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和民粹政治是什麼?

台灣是民粹政治嗎?


謝謝邀請。

這仍然是個很大的問題,我講的未必正確,大家姑且一聽。

@陳榮鋼 把民粹主義的源流講的非常詳細了,我答不了那麼好。我就講講民粹的優勢和劣勢吧。正好和這個答案互補(精英主義的最大問題在哪裡?)。

民粹主義的內涵很模糊。如果大致下一個定義的話,可以把民粹主義描述為這樣一種思路:民眾的意願是決策最高準繩。

民粹主義一開始就是以精英主義的對立面出現的。民粹主義否定了精英主義之中「精英」的決策合法性。民粹主義認為「精英」是不應該存在的,亦即,一小部分人的決策意見不應該比多數人的決策意見更值得尊重。這種思潮的出現,毫無疑問,是因為精英主義在歷史上一直無法解決精英佔據決策位置而自肥的問題。民眾受夠了精英的剝削,因此否定了精英決策的合法性。

如果否定精英階層的決策合法性。那麼毫無疑問,沒有任何一個人會比另一個人更適合決策。既然所有人在決策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那麼決策結果用多數票決就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也就更能貫徹。因此政治決策上的民粹主義,總是以投票形式,尤其是全民公決為體現。

民粹主義的決策合法性體現為一種「程序合法性」。也就是說,經過了大家都認可的程序(多數票決)實現的決策,自然得到大家的尊重。

由於直接否定了精英階層的決策合法性,也就是否定了精英階層的存在意義,民粹主義能夠完美地迴避精英主義中精英認證的漏洞以及精英自肥的問題。

但是這樣一來也帶來了民粹主義的核心問題:決策的不專業,或者說是決策的盲目性。

————————————————————————————————————

對於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問題,專業對口的人總是人口中的極少數。

得病的時候,正常人不會隨機找一群人通過投票表決來診斷,即便是全民公決,也絕不比找個正經醫生更受歡迎。那麼在政治問題上這種非專業人士占多數的決策方式怎麼可能產生正確決策呢?

進一步講,既然大多數民眾可能對待決策的問題並不十分了解,那麼民眾對於這個問題的決策思路又是怎麼來的呢?

我想大家基本都沒見過自己該投票了然後投個骰子決定自己是投贊成還是反對的吧?

民眾對於問題的決策,有可能是出於與問題毫無關聯的個人喜好。比方說,有的選民在投票時僅僅依據自己感覺哪個候選人長得更帥。

但是,更可能的,則是通過問題的一些見聞而進行的決策。而這些道聽途說的見聞,可能是對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比如當初PX化工廠是不是該建在本地。當時很多民眾在抗議時,其實對PX的毒性的了解都是錯誤的。

由於不專業的民眾在決策中的依據大多來源於道聽途說,所以媒體輿論對民眾決策結果有著極其強大的影響力。如果媒體輿論給出錯誤的信息,那麼民眾的決策自然也就不會對到哪裡去。在很多情況下,由於相關利益集團或政治人物的需要,他們常常會向民眾宣揚錯誤的觀念,引導人民做出錯誤的(但卻符合利益集團或政治人物自己利益的)決策。。

————————————————————————————————

民粹主義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可能會產生出暴民政治。

民粹主義讓人民相信自己才是最正確的。如果人民本身又沒有任何制約,那麼一個人身上的不良思維模式就會上升為一種不良行為模式,乃至演變成災難。比方說,很多人都不太能聽進對立意見。當政治對手喋喋不休地說著與自己對立的意見時,很多人都會想讓對方閉嘴。本來這只是想想而已。但是這種思維模式很容易有這樣的發展:

我是人民的一份子,人民是正確的。
你和我意見不一樣。
所以你和人民的意見不一樣。
所以你是錯誤的。
你堅持你錯誤的意見,所以你是人民的敵人。
既然是人民的敵人,自然應該被消滅,這符合人民的利益。

在純粹的民粹主義下,人民失去了制約,卻還信奉著我即正義的信條。這就是為什麼民粹主義很容易演變出暴民政治。文革中的廣泛迫害、武鬥,以及法國大革命之中的亂捕亂殺,其根源都在於極端民粹主義帶來的社會心理。

而且在極端民粹主義下,意見不同者還會比拼誰更「革命」,誰更「忠於人民」。他們用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思路比對方更正確。這更鼓勵了極端思維。
————————————————————————————————

既然民粹主義有如此的弊病,為什麼現代民主體制還普遍帶有民粹主義特徵呢?

因為到目前為止,這是能夠有效制約精英自肥行為的唯一有效方案。

現代民主政治,一方面通過普選行政首長和議員來制衡精英主義,另一方面,又通過選舉,將民眾與具體的決策隔離開來。此外,還會利用憲法對民意結果進行制約。這就是所謂「憲政民主」。

美國在建國時,一大批建國者對「民主」深惡痛絕,認為「民主」就是暴民政治,是絕對不可取的,必須執行「共和」而不能搞「民主」。所謂「共和」就是現代的憲政民主,而所謂「民主」就是民粹主義的多數暴政。(所以傳統上,「美國國家體制是什麼」的正確答案應該是「共和」,而不能回答「民主」)

————————————————————————————————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什麼是民粹政治。

廣義上講,民粹政治與精英政治相對,指的是以民眾意見為優先的政治體制或思路。原則上講,這是一個中性詞。

不過生活中常常講到的民粹政治是這樣一種行為,即向民眾宣揚有一個集團正在損害或陰謀損害民眾的利益,而自己是和民眾站在一起的,只有選自己才能保護民眾的利益。更為極端的民粹政治,是試圖煽動民眾情緒,然後用民意來壓倒正常的程序,實現政治目的。這些種情況下,這是一個貶義詞。

換言之,狹義的民粹政治就是向民眾灌輸仇恨或恐懼心理,使之產生錯誤的觀點,並在決策中做出對灌輸者有利的決定。

舉個簡單的例子。陳水扁等人在競選時,常常宣揚,自己才是「愛台」的,而對手則是「賣台」的。他們可以加深了台灣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對立,並以此來獲得穩定的票源。

這種訴諸民粹的手法。在民主體制剛剛確立,或貧富差距非常明顯的國家與地區中非常常見。任何成熟的發達國家,基本都經歷過民粹政治的洗禮,能夠有效地抵禦政客訴諸民粹的行為。

那麼台灣是民粹政治嗎?不是。台灣談不上絕對的民粹政治。但是台灣確實有很多的民粹政治行為。

比方說,大家會注意到台灣在早些年總是非常熱衷於使用「公投」這一工具。比方說「入聯公投」、「公投制憲」,甚至還提出所謂「諮詢性公投」的說法。最最神奇的,莫過於「公投護台灣」這種東西。

就拿民進黨的入聯公投來說吧,投票內容為「是否支持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出來能解決台灣入聯問題么?不能。那麼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其實解決的問題就是繞過憲法,以「台灣」而非「中華民國」為台灣在國際上活動的正式名稱。從而實現繞過修憲而實質性更改國名的舉動。

而民進黨卻偏偏不走修憲,卻要走公投。這是因為修憲的難度太大、政治影響太大,在政治精英中難以獲得足夠的認同,最後只能訴諸民粹。

民進黨本身就是靠民粹起家的政黨。這並不奇怪,一個國家強有力的長期在野的反對派從來都是走民粹路線的,因為精英路線已經被執政黨佔據了。民進黨在執政後仍然習慣性地走民粹路線。

實際上在發達民主國家,社會對於公投這個東西是非常謹慎的。大家都明白這是現代政治中最為民粹主義的一部分。它帶有著民粹主義的各種缺點,往往與煽動民意脫不開關係。正如台灣入聯公投一樣,公投的表面議題往往不是發起者的最終的目的。歐洲歷史上最熱衷於使用全民公投的,恰恰是極右翼民粹政治的代表人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

近年來感覺台灣民粹政治逐漸有退潮的跡象。但也可能是因為國民黨在台上的緣故。具體發展趨勢是否如此,只有等民進黨再度上台以後再看了。


7.12更新:打算把這個答案大改一遍,以一種更方便理解的方式呈現這個答案,同時納入更多關於民粹主義的理論。有興趣的朋友歡迎移步專欄。

6.13更新:爭取在6月底7月初有一波比較詳細的更新。

5.16更新:在後面討論了拉美民粹主義的模式以及一些相關討論。

增加了正文目錄,後面的更新會同步更新正文目錄。

目錄:

1.民粹主義的定義:

a.作為政治風格的民粹主義

2.民粹主義典型地區與類型分析:

a.拉美民粹主義(左翼民粹主義)

————————————————————————————————————————

占坑,為啥沒人正經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民粹主義是什麼?

