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為什麼做假幣啊?因為真幣做不出來,只能做假幣」這段話?


假幣製造,勉強算個技術工種,應該不至於蠢到理解不了問題。唯一的可能是他在嘲笑,嘲笑記者問得太蠢。
事實上,近些年記者跌破下限的事是很多的,「甘蔗哥」、「肉靈芝」等等不要太多。
歸根結底,是這些本該富有內涵的人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不肯提高知識水平,僅僅靠著一雙快腿蹭熱點,挖掘不出值得關注的東西,淪為沒有腦子的翻譯機器,很容易讓受訪者感到莫名其妙甚至生氣。
這個造假者的心理活動想必是:
你問我為什麼造假幣,我能怎麼講?賺錢唄!不賺錢的事我怎麼會做,但是這麼答你又不高興……


為什麼做假幣啊,因為真幣做不出來,只能做假幣,雖然我買了最好的設備,用了最好的材料,做出來的品質比真幣還好,但就是沒人承認,為什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啊!這個社會對權威的迷戀簡直到了病態的地步,小人物不管你說得多對,做得多好,都沒人相信你。


不看論證,直接上結論的話:一個事件的原因(INUS條件)不止一個,他回答了比較反直覺的一個。用其他的原因回答,也不是不行,只是缺少了現在的這種戲劇性。

例1:為什麼做假幣啊?因為真幣做不出來,只能做假幣。

例2:為什麼小混混打架要脫上衣?因為如果脫褲子的話,會顯得怪怪的。

這兩組問答有一個共同點:乍一看無懈可擊,但讀起來總覺得有些不對勁——這不是我們期待的答案。這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回答,自然帶來了荒誕感

那麼,不對勁在哪裡呢?

問題出在我們對於「為什麼」以及「原因」的定義上。

當我們在問「為什麼xxxxxx」的時候,我們究竟在問什麼?

當我們在說「A是B的原因」、「因為A,所以B」的時候,我們到底想表達什麼?


澳大利亞哲學家J.L.麥基(John Leslie Mackie)提出過一種日常語境下「原因」的定義,個人感覺最合理:INUS條件(INUS Condition)。

在了解INUS條件之前,我們需要先知道「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定義。

A是B的充分條件:如果A,那麼一定B。

例:如果昨晚下過大雨,那麼今天早晨地上一定是濕的。(反之則未必:即使地是濕的,也不一定下過雨,說不定只是有洒水車路過。)

A是B的必要條件:如果B,那麼一定A。

例:如果一個人是個單身漢,那麼他一定是個男人。「男人」是「單身漢」的必要條件。(同理,反之則未必: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是單身漢。)


INUS條件的英文定義很長很繞,但為了明白這個縮寫的來源,還是寫一下:insufficient but non-redundant parts of a condition which is itself unnecessary but sufficient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effect。

「A是B的原因。」「為什麼B?因為A。」

為了理解INUS條件,除了A和B以外,我們引入一個新的條件C。

A是B的INUS條件,等價於

  1. A是C的必要條件,但不是C的充分條件,而且
  2. C是B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

用例子來理解可能更直觀一些。

A:電路短路。

B:房子在火災中被燒毀了。

我們說「電路短路,是房子被燒毀的原因」。

可以看出,這裡的C是:電路短路+房子里有大量可燃物+消防隊沒有來。

A是C的必要條件:電路短路是C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不是C的充分條件:它沒有包括「房子里有大量可燃物+消防隊沒有來」這兩點。

C是B的充分條件:在已經「電路短路+房子里有大量可燃物+消防隊沒有來」的情況下,房屋必然被燒毀。

C不是B的必要條件:被燃燒彈擊中的話,C並沒有發生,但房屋也會燒毀。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上,列出以下條件:

A1:真幣做不出來。

A2:擁有製作假幣的能力。

A3:上有老下有小,必須養家糊口,卻找不到正當工作,唯一的賺錢方法只能是鋌而走險。

C:他符合A1,而且符合A2,同時符合A3

B:他去做假幣了。

按照INUS條件的定義,A1、A2、A3的任意一個,都可以作為B的原因:

A1:「為什麼做假幣?因為真幣做不出來。」

A2:「為什麼做假幣?因為他能做出假幣。」

A3:「為什麼做假幣?因為他上有老下有小,必須養家糊口,卻找不到正當工作,唯一的賺錢方法只能是鋌而走險。」

這三句話,在邏輯上都沒有任何問題

一件事可以有不止一個INUS條件;一件事的原因可能不止一個。


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作為造假的原因而言,A1(真幣做不出來)非常荒誕,A2(能做出假幣)次之,而A3(生活所迫)比較符合情理呢?

