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等人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們的做法是對是錯?


王安石變法這件事情,中學歷史教科書講的的確簡單了點,片面了點,可能當時編教材的人想不到學生將來會真的關心國家大事吧。

今天,因為「羅輯思維」與吳曉波等大V的有效傳播,王安石變法的負面內容出來了很多,與教科書過於正面的信息感覺有衝撞,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兩面都是客觀真實的。

中國從古代開始歷史學就比較發達,甚至比西方發達。但中國的歷史在處理失敗問題上過於醉心於追求失敗原因,就有點問題了。實際上很多歷史上的失敗,真的要追究起來,需要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現當代硬知識,這些知識沒有,還真的說不清楚原因——大多怪罪當事人的道德水平。在歷史上,有很多人攻擊的都是王安石的道德問題。

最近很紅的日本「講談社」叢書、小島毅教授撰寫的《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對王安石變法就比較寬容。我們試著梳理一下王安石變法及其敵人。

王安石(1021年-1086年)本人性格比較拗,被成為「拗相公」。年輕時候成績很好,重要考試獲得第四名。因為家貧,京城居大不易,所以到江寧當官。他的出發點是哪裡工資高就到哪裡去。結果成就了一個公認成績好還懂地方經濟的人。

當時財政困難,宋神宗年輕氣盛,想有大作為,王安石讀書多,有地方實際工作經驗。所以由王安石主導的變法就開始進行了。

值得注意,變法之前朝廷有個「濮議」事件,這個事件造成了官員之間早就有了派別之爭。這個派別之爭也就擴大到了變法之爭中去了。有些爭論與變法無關。

王安石因為大權在握,開始清理反對變法之人。教科書會說,既然變法是對的,那麼反對變法之人就是錯的。但歷史沒那麼簡單。

變法的確勢在必行,但考慮到宋朝已經是最強大的經濟體。經濟體制改革沒有可以效法的對象。另外大一統的國家也沒有小樣本可以提供實驗。

王安石會主動做一些實驗,但那不是客觀、自發的實驗。支持變法的人中沒有專業的經濟學家,哪怕是商人,強行推行變法,很多事情沒有將好事辦好。

吳曉波認為王安石的變法其實是官商經營,就是國家來做生意,這就是國營體制,當然失敗。這個觀點很犀利,也能說明很多問題。

「羅輯思維」強調了王安石的性格問題,太過強硬,連身邊的老朋友都反對。支持的人反而是唯唯諾諾之輩。

最關鍵的是,宋神宗去世,王安石辭職(這一點很重要)。變法仍然在進行,但情況已經變得可笑了,歷史上名聲不大好的蔡京就是支持變法的人。

變法與否,成了黨爭。事實就不重要了。本來是為了富國強兵的大計劃,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


蘇軾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個浪漫主義文學家,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政治家,更不是一個唯利是圖的政客。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完全是站在為國家,為百姓利益考慮的基礎上,而不是為了站隊。蘇軾和司馬光,王安石的私人交情都很不錯,但在改革變法上歧義很大,可以說是水火不容。王安石的變法其實是失敗了,他的失敗有很多原因,其中,操之過切,任用奸臣都是原因。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好的,比如,他考慮到農民發展經濟需要很多錢,而高利貸太高,所以王安石規定,讓國家貸款給農民,利息要少很多。按理說,這樣是有益百姓的,但是,一些辦事人員為了討王安石的歡心,製造一些變法的「政績」,就強迫所有的農民貸款。這樣的事情,即使在今天也是存在的。過去,我們要改造農村,讓農民集中起來住漂亮的小洋樓,但下面再具體執行的時候,為了完成任務指標,就去強行扒農民的房子。很多農民住上了小洋樓,每天早上要騎摩托車到十公里外種地……蘇軾就是看見了王安石變法過程之中的一些弊端,所以向王安石提出建議,結果被打壓了。後來,王安石去世了,司馬光等保守派認為蘇軾是「自己人」,結果蘇軾又給司馬光等人提意見,說王安石變法也有好的東西,不能一概都廢了。結果,蘇軾又得罪了保守派,一輩子在政治上被排擠。蘇軾是誰的人?他誰都不是,就是他自己。蘇軾說話靠的是良心,而不是顧忌個人的榮辱。