我的回答基於這個觀點:民粹主義在目前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

目前主流的對於民粹主義的定義有以下幾種:1.作為意識形態的存在。2.作為一種邏輯的存在。3.作為一種話語的存在。4.作為策略/組織概念的存在。5.作為政治風格的存在。

下面先分別介紹前四種看法以及對它們的批判:

1.作為意識形態的存在:

這種觀點是目前的主流觀點,也是各位非常容易理解的一個定義。但是這只是一個最低限度的民粹主義定義。它的定義如下:

一種內核空洞的意識形態,認為社會最終將分裂為兩個同類的且對抗的群體「純粹的人民」和「腐敗的精英」,並且政治應當是人民公意的一種表達。

它的優點在於:1.它是超越地域的。2.它能夠規避一種常見的偏見:民粹主義是壞的。

但是缺點同樣明顯:

1.套用意識形態這個定義來解釋民粹主義會直接導致後面的話語定義無法存在。(這一點在後面介紹話語定義時會提及。)

2.民粹主義作為一種「空洞」的意識形態是否會真正變得空洞?這個問題需要對比一下「生態主義」這個概念:生態主義實際上也是一個相當空洞的意識形態(環保與不環保兩者之間的對抗。)但是生態主義的理論卻始終在發展,它並沒有局限於「環保」與「不環保」之間的對抗,而是發展出了相當豐富的理論和理論體系。但是民粹主義在目前仍然是一個「民眾」和「精英」之間的對抗。因此民粹主義是不是一個類似於生態主義這樣的空洞的意識形態是有待商榷的。

3.意識形態時需要來源的,但是民粹主義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來源:這裡並不是強調民粹主義是沒有歷史的,並不是如此,而是強調民粹主義缺乏理論建構,同樣缺乏對民粹主義的直接認同。民粹主義和此前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是它的確缺乏一個共同的理論,這點從目前對民粹主義的定義的紛爭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主張民粹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學者主要是卡斯 穆德(Cas Mudde),也有一些學者認同這一觀點如科恩 阿布茨(Koen Abts),瑪格麗特 卡洛凡(Margaret Canovan)等。

2.作為政治邏輯的存在:

這個觀點也是一個比較好理解的觀點:在當今的民主社會中,民主的一個含義就是民眾在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從這個角度出發也就不難理解這個邏輯了:人民作為政治的主體,他們的直接要求(民粹主義)也就是政治的根本邏輯。在此基礎上,所有的政治都是民粹主義的,因為人民的要求是政治權力的根本來源。

這個說法的問題同樣有三個:

1.概念誤用:提出這種看法的學者厄內斯特 拉克勞(Ernesto Laclau)在提出這個觀點之前還曾指出:這種所謂的民眾與「政權」之間的博弈可以被命名為「霸權」,那麼這種博弈究竟是霸權還是民粹主義?

2.現實中的反例:在這個定義中,拉克勞實際上強調了民粹主義提出的主張是對現實的一種「激進的替代方案」。但比如「佔領華爾街」運動中,民眾實際上拒絕提出一種激進的實質性主張,甚至是反對將自己與民粹主義聯繫起來。但按照拉克勞的定義這種行為毫無疑問是民粹主義,因此這是個值得注意的反例。

3.這個定義過於寬泛:簡單來說,他的定義把民粹主義當作了政治的根本邏輯,也就意味著一切政治都是民粹主義的,這種說法和「一切政治都是民主的」的說法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概括一切也就必然意味著它的解釋是模糊的。

3.作為話語的存在

這個定義有兩種流派,分開來說:

1.埃塞克斯話語分析學派:基本上就是在解釋上面的民粹主義作為政治邏輯的存在的觀點的合理性。它的代表人物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拉克勞。

2.定量分析: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分析文本中的話語來定義民粹主義,這個做法的問題非常簡單和突出:什麼關鍵詞是民粹主義的?一個詞如果擺脫語境來談是否是民粹主義的顯然是不合適的。這也算是定量研究在社會科學中的老毛病了。。。

4.作為策略/組織的存在

這種說法也是很常見的說法,它的基本定義是:

個人領袖通過其尋求或行使政府權力—這種政府權力以大量幾乎無組織的擁護者直接的、未經協調的和非制度化的支持為基礎—的政治策略。

這個定義的首要問題在於:詞語定義混亂。「無組織的擁護者」的範圍實在是太大了,宗教活動和自發的環保運動都有可能被納入到這個框架之中。而「未經協調的和非制度化」這個說法,勒龐首先表示不服:我的國民陣線組織的好好的啊為啥說我非制度化啊?

此外,這裡定義的民粹主義的參與者只是「無組織的擁護者」,那麼人民在哪裡?

最後:民粹主義只是為了煽動民眾獲得支持的么?它的文化屬性是否被忽視了呢?

這個定義的提出者是科特 維蘭德(Kurt Weyland)

這裡我想簡單分析一下目前排名第一的 @冷哲 答主對於民粹主義的定義:

(民粹主義)即向民眾宣揚有一個集團正在損害或陰謀損害民眾的利益,而自己是和民眾站在一起的,只有選自己才能保護民眾的利益。更為極端的民粹政治,是試圖煽動民眾情緒,然後用民意來壓倒正常的程序,實現政治目的。這些種情況下,這是一個貶義詞。

換言之,狹義的民粹政治就是向民眾灌輸仇恨或恐懼心理,使之產生錯誤的觀點,並在決策中做出對灌輸者有利的決定。

作者:冷哲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669219/answer/2217757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個觀點很有意思,基本上包含了上面所說的四種民粹主義的定義。

首先它強調「一個集團正在損害民眾的利益」,也就是「腐敗的精英」,意識形態的表現在這裡體現的非常明顯。

其次:它的一個根本邏輯是:「民意能夠壓倒正常的程序並實現政治目的。」這符合對民粹主義作為一種政治邏輯的定義:民粹主義是政治的根本邏輯。(程度也許沒有那麼深lol)

再其次:話語定義在這裡面雖然沒有太明確的體現,但是「煽動」這種行為也會多少涉及話語問題。

最後:作為組織/策略的存在是非常明顯的,「實現政治目的」這個表述是非常直接的。

我對這個定義的最後一句話很感興趣,顯然我認同「民粹主義」不是貶義詞,但是冷哲先生將它限制在「這些種情況下」這個範圍內。我很喜歡這個界定。

但是正如我所說,以佔領華爾街為例:是否煽動民意是帶有破壞現有政治體制的目的呢?我覺得是不一定的。

我沒有任何批判 @冷哲 先生的意思,我只是想表達:冷哲先生的觀點可能還是局限於第一種定義,即作為意識形態的民粹主義。可能我們在討論民粹主義時,需要考慮擺脫這些傳統定義的影響。

這也是政治風格這個概念在某種程度上的意義。

下面討論政治風格這個說法,在討論這個說法之前我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唐納德特朗普。

首先,討論前提是:特朗普先生是一位民粹主義領袖。

各位如果看過《Yes 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兩部劇的話,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作為首相的Hacker先生,儘管在很多問題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廢物」,但是他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他處理媒體問題的能力非常,非常強。在這個問題上他是超過Humpy的(比如《YPM》最後一集中Humpy說錯話被Hacker教育。)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政治家們開始逐漸變成了演員。

進一步考慮這個問題:政治家們的權力來源是什麼?很簡單:民眾的支持。

一個只會處理「媒體問題」的廢物成為了人民支持的「政治家」,這顯然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但是這也反映出一個基本問題:民眾喜歡這樣的,擁有好的媒體表現的政治家。

我們再來看一看成功的政治家,特朗普先生在面對民眾時,所採取的主要策略是什麼?這個問題最簡單的體現就是他的Twitter。他的twitter可以稱得上是任何人都能讀懂,他的語言簡單且直接。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每個人的知識背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一個專業人士給你談很專業的內容,你聽不懂,你大概也不會覺得自己感覺很好(多數情況)

這也正是民粹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具有一種以簡單的、直接的方式進行溝通的趨向,而且具有給予簡單的、直接的解決方案的傾向。

很顯然,這些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使用如此直接和簡單的語言來回答問題應該是不符合他們的真實教育水平的。(在此拒絕討論特朗普的受教育程度,這個問題在目前的知乎環境下沒法討論。)所以結論很明確:他們的行為具有很強的表演性質。

或者這麼說:大家現在關注政治是完全關注政治的內容么?還是開始更多關注這個領導人的八卦甚至是他的家庭?

