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純粹理性是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那這個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是什麼?
這真是一個好問題~
回答很長且有些亂,但我自認為是個好回答——就此存一段往事吧。
1
「純粹理性是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樣概括會帶來很多困擾。
先給一個很簡單的回答。
考慮兩個命題:1)「所有的質數都是數。」 2)」這個數是黑色的。「
它們之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前者,你不需要任何感覺經驗來判斷這個命題是對的還是錯的,你不需要在任何意義上觀察這個世界,只要你腦袋裡出現過這個命題,你就知道它是對的。後者,要知道它是對的還是錯的,你必須要去看一下,要用到自己的感官經驗。我想這一點並不困難。
所以康德會說:「數學給了我們一個非常美妙的例子,它告訴我們純粹理性是怎樣的——它輕盈地展開,不需要任何經驗的幫助。」 「Mathematics gives the most resplendent example of pure reason happily expanding itself without assistance from experience」 (A712/B740) ——德文版木有帶到英國來……我很隨意地翻譯一下……
某種意義上,你的問題已經被回答了。
這裡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即算數知識是如何可能的?雖然康德沒有花很多的篇幅, 他的結論大家也都知道——康德說算數是一種先天綜合判斷。但這件事情很複雜,我們跳過這個問題。直接進入一個更加複雜的問題: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是如何可能的?讓我們試著加深對「純粹理性」的理解。
2
我在其他的提問里試著討論過這個問題。現在換一種方式講。我們來討論一下三件事:1)教科書(或者絕大多數的康德輔導書)會怎麼講這個問題;2)它們為什麼是不對的……3)對的是什麼。我的理解完全來自於2012年春天James Conant的講課,當然,我當時沒有認真記筆記——真糟糕。
1) 我們最經常聽到的一個版本是這樣的:
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很多東西,它們自己就在那裡,所以康德稱為」自己(管自己)在那裡的東西「(Dinge an sich,更習慣的說法是」自在之物「或「物自體」——請注意這個詞在德語中,真的沒有那麼文縐縐……)。我們人類呢,有感覺器官,外部世界裡的東西會影響——或者說」衝擊「(affect)——到我們的感覺器官;感覺器官被動地接受了這種衝擊,並且在時間和空間的維度當中,把這種衝擊呈現給了我們。於是,我們就被動地接受到了一些東西,康德有時稱為認識的質料,也可以叫做原材料或素材。有了素材以後,我們就可以對他們進行自主地加工了。這時候我們需要純粹理性。純粹理性像我們靈魂附帶的工具箱一樣,把素材加工成知識。這些工具的存在是獨立於任何感覺器官也獨立於所有感覺經驗的,所以我們叫他們」純粹的「,也叫他們」從(比經驗)更早的(地方來的)「(a priori),也叫他們認識的」形式「。舉一個惡俗的例子,我有了兩個素材,」太陽升起了「,」雪融化了「,我就把它們加工成」因為太陽升起了,所以雪融化了「——你看我就有科學知識了。
我至今依然記得李澤厚是這樣概括康德的:物自體提供感性材料,先驗自我提供認識形式。八年了……至今依然記得那個初讀純批的夏天……當然,差不多所有的康德導讀都這麼講。他們說認識是一個兩步走的過程,現有材料再加工。因此,他們會得出一個推論:物自體,自己管在那裡的那些東西,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把握的……
聽上去不錯……
2) 但他們是不對的。
」不對「在這裡有兩個意思。第一是說,這種認識論哲學上走不通。第二,這種對康德的理解,與康德留下來的文本合不攏。於是波瀾壯闊地後康德哲學就拉開序幕了:如何順著康德的思路在哲學上走通?康德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
這裡只想簡單地解釋一下為什麼這種觀點是糟糕的。
這是糟糕的,首先因為這個觀點什麼都沒告訴我們。我們想知道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是如何可能的?這種理解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有官能,有感覺器官,又有純粹理性的能力,所以我們就有認識了。尼采有一次說:現在全德國的人都在問,這個是如何可能的?那個是如何可能的?然後他們就去找人的官能,然後就說,因為人有甲官能,所以甲是可能的。讀過尼採的同學應該能記起,他是怎樣嘲笑當時德國學院內的一些作法的。