  • 王安石變法註定是要失敗了。
  • 商鞅早就說了:「刑九賞一者王,刑五賞五者亡。」法規的構成,必須是99%的懲罰措施和1%的獎勵措施。古代的農民就像羊群,聽到一個口哨聲,綿羊就知道朝聲音的方向集結。如果同時發出兩種口哨聲,或者二十幾種口哨聲,羊群將會不知所措。在管理學中,這叫「手錶效應」。
  • 商鞅當然想激勵農民做很多事,但是他知道要成功就必須學會放棄,所以商鞅選擇了「獎勵耕戰」這一條。其他的種種措施全部是懲罰措施(這也是後人對法家詬病的地方,因為它的法規充滿著冷酷無情,僅有微微的一點人性的溫暖)。
  • 變法就是爬陡坡,必須把各方能量全部集結到一個點,快速爬到坡頂。達到坡頂臨界點後,就可以順勢而為,順流而下。
  • 王安石是從基層爬到宰相的位置的。他的很多變法措施很實用,如果局限在一個縣城,效果肯定好,但是放大到整個國家,將會釋放出大量的權力尋租機會,讓奸臣有機可乘,假借變法之名,謀取個人私利。
  • 比如,青苗法。當農業產量豐收,糧價下降時,國家將出面按照正常收購價收購糧食,保證糧價不會大跌。當農業歉收,糧價上漲時,國家又將糧庫中儲存的糧食,拋售平抑物價。其實,這就是早期的期貨交易。
  • 比如。市易法。以前地主放高利貸給農民,利息極高,導致地主暴富,農民越來越慘。於是國家出面,直接以較低的利息給農民貸款。這樣,既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又讓國家增加了收入。
  • 此類的制度有十幾條,看起來很美。但是,王安石制定了一套具體的績效考核標準,直接對各級官員績效考核!
  • 以市易法為例,各級官員必須完成貸款指標,否則將會遭到懲罰或降級。地方官為了完成指標,強行給那些本來不需要貸款的農民貸款,搞的民不聊生。
  • 王安石變法基本上沒有給宋朝帶來任何改變。他制定的大量的法規,分散了他的單點爆發力。他永遠爬不到坡頂,註定要翻下山谷一敗塗地。

王安石變法在於激進,在於排除異己,任用了一批支持他的小人。使得自己被假象蒙蔽。

他的很多做法不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往前推一千多年,有一個人叫王莽。這倆人都姓王,有現代人的眼光,然而都忽略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所以有人說這倆人可能是現代人穿越過去的。

王安石倒台後,司馬光掌權,完全推翻新法,然後又任用一批聽話的小人,又被蒙蔽。

國家法度就在兩派之間來回折騰,今天一個樣明天一個樣,誰掌權聽誰的。

蘇軾在這兩黨之間的位置很特殊,一開始,他支持王安石變法,王安石也很器重他。然而東坡並不是一個聽話的人,他看到了王安石新法的不合理處,就跟王安石懟起來。

王安石可不要這樣的刺頭,他要的是聽話的人,能讓自己的新法順利頒布施行的人。

等到老王倒台,司馬光上位,要破除新法,蘇軾也是支持司馬光的,司馬光一樣很喜歡東坡。

然後兩人合作的過程中,蘇軾覺得這不對啊,老王的一些新法還是真正利國利民的,司馬光你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能糟粕精華一起去掉啊。

司馬光說去你娘的,他王安石的一切都是錯的。

蘇軾說滾,不跟你玩兒了。

回到問題,蘇軾他們反對變法是對是錯?

1.蘇軾從來沒有徹底反對變法,也沒有徹底支持新法,在東坡的心裡,他要的是國家強大,新法能強國,就支持,新法不能強國,就反對。

2.王安石變法的初衷是富國強民,這本沒有錯,錯就錯在對形式估計不足,加上任人唯親。

3.司馬光破除新法是因為看到老王變法造成了民不聊生,初衷也沒錯。錯就錯在全盤否定。

4.不論支持反對,老王和司馬光兩位宰相最大的錯誤在於造成了黨爭,而黨爭歷來是導致朝堂不和,國家衰退的重要原因。

而蘇東坡呢?這個理想主義者,在黨爭中兩面不討好,所以半生都在流放中飄搖,也恰好成就了他不朽的文章!


其實蘇軾並不完全反對王安石變法,後來司馬光上台盡廢新法,蘇軾對此也反對,認為新法有可取之處,如此蘇軾成了兩派都排擠之人!蘇軾還為此曾寫了首詩,寓意對事物觀點看法與角度距離出入有關: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長短經》這本書?
民粹主義和民粹政治是什麼?
如何理解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含義,舉例子?
如何看待《三體》獲得雨果獎後,部分人以政治觀點的角度來評價劉慈欣及其作品?
為什麼美國要求孔子學院中國教師限期離境、拒提供續簽?

TAG:宋朝 | 蘇軾 | 王安石 | 政治 | 文化 |