為什麼表演會成為政治的主流?有兩個理由:

1.意識形態的衰退:在冷戰時期,意識形態是賦予政府合法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兩種意識形態之間的對抗很大程度上構成了政府合法性的基礎。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意識形態的影響開始退潮,甚至是遭到了大量的攻擊。這導致政府急需尋找新的合法性的來源。

2.傳統政治主體的衰退:在這裡我提兩個主體:1.官僚體系。2.政黨體系。

官僚體系的逐步衰落(公共空間中的)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當我們提到官僚體系時我們往往是沒有什麼好印象的。

政黨就更不用說了,「建制派」已經被批判了多長時間了。。。

為什麼傳統意義上的政治主體被群眾們瘋狂批判?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無法讓我們產生共鳴:對於官僚機構,在我們和官僚機構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更多想到的是官僚機構的低效,我們不知道官僚們在幹什麼,他們的行為對民眾而言是無法理解的。(這也是「人民的名義」會如此火爆的一個原因吧。)普通民眾很少會認同這個觀點:官僚機構對於國家政治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至於說政黨,一個最簡單的標準: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過一個黨派的黨綱?恐怕是少之又少吧。政黨的許多行為已經無法發揮傳統的動員民眾的作用。

簡單來說:政黨和官僚機構距離普通民眾越來越遠,這個現狀是對官僚機構和政黨這兩個主體的合法性的重要挑戰,也是民粹主義得以興起的重要原因。

另一個我覺得我有必要單獨拿出來討論的原因是:媒介化使得政治開始越來越引人注目。什麼是媒介化?引用一個嘉沃德的定義:「社會對媒介及媒介邏輯的高度服從和依賴。」這裡實際上強調的就是社會與媒體之間日益增強的相互作用。在現代社會,媒體高度發達的情況下,我們的生活幾乎不可能與媒體絕緣。媒體開始成為塑造社會的重要力量(有一個說法叫做媒體正在成為三權分立之外的第四權力和這裡要表達的意思差不多。)同時,社會的好惡和需求也反過來影響了媒體的內容,畢竟任何媒體都需要主動適應這個時代的主流的需要。

政治起初並不是引人注目的,實際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民眾是不可能了解政府的,19世紀的秘密外交就是說明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實例。但是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政治看是成為人們關注的一個焦點。在當代社會,各種媒體平台上關於政治問題的討論都非常興盛,而民主制度的發展也使得政治家們必須要關注大眾的想法,甚至是為了獲得支持而主動向選民介紹自己。

但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民眾接受自己的觀點,領導者們必須要把自己的觀點以儘可能簡明的方式介紹給民眾,因為民眾的理解水平差異極大,最簡單的方式是最能夠讓民眾理解的方式。因此政治家們的主張開始變的極度極度簡單化,由複雜的政策分析逐漸變成了「誰是我們的敵人,我們應當怎麼消滅我們的敵人。」當政治開始暴露在鎂光燈下時,領袖們也就需要開始藉助表演來主動構建政治關係。

我們在此就可以界定一個重要的概念,政治風格是什麼。它的定義是:「用於構建政治關係的各種表現手法。」

為什麼要主動關注表現手法?因為我們要研究的問題是這種表演究竟如何影響了民粹主義領導人和民眾之間的關係。強調這一點主要是為了區別兩者:風格與內容。在之前所討論的四種定義中無一例外都在本質上依賴於這種區分。但實際上兩者並不是截然不同的:風格完全可以造就內容,而內容也可以反過來影響風格。這是因為當代政治的一個重要特徵:當代政治正在迅速風格化。因此我們必然要研究風格,而不是將風格與內容分離開來並強調內容才是政治問題的核心。實際上很多時候人們已經不關注這位領袖的政策主張究竟是什麼,他的政策的具體影響可能是什麼,而是關注比如他的鏡頭表現如何,他長得帥不帥之類的point。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選擇風格而不是前面所提到的四個因素呢?也有三個原因:

1.政治社會學向社會行動和實踐的轉向:用人話說就是這避免了一個問題,將民粹主義當作一種固定的事物。因此民粹主義完全可以有非常不同的表現而不是僅僅局限於一種表現形式如「精英」與「平民」的對抗。

2.重視關係因素的政治代表理論的發展:在當代社會政治代表制意味著一種相互關係:提出主張,(觀眾)選擇接受/不接受。而表演正是在提出一種主張:你們選擇我,我可以作為你們的代表,讓你們被代表。因此政治表演(如政治家的形象)被重視:如果不重視表演的話是無法說服民眾你能夠代表他們的。

3.有關表演性的理論的發展:民粹主義謀求的代表全體民眾這個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總有民眾對於民粹主義領導者的主張是不滿的。但是民粹主義領導者們則試圖通過表演塑造出一種假象:他可以代表所有人(也就是人民這個整體。)以此來掩蓋一個事實,即他並不能真正代表所有人。這也是民粹主義能夠創造政治主體的一種解釋,這一點實際上體現出了政治性表演並不是一種「表面性」特徵,而是能夠深刻影響到整個環境的。

在此,「表演」並沒有界定為一個貶義詞,因為表演實際上是能夠將我們的政治中的許多基本要素拿到聚光燈下來鑒定他們是不是真的能夠作為我們的政治的支柱。

更具體的說:以意識形態定義民粹主義忽略了表演因素的存在,一種意識形態下的政治風格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將其定義為意識形態可能將範圍擴大了。

將民粹主義定義為話語的毛病在前面已經提及了:民粹主義不是一種話語,表演風格和話語不是一回事,表演風格可能包含話語但是話語的範圍遠大於表演風格。

那麼,作為一種風格存在的民粹主義,有哪些特徵?

1.訴諸人民:這是民粹主義與其他風格的根本區別(如威權主義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民粹主義可能並不是單純針對精英,也可能針對別的主體如反移民運動。作為民粹主義運動,它針對的對象就是「移民」這個主體。同時,訴諸人民也是所謂的反對專家的重要理論依據:他們強調人民的常識作為一種樸素的判斷標準,乃是界定一切問題正誤的根本標準。這也是反精英運動的一個重要理論支持。

2.利用「危機、分裂和威脅」等概念:民粹主義領導人通過種種重大的,直接的威脅來煽動民眾的情緒,並且強調這些危機的解決已經是刻不容緩,排斥一種傳統的深思熟慮後的危機解決方案。這實際上反應出一個問題:民眾對現代的複雜治理體系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是非常致命,也是非常自然的:人們天生會對複雜的事物感到厭惡,加上難以理解,對於這些體系的排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舉個例子,許多人討厭數學)(逃

這種排斥實際上可能是多種不滿結合起來一同爆發的,所以民粹主義的內涵可能是相當複雜的。

3.無禮的行為:一方面民眾的粗魯是導致這種現象的一個原因,粗魯更能夠獲得底層民眾的支持。另一方面,這實際上是在表達對現有政治體系的不滿,見第二條。

這種看法也會產生自己的影響:

1.幫助理解民粹主義並不一定與政治光譜的某一端綁定:右翼民粹主義是比較常見的一種,但是左翼民粹主義同樣存在,取消這種綁定會有助於理解這種現象。

2.解釋「主流政治的民粹主義干涉」:這實際上解釋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有民粹主義領導人上台後開始變的正常,以及政治家是如何運用民粹主義作為幫助自己獲得支持的工具的。因為在這種理論看來,民粹主義只是一種風格而已,本質上是多變的。

3.避免民粹主義與民主之間的概念滑移:實際上是規避了在討論政治邏輯定義時出現的問題。

4.幫助區分民粹主義與其他風格的區別:我們一般理解的傳統政治的風格更多是Humpy所代表的,優雅的和冷靜的辦公室政治,而不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和民眾的直接參与。它實際上在挑戰傳統政治的中立性。

5.一個問題:代表制如何成為了所有民粹主義討論的焦點?這也就是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民眾究竟應該是作為一個活躍的政治實體,主動參與和影響政治呢,還是被動的被外部力量(憲法、歷史甚至是領導人等等)所塑造的一個實體呢?