更重要的是,這種理解不解決問題。如果我們的純粹理性對某些原始素材進行了加工,那我們怎麼知道它的加工是合理的?是正確的?這背後的依據是什麼?如果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那我們的知識是毫無根基的。外部世界偶然地投給了我們一些認識的素材,我們的靈魂莫名其妙地把他們組織成了可以理解的知識。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組織?我們無法知道。
3) 我已經很久沒有處理這個問題了,我快要忘記我曾經讀過康德了。
對於康德來說,認知是一個整體,認知從來都不是分兩步完成的。
對於亞里士多德來說,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已經是形式和質料的混合體了。一團石膏是,石膏做成的雕塑也是。一團石膏不是純粹的質料。對於康德來說,在這個世界上,對於有限的理性存在而言,認識永遠是感官材料和認識形式的混合體。我們從來不可能先獲得硬幣的一面,再獲得另一面,時間上不是先後關係,邏輯上更不是。我們可以先有一個硬幣,再換來另一個硬幣。我們最原初的感覺經驗,也包涵了認識的形式。
那為什麼還要區分質料和形式呢?因為我們的問題迫使我們這樣做。有一個人問:為什麼這個雕塑這麼重呢?我們說:因為它是用銅做的。又有一個人問:我們的知識是不是我們空想出來的,它和外部世界到底有沒有關係呢?我們說:當然有啊,因為一開始是從外部世界來的…… 遇到這樣的提問者的時候,我們必須做出區分。
我們可以做一個思想實驗,說這是一個雕塑,一個形式與質料的混合體,我們來想像一下,把所有的形式拿掉還有什麼?」銅?「——不對,一塊銅也有它自己的形式。」四大元素,火、水、土、氣「——好吧,亞里士多德會說他們是最原初的元素,但請注意他們已經不是我們能看到的任何東西了。即便這樣他們有自己的性質,重、輕、冷、熱,一些古希臘人依然不會滿意,他們會說,這不是最原始的質料——啊,最原始的質料是什麼?只能是最抽象,最無法把握的東西了,阿那克西曼德如是說。
我們還可以做一個思想實驗。這裡,我有一個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因為太陽升起了,所以雪化了「。這也是一個混合物。我們來想像一下,把所有的認識形式拿掉還有什麼?」太陽?雪?「——顯然不是。」空間里的廣延(廣延是」佔地方「的一種討人厭的說法)?時間裡的延續?「——好的,把這部分也去掉,會是什麼呢,讓我們把實驗繼續下去。」根據定義,那隻能是完全無法把握的東西了,因為你把可把握的東西都去掉了!「 答對了,這就是康德所說的物自體。
康德並不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真正的、自己管自己在那裡的東西。所有我們可理解、可想像、可感知的東西,都浸透了我們的理性了。
請不要認為我在用亞里士多德打比方。康德希望用」形式-質料「這對概念來闡釋自己的觀點,因為他
覺得在他的時代,所有受過教育的人,都熟悉亞里士多德——或者,更準確地說,他希望對那些沉迷於亞里士多德的人說,「嘿,醒醒吧,我可以比他做得更好」。 總之,他的目標群是無比熟悉亞里士多德的人。
3
現在,我們或許有一種感覺,「純粹理性是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這句話沒有錯——確實可以這樣講。但是,好像,又缺了什麼……
If you have this feeling, then you are with me.題真好,然而,回答比較水,排第一的哥們兒用康德的觀點來理解這個問題,然而,康德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康德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康德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重要的話,說三遍。
我的一個老師給我們區分了:理性中的(理性)和(知性)。
廣義上的理性是與感性對立。以知性為主。
而題主問的是,主動的理性,就是狹義的理性——與知性對立的理性。
康德的先驗論,其實論的是知性,而「先驗形式」,「先驗範疇」都是理性的體現——這一點,康德沒有進一步思考,留到黑格爾那裡,理性「實現」了自己。
知性與理性的區別在於:知性其實是以感性直觀為基礎的,知性不能超出感性的限制。你能認識一個不在時空中的存在嗎?——這是康德的觀點。
科學,就是知性能力的體現。譬如,對事物的規定和「再認識」,這就是知性。譬如,物理學的規律,萬有引力定律就是知性能力。
而,理性是以無限為對象。因為理性是真正自由的,它自己規定自己,並且規定外物,所以,它可以超越有限,直接通達到物自體。至少,可以通達到,規定這個「現象界」的那個「意向性領域」(借一下老胡的東西)。
理性,其實是知性的依據——即:人的知性何以可能?憑什麼人能對事物進行規定和「再認識」?——憑的就是這個自由的、主動的、無限的理性。
而題主,問的就是這個理性。
那麼,這個理性是什麼?