與預期不符的事件,會讓人感覺荒誕和諷刺。

個人覺得,原因A相對於結果B,是否符合常理,取決於條件概率P(B|A)。如果P(B|A)&>&>P(B),那麼A就是一個很符合情理的原因,也是我們問「為什麼B」的時候所預期的回答。

反之,如果增加了A這條原因之後,結果B發生的概率幾乎沒有增加,那麼A就不是一個符合直覺的原因,我們一般也不會指望有人用A來回答「為什麼B」。

分別考慮以下情況:

  1. P(B):一個中國人X,他去做假幣的可能性多大?(幾乎不可能。)
  2. P(B|A1):已知X做不出真幣,他去做假幣的可能性有多大?(全國幾乎所有人都做不出真幣,但有幾個人真的去造假幣?)
  3. P(B|A2):已知X有能力做出假幣,他去做假幣的可能性多大?(全國有不少有潛力做出假幣的人,但敢於違法的人很少。)
  4. P(B|A3):已知X「上有老下有小,必須養家糊口,卻找不到正當工作,唯一的賺錢方法只能是鋌而走險」,他去做假幣的可能性多大?(這就很有可能了。)

可見,P(B) &< P(B|A1) &< P(B|A2) &< P(B|A3)。

文章最開頭的例2,應該也可以用類似的框架解釋。


其他一些無關的想法:

士郎的「人被殺就會死」,其實沒有任何問題,和本題目對話的邏輯也不一樣。因為「殺」的定義包含了「死」,所以「人被殺」是「死」的充分條件,卻不是必要條件——死於疾病或自然衰老的人,不能說「被殺死」。這句話是一個在哲學上有意義、在現實中無意義的命題,除非我們考慮到取出阿瓦隆等劇情因素。


因為這是唯一的正確回答,而且邏輯毫無錯誤。

「為什麼做假幣?」的題旨指向「為什麼」或「做假幣」。

當重點為「為什麼」時,回答只能是行為產生原因,而原因只有一個,即主觀上該行為產生更大收益。

「真幣做不出來」狹義上為「無能力無權力製作發行法定貨幣」,廣義上可泛指「沒有更好的獲得真幣的方法」。

而無論狹義廣義,結論都是「只能做假幣」的狹義與廣義所指。

當重點為「做假幣」時,那麼對應的是「不做真幣」,而由於客觀上行為人「真幣做不出來」的原因,那麼「只能做假幣」就是唯一答案。

如果不這樣回答,反而回答「因為家裡窮」或者「被人代入犯罪道路」等等,都是逃避與非正面回答,邏輯上是不通的。

如果反問「為什麼不可以?」或者「憑什麼只有政府發行的才是真幣?」就進入了思辨與研究,而不是回答了。


面對這個已經擬好答案的問題,我想這個造假幣者只有兩種回答的方向:

1、外因:什麼時乖命蹇啦、波雲詭譎啦、上下其手啦等等等等

這類原因不能說,說了就會被和諧,沒準還會變成呈堂證供,多判個一年半載。

2、內因:什麼心存僥倖啦、好逸惡勞啦、一時衝動啦等等等等

這類原因不願意說,說了就會被千夫所指,沒準真的有些難言之隱也是浮雲咯。

那怎麼辦呢?

人生如戲嘛,一個段子解決所有問題,表達所有無奈。


本回答只是一個小小小小小的角度,不作為集體及個人的想法。

破壞社會主義和諧者,雖遠必誅!


你為什麼闖紅燈。。。
是綠燈還用闖嗎?