總之,作為風格的民粹主義只是為理解民粹主義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路徑,這種理論也當然存在問題,但是藉助這種理論,我們可以解釋一些既有的現象和規避一些傳統問題,同時產生新的思考。這也就是這種研究方式的價值所在。

民粹主義在現實中有許多類型,在此討論一個左翼民粹主義的典型:拉美地區的民粹主義

拉美地區的民粹主義通常表現為一種「福利民粹主義」,其表現是一種「民粹式的福利超載」(為了獲得民眾支持強行推進不可行的福利政策。)

客觀上,拉美地區由貧富差距導致的社會分裂,不健全的民主制度為這種民粹主義的發生提供了客觀條件。主觀上,民粹主義領導人針對貧富差距進行的政治性煽動和為了鞏固成功而選擇提供福利是這種民粹主義容易產生的主要原因。

這也涉及另一個根本性問題:如何區別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這個問題後面會有專門的討論。

如果我們認定拉美地區的「福利民粹主義」是為了迎合民意而提升人民福利這個特點存在的話,實際上我們就將這種民粹主義界定為了一種「政治策略」。

以此,我們可以對「福利民粹主義」下一個最終的定義:「民粹主義政治人物為了獲取「人民」的支持或踐行其政治理念,強力推行違背經濟發展規律,帶有「政治性分配激勵」色彩的社會福利政策。」

完成定義之後我們也許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要選擇拉美作為民粹主義的主要研究對象?

原因非常簡單和直接:拉美地區的民粹主義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這種社會文化普遍強調不顧經濟限制以發展福利,實現均貧富的目標,並深刻影響到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拉美地區的民粹主義何以盛行?

1.社會基礎:快速城市化,低迷的就業率,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以及仇富心理。其中國有經濟主導的經濟體系為民粹主義領導人以國家政策方式提高福利提供了可能性(經濟基礎),而仇富心理則是民粹主義的社會心理基礎。

2.制度環境:缺乏法制與社會基礎的民主制度無力限制民粹主義的蔓延。在成熟的民主國家中,限制民粹主義的蔓延通常有以下三種手段: 強化法治(如違憲審查);限定直接民主的範圍(如限制全民公投);強化「協商民主」。但這三者在拉美地區並不適用,拉美地區的憲政名存實亡,對於民粹主義領袖難以起到限制作用。

3.主觀因素:民粹主義領袖的個人魅力是維繫民粹主義陣營內部各派別的重要紐帶。拉美民粹主義領袖通常聚焦社會分裂的現狀,在上台後則採取大量的措施取悅民眾,試圖鞏固其政權。他們經常將複雜問題訴諸口號式的簡單解決方案。也常通過醜化精英來喚起人民的參與。

拉美地區民粹主義者上台後,總體上的特色是:無視各種限制,對外強調民族主義,對內推行國有化,推行強制就業,強行補貼以提高工資水平,管控物價以應對通脹。

公共支出方面,消費支出全面壓倒生產性支出,無視財政收入能力的財政擴張往往引發嚴重的赤字危機。

關於民粹主義的經濟學研究,下次更新再補。

參考文獻:

1.《對民粹主義的再思考:政治、媒介化和政治風格》,本傑明 墨菲特;西蒙 托米著,宋陽旨譯,《政治研究》2014年第2期(總第62卷),有刪改

2.Stig Hjarvard,The Mediatization of Society, Nordicom Review 29 (2008) 2, pp. 105-134

3.《福利民粹主義的生成邏輯及其政策實踐—基於拉美地區和泰國的經驗》,趙聚軍,《政治學研究》,2015年第6期

————————————————正文完結分割——————————————————

PS:拒絕污名化民粹主義。

PPS:建議在討論民粹主義之前考慮一下卡里斯瑪這個概念。

PPPS:反民粹主義的一個重要論據是:人民是愚蠢的和容易被煽動的,這個觀點是我目前看到的反民粹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一。但這個基礎我個人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人民群眾有三大劣根性:
1.蠢→反科學
2.自私→反團結→損人利己以致害人害己→反科學
3.短視→今天吃飽明天餓死→反科學

克服不了這三個毛病,民主決策就是反科學的,就是民粹主義。克服不了這三個毛病,依賴民主來決策的政治就是民粹政治。

人類社會是一個複雜結構的系統。人類生活的康寧離不開這個體系的科學運轉。
不懂科學,不理解這個體系的運轉規律,肆無忌憚地胡亂擺弄這個系統,搞不好就要出幺蛾子;但是少數人知道這個體系的運轉規律,但卻利用大眾的信任以犧牲大眾利益的代價使它往只對自己有利的方向運轉,就算一直能運轉下去,又有什麼意義?


從拿破崙三世到列寧,到希特勒到川普。其實這類運動都是一樣的,因為它們的參與者支持者都是一路人。就是認為自己本來是一個體面階層,但卻過著一種不愉快不體面生活的人。

這些人普遍自卑,平時並不敢和周圍的人鬥爭,但生活壓力又過大,他們沒有排遣自己情緒的途徑和能力,所以他們就會階段性的噴發,那些在地鐵上怒喝王德彪的bdr,在香港歧視大陸客的人,3k黨,法西斯,平時大多是沉默孤獨的,他們很自卑很羞怯,只有在忍無可忍的時候才會瘋狂怒吼,平時連給鄰居同事點臉色都不一定敢。

他們覺得自己本該是個體面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在中產階級學校里受教育,覺得自己就應該和其他人一樣度過一個體面的人生,但是突然一夜之間經濟完了、王朝垮台了、外地人來了,他們不愉快他們滿腔怨恨。但是他們不敢發聲,他們在等別人替自己發聲。

從這一點上說希特勒的演講跟草莓音樂節差不多一幫五音不全的人在台下等著跟你唱夜空中最明亮的星。

所以希特勒的演講一開始是很慢的,他在試探在尋找聽眾的g點,跟相聲里一開始的閑話一樣,他在用語言作前戲,找到聽眾自己想說的話,然後他就開始了噴發了,他在怒喝但實際上他是在替他的聽眾怒吼,那些被社會從身上碾過去的人的哀嚎,現在變成怒吼,就像民謠愛好者的叫春變成手機一搖一晃一樣。

這些人的特性決定了他們的領袖是半瞎,因為這些人太自卑所以平時沒話說,他們只會喊萬歲或者投票,但是他們其實每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每個人心裡的算盤扒拉的比誰都快,所以它們的領袖最後都會選擇專制制度。因為他們能支持你一時不能支持你一世,你想繼續統治只能靠跟其他階層妥協,因為那些正常人才是會提供持續的支持和壓力的階層,是社會的健康機體。


民粹主義(英語: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大眾主義、人民主義、公民主義),意指平民論者所擁護的政治與經濟信條,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也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

民粹主義通常是菁英主義的反義詞。在古希臘城邦發明民主制度之後,應由菁英貴族或一般大眾來掌握政治,就出現爭論。支持菁英主義者認為,人民易於被煽動,容易從眾,缺少知識,沒有思考能力且反智,容易受到感情影響,主張政治應該由一小群精英(例如貴族、官僚)或擁有特殊能力的個人(例如國王或僭主)來做出決策與推動,否則政策推行將陷入被動的局面,形成暴民政治。

支持民粹主義者則訴求直接民主與草根民主,認為政治菁英(當下或未來)只追求自身利益,腐化且不可相信,希望由人民直接決定政治事務。

目錄

1 源流和歷史
2 民粹主義的要素
3 基本原則
4 理論
5 政治運作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鏈接
8 參見