這個理性就是「精神」的「自由」。理性,通過對事物的規定和再認識,得以實現出精神的自由。
譬如,我們開始對「筆」這個「東西」進行認識。如果從感性上,筆是一個圓圓的,硬的,等balabala一萬條。但是,因為,筆的形式跟筆的質料其實是不直接相關的——建立在感性之上的知性只能拚命地給筆找形容詞。但是,依然沒什麼鳥用——比如,我用樹枝在地上寫字的時候,樹枝其實也是「筆」。同理,你壓根就不能想像未來能不能有其他形態的「筆」,那是感性經驗之外的東西。人,怎麼認識?
而,人的理性,則直接了當地認定:筆是人類在特定載體之上記錄信息的柱狀物體,一般是通過書寫的方式使得信息得以顯現——愛是鉛筆是鉛筆,愛是鋼筆是鋼筆,愛是樹枝是樹枝。凡符合這種形式的,我們認為,就可以稱呼為「筆」。
——這就是理性,超越感性經驗的「創造」,它創造出的概念是一個「活的概念」,比如,上面說的筆(當然,可能我給的規定不是那麼嚴密),這個筆的形式,是超越時空的,為理性所把握的實體——至少,一百年之後的人,照樣可以用這個概念。
也就是,巴門尼德所謂的「是者存在」的意思——理性的存在是真正的存在,是超越時空的存在。
這裡,這個存在,就是那個「作為理性對象的確定物」就是亞力士多德的「實體」,可以作為知識的東西。
而,認識這個東西,即使與感性有聯繫,但也絕對超越感性,是理性的直接規定。
而,題主,問的是超越一切經驗的理性。那麼就是「精神」自身,黑格爾稱它叫「絕對理念」,還有個名字,叫「上帝」。——其實,也就是,理性何以自由的那個前提。
——end
我吐槽知乎的哲學水準,就是因為對這種問題的認識。
反對所有已經正面回答以及將要正面回答這個問題的人。
康德是絕不會認為存在「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的。這是典型的柏拉圖的傳統及其後學的基本思路,康德不和他們玩兒。
一 回答部分:康德的先驗與經驗
話說純粹理性是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那這個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是什麼?
康德以謂詞是否包括主詞為標準將判斷劃分為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再根據是否由經驗獲得而將其分為先天(先驗)判斷和後天(經驗)判斷,以此將判斷具體的分為先天分析判斷、先天綜合判斷、後天分析判斷、後天綜合判斷四種類型。分析判斷是不需要用經驗來檢驗的,也不產生具體的知識,自然不需要以經驗為基礎,所以後天分析判斷實際上不存在的。後天綜合判斷由經驗得來,也可以被事例證否,是一個很好的定義。最終一種判斷——先天綜合判斷,則是康德分析的要點。
按照這種劃分,獨立於經驗的理性=先天分析判斷+先天綜合判斷。這就是康德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是這個回答現在看來卻是漏洞百出的。問題的關鍵在於先天綜合判斷的存在性。按照康德的進路,時間和空間的先驗直觀,保證了幾何和代數的先天綜合性。只是隨著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康德對這個問題認識乃至其哲學體系的基礎被打成篩子。康德通過先驗感性輪、先驗知性論、先驗理性論來解釋「先驗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下面僅僅已其先驗感性論舉例,先驗知性論同理,先驗理性論再後文再做處理。- 時間和空間並先驗的。康德類似牛頓的絕對時空概念在現代時空觀看來是毫無意義的,不存在對象的空間是不可考慮的,時間和空間是依賴於對象存在的。這個轉變其實是康德哥白尼革命的進一步深化。
- 先天綜合是不存在的。康德的一切關於先天綜合判斷的舉例,都被歸併到了先天分析判斷和後天綜合判斷中。拿純數學的例子來說,現代的觀點一致認為數學中不包括純邏輯推理得不到的東西,也不能被經驗證否,所以一定是分析的。至於生活中使用的數學,如物理中的幾何學,則其中理論是由測量得出的,是經驗的科學,應歸為後天綜合判斷。另一種觀點,認為所有數學只是一種語言的使用,都是後天經驗判斷。
