉而取隸書韻味,間或習章草,索靖、倪瓚、宋克、康生。。。直至王寵。

《陰符經》 另有潘伯鷹臨本可以參考

《五憶歌》王寵

如果你學了歐體,且不是原碑,於我而言,就有點麻煩,建議倒回來學褚遂良,你會看到有唐一代的教化主給了後人怎樣的啟示,推薦:《孟法師碑》(有沈尹默臨本可以參考),根據這條路子,可以看看初唐另外幾家所著。

總之,所謂行書,在廣義視域里有兩個最大的派系,就是碑帖的審美爭論,我個人兩種都很欣賞,還有章草、魏碑以降的流派、近年來出土的漢代簡牘,為了不致流俗或者偏狹,盡量給一點建議:學最為流行的晉派帖學宜王羲之、王獻之,忌智永、趙孟頫。
學唐碑最宜顏真卿。
兩種兼學(這是我的企圖),最宜顏真卿行書,以及宋四家,宋四家裡,小開書札類,四家皆宜,大行草書條幅、捲軸類,最宜黃庭堅。

至於用筆的大小、毫的種類、鋒的長短豐昃,紙張的材料,墨的濃度,都非常重要。本需自己體驗,但我給一點經驗之談:

大多數情況下,筆只用其筆鋒總長度前端四分之一的毫,我最喜歡純羊,如果韌度不足可以用羚羊,寫行書,初用稍光潔的紙,可以看到自己的筆觸細節,墨宜淡。

除蠅頭如《向太后輓詞》那樣的,始終懸臂。

多讀貼。(把它們當成《世說新語》體的故事,會很有趣)


從正楷過渡到行書推薦趙孟頫的《膽巴碑》
行書推薦王右軍的《聖教序》二王的尺牘寫寫也會有很大收穫,米芾的尺牘是我的最愛,不過要看個人偏好。
草書的話王鐸的《草書詩卷》不錯


先看楷書學什麼。
大概講,有二路。從下而上,可先習明清書,易入手。王鐸字最多人學,易得其形其氣。還有董其昌。走精緻嫵媚書風一路。再上就趙孟頫。比較易入手。但不得法非常容易得習氣。這個以後可是很難去掉的。
自上而下。乾脆一開始就學大王吧。蘭亭,聖教等等。要花大力氣,多年功夫才得規模,不過武功一練成就是高手了。
其實就是兩個思路。一個是展覽思路,快入手,視覺感強,血的一般看上去都有些模樣,不過容易流於表面,另一個可是要沉澱下去慢慢學,大道康莊,路漫漫其修遠兮。可是要全副心思的。
如果悟性高的話,可以選前一路,先入門再上溯,不過不要太貪速成。要知道王鐸都是臨遍晉唐諸帖的,窺其筆畫亦可得晉唐風氣。至於褚遂良的字,不到一定功夫可不要輕易學,不容易領悟其中妙處,李北海的也是。


學行書應從晉人入手
古人有句話叫「取法乎上,僅得其中」。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我們上學的時候,父母總會想盡辦法讓我們進重點學校,原因不言而喻,就是想讓我們選擇最好的範本來學習,學書法也是同樣的道理。可即使選擇了最好的範本,我們也只能達到它的中等水平。


東晉無疑是歷史上行書的頂峰時期,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叫王羲之,大家都是知道的,那麼他的帖子就是最好的範本了。


初學者應從《聖教序》入手
為什麼從《聖教序》入手呢?
原因有四:
1.《聖教序》全稱《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也就是說這本帖子是懷仁在王羲之的作品中收錄集字而成,字字皆為規範代表,可謂是經典。
2.由於是集字而成,因此字與字之間的關係獨立,輕鬆入手,便於初學。
3.因是刻石,字的線條清晰,易於掌握字體結構。
4.《聖教序》全篇收錄一千九百多字,其中諸多重複的字在字形上變化不斷,初學者能看到豐富的筆法展示。


說明一下,我猜想有人會問,既然要選最好的範本,那麼《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為什麼不選它?很多人對《蘭亭序》有一點誤解,它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的範本。我們中學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蘭亭集序》,課文中講到王羲之和朋友們相聚會稽山蘭亭飲酒暢談人生,在情與酒的交流中,揮毫潑墨,提筆成文,此種情境下才誕生的《蘭亭序》,就是酒醒後的王羲之也難以重新書寫出來,初學者就更不用說了,不符合學習的漸進認知規律。

本人是一名書法小白,還在摸索中前進,若有不嚴謹的闡述還望各位批評指正,相互交流學習。


趙孟頫


田蘊章是這樣說的,顏體的話直接臨顏真卿的行草就好,畢竟一脈相承。歐趙就臨《集字聖教序》,據他說比《蘭亭集序》好些。


王羲之的聖教序

講解清晰,並且同類同方向的也有整理概括。


十七帖最佳,非常嚴謹平正,適合初學認草,並且培養草以楷法的感覺。
懷素一開始有點太難。
書譜比較推薦,同意非常嚴謹。此外極為瀟洒。
賀知章孝經,承上啟下之作


顧仲安


喜歡哪種(審美)臨哪種(接近美),若有一天自成一體(創造美)那便是得道了。。。能力有限只能幫你到這了


歐體 ,歐陽恂。平正中見險絕,最適初學者


先練練行楷,然後再練行書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審美取向是一個,你覺得不入眼的字,肯定學不好。
一貫性又是一個,最好,延續你所學的楷書的風格。
史上最好的行書,就那幾個帖,有公論。不要選明以後的帖,宋以後也不適合起手。實際上,我建議從《集王聖教序》開始。


家住朝陽區紅旗衚衕的草書名家艾習角先生,師法晉唐,直追漢魏,法度森嚴,又不失現代審美,特別適合初學者朝夕臨摹,有一日千里之奇效。古人云:習草不學艾習角,遍臨閣帖也枉然。信哉!


楷書練什麼體,行書繼續。


推薦閱讀:

徐悲鴻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這是最近的作品,大家覺得怎麼樣?
在古籍、刻本字體設計方面,國內有什麼進展嗎?
如何學習章草?
歐陽中石的字怎麼樣?

TAG:書法 | 行書 | 練字 | 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