源流和歷史

民粹主義的字根源自拉丁語:populus,是人民或是群眾的意思,通常被用來與菁英主義、貴族制、共治主義或金權政治相對。在古羅馬,拉丁語:populus意指擁有公民權的羅馬公民。在羅馬共和時期,有一群被稱為平民派(拉丁語:Populares)的政治人物,包括提比略·格拉古等人,他們推動以羅馬公民舉行的公民大會,來替代由元老院,進行決策。與他們對抗的貴人派,則支持元老院統治的政治人物,強調菁英貴族才擁有統治的能力與智識。貴人派認為,人民缺少智識與統治能力,易受煽動,將權力交給人民,將會帶來暴民政治。

在英國光榮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民主制度逐漸在歐洲推行。傳統的統治菁英與貴族,重新強調這個觀點,認為將權力交給人民是極為危險的。法國古斯塔夫·勒龐寫作《烏合之眾》,認為在從眾效應之下,一般人民會喪失思考能力。

在19世紀,俄國首度出現了民粹主義這個單字,特徵是抬舉民眾、蔑視精英。不過統治貴族以這個單字來稱呼包括自由派人士、民主派人士、社會主義人士與無政府主義等。在這個脈絡下,這是一個有貶義的稱呼,這些人士通常都會否認這個稱呼。

民主制度逐步確立之後,舊有的貴族消失,新的統治菁英經由代議民主與官僚制度,控制了政府。民粹主義這個單字的意義又開始轉變。統治菁英以這個單字,來稱呼那些訴求直接民主與草根民主的人士。統治菁英認為,人民缺少做出決定的知識,易受感情影響,主張應該交給有能力做出決策的專家來決定政策。人民擁有的權力是選舉權,在決定出政治領袖之後,就不適宜再直接做出政治決定。

民粹主義在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政治上佔有重要的分量。在拉丁美洲出現了許多有個人魅力的領導人。在美國,則是在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早期出現了許多政黨,像是人民黨(Populist Party)、美鈔黨(United States Greenback Party)、亨利·佐治(Henry George)的土地單一稅(Single Tax)運動、進步黨(United States Progressive Party)、農工黨(Farmer-Labor Party)、脩義·龍(又譯輝·龍)(Huey Long)的「分享財富(Share Our Wealth)」運動、美利堅聯盟黨(United States Union Party)。一些早期的左翼民粹主義政黨直接導致了後來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的出現。這些民粹主義者的主張,包括爭取農民利益、主張自由使用銀礦來鑄造貨幣、以及提倡政府管制壟斷現象等等[1],反對美國插手拉美的政治和經濟事務,但內容極為分歧且不一致。部分基於反美的立場而推動左派民粹主義,如厄瓜多、玻利維亞、尼加拉瓜,有些則比較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如巴西、阿根廷、智利等。
民粹主義的要素

(本章節為參考國家圖書館「問題:何謂民粹?-國家圖書館-參考諮詢服務:問題選粹」[2]一文後,獨自歸納的簡化版本,視時空環境變化,可能會出現更多不同要素)


討論民粹主義這個仍未被定論的詞前,必須先知道民粹主義的活動過程為:「發掘對立,訴諸感情,彙集民意,影響政治。」,而「對立」「感情」「民意」「政
治」「民粹」在此,全都是中性的詞,不具有正負面意思,得視每個民粹活動的成敗,由後人定義。簡言之,民粹只是實現目的的手段之一,用白話來說,就是「民
氣可用」。

由於民粹主義仍未被定論,以下僅列出近代的民粹運動實例,及造成其對立的訴求。(各例子只需標示年代及發起者、維基百科條目頁即可,如無特別需求,不必標示國家)

快與慢

民粹活動通常是對現狀不滿,有急迫需要改變,才會發生的。(通例)

多與少

一個國家內,可以存在多數的民粹活動,但也有以民族國家為一個主體,而發起的民粹活動。(單一主體的例子如1933年開始希特勒的納粹主義;多主體的例子為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造成的遍地開花公民覺醒運動)

上與下

民粹活動,並不是一定非得由人民(被統治與管理者)發起,也可以由國家元首(統治與管理者),或一個首長候選人,彙集民意,改變政治。(由上而下發動的民粹例子有1933年開始希特勒的納粹主義、1958年開始戴高樂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激烈與溫和

民粹主義不代表一定要採取激烈與暴力的手段,溫和的手段包括諸如演講、靜坐、絕食,而且近代采溫和手段抗議的成功率也較高。[3][4][5](激烈的民粹例子有2004年由連戰針對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發起的選舉無效之訴;由溫和轉為激烈的有2006年施明德帶領紅衫軍發起的倒扁運動;溫和的有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與同年的雨傘革命、2014年林義雄反核四禁食行動,但前兩例中仍有大量民眾遭警方鎮暴部隊強制驅離而出現眾多輕重傷患者)

公開與私密

民粹主義的活動人,並不一定會全面傾向公開,隨著活動逐漸變大,活動的領導者與核心成員,也許會傾向私密,不公開活動的所有細節,這是因為每一場民粹活動,本身都存在著兩難困境,即「直接民主」與「集中權力」,請記住民粹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通例)

然而,民粹活動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反對過度公開(如個人資料保護法),也可能是為了反對過度私密(如2014年反黑箱服貿的太陽花學運)。

不過,太陽花學運針對的秘密談判體制,其實在美國、歐盟、韓國行之有年,貿易談判是屬於行政體系的權力,在於談判後,基本上由立法體系以整體表決來同意或
否定。中華民國政府曾經公布服貿條文於網路,為期六個月,並且舉辦過12場公聽會,其中柯文哲參加了第三場。然而,張慶忠在一星期內就排了8場公聽會,
早、中、晚各三場,甚至以政令宣導的態度進行,沒有實質溝通。16場公聽會下來,公民團體與反對學者提出的意見並沒有得到官方的回應,政府的配套措施也沒
有因而改變。[6]公聽會流於形式、欠缺溝通,決策草率,國民黨籍內政委員會召集人張慶忠30秒將服貿案送出委員會,直接進院會存查,由於委員會通過相當於一讀通過,因此被稱為「服貿黑箱」。

獨裁與民主

民粹活動可能是獨裁者發起的,然而近代(2000年起)的民粹活動,以數量跟規模來說,還是由反對獨裁者的人民發起的為主。(反對獨裁者的有2014年反假普選的雨傘革命)

資本與共產

民粹活動有時會牽涉到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資本主義主要爭取的目標如土地、退休金等的公民權利,共產主義爭取的也與資本主義相同,但是反對由資本家藉由私有化壟斷那些權利。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資本還共產,都是在爭取合理制度。(資本主義的例子有2014年爭取勞工權益的中華民國國道收費員抗爭事件、1996年開始爭取退休金及勞工權益的全國關廠工人連線抗爭事件)

菁英與凡人


粹活動中,對立的兩方,都存在菁英與凡人份子。請注意民粹主義對抗的,是位居「菁英職位」上卻違背民意的那些份子,所以民粹活動的成員,當然也會
包含學知識豐富的菁英份子,也會包含社會百工匠的凡人份子。事實上,對於菁英與凡人的認定,源自於該人表現出的能力,而不是該人所居的職位。(通例)

中央與地方

在推行民主政治的國家,民粹活動也包含了中央與地方的對立,這種對立用比較易懂的方式解說,就是中央集權專制,但卻有民主選舉,所以才會產生與中央政府對立的地區限定的民粹。(如2014年反假普選的雨傘革命)

城與鄉

在一些民粹活動中,也存在有「重城」或「重鄉」的思想,這是一種產業上的對立。城市的代表產業為「士」「商」,鄉村的代表產業為「農」「工」。(鄉村的例子有1860及1870年代鼓吹農民出來革命的民粹派、2001年中華民國非核家園目標而開始推動的核四公投、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續造成日本德國等國家的人民要求關閉核電廠與除役反應堆;城市的例子主要是在於廣設大學、政黨活動、大眾運輸節點設置土地的商業開發案及都市更新案等問題上)