因此,按照現在的觀點,獨立於經驗的純粹理性只是康德劃分的先天分析判斷。至於怎麼把這種判斷是否是一個合理的定義,又如何將其整合到認識過程中,還需再費一番口舌。
二 私貨部分:從康德超驗問題說起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裡面,為人類的認知劃定了一道界限,將人類無法認知的對象定義為「物自體」而把它放到界限外面。在這道界限裡面,感性和經驗無對無錯,知性和先驗不會犯錯;在這道界限外面,理性對絕對完整性和無條件者的追求,指向了超驗的物自體(注意:只是指向,而非到達,按照康德及其他主要哲學家的觀點,是無法到達的)。感性和知性不成為問題,重要的是理性為什麼會指向超越,或者說人為什麼會有形而上學傾向,或者說哲學作為感性和知性的統攝是怎樣存在的。
- 笛卡爾做了上帝存在證明
- 這是一種理性中認為正當的義務
- 如果不預設上帝存在,這種義務就缺乏動機
- 所以我們預設上帝存在,並因此有了證明上帝存在的義務
可以看出,這其實是一個循環證明,是建立在人遵守道德法則、履行義務的基礎上的,而後者也是康德「人為自己立法」和「人獲得自由」的等價代換。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也必須進行此種證明。這是實踐的要求,而非證明的結果。因此,康德的道德哲學可以看做實踐哲學與實用主義的開端,是與認識論取代本體論的「哥白尼革命」可以等量齊觀的。
對義務的選擇會通過實踐理性的加入走出猶豫不決的相持狀態。
實踐是一切通過自由而可能的東西。
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康德這兩句話。
PS:本段論述還涉及到兩個有意思的子問題,即自由與義務問題的哲學脈絡與中西哲學的同異。各位知友如果有心,不妨也考慮一下。我一直覺得軸心時代之後,任何一個人的哲學,任何一個流派的哲學,任何一個時代的哲學,都有各一個核心問題,就像阿喀琉斯的腳後跟,是他們無法解決的,經不起追問的死穴。為了維護理論體系的完善,他們會給這個核心問題做個打包,使得他們的哲學最終能夠自圓其說。(當然,有些是自圓其說,有些其實是啥都沒說)
行為主義把核心問題打包在「黑匣子」里,人本主義把核心問題打包在「自我實現」里,我覺得康德把核心問題打包在了「純粹理性」里。
其實所有所有,所有不同哲學的核心問題最終都是同一個問題,只是改頭換面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空出現而已,就有點像你剛從這裡按下去,它指不定又從哪換個臉又冒出來,你費老半天勁認出它,按下去,又得再識別它,再按下去,這種日子哪天是個頭啊…
無論是黑匣子,還是自我實現,還是純粹理性,老實說,撕開這些打包盒,就是同一個東西——人,作為萬物之靈的先天靈性。
老實說吧,在這一點上宗教比這些哲學家們通透多了。
最後,回答一下你的問題: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這叫經驗的理性,因為這種理性需要感官(你看到、聞到、摸到、吃到了蘋果)的參與。然後把蘋果抽象掉,就變成了一加一等於二,這叫純粹理性,因為它不需要感官的參與,無論是數字還是加法運算都是純抽象的概念。給個直觀但不準確的圖解吧。
對於犀牛來說,角就是它的純粹理性。
當然,人的角存在於心靈。
康德認為我們的知識開始於感性,經過知性,最後到達理性,
應該說理性是人最高的認識能力了,但理性所要認識的三個對象:宇宙、靈魂、上帝,
是獨立於一切經驗的,也就是超驗的,因為它們在經驗界,也就是現象界找不到一個與之相符合的對象。如果越過經驗去認識它們就會產生先驗的幻象,陷入「二律背反」的矛盾之中。
康德認為在《純粹理性批判》中,理性並不能幫我們擴充知識,認識真理,只能起到一個讓知識趨於統一化的調節性的作用。理性真正有建設性作用的是在實踐當中。
叔本華的意志
謝瑤
唉,這個問題要是只有後半句該多好啊,就能自由發揮了,明明要點是【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是什麼,卻又要歸根到解詞【純粹理性】,搞笑啊,這個幾乎就是康德專有名詞,解釋權歸康德所有,問活人能作數咩?