既然分類里有哲學,那我們聊聊邏輯吧。

乍一看可以用「偷換概念」來反駁該論點,但是雖然語境里對於「你為什麼造假幣」實際想表達的是「你為什麼明知道造假幣犯法還造假幣」,語句里卻沒有,所以一般不認為回答是偷換概念。

那麼這句話屬於「指代不清」嗎?也不屬於。前提並未說明造假幣者沒有造真幣的資格,所以不能用他造的不可能是真幣來反駁該論點。

這句話的問題在於「不能造真幣」與「造假幣」之間沒有邏輯上的因果關係,所以「不能造真幣」不能成為「造假幣」的理由。


做不出真幣只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做真幣的權力不在他手上。


這是大時代小人物的悲哀

是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社會下的驚天呼號

一張假幣是工匠精神在這快節奏社會下的不適

我恨

這人世的不公
這凡間的庸俗

一張假幣背後的血淚
一張真幣人前的顯耀

想哭,沒有眼淚流出


個人感覺,這句話已經隱含了一個假定前提:我必須要做錢,這就很奇怪了不是嗎,前提不成立


邏輯上覺得彆扭是因為這隱含了錯誤的前提。這樣的語言技巧在心理諮詢上也很常見,有時稱之為「播種」。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回答隱含的前提。
第一,是一個二分的前提,錢幣非真即假;
第二,我必須要造幣。

現在就很清楚了,彆扭之處在於這第二個預設的前提是錯誤(這裡指犯法)的。審訊者或記者的本意在於讓犯人解釋動機、認識錯誤,而小哥下砌了該問題,直接跳過了重點而解釋了它預設的前提下的約束條件。 所以最後造成的效果就是「聽著沒毛病但是答非所問」 。
類似的例子有:
你為什麼闖紅燈?因為那時候不是綠燈或黃燈哇。
你為什麼騙A?因為我騙不了B啊。

在審訊中,這樣的回答其實是在給自己挖坑作死。要扣帽子的話,這就是還堅持著自己的錯誤前提: 通過私人造幣謀利——即沒有認清自己的犯罪事實和錯誤。

…… 突然覺得偷閑來回答這道題,我也真是夠無聊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這是由於溝通不暢導致的理解障礙。記者想問的肯定是制售假幣的原因(潛在含義肯定就是為什麼不做別的謀生要來犯法制假),結果犯人理解的比較表象,僅從字面意思上進行了回答。


這句話很有意思。
「為什麼做假幣?」「因為做不出真幣所以只能做假幣。」
他這個存在著這樣一層邏輯,為什麼存在事件a,因為不存在非a,所以存在a。這個回答就是。。先否認相反面,然後因此繞回來。就好比「你為什麼吃飯?」「因為不能不吃飯,所以只能吃飯。」「為什麼做壞人?因為做不了好人,所以做壞人」

他用因為所以說了一句廢話,我們便會覺得奇怪。僅此而已。


因為真的做不出,真的做不出。


和「人被殺就會死」一樣,看起來好有道理,卻不是我們想要的回答。。


貨幣只是政府依仗他的公信力發的一個符號而已。

也就是說,得是他們發的才是真幣。


他的回答是在忽視了提問者的語境前提下,自己強加了一個語境。

忽略社會背景,「為什麼造假幣」在邏輯上成立的回答是諸如「我喜歡假幣」,「我想鑽研製造假幣的藝術」「假幣可以使我獲得利益」

但他的回答「真幣造不出來」在邏輯上並不能直接導向製造假幣,除非有一個前提:我必須造可以使用的幣,不管是真幣還是假幣。

那麼這個前提下,造不出真幣就只能造假幣。但這個語境是他自己新增的,所以一般人會覺得奇怪。


我的理解是。
你想知道直接原因,但是他回答的是根本原因。
為什麼他要這麼回答你?
因為你有預謀的去問一個問題。
你以為你知道他要怎麼回答。你甚至想好了怎麼應對。
但其實不是的,你不了解他,他了解你。
他知道你要怎麼問,怎麼應對。
所以他在嘲諷你。


你為什麼要插隊
因為我沒有素質
一樣讓人無法回答啊


能說出這句話的智力 也就能做假幣了


推薦閱讀:

哪些事情讓你一下覺得長大了?
學哲學真的會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嗎?
同為儒學大宗,朱熹和王陽明在知乎的關注度為什麼差這麼多?
為什麼王陽明的知名度在大陸很低?
如果清朝末年中國有管仲、樂毅、孫武、諸葛亮這種人物,會改變歷史的進程嗎?

TAG:生活 | 哲學 | 思想 | 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