安全與危險

民粹通常是基於「生存」本能,所以才會訴諸感情,這點在各類安全問題上尤其明顯。
食品安全:2014年台港黑心油品列表人民促使政府修食安法(可惜過不到三個月就沒人關心「台灣製造」從此被列為黑名單的事了)
大眾運輸:2014年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大眾促使警察加強車站及網路的巡邏。

而追求危險、激進、侵略的民粹例子,可以參考恐怖主義、1933年開始希特勒的納粹主義、1948年以色列建國前後開始的激烈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1966年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

實與虛

民粹活動,也不一定都是為了口頭上的目的而發起,有時只是表面上比較好看,才藉某種理由發動,實際上是為了誘使人挖掘、完成某個終極目標。

例如,文化大革命其實不是為了文化上的破舊立新,而是為了階級鬥爭等的目的而利用民粹。

(因近代的民粹活動,無法客觀分析出每一場真實與表面的目的為何,故暫只舉一例)

統與獨

在不受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統治的自由地區(即台灣地區),統獨一直是近來十分容易操作的民粹議題。歷史因素等詳細討論,請見台獨條目。 原則上,統一與獨立都是光譜的兩個極端,中間還存在著許多採取妥協方案的族群,也就是所謂的維持現狀。維持現狀看似中立,其實還牽涉到「化獨漸統」「急統(加速統一)」「聯邦制」「九二共識」「打迷糊仗」「住民自決」「實質獨立」「成為中國以外的國家一省」等多元價值觀。

因為中國近期尚無合久必分的問題,用比較簡單的二分法來說明,統獨議題其實是分成「統一」「反統一」兩種陣營,獨立為反統的元素之一。因為統獨仍為現在進行式,所以尚無已發生的結果,可供分析統獨好壞。(比較接近的例子,還請參考1997年的香港回歸中國後的現況,以及蘇格蘭獨立運動、2013年的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

在此要特別註明一件事,對中國(人)的喜好,與統獨議題並無絕對相關,純屬個案。

種族清洗

種族清洗,或歧視,其實是最為常見的民粹要素,只是因為打從人類有文明以前,就無形存在於基因內,影響範圍過於普遍,所以一般不會察覺到。近代常見的種族清洗、歧視的例子如下:
日耳曼人(納粹德國)-猶太人:(1933年開始希特勒的納粹主義)
猶太人(以色列)-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伊斯蘭西岸的種族隔離牆、見Israeli West Bank barrier)
白人(美國)-黑人(美國):(見黑鬼,當然膚色歧色不止黑白,也有黃皮猴之類的,詳細請見歧視語)
本省人(台灣)-外省人(中國):(見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
閩南人(台灣)-客家人(台灣):(可追溯至18世紀中的閩粵械鬥)

基本原則

民粹主義沒有特定的思想內涵,基本上它可以與任何意識形態結合,端視其社會情境或反對的對象而定。因此民粹主義可以跟任何政見連結在一起,並沒有固定的政治特徵。依照他們的訴求,在政治類別上,可能會被歸類為右派或左派。

理論

民粹主義認為平民的利益被社會中的菁英所壓制或阻礙,而國家這個工具需要從這些自私自利的菁英團體復原健康,用來改善全民的福祉和進步。因此民粹主義者常被誤認為是運用巧妙辭令來訴諸於一般人民關切的經濟、社會、及其它常見的問題。1980年以後,大部分對民粹主義的學術研究都把它當成一種可以推廣許多不同的意識型態的政治語言來討論。

有些民粹主義者會主張移除政治菁英階層的腐化成分,並且倡導「人民優先」。民粹主義反對集權的執政政權的政見。許多民粹主義者將訴求重心放在特定的地區或是特定的社會階級,例如工人階級,中產階級或是農民等等。通常他們自稱代表多數人民,並反對極權。

平民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立場,歸根結底是訴諸民主和平等,通常反對極權的菁英份子,其形式多種多樣。對人民的信任最直接地導致平民主義的直接民主制訴求,它反對變質的代議制,力求讓權力真正的掌握在普通公民手裡。其最具特色的制度設計為:公投;另外便是公眾創製權;還有罷免權,它能迫使極權的政治菁英在公民出現不滿時接受民主選舉。20世紀初期,美國許多州在平民主義影響下頒布了憲法條款。平民主義在這個意義上可視為民主的一種表現形式。


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進行民粹主義式活動的政治人物都是真正的民粹主義者,菁英主義者也會誤導平民主義。有些政治人物也會採行民粹主義式的政治
語言,他們被批評為只是利用民粹主義式的政治語言當作組織的策略,而實際上,並無意也無心做平民的代表。甚至在二十世紀末的某些國家,民粹常被菁英主義者
視為是挑動族群衝突、以獲取政治利益的代名詞。

政治運作

民粹主義通常是政客用作操縱社會議題的政治手段。很多政客通常會透過支持一些被大眾支持或強烈反對的社會及經濟議題,以爭取選民的支持。例如民粹右派政黨為了爭取草根階層的支持,會提出一些影響大眾的煽動性情緒和政綱以爭取支持,如反對大幅度移民、反伊斯蘭等政治訴求。

維基百科英文:Populism
維基百科中文: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0%91%E7%B2%B9%E4%B8%BB%E7%BE%A9


首先各位前輩珠玉在前,我發言顯得不自量力,但怎麼說呢,不要過分抬高國民素質,基層的大部分人是不知道民粹為何物的,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是社會主流。首先說民粹的好處,我是農村人,河北的,百姓普遍渴望更好的生活而不能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實現,他們需要麻痹自己,否則還能怎麼辦,就是這日子不過了,顯然農村上訪戶就是這種心態,但上訪戶受到的待遇也是有目共睹的,以至於大部分人都放棄了這種想法。我其實特別討厭精英,他們都是傻比,自詡為精英,絲毫不為百姓著想,你們在這兒問這些問題有毛線用?社會的進步還是要犧牲幾代農村人的利益,對我們來說公平嗎?有沒有人考慮過我們九零後一代農村人的感受?恐怕是沒有的。不管是精英還是民粹本質上都是犬儒的。對社會無益對個體也無益,但是對既得利者有利,確實有點不滿,這個回答是在這個網站的第一次,我不太願意相信別人,知乎上大部分都是好人,胡話連篇,還望大家莫要見怪。


民主和民粹的現象描述和基本的民粹特徵分析,冷大已經表達得很好了。
我就不再討論,我主要關注的不是民粹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自身的邏輯,而是從組織和科學以及歷史的角度來進行一點點分析。

1,民粹與民主實際在一個只存在經驗的部落時期,實際是一個東西。這裡可以詳細閱讀眾多人類學家對於非洲和當時的東南亞以及印地安人部落社會的描述(不必要看他們的分析,因為我們重點在於對於現象的核心解釋是否符合現在科學觀念邏輯下的表達,對於一個理智而且熟悉科學觀念的現代人來說盲目相信陳舊的分析倒是奇葩)。
2,在人類生產力進步(無論是進入奴隸制還是共產主義),逐漸出現科學,感情,理智的分離之後,實際而言真正的民粹和民主才誕生。這裡是講 民粹民主誕生的基本社會條件,這裡可以查閱社會科學著作,《理想國》《正義的邏輯?有點記不住名字了》
3,民主民粹都是區分水平的,有良好的民主,也有導致納粹上台的民主:同理,民粹也有溫和的民粹(實際就是某種程度上的民生主義和文明的平等),但是也有導致徹底反科學的民粹主義(極端化的民粹),比如我都不用舉例了。

4,我們討論的是民主和民粹主義實際而言,我們討論的是運行良好符合科學和理智,併兼顧感情的民主,和反對科學,某種程度上泛化感情宗教民族主義的民粹主義的討論。並且這種
民粹和民主的影響力實際都是基於信息社會(即信息的傳播代價幾乎是無限低的現代社會的條件),而且為什麼民粹主義有如此的影響力而良好的民主缺乏了對於一般人的吸引力。

前面的條件準備好了之後,我們來看實際的民粹主義表達方式實際都是很個人的,很關注個人情感的,比如狂熱的反對吃狗的分子? 而民粹的基礎首先就是從個體出發,從某個小的範圍的人群開始(就是民粹首先就是要區分個體,小團體的利益),泛化感情而淡化理智的狂熱感性派。而良好的民主是基於科學從整體出發先考慮的是群體利益之後基於感情和理智關注小團體的利益。