對於康德研究,實在是無能為力,主要因為研究康德的人才太多了,競爭不過,直接pass。而且,當有前半句時,【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至少是不可能獨立於康德的【純粹理性】這個經驗的,所以我們的回答就已經在說明我們的理性究竟是否獨立於一切經驗,且無法獨立於哪些經驗
如果談到【純粹理性】又不談康德顯然會讓專業人士覺得你是意淫,可是當用【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去名詞解釋【純粹理性】後的歷史是,但凡解釋【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都回溯到康德的【純粹理性】。這就好像我們用一幅畫去描繪一個美女,這個美女老了,死掉了,後人要知道美女有多美都要去看畫,說美女有多美都用畫去衡量,畫本來是用來描繪美女的,可最終,美女卻成了畫的詮釋。原先是:這畫跟真的一樣美!後來是:這景色簡直和畫一樣美!【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非但沒能完滿的解釋【純粹理性】,反而被康德的【純粹理性】所詮釋,這就是一個獨立於一切經驗卻無法獨立於康德思想經驗的【純粹理性】
如此簡單粗暴的吐槽連自己都無法容忍,甚至比 李澤厚的《批判哲學的批判》還要煞有介事。不得不直面【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本身
設立一個集合,其不被任何集合所包含,才能說這個集合是獨立於一切集合的。1、不可能是空集;2、不可能是某個特定集合;3、以上兩者顯然都無法獨立,那隻剩下不是空集又不是任何特定集合的集合,那就是所有集合的【終極全集】。這個【終極全集】理論上的定義應當是包含了所有集合的集合,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經驗的和非經驗的,經驗的具體集合再怎麼龐大也只能被其包含卻無法包含之,與其說是【終極全集】獨立於一切經驗的集合,不如說是一切經驗的全集,難道說【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就是【包含一切經驗的理性】么?
如果從集合論這種典型的一碰到終極概念就束手無策的形式邏輯理性無法尋求到【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可能是因為集合論本身就是一種具體的經驗,怎麼可能用被包含的集合推理論證所謂的【終極全集】呢?——就不得不使用各種懷疑論來試探【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的可能性。首先是否有一切經驗之外的獨立存在?其次這種存在中是否有能稱之為理性的東西?第一問就是個不可能悖論,如果有這樣的存在,勢必也在我們認知的那一刻也成了經驗;第二問,這是要定義理性的節奏么?連認知本身還沒定義好,如何定義理性(的認知)?所以這樣懷疑下來的結果是,獨立於一切經驗的存在首先是相對於一切經驗不存在的,那麼這樣的理性也是相對於經驗不存在的,我們無法用經驗去定義這種理性。然後再退一步,用經驗去定義非獨立於經驗的理性是否可能?其實就是用具體的經驗內容定義與經驗相關的內容了,既然理性也不得不與經驗相關,那麼理性實際就只能被定義為經驗或經驗的部分,即理性的可能定義是被一切經驗的【終極全集】所包含的
這麼看下來,我們是在設計了一個概念,通過假設證明其不存在或者說不可知後,知道了沒有【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這種玩意,所以我們當然沒法說明這個概念是什麼樣的。同時也就大概猜到了,【純粹理性】是用來批判【純粹理性】本身而設計出來的不存在的概念,通過這個無法落地的虛無,可以更加明確的批判認為有【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的觀念。實際也就是批判了不切實際的認知,糾正理性脫離經驗的認知,避免不知不覺導向虛無的傾向。咳咳,以上言論不建立在康德研究之上
另外,再順帶吐槽一下不存在或者說虛無,當我們說虛無的時候是相對於存在的反義,就好像對一個集合取反得到一個反集,而存在與虛無兩個集合相加得到的是……一切存在於不存在的全集?我擦,這樣的【終極全集】不還是存在的統稱么?【不存在】在我們說的時候就已經是存在的了,可當我們要給這個虛無概念落地的時候又無法用【存在】的經驗去定義。故,【不存在】是一種不存在的存在,虛無並非真正的虛無,當我們去追尋不存在的虛無時,就和追尋終極的存在一樣徒勞。也就是說,終極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如果要把存在當作終極,那麼存在即虛無