———先去吃飯———後面繼續更新,注意我們這裡只討論良好的民主和民粹主義(極端化的民粹)

所以事實上,民粹就是對於世界大同,世界主義的逆向模式,對於科學的逆向模式,不僅僅是部分民粹主義走向了反理智反科學,部分宗教,甚至於部分科學家也走向了反科學,因為在不斷神聖化感情或者某些概念的基礎上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了什麼目的出發。

不是年輕才native,鑽牛角尖更容易native,所以民粹主義的主要構成,三方面的人,狂熱情感的年輕人,牛角尖里的自認為獲得真理正義的sb,準備利用這些人的實用主義者。


我對民粹的看法和 @冷哲 的高票答案不同。

所謂的「民粹主義」就是一個筐,好多東西都可以往裡裝。 在民主政治中,如果有一大群人表達了一個訴求,而當權者或社會上層持反對意見,那就往往將前者稱為民粹。至於誰對誰錯,這就不好輕易下結論了。

「民粹主義」在現在的西方政治語境下是帶有貶義的。其實,在三百年前的古典政治學語境里,「民主」(democracy)這個詞就是貶義的,可是後來社會發展了,人民政治參與增加了,「民主」就變褒義詞了,而精英主義(elitism)反而帶有輕微貶義了。於是就又發明了一個略帶貶義的詞,「民粹主義」(populism),作為民眾意志的負面描述。其實,人民(或多數人)的決策確實有可能是錯誤的,實行民主政治,也就意味著可能要承擔人民做出錯誤決定的後果。所謂「民粹」和民主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所謂"民粹"與民主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有人把民粹定義為不遵守遊戲規則的群眾運動,潛台詞是只要大家都遵守規則了,民主政治就完美運行了。其實是否遵守遊戲規則取決於不同群體之間的撕裂有多大,情緒有多激烈,談不上正確或錯誤。像美國內戰,實際上是北方違反了憲法,因為憲法並沒有規定每個州不許脫離聯邦。實際上美國建國的時候聯邦是很鬆散的,也差點有些州決定不加入這個聯邦。再舉個極端點的例子,如果發生了多數人暴政的情況,難道少數人必須接受多數人(或經多數人授權的政府)制定的規則嗎?

有人認為可以通過一種制度設計,例如共和代議制,三權分立,兩黨制等,可以兩全其美,既讓人民充分參政,又降低了人民犯錯誤的可能性。可惜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其實,這些制度只是降低了人民意志表達的有效性,或是拖延了人民意志得到貫徹的時間,其本質還是精英主義,或者說是對民主的相當程度的否定。這樣的偏精英的制度自然也是有代價的,像冷哲說的精英自肥問題等。小布希發動兩場於美國無益的戰爭,然而有些小團體賺了不少,這是精英自肥問題。奧巴馬競選口號是「改變」,八年過去了好像沒有什麼改變,特朗普上了估計也沒啥改變,這是人民意志無法貫徹的體現。

那麼精英主義是否能像冷哲說的,比民眾決策失誤率更少,以及防止多數人暴政呢?我認為也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具體情況。就冷哲舉的例子而言,民眾反對一個PX項目,並不是因為民眾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而是因為無法參與政治,對政府失去了信任。如果民眾能夠參與政治,那麼他們也可能會選擇讓專業的評估人員來向他們提供信息以進行決策。而多數人暴政的問題,精英(我理解為社會上層)會出來制止嗎?如果是「劫富濟貧」式的多數人暴政(給有錢人設定更高的稅率等),精英當然反對,可這種「多數人暴政」可能有其合理性。而利用族群矛盾、宗教矛盾、意識形態矛盾,欺凌少數人群的多數人暴政,精英必須比民眾具有更高的道德水準才會去制止,可社會上層道德水準一定是更高嗎?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分離的時候,似乎政治精英們反而煽動擴大了族群矛盾,造成了數百萬人死亡的慘劇。就美國而言,精英們也沒有去制止3K黨弔死黑人,或是去制止《排華法案》的頒布,是吧。希特勒被許多人看做民粹,但他也是得到當時德國的工業巨頭和上層軍官的支持的。

(在這裡我再次澄清一下,我對「精英」的定義是指當權者以及社會上層,而不是指專業人員或知識分子。在現代社會,專業人員或知識分子可以來源於社會的任何階層,可以被社會上層,或更廣泛的群眾委託,對社會進行管理,處理具體問題等。對「精英」和「民粹」的討論主要是針對社會利益權衡、方向決策,而對決策的執行必須依賴專業人員,公務員等,這點我不反對。)

如果從效率的角度對比精英主義和民眾決策,有人認為精英主義的優越性體現在決策只需要在小範圍內統一意見即可。當然,這一般會導致一定程度的精英自肥。這裡就有個價值取捨問題,是效率更重要,還是民眾參與和共識更重要? 而且,認為精英主義效率高是否混淆了精英主義和集權主義?還是說精英主義和集權主義往往是重合的?我沒有答案。

和美國有所不同,歐洲的一些國家似乎實行了讓民眾有更多參與政治的體制,例如更多的全民公投,冷哲認為全民公投往往是民粹政治。那麼,這是否導致了許多不良結果呢?似乎也沒有什麼證據。例如瑞士,一個很喜歡公投的國家。瑞士的自然條件也談不上多好,它是一個多山的內陸國家,教育水平談不上多高(許多中學生直接走上了技工的職業道路),在它偏民眾的政治傳統中走向了很高的人均GDP和相對緩和的貧富差距。瑞士還是一個多元國家,三個民族三個官方語言,卻能和諧相處,沒有像其他一些國家的煽動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民粹」特徵。再如英國脫歐的公投,我覺得說這個結果不好還有些早。

綜上,我認為民粹並不是某種具體的可以識別出來的不好的思想,它只是民主政治的負面體現。把精英主義加入民主政治中其實只是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民主政治,其後果也是很難評估的,我不認為人類已經找到了一個最優的制度。

最後說一下台灣,我對台灣並不了解,不能判斷它是偏民眾的政治,還是穿了馬甲的精英主義。但有一個比較明顯,就是台灣存在著一定的意識形態撕裂,也就是統獨問題,而這個問題恰恰又牽扯到一個複雜的外部問題,就是中美角力的問題,並不是台灣本身所能夠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搞精英政治還是民眾政治,恐怕都會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至少效率會因此打折扣的。


經常看到有人爭論民主民粹這些概念。吵來吵去都是名詞解釋的問題。上面這些長篇大論的越講越複雜。厚顏無恥的我提兩個簡短的定義。

民主:少數服從多數。
民粹:少數服從多數,但觀點違背物理定律。
---------------------------------------------------
所以,選出蔡英文是民主,用愛發電是民粹。廢除核電是民主,廢除核電但要求發電量不變是民粹。增加投資東南亞是民主,同時保證台灣資本不外流是民粹。


民粹是一個中性的詞,
只是在中國社會的語境下,用法太複雜。有時候精英階層會把大眾輿論中合理的部分也描述成民粹,以逃避問責,維護自己的合法性;有時候草根文化中激進的極端
的部分也會被叫做民粹;
這種情況很分析。有可能是信息匱乏導致,也有可能是表達方式所致,個人始終覺得,很輕易地判斷什麼什麼為民粹有些草率,至少應該追問為什麼會出現民粹,
是階層定位自身造成的?還是社會權力關係造成的?