是般若,看我的貼
老夫來舉三個例子。鄙視門外漢的就請略過吧。
1.數學上無限延伸的拓展:一般來說,我們的數學是從計數開始的。1隻羊,2隻羊,但估計除了現在電腦做出來的圖片,誰也沒同時見到過一億隻羊。
「一億隻羊」這個概念對於我們來說確實挺好理解,實際上不論數量有多大都沒什麼好說的。這是我們能夠想像,現實中卻沒有的東西。
2.哲學(科學)上否定的拓展:困擾著我們的大多是假想的東西,而不是現實中能找到例子的。比如在量子理論震驚全世界之前,我們的哲學家應該有假想過「不確定的東西」吧?量子理論之前人們都認為任何這世界上的東西都是確定的,或說決定論是沒什麼毛病的。
請想像一下當時哲學家們的心情:哪會有「不確定的東西」呢?根本不能想像好吧!我就只是提出了這個概念而已,誰知道我們的語言怎麼能形成這樣的概念。
或者對於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也可以這麼想:「不存在的東西」。東西都是存在的呀,怎麼會有這樣的東西呢,話說這是語言問題吧。
(是不是很相似呢?所以說未來如果發現了不存在的東西,你就不用再顛覆世界觀了)
那麼在發現量子之前,我們怎麼說出來「不確定的東西」這個詞呢?
對於我來說,說出來簡單,就是根據「東西都是確定的」這個經驗,意識到這個性質,最後在前面加個「不」字就完事了。
加個不字的實質是什麼?可以類比數學中集合的概念,全集中有一個集合,除了這個集合之外的就是它的「補集」。我們不希望在思考時落下什麼東西,而否定就等同於表示了我們所思考的某個概念集合的補集,在語言中就表現為「加個不字」。
回到所舉的例子中,「不確定的東西」是當時人們對現實所做的補集,而我們現在的量子就是那個補集的子集。
3.聯想的拓展:我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如何而來?我認為是聯想來的,或說是概念的重組。一個通俗的例子:人很久以前就在想自己會飛,是因為看見鳥在飛,「鳥」和「飛」的概念聯繫在一起,那麼為什麼不能把概念重組一下,把「人」和「飛」聯繫在一起呢?於是就有了這樣的想像。這個比較好理解,我就不多說了。
以上,我們可以借「否定」(求補集)、「無限延伸」、「概念重組」3種方法來獲得非現實的概念,或說是從知性向純理性的轉變。
統覺的先驗統一的先天綜合判斷,心靈經驗諸範疇的「範疇」。換句話說,人類通過心靈經驗現象世界,而給心靈施加限制範疇的就是純粹理性。
時間,空間,數學。這是絕對理性,也就是純粹理性。2+2永遠等於4,經驗理性都是基於純粹理性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隨著條件的改變,經驗理性很不可靠。
那是對經驗的複述與澄清,而其所謂獨立於經驗,指的是其(真)並不依賴於經驗的真假,
如【如果甲打了乙,那麼甲打了乙,或說乙被甲打了】
【一個東西要麼是被生成的、要麼是本來就有的,如果是被生成的,其是如何被生成的(對該東西的複述與澄清)】
這裡所謂的純粹的、獨立於經驗的理性,在我的理解中,其實指的就是邏輯。
學習
「純粹理性是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我不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但我確定一定是扯淡。數學糞跟宗教徒還有搞哲學的喜歡扯這樣的淡。獨立於一切經驗那又哪來的純粹理性?理性是怎麼來的?是人類通過周邊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總結出來的,怎麼可能「脫離一切經驗」?
這就像數學糞認定數學不需要非數學一樣,事實上,數學的公理也好,定義也罷,都是從其他學科或人類對日常現象的感知提煉總結出來的。沒有非數學,便沒有數學。神馬理性也好,數學也罷,都是經驗的產物。
推薦閱讀:
※每天給你1440元,日日更新隔日清零,你怎麼花?
※怎樣理解尼採的「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
※如果小孩問「人為什麼活著」,該如何回答?
※何為成熟?何為幼稚?
※色即是空,空性不生不滅,生滅的只是感知和概念,那麼第一念從哪來?
TAG:哲學 | 理性 | 康德ImmanuelKant | 純粹理性批判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