台灣是一種政教分離的政治體系

政治領袖是台灣地區領導人,宗教領袖是美國,還有個日本護法

政治領袖也聽命於宗教領袖

民眾敢於罵政治領袖,但對宗教領袖及護法服服帖帖


「貧民政治」與中國社會處於弱勢狀態的另類文化有關,這文化在整個20世紀當中起的作用不可小覷。這種另類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後來的義和團文化,他的根源則是中國的民間宗教。這種文化之所以能在19世紀後半期興起,主要是由於社會貧困人口的大大增加。至於貧民政治的極致應該說是文化大革命,而發生在和平年代裡的文化大革命竟然出現將人肢解並挖心肝吃人肉人心,將生殖器泡酒的事情,這種「貧民政治」的暴虐已不用多說了。


實名反對@高林對列寧和蘇俄共產主義革命的錯誤解讀!
1 蘇俄並不是民主革命,但也絕不是什麼民粹。蘇俄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共產主義革命。
2 30%工人階級人口比例在18世紀初期是非常高的人口比例!18世紀女性人口從事工人事業的比例本身很低,30%絕大多數都是適齡男性人口。這麼高的人口代表性,怎麼可能是什麼「左派的愚蠢衝動」。


民粹……允許這個詞兒存在,但是把公民要求民主和自我權益的爭取稱作民粹就是對公民的污衊。


鄙人所學政治學,去年花了一年時間研究民粹主義,不請自來,希望對諸君有所幫助。民粹主義(populism)其實也可以翻譯成平民主義,是一個與精英主義相對應的概念。在當代政治理論中,是一個極為複雜和混亂的概念。一方面因為民粹和民粹主義一詞在現實政治中被廣泛濫用。這種濫用常常將民粹主義預設為民主的弊病,去指責反對者。事實上,民粹主義者自己是不會稱自己為民粹的。庇隆、勒龐、特朗普、桑德斯概莫能外。民粹主義概念混亂的另一個原因源於其本身像變色龍一樣的特性。民粹主義可以用來指不同地區、不同時代、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和事。政治學者把政治立場截然不同的特朗普和桑德斯,把不同時代的美國農民黨和億萬富翁佩羅,把南美的庇隆和希臘的支持福利政黨都歸為民粹主義者。那麼,要怎麼從眾多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把握民粹主義的本質呢?筆者認為,具體來說,民粹主義的核心概念有三個:以人民中心,反對精英和將政治視為公意(general will)的表達。這三者缺一不可。
1、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是民粹主義的出發點,所有民粹主義者都宣稱自己代表人民,而且是真正的人民。對於民粹主義者來說,他們的人民概念有幾個特點:第一,人民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這點與多元主義(或民主主義者)者不同。自由民主的支持者,例如民主理論大師達爾認為,民主社會是多元的,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他們直接互相制約制衡,以防止專制主義的產生。而民粹主義者卻認為,社會是一體的,人民是緊密團結的,不可分割。第二,這種同質化的人民觀點是與外部的他者相區隔的。因此,在歐洲的右翼民粹主義者看來,來自中東的信奉伊斯蘭教的移民不但不能算是人民一份子,而且還是歐洲基督教的主要敵人。第三,人民意味著普通民眾,也就是那些處於社會底層的人。這裡的社會底層不單指的是經濟上的窮人,還有可能是社會結構和主流價值觀的被排擠者。對於泰國的他信來說,人民指的是出於中南部農村的窮苦農民;而對於特朗普來說,人民指的是美國腹地的白人,雖然中部農民的確主要支持特朗普,他們是出於對美國多元化社會和價值的恐懼而不是經濟上的壓迫。
2、反精英。無疑,民粹主義是反對精英主義的。民粹主義者既反對政治精英,也反對社會文化精英。他們往往不加區別將兩者混為一談,認為精英們是一種互相勾結的關係。這就是為什麼,以特朗普為首的美國右翼民粹主義者不但極力反對華盛頓聯邦政府,宣稱要排干沼澤(drain the swamp),而且還怒斥美國自由派主流媒體為假新聞(fake news)。同時,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持者們對於培養精英大學教育的信任度也很低。
3、公意表達的政治。民粹主義受到盧梭的影響,認為政治必須且僅僅是民意的一致表達。正如上文所說,民粹主義者不認為人民內部之間有意見的分歧,公意是鐵板一塊的。但是,公意畢竟很抽象,究竟什麼才是公意呢?鑒於公意的不可分割性,民粹主義運動常常會需要一個宣稱代表公意的具有超凡魅力(克里斯馬)的領袖。這樣的領袖又往往具有極好的口才和爭議性的主張。他們的語言直接、具有煽動性,甚至很粗俗。看看義大利的貝盧斯科尼和美國特朗普在關於女性的不堪入耳的言論吧。 同時,公意政治的支持者還往往贊同繞開現行體制而訴諸於直接民主。公民投票是當代最常見的形式之一。

那麼,回到題主的附加問題,台灣算不算是民粹政治呢?
我認為,台灣政治的確民粹主義色彩頗濃,但尚不算民粹政治。
前半句話我想都好理解,畢竟我們大陸看到台灣政治新聞多是立法院立委鬥毆,街頭政治亂象,族群對立等。
這些現象的確是存在的。關於台灣政治的民粹色彩最近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關於台灣課綱修改語文課削減文言文比例的爭議。讓人咂舌的是,修改課綱委員會的一個成員居然是馬英九時代反課綱微調的一位高中生,並且美其言曰要反映不同階層和群體的民主聲音。這位高中生屢次在電視媒體上發表狂妄無知言論,反映這個毛頭小孩知識的欠缺。這明顯是反對精英主導的反智主義傾向。台灣政治中民粹主義之所以比較普遍而且難以化解,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台灣社會中長期存在的國家認同,族群衝突和省籍情結等問題。對於民進黨來說,宣稱自己為本省人的代言者,把選舉視為愛台灣和賣台灣,本土政權和外來政權的對抗是有效的策略,也屢試不 爽。
那麼,為何又說台灣並沒有完全淪為民粹主義政治呢?這是因為,在自由民主最核心的問題上,台灣社會始終視為不可妥協。自由民主有兩個支柱,一為人民主權,二為憲政主義,兩者是相互制約的。沒有人民主權,民主就有淪為貴族制的危險;沒有憲政主義制約,民主政治就會蛻變成多數暴政。自由民主的兩大支柱互為補充,不可或缺。在台灣,民粹的力量並沒有壓倒憲政體制。2006年百萬紅衫軍倒扁,但阿扁還是按照憲政體制一直做到2008年;馬英九八趴的民調也沒被民眾轟下台;國家政權核心的總統和立法院選舉按照憲法有序和平進行;人權得到有效地保障,不一而足。這些都反映台灣民主處於很健康的發展。
理解了民粹主義的概念,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釐清。
第一,怎麼評價民粹主義與民粹運動,是民主的弊病還是對民主糾錯?
第二,民主與民粹的關係,民主是否會滋生民粹?
之後再更新。


我是人民我怕誰!


民粹主義,就是一個多數人的暴政。

台灣么,政府連最起碼的擔當都沒有,放任或者煽動民粹。

如果政府把政策決策權,交給投票來解決,代表了什麼?

1,政府推卸責任,把原本應該由政府承擔的責任風險,推到了民眾身上。政策如果成功了,還是政府的政策啊,還是政府的功勞啊。但是如果政策失敗了,政府就可以說,這是民眾自己選的啊?

《銀河英雄傳說》裡面說過,專制社會的壞處,是民眾可以把一切責任推給政府,置身事外。

而民粹化的社會的問題正相反,是政府可以把所有的責任推卸給民眾。

2,民粹化是很容易操作的。因為政府給你投票的選擇是他定的。

給民眾兩個選擇,你們要吃屎,還是不吃白飯喝稀粥,你們自己票選。當然選出來的是喝稀粥。

民進黨給你們兩個選擇,你們是要給老共奴役沒人權,還是獨立?台灣老百姓當然選擇獨立。

但是除了喝稀粥以外,就只能吃屎嗎?除了獨立以外,就只能被共產黨奴役嗎?

民眾也許想都沒想過。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一本書《烏合之眾》


扯個題外話

如果你生了病, 也找一群普通民眾來公投一下該吃什麼葯


特朗普當選的這個美國是個民粹主義泛濫的美國了。美本土出生的華人被罵chink rolling back是什麼心情。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義,舉例子?
如何看待《三體》獲得雨果獎後,部分人以政治觀點的角度來評價劉慈欣及其作品?
為什麼美國要求孔子學院中國教師限期離境、拒提供續簽?
如何評價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
「演員在德國扮成希特勒大受歡迎」說明了什麼?

TAG:政治 | 台灣 | 民粹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